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福利彩/ 正文

地理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如何认识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

admin2023-12-04福利彩24 ℃0 评论

地理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如何认识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职业政治家必须是哲学专家,否则会比政治界自然淘汰!

但职业政治家可以不是科学家。

政治家的任务是:使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哲学家向社会提供人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哲学家可以是政治家,是社会科学家,很少是自然科学家。

科学家探索发现社会问题和自然问题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自然问题的实践中。进而服务于人类社会。

现实社会科学家大都具有成为哲学专家的专业素养!

科学家可以成为职业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

所有观点限于篇幅不举例,有兴趣请自证,请见谅。

无兴趣的请一笑了之!

学习历史?

历史,地理,生物是初中高中时期的必修课,学习没有好或者不好一说,只有喜欢或者不喜欢,有没有必要一说。小编希望您阅读本文后,对于历史,地理,生物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然后由自己判断学习他们的好坏!

历史简称史,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科学,多数情况下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映射或者是总结,而如果仅仅是映射和总结,那么历史的存在就毫无意义而言,少数情况下也是有从历史中探索和发现真的过去的过程。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历史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同样也具有真伪性,而正是因为历史的这两个特点,才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历史的探索和追溯中。

我喜欢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来了解某些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替规律。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的研究范围非常的广泛,涉及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包括:“大气圈、土壤算、地貌、植物、水文等等”,小编就不在比赘述了,但是地理也是大家所经历和用到最多的。

小编依然记得地理老师说过一句话,一直沿用至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它的意思就是说,早上在天空中看见霞,也就是说红色的云彩,别出门或者出门带上雨伞,表示一定会下雨。前天晚上看到傍晚的霞,第二天一定会是一个好天气。小编相信你的地理老师也会教你的。

生物是一门错综复杂的学科,但是生物的特征都特别的明显,具有新陈代谢作用,具有生长、发育、生殖的特性,能进行呼吸,均有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之多,比如屋子里的鲜花,在花季期是要通过人工授粉来传递下去,而通过种子来延续生命和美丽。

生物对于小编来说有些晦涩,小编还记得一次考试居然只有6分,惨痛记忆不堪回首。

小编的回答结束了,不知道笔者是不是对于历史、地理、生物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喜欢上这三门学科,而不是这三门学科好或者不好!

什么叫做知识?

改变命运的东西,不是小人书啊!

10岁女孩学习地理知识,及时预测海啸,15年后有人竟说读书无用?

海啸,是一种因为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气象变化等自然灾难引发的海浪。虽然破坏性巨大,但是2004年之前很多人对它却不了解。让人们熟知其破坏力的,是2004年印度洋的一次海啸。不是因为海啸本身,更让人们为之震撼的是一位小女孩。如今15年过去了,曾经10岁的小女孩已经变成了大姑娘,她过得还好吗?

这位英国的小女孩叫蒂莉,在2004年海啸发生的时候年仅10岁。2004年12月26日,蒂莉正和家人在泰国普吉岛的麦克奥沙滩上度假。玩耍的时候,她突然发现海面上冒起了大量泡沫,海浪急速的后退。

这和地理课本上海啸发生前的迹象一模一样,她马上告诉了自己的妈妈。在这位年仅10岁小女孩的警告下,100多名旅客迅速撤离沙滩。就在大家离开海滩后不到几分钟,巨大的海浪突然朝岸边袭来,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但万幸的是,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拜蒂莉所赐,麦克奥海滩最终成为了泰国普吉少数几个在海啸中没有出现人员伤亡的海滩。 “10岁小女孩预测到海啸发生”的新闻被人们所知,小蒂莉的名字一夜间传遍全球,她因此赢得“沙滩天使”之称。

在听到自己学生的救人之举之后,蒂莉的老师安德鲁·卡尼非常高兴,连声赞扬学生的反应敏锐,“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巧合,我们在圣诞节两周前刚刚在课上讲过这种类型的海啸。”

2005年,已经11岁的英国小女孩受到英国海事学会颁发奖状,以表彰她利用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在印度洋海啸来临前及时发现海啸征兆,成功拯救100多名游客生命的事迹。

在泰国参加海啸周年纪念活动时,她说:“如果你身处海啸或其它自然灾难,那么了解海啸或其它自然灾难的知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对海滩上及时预测到海啸的到来很高兴,对他们能够听取我的意见也很高兴。”

如今15个年头已经过去,当年10岁的小蒂莉已经成为25岁大姑娘了!小女孩从地理知识预测到海啸的发生,依旧被人们交口称赞。但是在人们的身边,老有一部分人认为“读书无用”,并把自己的偏见整理出一套理论,自称为“读书无用论”。

就像我,我一个大专毕业生。当我工作做出一点成绩,别人会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当我工作遇难,工资变少的时候,别人又会说“读书没用”。相信你身边也有这样的人!

