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

分类: 历史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皇帝列表:

     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梁太祖朱晃(852年——912年)907年—912年在位5年。

    朱温曾被赐名朱全忠,称帝后改名朱晃,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砀山县)人家庭世为代儒生,他的祖父朱信父亲朱诚,都是以教书育人为业。朱温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母王氏在萧县刘崇家做佣人。朱温成人后,与其兄朱存经常以武力称霸。

    907年(开平元年)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名为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为后梁太祖。封李柷为济阴王,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他在位时颇重视农业发展,下令两税之外不得再加税赋;但因连年战事,民不聊生,910年(开平四年)发生柏乡之战,与晋王李存勖矛盾加剧。晚年宫廷内陷入权力斗争,皇后张氏临终前劝他:“君人中英杰,妾无他虑,惟‘戒杀远色’四字,请君留意。”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夫人在世时尚能劝止,死后却大肆淫乱,甚至乱伦,包括儿媳都得入宫侍寝。912年(乾化二年)被三子朱友圭刺杀,享年61岁,在位6年。乾化神武元圣孝皇帝

    梁承帝郢王朱友珪(884年——913年3月27日)912年—913年在位,年号:凤历

    朱友珪,小字遥喜,又名朱友球。汉族,后梁太祖朱全忠之第三子。其母为亳州营妓,唐僖宗光启年间(885年—888年),朱全忠有一次率军经过亳州,召其母陪侍,并且使之怀孕,朱全忠离去后,其母差人告以生男,朱全忠大喜,于是给他取名为遥喜,后来为朱全忠接回。朱全忠篡唐后,将他封为郢王。 910年(后梁开平四年)被任命为左右控鹤都指挥使。

    912年(乾化二年),朱全忠藏,命王氏召朱友文托付后事,朱友珪之妻张氏当时亦服侍在朱全忠身边,就将这件事告诉朱友珪。朱友珪遂率所部政变,由仆夫冯廷谔杀朱全忠,并假传遗诏,自登帝位。913年,改年号为凤历。

    朱友珪登帝位后,虽然大量赏赐将兵以图收买人心,然而很多老将还是颇为不平,而朱友珪本人又荒淫无度,因此人心沸腾。913年(凤历元年),朱全忠之婿赵岩、朱全忠之甥袁象先、均王朱友贞、将领杨师厚等人密谋政变。袁象先首先发难,率禁军数千人杀入宫中,朱友珪无法逃脱,于是命冯廷谔将他及张皇后杀死,死后被追废为庶人。

    后梁末帝均王朱友贞(888年——923年)913年—923年在位11年,年号:乾化(913年2月—915年10月)、贞明(915年11月—921年4月)、龙德(921年5月—923年10月)

    朱友贞,张惠的嫡子,朱友珪的弟弟。朱温即位后,封他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马步军都指挥使。912年(梁乾化二年)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二月,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发动洛阳禁军兵变,朱友珪自杀。913年(凤历元年)即帝位。改名为锽,后再改名为瑱。被后唐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围困而自杀,36岁。葬于宣陵附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后唐

    五代之一,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所建,都洛阳,历三姓四帝,共十四年。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后唐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和朝代,它取代了后梁,而其后不久又为后晋所取代。后唐的建立至其亡国历时十三年891年至936年,后唐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中原王朝最终统一全国具有历史推动意义。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923年—926年在位4年。

    李存勖,李克用长子,小名亚子,为,应州人,汉族。“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唐昭宗见了他不禁赞叹“此子可亚其父”,李存勖的“亚子”,即“李亚子”(《旧五代史》)的绰号由此而来。除了作战勇猛,李存勖还特别爱好“歌舞俳优之戏”。李存勖不光喜欢看戏,有时还亲自登台过过瘾。

    891年(唐大顺二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册立为晋王,建立晋国,都太原。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晋国至此全面独立,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后梁,迁都洛阳。李存勖在位19年,其中在皇帝位4年。谥号:同光光圣神闵孝皇帝。

    后唐明宗李嗣源(866或867年——933年)926年——933年在位7年,年号:天成、长兴

    李嗣源,即李亶,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李克用养子。以战功官至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923年(同光元年),庄宗李存勖领兵取汴梁,灭后梁。926 年,李存勖在兵变中被杀,嗣源入洛阳监国。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杀酷吏孔谦,褒廉吏,罢宫人、伶官,废内库,注意民间疾苦。但因文盲君临朝廷,无驭驾能力。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镇,权臣安重诲跋扈,次子李从荣骄纵,以致变乱迭起。弥留之际,从荣举兵反,饮恨而死。葬徽陵,谥圣德和武皇帝,庙号明宗。长兴元年,上尊号圣明神武文德恭孝皇帝。四年,再加尊号圣明神武广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唐闵帝李从厚(915年——934年5月24日)934年在位4个月。年号:应顺

