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萧氏族谱百科全书电子版,萧家后代今何在

admin2023-12-04游戏36 ℃0 评论

萧氏族谱百科全书电子版,萧家后代今何在?

萧氏的郡望本在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其中萧何的20世孙萧整在永嘉之乱后南迁到了侨郡南兰陵(今常州市武进县),他是南兰陵萧氏的始迁祖,其中南朝·齐和南朝·梁的皇帝均是他的子孙后裔。

汉相萧何有支后裔在闽侯上街邱阳村,不但有萧氏族谱为证,上街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萧家建于清中后期的古厝。

萧何原籍河南兰陵县,〔我考证现在应为江苏省沛县,后四世孙萧望之居现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其后裔为何会繁衍到千里之外的福州。

你是中国古今哪位名人的后裔?

和汉武大帝同姓!乃尊贵的血统!刘姓后人,老家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下双乡,现在新疆昌吉市。刘姓名人皇帝大将文人雅士奇多。无家谱,惑是刘裕之后也未可知。

曾氏族谱的世系?

69世祖华胥氏

68世祖伏羲(配女娲)

67世祖少典

66世祖黄帝(姬轩辕)

65世祖昌意

64世祖颛顼(又名乾荒)

63世祖鲧曾(鲧的曾祖父)

62世祖鲧祖(鲧的祖父)

61世祖鲧父(鲧的父亲)

60世祖鲧(颛顼的玄孙)

59世祖禹(世称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58世祖启(史称夏启,本名姒启,禹长子)

57世祖中康(仲康):启子

56世祖相:中康子

55世祖少康:相子

54世祖曲烈(鄫曲烈):少康次子,被少康封于鄫,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鄫国(缯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期的鲁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53世祖鄫炫忠

52世祖鄫坤仁

51世祖鄫录

50世祖鄫浩源

49世祖鄫富材

48世祖鄫焜

47世祖鄫伯基

46世祖鄫锐

45世祖鄫汪

44世祖鄫志梁

43世祖鄫煌

42世祖鄫相奎

41世祖鄫世鉴

40世祖鄫政治

39世祖鄫模

38世祖鄫瑞焕

萧氏族谱百科全书电子版,萧家后代今何在

37世祖鄫垠

36世祖鄫锦容

35世祖鄫洪

34世祖鄫桂茂

33世祖鄫照

32世祖鄫培元

31世祖鄫允

30世祖鄫杞

29世祖鄫熹

28世祖鄫埙和

27世祖鄫成锐

26世祖鄫椿

25世祖鄫炯

24世祖鄫垣

23世祖鄫销

22世祖鄫福波

21世祖鄫时荣

20世祖鄫炳

19世祖鄫均祚

18世祖鄫铃

17世祖鄫仁

16世祖鄫松

15世祖鄫墅

14世祖鄫镇玉

13世祖鄫浥

12世祖鄫祥樽

11世祖鄫炷

10世祖鄫方

9世祖鄫宇銮

8世祖鄫沛恩

7世祖鄫朴

6世祖鄫世美

5世祖鄫时泰

4世祖(高祖)鄫国(缯国)太子巫(曾巫,首改鄫姓为曾姓,自鄫曲烈至曾巫,共历51代)

3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2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孙:其名失考

1世祖(父亲)曾点:即曾皙,他是太子巫的曾孙,配上官氏,生曾参

曾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中国东周时期鲁国人;尊称“宗圣”“曾子”;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卒年71岁,葬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四十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配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长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华

1世孙曾元:字子元,仕于鲁国,配高阳氏,生长子曾西,二人同葬嘉祥县南武山;侧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2世孙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从曾申学《诗经》,仕于鲁国,周威烈王元年,见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于魏国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长子曾钦;侧室诸葛氏生二子:曾铎、曾锡;后世追封镇江侯

3世孙曾钦:字子敬,官都检大夫(都检吏),配谷梁氏生长子曾旦;继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葬嘉祥县富春坪

4世孙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长子曾羡;继室欧阳氏生次子曾美;葬富山

5世孙曾羡:字学余,娶缪氏生曾遐,任抚州都提点、平阳徐州刺史,葬嘉祥县武山

6世孙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扬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炜、曾盈;葬嘉祥县武山西侧

