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

分类: 历史

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

苏轼望湖楼醉书

望湖楼是杭州西湖边上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只见亭台楼阁高耸入云,檐角飞立,宛如展翅欲飞的鲲鹏,远远望去,蔚为壮观,再加上周边绿树掩映,波光粼粼。风景优美,更显得望湖楼古朴典雅,庄重非凡。

望湖楼

望湖楼

据说这望湖楼早在五代十国的时代就有了,当时名叫经楼,不过因为望湖楼位置俱佳,是欣赏西湖美景的绝佳之地,所以宋代就改名叫“望湖楼”,可谓是十分贴切。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曾经登上望湖楼来一览西湖壮美风光,也留下很多诗词歌赋,不过这些文人的作品一遇到苏轼这个大才子,立马就被比下去了,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非常喜欢游览西湖,他甚至把办公地点都搬到了西湖边,也许就在望湖楼上。想象一下,这位知州大人,一边欣赏西湖游人如织,三潭印月的美景,一边处理公务,这枯燥的公文也变得生动起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著名的《望湖楼醉书》的组诗,一共七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有名。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望湖楼上的一个片段,一日乌云密布,黑云压顶,豆大的雨珠打到了望湖楼里,顿时好不狼狈,不一会一阵狂风席卷而来,把雨点都给吹散了,这时候从望湖楼上眺望西湖,西湖上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好似一块巨大的美玉镶嵌在杭州的大地上,风光与平时不同。苏轼把这首诗命名醉书,看来当时她站在望湖楼上是真的“醉”了。

沁园春苏轼

苏轼有几首《沁园春》,其中一首写给自己弟弟苏澈的《沁园春·孤馆灯青》应该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因为对自己的弟弟的思念还有朝廷中的种种杂事堆积在心头,苏轼也变得忧郁了起来。将这样的思绪写下来,变成了一首词,这词就显得比较特别了。

苏轼画像

苏轼画像

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有着苏轼以往的风格,又有着不同于苏轼以往的感觉在里面。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的开头是:“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这句词只能看见忧愁,不能看到苏轼以往的豪迈。不过这也是难怪的,与自己的弟弟苏澈兄弟情深却分隔两地,向上面请求调到与弟弟相近的地方去被批下来,可是却需要和朝中的新党周旋。这能不烦恼吗?这能见到弟弟的喜悦之情和要为朝中之事烦恼的郁闷交杂在一起,就写下一首这样的词。

有一点有趣的是苏轼的《沁园春》都是表达一种忧愁的情绪。比如苏轼早期的作品《沁园春·情若连环》也是带着一丝愁苦的心绪在里面的。“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这样的词如果不说是苏轼写的,只怕很多人会觉得应该是出自李清照之手吧。可见苏轼早期也不是那么的豪放,也是带着一丝少年的气息的。

苏轼《沁园春》一首给自己很思念着的弟弟,一首给一段凄美爱情,这《沁园春》见证了苏轼少有的柔情吧。

花影 苏轼

关于《花影》一作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严重的争议,因为在苏轼文集中翻来覆去,却始终未能找出此作,人们也曾经一度怀疑此诗词并非是出自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笔下,但历经几代学者的不懈研究,终于为其正名,确定《花影》确为苏轼之作。

花影 苏轼

花影 苏轼

这首诗的第一句,瑶台借指的就是亭台楼阁,虽然在第一句中并没有关于花的任何字句,但确实在的的确确的描写花儿,指花儿很多,被花团锦簇的迎上了亭台楼阁。

第二句,继续借物反衬花影,这么多密密麻麻的花儿堆在了一起,唤来童子将亭台上的花儿给清扫一下,可花儿能扫走,但花影怎么扫的走呢?

