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网络热点/ 正文

古代音乐百科知识总结图,有没有好听的背景音乐纯音乐

admin2023-12-04网络热点22 ℃0 评论

古代音乐百科知识总结图,有没有好听的背景音乐纯音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个人是特别的喜欢背景音乐,因为一首好听的背景音乐可以左右你一整天的情绪。一下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

1、Victory 我首推这首曲子。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就很震撼,气势如虹却又不紧不慢。一副宏大的战争场面即映入眼帘,组国的大好河山,是先辈们用生命和献血换来的,听着音乐仿佛看到一个个革命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场景,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2、Conquest of Paradise(征服天堂)这首曲子是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插曲。这首曲子基本上是现在各个影视配音的神曲,庄严而神圣,听得人热血沸腾。部队大礼堂经常播放。音乐响起一幕幕年轻时火热的军旅生活浮现眼前,让人有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的感觉。

3、黄河绝恋—夕阳山顶,这是电影《黄河绝恋》的插曲,琴声委婉凄美,诉说着母亲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初听就让人如醉如痴,仿佛自己就在大自然之中,绵绵的细雨,郁郁葱葱的枝叶……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已不能用好听来形容。

4、《难忘今宵》每当听到这首歌就有过年的感觉,中国中央电视台,各位来宾各位观众大家新年好…就在眼前。每个人的年味都是从这一刻开始的,这更是祖国的声音,代表着宁静与祥和,代表着繁荣与富强。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听过。

音乐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从远古时代人们一起围在篝火旁一边跳着舞一边哼着曲,到现在坐在高雅的演出大厅,欣赏着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演奏的美妙音乐。音乐是人们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形势。好听的背景音乐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有味更有情怀,让人欲罢不能。

古典吉他民谣吉他指弹吉他的区别在哪里?

古典吉他、民谣吉他、指弹吉他的区别在于,有以下五点

第一点是,讲一下古典吉他,意思是首先要理解和明白古典吉他的怎样的一个乐器,古典吉他特点在哪里,主要分解古典吉他的结构和用途及使用的特性,和古典吉他的功能在哪里,最直观的描述是,古典的组成部分是,使用尼龙弦,指板教宽,琴头到指板距离大概有21品味,古典吉他主要用途是独奏。

第二点是,讲的是民谣吉他,民谣吉他首先要去学会的是,民谣吉他的用途和结构,弹奏的姿势和表示方法,使用民谣吉他最核心的关键点在哪里,民谣吉他的用途是,吉他弹唱,吉他伴奏,适用于乐队伴奏吉他,还可以用来,弹指弹,意思就是独奏吉他曲,两种方式都可以用民谣吉他来演奏,最后一个是民谣吉他的结构是由,合板,面单,全单这3种结构组成的材质,常见的外形尺寸有,39寸 40寸 41寸

第三点是,讲的是指弹吉他,指弹吉他的意思是,大概很多初学者的学员有些不太懂,指弹吉他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指弹吉他的主要用途是,指弹吉他是通过一些吉他谱里,用一些音阶和左右手的一些特殊的技巧来演奏吉他的模式简称为,指弹,指弹定义是很广泛的,没有固定属性,练习过程中难度程度也是很高的,属于慢慢走向高级弹奏的部分。

第四点是,这一点最后讲的是对前三种吉他,古典吉他,民谣吉他,指弹吉他,做一个全面的总结,这三种款式下的吉他,不管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或者演奏,都离不开吉他谱,离不开系统的乐理知识,缺少不了长年累月的练习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磋磨和思考,都是通过很漫长的一段练琴的磨练时光去进步的,所以说,最后不管用古典吉他,民谣吉他,还是指弹吉他,最终结果都是需要付出时间毅力。

第五点是,这一点是综合以上描述得三款吉他,给大家解答这三款类型的吉他,到底真正得区别在哪里了,我在这里就简单得描述下,一是琴弦的不同,二是外形的结构和材质不同,三是琴体发出的声音有区别,四是弹奏和演奏的技巧的东西也是很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些就很明显的区分这三款吉他的区别在哪里,一目了然。

有哪些女生唱的声音甜美且好听的古风歌曲推荐?

这几首歌里面有几首可能不算是古风歌曲,但是我觉得还是挺好听的,,听得有旋律。在今日头条搜索 微小课 木兰辞,我觉得也挺好听的

中国诗词简史?

谢邀。

中国诗词简史,从上古至今,谁来细数一下?

