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

分类: 历史

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

吕蒙正后裔

吕蒙正官居宰相,可能也泽被后世,导致他的后裔有不少历史名人。不过这些吕蒙正后裔其实并非直系,因为正如他自己晚年所说,他的几个儿子都比较无能不堪重用,但是他的侄子吕夷简却有宰相之才,所以这些名人其实是他侄子的直系。

吕夷简画像

吕夷简画像

吕蒙正后裔中出名的第一人就是他的侄子吕夷简,他曾经向宋真宗推荐过这个侄子,所以之后吕夷简深受皇帝重用,当时已经官居高位。等到真宗驾崩,仁宗即位,他就官拜了宰相。虽然是太后临朝执政,吕夷简仍然尽心辅佐年幼的皇帝处理朝政,最后官至太尉,封爵许国公。而他的儿子吕公著后来也是一朝宰相,最后官至司空、平章军国重事。此外,吕公著还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一生著述颇丰。而他的其他兄弟在当时也是朝中重臣。

在往下比较出名的就属于南宋了,而且大多不是在官场上成就非凡,而是在学问上颇有研究。比如吕公著的曾孙吕本中是一位诗人和词人;比如,吕夷简的六世孙吕祖谦、吕祖俭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一代大儒,尤其是前者,开创了浙东学派里的“婺学”一支,可以和朱熹并称。

由此可见,虽然吕蒙正自己从小贫穷,无论是状元还是宰相都是他自己争取而来。不过他的身居高位,给自己的后辈了一个机遇,进入官场算是受其恩荫,研究学问则是接受他深厚的家学。

吕端 吕蒙正

吕端、吕蒙正都是北宋初年的重臣,都曾经官至过宰相,甚至在同一个时期都是宰相,不过是一正一副。虽然两人都姓吕,但两个人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出身可谓天壤之别。

吕端雕像

吕端雕像

从年龄来看,吕端比吕蒙正早出生大约十年,去世也是早差不多十年,都是享年65左右。吕端、吕蒙正的出身是很不同的。前者是个官三代,祖父和父亲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官员,父亲官至兵部侍郎,所以吕端入朝为官是因为父亲的恩荫,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吕蒙正出身很贫困,有父母双亡的说法也有和母亲被赶出门的说法,三十三岁的时候考中状元才得以为官。

虽然如此,先官至宰相的反而是吕蒙正,可以说是后来者居上,他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成为了宰相,而吕端后来为相用了将近四十年。在吕蒙正为相的时候,宋太宗就想用重用吕端,任其为相,有人反对说他为人糊涂,而皇帝评价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之后不久,吕蒙正被罢免贬为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而吕端继任宰相,当时他已经六十岁。

宰相虽然从意思上和丞相差不多,但其实不同。丞相是朝廷最高行政长官,是一个官职,而宰相是一个统称,不同朝代甚至同一朝代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官职叫法。同样的丞相是只可能有一个的,而宰相却常常可能有两个,一正一副,还有一些可能位同宰相的官员。所以说,吕端、吕蒙正可以说是同一时期的两位宰相。

吕蒙正劝世文

所谓吕蒙正劝世文,其实就是他的《破窑赋》,又名《寒窑赋》或者《劝世章》。把这篇赋称为吕蒙正劝世文是因为他在文末写了一句“吾敬为此劝世文也”。

吕蒙正《寒窑赋》雕刻

吕蒙正《寒窑赋》雕刻

这篇文章有两个版本,文字不尽相同,但内容相似,主题也一致。其中一个版本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开篇,说蜈蚣有上百只脚,却还不如没有脚的蛇走得快;雄鸡翅膀很大,但不像乌鸦那样能飞;马虽然可以行千里,但没有骑着驾它就不会自己到目的地。所以同样的,人虽然有远大的志向,但如果没有运气和机遇就一样不能实现。

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讲述人生的无常、命运的起起落落。吕蒙正的论据有三方面,一是天地和自然,二是历史名人的事迹,三是自身的遭遇。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用很多文字来罗列以历史人物举例。他提到了孔子,文章无人能比却一样被困在陈国;姜子牙,精通武略却一样在渭河边垂钓。颜渊,虽然短命但不是恶人;盗跖,虽然长寿但不是善人。尧舜,虽然英明却生下了不孝儿子;瞽叟虽然愚蠢却生下了舜这样的儿子。张良原来只是一介平民,萧何原来只是一个县吏。晏子身高不足五尺,却是齐国的宰相;孔明住在草庐,却能做蜀国的军师。项羽虽然强大,却兵败乌江而自刎;刘邦虽然弱小,却拥有了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的威力,却到老都没有封侯;冯唐虽然有治国之才,却一生怀才不遇。韩信没有得遇的时候,一天没有三餐,等到被重用,腰上悬挂三尺大印,一旦时运衰败,死在了阴险之人手里。