第三句,太阳逐渐往西移动,慢慢的往山下走,花影也好不容易消失不见了,这下可就清明多了。

第四句,这是这首诗里面的点睛之笔,太阳落下后,月亮却升起来了。好不容易消失的花影一下子又全部回来了。

作者的仕途生涯进行的并不顺利,这也间接导致了他的诗词中均隐含了这种情绪,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将自己的烦恼暗喻成了花影,刚讲它扫走,结果一会儿又回来了,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苏轼是什么家

众人眼中的苏轼,苏东坡,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但却很少人还知道他的另外一项技能,那便是书法,苏轼的书法也能算得上北宋时期的一绝,虽比王羲之稍微逊色,但担任大书法家也是名至实归的。

苏轼剧照

苏轼剧照

首先,苏轼作为大文学家,他都哪些才能,或者说他都有哪些作品,以至于后人评价他为一个大文学家。

想当日,苏轼,与其父、弟三人共同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三人同时金榜题名,放榜当日,苏家门前几乎被人踏破,可谓是人声鼎沸。其后,他们三人同时入朝为官,苏轼的为官之路最为坎坷,正是这种坎坷,加之他的天赋,造就了他创作了大批量的文学作品,在政论上建树不大的苏东坡,却开创了宋词的一个新派别,豪放派。在他的诗词中,前半段写景大气霸气,后半段抒情豪迈壮阔,一改那小女儿家的娇羞之态 ,并且在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中的抒情都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主人公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心怀希望,着眼于远处相信自己的未来之路必将越来越为之光明。著名文集有很多,如《念奴娇》等。

其次,他作为一个书法家,被后世之人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可与王羲之比肩,可见他的书法确实是开创了当时之先河,并且在行书中的成就可谓是卓越不凡,著名的作品有《寒食帖》等。

苏轼的名句

苏轼,一生留下了许多享誉古今、传名中外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人们虽然不能全篇背诵,但却是有很多名言、警句被信手拈来,或比喻某事,或抒发某情,或描述某人,或感慨某物。

苏轼名言

苏轼名言

苏轼所写下的名言警句实在是太多,如千里共婵娟等等,不胜枚举,在此便不再一一赘述了。今天选取的是他关于《前赤壁赋》中的一段话,如上图所述,详细分析苏轼为何会写下这段话,以及此段话的表明意思和具体所指。

此作品的创作时期,正是作者苏轼一生中最为困难艰辛之时,那时候的他从政被贬于黄州,并惨遭他人设计陷害以致于身陷囹圄。后期虽然脱离了牢狱,但在狱中的种种已经深深刻入苏轼的脑海之中,他深感到了政治的黑暗,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迷茫和困惑。

蜉蝣,是最为原始的昆虫,生的十分美丽,具有不为人知的特性,另外此种昆虫的寿命十分短暂,一般最长寿命只能活一周左右。上图中所示的这段名句,整体意思如下,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后,作者感叹自己如同蜉蝣一般,在这广阔的宇宙中,人的生命仿佛像是粟米般那么渺小,不值一提,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的人生是多么的短暂,想要飞上天空傲游世界,想要获得与明月同等的寿命是不可能实现的,心中满腹均是遗憾之情,却无计可施,只能寄托在这吹来的瑟瑟秋风之中。

苏轼墓志铭

苏轼的墓志铭是苏辙所写,原名为《东坡先生墓志铭》。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东坡乐府笺》一书中。苏轼去世之前,曾给弟弟苏辙写信,让弟弟为他写墓志铭。1101年,苏轼去世,按照哥哥的嘱托,苏辙完成了《东坡先生墓志铭》,文中写到了苏轼的人生经历。后来,这篇《东坡先生墓志铭》也成为研究苏东坡的重要材料。

