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ng体育/ 正文

红缨枪电影剧情介绍(电影红缨枪讲述的故事)

admin2023-12-02ng体育19 ℃0 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求一部中国老电影讲的是有个小孩一到打雷天气身体就会长得很快 后来大了身上还带有剧毒后来警察去抓他

[编辑本段]同名电影 1954 中国

基本信息

电影片名

鸡毛信

外文名称 The Letter With Feathers

影片类型

战争

片长

70分钟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制作公司

上海电影制片厂 Shanghai Film Studios [中国]

年份

1954年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石挥 Hui Shi

原著

华山 Hua Shan

编剧 Writer

张骏祥 Junxiang Zhang

演员 Actor

舒适 Shu Shi.....爸爸

蔡元元 Cai Yuanyuan .....海娃

李保罗 Li Baoluo .....农会干部

曹铎 Cao Duo .....民兵小队长

李镛 Yong Li .....民兵小王

蒋锐 Rui Jiang .....张连长

冯笑 Xiao Feng .....小刘

刘非 Fei Liu .....一排长

周伯勋 Boxun Zhou .....猫眼司令

陈风 .....日哨兵

程之 Zhi Cheng .....歪嘴

于明德 Mingde Yu .....黑狗甲

王岚 Lan Wang .....黑狗乙

摄影 Cinematography

罗从周 Congzhou Luo

剪辑 Film Editing

陈曦 Xi Chen

录音 Sound recordist

黄力加 Lijia Huang

作曲

黄贻钧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谢晋 Xie Jin

剧情介绍

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有赵姓父子俩,父亲老赵是民兵中队长,十二岁的儿子海娃是儿童团团长。一天,父亲得到鬼子要进山抢粮的消息,便让海娃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将信藏在了头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们抢了海娃的羊,还逼迫他带路去龙门村。

晚上,海娃乘敌人熟睡时,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复得,但海娃却再次被敌人抓住。机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敌人引入歧途,至此,敌人才知中计,拔枪打伤海娃的手。千钧一发的时刻,八路军赶来搭救,全歼了敌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务后晕倒了,八路军根据鸡毛信里提供的情报,炸毁了敌人的炮楼,并活捉了猫眼司令。

海娃醒来时谁在暖坑上,上面有糖果和饼干。海娃问张连长缴枪没,墙角堆放着好些枪。于是海娃对连长说他要一把枪。

影片评价

新中国儿童电影的经典之作!

影片《鸡毛信》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的,是新中国首部正面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鸡毛信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军民创造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影片以海娃送鸡毛信作为全片的主要线索,结构单纯,情节曲折,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惊险情境中,影片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艺术形象。影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儿童情趣。片头字幕像一本连环画.一页一页揭过,使少年儿童观众像翻看连环画一样亲切。每一片断的开头,也模仿连环画的说明写上字幕,对背景、环境、人物心情做出说明,用生动诙谐的旁白道出,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扮演海娃的蔡元元也因此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颗耀眼的童星。

幕后故事摄制故事

如果说20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电影,60年代的《小兵张嘎》走向了难以超越的高峰,那么其发端则是50年代中诞生的《鸡毛信》。

一部电影,在看过许多年以后,依然留在你脑海中的那个镜头,肯定是最有艺术价值的。

一个放羊娃站在山顶,手持红缨枪,两眼望着平川。山顶上立着一棵树,太阳照着,四处静静的。旁白声起:“小海娃是儿童团长,天天拿着红缨枪,一边放羊,一边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的敌人的距离。”电影镜头渐渐拉远:站在“消息树”下,可以看见平川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河,还能看到平川上撒着不少芝麻粒大的黑点,那是日本鬼子的炮楼。镜头再次拉回山顶,旁白:“这是个通风报信的‘消息树’。只要鬼子一露头,海娃就把这消息树拉倒,后山腰的狗娃跟桂妞,看见消息树倒了,就会把稻草人拉倒。村子里的人立刻就知道,鬼子要进山了。”