如果只是线性的讲发展史,诗到晚唐就可以了,因为后来直到民国前都是只有流派之争,没有诗本身的变化。而从上古到晚唐,中间的秦末汉初到东汉末年,其实也乏善可陈。

所以真正要讲诗歌变化,无非是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这就是中国古诗的三大发展阶段,唐朝到了顶峰,进入了格律诗领域,之后虽有宋诗、清诗两个高峰,但是都是在内容、流派上出彩,于形式上再无进步。

实际上就是诗的产生、诗的发展、诗的顶峰三个阶段。

肯定又会有朋友说,是格律害了古诗,就是因为格律诗的出现才让诗歌停止了发展。

这是放p。诗歌发展到格律诗是自身发展的必然,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格律诗是先进的体裁形式。而且格律诗的出现并没有阻挡古体诗前进的步伐,正是由于古体诗在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音律规范化,才总结出来格律诗。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中国古诗的两大分类,齐头并进,共创辉煌,没有谁限制了谁,也没有谁取代了谁。

有这种格律限制了古体诗的想法,从深层根源来说还是认为格律诗优于古体诗,只是你写不好,就被它限制了思想——懂格律的人根本不在乎自己写的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在乎的是写得好不好的问题。

诗的产生(先秦)

现在一般把《诗经》尊为中国古诗的源头。其实《诗经》的诗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形式,诗的起源要远远早于《诗经》。因为这是周朝中央政府派采诗官去四处收集民歌来编汇的,是经过了文化人的审定、修改的文学艺术作品——诗本来就是歌,我们要认清楚这一点。

我们现在没事哼哼,其实就是诗的起点。把我们的哼哼变成文字,在节奏感和押韵上做出细化,就是诗。做出雅化,就脱离了打油诗。再做出字数规范,平仄调整,就称为近体诗。

诗的产生,就是劳动之余的哼唱。有一种说法,诗来自劳动号子,这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要歌颂爱情、要歌颂友情、要歌颂基情(诗经中大把),绝对不是一边辛苦劳作,一边能背着喉咙喊出来的,所以劳动号子只可能是诗歌起源的部分组成。

目前发现最早能被定义为诗歌的,应该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这是二言诗,也是文言文节奏和押韵能做到的最小结构,初步具备了诗的性质: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

我砍了竹子,做成弓箭,发射石块,驱赶野兽。

这是一个替父母守墓的小子无聊时候的发明,用来驱赶骚扰坟墓供品的野兽。

还有箕子的《麦秀歌》等,一些上古的大概有些诗味的作品。

而到了《诗经》,四言、整饬、押韵、重章叠唱、包罗万象,基本上已经囊括了后世所有流派诗歌的先行,所以我们可以称之为春秋时期诗歌的大成,而不仅仅是起源。

诗的发展(两汉)

中原地区有《诗经》,南方则出现了长短句的《楚辞》。屈原是第一个具名出诗集的人,也就是从他开始,“诗人”的身份正式登上文化舞台——以前的作品署名大都是“佚名”。

同时从《楚辞》开始,诗歌开始真正有了标题——以前的作品大都是取前面几个字或者一句作为标题。

而且《楚辞》出现了杂言,这也是和《诗经》风格明显的差异,随着秦朝灭亡,楚地枭雄称王——项羽、刘邦都是楚人,这种风格的诗歌开始流行。汉朝文治武功,兵临天下,迎来了第一次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最为明显的就是音乐融合。

轻快活泼的胡人音乐改变了中原音乐端庄稳重的节奏,至少在民间,这种宴乐飞快流行起来。随着音乐节奏变快,音乐章节变长,四言诗已经无法满足演唱——诗是歌词,牢记这一点——所以就出现了的五言诗、七言诗,甚至六言、八言、九言的作品。

不过由于汉朝经学一统天下,儒生老成持重,所以文艺方面的发展比较缓慢。大家更喜欢长篇大论的“汉大赋”,所以诗在两汉的发展缓慢。

值得一写的就是汉武帝柏梁台上作联句游戏发明的句句押韵七言诗:“柏梁体”,这是一种小众的,后来被断句不押韵的格式淘汰了的诗体,但是也有佳作,如杜甫的《丽人行》。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则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七言诗,《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节选

但是直到汉末,甚至到了隋末唐初,七言诗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结构、音律规范等各方面还是五言诗走在前面。而且这一时期也没有绝句的产生,汉人以大为美,绝句体小而俗,不足以用。

诗的飞跃(魏晋南北朝)

诗到了曹魏时期,产生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文化还是掌握在贵族、文人手中,所以诗歌的发展也只可能在士大夫阶层发生。这一时期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有了文采这个概念。

在东汉以前的诗歌,其实就类似于我们今天很多朋友淡如白水的现代诗,其主要的功用还是说事、抒情。但是如何说事、如何抒情,是没有概念的,即算是做出比喻和一定的修饰,也是讲究“浑然天成”,没有抱着修饰自己的文辞来突出自己情感的目的。

