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未命名/ 正文

易学百科全书2015,近代史上排名第一的武圣孙禄堂的武功如何

admin2023-12-08未命名24 ℃0 评论

易学百科全书2015,近代史上排名第一的武圣孙禄堂的武功如何?

双拳横扫东洋英雄汉,飞腿踹飞西洋大力士——孙禄堂的成圣之路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在所从事的行业里,能够达到的最高高度就是被称之为圣。比如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诗圣杜甫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自己所处的行业里的顶尖人物。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

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这一位是近代史上被称作“武圣”的孙禄堂。那么孙禄堂何德何能能够被外界称为“武圣”呢?他的武功究竟如何呢?

其实,这位孙禄堂的成圣之路,是建立在被他打断的日本人的脊梁上的。武圣这个名号也是得诸于日本人,光凭这一点,孙禄堂就值得我们尊重。

在民国时期,能把不可一世的小日本打的乖乖的低头认输,孙禄堂的实力可见一斑。

孙禄堂第一次和日本人交手是和当代平成天皇的爷爷大正天皇钦命大武士,日本柔术冠军坂垣一雄。这位大哥的功夫可是实打实的,可不是闫芳之流可比的,人家是大武士,闫芳是大巫师。

这位板垣一雄以三十岁的高龄,向年仅六十岁的小将孙禄堂发起挑战。孙禄堂沉着应战,几招拆下来,年轻力壮的板垣一雄,完全占不到优势,最后被孙禄堂的惊人掌力震倒。

这小子还不服输,一雄还真对得起自己这名字,真够熊的,啪啪就是两枪。孙禄堂听闻枪声,丝毫不乱,一个漂亮的闪躲,子弹如同长眼睛的一般堪堪的从孙师傅身边擦过。

这是何等厉害的武功,小日本板垣一雄细思极恐,巴巴的拿出两万大洋想向孙禄堂拜师,如此阴险的小人,怎么能入得了孙先生的法眼?自然遭到了严词拒绝。

而到了1928年,孙先生又参与组织了,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术擂台大赛,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众多高手纷纷参加,这可是当时中国的顶级武林高手,这可是一只武林的盛会。

日本的武术届也精心挑选了五名顶级高手前来踢馆!孙禄堂慨然应战。没想到日本人耍赖,居然打算用车轮战把孙大师拖垮。

这种雕虫小技岂能瞒得过孙大师的眼睛,只听他冷笑一声,手腕轻轻一翻,一股劲风送出,接招吧小日本。巨大的掌力打在一名小日本身上,他顿时感觉身体仿佛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碾过,五脏六腑仿佛都颠倒了过来,身体软绵绵的倒在了地上,任凭心中在怎么默念天照大神保佑都没有用。

孙大师越战越勇,小日本越打越没气势,不久便脆败了。 四日小日本又拿出当年守老祖宗的厚脸皮,开出了月薪两万块大洋的高价,邀请孙先生去日本教学,再一次遭到了孙先生的拒绝。

然而这一次日本人真的被打服了,打怕了,在求学无门之后,便尊称孙老先生为“武圣”! 当然,这个称号也是名至如归的。

易学百科全书2015,近代史上排名第一的武圣孙禄堂的武功如何

孙先生的武功融会贯通了形意,八卦以及太极三派武学,在1885年初出茅庐的孙先生便打遍天下11省,无人能敌!妥妥的,武林第一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武林霸主,扛把子!

在1907年的时候,孙禄堂曾经遭遇到了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彼得洛夫的挑战。战斗民族出品,必属精品,可是身高马大的彼得罗夫在孙禄堂面前就像伪劣产品一样,不堪一击。

在1912年,孙大师更是远赴伦敦,参加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以全胜战绩捧回冠军奖杯,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如果说孙禄堂的武功在当时世界排第二,就一定没有人敢排第一。只可惜一个国家的国力并不是通过国民的极端个人武力的强弱而决定的,尽管我国有天下第一人孙禄堂,但并不能改变我国备受欺凌的局面。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应当借鉴的。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中国百科全书之称?