忽然,平川上那个圪土达里爬出一长溜黑点子。海娃揉了揉眼睛,清清楚楚地看到,那黑点子像无数蚂蚁,朝龙门山爬来了。不好,鬼子又出动了!四周山上的“消息树”一棵接一棵地倒下了,海娃赶紧把龙门村的“消息树”一拉。狗娃和桂妞这边,稻草人也倒下了。顿时,龙门村里响起了钟声,钟声越来越紧,人们背着粮食、包袱,赶着牛羊,都急忙往山沟里跑,民兵们也集合了,拿着武器上了山。

这是电影《鸡毛信》对“消息树”的一段经典演绎。关于抗日斗争,这组镜头给了未经过战争的孩子们最直观不过的感性认识。

与同时期其他题材的中国电影一样,上个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儿童电影,为了适应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气候,使孩子们本该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也背上了重担。尽管那时的儿童影片在风格样式的探索方面留下了较多空白,但令人欣慰的是,从《鸡毛信》开始,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探索,也为那个年代的电影史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经典之作。单是片头连环画式的构思,在那个缺少视觉冲击的年代,就足以让小观众们精神为之一振。《鸡毛信》剧组于1952年9月中旬接受任务,经过四次修改,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曲折拍摄,终于在1954年“六一”儿童节,把这部新中国儿童影片红色经典的开山之作呈现给了全国的小朋友,后来还赴埃及、美国等地放映。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我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鸡毛信》于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成为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如果说20世纪革命历史题材的儿童电影,60年代的《小兵张嘎》走向了难以超越的高峰,那么其发端则是50年代诞生的这部《鸡毛信》。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也是电影《鸡毛信》的制片主任顾也鲁90岁诞辰。刚庆祝完90大寿,顾老在上海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顾也鲁是从一名牛奶推销员成长为集演、导、制片于一身的著名演艺界人士,1951年,热爱新中国的他和已故导演石挥一起从香港回到内地。

石挥是20世纪40~50年代杰出的影、剧双栖演员、导演,被誉为“话剧皇帝”。1953年筹拍这部儿童片的初衷,是为向国庆献礼。为了拍出精品,石挥“恶补”了许多反映老区农民生活的书籍。顾也鲁说:“他是个‘夜神仙’,写分镜剧本都在晚上。我和他谈拍摄计划,常常要在半夜12点以后去他家聊。12点以前,他在‘啃戏’,跟朋友谈艺术;或与女友约会,打打扑克,劳逸结合,松弛一下。”“石挥很能吃苦。拍外景时,常常在祠堂里打地铺,在北京拍戏的时候我们还睡过草地。在艺术上,他决不马虎。比如拍收割高粱,他要真割一大片庄稼。在拍摄反扫荡时,他要到老百姓家真开枪,我怕得很,不过艺术上还是听他的。戏拍完后摄制组已经回上海了,石挥要再去北京山区搭碉堡补拍镜头,我不同意。我们两人争吵到制片处长吴仞之那里,最后因考虑到摄制资金有限,还是在上海搭景,我只好对他抱歉了。”然而,就在这次补拍中,石挥受伤了。在闸北,空弹片把他的腿打伤了。

顾也鲁说,石挥是他最欣赏的男演员,石挥常跟他讲的那句“生活上不怕苦,艺术上我负责”,也让他铭记在心间。

虎头虎脑的弟弟比哥哥更有小英雄的气质,导演就让哥俩换了角色;30只羊坐着那个年代还很稀罕的火车,随剧组到了南方

“海娃”可以说是中国电影里塑造最成功的一个小英雄。他曾经害怕,曾经哭泣,曾经一筹莫展,也曾经因疏忽大意而丢失信件。但这不仅没有让人感到他的软弱和愚笨,而是更真实可信地让观众感到对敌斗争的严酷和人物所承受的重负,也让观众同海娃一起在他所经受的锻炼中感受成长过程。