在人们的认知中,知识经常和安全联系在一起,这一般多见于上班族的消防演习。曾经,我参加过一次消防演习。本来是模拟火灾现场逃生的,但是还没报警,整个公司的上班族都陆续开始抵达楼底,嘻嘻哈哈地等待小火苗。

这不像是消防演习,更像是一场游戏。试问这样的“演习”,真的能对生命保驾护航吗?如果真的火灾来临,还能真的嘻嘻哈哈吗?

最后也希望大家多多学习各种防灾知识,人们的安全除了社会力量的保证,更需要的是我们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

地理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如何认识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

易经对于现代的人有没有用?

原则上是没有的。在现代人的意识中《易经》是用来预测未来的,但《易经》以及易卦的创制从其根本目的上来说也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只是为帮助人们解答或决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疑问或疑难。

因为这些疑难对自身来说是无法做出决策或决断的,它们需要一个更高更大的权威来作出。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这个权威就是神明或已逝去的先祖。为什么在古代卜筮盛行?就是因为那时的人们普遍的信仰神明,共同承认冥冥中的这些权威。

卜和筮就是被古人发展的探问神明意志的技术和手段。商代的龟卜和骨卜也是其中的一种,我们说龟卜和骨卜来,就会轻而易举的断定那是没有合理性可言的,为什么到了《易》就非要添加上无数神秘色彩呢?什么终极真吧,宇宙奥秘吧,又包罗万象吧,又放之宇宙而皆准吧。

但实际上它只是周代先民给我们留下来的一件文字作品,一件“文物”,我们要将它看作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的自然的产物,而不要将它看作是上古的某位先哲参透了宇宙的终极奥秘并将它们藏在《易经》中,然后让后世子孙参去吧。

甭说上古时代不可能会有这类哲人出现,让我们向未来看几千年几万年,会不会有这类哲人出现呢?我们现代人随便拿出一门学问来,恐怕随便一章一节都有可能超过五千字,那我们为什么就会相信《周易》能包罗万象呢?

那些说《周易》是我们中国文化源头的,我没有发现有谁能立足于经文说话的。他们说易学博大精深,其实都是从《易经》外面加到里面去的内容,没有一个人能从《易经》文本出发,明确指出这些道理来是自于经文的,这就是《周易》所讲的原理,别的地方没有的。经文的内容究竟说什么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何来《易经》原理,大多数情况下是学者们希望它博大精深,希望它能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源头,而实质上它不是。它只是一本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本古籍,至于思想并未来自于它。作为文化源头,它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标签,没有实质内涵的支持。我们要学习柏拉图思想,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要学习他们在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著作,没人否认那是哲学著作,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那些著作也只是“文物”了,我们不可能去照搬那些概念和学说,如果那样做同样也是被称为食古不化的。我们要问什么《周易》思想,什么是《周易》哲学?既使它真的包含了某个哲学学说,那也一定是过了时的,继承它就需要持必要的批判态度,何况它也真的也没有。

在上古时代《周易》是实用的,它属于一门技术,它是探问神明旨意的手段和方法。因为虽然人们信奉神明,但谁也没见过神明,怎么才能知道神明的决断的,这就需要些手段了而且也少不了故弄玄虚,如果不制造点神秘感,谁会相信那是神的决断。上古时代巫觋就是交通人神的职业,卜和筮就是其中的一门技术。《周易》的作者如果不是哲学家,那么《周易》就不可能包含什么哲学思想,反过来说,如果《周易》是哲学家的哲学著作,那么它也不可能成为人们的日用之物。假如问《周易》在这个时代一点用也没有了吗?它作为一个古代文献就有史料的价值,我们就可以通过它了解古代人的生活、习俗、心理和思想,为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数学到社会上有用吗?

数学解释万物,除此别无他用

爱因斯坦说,“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就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他所指的理解,正是通过数学。

你可以讨厌数学课,但不应该讨厌数学,因为你从未真正了解它。

在一篇悼念著名数学家纳什的文章中,关于数学,曾有这么一段描述:

在我看来,数学是纯粹的科学,和它相比医学都显得粗糙。因为它在形式上已经达到了纯粹的理性,完全按照符号和公式运行,不需要借助任何实际观测。但最奇妙的也在于这里,科学的目标是揭示外部世界的内部规律,因此它的朝向是“向外”的。然而,数学之美完全是一种直观体验,是一种完全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则完全“向内”。

这段话的作者是和菜头先生。他对数学的这种解释,我认为比较中肯。

不喜欢数学的人,大概不管是对于它“向外”还是“向内”的一面,都是不清楚的,然后就言之凿凿地说数学“无用”。

这是对数学最大的误解!

