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知识的苦和生活的苦,说一说在上海的感受如何

admin2023-11-29游戏20 ℃0 评论

知识的苦和生活的苦,说一说在上海的感受如何?

在上海煎熬3年,我得到一个结论,普通人努力8辈子,也不可能留在上海生活……

很喜欢上海滩,从小就想去上海闯一闯,2018年真的来了,苦苦煎熬到了现在,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生活太艰苦,有太多太多不如意的地方,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真实感受,以及在上海的所见所闻。

3年的上海生活

1,上海太大的,房租太贵了,为了节省一点钱,只能住在比较远的地方,上下班路程加在一起超过4个小时,早上5点就出门,晚上10点11点才能到家,每天休息的时间非常短。

在老家的时候,上下班都不超过30分钟,从来没有感觉过紧张,早上能多睡一会,晚上能多玩一会,但是在上海,除了睡觉就是上班,要么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没有一点生活。

晚上到家基本上都10点多了,但大家都还没有休息,基本上都是刚赶回来,然后就在集体的大厨房做饭,说是大厨房,其实更像是小作坊一样,环境很差,但为了省点钱,只能在这种地方自己做饭。

2,上海的公交车2元起步,坐得远,付钱多,我每天坐车超过4个小时,每天都要花掉几十块钱,说不心疼是假的,但也没有办法,谁让自己住得远呢?如果住得近一点,花的钱就更多。

出租车更是坐不起,尤其是晚上下班的时候,有一次下班太晚,还有一些身体原因,所以我就坐了一次出租车,结果就花了300多块钱,一天的工资没有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坑了。

【出租车并不是招手就停的那一种,司机一定会找个路口才会停下,因为害怕处罚,行人过马路也不能闯红灯,真的有摄像头拍照,直接公布你的身份信息,交警队欢迎你】

3,上海的食物太贵了,虽然容纳百川,能够吃到国内各个地区的美食,甚至能够吃到全世界每一个的美食,但是太贵了,随随便便一份盒饭都几十块钱,这些钱在老家的馆子里面都能炒几个菜了,但是在上海只能吃一份盒饭,而且还吃不饱。

4,我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面,这里距离市中心很远很远,这里住了很多人,房子很小,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我每天早上4点就需要起床,因为需要到公厕当中方便,去太晚就没有地方了。

房子很小,很潮湿,夏天很是闷热,梅雨季节阴雨连绵,房间里面潮湿得更厉害,洗衣服好几天都晒不干,有时候都能给衣服放臭了。

房东非常善良,虽然还是会催着你交房租,但很懂得关心人,有时候会跟我聊聊天,有时候还会教我一点人生大道理,有时候白天下雨,我上班没有回来,她还会帮我收收衣服,确实让我在陌生的地方感受道了一点温暖。

5,在这3年的时间当中,我也交过一个上海女朋友,恋爱阶段相处的还算不错,但是到了结婚论嫁的阶段之后,直接就被鄙视了一番,然后就被甩了,这件事对我的伤害很大,也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现实。

6,在上海工作的收入虽然高一点,但开销也非常大,每个月的消费超过了5000块钱,跟别人合租房子,每个月的房租是1500块钱,吃饭也要花掉2000块钱,再加上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开销,每个月的开销总是维持在5000块钱左右,所以能够攒下来的钱不多。

3年的上海见闻

1,上海有很多小店,门头非常小,但里面卖的东西一点都不便宜,你也不要小瞧人家,因为人家在自己的房子里面做生意,不在乎是否赚钱,因为他们有房子,随便揪出来一个就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如果我是他们,我可能会卖掉上海的房子,选择一个环境不错的小城市享受生活。

可能这就是我的穷人思维吧,他们之所以坚守在这里,肯定有不一样的想法。

2,上海人很小气,做任何事情都会精打细算,刚开始我是这么觉得,但后来慢慢发现这不是小气,这是他们的一种智慧,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搞清楚一点是本事,不占别人的便宜是德行,不让别人占自己的便宜是本事,这一点是我需要学习的。

