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未命名/ 正文

能运用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物理很难学吗

admin2023-12-01未命名19 ℃0 评论

能运用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物理很难学吗?

【原创首发】

物理学主要可分为力、热、声、光、电、磁、和原子核物理等门类。

在中学物理里面,力学和电磁学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中、高考的重中之重,在历届高考中,不论全国卷还是京、津、沪、苏、浙卷,力学、电磁学在全卷中占比约为70%~85%,甚至更多,所以学习掌握这两部分内容,对考试极为重要,结合多年的高考物理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们的看法,怎样才能把物理这门基础科学学好。

(一)认真阅读教材,透彻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物理规律主要是一些定律、定理和定则,还有一些物理学家为研究问题方便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比如电磁学里面的右手螺旋定则(也叫安培定则)和左、右手定则,物理规律是由一些基本概念构成的,所以理解基本概念尤其重要。

我们知道,开启力学大门有三把金钥匙:

① 牛顿运动定律

② 动能定理

③ 动量守恒定律

后面将简单地讨论这三大利器。

我们知道,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F=ma,可表述为:物体的加速度a跟所受外力的合力F成正比,跟质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相同。这里就涉及到了加速度、合外力和质量这几个概念,以及数学上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函数。其中,加速度的概念最难理解和掌握,对一个物理概念,通常我们应该从物理意义(引出目的)、数学表达式(定义式或决定式)、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矢(或标)量、测量仪器或方法等各个方面去理解和掌握,下面就以加速度a为例说明。

物理意义: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反之,加速度越小。在实际问题中,它还是衡量车辆加速性能优劣的指标之一。

数学表达式:速度变化量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a=Δv/Δt,此为定义式,而a=F/m则是决定式。

单位:m/s²(读作“米每二次方秒”,国际单位)

矢(标)量:矢量,大小由定义式、决定式或者其他运动学公式确定,方向即合外力的方向,也是速度变化量的方向。

测量方法: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可用砂桶、纸带和打点计时器等的组成的装置,测得多组位移数据,根据“逐差法”计算出加速度的平均值。

此外,除了掌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外,还要注意其外延,也就是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举例说明:

① 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及联系。加速度不是增加的速度,速度很大时,加速度可以很小,反之亦然。

高空中匀速飞行的侦察机,速度可达几百米/秒,但加速度却为零。又如,炮筒里面的炮弹在火药爆炸的瞬间,加速度有几十万之大,但速度等于零。

当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在同一直线(共线)上时,物体或质点做直线运动,不共线时则做曲线运动。当两者共线同向或者共线反向时,物体或质点的运动情况也截然不同,学习要特别注意区分。

② 当我们把加速度的定义式a=Δv/Δt和决定式a=F/m相结合,就可以推导出动量定理:作用在物体或质点上的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其动量的增量FΔt=mΔv,对相互碰撞的物体各使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又可以得到动量守恒定律。

再如,运动学公式Δv²=2as与牛顿第二定律F=ma联立,又可以推出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总功)等于物体或质点动能的增加 Fs=½mΔv²。像这样的例子,在物理学中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掌握不同概念和规律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加增强我们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言道,数理不分家。我们还要注意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常用的有,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韦达定理)的关系,一元二次不等式和均值定理,平面几何中角度和弧度,三角形、梯形和圆的性质,以及面积公式,相似三角形的比例性质等等。

此外,要求理解各种物理图像的性质,熟练掌握不同图像的相互转换,并能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分析求解图像问题之前要按一定的顺序读图:

一看轴,确认横、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是什么,坐标轴上的数值有否放大或缩小;

二看线,直(曲)线,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三看点,图像中的交点有什么含义;

四看截距,横、纵轴上截距的物理意义;

五看斜率,直(曲)线的斜率是否有确定的物理量;

最后看“面积”,直(曲)线和横轴所包围的“面积”有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很多同学误以为学习物理就是不停地埋头刷题,还有的甚至是盲目地追求难题、偏题和怪题,殊不知,在中、高考试卷里面,大部分都是基础和中等难度的题,我们要努力夯实基础,决不能舍本逐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做一定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不是多多益善。学物理,须悟理。物理是悟出来的,绝非靠做题做出来的。要开动脑筋,努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

学会预习新课,科学合理的预习,能增加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遇到暂时不明白的内容先标注出来,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听不明白的,要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求教,不要不求甚解,最后就不了了之。

