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网络热点/ 正文

成都乒乓球世界杯2022门票,中国足球史上的球王李惠堂究竟有多强?

admin2023-11-27网络热点22 ℃0 评论

成都乒乓球世界杯2022门票,中国足球史上的球王李惠堂究竟有多强?

当然了!“世界球王李惠堂啊!”老金给我讲过他多厉害!你们看!

中国大传说:我是你爸爸!原创: 金醉

大家好,我是金醉。

最近一个月,我看了很多场世界杯比赛。很累,也挺开心。

今天「北洋奇谭」聊点足球相关的。

我常跟不看球的人说:试着感受一下吧——这项运动能让人的两种心理感受体会更深:一是快乐,二是尊严。

纳粹占领乌克兰时,成立了足球联盟,要求基辅迪纳摩俱乐部的球员跟希特勒的卫队踢一场友谊赛。

球员们收到警告:你们最好别赢,否则想想后果。

在“恐惧与饥饿的折磨下”,球员们做好准备踢假球,输掉比赛。

然而,踢到最后,他们无法抗拒认真踢球的快乐和尊严的召唤,踢出了真实水平。

在即将结束时,基辅的一名前锋带球穿过德国队半场,在面对空门时,故意把球踢飞,以此羞辱纳粹德国。

比赛结束后,十一名球员身穿球衣被处死在悬崖边。也有说法认为,这些球员没有被当场处死,是陆续被党卫军逮捕迫害死的。

基辅迪纳摩队合影,摄于1942年8月9日赛后。

那场比赛德国裁判,同时也是纳粹中尉的艾利文曾预言这是一场“死亡大战”。

不管传说版本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团队的极限,追求胜利的快乐,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足球能激发出的精神力量,远远超出一般的想象。因此,才有了这种鼓舞民族的传说。

今天讲的这个人,叫李惠堂——民国时期的中国球星,人称“李铁脚”。

他就是一个中国传说。

李惠堂的“铁脚”有多铁?

比葡萄牙球星C罗的脚力还大。

有人做过力学测试:C罗一脚球能击穿三块玻璃,足球最大速度达到每小时130公里。

这个力量,砸到普通人身上得骨折。

C罗脚力测试实验。

根据资料记载,李惠堂的球速能达到每小时200公里——顶一个半C罗。

据说他能射穿球网;60米外打穿砖墙;守门员怕被球砸吐血,见球都躲开。

李惠堂,字光梁,广东梅州人,生于1905年,1922年开始在香港踢球。

按照《实况8》里中国队的数据,李惠堂不光脚力大,综合能力也强,评分挺高。

实况 8里的李惠堂综合评分89,是国际一线球星水平了。

对很多国内球迷来说,李惠堂是至高无上的“球王”。网上能搜到不少讲他牛逼往事的文章。

广东梅州还有他的雕像,名为「世界球王李惠堂」。

这么夸张的名号,也不全是梅州老乡瞎吹捧他。据说,这名号是与巴西的球王贝利齐名的。

那到底怎么回事?先从民国时期的中国足球真实情况说起。

民国人怎么踢球?

民国时,中国足球队是亚洲老大。

那时东亚地区有个远东运动会,从1913年到1934年共办了10届,中国队包圆后九届所有足球冠军。

为啥中国队这么厉害?

因为中国有广东。中国队绝大部分球员都来自广东。

很多海外华侨早年在海外获得成功,回广东兴办公学,足球也是公学教学的一部分。

足球运动起步早,是广东足球厉害的一个原因。

早期的足球经常是咖啡色的,重量很沉而且没有固定标准,各个队伍踢得球经常不一样。

1930年乌拉圭世界杯决赛,为了公平起见,上下半场分别采用阿根廷和乌拉圭提供的足球。我们熟知的黑白相间的足球最早出现在1968年欧锦赛,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用球叫“telstar”(电视之星),是现在足球的原型。

