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

分类: 历史

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

诸葛亮骂马谡

马谡由于拥有过人的才华和名气颇受诸葛亮的喜爱,加之诸葛亮和马谡是亲戚关系,所以诸葛亮将马谡视之为左膀右臂。所以在诸葛亮筹划平定中原之时挺看重马谡,同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还下了军令状,若守街亭失败就处死,诸葛亮看在马谡如此志在必得雄心壮志加之对他的喜爱便答应了马谡的要求。

诸葛亮骂马谡

诸葛亮骂马谡

但在守街亭过程中马谡没有遵守诸葛亮的安排,也不听王平的劝说,将兵驻扎在山上,而敌人乘此在山下驻扎,导致最后缺粮断水,兵败全退。而马谡任务的失败就意味着他要履行他的诺言——处死,而诸葛亮虽十分怜爱马谡,但为了稳定军心诸葛亮不得已只能将马谡处死。在其战败归来之时,马谡自缚跪在诸葛亮面前,在军帐中诸葛亮对马谡大发雷霆。

在《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这一幕,现今这段诸葛亮骂马谡的视频变成了各地方言骂人的集锦,该段视频有各种不同地区当地方言的配音剪辑。刚开始是有人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配音成豫东方言版的“诸葛亮怒斥窜货”,这段视频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加之反映了市场的竞争现状,受到上万次的点播,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同时也在网上卷起了该段视频各地方言配音的浪潮,各地网友晒出家乡的文化特色,现今网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地方方言的配音,有四川巴中的、重庆的、合肥的等等。

马谡没有被斩

关于诸葛亮是否有斩马谡的事情,很多人持有异议,当时马谡战败回到大营之后就被人关押到了牢中然后押解回蜀中进行审判。关于挥泪斩马谡的桥段最初开始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作品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的诸葛亮和马谡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马谡照

马谡

在《向朗传》中有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当时丞相长史是向朗,而马谡跟向朗关系好。向朗知道马谡没有投案自首畏罪潜逃,被牵连免去官职,无所事事十余年,一直到诸葛亮死候他的境遇才有好转。还有就是马谡死之前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让他照顾好一家老小,而如果是诸葛亮斩的马谡,马谡完全有机会和诸葛亮当面说这一番话,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出马谡是知道自己死前没有机会和诸葛亮见面了,只能用书信托孤,他已经被押解回蜀中,在大军班师回朝之前就会受到审判。

历史上都知道马谡死了,但是如何处死不知道,从《诸葛亮传》和《王平传》都写出了这段历史。马谡传中写马谡最后的结局是病死在狱中,所以他不会是死在诸葛亮手下。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得出,马谡虽然犯了大错,但是诸葛亮爱才之心,不会亲自动手,只是把他弄到了牢中,最后马谡死在了那里也不知道是不是会让诸葛亮感到悲伤。马谡死了之后,诸葛亮把马谡的儿子视如己出,照顾他妻小,尽自己最后的义务来减少内心的愧对。

马谡不受重用

刘备是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人,在用人上更是具有突出的才能,比如说他曾经向诸葛亮建议不重用马谡,但是至于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呢。马谡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但是马谡年轻狂傲,这犯了统治者的大忌。

马谡剧照

马谡剧照

刘备曾经向诸葛亮说过不要重用马谡,让诸葛亮好生观察,但是诸葛亮没有听从。当时在战争国时期,天下诸雄争霸,蜀国偏居一隅,本身的地理条件导致无论是文臣还是武臣比例都远远不如其他两国,有才能的人本身就很少。

人都是有缺点的,比如关羽不听从别人的建议,特别自负,张飞脾气暴躁做事不经过大脑,魏延就更不得了,常常越级和领导讨论工作,但是这些在大的方面都是有才能的人。马谡也是与他们并称五虎将,他知识渊博,勤奋好学,说起兵法更是烂熟于胸,史书上对他才能的夸奖不吝辞藻。五兄弟按说都应该同样受到重用,为什么刘备不喜欢马谡呢?

