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网络热点/ 正文

2018俄罗斯世界杯韩国vs德国,近代德国是怎样完成工业化的?

admin2023-11-27网络热点21 ℃0 评论

2018俄罗斯世界杯韩国vs德国,近代德国是怎样完成工业化的?

近代德国的工业化之路特点还是很明显的,斯 大 林在评价工业化的时候说“世界有三种工业化,一种是英国式的,一种是德国式的,还有一种是苏联式的”。那么德国的工业化有什么特点或者说是怎样的实现的呢?下面我简单说下。

德国工业崛起于工矿业,并不是从化学工业发展起来的。

德国工业化出现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时候的特点是:发展速度慢,道路曲折,技术落后。紧接着铁路行业在德国快速发展,同时期德意志各邦国还签订了“关贸同盟”,这初步刺激了工业化的进程。铁路大发展需要大量的钢材,而钢材的冶炼又需要大量的煤炭,而煤炭的开采又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然后机械制造行业快速发展,机械行业的发展又带动别的行业进步,所以说,德国的工业化起于铁路。

不过说到这还是要说下德国工业化的特点。

首先是工业化和军事化紧密相连。三次统一战争促进了与军事相关的机械,化工,钢铁等行业快速发展。且由于统一德国的是普鲁士邦国,此国军国主义盛行,推行武力解决问题,由此德国的工业化多以重工业为主,这也是一个特点。在加上德国一直有着瓜分世界的想法,所以整军备战,军事工业发展的特别快。

然后要说的是德国工业化有跳跃式发展的特点。为什么呢?因为德国式工业化就是对外掠夺的过程,普法战争胜利后,法国不仅割让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赔偿德国50亿法郎,这笔钱也成为德国工业化巨大的动力。德国工业化刚开始时落后英法最少一百年,等到十九世纪后期八九十年代就与之平起平坐,到二十世纪一零年代就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最后还是要说下德国的教育,就一句话,科技兴国,教育为本。

好了就说到这了,还有好多方面没说,有兴趣的看官可以查阅专业资料。

2败给韩国队到底是谁的锅?

肯定是勒夫的锅啊。

作为德国队功勋主帅,2014年世界杯以后他有无数的机会可以进行球队的更新换代,而且德国队的国家队人员储备不够多吗?已经多到能派二队去打联合会杯的程度了。

2016年欧洲杯输给法国,那个时候就应该换血。结果勒夫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老想着依靠这帮老臣子打天下。本届世界杯上,三场小组赛上场时间不足一个半场的年轻新秀布兰特,已经体现出大场面和大心脏,穿插、远射,衔接后场,都做得很好,对瑞典还有一脚远射打中立柱,但勒夫宁可用状态平平的厄齐尔,也不给他更多的机会。

打韩国,德国队上下总以为进球只是时间问题,两个边路有绝对的持球时间,却不会利用肋部,中路也有足够的人数持球,却没有跑位配合,只是一味传中。传中又不上中锋戈麦斯,这是有多么小看韩国人的防守强度。

比赛强度是本届杯赛的最大主题,德国人上来就应该提升比赛强度,打一个2:0或者3:0再去讲究传控,结果偏偏比赛强度提不起来。

对比第一场墨西哥的疯跑,第二场瑞典的强硬,德国队空有技术和控球,却没有更多的办法发挥出自己精密的配合、坚韧的精神,以及擅长打硬仗的优势,反而被韩国拼命打反击。

勒夫除了在场边暴露自己各种下意识的小动作,情绪上竟然没有一点变化。场上的德国队员也没有一点点的个性。如果一支卫冕冠军的整体心态是这样无所谓,那么不晋级才是最合理的结果。

战略上,勒夫的人员使用也出现了非常大的争议。赫迪拉的覆盖面、硬度和奔跑能力,早就不足以保障托尼·克罗斯不遭受对手的冲击,结果呢?鲁迪鼻梁骨折之后,勒夫竟然连B计划都没有!

不带萨内我没话可说,萨内作为边锋,面对墨西哥不占有技术优势,面对瑞典也不具备绝对的突破能力,但维尔纳拙劣的表现说明他根本不足以胜任首发,结果勒夫依然盲目信任此人。布兰特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够很好地衔接后腰,顺利保证德国队在中前场的进攻质量,大胆启用他代替厄齐尔,有什么问题吗?