广东足球发达的另一大原因是离香港近。

香港是英国租界,很多英国人生活在这。受英国人影响,香港足球很兴旺。

1917年,南华队成为第一个参加香港足球联赛的华人球队。1922年,李惠堂就加入了南华队。

南华队员合影 。

南华俱乐部成立于1908年,原名华人俱乐部。1917年加入香港足球联赛。1922年,李惠堂加入南华队。

那时,国内足球队都是业余球队——业余的意思,不是说水平低,而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足球运动最早属于“绅士运动”,运动是为了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不能从中获利。

因此,香港踢球的人多是中产阶级洋人,比如公司职员、商人、水兵等等,踢球是工作之余的事情。

工作一忙,哪怕是国家级比赛也得放弃。

南华队代表中国出战远东运动会时,就常有球员工作太忙,脱不开身,回去上班了。

尽管如此,南华队还是当时最好的亚洲球队,五次直接代表中国队出战远东运动会,全部夺冠。

球王是怎样诞生的?

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十几年里,李惠堂渐渐踢出了名堂。

成都乒乓球世界杯2022门票,中国足球史上的球王李惠堂究竟有多强?

1923年,初出茅庐的李惠堂在远东运动会崭露头角,4场比赛打进4球,帮助中国队夺冠。

同年李惠堂随队访问澳洲,第一场就独中三元,最后在24场球中打进34球,比其他队友加起来都多,由此名声大噪。

李惠堂进球。

当时香港的报纸报道——「万人声里叫球王,碧眼紫髯也颂扬」。

从此,李惠堂有了“球王”的称号。

这个“球王”称号,其实当时是赞美最高水平运动员的称谓。

在李惠堂之前,踢得好的唐福祥,梁玉堂都先后被称为“球王”。

就在李惠堂即将进入个人足球巅峰时,香港却出事了。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随后广州、香港声援上海,发动了“省港大罢工”。很多球员因此离开香港,北上谋生。

五卅运动。

李惠堂也因此来到上海,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很快,他受到上海乐群队邀请,加入了乐群足球队(后更名为乐华队)。《申报》还报道了这事儿。

申报李惠堂加入乐群队。

之所以有这样的机会,是因为当时上海足球氛围不错,也是中国足球起步早的地方。

清末,圣约翰大学和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就成立了足球队,足球也很发达。

大辫子足球队

1902年,圣约翰大学就成立了国人足球队,因为球员还留着鞭子,圣约翰大学足球队被称为“大辫子”足球队。

但李惠堂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在上海不会踢球了。

上海的足球风气和香港大不相同,观众喜欢华而不实的动作,炫目的把戏。

足球不像体育运动,更像一种杂耍。

观众喜欢什么,球员就喜欢玩什么。上海球员喜欢盘带,卖弄花巧。

有的人故意把球踢到半天高,“等几分钟还没落到地上来”。

看台上的观众也紧张得很,上蹿下跳。观众喝彩,叫好,嚷个不停。球场变成了戏园子。

李惠堂都一度开始怀疑人生,差点被这种风气带跑偏。

后来李惠堂觉察到这些问题,给队友一点点灌输从香港带来的足球观念,才把球队带进正轨。

上海当时有个西联会,是外国商人、职员、巡捕、侨民组成的业余足球组织。

1925年以前,西联会嫌中国人水平次,不带国人玩——可能就是因为上海足球的杂耍风太不一样。

李惠堂加入乐华队后,带队参加了西联会的球赛,乐华队一下得了好几个冠军,成了炙手可热的强队。

李惠堂带领乐华队获得的荣誉,第一排右边的是李惠堂。

李惠堂穿9号球衣,当时上海报纸报道:

“王(球王)恒为9号,故南洋各埠,不论球人球迷,不论男女老幼,无人不知9号之英勇,也莫不为视线集中之焦点,李惠堂三字反不及9号之无人不晓。”