首先就是马谡太年轻,不懂的政治里面的门道,无论在什么时候,领导者需要的都是忠心耿耿的臣子,他尊敬下属但是并不等于他乐意见到下属走得太亲近,马谡就是和诸葛亮走得太近了。其次就是马谡是荆州人,和诸葛亮是老乡,刘备怕出现结党营私的事情。还有就是马谡也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纸上谈兵典范,刘备是一个实干家,他不推崇死读书而不实战,军事才华不是靠读书读来的。

马谡失街亭败给了谁

马谡刚愎自用,不听诸葛亮建议,不听王平劝导,仍然驻扎在街亭山上,远离水源。这件事情让侦查的魏军士兵知道之后禀告了魏明帝。

马谡照

马谡照

魏明帝是曹睿,当他知道马谡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后大喜,这是一个好时机,在司马懿的建议之下立刻派骁勇善战的张郃整理兵马前去街亭。

张郃到了之后潜伏下来,然后观察水源的情况,确定马谡舍弃水源上了山之后心中大喜,立刻让士兵用大石头堵了蜀国军队的水源,把粮道毁了,这样一来,马谡无水无粮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纵火烧山。

蜀军士兵没有水喝,饥渴难耐,于是军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别人攻打,自己就败了。趁着山上混乱,张郃集结一群人开始进攻。马谡集结主力人马冲破了围堵,一路奔回大本营,退回军中,街亭失守。

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军令,违背了靠山靠水扎营的原则,孤军上山,让蜀军失了北伐的最好时机,马谡必须要为这件事情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开总结大会:异常痛心的看着被绑着的马谡:“我选错了你,你真让我失望。”之后为了整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

死之前,马谡上书给诸葛亮说:“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样,这次我违背了您的指令,这让军法难容,您处罚我是应该的,我死而无怨,恳请丞相照顾好我家人。”诸葛亮老泪纵横,心如刀绞,在马谡死后将他儿子收为自己的义子。

马谡失街亭歇后语

马谡失街亭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当时关于马谡失街亭民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马谡失街亭——言过其实。不过还流传着一些其他版本如马谡失街亭——用人不当/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自招灾祸。但是综合以上的歇后语都不难看出马谡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还是马谡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马谡剧照

马谡剧照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将领,他和他的哥哥马良都是刘备手下有名气的将领,因其才华出众、好谈论军事颇受诸葛亮的赏识。刘备这一幕都看在心里,在最后临终的时候,刘备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意指马谡说的话比做的好听,擅长理论不善于军事实战,不能重用他,要对他多加考察。但是不久后诸葛亮早已将这句话抛之脑后,在公元227年,向后主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出师表》,表中阐述了当时局势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刘禅治国寄予的厚望,道出了一片赤诚之心。不久诸葛亮便派兵北伐,并且将守街亭的重任交予马谡,由于马谡的用兵不利导致了街亭失守,诸葛亮而后才意识到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忠告,因为自己没有放在心上,结果铸成了大错,使得平定中原的计划受阻。此后,诸葛亮向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

马谡因为失街亭的失误而失去了性命,而当初守街亭是马谡自告奋勇要求的,如今落得这个下场是因为马谡没有真正的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到自己擅长于理论而不是实践

马谡怎么死的

马谡的才华和名气深受诸葛亮的喜爱,同时马谡和诸葛亮在探讨军事谋略方面志同道合,经常从白天讨论到黑夜。马谡逐渐成为诸葛亮的亲信。虽然刘备在临终前曾经和他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确认为马谡是一个可用之才。

马谡处死

马谡处死

所以在北伐之时,马谡自告奋勇,加之诸葛亮对其十分器重,因为在此之前马谡有过出色的表现,比如用攻心计平定了南中,利用反间计赶跑了司马懿,使得诸葛亮对马谡更加地信任于他,所以诸葛亮就把这重要的兵权交给了马谡,将5000兵力资源交予马谡。