    李从厚,小名菩萨奴。933年(后唐长兴四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临死前,派人将李从厚从天雄召回(当时任天雄节度使,封宋王)继承帝位。他即位后,一直把潞王李从珂和石敬瑭当成眼中钉。因为李从珂是明宗李嗣源的养子,但是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因此被明宗封为潞王,任风翔节度使。闵帝李从厚一直对潞王李从珂放心不下,担心他起来造反,夺取皇位。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亳州任团练使,把李从珂一个已经削发出家当尼姑的女儿召进宫中作人质。就是这样,李从厚还是不放心,又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己的堂兄弟李儿璋调任凤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对此,李从珂心里非常恼怒,在部下的鼓动下。于是便拒绝朝廷命令,起兵造反。闵帝李从厚急忙派兵前去镇压。

    934年(后唐长兴五年)三月,朝廷军队兵临风翔城下。潞王情况危急,正在过时.朝廷军中羽林指挥使、偏将扬思权突然反戈,率众投降潞王李从珂。李从珂于是便重整旗鼓,率领兵马直接攻打洛阳。不久,李从珂率军攻打并夺取了陕州。闵帝听说陕州失守.便打算逃到魏州,召见盂汉琼,让其去魏州安置。但是,盂汉琼不应召命,闵帝只好只身匹马逃出洛阳,奔向魏州。四月一日,闵帝到达卫州(今河南汲县)时。遇见石敬瑭.认为得救,于是没有再去魏州。石敬瑭原来也和潞王李从珂一样,是被闵帝不相信的将领之一。现在看见闵帝单身逃来,便把他安置在驿馆之中,自己却率军向洛阳进发,与李从珂会合。四月四日,李从珂进入洛阳。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末帝。末帝废闵帝李从厚为鄂王。派王弘贽将驿馆迁至卫州州署。

    934年5月24日(四月初九),末帝派王弘贽的儿子王峦用药酒去杀闵帝,闵帝知是药酒不肯喝,王峦就用绳子将闵帝活活地勒死了,时年仅2l岁,在位仅有4个月。

    后唐末帝李从珂(885年——937年1月11日)934年—937年在位2年,年号:清泰

    李从珂,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唐明宗李嗣源义子,本姓王,小字二十三,因此又被叫阿三。李嗣源即帝位后,李从珂曾任河中节度使之职,然因与权臣枢密使安重诲之前有过节,在930年(长兴元年),被安重诲设计解除军权,回京师洛阳居住。931年,安重诲失势,李从珂再受重用,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西京(长安)留守。932年(长兴三年),被改命为凤翔节度使。933年(长兴四年),封潞王。934年(后唐应顺元年),闵帝李从厚听信大臣的建议,调动各重要节度使之职,准备削弱藩镇的实力,李从珂恐惧,于是起兵造反。

    李从厚命大军讨伐,眼看凤翔(今陕西凤翔)即将陷落,未料讨伐军将兵骄横,贪图赏赐,李从珂抓住这点诱使讨伐军叛变,反败为胜,不久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入京师洛阳,即帝位,改元清泰,并派人将逃亡的李从厚杀害。李嗣源之婿石敬瑭时任重镇河东节度使之职,李从珂与他二人当初在李嗣源手下皆以勇力过人著称,彼此存有竞争之心。因此李从珂即位后,对石敬瑭愈发猜忌,而石敬瑭亦有谋反之意。

    936年(清泰三年),石敬瑭以调镇他处试探,而李从珂果真将石敬瑭改任天平节度使,石敬瑭因此叛变,同时向契丹乞援。李从珂命各镇联合讨伐,不料因联军各怀鬼胎,致大败于团柏谷,石敬瑭与契丹大军得以顺利南下进逼京师洛阳,李从珂无计可施,于937年1月11日(闰十一月二十六日)自焚而死。死后无谥号及庙号,史家称之为末帝或废帝。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石敬瑭(即后晋高祖)所建,都开封,历二帝,前后十二年。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登基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晋的建立造成了燕云十六州大片领土的丢失,为日后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942年)936年—942年在位6年。

    石敬瑭,生于892年4月20(唐景福元年三月二十日),太原沙陀族人,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石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正值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

    915年(后梁贞明元年),李存勖得魏州,梁将刘寻急攻清平(山东清县),李存勖急往驰援,为刘寻所围。石敬瑭率十余骑击败刘寻,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李存勖拊其背而壮之,由此声威大振,在军中名噪一时。他还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

    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936年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契丹主自解衣冠授之。石敬瑭于是即位于柳林(今山西太原市东南),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30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942年9月 11日(后晋天福七年七月二十八日)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晋出帝少帝石重贵(914年——974年)944年—947年在位3年,年号:天福、开运

    石重贵,生干914年(后梁乾化四年),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晋第二个皇帝。石重贵本为后晋高祖石敬瑭的侄儿,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将他收为己子。石重贵少时谨言慎行,质朴纯厚,善好驰马射箭,颇有沙陀祖辈之风,深得石敬瑭厚爱,936年(后唐清泰二年),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叛唐,后唐大军围攻太原。石重贵或出谋划策,或冒矢拒敌,都受到石敬瑭赞赏。

    石敬瑭借契丹兵挫败后唐军队,离太原赴洛阳夺取帝位,临行前选石重贵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东管内节度观察事。官衔不少,但政绩平平,“未著人望”。尽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睐,石重贵仍步步高升,到942年(天福七年)石敬瑭死前,石重贵已进封齐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承制即位及为后晋出帝。石重贵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时,能继承大统,其间不乏宫中密谋。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来石敬瑭在残托孤与宰臣冯道,意思要冯道铺立石重睿。但他死后,冯道与当时掌握实权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却擅立石重贵为帝。

