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

分类: 历史

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

陶渊明责子

《责子》是陶渊明在五十多岁左右著作的一首诗,描写的是他那五个不成气候的孩子。陶渊明虽然放弃了仕途生涯,过着归隐田园的生活,但是仍他挂虑和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有所作为。

陶渊明《责子》

陶渊明《责子》

《责子》原诗:“白发被两鬓……且尽杯中物”。诗中叙述的大意如下。

《责子》诗中开篇,陶渊明感慨自己上了年纪,两鬓斑白,皮肤失去了往日的丰满开始变得松弛,恐怕命不久矣。自己命不久矣不要紧,他现在最担忧的就是五个儿子的前程。可是这五个儿子都是不求上进、整日碌碌无为,让陶渊明十分失望。

大儿子陶舒俨年方二十八岁,为人非常的懒散,好吃懒做,没有求学的上进心,一生碌碌无为。这“懒惰”被陶渊明用夸张手法描写,说是世上无人能及,已经到达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境界。二儿子陶宣俟年将十五岁,是个致力于学习的年纪。可是他到了年龄也不认真学习,不喜欢写文章,不学无术,对考试功名没有任何兴趣。

三四子陶雍份与陶端佚是双生子。这两个双胞胎智力先天愚钝,学习困难。到了十三岁还不认识阿拉伯十位数字,数字六加七之和也傻傻算不出。小儿子陶通佟已经九岁了,还是年幼无知、个头蠢笨的样子。整天只知道在外头玩耍,爬树摘果子,到头来只会念“梨”、“栗”,一点学习的热情和心性都没有。

面对这些不上进的孩子,陶渊明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浇愁。

陶渊明《责子》一诗便是在如此心境下,借酒挥洒而出。

四时 陶渊明

《四时》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著作的,这是一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变幻的诗歌。陶渊明喜爱大自然是众所周知的事,他对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变化、季节更替抓捕的非常准确,并借对大自然的描写来抒发个人的情怀。

四时诗

《四时》诗陶渊明

《四时》原文:“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这首诗把四季的描写的非常美,四季的过渡衔接委婉;特别是“满”、“多”、“扬”,“秀”四个字运用得恰当好处,分别突出了每个季节的特点。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温暖的春水溢满了整片翠绿的田野和水泽;炎炎夏日,暴雨即将来袭,天地间风云变化莫测,那远方的云就像奇骏的山峰豁然起立;秋日炎凉,古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玄月高挂天际,世间的景物在皎洁月光的照射下都蒙上了一层缥缈迷离的感伤色彩;“忽如一夜寒风来,万千枝头梅花开”,在寒冷的冬日,梅花傲然绽放,远处的高山峻岭上的青松也无谓严寒,尽情挺立着,任它寒风也刮不走“我”的勃勃生机。陶渊明借助四时景色的描写赞美歌颂自然,渲染的气氛统领全诗,表达了陶渊明对大自然的炽爱和个人情怀。

《四时》诗的语言自然朴质,让读者感受到真切的美意,勾勒出自然的美好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相冲撞的意境,揭露了对社会黑暗的鄙弃,充分体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作用。

陶渊明与酒

古代,酒是文人雅士的心头之爱,陶渊明作为诗人自然也不例外。陶渊明与酒有着莫大的联系,“诗酒人生”就是他一生最切合的写照。他创作的《饮酒十五篇》就是在他酒意人生时涌现的。

陶渊明与酒

陶渊明与酒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嗜酒狂徒。《五柳先生传》中就有提到自身对酒的是难以抗拒的:“性嗜酒……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对酒的痴迷已经达到无人能及的地步,尽管家境贫寒不能常喝到酒,但亲朋好友都知道他的习性,时常邀请他去饮酒,他也何乐而不为。

陶渊明嗜酒的程度已经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在他任职彭泽令时,朝廷有分配一百亩的田地给他。陶渊明原本打算全部用来种植酿酒的高粱,在妻子翟氏的恳求下,才勉为其难的将田地分割为二,一部分种植庄稼粮食,另一部分用来种植酿酒的高粱。粮食是人们填报肚子的食物,可对于陶渊明来说,只有酒才是他的食物。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嗜酒狂徒,却偏偏只为酒而折腰。