李惠堂的形象出现在各个地方,上海还曾出过一种“球王牌香烟”,烟盒上印的就是李惠堂。

球王牌香烟盒。

还有人把李惠堂大胜外国队的事拍成无声电影,李惠堂成了当时上海滩的流量巨星——确实是球星了。

那几年,国人球队在远东地区罕逢敌手。中国人在足球上的信心大大增强。

1929年,李惠堂兼任复旦大学足球教练,甚至提出“足球即国球”的口号。

人红是非多,有人开始给李惠堂整幺蛾子。

1930年,李惠堂率队访问英国,在爪哇中转时,有人传言乐华队球员是职业球员——前文已提到,当时是不流行以踢球为职业的,参加比赛都得是业余球队。

英国足球总会因此拒绝了李惠堂的访问。

李惠堂发文驳斥传闻,虽然最后洗清了干系,却也身心俱疲。

1931年,李惠堂退出乐华,携带全家回到香港,重新加入南华队并担任队长。

李惠堂的加入让南华重返强队行列,很快拿到好几个冠军。李惠堂名声大噪,奖杯奖牌多得数不过来。

李惠堂获得的荣誉。

当时流传一句话——「睇戏要睇梅兰芳,睇波要睇李惠堂」。

“球王”李惠堂,名声达到巅峰。

球王的衰落

任何一个运动员都会迎来衰退期,“球王”也一样。

1936年柏林奥运会,国民政府派代表团参加,而对足球更是寄予厚望。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认为中国足球定能取得好成绩。

但有人发现“球王”开始疲软了。

李惠堂率领的“世运足球队”(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名字)出发前,2:3输给了上海洋人的西联队。

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世运足球队”合影

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世运足球队”合影,第一排中间的就是李惠堂。第三排最右的人叫谭江柏,是谭咏麟的父亲。

上海报纸上一片哗然,当年赞美“球王”有多狂热,现在贬低就有多猛烈——大众媒体就是这样,把人吹上天踩入地才有话题。

上海的《娱乐》杂志直指李惠堂“确已老了,球艺也退步许多”,比赛中李惠堂错失点球,还被判犯规——“所谓球王,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惠堂不是一般球员,常年在报纸写专栏,还出过诗集。

他写了一篇《在上海所得的印象》回击,批判观众和媒体胜负心太重。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群报社和记者跳起来咬定李惠堂是职业球员,没资格参加奥运会——当时奥运也是只准业余球员踢。

比赛没踢一场,中国媒体跟中国球星先打起来了。

李惠堂费了些功夫,才证明了清白。但他的实力衰退是事实。

一个香港的洋人球员说,李惠堂踢球太养生,在场上积极性不强了,水平也大不如前。整场比赛中,李惠堂就杵在对方半场等射门。

“此种‘立而待功’之策,用以应付世运各足球队,恐不适宜。”

结果真让这帮人说准了。

中国队第一场就0:2被英国队淘汰,中国奥运代表队铩羽而归。

国内的评论炸开锅,更加毫不留情。

有人画了幅漫画,调侃中国代表队颗粒无收。

中国代表队队带着一个奥林匹克大鸭蛋回来。

还有媒体调侃说——世界运动会某当局,已定制银盾一面,赠中国选手,上刻有“0lympic”字样,0字特别大,美丽绝伦。

李惠堂和奥运代表队的声名在这时也都降到谷底。

1941年,日本入侵香港,李惠堂几经辗转回到广东。

六年后,李惠堂挂靴退役,球员生涯到此结束。

但谁也没想到,五十多年后,李惠堂居然翻红了,而且比踢球时还红——不但又被叫了球王,还是「世界球王」。

新球王的「崛起」

2002年,中国踢入韩日世界杯,举国沸腾。踢球、看球的中国人越来越多。

已经去世23年的李惠堂突然被提起,一夜间成了中国媒体的香饽饽,各种报纸杂志挖地三尺寻找李惠堂的资料。

有人挖出了一件看起来很了不起的事情——1976年,李惠堂去世前3年,某个台湾报纸登发了一个报道,称西德一家名叫《环球足球杂志》的媒体组织了一次“世界五大球王”评选。

