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茱萸是百科小知识,河南十大名胜古迹

admin2023-12-04游戏22 ℃0 评论

茱萸是百科小知识,河南十大名胜古迹?

1.鸡公山风景区

鸡公山,因山势宛如一只昂首展翅、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有“青分豫楚、襟扼三江”之美誉。鸡公山风景区总面积2917公顷,海拔800多米,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泉清林翠,云海霞光,风景秀丽,有清末民初不同国别和风格的建筑群,还有“佛光、云海、雾凇、雨淞、霞光、异国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八大自然景观。详细

2.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教发源地和祖师之庭。白马寺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其中“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详细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多、规模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隋、唐、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详细

4.河南云台山风景区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景色荟萃各不同。云台山风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百家岩、万善寺等主要景点,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详细

5.嵩山

嵩山起始于36亿年前,堪称万山之祖,拥有“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嵩山景区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众多,计有十寺、五庙、五宫、 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闻名于世的少林寺便深藏于嵩山的怀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珍稀的地质遗迹相互辉映,构成了嵩山地质公园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迷人景观。详细

6.嵖岈山

嵖岈山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拍摄基地,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之美誉。嵖岈山风景区主要由南山、北山、六峰山、天磨湖、琵琶湖五大景区组成,景区内怪石林立,山水相依,峡谷幽幽,群峰威毅,南山、北山、六峰山砥足而立,秀蜜湖、琵琶湖、天磨湖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奇特秀丽的风光画卷。详细

7.河南安阳殷墟景区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详细

8.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为汉籍史书中记载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国之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遗产地。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详细

9.重渡沟景区

重渡沟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区内竹茂林密,野生动植物繁多,800亩竹林密密层层,可与蜀南竹海相媲美,被誉为京洛避暑胜地。景区由金鸡河、海翠河、水帘仙宫等景区组成,有景点200余个。重渡沟凭借“水清、竹多、落差大”这些自然优势和“茶文化、竹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享受乡村漂流的浪漫和情趣,领略到重渡沟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别样风光。详细

10.许昌文峰塔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通高51.3米,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文明寺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该塔位于东经113°49′52.4″,北纬34°01′076″,许昌市博物馆院内。

河南十大古迹?

1.鸡公山风景区

鸡公山,因山势宛如一只昂首展翅、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是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线,有“青分豫楚、襟扼三江”之美誉。鸡公山风景区总面积2917公顷,海拔800多米,区内森林茂密、生物资源丰富,泉清林翠,云海霞光,风景秀丽,有清末民初不同国别和风格的建筑群,还有“佛光、云海、雾凇、雨淞、霞光、异国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八大自然景观。

2.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教发源地和祖师之庭。白马寺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其中“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多、规模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并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隋、唐、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4.河南云台山风景区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以山称奇,以水叫绝,因峰冠雄,因峡显幽,景色荟萃各不同。云台山风景区总面积50平方公里,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百家岩、万善寺等主要景点,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5.嵩山

嵩山起始于36亿年前,堪称万山之祖,拥有“五代同堂”的地质奇观,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地学百科全书”。嵩山景区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人文景观众多,计有十寺、五庙、五宫、 三观、四庵、四洞、三坛及宝塔270余座,是历史上佛、儒、道三教荟萃之地,闻名于世的少林寺便深藏于嵩山的怀抱,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珍稀的地质遗迹相互辉映,构成了嵩山地质公园立体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迷人景观。

6.嵖岈山

嵖岈山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西游记》续集的主要外景拍摄基地,素有“中原盆景”、“华夏图腾林”之美誉。嵖岈山风景区主要由南山、北山、六峰山、天磨湖、琵琶湖五大景区组成,景区内怪石林立,山水相依,峡谷幽幽,群峰威毅,南山、北山、六峰山砥足而立,秀蜜湖、琵琶湖、天磨湖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奇特秀丽的风光画卷。

茱萸是百科小知识,河南十大名胜古迹

7.河南安阳殷墟景区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为汉籍史书中记载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国之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遗产地。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9.重渡沟景区

重渡沟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区内竹茂林密,野生动植物繁多,800亩竹林密密层层,可与蜀南竹海相媲美,被誉为京洛避暑胜地。景区由金鸡河、海翠河、水帘仙宫等景区组成,有景点200余个。重渡沟凭借“水清、竹多、落差大”这些自然优势和“茶文化、竹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的有机融合,让游客享受乡村漂流的浪漫和情趣,领略到重渡沟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别样风光。详细