老师讲解习题时,注意学习Ta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题思路,尤其是老师对错题的点拨、指正。

不复习不练习。有些同学课后只是一昧地扑在老师布置的作业上,没有整理课堂笔记,做归纳总结,这样的学习就事倍功半了。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还要搜集典型的错题,并登记造册,时常翻阅重做,进行查漏补缺。

(三)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支柱之一,离开了实验,物理研究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重视实验,做好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本要求,极力弄清楚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熟练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规则,积极动手操作,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尊重客观事实,不夸大,不缺漏,认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注意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我们身边,力、热、声、光、电、磁等现象随处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多尝试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有趣的现象,对物理小制作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还可以DIY,这对增强动手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树立信心,下定决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学好这门自然科学。

与你共勉!

还有哪些惊人的实验?

1968年,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动物实验正在紧张进行,这个持续了整整1780天的实验可能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所谓“乌托邦”,指的就是没有压力,一切平等,如同童话世界一般美好的社会。

而这个实验就是为老鼠提供一个天堂般的生活环境,被称之为“25号宇宙”,目的是看看老鼠最终是个怎样的结局。

可是,这场实验的结果令人感到震惊,原来,所谓的“乌托邦”并不是人们期待的样子,而在这个人为制造的“天堂”里,这些老鼠竟然都走向了灭亡。

那么,在这个食物充足、没有天敌的实验环境中,生命力顽强的老鼠为什么没有出现计划中的“数量暴涨”的情况,反而是经过了1780天,这些老鼠全都灭亡了呢?

别急,接下来我们就回到那段历史中,详细地说说这个故事。这个实验是由美国的一个名叫约翰·卡尔霍恩(John B. Calhoun)的生物学家做的。

约翰·卡尔霍恩在年轻时尤其喜欢研究各种鸟类动物,在他15岁的时候就能独自在专门研究动物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文章。

后来,他在学业上十分努力,最终进修到了博士学位,而他的研究方向也慢慢偏向于研究动物的行为。

约翰·卡尔霍恩和老鼠似乎有着不解的缘分,他的毕业论文是研究挪威大鼠的习性,而他毕业后干的工作也和老鼠息息相关。

在1947年,当时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卡尔霍恩开始了“老鼠乌托邦”实验的雏形,他把一块接近1000平方米的林地作为第一次实验的场地。

他决定在这里修建一个属于老鼠的天堂,目的就是使他的实验鼠们自由自在、毫无压力地生活。最后,约翰·卡尔霍尔就把这个老鼠的天堂称为“鼠城”。

这个鼠城的面积比较宽广,预估可以支持5000只老鼠在这里生活。约翰为了让老鼠无忧无虑地生活,就给这些老鼠准备了足够的食物和水。

此外他还为老鼠配备了相应的医疗服务,可以说老鼠被照顾得十分周全,而唯一限制的条件就是这些老鼠只能够在鼠城这么大的范围内生存和活动。

可是,鼠城里的进展却与想象不太一样,甚至还有点奇怪。约翰·卡尔霍恩最开始往鼠城里投放了5只已经怀孕的母鼠,但这5只“元老级”的母鼠却并不“高产”。

尽管老鼠的数量在增长,但是却无法超过200只,基本上只能维持在150只左右,而这与鼠城的最大容量5000只相差甚远。

这个结果也引起约翰·卡尔霍恩对种群密度这个问题的关注。在这5年之后,约翰就加入了心理健康部,在这里他也有了更为完善的条件和设备来进行他的老鼠实验。

在那个时候,约翰·卡尔霍恩并不是一人,他也有一个小团队。他的团队成员为他专门设计了一款老鼠的实验场地,其中较为经典的就是这个方形的场地。

这个方形场地的长度约为4.5米,宽度约为3米,通过错落的电网分成了4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提供有无限的食物和水,里面还有专门为老鼠打造的小房子。

虽说这个场地被分成了4个区域,可是这4个区域并没有完全独立,中间有3座小桥将这些区域连接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给这4个区域逆时针编号,那么第一、第二区域是相通的,第二、第三区域是相通的,第三、第四区域是相通的,但第四区域与第一区域却不相通,所以整个布局基本呈现像“U”型一样。