    石重贵昏庸无能,有时虽有怜民之心显露,曾下罪已诏以平民怨,但终究难拒骄奢淫逸的诱惑,最后不免走上家国皆亡的穷途。国破被俘后于974年病死,终年51岁,葬于今辽宁省开原县。

    后汉

    后汉(947年——)高祖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汉高祖刘知远(895年3月4日——948年3月10日)947年—948年在位2年。年号:天福、乾佑

    刘知远,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南)沙陀人,生于895年(唐昭宗乾宁二年)。刘知远初与石敬瑭一起为后唐明宗手下将领,后帮助石敬瑭在契丹扶持下建立后晋,被任为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山西省太原市南)留守等职。石重贵继位后,进封为北平王,拜中书令。因他的官位高,功劳大,势力强,为石重贵所猜忌。晋辽交战期间,他守境不出,招募军士,壮大力量。辽军进入汴京时,他派部下以祝贺胜利为名,去汴京察看形势,知道辽军很不得人心。不久,他打出复兴后晋、迎石重贵来晋阳的旗帜,受到将士的拥戴。公元947年二月辛未日(3月10日),他在晋阳称帝,改名为暠,建国号为汉。第二年建年号为“乾祐”。史称后汉。

    刘知远称帝后,为了赢得民心,沿用后晋的年号天福,以争取后晋文武官吏的支持。他下诏书慰劳各地自发武装抗辽、保卫乡土的起义军,又不夺民财而取出宫中所有财物赏赐将士,获得了军民的支持。然后趁辽军北退,辽统治集团忙于争夺皇位之际,他统帅大军自晋阳出发,一路势如破竹,21天后进入洛阳,又8天后开进汴京,定为都城。

    同年12月,刘知远所宠爱的太子、开封尹刘承训病死。刘知远也悲伤过度而病倒,一直不见恢复。948年(后汉乾佑元年)正月,他自知不行了,召宰相苏逢吉、枢密使杨邡、郭威等进宫,委托他们扶立次子刘承祐即位,又秘密嘱咐他们要赶快除去归附辽国的杜重威。3月10日(丁卯日),病死于汴京。终年54 岁,葬于睿陵(河南省禹州市苌庄乡)。庙号高祖,谥“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后汉隐帝刘承佑(930年——950年)948年—950年在位,年号:乾佑

    刘承祐,沙陀族,后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知远之子,母为皇后李氏,后唐长兴辛卯三月初七日生于晋阳。948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刘知远死后,他即位,沿用后汉高祖年号乾祐,派郭威镇压起义。

    有一次,杨芬、史弘肇在朝堂上议事,刘承祐说:“你们再仔细推敲推敲,别有谬误,让别人说闲话。”杨芬竟说:“有我们在,用不到你开口。”刘承祐忍受不了,派亲信杀死了杨芬、史弘肇和王章,又派使者到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西)去杀郭威。郭威起兵反叛,于950年11月抵达汴京城下。刘承祐到城外刘子坡观战,因后汉军大败,于第二天清晨又匆忙要逃回城去。不料开封尹刘益已经据城反叛,投顺了郭威,拒绝他进城。刘承祐只得带了苏逢吉、聂文进和茶酒使郭允明等人向西北奔逃。

    到赵村,忽见后面尘埃大起,刘承祐以为是追兵,便仓皇下马,打算躲入村民屋中。郭允明见形势危急,想以刘承祐作为进见礼投降追兵,猛然赶上几步,狠命一刀,将刘承祐刺死。其实后面并不是追兵,而是刘承祐的亲兵赶来护驾。郭允明见自己弄巧成拙,也就横刀自刎而死。

    后周

    后周(951年——960年),郭威先称监国,后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后周传三帝,共十年。公元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北伐时,发动了“陈桥兵变”,灭亡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951年—954年在位4年,年号:广顺、显德

    郭威,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西)人,后周太祖。他出身平民,在五代初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年代,由普通士卒逐步成长为将领,最后又当上了皇帝,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清廉勤政的好皇帝。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959年)954年—959年在位6年,年号:显德

    柴荣,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是当地望族,父亲柴守礼,郭威的内侄,被郭威收为养子。侄柴荣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954年(显德元年)继郭威为帝,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959年正当柴荣大会诸将,议取幽州(今北京)之时,突然患病,只得班师回到汴京,农历六月十九日病逝,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后周恭帝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959年—960年在位1年,年号:显德

    柴宗训(郭宗训),原封为梁王,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死,的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柴宗训即位时年仅7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赵匡胤,使他产生了做皇帝梦。960年正月元旦,群臣正在朝贺柴宗训时,镇(今河北省正定县)、定(今河北省定县)两州忽然有人来报说,辽和北汉合兵南侵,其实这是赵匡胤和其他将领编造的谎言。范质便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抵御。禁军到达陈桥驿后,突然发动兵变,拥赵匡胤为帝。赵匡胤回师开封,建立宋朝,废黜柴宗训,降封他为郑王。后周亡。不久,柴宗训被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居住。他于被废13年后去世。谥号“恭”,陵号“顺陵”。史称柴宗训为恭帝。