在一本叫《万物皆数》的书中,作者米卡埃尔·洛奈(Mickaël Launay)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

大部分人是喜欢数学的,但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这门学科。”

为了让更多的人消除误解,米卡埃尔·洛奈一直致力于在世界各地推广数学。他讲数学的历史,讲数学家的故事,讲公式定理的由来,讲数学隐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这所有的内容,都汇聚在了《万物皆数》这本书中。

在米卡埃尔·洛奈的眼中,数学是美的,这也是所有喜欢数学的人共同的观点。这种美,非喜欢者而不能理解。就像数学圈里一个流行的观点里说的那样:“数学就像我的妻子;妻子在丈夫眼里才是最美的,外人是不能领悟的。”而《万物皆数》试图让人们发现数学的美——只要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就可以。

1.穷纤入微,探测无方

就像很多学科的历史起源一样,数学的产生也是为了配合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已。

最早和数学相关的记录发生在古老的苏鲁克城中。放羊的奴仆为了记录自己放羊的数目,在一种叫“球形信封”的工具上用羊的图案表示数目。羊的数量少的话还好说,如果羊很多可怎么办?总不能画上同等数量的图案吧。

人们想到了更为简洁的表达方法。比如,为了表示8只羊,人们不再使用8个表示羊的符号,而是写上数字8,然后画上一只羊;如果计数对象是牛,那么数字可以不变,只要把后面的图像换成牛就好了。

这一步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有多重要呢?在作者看来,它可以代表着数学的诞生。因为从这一刻起,数字独立了出来,变成了符号,人类也完成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数学,正是人类抽象思维的集中体现。

数学赋予了物体一种十分抽象的表现方式——一旦被它标注,事物就不再具备任何物理特性,而是思想。这种极致抽象的特性使得数学具有了化繁为简的魔力。

当古希腊的皇家测量员利用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差别,断定两个城市距离是地球周长的1/50时,人类就不再是依附于地球生存的无知者;

当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的艾蒙德·哈德测算出下一次彗星光临地球的时间时,哈雷彗星就不再是三番两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却毫无联系的天文现象;

当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首次提出那种被后世称为“图灵机”的抽象计算模型时,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被拉进了信息科学领域的巨大漩涡中,并由此才产生了今天的信息化世界;

……

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切的产生,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数学家们的某种猜想。我们现在熟悉的勾股定理也好,斐波那契数列也罢,在出现之前,也不过是数学家们对三角形的比比划划或是对兔子场里的兔子演化提出的假设而已;而在这之后,就是漫长的证明。

数学带给人最大的满足和不安都是来自于定理的证明。这条由欧几里开辟的数学道路:定义——公理——定理——证明主宰着所有数学人的情感和希望。也正是这条道路,才帮助数学建立起了在形容“严谨”时,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威望——没有什么学科能说,我是绝对正确的,除了数学。

从确定定义,比如,你知道什么叫一个“点” 吗;到形成公理,比如,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再到发现定理,比如,“勾股定理”、“正反弦定理”;到最后证明定理,比如,如何证明“1+1=2”。数学家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就了数学不是正确就是错误、非黑即白的美名。

试问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可以称之为绝对正确的东西呢?

2.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有一个悖论:“数学是严谨的,但数学家却不一定是。”不用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得出这个悖论的人就是我自己(以后我可能会给出证明)。

关于这些数学定理和常识背后的故事,是本书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

著名的数学家泰勒斯,被认为是第一个使用阴影测量法的人,而且他提出的一些数学理论也广为人知,比如:一个圆的任意直径将该圆分为等面积的两部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脚相等;任意两条相交线,对顶角度数相等,等等。照理说,这样的数学家应该是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死理性派”人物。但在和他有关的传闻中,人们都说泰勒斯是个特别漫不经心的人,是属于“漫不经心学术派”的祖师爷,就连死因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有人说泰勒斯一边散步一边仰望天空,然后掉进了井里;还有人说他醉心于观看体育比赛,把自己活活饿死了。