谢悟空邀。

《红楼梦》这样一部小说,之所以被赋予“中国百科全书”的称号,我想大约是这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华优秀古典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高峰时,出现伟大作品的必然性。

中华文化在经过几千年积累沉淀,经过多种文化形式的变更变革,从经、诗和赋,到唐诗,到宋词,到曲,结合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孕育出不同的文化形式,到明清时期,小说体裁的创作到达高峰,出现了《儒林外史》《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小说,《红楼梦》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又在综合文化艺术水平上高出它们一筹,之所以这样的作品恰恰出现在这个时间没有出现在其它时代,这又与当时的文化、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清王朝入主中原,这是强力武力和政治但又属落后的文化占领了弱武腐朽政权却又属先进的文化的特有历史阶段,清王朝在实现它的统治过程中又造成社会动荡和文人文化之殇,随后,社会生产力复苏和文化很快繁荣发展,社会各层尤其是文化阶层的那种矛盾和纠结复杂的感情,传统文化、特有的时代背景、繁荣的社会发展均是催生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的土壤和营养,我们看《红楼梦》也会体会出这种感觉。

第二,无论从思想高度还是文化艺术的高度,《红楼梦》堪当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峰。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作品的颠峰,代表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怀疑吧。作品中文学、艺术的形式极为丰富多样,就这一点来说,足以睥睨古今中外所有文学作品。书中大量诗、词、曲、歌、赋、诔、离骚体、偈、联额、诗谜、酒令,还有医药、医理、儒学、道说、禅学、易经、画论、琴论等,甚至还有建筑、规划理论、占卜、文评、戏剧、乐器、乐理、测字、雕、刻等等。谌称中华民族文化总汇和集大成者。没有深厚的多种文代积累和知识储备,断然创作不出《红楼梦》,同理,真正读懂《红楼梦》,也同样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了解一定的时代背景,否刚无法理解到作者表面热闹之下的暗波涌动。这也是《红楼梦》不像《金瓶挴》《三国演义》等作品在民间流传广泛的原因,它更受知识阶层的青睐。

第三,《红楼梦》结构精妙,逻辑缜密。作者写作技巧手法令人惊叹。

小说结构极为精妙,108,12,3,360,4这些数字在易经文化里代表极为玄妙的数字,作者大量运用这些数字,来不断告知读者禁种必然性,比方说108又和风月宝鉴相映对照,五十四回前是正照,五十五回后是反照,整部小说感情色彩、格调背景都陡然一变,从明快繁华到阴沉凄凉,从回目上就可非常明显看出这种转折,小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大小事件庞杂而有序,又归于一大系统,整个作品又浑然一体,虽然后二十八回遗失殆尽,但前八十回结构框架己立起大半,我们又从脂批等批语中可以大致得出,比如最后会有“情榜”以和宝玉神游太虚境对照相合,凡此种种,不一而举。

作者运用大量影射和意象之手法,“绛珠草”有血泪之意,“潇湘妃子”“潇湘馆”及竹子都有洒泪、泪痕斑斑、娥皇女英泪洒湘竹、投水而逝之意象,反复影射黛玉命运和结局。贾宝玉、通灵玉(本质顽石幻象为玉),“怡红(院、公子)”“悲金悼玉”“降芸轩”“悼红轩”都点出作出之初衷和主人公性情特点以及根由出处,再如探春“蕉叶覆鹿”“风筝”“倚云红杏”都暗示她离别远嫁和婚姻命运。书内用大量和多形势的典故、戏曲、灯谜、实物、谶语等等埋伏事态走向、人物命运和结局。

作品运用神话,运用时空交错,运用儒、道、易家等理论和中医、戏剧传统来反复强调创作主旨,强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目的,之所以费这么大周章,我想可能是和创作时政治社会大背景有关,比如文字狱因素,实际这种结构极为新奇巧妙。

第四,《红楼梦》将当时中国各阶层主要是贵族阶层生活的日常予以提炼,并予以艺术化。

作者将书中主场景,贾府中的日常生活里有很大的比例的文化意味在里面,贾府人们的日常由吟诗作词、猜谜行令、绘画下棋、品茗抚琴、说书观戏、簪花斗草等组成,这些却属于精神享受。

物质享受比如宴饮作者也将其做艺术的加工和提升,比如贾府过元宵节、中秋节,不但备饮食、美酒,还有音乐、说书、行令、猜谜、做诗、联句、讲笑话、放烟花爆竹,除了这些,还会考究宴席布置、场地选择,还会焚香,摆古董。总是和文化结合的很紧密。

贾府还多次提到吃的食物,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让刘姥姥赞叹的“茄鲞”和宝玉点名的“荷叶羹”了。它那个描述很让人感到美好的感觉。

就连贾府的丫环们也是很具有文化的气息,举一两个例子:宝玉过生日,群丫头斗草《牡丹亭》《琵琶记》的典故随口就来,鸳鸯张口典故:宋微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

第五,超级多,超级成功的人物创作。

小说人物近900人,有名姓的人物700余,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也有400人余,光是闺阁姑娘作者就塑造了40多位,若加上主子、丫鬟,媳妇等,光是个性鲜明突出的女性形象一百多位,每一位都各有特点,灵动如生立于脑海,这种功力造诣令我们叹为观止,也令诸多文学大家望其项背。

《红楼梦》揉合了生活百态,文化百态,艺术百态,人性百态,人生百态。《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更发展出来一门学问,我等得以读之,写之,何等之幸。

屏山自幼读红楼,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有心得,欢迎和我一起探讨红楼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意见和建议。

王姓历史上有多少名人?