    十国皇帝列表

     闽国

    闽(min)国(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福建建瓯)。933年(后唐长兴四年)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闽,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之后闽国内乱,943年(永隆五年二月),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945年(天德三年),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

    闽太祖忠懿王王审知(862年——925年)898年—925年(909年始后梁册封为闽王,王延翰追谥昭武王,王延钧追谥昭武孝皇帝)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925年12月30日(后唐同光三年十二月辛未[十二日])卒,初谥“忠懿”,后立庙号太祖。后改谥号为昭武孝皇帝。葬于福州北郊,后移莲花山麓。

    闽嗣主废帝王延翰(?~927年)925年—927年1月14日

    王延翰,字表章,号子逸,男,汉族,河南省固始县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之长子。最初仅被后唐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称臣于后唐。王延翰个性骄傲荒淫,残忍凶暴,而且又看不起他的兄弟,常命其馀兄弟寻找民女以投入后宫。因此,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之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

    927年1月14日(天成元年十二月初八),王延翰被王延禀抓获并斩首!世称闽嗣主。

    闽太宗惠帝王延钧(?——935年)927年—935年(新五代史为谥惠帝,庙号太宗;资治通鉴为谥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王延钧,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后改名王鏻(又作“王璘”)。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谥号惠帝。庙号太宗。一说王延钧死后,王继鹏谥其为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闽康宗王继鹏(?——939年8月29日)936年——939年在位3年。

    王继鹏(王昶),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延钧之子,原封福王。935年(闽永和元年),王继鹏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改名王昶,封李春燕为贤妃。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当时王延钧之后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王继鹏个性猜忌因此屡杀宗室,其叔王延羲为避祸,遂装疯卖傻,被王继鹏软禁自宅。当时原王审知的亲军“拱宸都”、“控鹤都”因赏赐不如王继鹏自己的亲军“宸卫都”而迭有怨言。939年(闽国通文四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因被王继鹏怀疑对皇宫纵火,恐惧之余就先发难,迎王延羲进宫,并攻击王继鹏,王继鹏逃亡后为追兵所获,与李春燕及诸子一同被杀。王延羲随后把王继鹏被杀之责推到宸卫都身上,并追谥王继鹏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

    闽景宗王延羲(?——944年)939年—944年在位5年,年号:永隆

    王延羲,后改名王曦(又作王羲),王审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钧之弟,王继鹏之叔,河南省固始县人。延羲于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继鹏猜忌宗室,于是就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939年(闽通文四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延羲进宫并杀继鹏,延羲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更名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延政多有规劝延羲反而回信怒骂又差人探听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

    941年(永隆三年),延羲自称大闽帝国皇帝、威武节度使。由于延羲个性一向暴虐,而朱文进、连重遇自从杀了王继鹏后,就一直担心为人所害,二人因此认为延羲有加害之意。永隆六年(944年4月8日三月乙酉[十三日]),连朱二人先下手为强,刺杀延羲。谥号:睿文广武明圣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闽武帝朱文进(?——945年)944年—945年在位

    朱文进,永泰(今福建永泰)人。闽帝王继鹏在位时任拱宸军使。“拱宸都”与“控鹤都”原来都是闽太祖王审知的亲军,闽康宗继鹏即位后建立自己的亲军名唤“宸卫都”,而待之比拱宸、控鹤二都更厚,二都迭有怨言。文进并与控鹤军使连重遇曾被继鹏三番四次的侮辱,二人因此十分不满。939年(闽通文四年),北宫失火,连重遇奉派率军清理火场残余的灰烬,工作劳苦,士卒多有恼怒。而重遇又被继鹏怀疑参与纵火,因此率军叛变,迎立继鹏之叔延羲为帝,并杀害继鹏。朱文进在这次政变后,被任命为拱宸都指挥使。

    文进与重遇自从杀了继鹏后,就一直担心为人所害,而延羲个性一向暴虐,二人因此认为延羲有加害之意,944年(闽永隆六年),朱、连二人先发制人,刺杀延羲,文进并被重遇推举,自称闽主,杀害境内王姓皇族成员五十余人,并放宫女出宫,停止兴建中的工程,企图与延羲的暴政完全相反以拉拢人心。

    不久,文进取消帝号自称威武留后,向后晋称臣,而后晋任命文进为威武节度使。945年1月1日(后晋开运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文进正式被后晋出帝石重贵册封为闽国王。

    但此时,朱、连二人的军队不断被由将领留从效、陈洪进以及殷帝王延政所率领的讨伐军击败,情势日渐窘迫,部下因此离心。945年2月14日(后晋开运元年闰十二月二十九日))文进及重遇被为求自保的部属林仁翰刺杀。

    闽和帝福恭懿王王延政(?——951年)943年—945年在位3年,年号:天德

    王延政,五代时期闽国末代君主,王审知之十三子,人称十三郎,延翰、延钧、延羲之弟。943年自立为殷王,于945年恢复闽国国号,王延政在位3 年,946年(南唐保大四年),王延政后来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为羽林大将军;947年(南唐保大五年)改封为鄱阳王;951年(保大九年),再改封为光山王,不久过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楚国