《破窑赋》据说是北宋宰相吕蒙正的作品,但这也只是相传,应该是后人所作。

吕蒙正为相

吕蒙正是北宋初期的著名宰相,担任了太宗、真宗两代皇帝,是两朝元老。吕蒙正为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先后担任了三次宰相,这一情况在宋朝除了他只有之前的赵普,就是帮助赵匡胤以宋代后周的开国功臣,还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相前,有整整十二年是在担任各级官职,从底层官员做上来的并非一朝蒙受恩宠就平步青云之辈。他在33岁时参加科举高中状元,从此不入官场,最早的官职只是将作监丞、升州通判。将作监丞是从六品下,掌管了皇宫建筑、刺绣、器具等的制造,而通判也就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一个副官,管理各种事项和监督长官。

因为吕蒙正自身有德有坚持,所以得到了皇帝以及赵普等人的赞许和认可,在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升任为宰相。不过没过多久,吕蒙正因为母亲去世而去守丧,所以就解除了宰相职务。不过三年的守丧时间还未满,他就被朝廷重新起用成为宰相。

后来,宋沆上奏疏违逆皇上旨意,因为是吕蒙正妻子的族人,所以他也受到了牵连,宰相之位被罢免,担任礼部尚书一职,李昉重新为相。不过后来李昉又再次被罢免,所以吕蒙正第三次担任宰相,同时礼部尚书的职位仍然继续。

而等到宋太宗驾崩,真宗继位后仍然沿用吕蒙正为相,还给他加封,之后他还成为了太子太师,封爵徐国公。

吕蒙正妻子

吕蒙正年轻时到岳阳城做事,此时街上正热闹,他凑近一看是刘府的千金在抛绣球选夫婿。旁边的群众议论纷纷,原是刘员外的女儿月英,相貌出众,只因看不顺官宦子弟的纨绔浪荡,执意要亲自抛绣球选郎君。

吕蒙正接绣球

吕蒙正接绣球

此时正好月英缓缓上了楼,她朝下俯视,只见公子哥们都争先恐后地往前,个个面露贪相垂涎三尺,唯独有一人默默站在人群之后静观,虽衣衫破旧却气宇非凡,于是一眼相中便定睛将绣球抛去。此人就是吕蒙正,他在一片哗然中如梦初醒,被仆人领到府中。果然刘员外见到这个穷小子火冒三丈,而女儿又执意要嫁,便将二人赶了出去,断绝父女关系。

月英跟着吕蒙正回到他居住的破窑,二人情投意合,当日拜过天地,刘大小姐从此跟他过起了清贫的苦日子。

吕蒙正常年寒窗苦读,过得有一顿没一顿,月英也是个硬气的贤德之人,跟了丈夫之后,不管再苦都一同吃住。吕蒙正常常出去讨饭,月英就挖些野菜,拿回窑中,一起煮了吃,两人还一同看书、作诗,公议天下大事,虽然日子很苦,但夫妻二人甚是恩爱。有一次夜里下起暴雨,破窑子漏水没有一处干的地方,两个人全身湿透却还高兴地吟起诗来。

正是月英坚贞不移的陪伴相随,给了吕蒙正很大的动力,他就发奋读书以报答妻子之恩,最终金榜题名,官至丞相。

吕蒙正不为物累

北宋欧阳修有一本书《归田录》,里面都是一个个轶事小说,大多是他亲身所见,熟能生巧的卖油翁的故事就出自这本书。其中有一条故事是讲吕蒙正,欧阳修评价他是“寡好而不为物累”,意思就是嗜好很少而又不被物质所拖累。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不为物累的故事开头,欧阳修就高度评价了他,说“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吕蒙正生前三次为相,后还封爵徐国公,地位极高,所以得尊称“公”,而“文穆”则是他的谥号,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或者大臣死后都被追封为这个谥号。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整个故事要赞扬的就是他宽厚,表现就是吕蒙正不为物累。

故事是讲,当时朝廷又一个官吏,他的家里珍藏着一面古镜,按照他的说法镜子可以照到两百里远的东西。这个官吏想要博得身为宰相的吕蒙正的赏识,就想要用镜子来换取功名利禄,于是就拜托吕蒙正的弟弟把镜子送给他。吕蒙正的弟弟找了个机会就假装无意闲聊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吕蒙正听了笑笑,说:“我的脸还没有一个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到可以照二百里远的镜子呢?”他的弟弟听了也就不再多提这件事。而听说这件事的别人,都被吕蒙正所折服,把他与唐朝的宰相李靖相比。

中国历史上贪污得家里钱财富可敌国的宰相,不在少数,反而是像吕蒙正这种宽容、清廉的宰相少有。

北宋吕蒙正

吕蒙正,出生寒门,高中状元得以入仕,十分受到宋太宗的赏识,三登相位,是北宋时期以德才贤良兼备而著称的宰相。他为人宽厚仁德,对上敢于直言进谏,对下和善清廉正直,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官员的敬重。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画像