你好,非常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因为我也是姓王,所以也非常有兴趣来回答这个问题。

据统计,王姓近些年已超过李姓,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的姓氏。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排列也足可看出,王姓在历史上也是大姓、人数较多的姓。下面根据历史时期,列出王姓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士。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补充。

百家姓图

一、先秦时期

(1)王诩,即鬼谷子,又被称为王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代传奇人物。相传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人的老师,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古代兵法集大成者。

(2)王翦,秦国将领,生卒年不详,与其子王贲一起均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破邯郸、消灭燕赵,以60万大军消灭楚国,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余三人为白起、廉颇、李牧)。

二、两汉时期

(1)王陵(前?~前181年) ,随汉高祖刘邦平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2)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前19年),名嫱,字昭君,四大美人之一,汉元帝时期出塞匈奴,为汉匈边境带来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另外,成语“沉鱼落雁”就是形容王昭君的。

王昭君

(3)王政君(前71年-13年),汉元帝皇后,汉成帝生母,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太后之一。其侄子就是著名的穿越者——王莽。王莽篡位时,向其所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怒摔玉玺,使玉玺失去一角。

(4)王莽(前45年-公元23年),新朝建立者,王政君之侄。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其政治理念太过超前,以至于被现代很多人称为穿越者。“王莽谦卑未篡时”——白居易的诗句,将其认为是沽名钓誉的伪君子。

穿越者王莽

(5)王充(27年~96年) ,字仲任,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论衡》。

(6)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东汉末年大臣,曾任司徒。三国演义中,貂蝉的义父就是他,设计使貂蝉周旋于董卓和吕布父子之间,致使二人反目,最终吕布刺死董卓。

吕布戏貂蝉

(7)王粲(177年~217年) ,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相传王粲喜欢驴,而他的作品深受魏文帝曹丕喜爱,后来王粲死时,曹丕带领大家在他坟前高声学驴叫,以此纪念王粲。有点“我们一起学驴叫,嗷嗷嗷来想念你呀”的味道。

三、三国时期

(1)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魏国重臣、经学家。诸葛亮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就是说的他,还被诸葛亮骂死了。不过正史中,王司徒可是寿终正寝的,《世说新语》中也有他的故事。

王朗

(2)王平(?—248年),字子均,蜀国后期著名大将,深受诸葛亮器重,马谡守街亭,副将为王平,马谡不听王平意见导致失街亭并被斩。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1)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东晋开国元勋。这一时期,王氏为名门望族,并占据朝廷中枢,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乃书法珍宝。

兰亭集序(部分)

(3)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与东晋的谢安并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五、隋唐时期

(1)王世充(?~621年),本姓支,字行满,隋朝末年群雄之一,建立郑国,后降唐被流放。

(2)王勃(649年~676年),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滕王阁序》乃是千古名篇。

滕王阁序(部分)

(3)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盛唐诗人,代表诗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

(4)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盛唐诗人、画家,苏东坡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被称为“诗佛”。

(5)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七绝圣手”。

六、五代十国时期

(1)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小字行哥,是十国中的前蜀开国皇帝。

(2)王审知(862年~925年) ,字信通,又字详卿,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开国之君。

七、两宋时期

(1)王旦(957年~1017年) ,字子明,北宋前期著名宰相,曾以著作郎编辑《文苑英华》。

(2)王安石(1021年~1086年) ,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期以宰相之位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也是@扬扬爱读书最为钦佩的古代同姓名人,钦佩之至!!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

八、元朝时期

(1)王冕(1287年~1359年) ,字元章,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儒林外史》开篇即为对王冕的介绍。

(2)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字德信,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位列元曲四大家。著有《西厢记》等。

九、明清时期

(1)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字伯安,号阳明子,明朝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阳明心学深得后世很多名人的推崇。

王阳明

(2)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明朝著名文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

(3)王夫之(1619年~1692年) ,字而农,号涢斋,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并称为明末四大学者。

(4)王懿荣(1845年~1900年), 字正儒,龙骨(即甲骨文)的发现者。

(5)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谥忠悫,是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十、民国~至今