马谡出兵前往祁山领导北伐战争之时,一意孤行,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了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山顶上,由于水源缺失,导致军心大乱,王平又由于兵力少,寡不敌众无法进行支援,导致街亭失守,从而进一步导致前往祁山北伐魏国的战争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并且使得整个蜀国处于危难之中。作为北伐魏国战争的领导者,这次战争的失败其责任主要在于马谡,而马谡虽是领导人使得这场战争失败,但是为什么罪及至死?虽然马谡是诸葛亮的嫡亲,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亲手挥泪斩首了马谡,原因就在于如果马谡不死,蜀国将会发生巨大的内乱,诸葛亮虽然是蜀国的主要领导者,但是他的威望还是不能保全马谡的性命,所以为了稳定人心,诸葛亮还是选择了挥泪斩马谡。

街亭之战马谡败给谁

街亭之战发生在公元228年。这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中最为顺利的一役,也是令人最为怀念的一役。在《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妙笔生花和移花接木的手法,描写挥泪斩马谡和空城计,将诸葛亮的品格和智慧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马谡被斩

马谡被斩

当时诸葛亮在攻打祁山时,身边的大将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但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于是任命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而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了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不是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大破马谡军,将马谡军队给打败了。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了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但事实上,马谡败的不是张郃而是败给了他自己。但是他所占领的是街亭是个特殊的位置,换句话说就是谁先抢到谁就受益,没抢到的一方就只有自认倒霉,认输的结果。现在,诸葛亮的前锋马谡抢先到达了街亭。因为这个地方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在理论上就是:先到者先得,后到者不得。当时马谡先到街亭,有良好的条件去占领这个先要之地,只要修建一下积极防御就好了,可是结果却是相反。他放弃了街亭这个据点反倒是选择了登上南山据守。所以正是应为没有好好的规划和作战才导致了自己却败给了张郃,还遭受斩头酷刑。

马谡用计失败

马谡纸上谈兵用的是韩信的计策,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成功,马谡的守街亭却失败了。身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战役,结果却是一胜一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

马谡剧照

马谡剧照

其实两者在战术上都有共同点,都是先断了自己的后路,让自己的军队只能向前和敌人拼命,不是生就是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韩信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在井径口背水而战时说的话;“人的潜力只无限的,有时候有了退路反而会让人胆怯,一直在想着不胜利没关系,但是把后路切了,就只能拼了!”马谡在守卫街亭的时候也想这么做,但是他没有背靠水,而是靠着山,违背诸葛亮靠水扎营的军令。他想制造军队危机感,想效仿韩信活捉赵王。

但是他没有考虑时代环境,在秦末时期,是最不拿人命当回事的时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大修长城死伤数十万,项羽埋了二十万秦军,白起将数万战俘沉入江中……在那个年代,投降的军队是没有好下场的,都是死路一条,所以哪怕不是背水一战,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之后继续死,所以他们会拼命。

来看看马谡在的三国时期,这是重视人才和军队力量的时代,除了董卓之外,几乎没有出现杀战俘的事情。而且像孟达这样的人可以几次降而复叛,但是仍然在不同的阵营里活得风生水起,所以这一招对于马谡带领的士兵来说,没有威慑力。

--免责声明-- 《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这篇文章828la39835。

【结语】: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诸葛亮为什么要骂马谡】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39835'></small><noframes id='828la39835'>

  • <tfoot id='828la39835'></tfoot>

      <legend id='828la39835'><style id='828la39835'><dir id='828la39835'><q id='828la39835'></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39835'><tr id='828la39835'><dt id='828la39835'><q id='828la39835'><span id='828la39835'><th id='828la39835'></th></span></q></dt></tr></i><div id='828la39835'><tfoot id='828la39835'></tfoot><dl id='828la39835'><fieldset id='828la39835'></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39835'></bdo><ul id='828la39835'></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