    楚国(897年—951年),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以潭州(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楚武穆王马殷(852年——930年)897年4月—930年11月在位23年。

    马殷,字霸图,汉族,原籍许州鄢陵(河南鄢陵)。894年(唐乾宁元年),随刘建锋率部入湖南,据潭州,被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896年,建锋为部曲所杀,马殷被推为主帅。随即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岳等州,统一湖南,任武安军节度使。朱温建后梁,殷受封为楚王。后唐灭梁,殷建国承制,自置官属,建楚王天宫幕府,任用高郁、吕师周等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独立和地方安定,发展经济,使楚国在五代十国中强盛一时,930年(后唐天成五年)病卒。

    楚衡阳王马希声(898——932年8月15日)930年11月—932年7月在位2年。

    马希声,字若讷,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是楚王马殷的次子,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932年(长兴三年)马希声去世,弟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楚文昭王马希范(899年——947年)932年8月—947年5月在位15年。

    希范,文昭王,名马希范,字宝规,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是楚王马殷的四子,马希声之弟,与马希声同年同月同日生,马希声病死后继位。病死,终年49岁。

    楚废王马希广947年5月—950年12月

    马希广,字德丕,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一母同胞之弟,个性谨慎温顺,马希范对他疼爱有加。947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后汉封马希广天策上将军、楚王,因而马希广、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949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叛反,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950年(乾祐三年)马希萼勾结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遂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潭州陷落,马希广被擒。不久,被马希萼赐死。

    楚恭孝王马希萼(?——?)950年12月—951年9月在位10月。

    马希萼,生卒年不详,楚王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之弟,马希广之兄。马希范在位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镇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947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因而马希广、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949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马希萼叛变,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950年(乾祐三年)马希萼结合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于是自称顺天王,并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占领潭州,擒马希广。不久,将马希广赐死。

    马希萼当初因认为后汉偏袒马希广而转向南唐称臣,故一改马殷以来臣服中原的态度,未待册封即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登位后,志得意满,杀戮报复,纵酒荒淫,将事务都交给马希崇,然而马希崇也只是交给下属而已,因此政事混乱,又对士卒不加赏赐,军心思变。

    951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马希萼被囚禁于衡山县。马希萼抵衡山后,复被廖偃、廖匡凝、彭师暠等拥护称衡山王。不久,南楚为南唐所灭,马希萼被南唐任命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仍封楚王。其后在入朝的时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几年后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去世,谥恭孝王。

    楚留王马希崇(?——?)951年9月~10月

    马希崇,生卒年不详,楚王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马希萼、马希广之弟。马希广在位时于天策上将府任天策左司马之职。947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因而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并且经常将马希广的一举一动告诉马希萼,以为内应。

    950年(后汉隐帝乾祐),叛变的马希萼攻占南楚都城潭州(湖南长沙),自立为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后,任命马希崇为节度副使,将政事都交给马希崇,然而马希崇也只是交给下属而已,政事因而混乱,而马希萼又对士卒不加赏赐,因此军心思变。951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在马希崇事先知情的情况下,徐威等将领兵变,马希崇被推为武安留后,马希萼则被移往衡山县囚禁。

    马希崇继立后,亦纵酒荒淫,人心不附。当时南楚情势,内有数股势力割据,外有强邻南唐虎视眈眈,徐威等欲杀马希崇自救,马希崇察觉其中变故,遂密迎南唐大军保护。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南楚,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

    南楚亡后,马氏家族一度被迁往南唐,马希崇被封为永泰节度使,居住扬州(今江苏扬州)。956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南唐元宗保大十四年),后周攻南唐,占领包括扬州在内的淮南地区,马氏家族遂又被迁往后周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马希崇被任命为羽林统军。其后事迹史书未载,不知所终。

    武平节度使

    武平节度使(951年——963年),简称武平军,是五代十国时期,位于今日湖南一带,在马氏楚国覆灭后,是湖南地区割据势力的名称。共经历四任三姓节度使,后为宋朝兼并。

    刘言(?——953年),951年—953年在位2年。

    刘言,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五代时期曾任武平节度使。本为吉州刺史彭玕的属下,909年南吴占领江西一带后,随彭玕投奔南楚。

    951年(后周广顺元年),南楚马氏内斗,楚王马希萼荒淫无道,湖南大乱,王逵、周行逢等将领因此叛变,割据朗州(湖南常德),一度推举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后来因马光惠愚昧懦弱,而时为辰州刺史的刘言骁勇善战,素得当地原住民的人心,遂被王逵、周行逢等人推为权武平留后(暂代武平节度史)。

    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入南楚潭州(今湖南长沙),马氏举族投降,南楚灭亡。南唐召刘言等人入朝,然而刘言等人拒绝。952年(广顺二年),刘言遣王逵、周行逢等人攻潭州,南唐军大败,撤出湖南,南楚马氏在南岭以北的故地因此为刘言等人收复。953年(广顺三年),刘言被后周任命为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