这一切,到曹植这里发生了改变。

魏晋南北朝对诗词最大的贡献有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是从曹植发端。

一是文辞修饰之风发端。发展到后来,成为空洞无物,不说正事,只讲究形式主义的极端,即“齐梁体”,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宫体诗”,特色就是只要好听好看,“兴寄全无”,没有任何志向、抱负,沉迷于风花雪月、闺阁情思。

文辞修饰对于文学作品是必须的,但是过度而忽视内容,就是形式主义,是走错了路了。所以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就是批判这种形式大过内容的走向。

二是音律学的发展。这个也是从曹植开始的,所以不能不说他是文学中的奇才啊。他发明了“梵呗”,开始寻求“徒歌”(没有音乐的诗歌)中文字发音的规律。随着南北朝佛教大流传,音韵学得到长足发展。沈约、周颙等人提出“四声八病”,并成功运用到诗歌的创作。

音律的发展是唐朝平仄格律的基础,也是诗歌走向吟诵文本,脱离音乐独立存在的关键。

经过这五百年的飞速发展,诗在形式上已经初具规模,在流派上(山水、边塞、讽喻等等)也是百花齐放,已经为盛唐飞歌做好了一切准备。

诗的盛放(唐)

经过南北朝的文体格式准备,隋唐的文人开始了文风的大纠偏。陈子昂提出“汉魏风骨”的概念,至今为古诗爱好者所推崇。初唐四杰等无数初唐诗人在格式上沿袭宫体诗,在内容上不断开拓进取,在意向上生机勃勃,终于让唐诗成为既优美动听,又感情深厚的动人之作。

但是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唐诗的功臣是初唐四杰,以及盛唐大诗人(李、杜、王)等人。

其实并非如此。

初唐四杰不是早夭就是困苦,要不就反叛,并没有政治地位,而陈子昂虽然提出了理论作为旗帜,但在失宠后影响也变小,无法真正带动诗风改革。

对诗体规范起到作用是元兢(换头,相粘)、上官仪(对仗)、沈佺期、杜审言、宋之问等人。特别是这些宫廷诗人,精研格式,其实原本内容上是相对空洞的,但是他们遇上了风云动荡的武周王朝兴盛覆灭,唐玄宗李隆基上位这些政治变动。大批宫廷诗人被放逐,流落江湖。而人的境遇一旦波折,思想性自然就上升了,加上本身极好的格式研究,大批既有情感、又有形式的诗歌作品就问世了,从而带动了整个朝代的诗风。

李白对于诗歌史的贡献主要是和王昌龄一起改进、规范了七绝。前面说到七言不被看重,到了他们这里才真正上位,并且一跃成为唐朝至今最为流行的诗歌格式。

而在格律诗的完备上,杜甫是集大成者,同时,在是个理论上,也是他一锤定音,决定了唐诗重内容、重感情、崇汉魏的未来走向。

至于大李杜在诗歌上的成就,这里就不多说了,但是大李杜冲到天花板的能力直接导致了中唐诗人的困境。

中唐的诗人在李杜压力之下,无路可走,就开始了在盛唐诗路上分类深挖。如韩愈的“散文入诗”,李益专攻“边塞诗”,刘禹锡走怀古路线,并开发“竹枝词”,白居易走老百姓路线,李贺干脆就写鬼神之词去了。盛唐诗是高峰,中唐诗是高峰上的平原,四处分流,四处开花,所以论唐诗,盛唐、中唐的大诗人如流星赶月,层出不穷。

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时代。

诗的后来(元明清)

进入晚唐,由于安史之乱后,政权虽然几经复兴,但总归是走下坡路了。整个王朝开始倾颓,文化意象就开始走南北朝末年的老路,诗风又往隐逸派和作乐派分流。志气不再高昂,内容自然低迷。

当然,晚唐的李商隐在艺术成就上来说是最高的,因为他集合了前朝所有大诗人的特色。虽然有时候用典精深、晦涩难懂,但是他的诗歌成就在晚唐是最高的,甚至放在整个唐朝也不逊色。唯一和大李杜没办法比的是缺了气象,但这不是他的原因,是时代的原因。

不过这些都是诗风变化,而对诗歌本身来说,到了晚唐,格律诗的规则已经坚如磐石,基本上连折腰体之类可有可无的出律,大家都很少犯了。

而另外一种文体,曲子词已经开始在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手中登堂入室,成为诗规范之外,文人们更加灵动的思维奔流方向。

那就是词牌史了。诗史也不是到这里就完结,只不过大概发展就是这样了,后来的复兴也没有突破格律、非格律,只不过是在内容上、表现上分门别类,再创高峰罢了。如宋朝的西昆体、太学体、香山体、江湖体、四灵诗派、江西诗派、包括后来清朝的公安派、性灵派,这些都只是时代内容进步和文人思想觉醒的不同层次,诗本身的形式没有变化。

直到泰戈尔的《飞鸟集》现世——但是那个就属于现代诗史,基本上宣告了古诗史的完结——虽然我们今天还在写,不过是尽量承续,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断绝罢了。

诗的简史,大致如此。

词牌简史、现代诗简史、有缘再聊。

因为是随手写,难免记忆出现错漏,欢迎指正,但不接受谩骂——不管你什么水平。

我们为什么要学古诗词?