10.许昌文峰塔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通高51.3米,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文明寺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该塔位于东经113°49′52.4″,北纬34°01′076″,许昌市博物馆院内。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应该从多个层面来了解来契入,学习国学要循序渐进,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从基础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演化而成的反映我们各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贯穿着历朝历代不断的丰富、更新、传承,包含着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内容包括:文、诗、词、曲、赋、乐、国画、书法、对联等形式。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的特色文化。

开蒙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要从基础开始,古代的教育从孩子四岁左右开始,称为“开蒙”,就是启蒙,有启发引导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学习的启蒙读物也叫“蒙学”。

一般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为主。中国的国学源远流长,这三部简单的读物真正细究起来无不包含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的思想以及做人的行为规范。

像是《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第一句展开来讲,就有无限的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主要是指“儒学”,里面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发展的文明史,是以中国“汉”文化为主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国学包括儒释道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持社会发展、家庭稳定、自身塑造综合性的文化,是维护社会架构的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一个“善”字上,就是引导人们向善,善以致用。这也是儒、释、道共同一个特点,一个过程。

比方说,儒家经典《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把“善”当作一种结果,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一种人性趋向。

而道家《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把善作为一种人性的追求,而走向“顺其自然”的无为无不为。

佛家把善当作是一种“善”果的因,种善因而得善果。

这些文化的内容基本都来自于国学。所以说所谓的国学其实包含内容很多,主要是包括儒释道的经典。上面说了儒家的经典,另外像是佛教的《金刚经》、《心经》、《法华经》也是给大家找到一条心性修养的哲学;另外道家的《道德经》《文昌帝君阴骘文》都属于“国学”范畴。都是我们应该涉猎的经典。

古代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风俗礼仪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周 (郑国) 踏青】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过去每年三月初三,迎来春季的第一个节日,也就是情人节。

【汉 六博】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汉 弄剑与踏杯舞】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晋 重阳 饮菊花酒】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

【宋 祭灶】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宋 挂五彩线】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宋 染红指甲】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宋 捶丸】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金 晒书翻经】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元 结羊肠】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 盂兰盆道场】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

【明 拜年送名片】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明 春卷】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明 鞭春牛】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

【明 斗百草】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

【明 磨镜】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

【明 妇女踢球】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唐 饰梅花妆】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 .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

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唐 送穷】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

【唐 蛛丝乞巧】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 拜新月】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

【唐 驱傩】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

【唐 镜听】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唐 新妇不跪】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

【唐 刺青】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

【宋 春社】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宋 迎富】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

古人喝茶的方式和今天一样吗?

茶,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一度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直到今天,茶依然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那么,我国又是如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茶在中国出现的较早,战国时期的《尔雅》中,便有关于茶的记载,其《释木》一篇,讲到“槚,苦荼”,“荼”古音正是cha,湖南古县荼陵(今茶林)正因产茶而得名。到了西汉,士人王褒在《僮约》中,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可见其时饮茶之风已逐渐兴起。同时代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只竹笥在其标签牌上写有“槚笥”二字,正是一件盛茶叶的器具。

图1 古人煮茶

饮茶之风源远流长,各朝所饮之茶亦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个阶段。

一、粥茶法

西汉到六朝时期,国人大多采用此种颇具喜剧效果的方法饮茶。首先要将茶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一同滚煮,其间用勺舀出浮沫,然后再盛出饮用,所谓“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一顿操作猛如虎,和煮菜汤相仿,再加上各种调料,想必入口味道格外酸爽。唐代茶圣陆羽便吐槽这种粥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也!”

六朝时期,这种粥茶在南方比较盛行,吴主孙皓常在宴会上以茶代酒,桓温也曾用茶宴客标榜自己节俭。北方人民表示压力山大,实在难以欣赏,普遍饮用牛乳类饮料,并嘲讽茶为“酪奴”。权贵宴饮时,仅有南方归降士人方才饮茶,归降北魏、官至尚书令的琅琊王肃酷爱饮茶,相传每次都要饮茶一斗,得了一个“漏斗”的绰号。茶在北方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图2 唐朝的碾球和茶碾碗

二、末茶法

直到唐代,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和米盐无异。

北方人逐渐放弃对茶的抵抗,一方面是因为盛唐开元年间,佛教禅宗一派于北方大行其道,学禅之人需要少睡参禅,古人又不吃晚饭,为了提神抗饿,北方人只好煮茶来喝,“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时出现了改变茶叶命运的划时代大师——茶圣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茶经》中提倡饮用的茶已不再是粗放的粥茶,而是逐渐向精致的末茶转化。陆羽提倡饮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先将水在茶釜中煮至冒小气泡,再投入茶末,用竹荚搅拌,等茶末铺满水面时,便可舀出饮用。《茶经》成书短短数十年后,陆羽便登上神坛,受到卖茶商人供奉。卖茶人将瓷质陆羽像供在茶灶旁,生意好赚钱时候用茶供奉,生意不好就上开水浇。