第一场比赛的中场阵容,已经被证明无法胜任本届世界杯的强度要求,结果第三场勒夫依然故我,求稳过了头,就是保守。

如今这支德国队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历届大赛当中之所以能够让对手害怕,是因为自己永远把对手当作最强大的敌人,摆正位置,通过不屈不挠的搏杀,一次次用事实证明给所有人看,日耳曼战车永远配得上“夺冠热门”这四个字。

主帅无能、累死三军的反面教材,非勒夫莫属。

如何区分德国人和犹太人?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特殊的种群,犹太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种族内更是能人辈出 ,耶稣、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冯·卡门、奥本海默、马克思、卡夫卡、扎克伯格、斯皮尔伯格、玛丽莲·梦露。。。可谓群星璀璨,影响深远。

自从离开迦南之地,犹太人就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民族,欧洲各国都有犹太人的身影。由于犹太人为人精明,善于经商,加上宗教信仰的原因,整个欧洲都对犹太人十分排斥。现在一说犹太人大屠杀许多人马上联想到希特勒,殊不知苏联对犹太人的迫害也十分严重,斯大林就是著名的“反犹主义者”,二战以前,大量的犹太人被从**机关中清洗,一批有影响力的犹太知识分子也以“反**”和“间谍”等罪名,被判刑或处决。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犹太人份属白人,与欧洲白人相似度很高,希特勒是如何区分犹太人和其他白人的呢?

这里先说说欧洲的人种。从长相上看欧洲人种大概可以分为中东欧的斯拉夫人,西欧北欧的日耳曼人,南欧的罗曼人三类。斯拉夫人皮肤白皙,金发黑发都有,但他们颧骨较高,额头较宽,头型较圆,具备一些亚洲人的特点,与西欧人区别明显。熟悉俄罗斯长相的网友可以自行对照。

日耳曼民族的典型特点就是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皮肤雪白,希特勒自诩神族,就是认为自己的民族的特点是最好看的。

南欧的罗曼人主要是指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几个国家的人皮肤相对较黑,黑发黑眼的较多,头发呈大波浪卷,尤其是伊比利亚半岛。历史上长期被阿拉伯人统治,血统较为混乱。

犹太人起源于中东,他们虽然属于白人,却与欧洲白人尤其是德国白人有明显区别,典型的犹太人以黑发或棕色头发为主,胡须较多,皮肤颜色较日耳曼人较深,身材略微矮小,眼睛以黑色为主,额头部分宽大而面部中部及下巴狭窄,比较像倒三角。鼻子区别最为明显,典型的德国人鼻梁细长而高耸,鼻尖是上翘的,而犹太人的鼻子类似于阿拉伯人,长而宽,下方呈鹰勾状,十分明显。

如此明显的面部特征,对于欧洲本地人来说区分起来十分容易。加上犹太人喜欢群居,纳粹德国抓捕犹太人经常以社区为单位,十分方便。

随着抓捕范围的扩大,纳粹德国的办法也越来越多,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查阅户籍资料,德国境内自不必然,中东欧国家都分布有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波兰,希特勒在占领波兰后对照缴获的波兰犹太人户籍资料开始大肆迫害。

发展到后期,纳粹发动群众,互相举报,纵然有部分犹太人经过混血早已洗清了自己的户籍和长相,依然难逃毒手。

除此以外,犹太人信奉犹太教,根据犹太教义,小孩子都要行割礼,也就是切包皮,实在不行脱下裤子检查就一目了然了。

二战前夕犹太人总量约为1800万人,经过犹太大屠杀,损失高达600万人,直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恢复,可见反犹的恶果有多么严重。1948年犹太人回到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重新建国,也算是世界还给犹太人一个公道。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为何相传38天就被德国轻松打败了?

这个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点来谈。

一、为什么法国会被会被短时间内被击败?

二、为什么法国会投降?

法军战败的原因

可以说,法国人在二战初期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其落后的战略思维和僵化的军事理论。

首先要说明一点,一战其实质上仍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思维。军队的机动仍靠士兵步行,速度没有提高,战役战术机动能力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也就没有更多的战役和战术灵活性可言。只不过武器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罢了,因此战场上的作战手段和形式均没有太多改变。

新军事理论下的巨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坦克为代表的机械化装备开始登上舞台。在坦克诞生后,嗅觉敏锐的军事家们意识到,装甲车的突击力将会给未来战争带来巨大的变化,一战中那种胶着的堑壕战也会不复存在。英国的富勒首先总结出了战争中使用坦克的经验,随后在其著作《机械化战争论》中,阐述了机械化战争的理论。除了富勒外,德国的古德里安、法国的戴高乐等人也均意识到了坦克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并陆续提出了相关理论,其内容均认为以坦克为主的机械化部队机动性能提升,战役战术进攻能力增加,将在未来战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战中的康布雷战役,英军首次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对未来军事学术有着重大影响。

