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网络热点/ 正文

孔子评价美国百科全书,对于中国人说的四大发明

admin2023-12-02网络热点21 ℃0 评论

孔子评价美国百科全书,对于中国人说的四大发明?

这个说起其实挺复杂的!

首先这个所谓的中国“四大发明”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西方人的说法!

早在公元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就曾提出过“三大发明”的说法,即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

这个说法是在欧洲有着比较广泛的传播!英国哲学家培根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都认为这三大发明是对于世界有着很大影响的!

后来,来华传教士艾约瑟又加入了“造纸术”,这才有了所谓的四大发明的说法!

其实这些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方人对于“四大发明”的认可!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四大发明”,而对中国产生一种文化上的敬畏。他们只是觉得这个工具有用,是好东西,但并没有因为是你中国人发明的,就觉得你中国人牛。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能一直牛下去,他们在你这个发明的基础上,对其改进创新,搞出了更牛的东西。

你的这些玩意儿被淘汰了。

比如说火药,咱们在唐朝就有了,比西方早了几百年!但是其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只知道个“一硝二磺三木炭”。

而西方人从原料、配比到制作全盘的精细化,无论是原料的纯度、配比的合适度以及整个制作的工艺过程,都要比咱们的高级。

这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同样的枪炮,人家比你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当年鸦片战争,英军攻下虎门炮台,缴获大批黑火药。按理说长途跋涉,有着这样一批黑火药,定然是很大的收获,结果英军全部给到了,因为在他们眼里这玩意儿品质太粗劣了,没法用。

至于指南针和印刷术,西方人虽然承认是中国发明的,但是他的指北罗盘针以及印刷术显然要比中国的来的影响要大!

特别是印刷术,人家英文只有26个字母,玩儿活字简直轻松得不得了。

其实、西方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东西是谁发明的,他们跟韩国人不一样,他们不会取争那些。他们更讲究实用主义,不管是谁的东西,对我有用就是好东西,而且我要把它变得更好。

牛顿当年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大多数人只知道牛顿,却不知道巨人是谁。

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你以前很牛没有用,你得现在牛!

我不是说咱们的“四大发明”不好,它很牛,有着很大的历史影响,需要我们去了解,去铭记。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炫耀、不上进的资本,那是祖宗的成就,不是我们的。

我们应该将历史横向来看,老祖宗门曾经做到过世界最牛,那我们现在呢?

不要去看不起人家,总认为我们教化了你,我们最牛!

固步自封,井底之蛙,最为可怕!

所以,不要太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做好自己那才是最好的!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

问题:有些被误传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导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的祖先通过长期的语言积累,提炼,升华,总结出了数以万计的“成语“、“谚语”、“俗语”、“民间俚语”……

这些古语意思精练,表达生动,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文学创作中,甚至日常交流时经常用到的,它们丰富了语言表达维度。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并非今人为之,古人也有断章取义的诸多行为。以讹传讹,谬误流传,司空见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成语、谚语被后人无知地或着说刻意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这也不足为奇,正说明这些成语的存在和实用价值,以及它们本身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最常见的,最容易被曲解的“成语”,列举一二,看看才华横溢的你“中标”了吗?

以德抱怨

如今有人用这句话来劝人或者自嘲,表示“别人辜负、欺负了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对他更好,感化他。”——简直就是“屁话”!弱智呀?简直能气死孔老夫子!

在《论语》中孔子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待德行与怨恨,要分得清曲直公正,报答对你好的。原话被断章取义,意思大相径庭。

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师》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本意是指:在困难中相互帮帮衬,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庄子强调的是:与其在困难中艰难的相守,还不如相忘于江湖里,各自自由自在地活着。

而如今人们经常用“相濡以沫”来比喻:夫妻恩爱,殊不知,后面那句话“不如相忘于江湖”,那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由此可见,倘若断章取义,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叶遮目不见森林”,鼠目寸光,井底之蛙。

人尽可夫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原意是:郑厉公想杀祭仲,暗中派祭仲的女婿去动手。祭仲的闺女知道后,就问她妈:老公跟丈夫哪个亲?她妈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意思就是,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只有一个,丈夫不能相比。闺女一寻思妈妈说得对啊,于是就跑去告诉了亲爹,于是他爹就反过来把他丈夫杀了。

经过后人的“意淫”,这个成语似乎成了过去烟花柳巷中妓女的“代名词”,然而原词本身没有半点淫乱的意思,不知何种原由,如今却被用来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可以和所有的男人上床的女子。