如果有人说背读古诗词有很多好处,那都是骗人的。

读古诗词除了让你的生命更丰满之外,这件事根本毫无用处。

读古诗词究竟有什么用?

没用!

如果你指望它致富,那么就该知道,靠它吃饭的人不仅少之又少,并且过得大都不太好。

如果你指望它提升优越感,不妨想想自己对待朋友圈里那些 " 出口成章 " 的朋友,有几句赞美是真心的?

如果你指望它拿高分,它的分数和 " 严禁写成诗歌 " 的作文,差距又有多大!

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就教我读唐诗。当时的我并不觉得痛苦,大多数古诗词都很是押韵,和儿歌差不多,

什么" 粒粒皆辛苦 "," 上山打老虎 ",也分不出高下,想着就是读着玩就是了。

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 "晚来天欲雪",什么是 " 红泥小火炉 "。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 " 水光潋滟晴方好 "。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 " 老树呈秋色 ",什么是 "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 " 月上柳梢头 ";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 " 一夜鱼龙舞 "。

愁的时候," 伫倚危楼风细细 ";乐的时候," 春风得意马蹄疾 "。

小的时候," 卧看牛郎织女星 ";大的时候," 金风玉露一相逢 "。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担心孩子不了解?其实诗歌哪有那么复杂!

孩子都要学说话的。

最初学些什么好呢?

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

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

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日常语言解释起来的话:

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

哪那么复杂?世上到处是清澈见底的诗。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种句子,意思一读就明白,有什么难懂的呢?比日常语言难得到哪里去呢?

当然,宋之后诗爱说理,爱用典,一言难尽。

那就教些《古诗十九首》,教些汉乐府,教些王维孟浩然。

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非让孩子背《长恨歌》吧!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 " 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我们会因为什么想起那些诗词?

第一次去国外留学时很孤单,经常靠睡觉打发时间。

有次傍晚不小心又睡着了,睡得正酣畅被敲门声吵醒,第一反应是以前国内大学的隔壁舍友又来喊我起床去吃晚饭了,一跃而起用中文大喊:来了来了,一起吃一起吃!

结果打开门,一看是我那个金发碧眼的老外舍友,一脸莫名其妙看着我,这才彻底惊醒已经身在异乡他国,此舍友也非彼舍友。

曾经背过无数遍而从不知其味的那句 " 梦里不知身是客 ",瞬间在心头大亮,

方才明白其中蕴有多少感伤、惆怅和惘然。

经历越多才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携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作为理科生,工作上的确用不到诗词。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就凭这个,就觉得很值。

为了长大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 " 我 X"、" 牛 X",而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好像我们去卢浮宫,所有人都愿意守在《蒙娜丽莎》面前合影一样,因为其他名画你不了解、不熟悉。

小时候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你一辈子的视野和性质。

小时候诗词背多了,长大后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

这样当 他(她)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

"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古代音乐百科知识总结图,有没有好听的背景音乐纯音乐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白云洒金天心动,扇随君子携风流。"

而不是:

" 爱情像糖,甜到忧伤。"

" 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

" 谁为谁悲伤,谁为谁绝望。"

" 为什么,最后受伤的总是我?"

如果你不懂诗,是因为活得不够精彩。

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

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 "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你们终将明白什么是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你们必定会懂得什么又是 "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到了那一天,你们就会发现,之前不懂得那些诗,是因为你们没有过诗人那样的经历和感受。

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

人长大以后会遇到更宏大的场景,读到更多深邃并反复修饰过的诗。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 "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 " 来替换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用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来感慨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幼时背诵的多半是简单通俗的诗句,可是成年以后的复杂与精致,无法替代当年的纯粹与情深。

从前尚不懂得,因那时时节不对,人未至,雨未落,花未开。

我们没能发现。

而多年后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却令人想起往事,纷纷扬扬间,一句早就烂熟于心的诗句忽然直击心灵。

仿佛收到一个传递了太久的礼物,当你拆开它时,自己已是截然不同的大人,可那诗句带来的美好,却一如当年。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