我们熟悉的阿基米德,在士兵攻城时,还在地上扒拉着某个问题的解法,结果被士兵一箭穿心;而书名《万物皆数》,实际上是勾股定理的发现者毕达哥拉斯的一种哲学思想;还有堪称数学史上最荒诞、最离奇闹剧的三次方程的解法事件,融合了悬疑、谍战、阴谋的种种元素,放在现在便是绝好的电影题材。

这些数学背后的故事,你可以看看笑笑就过去了,但历史就是历史,数学的历史也是由人写就的,我们就没办法忽视它。

如果说数学课上的数学都是一道道已经烹饪好的大餐,那么这些背后的故事就像是记录这些大餐制作过程的纪录片。有了这些研究数学的人,数学才不再是孤零零的定理和公式,而是一个个不同人写就的故事的结局。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这些人在成为数学家之前,并不一定是专门研究数学的人。有的是手工艺者,有的是艺术家,还有的是哲学家。比如在毕达哥拉斯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头衔包括而不仅限于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占星师等等,而且他的重要观点之一就是说:数学是一种宗教。

放下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不说,关于数学家们是如何走上数学之路的,其实很值得玩味。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旁类触通,是否意味着,数学究竟是文科还是理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等等,这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这样想来,那些辩论数学“有用”还是“无用”的做法确实是狭隘了。如果世间万物都只能用有用还是无用来判断,那人活着也没什么意义了——相较整个宇宙和地球的时间和空间来说,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3.大声希音,大象无形

生活中不需要数学,大概是人们对数学最大的误解。

作者在书中带我们穿越史前和近代的历史遗迹,流连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等文明成果,跨越几千年的数学历史如同画卷般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你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在任何一个我们熟悉的领域时隐时现。

不管是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还是其他种种,哪怕是文学,都能找到数学的影子——在数学符号形成以前,数学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的,还有人把数学问题写成诗。

而在这里,我想着重聊聊数学和艺术。

数学和艺术有巨大的不同,但又极其相似。比如数学的抽象思维,对比艺术中的抽象风格;又比如数学的简洁有序,对比艺术的规则美感,等等。

在书中,作者给我们举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人设计的、丰富的几何图形,比如陶土容器上的腰线;还有阿兰布拉宫中17种密铺(有点类似于我们电脑显示中的平铺)等等。

如果你没办法亲自去到这些地方也不要紧,因为我们身边和数学有关的艺术也比比皆是。比如在1996年7月,英国著名的史前建筑遗迹巨石阵附近出现了一个图形是个朱利亚集合(Julia Set)的麦田怪圈——这是一种以法国数学家加斯顿·朱利亚(Gaston Julia)的名字命名的分形图形。

去不了英国,也没关系。因为树木的生长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曼德博集合(Mandelbrot set)的分形,曼德博集合以数学家本华·曼德博的名字命名。

交流电我们就更熟悉了,它可以用正弦函数描述。

甚至是你认为和数学毫无关联的电影拍摄,也有可能和数学有关。据说,著名导演北野武曾表示,他是用因数分解的构思拍摄电影的。

我们确实很少看到有事物,上面明确地标注着数学的符号,但就像在一开始就提到的,只需要换一种眼光来看待,数学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万物中留下印记。数学以不同形式展现着它的美,就如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

“数学,正确地看,不仅拥有真,也拥有至高的美。一种冷而严峻的美,一种屹立不摇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种不为我们软弱天性所动摇的美。不像绘画或音乐那般,有著富丽堂皇的修饰,然而这是极其纯净的美,只有这个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出最严格的完美。”

我应该感谢米卡埃尔·洛奈,也许还应该感谢他是个浪漫的法国人(笑)。如果没有《万物皆数》,我可能永远不会理解数学——真正的理解,不是局限于某条定理,某个公式,而是理解数学作为一个事物,呈现出来它原本的样子,就像人们描述的那样,有着严谨、优雅、精致,极具美感。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他抛弃了一些数学家写书(或是教材)时的刻板无趣,将数学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同时又更细微的生活场景中,极力地想要告诉读者“它真的很有趣哦”“它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样子哦!”这是对数学发自内心热爱的人才有的一种欲望,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到读者。

即使是和数学毫无关联的人,也能从《万物皆数》中感受到和以往截然不同。这是对不了解数学的人最大的反击,而且是用数学惯用的这种沉默无语,又无需言语的方式。借用BBC纪录片《宇宙》第一季在结尾时所说,

也许你会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取决于你想活在一个多大的宇宙中。”

此书献给所有

不喜欢数学,可是希望能够喜欢上它,或者至少,希望自己能够朝那片名为“数学”的神秘迷雾投去冒失一瞥的人”。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