中国的李惠堂、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起入选。

李惠堂入选世界五大球王报纸截图。

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掀起什么风波。

但在20多年后,这条新闻又被找出来,并引爆中国足球新闻版面。

关于李惠堂的报道,2005年天津《城市快报》的系列报道。

于是,“世界球王”成为李惠堂的最新称号——或者中国足球的最新标榜。

当时的中国,已经踢进过世界杯,正在冲刺新一届世界杯(2006年那届)。

媒体可以很有底气地讲——曾经的中国球员是和贝利一起站在世界足球之巅的。

“世界球王”有了,“亚洲球王”更不在话下。

有人报道,1923年,李惠堂在澳洲访问时,被亚足联评选为 “亚洲球王”(还有一说被澳洲政府“封”为亚洲球王)。

既然李惠堂都是球王了,进球肯定不能少。

有人统计,李惠堂的生涯总进球有1860个。这个成绩是C罗的三倍。

至于李惠堂踢死对手、踢晕对手、球将对手砸骨折的说法,更是满天飞。

稍微冷静,分析一下,会发现这些荣誉一捅就破。

❶ 突破天际的进球数

根据现存的所有资料,李惠堂总共参加了758场比赛,有详细记录的有219场,进了253个球,场均1.16个。

按照这数据估算,李惠堂进球数超不过1000。而且其中绝大多数产生于业余比赛。

❷ 来自未来的“亚洲球王“

1923年把李惠堂评为“亚洲球王”的亚洲足联,其实1954年才成立。

❸ 来路不明的“世界球王”

1976年评选的“世界球王”,整个说法的来源只有台湾那家报纸,没人查的到这次“世界球王”评选。

甚至,连西德到底有没有《环球足球杂志》这个杂志也无从考证。

25年前的一条假新闻,成了李惠堂地位的“铁证”,并引起一连串自嗨式连锁效应。

文章开头那些碾压C罗的数据,也只是媒体和球迷为神化李惠堂,强行给李惠堂加的戏。

除了给李惠堂建塑像,梅州还考证出一个民国时期的狗洞,据说是李惠堂童年练球用的。

梅州李惠堂老宅的一个狗洞,据说是李惠堂用它练过球。

事实上,李惠堂本人毫不避讳地讲过,自己离世界顶尖水平还差很远,国足也不太行。

1936年,他在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世运足球的展望》:

“我国的足球,廿多年来的进程中,努力争得远东霸主的徽号,可是远东的足球程度还幼稚得很,在远东称足球霸,无异在井底做蛙王”。

李惠堂发表在报上的《世运足球的展望》。

事实正是如此。

20世纪初,亚洲很多国家政治局势不稳,根本顾不上体育。远东运动会常常只有中国、菲律宾、日本3个国家参加,整体水平很低。

不是当时中国队真有多厉害,是亚洲同行衬托的好。

李惠堂认为,“欧大陆英伦或南美洲等地”,才是高水平足球的真正竞技场。

他说以前有个英国朋友评价过,以他的水平,到英国“可以加入二等受薪球队。如果经过良好的训练,或有参加一等队的可能”。

这个自我评价,听起来比较靠谱。

就像2002年世界杯那一代的中国顶级球员,确实能踢一踢英超——比如我从前喜欢的孙继海和李铁。

2003年1月1日,英超联赛埃弗顿对阵曼城。当时,中国球员李铁效力埃弗顿队,孙继海则在曼城踢后卫。

个人球员能走多远,代表不了一个国家运动项目的水平。

这种情况下,球迷需要“球王”。

回过头再看整个传说的演化,也不算非常离奇。这就像一则都市传说的形成,被某个强烈的想法驱使,不自觉地讲一些事情,讲得多了,人就信了。

有时候,自己也就信了。

李惠堂算是当时亚洲最好的球员,被球迷称为“球王”——这是美好愿望的表现。

在媒体的包装下,李惠堂被强行推到世界顶尖球员行列——这是美好愿望的放大。

当下中国足球还没起色,李惠堂成了中国曾经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这是美好愿望的论据。

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一直有个习惯,特喜欢跟人比,一比不过就提祖宗,再比不过就给祖宗加戏。

脚底下可以输,嘴皮子一定要赢。

2004年国际足联宣布中国的蹴鞠是足球的起源,国内媒体一篇欢腾,好像成了足球发源地,就能永久性高出别人一个辈分——

我虽然不太会踢,但我是你爸爸。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图片来源:视频中国)

参考文献:1. 百年国足,许知健2. 球王李惠堂,李松福3. 论民国时期的全运会,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孙璐,周新国4. 上海社会体育研究,任冉冉5. 交流与展示:中国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研究,史慧佳6. 民国竞技足球运动兴衰探微,石玉川7. 民国足球史话,常家树8. 足球让人伟大,梁文道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

两个人广州出发去西藏自己开车去还是租车划算?