3,真正能够住在市中心的都是有钱人,但不一定是上海人,不少上海人都住在了上海的边缘地段,能够坚守在市中心的人都很厉害,但不多。

上海本地人一般都生活在弄堂里面,弄堂里面的房子不算大,但绝对有格调,最多的家庭一家十几口人都生活在一个房子里面,很拥挤,但也很幸福。这是上海的特色,如果想要了解上海文化,一定要去这样的地方看看。

4,上海有很多明星,走路上都能碰到一些脸熟的面孔,很多大商场在搞活动的时候,也会请一些明星过来。

外滩有很多高档小区,我没有进去过,但我知道里面住了很多明星,因为门口经常聚集着粉丝,还经常聚集着一些狗仔队,除了堵明星,我想不到他们待在门口还能有什么目的。

5,在我心目当中,外滩是风景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50多栋古典大楼,白天很美,晚上更美,但是在晚上12点之后,外滩的灯光就会被关闭,所以只有在夜晚12点之前去才能看到绝美风景。

6,上海有大转弯跟小转弯,刚到的时候一脸懵,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大转弯是左转弯,小转弯是右转弯,现在也搞不明白上海人为什么要这样,直接叫左转右转岂不是很好吗?

不过上海的路名很好记,全都是地名,全国各地的地名都变成了上海的路名,比如河南路,福建路,四川路,北京路,南京路,延安路,第一次听起来非常奇怪,但后来感觉很亲切,尤其是走在家乡路上的时候,有种莫名的亲切感,明明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因为一个名字就拉近了距离,这招还真是不错。

7,上海人称呼女人不喜欢称呼小姐姐,而是喜欢称小阿姨,听起来也是怪怪的,还好没有人叫我小叔叔,算是不幸当中的万幸了。

8,上海话跟电视里面的上海话根本不一样,电视里面的上海话一定能听明白,但是上海的上海话真的不一定听明白,刚到上海的时候,在交流的时候就遇到过很多问题,对方的描述往往让我摸不着头脑,根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写在最后

上面就是我在上海生活3年的真实感受与见闻,想到哪就说到哪,没有整理,有些混乱。

煎熬了这么长时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我现在的内心很是挣扎,究竟是继续在上海坚持下去呢?还是回到老家过安逸的生活呢?

陌生人,请给我一个建议……

语文历史和政治的教师资格证?

如果不考虑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影响,我建议选择政治学科。

其实大多数人都会建议选择语文,我想原因有三点:一是语文是主课,不管哪个学段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语文,如此教育系统对语文教师的需求量就会更大一些,也的确是这样,全国各地历次招教考试中各学科所招名额对比来看,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主课的岗位名额总是最高的,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人,参加过各种招考的人都知道,招录名额越多录取的概率越大;二是上至国家,下至学校,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永远排在第一位,尤其是近些年海外孔子学院的兴起,更多外国人热爱汉文化、学习华夏文明,国家更是重视本国文化的发展,以此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人提议把语文成绩所占比例再提升一个层次,以显示重要分量,优秀的语文老师的配备是这一切目标的关键;三是教师退休以后,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开办补习班或者受聘到补习班辅导学生,继续发挥光和热,这三个学科里面也就语文学科是补习最多的,历史和政治补习班比较少见。

鉴于以上三个原因,如果题主有此考虑,必须毫无犹疑选择语文学科,但是,如果不是出于这些,而仅仅是为了好找工作,我认为政治学科是其中最合适的,有此建议同样有几点原因:

1、虽然语文学科是三者中招聘名额最多的学科,但拥有语文教师资格证的人也是相当多的,每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除了已经确定要报什么学科的考生以外,其他的也许所学专业跟各学科不是特别对口,或者对自己本专业并不是多感兴趣,也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兴趣爱好,这些类考生在选择教哪个学科时最为头疼,也最纠结,但因为汉语是母语,从小就学,不说最精通,却也最熟悉,最后选择语文的人甚多。但凡考教师资格证的,都不会是考着玩的,大多还是想考教师编制,当教师,虽说招的人不少,但因为基数本来就大,竞争力绝不是想象中那么小,也不容易;