    本来,潭州是武安节度使的府治以及南楚的都城所在地,这时刘言以潭州毁于战乱,请求后周将湖南地区的政治中心迁往朗州,因此引起被任命为武安节度使的王逵不满;而刘言为王逵拥立,王逵不愿居其下,刘言亦认为王逵是潜在的威胁,总总的原因,二人因此对立。同年稍后,刘言身边将领被王逵与周行逢联手翦除,王、周二将随即攻朗州,刘言被擒,不久被王逵派将领潘叔嗣杀害。

    王逵(?——956年)953年—955年在位3年。

    王逵(王进逵),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五代时期曾任武平节度使。本为静江军士卒,于南楚马希萼在位时任静江指挥使。

    951年(后周广顺元年),当时的楚王马希萼荒淫无道,命王逵、周行逢等人率兵士修复被火烧毁的楚王府,工作劳苦,又无赏赐,王逵、周行逢因此率部逃回朗州(湖南常德),推举马光惠为武平节度使,后来因马光惠愚昧懦弱,再改推刘言为权武平留后(暂代武平节度史)。

    952年(广顺二年),王逵与周行逢等诸将为刘言所命攻击已为南唐所占据的南楚故都潭州,南唐军大败,撤出湖南,南楚马氏在南岭以北的故地因此为刘言等人恢复。 潭州本是武安节度使的府治以及南楚的都城所在地,这时刘言以潭州毁于战乱,请求后周将湖南地区的政治中心迁往朗州。953年(广顺三年),王逵被后周任命为武安节度使(湖南长沙),位在被任命为朗州大都督、武平节度使(府治在朗州)的刘言之下,王逵因此心生不满;而刘言为王逵拥立,王逵不愿久居其下,刘言亦认为王逵是潜在的威胁,总总的原因,二人因此对立。

    953年稍后,王逵与周行逢联手翦除刘言身边将领,并攻击朗州,朗州城陷,刘言被擒,不久王逵派将领潘叔嗣杀害刘言,后周随即任命王逵为武平节度使。956年(后周显德三年),王逵受后周世宗柴荣所命进攻南唐,军过岳州(湖南岳阳),王逵的手下对岳州团练使潘叔嗣勒索赏赐,贪得无厌,而仍不满足,就向王逵诬指潘叔嗣有叛变之意,王逵怒形于词色,潘叔嗣大为恐惧,因此先发制人,偷袭朗州。王逵回师反击,在武陵城外与潘叔嗣会战,战败被杀。

    周行逢(916年——962年)956年—962年

    周行逢,朗州武陵(湖南常德)人,出生于农家。五代时期曾任武平节度使。应募为楚主马希萼部静江军卒,与王进逵、潘叔嗣、张文表等人结为“十兄弟”,在十人中最有计谋。行逢积功成为的军校,后升任静江指挥副使。

    周保权(952年——985年)962年—963年

    周保权,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五代十国末期曾任武平节度使,为周行逢之子。周行逢任武平节度使时,以其为节度副使。

    951年南唐灭楚,随即被刘言击败,后湖南几度易主,于963年并入北宋。

    吴国(南吴)

    南吴(902年——937年)杨行密所建。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05年唐天祐二年()杨行密去世,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937年(吴天祚三年)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帝,36年。

    吴太祖(烈祖)武帝武忠王杨行密(852年——905年)902年—905年,年号:天佑

    杨行密字化源,庐州(今合肥长丰县)人,唐末江淮地区割据势力。902年(天复二年)封吴王,为五代十国中南吴国的实际开国者。905年(唐哀帝天佑二年)十一月病死,谥武忠王,武义年间改谥孝武王,后来其子杨溥称帝时又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吴烈宗景帝威王(景王)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905年—908年在位3年,年号:天佑

    杨渥,字奉天,杨行密长子,生性喜欢玩球、饮酒。杨行密在位时任牙内诸军使,杨行密晚年藏后被任命为宣州观察使。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杨行密过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杨行密于同年11月病死,他于同月继王位,称宏农王,杨渥嗣位,为宣谕使李俨承制授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屡劝不听,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于是,907年(天祐四年,此时唐已亡,南吴不承认后梁,就沿用唐哀帝年号),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

    吴高祖宣帝宣王杨隆演(杨渭)(897年—920年6月17日)908年—921年在位13年,年号:天佑、武义

    杨隆演,字鸿源,原名杨瀛,又名杨渭,五代时期南吴君主,杨行密次子,杨渥之弟。

    908年,弘农王杨渥为张灏、徐温所杀,杨隆演因之继立。徐温寻杀张灏,因此专权。虽杨隆演不久为宣谕使李俨承制授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郡王,然而大权仍掌握在徐温之手。

    910年(天祐七年),再为岐王李茂贞承制加中书令,并继承杨行密吴王之位。919年(天祐十六年),即吴国国王位,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关系。杨隆演个性稳重恭顺,徐温父子专权,不会显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温也很放心,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饮酒而很少吃东西,因此生病卧床。 920年(南吴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谥宣王,杨溥称帝后,改谥宣皇帝,庙号高祖,弟杨溥继位。

    南吴睿帝杨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921年——937年在位16年,年号:顺义、干贞、大和、天祚