我自驾进藏三次,都是开自己的车去的,如果二人去,而且都会开车,更应该开自己的车去了,如果租一辆好点车通常是每天五,六百,二人摊费用高,加上租车后有时为处理违章扯皮,很烦的。租车方式进藏,通常是为节省时间,先飞到成都再租车,如果时间允许,一定是开自已的车去为好。另外在西藏,你能看到藏民开得最多的车是五菱宏光,过去路差时,豪车经常被五菱宏光超越,在海拔高的地方,有时好车加油不上速,主要是车的油气混合比的问题,可以到修理厂调调车,再就是有些好车的刹车油不一定适应高海拔区,进藏发现刹车不行,这种情况一定要到当地修车点换刹车油。现在进西藏路都很好了,二人去若要节约费用,开个排量小的车就行了,西藏驾车,真的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多路难走和危险!

我和老婆两人从湖北黄冈自驾到西藏拉萨大概花费多少钱?

夫妻二人从湖北黄冈自驾到西藏拉萨花费:

东风景逸1.5LⅤ进藏到拉萨没有问题,现在川藏线路况比较不错,通过性不错一般汽车没问题,只有部分路段需谨慎驾驶。

黄冈自驾西藏拉萨来回约7000公里 行程约15天

费用明细预估:高速过路费1600元 油费4800元 住宿2500元 吃饭1800元 景区门票2000元 药品氧气等300元 车辆保养2000元 备用金5000元 总计:20000元 实际花费约15000元(住宿、吃饭、景区费用根据个人需求标准为准)

黄冈出发进藏可走成都 318 或317进藏 回程可选318 317 或者青藏线由成都或者西宁回黄冈

318川藏南线:恩施--重庆--成都(住)--雅安--泸定--康定(住)--折多山--新都桥--色达(住) --新龙县(住)--稻城亚丁(住)--稻城--理塘--巴塘(住) --芒康--左贡(住)--八宿 --然乌--波密(住)--林芝(住) --工布江达--拉萨 (住)

317川藏北线:成都--汶川--马尔康--炉霍--甘孜--德格--昌都--丁青--巴青--索县--那曲--当雄--拉萨

青藏线:拉萨--当雄--那曲--安多--格尔木-都兰--西宁--兰州--西安

录像厅你还记得吗?

录像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一直到2000年左右,陪伴了整整两代人20多年的时间。我对录像也有很深的感情和体验。

小时候,村子里有游街窜巷放录像的。这些人都是南方人,头脑灵活,接触的东西多,接触的新鲜事物多。能带来录像设备和录像带。他们把录像设备放到戏台上,或者放到大坑的坑沿上,下面乌泱泱坐了一片人,比唱大戏看电影热闹。

那时印象最深的两部录像片是,《八仙过海》和《射雕英雄传》,简直就看疯了,这些录像给了人独特的体验,长了好多知识,增加了好多见识。在录像里,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生活,看到一种想象中的生活,竟然有武侠,竟然有神仙。

上学时,每个周末,学校阶梯教室就录像,一张票两块钱,能看三场录像。就像看电影,录像投放到大屏幕上。我还跑到清河去租过录像带,租的是英文的,具体名字记不清了。这是我们英语协会组织的活动,我自愿跑去租录像带。这一阶段在阶梯教室,看了很多名片,《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生死时速》《第1滴血》《终结者》。

看录像最疯狂的是大学毕业那年。我们去河北唐山的陡河电厂实习。倒班一个月。那段日子过得无忧无虑,逍遥自在,没有功课负担,职业的压力还没有到来。我记得我们宿舍4个同学,跑到实习单位周边的一个小饭馆,下了一锅汤面条,整整一大盆,我们4个人一口气喝完,我们还捉的虾,鱼什么的,让饭馆女老板帮我们加工。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看录像。