2、语文学科的分量有多重,显而易见,那么在语文教师的选拔上必须更为严苛,笔试考的内容都一样,但是面试中的试讲,对普通话要求比其他学科高,我曾经听过一个考生的试讲,没有一点感情,像背书,纠正多次,依然毫无起色,笔试一点问题没有,面试一直过不了,要知道,招教的试讲分差很大,十几分的差距太普遍了;

3、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工作难找,由来已久,可选择性也并不是很多,教师是其中之一,历史是小学科,招的名额少,竞争力大,不容易杀出重围;

4、政治也是小学科,但是大多数学政治的人起初的想法是进机关,而不是当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得已选择当教师,就业竞争压力比历史学科小的多,曾经有个朋友面试回来说,他们的考场政治岗位进面试的三个人居然只去了一个人,招一个老师,所以这个考生妥妥的入编;

5、小学科教学任务相对于主课会轻一些,没那么多事儿,有时候虽说带的班级多,但跟语文这样的大课相比还是轻松的多,另外批改作业,小学科基本不存在平时批改作业的情况,但是语文,一年四季都不停。

6、从招考的角度来看,很多人都认为招的名额越多成功的几率越大,其实不然,大家都是这样想的,要反其道而行之,才能出其不意,现实的情况是面试比例1:3,也就是说招一个人有三个人竞争,只需要pk掉两个人即可,如果招两个人,就是六个人进面试,需要pk掉四个人,以此类推,招的名额越多,越需要pk掉更多的人,难易程度明显的很。

选择哪个学科对一些人来说确实头大,但只要清楚自己要什么,会什么,懂什么,就很容易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你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的教育状况?

1、素质教育没有提上来,应试教育也落下了。

搞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看看现状,学生的素质并没有提高多少!也许我的观点有点偏激,但在乡镇学校工作的同仁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触!我举个例子:班里两个学生打架,班主任调查情况,明明围观的学生很多,但你问不出结果来,以前还有学生偷偷到老师办公室打个小报告,现在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应试教育现在状况也不乐观。以前考完试,老师会查一下几个不及格的。现在考完,老师查几个及格的。

2、舆论导向出现问题。

现在是过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权利而忽略他的义务。作为未成年人,应该给予更多的保护,但要有底线。现在的学生,犯了错误,你让他站是体罚学生,更不要说打了。我记得小时候,在学校挨老师打了,回家不敢说,说了,家长再揍一回,家长和老师是站在一起的。现在你让学生站会,有的家长到学校给老师闹,结局是老师陪礼道歉,犯错误成本太低,他的素质怎么提高!还有,一旦老师打了学生,家长不了,校长批评,教育局处分,媒体曝光,请问谁站在老师这一面!最起码你得弄清楚原因,不要一味的维护学生的尊严,老师也有尊严。戒尺用了几千年,维护了师道尊严,现在不敢惩罚学生了,学生也脆弱了,动不动离家出走,确实成了特殊保护群体!

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安全感幸福感?

感谢您的提问。

社会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安全感、幸福感。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心不安。

为了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我们给自己提了不少的要求,甚至有些要求超出了自己能够掌控的范围。我们的心房被欲望塞满,每天生活在焦虑中。但是,有时候我们总是事与愿违。

我们希望自己有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可是,收入高的工作往往伴随着非常人的付出,甚至身体的透支;

我们希望自己住大房子。然而,真实的收入现状只能让很多人通过贷款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这巨额贷款,从你签字生效的那刻起就每天紧紧地附着在你的肩头,在未来的日子陪伴你十年、二十年或是三十年,沉重得让你喘不过气;

我们希望自己有一辆别人羡慕的车子。但是,以我们手头的资金不足以完全支付,我们为此又不得不把自己和银行捆绑在一起;而自从车子开出4S店的那刻起,你就要为这辆车每月的花费精打细算;

我们既希望每个月发薪水的10号早点来到,却也害怕这个10号。因为这天的清晨,你还在梦中,信息的提示音告诉你:钱,已经划走了!