    杨溥,杨行密四子,杨渥、杨隆演之弟,杨隆演称吴国国王时被封丹阳(丹杨)郡公。920年(南吴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杨溥为徐温所迎继吴国国王位,921年,改元顺义。927年(顺义七年),即皇帝位,改年号乾贞。929年(乾贞三年)改元大和。935年(大和七年),再改元天祚。

    南吴于杨隆演及杨溥在位时,军政大权皆操之在徐温、徐知诰父子之中,之所以即国王位、帝位,只是徐氏父子为篡位称帝之准备而已。937年(天祚三年),徐知诰篡南吴,南吴亡。杨溥被徐知诰上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938年(南唐升元二年)杨溥被徐知诰派人刺杀,被追谥为睿皇帝。

    北汉

    北汉(951年—991年)刘崇951年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

    北汉世祖神武帝刘崇(895——954年)951年—954年在位3年,年号:乾佑

    刘崇刘崇,原名崇彦,后改为崇,后汉并州晋阳(山西太原)人,即帝位后改名刘旻,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家世贫寒,不学无术,是一个市井无赖。他嗜酒嗜赌如命,穷愁潦倒,无以生计,遂投军为兵卒。941年(天福六年),其兄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时,遂推荐他做了河东步军都指挥。天福十二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赴开封建都,以刘崇为北京(太原)留守,加同平章事。

    刘承祐死后,郭威被手下人拥立为周太祖,915年(乾祐四年),刘崇自己即皇帝位,改名为旻。国号仍是汉,史称北汉,年号仍称乾祐年。刘旻以儿子刘钧为太原尹,判官赵华、郑珙为宰相,任命陈光裕为宣徽使,赍带玺印结交契丹,自称与周有仇,愿效仿晋高祖石敬瑭约为父子。契丹主派政事令蒸王耶律遂轧、上枢使高勋、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从此,刘旻多次与契丹联合攻周,互有胜负。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后周太祖去世,北汉与契丹连兵攻周,进逼潞州。周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山西高平县)。后周宿卫将赵匡胤等力战,大破北汉兵。刘旻单骑逃遁,由此丧气,不敢再出师,并于同年病死。刘旻死后,其子刘钧袭位。

    北汉睿宗孝和帝刘钧(926年——968年8月23日)954年—968年在位14年,年号:乾佑、天会

    刘钧,原名刘承钧,五代时期北汉君主,刘旻次子。刘承钧个性孝顺恭谨,喜欢读书,擅长书法,954年(北汉乾祐七年),刘旻去世,刘承钧为辽国册封为帝之后继位,不改年号,改名刘钧。上表于辽帝时都自称“男”,辽帝下诏时,都称呼他“儿皇帝”。 刘钧继位后,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任用郭无为为相,并减少南侵,因此境内还算安定。然而刘钧并不像其父事奉辽国之恭敬,以致在位后期辽国援助渐少。刘钧于957年,改元天会。968年(天会十二年)忧郁死,谥孝和皇帝,庙号睿宗,刘钧的外甥同时也是养子的刘继恩继位。

    北汉少主少平帝刘继恩(935年——968年9月)968年7月—968年9月在位60天。

    刘继恩,睿宗刘钧养子,本姓薛。968年7月,睿宗刘钧病死,他于同月向辽国告哀,获得辽同意后继位。在位期间,权臣郭无为掌握政权。968年9月,刘继恩宴请群臣,意图擒杀郭无为,反被郭无为派人杀死。

    北汉英武帝刘继元(?——991年)968年—979年在位11年。

    刘继元,五代时汉末代皇帝,孝和帝刘钧养子,少主刘继恩弟。刘继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的女儿,先嫁薛钊,生子继恩,后嫁何氏,生继元(其生年不详),二人都做了舅父刘承均(刘崇之子)的养子。968年(天会十二年)七月,北汉睿宗刘承均因宋军压境,国势日窘忧愤而死,刘继恩即位。

    同年九月,刘继恩被侯霸荣杀死,刘继元当了北汉皇帝。他对内信用奸小,排斥贤能,政事混乱;对外继续投靠契丹,做无耻的儿皇帝,妄图借重契丹的军事力量,抗拒宋军的进攻,以求苟延残喘,维持小朝廷的昏暗统治。979年降北宋,991年(淳化二年)病死。

   

    岐(901年——924年)中国五代十国时代以凤翔为中心于现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割据政权,由李茂贞建立。

    忠敬王李茂贞(宋文通)(856年——924年)901年—924年在位23年。

    李茂贞,深州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原名宋文通,后来被唐昭宗赐姓名为李茂贞。李茂贞最初参加了镇州的博野军,凭自己的努力得来地位,他于887年割据凤翔,901年被唐政府封岐王。

    李茂贞事母至孝母亲去世时,哀恸不已,听到的人皆有所称赞。又很有智略,军旅之事尤其过目不忘。个性宽大,故军队都能服从,但是也因此军纪败坏。在朱全忠击灭各大小藩镇,席卷中原并建立后梁之际,李茂贞虽实力日衰,但因其地处一隅而能幸免,不仅曾称孤道寡,本人又能善终,实属唐末以来割据的藩镇军阀中较幸运的一位。