我刚开始不知道录像的存在。每天吃过晚饭,同学们三三两两,神秘兮兮地去看录像。我感到诧异,什么录像,对他们诱惑这么大,网吧不去,游戏不打,QQ也不聊。

我就跟着他们去了一次,这一去不得了,一发不可收拾。录像厅在放《金瓶梅》,是尺度比较大的版本。一帮男生,眼睛放光,聚在一起盯着屏幕,那气氛真是火爆,至今难忘。

终结录像厅的是科技的进步。电脑普及后,在网络上看视频看节目,成为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当然了,中间还出现过一段时间VCD DVD,这些设备普及到家庭后。对录像厅生意打击很大。最终录像厅消失不见了,成为历史的记忆,成为时代的记忆。

技术还在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几乎快终结了电脑。某一天,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录像带,看到录像设备了。当然了,手机某一天也会成为博物馆中的展品。(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坐火车去拉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8年,从拉萨回来广州,原本55小时的火车,遇上塌方,滞留至延误至61小时。以下是我一个人,在火车上的经历。

2014年,我是第一次坐拉萨到广州的火车。2018年是第二次。

4年前几乎没有旅客,如今是满载的。可见 西藏 旅游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

中午登车。

高山大河,黄水汤汤。

昨天在 纳木错 旁看唐古拉,今日在另一侧的火车上再赏唐古拉。

在青藏铁路上看风景,除了成群的牦牛和羊,流动的湖水和公路,成片的草甸,更有趣味的是云。压顶的乌云、调皮的小云朵、像泄气的云丝......而且随着时间与太阳方位的变化,光线、蓝天、白云都在各种色调中不断转化。一直欣赏着,都百看不厌。

我一路在用手机玩着延时摄影。不忍错过这回去内地再也难看到的蓝天白云。

风光自天成,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晚上8:30左右,列车进入 青海 。

晚上9:30,列车准时熄灯。晚安

第二天,阴天。列车途经: 西宁 - 兰州 - 西安

昨晚心心念要看 青海湖 ,四年前是有看到的。预估在7点看到,持续时间挺长。调了6:30闹钟。但早上居然太困,没有团体坐车的压力,根本起不来。拖到7:30,起来,灰蒙蒙的天,粉灰土地、黄草皮,不见湖的踪影。问了乘务员,她说“经过 青海湖 时天还没亮”。

8:30,经过一大片湖泊,近处水草丰美,牦牛成群,问了另外一个乘务员,回答“这就是 青海湖 ”。天气不好,景色也大打折扣。

西宁 换车。 拉萨 至 西宁 段为有氧列车,到 西宁 便换成普通列车。

西宁 。

兰州 。

昨晚司机睡觉,还挺舒服,除了中途站有旅客上车,被吵醒了。耳朵里有点声音,应该是高海拔反应,不像4年前是很痛的。说实话,车上的床褥相比于我们住过的部分旅舍要干净无味了,但同格的四个年轻 香港 女孩子还是不敢睡枕头、盖被子的。

我迷糊中,脑袋里闪过很多这十多天来旅行的画面。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读了不少,多走走不仅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打破狭隘的思维方式,在大自然中感觉人类的渺小,就不会自大。

旅游不仅在于行万里路,更考验人的相处能力。与不同的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人察己,更能知道自己不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当然,旅途的乐趣更在于人,人与人的连接主动迸发的乐趣打破自然风光的重复或沉闷,因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赶往风景的路上。

一离开 西藏 就是迷蒙蒙的阴天,难道我们内地终日生活在雾霾中?在在藏民心里是不可想象的。

刚经过 甘肃 的铁轨边上的一个村庄,有老爸用摩托载着儿子,有四个妇女在打牌,有一个青年在院子的菜地里,有个父母背着小孩走路。经过小片油菜花,有集体耕作的农民。屋舍门口上贴着瓷砖印好的“和为贵”、“勤和兴旺”。