租金涨了,成本高了,生意难了,东西贵了、开支多了……

我们生活的成本变得越来越大,还有伴随而来的家庭,孩子……我们每天足不出户,即便不吃不喝,水电、物业、停车、手机月租等这些即便是不起眼的费用就已经开始发生。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有温度,有厚度,却令我们的钱袋变轻了许多。这些冷冰冰的支出,总是让大多数人心跳加速。

尽管我们拥有的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的收入水平却跟不上消费的速度。我们在不断增加的欲望中失去了内心的安稳,总是惴惴不安,忧心忡忡:担心身体、担心工作、担心收入、担心身材胖瘦、担心比不过别人,担心自己被别人看不起……

现代生活中,我们的担心越来越多,我们睡眠不好,我们心情太糟,我们了无生趣。

我们的身心不堪重负,而更为要命的是我们的身体一天天变老。我们再也回不到青葱年少无忧无虑的日子;

一颗每天被焦虑充塞的心,怎么可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当然,我们回避不了现实生活,也不可能逃离现实。

所以,为了改善我们的心态,不妨做三个减法:

首先是对自己的欲望做减法。人是被太多的欲望压垮的,适度地调整自己的欲望,让生活简单点,知足者常乐;

其二是对每天的安排做减法。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必须立刻完成的,适当地放慢节奏,多给自己一点时间;空出来的时间我们可以和家人安静地吃一顿饭;也可以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还可以静静地坐在窗台前,看外面走过的行人。这样做的时候永远不要问为什么?

第三是对自己的忧虑做减法。忧虑状态下我们是心魔的奴隶。悲观落寞,没有活力;而轻松的情绪却总是让我们愉悦,富有激情和创造力;花点时间去运动、去散步,去听歌,去追剧,让自己放松下来。

其实,无需纠结明天。此时此刻,我们要做的是从焦虑中抽身脱困。心安,我们才能感受到安全,我们才有美好的未来!

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疫情,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可是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大多数人的生活已被改变!可叹可悲,却已无可奈何,这就是人生。

2020那年,武汉成为疫情风暴中心。我老公所在的公司是做社区团购的,可以说手机买菜这种疫情下特有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用户暴增,一时成为政府钦定的特供企业。但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疫情非正常地放大了这个行业的优势,可以说是滋生了很多泡沫,一时间美团、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巨头全部涌入,疯抢老百姓买菜这个没多大利润却是很多底层人民唯一能端得起的饭碗,互相杀价,滥发补贴,搞得菜成了白送的一样,以至于很多菜贩失了生计……媒体坐不住了,纷纷谴责,终于国家一纸禁令封杀了团购补贴,知名卖菜公司都被处罚了,也包括我老公所在的公司……最终,公司被迫转型了,他也离开了,远赴广州碧桂园工作,经常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好在他继续发挥着他的专长,但这毕竟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转型。这个转型,主要由疫情引起。目前看来,是好是坏不能简单论断。但是,疫情是最大的变量,但起决定性因素的仍然是人,一个优秀的经得起变化和变革的人,尽管遭受疫情冲击,但他们仍然可以生活的风生水起。疫情,是催化剂,是加速器,是照妖镜,更是试金石。

知识的苦和生活的苦,说一说在上海的感受如何

再说说我自己吧,一个做公众号的人。疫情期间,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很重要,可以频繁地对外发声,貌似很被社会需要。疫情后,所有行业都处于重启和“白手起家”状态,公众号的流量不仅被抖音、快手和B站瓜分殆尽,一般性内容几乎很难有新用户和大的流量,广告软文订单也越来越少了。除了一些长期的老客户,这几年几乎就没有襄阳的新增客户。坦率地说,这个行业的但凡有点名气的都在转型,没有名气的公司嘛,估计都已经消失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可悲的是仍有很多人以为生活跟过去一模一样,还指望着有老天会掉馅饼,他应该得到什么什么!自助者天助之,不自助者还活在虚幻的世界中,还在等待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我今年也果断转型了,搬离了过去的办公地,和另一家公司进行了实际上的合并。这年头,不进入强势产业和大赛道,不进入风口,不跟随强者,是没有办法赚到钱的,即便你能力强大,你的选择不对,也会被时代抛弃,连声招呼都不会打!虽然代价巨大,员工离职,客户流失,自身也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和团队,从最基础的活开始干起,曾经丧失很多的自尊和自信,活生生的领略现实就这么残酷!