由此可见这个成语,算是自古以来最无辜,而且最为冤屈的词语。褒义还是贬义,今天一目了然吧!借此也算是给这个成语“平反昭雪”,从我做起,从每一个文化人做起。

一言九鼎

提到这个成语,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含义。用来形容人信守承诺,说话算话。

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平原君列传》中记载:“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这是平原君夸毛遂口才好,一句话就比九只鼎还有分量,跟信守承诺没有半毛钱关系,根本不搭边,最主要的是这个词,通常不能用来夸耀自己,都是用来赞誉别人。

空穴来风

成语源自楚人宋玉的《风赋》,其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其含义符合逻辑没毛病,“空穴”和“来风”实乃“一因一果,有因必有果”,其原本就是指某种说法有根据有来由。

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成语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同义词,这种作死的歪曲事实,“宋玉先生”找谁说理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下一句是“若只为己,天崩地裂。”出自《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二十四集。其中这个“为”,原本指一个人的修为,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修为自己的德行,上天也不会饶恕于他。

试想,这个原本充满“正能量”的自我修养的“座右铭”,却被后来的读书人硬生生地曲解为“自私自利”的小人自我掩饰的借口。这一点在如今的影视剧中,但凡能说出这句话的人,绝对是心怀叵测,心狠手辣的歹徒,这个你懂的。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这个词常被一帮群言终日,言不及义的人所放肆欺诈,错读成“无毒不丈夫“,扭曲了原有的意义。

元•马致远《汉宫秋》一折就有:“教他苦受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然而这个俗语的本来面目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一个堂堂大丈夫要心胸广阔,大气磅礴的度量。绝非教唆男人为了达到目的,不顾一切,心狠手辣。试想古人注重修行品德,怎么会大力鼓吹人性恶毒呢?这不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不难看出,在这里“度”与“毒”,差之毫厘,却谬之千里。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句话偏差就更加匪夷所思!它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原本是指士兵上战场曾相互约好,要一同活着,我如果战死,就找到我的尸体,带回老家入土为安,给家人说不能和你们偕老了。

显而易见,本意不是用来描述爱情的,当然,如今这个词使用频率太高了,都贴有小清新式爱情的标签,若按本意来比喻战友或兄弟之间的情谊,那真就无法让人直视,让方家无语了!

父母在,不远游

这个绝对不是一味夸大孝道,强调说父母健在,做儿女的就要守候身旁不能出门。其实还有后半句话: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即使有事情要出门,也要把家里的一切安排好才出去。

这一误解不知道让多少子女茫然不知所措;让多少“伪孝子”津津乐道;让多少为人父母的老人背上不明事理的“黑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很多人肤浅地的理解为:“天地残暴,不仁不义,把世间万物都当成低贱的猪狗来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和天地没什么两样,把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

类似这样粗暴无知的解释,似乎还出现在了某些当今所谓“国学大师”的文章里,被一些人奉为经典,这类信口雌黄,浅薄无知的解释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他(她)的古文化修养何在?治学精神何在?羞耻之心何在?

结束语综上所述,类似这样的文化现象,那只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栗,我们无法面面俱到。然而对于古人留下的文化艺术作品,我们无法指责他们的曲解,甚至南辕北辙的误解。但作为一个现在使用这些成语的人们,尽可能溯本求源,不能做到谬误止于智者,但也要尽量避免一些常识性低级错误。@兵法天下 如是说:批判的意义,远不止于显示漏洞,而在于揭开新的认识空间,和自己的方法论,客观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开拓性的、深刻的、建立在对被批判对象的彻底认识之上的批判,始终、永远是可贵的。然而拥有并不断践行批判精神的人,至少是完满的人。历史文化并不全是完美地延续经典,偶尔也会和我们开开玩笑,边读边看,边思边想,这样也挺好!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你好!我是@兵法天下 ,再次感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共同分享传统文化。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西方历史之父是谁?

公元前480年,在小亚细亚的西南海滨,有一座古老的哈利卡纳苏城,故事的主人公希罗多德就诞生在这里。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逝世的前一年。

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奴隶主,而他的叔父则是当地有名的诗人,在这样的家族环境里,希罗多德注定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本人从小就非常好学,从开始识字起就博览群书,并且对史诗类书籍情有独钟。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公元前461年,希罗多德家庭突遭变故,他的家族因反对波斯的统治者而遭到迫害,叔父被杀,他也被迫移居爱琴海上的萨斯岛,这一年希罗多德刚不到20岁。