扮演“海娃”的蔡元元祖籍安徽,出生于一个演艺世家。在父亲的影响下,蔡元元和哥哥蔡安安,从小就开始接触表演艺术。

1952年,电影《鸡毛信》的导演在挑演员时,同时看中了兄弟俩。导演石挥和副导演谢晋起初让哥哥蔡安安演剧中的主角——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海娃,让弟弟蔡元元演海娃的小伙伴狗娃。为此,兄弟俩还到京郊农村体验生活,练了几个月的放羊。可开拍后,导演发现虎头虎脑的弟弟比眉清目秀的哥哥更接近小英雄的气质,就临时让哥俩换了角色。于是,由于成功地扮演了海娃,年仅10岁的蔡元元从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童星。37年后,兄弟俩在澳门成立了蔡氏兄弟影业公司,填补了澳门电影电视制作业方面的空白。

影片的拍摄地主要有三个地方:北京、湖南和上海。在北京拍摄,还动用了毛泽东的警卫。顾也鲁回忆:“毛主席的警卫也演解放军,也演鬼子,多少人记不起来了。”

雨季,是拍摄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在北京没拍几天,就下起了大雪。“影片要拍夏、秋季节的戏,但当时已下过两次雪,积雪未化,我发动解放军和全摄制组扫雪,但也只能拍些中、近景。副导演谢晋提议到湖南去拍,那里还是青山绿水的景象。我同意了。”顾也鲁回忆说。但到了湖南,却又遇上雨季,天天下雨。因为要赶在1953年内放映,所以演员们每天早上一早起来就化好装,等雨稍微小一点就抢拍。“蔡元元老问我,顾叔叔,你眼睛瞎了没有,天还在下雨,为什么叫我们化装?”

天气的恶劣还能克服,但新的烦恼又产生了。

看过《鸡毛信》的观众都知道,整部影片中“出镜率”最高的,除了“海娃”,就是羊群,特别是那只担负着特殊任务、生死命运牵动人心的老羊。到了南方,一时半会儿很难找到羊,怎么办?剧组决定把羊带去。就这样,30只羊坐着那个年代还很稀罕的火车,随剧组到了南方。“在湖南,每到一个地方拍戏,派出所就派出警力保护羊群。”有人说,“特别保护”是因为北方的绵羊到了湖南水土不服。顾老解释说,其实是因为当时湖南有很多老虎,还吃人。请派出所保护羊,主要是怕羊被老虎吃掉。“刚到湖南,我就在派出所看到有一个棺材,里面躺着老虎咬死的砍柴农民。不是有句话叫‘羊入虎口’吗?我不能把羊送给老虎。当地到处看到老虎的爪印,我挺担心,所以请派出所来保护。”顾老回忆说,每个地方,派出所派出一个小分队的警力。不过,老虎倒是一直没来。“这个戏共花了多少钱,具体记不太清,大概30多万吧。现在一部片子至少要几百万啊!”顾也鲁说。

故人故地

“信没有信封,有固定的折法,紧急的信在中间插上鸡毛,叫鸡毛信。”

鸡毛信,消息树,影片中这些让今天的孩子们看来新奇、好玩的东西,是抗日军民的特殊发明。

2005年3月29日,新华社记者在山西定襄的上零山村见到了1940年日军化学战的幸存者、79岁的张申元老人。他说,自从日本人来放过毒以后,村子的南、北两个山上的树上都插有红旗,有人轮流放哨。这就是“消息树”。“我15岁那年参加了民兵,主要任务就是放哨、埋地雷。晚上我们把地雷埋到日本人进出的必经之路,早上再取出来,怕把自己人炸伤。白天放哨的时候,如果山顶树上的红旗倒了,就意味着日本人来了。晚上也是轮流值班,两个人一班,一炷香换一班。晚上哨兵要是发现敌人来了,就扔手榴弹,来得及的话就敲钟通知村民。我们村里有游击队,但没有跟日本人面对面打过仗,因为力量太薄弱了,主要是保卫村民的安全。”

像古时的烽火狼烟一样,抗日战争中的“消息树”是一道预警,是手无寸铁的中国百姓自卫的武器。

影片中的鸡毛信是一封长方形的、有信封的信,信口插着三根鸡毛。当海娃从父亲手里接过这封特殊的信时,这个镜头便走进了千万名小观众成长的记忆。但除了当年的小“海娃”们,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鸡毛信”至今也还是个“秘密”。