7世孙曾炜(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汉尚书,配郯氏生一子:曾乐;葬嘉祥县南武城祖山

8世孙曾乐:字训韶,官至山阴县令,因功封都乡侯,配周氏生长子曾浼,继娶洪氏生次子曾况,葬东山麓

9世孙曾浼:官东阳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长沙);葬东山麓

10世孙曾旃:字仲劝(伸勤、仲功),官至中垒校尉、冀州太守、太子东宫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武山西

11世孙曾嘉:官安县主簿,配郑氏生二子:曾宝、曾顼;继娶欧阳氏;葬武山西

12世孙曾宝: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车骑侍郎,配欧阳氏生长子曾琰,继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武山西

13世孙曾琰:官提举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车骑侍郎,封都乡亭侯;配邬氏生二子:曾据、曾援;葬武山西

14世孙曾据(前42年-公元?年):娶陈、刘二氏,刘氏为汉宗室;官冀州御史,汉平帝封他为都乡侯,有功加关内侯;因耻事王莽,于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东南下渡长江,避于豫章郡,家江西庐陵县(今吉安市永丰县)吉阳乡,复迁至莺迁乡,卒葬于吉水仁寿乡;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阳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阳郡主,刘氏封吉阳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阳房祖,为蕉岭曾氏第一迁;有二子:曾阐、曾瑒

15世孙曾阐:配文氏生长子曾植,侧室王氏生三子:曾横、曾茂(懋)、曾楫,葬庐陵县吉阳乡

16世孙曾植:官谏议大夫,配李氏生长子曾耀,继室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寿乡

17世孙曾耀(曜):一作“曾万”,东汉光武帝时任谏议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谏议大夫,配胡氏生长子曾培,继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阳乡祖山趾南

18世孙曾培:字本固,配陈氏生长子曾德,同葬庐陵南籔坪;侧室张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张氏葬鱼山

19世孙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寿乡

20世孙曾绚:字贵文,曹魏时任中郎将军,配宋氏生二子:曾焕、曾震;继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寿乡

21世孙曾焕(涣):西晋景阳侯,配刘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寿乡

22世孙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协);葬仁寿乡

23世孙曾勰(287-364):晋朝镇南将军司马,于广州击破前交州刺史张琏叛军,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荆田乡斧形山

24世孙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铉、曾宏(字道始)

25世孙曾铉:字道远,官至大司马,配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寿乡

26世孙曾海:又名曾炅、曾吴,字海道,官黄门侍郎、裘州录事参军,配杨氏生二子:曾横、曾椅

27世孙曾横(堭):配谢氏,生二子:曾兴、曾田;葬仁寿乡

28世孙曾兴:字兆发,配张氏生长子曾隆,罗氏生二子:曾陈、曾陂;葬荆田乡斧形山;唐太宗贞观六年(633年)闰八月十八日,中书令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请命曾氏定谱,曾氏唐谱自曾兴始

29世孙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钧;葬上罗浣

30世孙曾钧(597-650):字洪举,官(唐朝)给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谋;葬荆田乡斧形山

31世孙曾谋: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卺)、曾巴;葬仁寿乡趾南

32世孙曾丞(卺):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兼尚书令,自庐陵吉阳乡上黎堡徙螺丝岭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迁永丰,为永丰房祖,娶何氏,与何氏合葬石狮岭上窑岰蜘蛛形;继娶罗氏,葬庐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旧、曾略,各衍一房,曾圭为庐陵、吉阳房,曾旧为乐安、临江房,曾略为抚州、南丰、临川房

33世孙曾珪:生五子:曾宽、曾绰、曾丰、曾晖、曾隐

33世孙曾旧: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3世孙曾略:生一子曾炀

34世孙曾宽:仍居吉阳上黎堡,死后,葬二十都鸡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庄

35世孙曾庄:字子莅,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寿乡;配萧氏,与其合葬;继娶张氏,葬山湾高坑;生一子:曾庆

36世孙曾庆:仕唐为御史大夫,立朝鲛直,远近惮之,卒葬荆田乡斧形山;配邹氏,生二子:曾伟、曾骈

37世孙曾骈:曾庆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荆田乡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8世孙曾耀:官南唐宫检司旋为真州刺史;配刘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39世孙曾崇范:字则模,官南唐太子洗马,家富与籍有名一时;配刘氏,合葬仁寿乡;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0世孙曾延膺:字膺修,官荫授御使兼资库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马督监;生于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于端拱戊子年卒于京,归葬永丰县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丰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频、曾顼、曾页、曾颜、曾硕