每到正餐时刻,提着用毛巾包裹的饭盒的乘务员来回穿梭,吆喝着,就像西游记里白骨精变化的农妇一样好玩。

一直在软卧的过道里,跟随着列车的摇晃,安静地看完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 西藏 》“爬山是跟自己的较量。你的对手不是别人,只是你自己。同时,在这个世界上,你所能依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没有人能替你承受,也没有人拿得走你的坚强。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坚强。 ”爬山的经历感同身受。陈坤对高原的观察更细微,他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很值得我们学习。

“年轻时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别人眼光里稍微带有一点质疑或冷淡,就会特别受伤害。换成现在我根本看不见”我还处在这个“年轻时”,要尽早历练到“现在”。

经历过高反后,本来对高反已经排斥。在旅行路上听老皮说他的年底 尼泊尔 EBC徒步,或者听浅草说甘仁波齐转山,我心里都默默说“我绝不会参加的”。但看完陈坤的书,有股想再去高原徒步登山好几天的冲动。平原爬山确实没劲!

第三天,火车经过: 郑州 -武昌- 长沙 - 郴州 - 广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绿油油。我们驶进了 湖北 。

和昨天一样,依然喝着茉莉毛尖茶,随着火车南下,天气越来越热,需要减少衣物。真是考验。在火车上带着报纸垫在地板上方便在洗手间里换衣服。

从家里带出来的面霜、护手霜、防晒等刚好用完今天就可以扔了,颇具成就感和快感。

隔壁旅客在打牌,不亦乐乎。其他有看电影的、聊天的、抽烟的、看纸质书的、看视频的......每个人都为这漫漫长途找到了自己舒适的姿势。

今天看季羡林的《一生的远行》。知道塌方滞留后,喧闹的火车车厢容不下一个安静的心细细品读季羡林。

因前方塌方,在临近武昌路段,晚点3小时,火车上气氛越来越紧张,吸烟不断,烟雾迷漫,不断有人加开水,散播水也没了的谣言。很多人打电话在向朋友或亲人抱怨。

每节车厢都里弥漫着,不断有人抱着几个泡面回来,说着“几号车厢已经卖完了”、“餐车食物已没了”“开水都烧不开”,还有一些拿着充电线到处找插座的人......

堵在路上适合看林清玄《如意菩提》。“ 菩萨 畏因不畏果,凡夫畏果不畏因”。“生命不能没有风雨,风雨来时又如何?不要阻止风,应将此身化为风;不要制止雨,应将此身化为雨。“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武昌站,已晚点6小时

“水银与玻璃的关系真是奇妙,有了它,我们看到自己,没有它,我们看见世界,如何在用不用水银时善于选择,就可以让我们和世界维持和谐圆满,又不失去自在自我。所以善用我们心的水银吧!让它应该流动时流动,宜于静止时静止。 ”

这趟旅程,我本来目的是带着镜子来旅拍,在旅途中,慢慢放下镜子,欣赏风景看世界。

长沙 ,晚点6个半钟

“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世间一切的美都会显得虚幻不实。假若知道有阳光或者没有阳光,人都能有观照的角度,就知道了舍与不舍,都是在一念之间。 ”

“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的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

“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这种直觉来自善良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

大家都放弃对时间的执着了。一个又一个站,下了一些旅客,没有旅客再上车。预计凌晨到 广州 ,本来计划换乘的 香港 女孩、 河北 女孩都得在 广州 找住的宾馆。懒懒散散,猜拳玩游戏。电话断断续续,打着打着就听不到了......

“一个人所行的一切,包括慈悲、智慧、修行、愿力并不是做完就没有了,而会留下来,带到来生的下一个时空,生命就是这样连结起来,无数善行与慈悲的连结,都是在通向佛的道路,这是为什么悉达多指着大地的原因,大地正是他成佛的证据。 ”

据说半夜3点到。睡去吧。却不困, 看完林清玄。再看《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关灯了也继续看,停不下来。境由心转、乐子自己找。

12点关灯,躺在床上都能感觉司机在飙火车。乘务员也没得闲,来回推车。1点开灯,换车票。全程都没睡。

2点多,到站。与火车上共度61小时的伙伴惜别。旅途结束🔚!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