反正我这几年是没有赚到钱的,勉强维持吧!大额消费完全没有,车子不敢换,奢侈品早就不买了,除了必须的生活消费,其他都是能省就省!从来不喝奶茶之类的饮料,点外卖必须用圈,一般都20元以内解决,没办法啊!一点收入要用来给孩子请家教,赡养老人,给车子加油,给家里做生活费……这就是疫情后多数中年人生活的窘境吧!不怕丢人,事实就是如此。

过去,我周末基本上都有双休,看书、追剧、运动,享受自己的宁静世界。但是自从2022年以来,我就没有了双休,周末被各种工作占满,经常搞到晚上很晚。一般凌晨12、1点才睡觉,早上7点起床,每天上班打卡,十分辛苦,但好歹也习惯了!现在还在可以吃苦的年纪,如果到了五十六十不能还要去辛苦奔波的话,那真是人生的悲哀了!

昨天出差回家,路上和一个95后小同事聊天,说到生活,这个男孩成熟得令人佩服!他说,爸爸是市委党校的处长,但是收入并不高,前几年还出去开滴滴,单位觉得影响不好,就不让他开了!我当时就震惊了,一个市直机关的处长居然要去跑滴滴维持生活,这是我不敢相信的。

他才25岁,有一个谈了3年的女朋友,准备要结婚了。我说你这么早结婚干嘛,他的回答是:结婚成本太高,怕以后花费更高,所以要早点结婚!彩礼10万元,女方家里金银首饰大几万元,酒席十几万元,装修房子十几万元,算下来结个婚得50万元左右,而他家里显然还没有存够这些钱,所以他赚钱的压力还是蛮大的!

听完他的话,我一时沉默,原来年轻人也有这么大的生活压力啊!另外一个90后同事也吐槽,说自己工作没几年,姐姐结婚,他妈让他拿10000元出来,然后同学结婚红包每个都是1000元,现在他完全没什么存款……总之,90后、80后、70后都生活的压力山大,估计只有有退休金和被养着的60、59后没什么生活压力了吧!

这几年,女儿时不时在家上网课。上课没人监督,孩子时不时就开了小差,每天抱着手机不撒手,学习效果很差,我也很是苦恼。所幸,武汉很快恢复了上学,只是动不动就要做核酸,虽然繁琐,但起码保证了安全。

看到现在的上海,就是两年前的武汉。作为一个武汉人,深感自豪,不愧是英雄的城市,比上海多了很多的务实、自觉、团结、大气和魄力,这就是我们大武汉人!做个核酸不需要穿个旗袍西装,作秀给谁看呢?最重要的是,戴口罩,保持距离,听招呼,不乱跑!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特别是做餐饮和文旅的,都在苦苦挣扎。还活着的减少成本,老板亲力亲为,勉强保本。活不下去的要么转型,要么关门,重新找工作,卖保险、做微商的越来越多了,这两个行业没什么门槛啊,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做不做得好就难说了!

工作越来越难找了,我负责给公司招人,发现很多应聘者的要求都降低了,只要有一份过得去的稳定收入就不错,不再挑三拣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考公务员了,这其实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情,人才内卷啊!当所有的精英分子都想挤进体制内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博士打杂、硕士做保洁之类的黑色幽默,这不是人才分配的进步,而是倒退了!倒退到了20年前。但疫情之下,企业生存困难,倒闭裁员成为常态,为了风险最小化,越来越多的家庭都寄希望于一个铁饭碗了!

疫情,不知何时能结束。它像一个魔鬼和幽灵,成天游荡在我们周围,银魂不散。我们只能更加坚强,更加坚韧,更加淡泊,才能在这个充满风险、意外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上活下去啊!普通人唯有多存钱,多学习,减少欲望,少消费,少折腾,少做大的投资,少跟风……或许可以平安安稳地过一生吧!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