抗战中的村儿童团长、阜平县辛庄村77岁的王专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时说:“信没有信封,有固定的折法,紧急的信在中间插上鸡毛,叫鸡毛信。”他还向记者演示了一遍折信的方法,折完后上端留出一个长段,可写收信人名字,下端叠在一起,可以插鸡毛。

2005年4月27日,新华社记者在天津见到了当年传送过鸡毛信的小通讯员雁秀峰。雁老13岁开始送信,“我送的鸡毛信没有信封,那时候也不需要信封,要不没法藏。折成三角形,抓在手里。这样如果遇到敌人,就假装玩耍摔倒往土里一藏,信太大了不好藏。”

与这些“海娃”们不同的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指导员——91岁高龄的蔡展鹏老人,则是一位“鸡毛信”的收信人。今年4月22日,蔡老在保定向新华社记者回忆了他所收到的“海娃”们送来的鸡毛信。“信上如果没有鸡毛,就表示是平信;插一根鸡毛,表示‘急’;插两根鸡毛,表示‘特急’;插三根鸡毛,就表示‘十万火急’。”

看来,影片中小海娃送的信,确实是一封“十万火急”的信。

送情报路遇鬼子,海笑闯进一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求助;他跟着大家哭得死去活来,眼泪鼻涕一大把,几乎将点燃的纸钱都浇熄了。日本鬼子没有看出半点破绽,只好灰溜溜地离开

这部电影是千百万在烽火中成长的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写照。在整个抗战期间,究竟有多少“海娃”、有多少“王二小”,今天已很难考证。

79岁的著名作家海笑,当年就是一个小情报员。他在看了《鸡毛信》之后说:“海娃这个形象比较可信。”海笑本名杨忠,参加新四军后改名为“海啸”。抗战胜利,举国欢腾,他又改名为“海笑”。2005年4月,海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海娃”式的童年生活。

以下是海笑自述:

1942年,海笑的家乡南通被日本人占领。海笑尽管那时才是个14岁的初中生,但整天想着参加新四军,把鬼子赶出中国。“可是,驻在杨家园的新四军嫌我小,不肯收我。”海笑回忆道。

当时,海笑的姐姐早已参军,在南通市金沙区做民运和情报工作。一天夜里,姐姐突然把熟睡的海笑叫醒,严肃地说:“弟弟,现在有一个不穿军装、不拿枪、不拿刀的革命任务,但同样是新四军的一个小战士,这事,你愿意不愿意去做?”

海笑兴奋得从床上跳起来,连说“愿意”。这样,身高不足1.5米的海笑,成为了一名与姐姐单线联系的小情报员。

一般情况下,姐姐每10天回来一次,海笑就把自己在附近打听到的日伪军的人数、装备、鬼子队长和翻译长得什么样、他们下乡干了些什么、地方上哪些人当了汉奸等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姐姐。

情报员工作处处充满危险。一天,小海笑去6里路外的小姨娘家玩,了解到村里有一个人投敌当了汉奸。他问清这人的姓名、年龄、模样,偷偷地记在一张纸上,然后揣上这张纸往回赶,准备告诉姐姐。

当海笑走到鬼头街,正想转弯向南走时,忽然看见100米开外走来一队举着“膏药旗”、枪上插着刺刀的日本鬼子。因为身上藏着那张纸条,海笑的心怦怦乱跳。不够沉着又缺乏经验的他掉转身快步疾走,日本鬼子发现了这个情况,立即叫喊着追赶过来。海笑赶忙钻进玉米田里,把纸条埋在地里,做了个记号后,拔脚便奔跑向前。碰见一户正在办丧事的人家,他便一头扎进去求助。

这户人家全都在哭哭啼啼,忽见海笑闯了进来,知道情况紧急。一个大妈立即找来一件白色的孝袍让他穿上,又戴上白帽,穿上孝鞋,叫他跪在灵堂前磕头烧香燃纸钱。大妈嘱咐海笑,说海笑是她的小儿子,同时嘱咐家人一番。