在萨斯岛待了几年,到26岁的时候,希罗多德有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于是他成了一名旅行家。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的足迹往东到过阿拉伯半岛,往西到过意大利南部,往南到过埃及,往北到过黑海北岸。10年左右的时间,他的旅行生涯基本上都是边通过行商维持生计边考察各地文物古迹,同时也采集和搜罗各种民间传说和历史轶事,并做了整理记录。

结束了旅行生涯之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雅典。其时正赶上雅典空前繁荣的发展期,适逢其世,希罗多德凭着自己渊博的学识很快便结识了雅典的伯利克里、索菲克勒斯等社会名流,成功地在雅典站稳了脚跟。随后在这些朋友们的协助下搜集了大量史料,并盟生了写一部完整叙述希波战争历史著作的想法。

几年之后,希罗多德随着雅典移民来到意大利南部的滨海之城图里伊,开始了他的写作。这个时间比西汉司马迁写《史记》的时间早300多年。希罗多德以自己毕生的努力写成了一部《希波战争史》,后世人简称为《历史》,被称为西方第一部历史著作。

希罗多德在撰写《历史》时采用了历史叙述体并创立了历史编纂体例,开创了历史学的新生面,因此被西方史学家奉为正宗,希罗多德也被誉为“西方历史之父”。

你认为新中国最好的10本书是什么?

值此一年一度的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把握好二点才好答题:一是书的出版或写作发袁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以后,二是"十本书"的范围应该是所有的政治类、工具类、科普类、科幻类、武侠类、历史类等。

下面我就根据书的发行量、影响力和兼顾学科等情况,排名我心目中的新中国最好十本书:

一、《毛泽东选集》或《毛主席语录》(毛泽东 著) 。

毛主席的著作无论其发行量、影响力、阅读量和指导性都是当之无愧的No1。在那 “火红的年代”里,唯一可以与《圣经》发行量相媲美的书,就是曾风靡全球,被外国人俗称为“小红书”的《毛主席语录》。据报道,仅“文革”时期,全世界出版过50多种文字的500多种版本,总印数达50余亿册。以当时全世界30多亿人口计算,男女老幼平均每人拥有一本半还有余。以至于它被国际公认为“是20世纪世界上最流行的书”,“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书”。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美国至今还有畅销毛主席语录的革命书店。这里的书大约有5000至1万册。最畅销的书是英文版《毛主席语录》,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一直也卖得不错。这里的书也不一定非得是宣传共产主义的,只要能让人们了解主流媒体外的另一种声音就行。

二、《新华字典》。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它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堪称小型汉语语文辞书的典范。

《新华字典》第12版已于2019年出版。《新华字典》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

截至2015年7月28日,《新华字典》在全球发行量高达5.67亿本。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也是全球各国和地区汉语学习者的必备工具书。我们认识汉字,除了老师课堂上教授外,在过去没有网络的年代,都是靠这本小小字典认字释义的。

三、《十万个为什么》(韩启德等 编)。自196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已出过六版,累计发行量上亿。好奇心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未知的世界,无论孩子还是大人,脑子里总是充满着无数的“为什么”,这套书正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经典力作。该书畅销几十年,直至今天仍旧畅销。

四、《青春之歌》(杨沫 著)。1958年首次出版,通过女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个人主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改造和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小说着力叙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也影响了解放后的一代青年,曾被拍摄成电影,近几年又被改编为电视剧。

五、《平凡的世界》(路遥 著)。于1986年12月首次出版,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六、《红高粱家族》(莫言 著)。 《红高粱家族》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1987年春,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小说的主题被诠释为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其意图是借助高密东北乡民间原始野性文化的活力来改造孱弱的民族性格,呼唤强有力的生命形态,呼吁中华民族要自尊自强,要有反奴性和反抗性,具有健康的人格和民族品质。

七、《射雕英雄传》(金庸 著)。"它是金大侠早期作品,讲述郭靖背负着家恨国仇闯入江湖,通过无数历程和在红颜知己黄蓉的帮助下,最终成长为一位“侠之大者”的武林民族英雄故事。该书被港、台和大陆多次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传统武侠小说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包含着浓烈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他以其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共计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几句话描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们分别是《飞狐外传》(1960年)、《雪山飞狐》(1959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鹿鼎记》(1969年)、《笑傲江湖》(1967年)、《书剑恩仇录》(1955年)、《神雕侠侣》(1959年)、《侠客行》(1965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碧血剑》(1956年)《鸳鸯刀》(1961年)、《越女剑》(短篇小说)(1970年)。