当这些基本的硬件设施准备好后,就要开始投放老鼠了。第一批一共进去了32只老鼠,公母的数量各一半,并且都是成年鼠。

根据计划推测,方形场地中的老鼠们估计会很快进行繁殖,要不了多久,这里面的老鼠数量就可以突破场地的极限,也就是40只。

但是约翰·卡尔霍恩计划不会立刻终止实验,他想要让老鼠的数量自然繁殖到80只,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实验初期,这里面的母鼠在4个区域的分布情况都很均衡,然而公鼠之间会产生打斗的情况。而这打斗一结束,作为胜利方的公鼠就会霸占了更多的母鼠,而败方的公鼠们只能躲着这些胜利者。

随着实验进行,接下来又发生了奇怪的现象,这些低等的公鼠不再去试图去追求母鼠,哪怕是共处于一个地方也不会。相反一些低等的公鼠甚竟然会去追求高等的公鼠,而且这些高等的公鼠也不抗拒。

最后这些低等的公鼠慢慢地分成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公鼠不会参与各种竞争,但会试着追求任何老鼠,而这不会受到性别、年龄、亲缘这些因素影响。

第二种类型的公鼠如同局外者,它们的行动非常缓慢,基本不会和其它老鼠互动,社交活动也不参加。所以这类老鼠的外表毫发无损,也没有打斗过的迹象。

第三种类型的老鼠和第一类有点类似,但是它们就算受到了来自高等公鼠的攻击,也会疯狂地去追求母鼠。

此外,约翰还发现老鼠之间的社交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了,它们更喜欢去扎堆吃食物。当然,如此频繁的活动也会让母鼠更难照顾好它们的幼崽。

伴随着实验进行,这些老鼠出现了大问题。因为实验场地的空间有限制,所以到了后期,这里面的母鼠经常都会遭到来自公鼠的“追求”行为。

而母鼠受到雄激素的作用后普遍会伤害到小老鼠,所以老鼠幼崽的S亡率很高,这直接让整个鼠群的繁育进程停止了。

最终约翰能够基本确定这里面的整个鼠群会走向毁灭,于是他就终止了这个实验。最开始约翰还对这个实验结果留有希望,他就挑选出了最健康的4只公鼠和母鼠,尝试重新恢复种群,可是它们的幼崽都没有存活下来。

约翰也做了许多次类似的实验,比如改变老鼠的食物种类,或者改变刚开始的老鼠数量等,可是最后呈现的结局都是这些老鼠走向了毁灭。

直到1962年,约翰·卡尔霍恩在期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了其中6次实验过程。文章一经发表,许多读者都对这个实验结果感到吃惊。

在当时,读者们会不由自主地把这样的实验和人类社会进行比较,特别是那些人口急剧增长的大城市。

而实验中老鼠们的一些行为也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节奏快、压力大、子女缺少照顾等等。

当然,也有读者对约翰的这个老鼠实验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个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最后,约翰的“终极版”老鼠乌托邦实验出来了。

约翰把他制造的这个老鼠家园命名为“25号宇宙”,从刚开始的方案设计到最终论文被发表出来,这个过程一共花了11年。

“25号宇宙”应该算是一个真正的老鼠天堂,在无限食物、水的供应下,还没有电网和桥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大环境。

这个里面有16个老鼠的屋,而在场地中央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布满了食物和水源,整个实验场地估计可以让3800多只老鼠生存。

这一次约翰依然投放了4公4母一共8只老鼠进去,并且他也不再干预鼠群。刚开始,这8只老鼠没有快速进入状态,花了一些时间才慢慢适应环境,而这期间也出现过争斗的现象。

直到第104天,一个新的阶段来了。这些老鼠开始快速地繁殖,以每55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一直持续到第315天,这个增长速度才降了下来。

而从这个时候开始,老鼠们出现了和之前实验一样的情况。首先是较为强势的老鼠占领了宿舍,而许多低等老鼠则只能被迫拥挤在场地的中心处。

这样一来,它们不仅打不过强势的老鼠,又被限制在了这里,每天什么也不能干,无所事事。最后它们变得暴躁起来,去攻击同伴,而那些被打的老鼠竟然都无力反抗,任由处置。

当然,那些住在房子里的强势公鼠也不好过。随着种群不断扩大,面对新生的公鼠,这些老的公鼠也难以应对,光是维护领地就用尽了全力,更别说去守护母鼠了。

而这些母鼠只有“既当爹又当妈”,除了照顾幼崽还要保护巢穴。就这样,母鼠也会逐渐变得狂暴,有时还会误伤自己的幼鼠。

面对陌生老鼠的入侵,这些母鼠没有能力对抗,变得压力巨大,甚至会出现“布鲁斯效应”,也就是受孕母鼠会停止生产。再加上公鼠也会攻击幼鼠,所以鼠群很难会有增长了。

直到第560天,鼠群的最大数量维持在2200只左右,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场地的极限。而在这以后,鼠群就开始迈向毁灭了。