吕蒙正为官期间,遇到事情敢于出来说话,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讨论时政事务,有自己不认同的,一定会坚持反对意见,他这种无所隐瞒的性格特点十分受到皇上的赏识,也因此在朝中有很高的名望,令人尊敬。

有一次适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宋太宗宴请朝臣,酒过三杯喝到尽兴时,皇上便开始得意洋洋地自夸:“五代年间,周太祖自邺南归时,这里社会动乱没有纪法,官员和百姓屡遭盗劫,天上出现扫把星,地上水灾频发,引得人心惶惶,四下流窜,还以为天下将要大乱,此处再也不会有太平日子了。朕登基以后,所有事务都亲自查阅处理,民间的各种状况都得到了治理。此后,每次一想到老天的恩赐,能够给我这样繁荣昌盛的时局,我就能体会国家的管理与发展都是事在人为啊。”

听到皇上这样的话,在座的大臣们人人鼓掌表示认同,唯独吕蒙正起身离坐,来到太宗面前说:“有皇上的地方,就能聚集百姓,所以此处才会作为都城得以繁荣发展。皇上可能不知道,城外很多饥寒交迫的尸骨,并不是都如您所见的那样希望陛下不仅仅只看眼前近处,能真正为百姓谋幸福。”此话令宋太宗大为扫兴,但也无以反驳。

吕蒙正心系国家、百姓,绝不谋私,他的刚正不阿与贤良廉洁都是历史上难得的。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

吕蒙正是一代贤相,后世评价很高。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匡义自认,就气量而言,不如吕蒙正。所以,同为北宋的欧阳修后来评价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史》也赞扬他是“质厚宽简”,逐字解释的就是质朴、敦厚、宽容、不苛求。

吕蒙正故里照片

吕蒙正故里照片

所谓宽厚,就是待人宽容厚道,这就是一个人雅量的体现,用在一个高官身上就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有许多事实依据的。有次,宋太宗问吕蒙正哪个官员适合出使辽国。吕蒙正推荐了一个人,皇帝不同意。第二天皇帝再问,吕蒙正还是推荐这个人,皇帝就再次否决。没想到第三次问起,吕蒙正还是在呈上来的文书上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太宗就气得把文书扔在地上。

皇帝说吕蒙正太固执,而他回答说是皇帝不能体察谅解,还说他推荐的那个官员是可以用的,别的人都不如这个人,他不想阿谀献媚来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那样会耽误国事。这句话指责皇帝的意味是很重的,所以当时朝廷的官员都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后来事实证明,吕蒙正推荐的人的确非常正确,所以太宗就感叹:“蒙正气量,我不如。”

1994年有部电视剧名叫《东方小故事》,每集一个故事,讲的都是我国历史上古代或者近代的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名人。其中有一集名叫《蒙正气度》,由此可见,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是一件历史公认的事情。

吕蒙正赶斋

吕蒙正赶斋是一个民间故事,最早是元代著名杂剧家王实甫所作,该剧名为《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共四折,分别是讲一富家女扔彩球选中了穷秀才吕蒙正,她被父亲赶出家门两人在一个破窑居住,吕蒙正高中状元,父女和好。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故事图

吕蒙正赶斋的故事就出自这部剧的第二折。所谓“赶斋”,就是赶着去寺庙讨要斋饭。吕蒙正是一个穷人,民间传说里穷困只能和母亲在一座寺庙旁边的石洞里居住,一住就是九年,而他们每日的伙食也基本上就是依赖寺庙。所以富家女刘月娥只做了他的妻子,也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地跟着他过这样的苦日子。还好吕蒙正聪颖好学,高中状元才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后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一出楚剧,名字就叫《吕蒙正赶斋》。元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的主角可以说是那个富家女刘月娥刘月娥,而截取其中个一小段故事的这出楚剧的主角自然就是吕蒙正。因为原本的故事情节很单薄,所以该剧也增加了新的情节,妻子的名字也改为了刘玉兰。吕蒙正有一天赶斋回来,发现他们住的破窑前面有男人的足迹,就怀疑其他的妻子有外遇不贞洁。所以他回去后对妻子冷嘲热讽,两人发生了争执。原来足迹是妻子的母亲派来送钱送粮食的人的。知道真相后,吕蒙正和妻子又和好如初。

增加了情节后,剧本就有了冲突所以很好看。据说,1960年的时候,该剧的表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都观看并且赞扬过。

--免责声明-- 《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这篇文章828la37762。

【结语】: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名相吕蒙正的后裔有谁】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7762'></small><noframes id='828la37762'>

  • <tfoot id='828la37762'></tfoot>

      <legend id='828la37762'><style id='828la37762'><dir id='828la37762'><q id='828la37762'></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7762'><tr id='828la37762'><dt id='828la37762'><q id='828la37762'><span id='828la37762'><th id='828la37762'></th></span></q></dt></tr></i><div id='828la37762'><tfoot id='828la37762'></tfoot><dl id='828la37762'><fieldset id='828la37762'></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7762'></bdo><ul id='828la37762'></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