(1)王大珩(1915年~2011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两院院士。

王大珩院士

(2)王震(1908年~1993年),上将军衔。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

(3)王光美(1921年~2006年),原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

(4)王稼祥(1906年~1974年),194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科学概念。

(5)王近山(1915年~1978年),开国中将,著名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的原型。

就先举这些例子吧,历史上的王姓名人还有很多,尤其是开国的将军中,还有很多王姓名人,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这些历史上的王姓名人,不仅是我们王姓的骄傲,同时也在历史上留下过光辉灿烂的事业,他们为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后辈的我们,我们也会沿着这些历史先贤的足迹,继续做好国家的一份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这,应该就是对这些前辈、先贤们最大的尊敬。

关注@扬扬爱读书,带你了解更多的历史故事和知识。

中国人的思维是易学逻辑吗?

因为“易为群经之首”,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是易学逻辑”

(一):伏羲画卦传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伏羲画卦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在人类的蒙昧时代,生活艰难困苦,就在这时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伏羲。他领导部族辛勤劳作,“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依旧食不果腹,饥寒交迫。他十分茫然,不知所措。在闲暇之余,时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秘。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风物的法则,不断地反省自己,有一天,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派美妙的幻境,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对岸的龙马山豁然中开,但见龙马振翼飞出,悠悠然顺河而下,直落河心分心石上,通体卦分明,闪闪发光。这时分心石亦幻化成为立体太极,阴阳缠绕,光辉四射。此情此景骤然震撼了伏羲的心胸,太极神图深切映入他的意识之中,他顿时目光如炬,彻底洞穿了天人合一的密码;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于是画出阴阳符号组合而成的八卦,后世称为伏羲先天卦,也就是最早的易经思想的出现。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从此开启了远古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

(二):伏羲女娲传说与天人合一思想产生

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画像砖石和民间流传的洪水过后伏羲、女娲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均是伏羲创世神话的遗存。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连体交尾,图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手持规矩则是创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如《楚帛书甲篇》所言,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

伏羲女娲传说虽然是神话,但是从汉墓壁画等古代相关绘画中可以看到,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神话传说背后真实本意实际是中国远古时期天文历法文化的出现。

古代历法出现后人们脑海了出现背景环境和人之间的概念区别,开始思考人与背景之间的关系问题,于是出现最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天”代表“道”、“真理”、“法则”,“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伏羲女娲传说图即是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也就是易经的思想:

《易经·说卦传第一章》中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易经·说卦传第二章》中讲:“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古史系统中:《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三皇本纪》:“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盘古王表》:“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号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继相治。乘风雨,夹日月以行。"引文中天皇兄弟"夹日月以行",天皇与其结盟兄弟和日月五星一起从牵牛星出发,开始了中国文明历史。《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生活在天地开辟之前,而且他们与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春秋左助期》:“紫宫,天皇耀魄宝之所理也。”《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这就说明自伏羲创立易卦体系后,历史神话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是是延续《易经》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三):夏商周与三易文化形成

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创制历法与易书,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易经》图式的思想核心是变易,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特别提示,易经思想并非一开始就成熟的,在夏商周三代中分别形成了《连山》《归藏》《周易》三个易经体系。

现在通常的说法,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并称为三易。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连山》与《归藏》魏晋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有学者认为“三易”的名称和它们各自的卦序以及卦序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贾公彦疏:“《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四):易传与儒学文化

《易经》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包括象(符号学相关)、数(数学科学相关)、理(哲学相关)、占(甲筮占卜相关)。这一文化系统历经时代久远非常复杂。根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也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晚年修订注解整理了易经文化。

《史记注》:“正义 曰:夫子作十翼,谓上象、下象、上彖、下彖、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

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若夫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

《隋书.经籍一》记:“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由于孔子儒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因此易经文化纵贯于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的四书五经都是以易经文化为源头纲领。

(五):黄老道学与易经源头

老子和孔子都是继承于周代文化,老子之学逐渐成为后世道学,孔子之学逐渐成为后世儒学,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基石和支柱。这样孔子儒学和老子道学都是以易经文化为源头发展而来。

道学与儒学之所以不同,探其根源,有三大体系:一是以《易经》为源头的象数理思维;二是以《黄帝内经》《黄帝外经》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医易人合一的医道思维系统;三是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宇宙天地人“道”论。这是道学的三大核心理论支柱,后世的术数、医术、丹道、武术、艺术等等,无不是在此三大核心支柱上发展形成被称为黄老道学,换言之,黄老道学的源头根本仍然是已经文化。特别是中医和易经关系方面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说明传统中医与《易经》文化紧密相关。

(六):易为群经之首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从远古的三皇五帝易经文化萌芽出现,到夏商周三易文化的形成,易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从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儒道文化中,都是以易经文化为源头纲领纵贯整个古代社会,因此《易经》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经典。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与辱道两派同时出现的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的思想文化也都与易经文化相关。

由于中国古代文化各个领域都与《易经》相关,《汉书·艺文志》云:“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出现了“易为群经之首”的说法,由此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易学逻辑吗?”