刚刚安排妥当,4个日本鬼子就搜索过来了。鬼子四处寻找,连躺在停尸板上的死人也不放过。“这时一家人都在放声大哭,我也早已镇静下来,跟着大家哭得死去活来,眼泪鼻涕一大把,几乎将点燃的纸钱都浇熄了。日本鬼子没有看出半点破绽,只好灰溜溜地离开。”回忆起那一幕,海笑至今心有余悸。

那名汉奸最终被新四军锄奸队员除掉了。而这次经验教训使海笑懂得,情报要强记,尽量不要携带嫌疑物品;即使遇到突发事故,也一定要沉着应战。

1943年秋,到鬼子据点了解情况的海笑,碰上了一个叛徒。叛徒知道海笑的姐姐是新四军,但不知道海笑已经是小情报员,拦住海笑说:“不要走,跟我去吃饭。”海笑不得不跟着走。在鬼子的宪兵司令部,叛徒告诉鬼子:“这个小孩的姐姐是新四军。”见海笑只是小孩,鬼子不太重视,对海笑说:“赶快回去叫姐姐来自首,姐姐不来,下次捉住,要死啦死啦的。”就在审讯时,海笑还发现了另一个情报——一个木笼里关着四五位新四军女战士。

海笑假装答应鬼子,连连点头说:“我知道了。”鬼子便把他放出来了。

这第二次死里逃生之后,区里研究决定,不能再让他做情报员了。从此,海笑就告别了小“海娃”的生活。

[编辑本段]所获奖项

1955年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

1980年全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文艺奖故事片一等奖 。

[编辑本段]

抗战爆发仅一年余,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均落入日军魔掌中。这样一来,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也被日军完全堵死。当时,海外华侨大量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物资。国民政府也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一起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海防港是滇越铁路的起点,当时,很多抗战物资及内迁的机就是从这条铁路,经海防港运到昆明的。但是从安全、实际的角度考虑,滇越铁路也随时有被日军封锁之威胁,中国还是应当在地处大后方的云南建设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后证明,这一考虑是颇具战略眼光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完全封锁中国的国际通道,不断地向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施加压力,要求在境内停运中国政府的物资。1940年9月25日,日军在海防登陆之后,完全截断了中越之间的交通运输线。

滇缅公路的修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1937年8月,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建议各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度洋的铁路和公路。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并下令交通部、铁道部研究办理。11月初,经国民政府员同云南省政府协商,最后确定了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戍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这一路线。滇缅公路的路线确定后,国民政府又专门委派外交部及云南省政府有关人员作为特使前往缅,与缅甸的英国殖民政府洽谈在缅甸修路事宜。双方商定,由云南省政府主持修筑下关经保山至畹町的公路;缅甸方面负责修筑腊戍至畹町的公路。随后,本着“地方负责,中央补助”的原则由行政院拨款200万元给云南,限期一年竣工。但是,龙云却主观地认为滇缅公路可在三个内修通。因此,他严令公路沿线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当时,龙陵县长王锡光收到省政府的紧急命令,封套上赫然贴着一根鸡毛。另还有一个木,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副闪着寒光的手铐。省政府下令:“分配该县路段,务必在期限内完成。逾期未完成者,县长自带手铐,来昆受处。”黄恒蛟是一位研究云南交通史的专家,他在研究中曾发现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那个时候军令如山倒,龙云下命令的时候,叫很多县的县长来挂帅分段修路。王锡光是云南甸西龙陵县的县长,要统领周围的县来修这条路,当时龙云下命令送给他一副手铐、一根鸡毛。我们中国话鸡毛信就是很严紧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完成命令就用手铐带走你,就是军法处置。王锡光接到这个命令后,就要求他周围这些县都派人来参加这些事。当时又不可能有什待遇、什么报酬之类的,就有些懈怠。那么这个王县长就到周围的县去哭,痛哭流涕的办法去感染他们希望他们派人,不然将来我就是军法处置的对象,这个哭的效果还不好,怎么办?他就拔出手枪来,对周围的县长说,你是派还是不派,如果你不派,我这个路修不好,我也是死罪,你不派我把你打死了。你派不派,我都是死。这样子才把周围的人吓坏了,不干不行,就派人来修路了。修的过程当中,生活极端艰苦,条件也很恶劣,有的人多少有些懈怠了,他就用鞭子打,急的要死。这段路修了以后,他的眼睛也瞎了一只。后来,他写了一首长诗,他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们,我对不起你们,逼着你们来修路了,但是为了卫这个国家,也是为了保卫大家的安全。