41世孙曾硕:字子沅,号伟夫,淳化壬辰进士,官黄州从事、南雄州军事判官、荣州观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寿导江县事,累阶朝奉郎;生于显德丁巳年,卒于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寿乡原栗山院背,后迁厝永丰县泷云乡六都墈下阙家屋背后;配江氏,葬青赛郭家庄;继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则;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顺、曾资、曾淑

42世孙曾淐(曾承淐):讳雍,生于雍熙乙酉年,卒于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马蹄州高丘墈下雄鹅挽水形;配张氏,生一子:曾敌

43世孙曾敌(曾万敌):字惟仁,生于祥符己酉年,卒于熙宁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4世孙曾整:字容庄,生于景佑甲戌年,卒于元符己卯年;配罗氏,生一子:曾九思

45世孙曾九思:字成义,生于嘉佑癸卯年,没于绍兴壬子年,葬西源;配罗氏,生一子:曾纹杰

46世孙曾纹杰:字卓庵,生于元佑丙寅年,没于绍兴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7世孙曾浩古:字徽柔,号信前,生于大观己丑年,于淳熙乙未年没,葬下边屋后;配刘氏,生一子:曾尚忠

48世孙曾尚忠:字省己,好学力行,孝友著于郡邑;生于绍兴甲子年四月十三日,于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没,葬西坑仓库垥;配张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49世孙曾敬父:字存诚,号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亲,野鸟来巢,生于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于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没,葬山坑飞凤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0世孙曾德(曾元德):讳旋吉,郡庠生,生于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于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没,葬屋后,配黄氏,葬渚原飞凤形;生二子:曾价翁、曾福翁。其八世孙质粹于明嘉靖年间,复归山东承袭世爵,始为大宗房中兴祖

51世孙曾价翁:讳琢,邑庠生,生于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晒网形;生一子:曾霖

52世孙曾汝霖:字雨苍,生于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于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没,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学

53世孙曾崇文:字益雅,生于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于洪武乙亥闰九月廿七日没,葬马源下店乌鸦抱田形;配罗氏,生一子:曾利宾

54世孙曾利宾:字翼辅,邑庠生,孝有忠厚,旎与乡里,生于申酉年六月廿四,于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没,葬杨叶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钟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5世孙曾志(曾辅志):字思修,邑庠生,生于永乐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时,于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时没,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张氏,生于永乐甲午年四月十八日,于成化丁酉年闰二月初四日没;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庄

56世孙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7世孙曾用(曾奋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号则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8世孙曾粹(曾质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号南武,世居吉安永丰;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仍与世袭;配杨氏(籍永丰县温坊),生一子:曾昊

59世孙曾昊:早卒,未袭

60世孙曾继祖:字绳之

61世孙曾承业:字洪福,万历五年袭

62世孙曾弘毅:字泰东,崇祯元年

63世孙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袭

64世孙曾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袭

65世孙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袭

66世孙曾衍肃:字雍若,雍正二年袭

67世孙曾兴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袭

68世孙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

69世孙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袭

70世孙曾纪琏:字仲鲁,袭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承袭

70世孙曾纪瑚:字六华,嘉庆十八年袭,曾传镇之弟曾传锡的长子

71世孙曾广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袭

72世孙曾昭嗣:字伯续,系曾纪瑚次子曾广莆长子,过继给曾广芳;早卒未得承袭

73世孙曾宪祏:字奉远,清光绪十二年袭

74世孙曾倩源:字养泉,原名庆源,因“庆”字犯37代祖讳,故改作“倩”

75世孙曾繁山:字静斋,民国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76世孙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系为:曾纪瑚-曾广莆-曾昭吉-曾宪祜-曾庆潼-曾繁琪-曾祥符;生于1946年,幼年承袭宗圣奉祀官

77世孙曾令光:曾祥符长子

78世孙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为何感觉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

十三四岁都不稀奇了,汉昭帝十二岁结婚,而他的老婆才八岁(上官家女儿),还是个娃娃。你想想那场面,假如他老婆问汉昭帝会不会对自己负责,汉昭帝多半会说那当然,咱又不是三四岁的小孩子了。