受金庸等武侠小说的影响,许多人成为"金粉"和武侠迷。

八、《雍正皇帝》(二月河 著)。它是二月河“帝王系列”的第二部,书的内容跨越康、雍、乾承先启后数十年历史,描写了雍正皇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书问世后,再次轰动文坛,在更广大的读者群中引起震动,从而也奠定了二月河在当今文坛上著名实力派作家的地位。因其笔下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称其为“落霞三部曲”,被海内外读者熟知。

九、《活着》(余华 著)。1993年首次出版,该书以中国内战和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为背景,通过男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坎坷经历,反映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该小说在1994年拍成剧情片,由葛优、巩俐等人主演,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

十、《三体》(刘慈欣 著)。它是当代中国硬科幻(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学猜想推动情节)的里程碑之作。全系列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故事讲述地球坐标被暴露在宇宙之后,地球科学家与入侵者三体人展开了关乎人类文明存亡的殊死博弈。《三体》被誉为“开启中国科幻元年”之作,自出版以来,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科幻热潮。

您认为新中国最好的十本书又是什多呢?欢迎参与讨论点赞!

中庸的现代养成教育的意义?

古人多圣人,所以才会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圣人多为杰出的思想家,所以才会有几千年历久弥新的文化精髓。

古代社会,虽然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科技、这么快捷方便的生活,先人的精神智慧却是迄今无法超越的。

今天要说的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中庸》。

说起“中庸”,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种"无为之为",即生活中所说的“老好先生”、无立场无主见,甚至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夹缝中求生存、永远不得罪人的"聪明之人".......其实,非也。

《中庸》一书,从哲学的范畴上说,属于唯心主义,所以其内容着重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中庸》虽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所推崇和倡导的“中庸之道”却多半为孔子的精神成果。

孔夫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乃一部“论修为”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包括如何为人、为学、为官、治理天下以及如何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存的一种大境界。

君子之道,小到凡夫俗子,大到天地之外,均可以共通。就连孔夫子这样的圣人,也自嘲只能领悟其意、无法施行彻底,可见其高度之高、广度之广、深度之深,妙不可一般而言。

有人说,"中庸之道"只是一篇极其理想化的完美作文,用在现实社会中纯粹是一地鸡毛、迂腐至极。

其实我认为,并不然。

中庸之道,即使用在当今社会,一样可行,而且恰如其分。

中,既中和、中正、适中;庸,既用。“中庸”二字,简而言之便是指用适中的方式来处理任何事情。

怎么才叫适中?去其两端,弃其不及与过之,不偏不倚。此种境界便称为“中庸”。

从情绪和心态上来说,凡事不走极端,保持平和的心情,不嫉妒、不自弃、不好高骛远、不激进也不消极,不自卑也不自傲,不自怜也不怨天尤人,不欺下也不攀上....... 用时下最流行的鸡汤总结叫做"从容淡定盛开,蝴蝶清风自来"。

行为上的“中庸之道”则包括安居现状以待天命、发奋图强以求进取、端正自己不苛求他人、居其位谋其事、不铤而走险、隐恶扬善、以德报怨、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如此之大修为,从古至今,又有几人能做到?正因为难以做到,才有了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事实上,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至善至诚的人类本性或多或少地在某个地方被不经意的迷失掉了,但当我们被眼前的各种名利和自我存在感所左右,慢慢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极度诟病和不屑的形象时,在某个夜深人静的独自对白时,我们可能会若有所失。

所以,不管是哪个时代,不管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中庸之道其实是恒古不变的修为真理,永远都不会过时。

常常用“中庸之道”来武装自己,修其言、正其行,不仅可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安然,还可以让自己渐渐远离世俗、浮躁,做到独善其身,内心坚定而从容。

当然,能真正领悟“中庸之道”之人,除了先天的圣人以外,从年龄上来说,人到中年以后,才能更为明白其道理。所以也才有了那一句:"人生是一场修行"。只有走的路多了,你才能慢慢领悟其真谛,毕竟,生而知之的人太少,学而知之的人也只有一部分,行而知之的人占大多数,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最好方式。

而少年和青年,多半都是血气方刚的,将中庸之道过早地强置于他们身上,是不太现实的。过与不及,就像两个调皮的捣蛋鬼,总是在青少年身上蹦来跳去,这个不断矫正的过程,称之为"教"。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也因此,我们才会在上了年纪以后常常说那句话:"年轻嘛,谁又没有年轻过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道,即顺着本性行事。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逆天行事的人大有人在,所以才有了居委会、协警、交警、特警、法院,甚至监狱等等这些社会工具强制“降魔”。

孔子评价美国百科全书,对于中国人说的四大发明

可见,做正常人难,做圣人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中庸之道,便是人类至高无上的修炼之道。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