龙云下令三个月竣工的命令,显然仅是这位彝族英豪一贯争强好胜、以“争”为荣、勇敢尚战作风的一种体现,事实上是无法完成的。首先,这是一条艰苦卓绝的道路,特别是西段下关至畹町河是新修路段,要翻越横断山脉纵谷地带的怒山、高黎贡山,还要跨越漾濞江、胜备江、沧江、怒江等大川,不但高山急流很多,而且海拔起伏极大,最高处海拔达2600多米,最低处却仅有600米左右,工程十分艰巨。除此之外,缺乏受过训练的技术人员这一问题也很突出。滇缅公路的总工程处只好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紧急培训。

百度搜索一下coolnv就可以

或者百度搜索一个msvod也OK的

赵玉嵘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生经历

她于1951年(不满九岁)就开始就涉足影坛,先后在昆仑影业公司、上海美影、上影,广州珠影、原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北影等相关单位工作,在多部影片(包括美术片、译制片、科教片)中饰演主、配角;在几十部纪录片、科教片中做过解说;参加过多部故事影片的创作,代表作有参加编剧的《刑场上的婚礼》、参加导演的《到青山那边去》等;还在中央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做过近5年全国电影事业的制片管理工作。赵玉嵘与电视剧的关系尤为深厚,1958年(中国电视正式开播之年)被选拔至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在参加大量广播剧、朗诵和话剧演出的同时,还在十多部早期电视剧中扮演主角或重要角色,编导过多部电视剧,代表作有《姜守本当家》、《爱之上》、《灰鬼》、《明月几时圆》、《苏雅的故事》、《玻璃屋里的人》、《未了上海情》等,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剧工作队伍中的重要成员,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电视剧发轫、成长、壮大的整个过程,被加拿大《环球华报》称为"中国电视剧的活化石"。退休之后,又从事电视卡通片的创作,有在网上和海外播出的《郝大爷家的乐呵事》。

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

除了艺术实践之外,,还致力于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的研究,取得可观成果,其中的主要成果已经汇集出版。1964年发表的《电视剧浅议》和1991年发表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电影界何去何从》的两篇文章以及200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一书,意义尤其不凡。发表于《现代传播》的《中国电视剧第一篇理论研究文章考》尊《电视剧浅议》为中国第一篇电视剧理论研究文章,《1958-1980年中国电视剧理论研究的研究》认为"就其认识的准确性、深刻性、前瞻性而言,可以称为1958-1980年中国目前所知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许多观点不但比发表于1980年的一些受推崇的文章早16年,而且在论证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上不显逊色。" 。《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则以翔实、珍贵的史料,真切回忆了中国电视剧初创时期的状况,填补了我国电视剧史的一段空白,受到老电视人的首肯以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主要作品 电影作品

(一)导演:

《到青山那边去》(1987年出品)

北影故事片《到青山那边去》剧照(1987年)

(二)导演助理:

《瞧这一家子》(1979年)

《他们在相爱》(1980年)

(二)副导演 :

《印有金锚的飘带》(1981年)

《路》(1982年)

(三)出演:

故事片 -

《为孩子们祝福》(1951年,饰小妹)

《伟大的起点》(1954年,饰小静)

《天罗地网》(1955年,主演之一,饰金一萍)

《小伙伴》(1956年,领衔主演,饰小荣)

《小伙伴》剧照

《青春之歌》(1959,饰俞淑秀)

译制片-

《阿廖沙锻炼性格》(1953年,主演之一,饰萨莎)

科教片-

《保护眼睛》(1953年)

《无痛分娩法》(1953年)

《预防鸡瘟》(1954年)

《牲畜炭疽病》(1954年)

(四)解说(1970-1974)