晚唐时,唐人又兴起一种“点茶法”,即将茶末放在茶盏中,再将开水注入冲饮。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加上注水时对水流、水量、落水点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在两宋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

图3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宋人多将茶制成茶饼饮用,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涩原味,并以茶色“纯白为上真”。在这种独特的要求下,宋人茶饼制作工艺可谓另辟蹊径:首先精选原料,只取选中茶叶的茶心一处,用泉水浸渍,然后上锅蒸,再用小榨榨去水分、大榨榨去茶汁,以求色白味甘;榨过之后,将茶放在盆里研磨,好的茶饼一般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状物匀滑细腻后,再加入龙脑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并揉成茶饼。这样制成的茶饼因为有淀粉,样似牛乳;因掺有香料,口味甘香,与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汤茶味道大相径庭。

这样复杂工艺制成的茶饼往往价格不菲,出自名家之手的更是天价。宋仁宗时蔡襄制作的“小龙团”一斤售黄金二两,还极难买到,时人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徽宗时,郑可闻用“银丝水芽”制成“龙团胜雪”,每饼售价四万钱,备受推崇。

图4 宋代的文人雅士

宋人不仅茶饼制作繁复,点茶时也颇多讲究。首先要将茶饼烤干、锤碎,再用类似今天药碾的茶碾细细碾做茶末,茶碾越小越好,大了会被嗤笑为蠢物;随后将茶末倒入似今日筛子的茶罗中,筛取细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备饮用。制好茶末后,为避免开水注入冷茶盏降温影响口感,要先将茶盏烤热,再用长柄小勺茶则从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盏中,倒入一点开水将茶末调匀,再用长嘴茶壶注水,同时以筷子、长柄勺或是筅(圆形竹刷)搅匀。注入的水并不是“老不可食”的滚水,而是“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初沸之水;调茶手法要求更高,须得“先搅动茶膏,渐加击沸,手轻筅重,指绕腕悬”,达到“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茶面上银光翻涌,才算是点好了一盏茶。

点茶手法繁复,技术含量颇高,正适合比试,宋人常“斗茶”为乐。斗茶主要考量茶和水的融合程度,搅动茶水转动,先在茶盏上留下痕迹的算输。茶色纯白,比斗时盛在在黑盏中最为明显,位于今日福建建阳的建窑所出产的黑色茶盏因外形美观、颜色纯正、久热难冷等特点大受欢迎,名品“兔毫盏”、“一碗珠”“金油滴”售价颇高,“曜变天目”盏更是价值万金。然而茶盏精美的只是盏心,其外腹、足底因可以置于配套使用的漆制茶托中隐藏,往往做的颇为粗陋,漏胎、流釉比比皆是,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图5 宋代普通百姓斗茶

三、散茶法

元朝后期,随着饮茶群体扩大和胡风浸染,精细的末茶逐渐隐退,原汁原味的散茶大行其道。明代洪武帝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制作高级茶饼,由此,散茶彻底取代了末茶的地位。

散茶饮用与今日饮茶相似,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饼、碾末。随末茶一并消失的,还有用来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复杂茶具,只有装开水的长嘴茶瓶摇身变为茶壶,继续笑傲江湖。曾风靡一时的吉水窑黑色建盏在元末停止烧制,明代“建盏”一词转而专指德化窑的白瓷茶盏。

图6 唐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局部,画中之人正在煮茶

饮茶方式的改变,也使茶文化出现了转变,明清文人往往难以理解宋人对茶的论述。如蔡襄在《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元初依然以白色茶为贵,饮用本色散茶的明人则认为“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并进一步认为试茶应该用白色茶盏,宋人用黑色茶盏乃是不知所云“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还把斗茶时先粘上水痕一方失败的评价标准改为“以水痕先没者为负”,闹了大乌龙。

由粥茶、末茶到散茶,小小饮茶方式的转变折射的正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转型。

一杯清茶,初品清甘,渐至佳境,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愿淡雅隽永的文人意趣能透过尘封的时光,带给忙碌的现代人一份清静,一丝慰藉。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茶录》《茶经》《尔雅》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