    923年(岐国天祐二十年),后唐庄宗李存勗灭后梁,李茂贞面对此一强大的新兴势力,无法继续并肩称雄,于是在924年向后唐称臣,李存勗则将李茂贞改封秦王,具有独立性质的岐王国因此消失,数月后李茂贞去世,谥号忠敬王(秦忠敬王)。

    桀燕

    桀燕国(911年——913年),位于今北京和河北北部,都城幽州(北京)。原燕王、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割据的势力范围,割据的时间为894年— 913年,正式称帝割据的时间为911年—913年,仅二年;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刘守光称帝,国号“大燕”,定都城为幽州,改元“应天”。 913年(后梁乾化三年)十一月,晋王李存勖拔幽州,刘守光出逃,不久被擒,至此,燕国灭亡。 由于刘守光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因此此燕国又称为“桀燕”。

    卢龙节度使刘仁恭(?——914年)897年—907年在位4年。

    刘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卢龙节度使。本为原卢龙节度使李可举旗下将领,885年(唐僖宗光启元年)在卢龙攻易州的一场战役中,以挖地道进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军中号曰“刘窟头”。

    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当时的卢龙节度使李匡威为其弟李匡筹所逐,适巧刘仁恭所率部队已过轮调期日而未还,士兵由於想念家乡,遂兵变,以刘仁恭为领袖,回师攻卢龙都城幽州(今北京市),然为李匡筹军所败,因此逃往河东归附李克用,李克用待之甚厚。

    刘仁恭任卢龙节度使后,亟思背离李克用。897年(乾宁四年),唐昭宗为镇国节度使韩建挟持于华州,李克用将欲勤王,向刘仁恭征兵,而刘仁恭以许多理由搪塞,李克用大怒,亲征幽州,未料大败而还,刘仁恭因此摆脱河东控制。

    898年(乾宁五年),刘仁恭败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并吞其辖区,并以其子刘守文为义昌节度使,因此兴起兼併河朔的野心。899年南征时,大败于宣武朱全忠、魏博罗绍威联军,自是实力受创。906年(唐哀帝天祐三年),朱全忠大举攻卢龙,刘仁恭危在旦夕时,李克用基于唇亡齿寒之理,仍不计前嫌营救。

    91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勗讨伐称燕帝的刘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刘仁恭亦与刘守光为晋军所擒;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勗献于晋国太庙,刘仁恭后来被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县),将以刀刺其心脏所流的血来奠祭李克用之墓,然后斩首。

    刘守光(911年8月—914年)911年—913年12月在位2年4个月,年号:应天

    刘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时期桀燕国建立者,为卢龙节度使刘仁恭之子。 刘守光曾因与刘仁恭的爱妾罗氏通奸,被刘仁恭棍打後,断绝父子关系。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宣武将领李思安攻幽州(北京),而当时刘仁恭还在城外大安山享乐,城中没有戒备,刘守光从城外率军进入击退李思安后,随即自称卢龙节度使,并派兵进攻大安山,擒刘仁恭,并将其囚禁。此后并与其兄义昌节度使刘守文相互攻击,909年擒刘守文,不久将将其杀害,兼有两镇。同年为后梁太祖朱全忠封燕王。

    刘守光本性平庸愚昧,兼并义昌后,骄傲自满,认为父兄的失势,都是上天所助,其荒淫和暴虐的程度由是与日俱增,而相邻的各节度使欲使其恶贯满盈,亦表现出畏惧卢龙的态度,自是有称帝之意。911年,刘守光不顾众将臣的反对,登极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应天。

    桀燕建立后,即不断受到晋王李存勗的攻击,913年(应天三年),晋军攻陷幽州,俘获被囚禁已久的刘仁恭,而刘守光逃亡后不久亦被擒。914年,刘氏父子被李存勗献于晋国太庙,李存勗并监斩刘守光,刘守光至死仍求饶不绝。

    中天八国王张遇贤(?——943年)942年7月—943年10月在位1年,年号:永乐

    张遇贤,五代时南汉农民起义军领袖,博罗(广东)人。初为小吏,在博罗一巫家,自称是第十六罗汉。942年,在循州(广东龙川)杀刺史刘传,被推为首领,称中天大国王(一作中天八国王),年号永乐。署置百官,由黄伯雄为副,以僧景全为谋主,攻克番禺(广州)以东大部州县,众达十余万人。起义军皆穿红衣,人称赤军子。次年,进攻虔州(江西赣县),在白云洞建造宫室营署。后被南唐将领严恩击败,撤退中被叛徒李台台所执,在金陵被杀。

--免责声明-- 《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这篇文章828la46999。

【结语】: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更多【五代十国皇帝列表 五代十国地图】推荐文章

<small id='828la46999'></small><noframes id='828la46999'>

  • <tfoot id='828la46999'></tfoot>

      <legend id='828la46999'><style id='828la46999'><dir id='828la46999'><q id='828la46999'></q></dir></style></legend>
      <i id='828la46999'><tr id='828la46999'><dt id='828la46999'><q id='828la46999'><span id='828la46999'><th id='828la46999'></th></span></q></dt></tr></i><div id='828la46999'><tfoot id='828la46999'></tfoot><dl id='828la46999'><fieldset id='828la46999'></fieldset></dl></div>
          <bdo id='828la46999'></bdo><ul id='828la46999'></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