紧接着,在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各国为了政治目的向内战双方提供了大量的飞机和坦克等新式装备,同时也成为了新军事理论和各型武器的试验场。也正是这场战争让秘密参与的德国意识到,机械化集群有着优异的战场机动能力,其部队的推进速度也将从一战中每天不足10公里提升至40公里以上,火力密集度也会空前提高,传统战争中那种慢吞吞的进攻和防御模式将在这种进攻作战下一败涂地。因此德国坚定决心,建立起了一支基于快速突击与联合作战下的装甲兵部队,并在随后入侵波兰的战役中大放异彩。

西班牙内战中,德军向佛朗哥政权提供了不少Ⅰ号坦克,还成功组织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进。

法国战略误判严重

与德国相反,一战胜利后法国仍认为未来的战争和一战类似,因此其国防战略采取的就是构筑加强版的“堑壕”—马其诺防线。马奇诺防线是法国为防御德军入侵而在法德边境地区修筑的一道坚固防线,整个工程历时十余年,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整体十分坚固,几乎难以逾越。

在法国的作战设想中,坚固马奇诺防线可延缓德军的进攻,并为国内动员争取时间,当增援部队的到达后,可配合主力彻底击败德军。即使德国人想绕过防线行动,其缓慢的行军速度也会给法国以充足的准备时间来应对战争。

这种作战想定,如果放在一战时期可以说完美无缺。可偏偏法国人忽视了装甲集群快速机动的优势,天真的认为德军的机动仅限于双腿。结果,战争爆发后德国人的装甲部队绕过了马其诺防线,从阿登森林地区突然出现,并以每日50到60公里的速度向法国腹地推进,不仅包抄了英法联军的后路,而且也打破了法军边境决战的计划。这种快速推进的闪电战是法国当时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到德国进军巴黎前,国内空虚的法国政府跟本没有时间进行全国动员,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战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马奇诺防线确实坚固,但却在战争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落后于时代的军事思想

另外面对新的战争形态,法军也没有意识到机械化部队快速突进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即使法国已经有人在德国入侵波兰时见识到了德军坦克集群的威力,可躺在胜利功劳簿上的高级将领们均没有丝毫警觉。其实在二战前,法军也装备了不少坦克,总数超过2000量,而且整体质量还超出了德军。但是,在使用上法国人并没有摆脱一战思维,只是将其配属给步兵当成了伴随支援火力平台,而不是集中起来使用。结果,坦克最为倚重的机动性被这种落后的使用方式白白浪费掉了。

后来爆发的法国战役中,部分地区的法军抵抗相当猛烈,甚至还动用坦克部队发起反击,意图切断德军侧翼。可战斗中法军仍按照经验将坦克分散使用来配合步兵突击,这导致其性能优势无法发挥,再加上法军本身协调组织不利,行动迟缓拖沓。结果不仅没有突破德军的防御,反而被快速机动的德国装甲集群抓住了战机,最终无功而返,直至战败投降。

可以说,法国落后的装甲兵使用思想,是导致拥有质量和数量双重优势的法军战败的间接因素。

二战时法军的夏尔B1重型坦克,整体性能远高于当时德军的Ⅰ号和Ⅱ号坦克。

法国投降的原因

关于法国投降的问题,不少人归咎于法国政府的软弱和战斗意志的丧失。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内很多人有了先入为主的思想,将德国入侵法国,想象成了日本侵华战争。而这个根源,本身上就错了。

欧洲战争的延续

如果仔细观察欧洲战争的话会发现,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很少会打到亡国灭种的地步。冷兵器时代的欧洲战争,发起者往往是贵族阶级,军队的骨干则是各种骑士和雇佣兵。比如英法间的百年战争,欧洲各国的王位争夺等。这种贵族间的战斗看似频繁激烈,实际往往点到而止,只要战败方举手投降,割地赔款,那么战争就可以宣告结束或是暂时结束。胜利方受益,失败方也不会因此失去统治地位。因此,在欧洲国家的眼中,战败、被俘、投降等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而进入热兵器时代后,虽然大规模的普法战争、拿破仑战争等导致战事愈加惨烈,人员伤亡严重,但中世纪的传统观念依然被继承下来,只要承认战败投降,虽然领土受到损失,但统治阶级的地位不会因此下降,最多只是部分人员受到惩罚而已。