苏轼墓志铭

苏轼墓志铭

苏辙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出苏轼的人生经历,并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品行作为,词藻朴实,内容充足,看后不禁潸然泪下。墓志铭开头提到苏轼最后的人生轨迹,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四年后,新帝登基大赦天下,皇帝将苏轼召回。第二年,苏轼北上来到了浙江一带,秋季时,苏轼身患重病在毗陵去世。吴地的百姓知道苏轼去世后,都相聚在集市上抱头痛哭,当地读书人知道这一消息后,络绎不绝的来到家中祭奠苏轼。霎时间,苏轼的死讯很快地在全国各地传开了,大家纷纷流泪叹息一代文豪的辞世。随后,苏辙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苏洵常年在外为游历,教育苏轼和苏辙的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苏轼从小对文学就有很深的见地,他脱口而出的语言,让母亲感叹苏轼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随后,苏辙又讲述了苏轼为官期间的政绩,苏轼和百姓们一起抵抗洪灾,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苏轼三过家门而不入。苏轼生活虽然清苦困顿,但是他的精神很富裕,是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苏轼祖籍

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是眉县苏氏一族。所以,苏轼是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裔,祖籍在河北栾城。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苏洵曾在《苏氏族语引》中记载到:“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除此之外,“三苏”经常在书画作品题跋,印章上都写的是“赵郡苏氏”。

后来,河北栾城政府修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占地约15亩,面积共有750平方米。当时,栾城政府根据苏轼的人生事迹修建了这座苏东坡纪念馆,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价值。苏东坡纪念馆不仅陈列了苏轼的文学作品和历史遗物,其中也展示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的作品内容和人生事迹,游客来到苏东坡纪念馆后,可以全方面的了解“三苏”的精神风貌。

苏东坡纪念馆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苏氏源流”、“苏味道与三苏”、“苏氏历代名人”、“燕赵明珠---栾城”。在“苏氏源流”中,展示了苏姓的来历,从轩辕黄帝一直记载到了唐代著名宰相苏味道,让前来参观的人了解苏氏的起源。在“苏味道与三苏”中,详细的展示了三苏帝苏味道第十代和第十一代后人。在“苏氏历代名人”中罗列展示了苏姓人士对历史的贡献。

苏轼母亲

苏轼的母亲为程氏,是四川眉山人。程氏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是眉山有名的富豪程文应。程氏十八岁的时候,嫁给了苏洵为妻,后来相继育有苏八娘、苏轼和苏辙。程氏知书达理,温良贤淑,对“三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与母亲画像

苏轼与母亲画像

《三字经》中有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老泉就是苏洵,程氏嫁给苏洵后鼓励苏洵读书考取功名。在妻子的鼓励下,苏洵在二十七岁时,发奋读书,最终成为一代文豪。苏洵将心思扑在读书上后,程氏担负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程氏将家中琐事打理的井井有条,深得婆婆和丈夫的夸赞。

苏洵29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名落孙山。随后,苏洵一直在外游历,照顾儿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程氏身上。程氏喜欢读书,并且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程氏根据苏轼和苏辙的不同性格来因材施教。苏轼好动,苏辙喜静,程氏让苏轼抄写《史记》和《汉书》等经典作品,既能让苏轼从中领悟到知识,又能锻炼他的书法。程氏经常教育两个儿子要有端正的品德行为,苏轼10岁,苏辙7岁时,程氏给两兄弟读《范滂传》,以此教育两人要有端正正直的品格。苏轼进入官场之后,时常正直谏言,因此得罪可很多朝廷命官,但是苏轼行的端做得正,成为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父母官。“三苏”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程氏身为他们背后的女人,更应该值得后人尊重。

--免责声明-- 《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这篇文章828la32850。

【结语】: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大文豪苏轼望湖楼醉书作品赏析】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2850'></small><noframes id='828la32850'>

  • <tfoot id='828la32850'></tfoot>

      <legend id='828la32850'><style id='828la32850'><dir id='828la32850'><q id='828la32850'></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2850'><tr id='828la32850'><dt id='828la32850'><q id='828la32850'><span id='828la32850'><th id='828la32850'></th></span></q></dt></tr></i><div id='828la32850'><tfoot id='828la32850'></tfoot><dl id='828la32850'><fieldset id='828la32850'></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2850'></bdo><ul id='828la32850'></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