纪录片-

《工农兵科技简报1-3》

《地方工业为农业服务的好榜样》

《横渡珠江》

《坚决拥护毛主席支持世界人民反帝斗争的庄严声明》

《全民办后勤》

《工农兵上大学》

《广东粮食跨纲要》

《饶平人民学大寨》

《野炊》

《红色服务队》

《北部湾的铜墙铁壁》

《乡渡》

《广东的交通联运》

在珠影为科教片作解说(1970-1974) (1)

《铁姑娘之歌》

《红日照宝岛》

《工艺美术开新花》

《三八带电作业》

《新的一代在成长》

《江华林业在前进》

《走雷锋成长的道路》

…… (共48部)

科教片-

《芒草织布》

《插秧机》

《生猪新针疗法》

《广东的野生油料作物》

《针刺麻醉》

《育蜂治虫》

《石山种柑》

《水稻良种》

《钩端螺镟体病虫的防治》

《针刺麻醉心脏直视手术》……

(共13部)

(四)编剧:

《刑场上的婚礼》(1980年出品)

电视剧作品

(一)导演和编剧:

《苏雅的故事》(20集,1993年出品,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获第13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三等奖榜首和最佳女演员提名两项荣誉)。

《苏雅的故事》剧照

《玻璃屋里的人》(20集,1995年出品,导演兼独立改编,同名剧本后出版了专著。剧和剧本均获观众欢迎及专家好评)

《未了上海情》(22集,1998年出品,导演兼编剧之一。被有关部门评为A类影片。因陷入经济纠纷,在局部地区播出后未能在全国播映)

《姜守本当家》(1984年出品,联合编导,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8次以上,得到广泛好评和中央主管宣传的部门的肯定)

电视剧《姜守本当家》剧照(1984年)

《爱之上》(1985年出品,四集连续剧,联合导演,深受观众喜爱,并获中央主管宣传领导人的表扬)

《圈套》(1985年出品,联合编导,获山东省优秀电视节目-电视剧一等奖)

《啊,太阳》(1986年出品,联合导演)

《热夜》(1989年出品,联合导演)

《灰鬼》(1990年出品,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也系北影影视部成立后的第一部电视剧)

《明月几时圆》(1991年出品,独立导演的第二部电视剧)

《山妹子》(2001年出品,四集连续剧)

(注:以上除《玻璃屋里的人》等两部言情电视连续剧在地方电视台播出之外,其余均是中央电视台播出两次以上的剧目)。

(二)出演:

《火人的故事》(1959年1月29日,饰朝鲜男孩)

《守岁》(1959年2月春节,饰孙女)《我的一家》(1959年8月,饰陶承次子)

直播电视小品剧《守岁》剧照(1959年除夕)

《孩子们的礼物》(1960年2月13日,饰国小究)

《桃园女儿嫁窝谷》(1961年3月25日)

《相亲》(1960年12月10日)

《红缨枪》(1961年7月8日,领衔主演,中国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片段向国外介绍的电视剧)

《红缨枪》剧照

《虾球》(1962年8月25日,领衔主演)

《羊城一家人》(1962年)

《小珍送水》(1965年,领衔主演)

《南方汽笛》(1965年,饰越南小姑娘)

《小八路》(1965年9月5日,领衔主演)

《春雷》(1969年,主演)

《苏雅的故事》(1993年。饰苏雅母亲)

(三)导播

《家庭问题》(1964年7月22日)

《麦贤德之歌》(1964年)

广播剧作品

(一)编剧:

《巴扎的故事》(1960年,独立改编)

《金葵嫂》(1964年,联合改编)

《郝大爷家的乐呵事》剧照

《一匹马的故事》(1964年,联合改编)

(二)导演:

《胡伯伯的好孩子》(1965年)

(二)出演:

《还我河山》(1958年)

《革命的一家》(1958年)

《妈妈的故事》(1958年)

《严重的时刻》(1958年)

《倪焕之》(1959年)

《羊羔传》(1959年,领衔主演)

红缨枪电影剧情介绍(电影红缨枪讲述的故事)

《巴扎的故事》(1960年,领衔主演)

《八百鞭子》(1961年,领衔主演)

《我们要革命》(1961年)

《故乡》(1962年,主演之一)