张丽华影视形象

无独有偶,陈宣帝柳皇后11岁就嫁了,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十岁就被临幸,梁简文帝王皇后也是八岁就嫁人,而那时的梁简文帝才十岁。

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早婚早育确实是一种传统,而且是越来越早。

东汉三国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平均为十七岁,两晋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平均为十六岁,而到了南北朝往后,女子的平均结婚年龄已经降到了十三岁。

古代早婚早育,从很多文学作品里就看得出来,比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说:“十六知礼仪,十七遗汝嫁。”《汉书.王吉传》:“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代不明而民多夭。”唐李白《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说古代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女孩为妻,其实并不准确,一是因为无论男女都身不由己,二是因为古代的结婚年龄并非一开始就是十几岁。

我国对婚姻最早有记录的是西周,根据当时的礼法规定,男子在三十岁之前结婚,女子在二十岁之前结婚。《周礼》有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比较接近现代。当时人们的观念是“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主要是当时的人们认为,人年轻的时候,心智尚且不成熟,过早地结婚,会让人们沉迷其中。

但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结婚年龄竟然越来越早了呢?

其实,这既是经验的总结,也是环境所迫。

古代人平均寿命短,早婚早育有利于人口繁衍

今天国内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77.3岁,但是在古代,每个朝代的平均寿命都徘徊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即便是距离较近的清代和民国时期,平均寿命也没有超过35岁。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饮食不均、营养不全面且医疗技术落后,很多婴儿早早夭折。即便是生存下来,也很容易死于当时认为的各种“怪病”。

早婚早育的初衷,是典型的“质量不够,数量来凑“,以数量求取质量。

即便是富贵人家,哪怕是皇帝,面对疾病和夭折,也无能为力。他们只能多娶老婆,多生孩子,提高存活几率,来保证自己的家业有人继承,普通人就更别说了。

当然,相较于富贵人家,普通人多生育,也是对自己家庭劳动力的一种保障,特别是男性。毕竟在古代,种田吃饭是头等大事,全都是力气活。

早点结婚,其实就是在”争取时间“,早点生就能多生几个,而且年轻体壮,生育的时候安全也更能有保证,夭折率低。

多生孩子不仅能够保证家族繁衍和劳动力,也是为了提高人中龙凤的概率。万一生出一个天才出来,那就是”母凭子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家族未来有望。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最早调低男女结婚年龄的国家,直接调到了15岁。因为当时战争频繁,而且很多战争都是倾国之力,整个国家能打的男子全都会被拉上战场。频繁的战争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失,齐国为了更快地增加人口数量,选择调低婚育年龄,随后各国纷纷效仿,并在后世愈演愈烈。

古代朝廷政策主导,对婚育年龄有强制性规定

在现代,法律规定的是男女允许结婚的最早年龄,而在古代是反过来的,规定的是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段。

春秋战国时期,女子14岁就要出嫁,最晚不能超过23岁,魏晋南北朝时期12岁,唐朝13-15岁,宋朝13-14岁,明朝14岁......

当然光是规定年龄是不够的,古代王朝为了让百姓尽早结婚,可谓是费尽心机,赏罚并行。

比如说多少岁不结婚就要受到处罚,从周朝开始,到了年龄还没有嫁出去的女性就会受到惩罚,后来越王勾践更是率先规定:女子17岁前不嫁,男子20未娶,父母有罪。之后的各朝各代,各个帝王纷纷效仿:

晋武帝司马炎规定:女子17岁未嫁,官府将会干预婚姻,帮着找人强制嫁了;

汉高祖刘邦时就规定女子到了年龄还没嫁出去,增加赋税,而到了汉惠帝时期,规定变成:15岁前不嫁人,加增5倍税收;

南北朝时期的宋国,女子超过15岁不嫁,家人连坐;

当然不仅仅是惩罚,对于积极生孩子的家庭,一些朝代也会进行奖赏。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些国家就会给积极生育的家庭奖励生活物资,甚至会减少徭役。

每个朝代对于婚育年龄的更改,往往始于朝代初期。因为朝代建立之初,经历了长时间战乱,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劳动力,同时人口流失严重需要补充人口,比如汉高祖刘邦。后代为了维持稳定,往往也不会作出较大更改。