幼鼠被母鼠抛弃,很难活下来,而母鼠们慢慢失去了母性。公鼠没有心思追求母鼠,每天只会进行吃饭、喝水、睡觉、梳毛这四个事。

按照这个趋势,约翰进行了推算,最后一只公鼠大约会在第1780天S去,而这也标志着这个老鼠的乌托邦走向了毁灭。

直到1973年约翰的论文成稿时,他本人对这个实验的解读是这样的:老鼠这种简单的生物都有可能走向末路,更何况是人类这么复杂的生物呢?

确实,乌托邦中的老鼠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和一些情形很相似,比如国外的监狱等。

那么老鼠的命运能代表人类吗?我想这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至少它让我们有了反思,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如今的生存环境。

随着科技逐渐发达和进步,我们似乎也在向往着一个乌托邦,可是我们更应该把目光放在如今的环境上。

在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自然的保护,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地球母亲给予的,所以如何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值得我们保持关注、思考的一个长久问题。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学个什么技术能立足社会?

高中文化属于中等文化,其实不用太自卑,现在很多大学生反倒没有高中生混得好,不是什么网上说的大学生给初中生打工,而是一种心态问题,大学生因为扛着自己的大学招牌,不想屈尊降贵,所以心态不正,做事不踏实,社会实践经验又没有,属于能力差,脾气大那一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虚度光阴。

高中生其实按我经验来说,知识储备是够得的,但高中生毕竟没有大学生那块敲门砖,所以一些高薪岗位暂时没办法去做,那么高中生自己知道自己的起点低,所以就要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坚实的奠定自己的基础。再一个,要自信,不要觉得自己矮人一等,纵观历史,成大事的人学历都不见得高,我们毛主席也不过是中专生,现在的富豪也很多是低学历的。只要我们有两个态度,一个踏实,二个自信,那么干什么都不是问题。

具体干什么呢?现在网络时代,已经具备了穷人弯道超车的条件,我们的社会不缺信息,不缺技术,缺实施的人,现在普遍产能过剩,什么产品都没有多少利润可言,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技术性强的工作,比如装饰工作,比如设备安装,比如绿化施工,比如汽车修理等等,在你选择的这一领域,努力做到最精,那么保证你以后会越来越好。

现如今,大发展时代过去了,不是搞个工程,囤点货赚个批零差就发财的年代了,我们只要做好细分市场,就能够出人头地,细分做好了,做精了,前途一片光明,只要你肯干,用点心,不比什么人差。

一点建议,望参考!

原创码字,不喜轻喷!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见谅!

生活中常见的三大物态与等离子态?

生活中常见的三大物质与离子态、中子态、超固态之间有没有物态变化可循?

●世界上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物质都是由为数不多的基本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液晶等各种状态。

●生活中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与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有联系,但没有可遵循性。正常情况下,等离子是一种电离裂变化学物质。它以它的特性存在,既不属于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以它的等离子态存在,改变了高中物理书中的物质三态。

●这种“等离子态”下的物质具有某些类似于气态的性质,比如良好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但是,由于等离子体的基本组成粒子是离子和电子,因此它也具有许多区别于气态的性质,比如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科学研究表明:等离子体的比热容与温度成正比,高温下等离子体的比热容往往是气体的数百倍。

●而离子态的物质在高温、高压可以形成超固态,再继续加压升温到一定程度可以变为中子态。中子星就是这样的,它的中子态的密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它的密度为10∧11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说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亿吨的重。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中子星相当于地球上的一座大山的重量。一个中子化的火柴盒大小的物质,则需要96000节火车头才能够拉动。

●化学家告诉人们,一个构成分子的原子发生分裂裂变,会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原子;如氮分子会分裂成两个氮原子,我们称这种过程为气体分子的离解。如果再进一步施加外部条件来升高温度,原子中的电子就会从原子中剥离出来,成为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这个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当电离过程频繁发生,使电子和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物质的状态也就起了根本的变化,它的性质也变得与气体完全不同。为区别于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我们称物质的这种状态为物质的第四态,又起名叫等离子态。

物理怎样才能好学有没有什么要点?