广播剧《故乡》工作照

《猴子求学记》(1962年,灌制唱片)

《红色歌永不丢》(1962年,领衔主演)

…… (共30个左右)

舞台剧作品

(一)出演:

《文化岗》(1958年,独幕快板剧,主演)

《中秋佳节》(1958年,小话剧)

《革命家庭》(1958年,话剧片段)

《小红看灯》(1959年,独幕快板剧,主演)

《敌后武工队》(1959年,多幕话剧,主演之一)

《敌后武工队》剧照(左三为赵玉嵘)

《汾水长流》(1963年,多幕话剧)

(二)场记:

《北京人》(1961年,多幕话剧,曹禺名著)

《花园》(1962年,多幕话剧,俄罗斯名剧)

《汾水长流》(1963年,多幕话剧)

《农奴戟》(1968年,多幕话剧)

朗诵作品

《白鹭》(作者:阿·巴尔托)

《有这么一个孩子》

《长大了干什么》(作者:马雅可夫斯基)

《哪个是别佳那个是阿廖沙》

朗诵演出后与上台接见演员的周总理握手

《帽子的秘密》(作者:柯岩)

《两个将军》(作者:柯岩)

《赞雷锋》(作者:本人)

《妈妈的眼睛》(作者:贺敬之)

《打毛衣》(作者:夏雨田)

《赛诗会》(大跃进民歌荟萃,集体朗诵)

《我们的爸爸》(朝鲜崔英玉)

《卖火柴的小姑娘》(作者:安徒生)

集体朗诵:《赛诗会》(前排中:赵玉嵘)

《受了侮辱的猪》(保加利亚作品)

《舍身救列车的小英雄-赖应明》

…… (共40篇左右)

动漫作品

《小梅的梦》(1954年出品,饰小梅,中国截止目前唯一的一部真人与木偶合拍的动画影片)

小梅的梦剧照(1951年)

2D卡通片《郝大爷家的乐呵事》(2011年出品,总策划、制片人、主编剧、总导演、配音演员。作品已在加拿大温哥华城市电视台和优酷、土豆等网站播出)

学术专著

《中国早期电视剧史略》,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

《影想:影视艺术杂谈集》,航立出版社,2006年出版

《马蹄声声--导演手记.新作.杂谈集》,航立出版社,2002年出版

其它著作

2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玻璃屋里的人》,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2009年;中国人民文化出版社再版,2011年

红缨枪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三年级以上同学去九华电影院,看一部关于儿童抗日的电影《红缨枪》。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身为儿童团员的铁蛋,一心想要打鬼子,于是偷偷计划着参加了八路军的一次埋伏行动。因为自己的鲁莽险些打乱了八路军的埋伏行动,八路军只好提前展开战斗。正当八路军凯旋而归时,因为铁蛋擅自行动被红枪寨土匪抓住做人质,导致八路军缴获的武器被红枪寨夺走一半,还险些让爷爷丧命。在八路军冯先生的引导下,铁蛋逐渐成长,最后帮助八路军收编红枪寨并将县城的日军一个大队全部歼灭的故事。我很欣赏铁蛋,因为他一心想打鬼子!当日本鬼子袭击红枪寨时,他还勇敢地送信给红枪寨!

观看过程中,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被生动感人的电影情节所吸引。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默默沉思,时而鼓掌欢呼。

影片中的铁蛋具有知错就改的品质。一次战斗中,由于铁蛋鲁莽,不守纪律,不听从命令非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的伏击战斗,让八路军损失了一半武器,还差点让爷爷丧命。他难过极了,在八路军和儿童团团长的帮助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得聪明冷静。在今后长期对敌斗争中让他渐渐地明白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令行禁止!

看了这部电影,同学们深刻地意识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暗自思忖,我是多么的幸福,生活安逸,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不懂得珍惜。有时上课开小差,造成有些知识没听明白,成绩提不高;有时不听话,遇到困难就退缩;平时很懒惰,什么事都指望父母包办代替——唉,我真的不应该这样!影片中的那些孩子生活那么艰难,却积极乐观,一边读书、一边习武,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信,真是太勇敢了。今后我要在课堂上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项学习任务,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