图中紫色部分是二战时法国维希政府所控制的地区。

法国的投降也并非无条件的,比如仍保留有殖民地和海军舰队,部分国土仍由法国控制等,到后期还重建了空军。当然,这些举动都在德国的严密监视之下。严格上来说,法国维希政府的存在仅仅是给自己拉上了一道遮羞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人的投降只不过延续了欧洲战争的传统。因为在当时法国人看来,法军主力已大部损失,马奇诺的守军无法及时回援,国内也没有时间进行动员,基本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失败投降虽说有些耻辱,但至少避免了本土遭受战火的洗礼,减少了人员的巨大伤亡,从这一点来讲投降对法国人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同样的问题,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也出现过,防守菲律宾和新加坡的美英军队,在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后,就主动放弃了抵抗,向进攻日军投降。可以说在西方人眼中,投降是一件平平无奇的事情。

菲律宾美军列队向日军投降,这在日本人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最后总结一下,法国在二战初期的战败属于咎由自取,而向德国投降则属于欧洲战争的传统了。

二战德军的战斗力是不是被高估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事实胜于雄辩:

2018俄罗斯世界杯韩国vs德国,近代德国是怎样完成工业化的?

波兰战役:

德军参战:151万人 波军参战:100万人

德军坦克:2,626辆 波兰坦克:800辆战车

德军飞机:2,152架 波兰飞机:392架飞机

大家注意,波兰参战的军队100万人。

然而,波兰战役只从1939年9月1日–10月6日,差不多1个月的时间。

其中,开战后仅仅2周,9月15日,德军第10与第3军团已经包围了华沙。

至此,波兰已经肯定会战败。

也就是说,德军只花费区区14天,击溃了波兰100万军队。

德军仅仅1万人阵亡、3400人失踪、3万人受伤,伤亡失踪总数只有4万多人。

波兰军队6万6000人阵亡、13万人受伤,70万人被俘。

看看法兰西战役:

德军参战: 335万士兵

7,378门火炮

2,445辆坦克

5,638架飞机

盟国参战:330万士兵

13,974门火炮

4071辆法国坦克

2,935架飞机

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然而1940年5月10日到6月25日,盟国军队全线崩溃,法国投降,英军狼狈逃回本土。

其中,德军5月10日开始进攻。5月15日上午,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打电话给新任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我们被打败了。我们遭到了打击;我们已经输了这场战争。”

此战,德军15万7621人伤亡,而盟国伤亡被俘高达226万人。

基辅会战

德军参战:50万部队

苏军参战:85万部队

1941年8月23日 - 1941年9月26日,1个月时间,苏军遭受毁灭性的惨败。

仅仅德军进攻开始后1周,9月1日,西南方面军有75.2万至76万人(85万人包括后备及后方服务部队)、3,923门火炮及迫击炮、114辆坦克及167架飞机,被包围的包括45.27万人、2,642门火炮及迫击炮和64辆坦克。

到10月2日,苏军仅有15,000人从包围圈突围。

西南方面军共付出700,544人伤亡,包括616,304人在长达1个月的战役中阵亡、被俘或失踪,结果苏联4个集团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集团军被严重削弱,与之前的西方面军相似,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

基辅会战后,苏军已经没有更多后备力量来防卫莫斯科,苏联政府调动83个师共80万人,但只有其中25个师是有足够装备,而且缺乏装甲部队及战机,德国方面他们有70个师共200万人,接近33%是机械化的,这是在战争中最高的比例,进攻莫斯科的台风作战在10月2日开始。

即便是最后覆灭的柏林战役

德军参战:100万名士兵,然而这些军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拼凑起来的部队甚至民兵。

苏军参战:250万人。

3个苏联方面军共有250万人(78,556人属于波兰第1集团军);6,250辆坦克、7,500架战斗机、轰炸机和攻击机、41,600挺榴弹炮、加农炮和迫击炮、3,255辆装有喀秋沙火箭发射器的货车及95,383辆机械化车辆。

德军1,519辆装甲车、9,303门火炮。

此战苏军有绝对压倒性优势。

1945年4月16日至1945年5月2日,德军坚守了半个多月。

此战,德军10万名士兵阵亡、22万名士兵受伤,伤亡总数32万。

而苏军占据绝对优势下,9万名士兵阵亡、28万名士兵受伤,伤亡总数为37万。

可见,苏军伤亡还是大于德军。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