萧氏族谱百科全书电子版,萧家后代今何在

所以古代的女性出嫁较早,朝廷的硬性规定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算不在乎钱财,如果政府开始干预,把自己的女儿随便嫁也不是什么好事,不如早点自己挑个人家嫁了。

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且战争频繁,女多男少,男性的选择面更广

不论在什么时代,如果一个国家频繁战乱,那么人口数量就会锐减,尤其是男性,会大量死于战争。即便是在现代,经历了残酷二战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依旧没能恢复正常人口,长期处于女多男少的状态。

古代更不必说,中国遵循了上千年的”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女性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男人走州又过县,好女人不离锅台边”,她们不被允许参军参政,不允许读书,不允许经商,甚至不允许迈出大门。在统治者的眼里,古代的女性等同于繁殖的工具,所学一切技能都是为了男性和生育服务,比如洗衣做饭,纺织针线。

这就意味着,古代女性在一些父母眼里,简直就是“赔钱货”,是一种家庭负担,巴不得早点甩出去,让别人供吃供穿。

同时因为古代长期处于女多男少的状态,而很多穷苦人家又讨不起老婆,一些富贵人家也就有了更多选择。男人永远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在一众女子里,那些经济条件优越的男子,自然会优先选择最年轻的,也就是十三四岁。

比如武则天,十四岁就被唐太宗收入后宫。

同时对于一些稍次家庭来说,能够尽早将自己女儿送进富裕家庭,那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即便是做小。毕竟婆家再吝啬,也会多少补贴一点家用,如果生了个儿子,那更意味着地位的提升。

晋康帝皇后褚蒜子,十三岁便已嫁给了晋康帝;刘宋的前废帝何皇后,十二岁出嫁;刘宋明帝王皇后,十二三岁出嫁;梁武帝丁贵嫔,十四岁出嫁......

综上:

古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无论是男是女,其实都没有能力主导自己结婚的年龄。只不过相对于男性,地位低下的女性更加缺少自主权,只能被选择。

古代较早的婚育年龄,其实是跟当时的人口、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离不开关系的,毕竟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

即便在今天,随着人口危机越来越明显,以及现在的孩子心理上和生理上越来越早熟,各国也在逐渐下调婚育年龄,俄罗斯甚至已经降到了14岁,大有恢复古制之势。

李世民三子李恪之妻杨氏和萧氏具体的家世背景和家族势力分别是什么?

杨氏,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 二州刺史静公杨誉女,兄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杨志诚。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1980年墓葬在湖北安陆王子山被发现,出土文物颇多,其墓葬作为南方典型墓葬研究,尤以簪花金饰和金刀最为精美。(有详实考古报告)在全唐文收录其侄杨志诚的墓志提到:“闲者遭家迁播几筵靡托,而今蒙国昭洗,情礼获申。”,疑为吴王妃杨氏家因妻族而遭到过政治清洗,王妃本人的墓志凹凸不平无一字,怀疑遭到磨平,其棺椁也无查,仅剩棺床,考古报告怀疑遭到抛尸。幸好后经平反,其侄官至高位,由其侄墓志我们才方可领略杨氏一族的风采。其祖杨士贵在《隋书》有载,其父杨誉与兄侄在《旧唐书》、《全唐文》、《贞观政要》、《宰相世袭》均有记载。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而根据成王李千里墓志铭,成王出生于贞观末年并“实长吴嗣”,也就是嫡子。如果吴王妃杨氏亡故于贞观中期确凿,则成王千里也当为第二任吴王妃所出。萧氏疑出梁朝帝室,家谱记载与李恪葬于西长安城。原文曰“妣萧妃,曾封沛国夫人。公妣俱葬于西长安城”并有萧氏一封沛国夫人的诏书,妃指亲王正妻而非泛指,因无墓志出土,家世不明。按道理亲王正妃乃正一品外命妇不可能再同时封国夫人,故而有人推测有可能是先贬后平反时晋封。但是,目前,族谱真实性尚待考证,此中所云存疑。因此,吴王妃杨氏为何独葬湖北安陆而未同李恪合葬和第二任吴王妃是否为萧氏目前仍为历史谜团,有待考古挖掘近一步揭开历史真相。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