1.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例子: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要清楚基本概念,首先,反复看课本。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所有的尖子生都有如此的体会。课本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同学会说:“课本那么简单,而考试又那么难,看它有用吗?”这种想法很不对。其实据我了解,但凡物理成绩不好或平庸者,都是基础知识不牢。他们自以为学好了,但实际上却没有理解好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不信的话,你可以翻开课本目录,一节一节地仔细回想相关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不懂之处在哪里。对于一个物理概念,你要从深层次地去理解它。

比方说,两个小球相撞,你从中能想到什么?动量方面有什么问题?能量方面有什么问题?――并不是非得做题目时才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仔细一想却可以想出很多问题来;并且,这类简单小问题就是亿万考题之根源。

其次,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这第二步和第一步一样,被许多人瞧不起。

他们可能认为做那些简单的题目是降低了他们的身份,抑或他们忙着做难题,没“功夫”去做简单题。何谓“简单的题目”?就是那些直接考察基本定义、定理的题目,比如课本上的习题和稍微复杂点的题目。

做这些题目,目的并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吃透这道题,从简单题目中联想出一些东西。一些所谓的难题,其实就是由几个简单题目组合而成。

然后,多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做一些中等难度的常规题目。我个人最喜欢看参考书上的例题,因为题量少,并且很典型,解答也很规范。课后,做几道中等题目实践实践,效果往往很好――不求多,几道足矣。还是老话,做完后好好回想回想,记笔记。

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通常一些中等偏难的题会用到。

遇到这类难题,首先,以欣赏和玩玩的态度去看看做做。

说实话,现在的理综考试并没有很难的题目,至多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一下下。而联系实际的题目往往也并不太难,只不过没读题目就吓倒了一批人。理综考试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题目属于简单或中等题,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重点还是打好基础,做好简单中等题;再说,也只有这些题做好了,才有时间和能力去做所谓的难题。

再提醒各位一句:所谓中等难度题,就是稍微复杂一些的简单题而已。

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2.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能运用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物理很难学吗

3.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4.上课。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5.笔记本。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6.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7.时间。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苏联文学家)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

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8.向别人学习。

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9.知识结构。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10.数学。

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11.保持好心情,锻炼好身体。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感性学习类的方法/步骤

1.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留心处处是学问,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2.勇于实际,乐于探究。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奥妙,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科学探究不仅对科学家研究问题是需要的,对于我们学习物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是需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猜想假设。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或制定一个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收集证据,经过分析论证,从而得到结论。

3.联系实验,联系社会。物理是一门跟实际非常密切的学科,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说明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联系实际,首先是要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但关心身边的物理,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学习科学历史,更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注意分类,理顺条理。当学习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去帮助记忆和理解。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差异:

(1)初中物理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经验性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演示实验使学生建立物理概念认识其规律,获得定性知识。高中物理具有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抽象思维为主,如高一物理所讲的摩擦力产生条件、静摩擦力方向、物体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跨越难以适应。

(2)初中物理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非常简单,而高中物理不但要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大量、复杂的定量计算,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对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突变不适应。

(3)初中物理习题以简单理论和算术计算为主,而高中以逻辑推理代数计算为主,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方程等解决物理问题。高中力学中矢量较多,如:力、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等,学生必须先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确定矢量方向,然后选取正方向,简化为代数运算,这一步骤本身就要求学生对矢量有正确理解。其次,正负号使用多样化,在高中物理的分析和运算中"+、-号"用途较广,意义各不相同,不能混淆。例如:"+、-"号可以表示矢量的相反方向、过程的方向、表示势能的大小及变化的情况等,这使得不少学生产生了混乱,把物理运算当成了纯数学运算,分不清"+、-"号的物理意义,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学习心理的主观台阶:思维过渡困难。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即从初步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此时他们能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初中物理研究的是实实在在的物体,物理知识也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中物理学习内容基本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但高中物理研究对象大多是理想模型,要求学生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来获得物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多数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正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过渡,其中经验思维仍占优势,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具体经验材料,不善于从理论上进行演绎推导。而高中物理有相当严密的推理系统,始终强调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水平很难马上适应高中物理思维抽象程度的要求,故造成了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困难。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来什么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