嗜酒如命的陶渊明,诗里行间也透露着淡淡的酒香。《饮酒》十五首就是他酒意人生的代表作。辞官归隐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在劳作之余,会悠闲地靠在菊花丛边小饮小酌,抬头看风景颔首品味人生,好不惬意。饮酒饮到忘我之际,灵感来袭,洋洋洒洒写下了《饮酒》诗词。陶渊明用醉眼看世界,用心体会人生,他与酒的缘分实在奇妙。

陶渊明辞赋

陶渊明辞赋现存的仅有三篇,收录在《陶渊明集》中。这三篇辞赋分别是《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及《闲情赋》。虽然陶渊明辞赋只有三篇,可是这三篇却集中的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历程。

陶渊明辞赋之三《闲情赋》

陶渊明辞赋之三《闲情赋》

陶渊明辞赋之一《归去来兮辞》著作于晋安帝406年,描写的是陶渊明欲脱离官场隐居田园的宣言。诗中所描写的是作者回归家园的路途上发生的情景及到家之后与家人喜悦团聚之情,还有在家耕耘劳作的情景。虽然这些情景全是作者凭借想象捏造出来的,但是描述的十分真切,语言节奏跌宕起伏、欢畅淋漓,强烈的表达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期盼自由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辞赋之二《感士不遇赋》是一篇文诗参半的作品,描写的是有志之人不受到重用。这篇辞赋的主旨,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风气。在虚伪昏暗的官场社会中,有才华有抱负的人没有遇到好的机会表现自己。他们大都被社会埋没,或被流言诋毁,处在这两难的境地中,既悲又愤。好在作者看透了世俗社会,保持着自身高尚的气节远离了是非之地。

陶渊明辞赋之三《闲情赋》是陶渊明辞赋中仅有的一篇情赋,描写的是一位妙曼的女子。这位女子深深吸引着作者,使作者日思夜想,展开了一段想象之旅。虽然对女子的爱慕极深极浓,却不得不压抑在心中。经过了一夜的辗转,最终只能无可奈何的放弃,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绪,抛弃各种杂念,保持本心的纯真。

杂诗陶渊明

《杂诗》共有十二首,出自诗人陶渊明之手,属于陶渊明所作的各类诗歌中的咏怀诗。这十二首诗主要表达了陶渊明在辞官归隐田园后,空有一身抱负却不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同时展现了他不愿与世俗中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陶渊明

陶渊明像

如果将陶渊明所写的诗歌按照诗歌内容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饮酒诗、咏怀诗以及田园诗三类。十二首《杂诗》就是陶渊明的咏怀诗中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还有十三首《读山海经》也是咏怀诗的代表作之一。十二首《杂诗》主要表达的是作者陶渊明无法实现自己远大志向痛苦郁闷以及不愿在世俗中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而十三首《读山海经》则是借助《山海经》中那些奇异的事物来表现一样的内容,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永远不会消失。

十二首《杂诗》皆体现了陶渊明内心中对于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例如第一首《杂诗十二首其一·人生无根蒂》的整体基调是感叹人生的世事无常以及生命的短暂,将没有花蒂的花朵与尘土作为比喻,抒发了对人生莫测无常的感慨。整首诗陶渊明主要想表达的是既然人生这么无常,生命又如此短暂,那么人就应该及时行乐的想法,同时也隐含着鼓励年轻人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奋进。

总的来说,十二首《杂诗》也是陶渊明的旷世之作,虽然诗中的词句并不华丽,用语朴实无华,但是朴素的语句之间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免责声明-- 《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这篇文章828la38439。

【结语】: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陶渊明为何要写诗作责子】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8439'></small><noframes id='828la38439'>

  • <tfoot id='828la38439'></tfoot>

      <legend id='828la38439'><style id='828la38439'><dir id='828la38439'><q id='828la3843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8439'><tr id='828la38439'><dt id='828la38439'><q id='828la38439'><span id='828la38439'><th id='828la38439'></th></span></q></dt></tr></i><div id='828la38439'><tfoot id='828la38439'></tfoot><dl id='828la38439'><fieldset id='828la3843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8439'></bdo><ul id='828la3843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