周公解梦的作者是一个姓周的人写的吗?

一、周公(?~公元前1105)写的,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为周公。

二、周公解梦的故事:

1.周公解梦故事:病入膏肓

成公十年,晋侯(景公)日有一梦,大为凶险,是噩梦入侵。在梦中,他先看到一个大的厉鬼,头发蓬乱而长,从头拖到地上,并且捶胸顿足地朝着自己大声吼叫说:“你杀了我的孙子,太不义了,我一定要请求上天来惩罚你这个凶手!”随之晋候便醒来,觉得此为不祥之兆,于是便召见桑田巫占梦。巫听闻此梦后说:“看来,君王是尝不到新麦子了。”

由此晋侯便开始病重,终日不愈。带着病痛,日复一日,很快就到了麦熟时节。晋侯想起了早先桑田占卜时所说的话,认为那纯粹是一派胡言,于是便决定当着桑田巫的面亲口尝新麦。可是,刚要进食时,肚子突然发胀,难以忍受,随即进了厕所就栽进粪坑死了。

此举却正好让桑田巫亲眼见证了自己预言的验证。此事在《左传》中有记载。晋候梦中的两个小孩实际上是病魔在梦中的形象化。中国古代医学称心脏下面的脂肪为“膏”,胸腹之间有一个膈膜,“肓”是心脏和膈膜之间的部位。当时认为心下膈上是身体的重要部位,医家对这个部位的疾病无能为力。后世沿用至今的“病入膏肓”用来形容病势严重不可救药,就是来自于此,这个词语进而也用来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2.周公解梦故事:飞上天伤翼

陶侃曾有一梦,梦中的情景是这样的:一面墙壁上挂着的梭子突然变成了燕子飞上了天,而自己也成功地飞上了天。在梦中他看到天门有九道,他走进了八道,只剩最后一道门即可入天堂,然而就在他要进门时,却被守门人打落到地下,一翼被打伤。自此便猛然惊醒,忽然感到自己的一个臂膀十分疼痛,这才大悟,此梦是为提点自己而来:梦见上天代表想登天做天子,当皇帝;而被打落在地则代表最终会是失败的结果。

这是陶侃对于所做之梦的解析,他相信这个梦是一种神灵的启示,梦在告诉他不要轻举妄动,如果那样做,就可能会被打落在地。陶侃对此深信不疑,为了避开即将到来的危险,即使在他拥有八州兵马,具有实力去争夺帝位的时候,他也按捺住了自己的野心,放弃了称霸的举动。

3.周公解梦故事:孔子梦坐

据说,孔子在临死前就已经预感到了命之将尽,其依据是其夜半所做的一个梦,梦中他看见自己安坐于两楹之间,于是便得出了自己将死之兆。梦后的一日,他向子贡讲述了夏后氏、殷人和周人殡礼的差异,然后说:“丘,殷人也。予畴昔之夜,梦坐于两楹之间。

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说明了自己将要死去,子贡自然难以相信,然而,后来孔子果真在病卧七日后而离世。“楹”是堂屋中的柱子,梦坐于两楹之间本来只是孔子认为此梦相是他本人死亡的征兆,坐在两楹之间受到酒食祭祀,正是死者之位与死者之相,到后来被人们借以泛指人们死亡的征兆。

4.周公解梦故事:梦得薛仁贵

传说唐太宗登基后曾做过一个凶煞之梦,在梦中有一个凶神恶煞似的人手持大刀追赶他,要取他性命,就是性命攸关的紧急之时,忽然出现一位白袍小将,十分英勇,成功打败了追赶者,救了自己。为了达谢恩人,于是唐太宗就上前询问小将的姓名,小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念出了四句诗:“家住逍遥一点红,四下飘飘影无踪。三岁孩童千金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说完就跳入一个龙口,顿时不见了踪影。唐太宗在次日向大臣们提及此梦,以求解析,有大臣解释说:梦中有凶恶这人追赶,想必是某地发生叛乱;关于小将的四句诗,第一句“家住逍遥一点红”,是说其居所为山西;跳入龙口,应当是山西的龙门县;后面的两句则为其姓名,如“四下飘飘影无踪”是下雪,雪音同“薛”,那名小将当是姓薛之人;“三岁孩童千金价”说的是“人贵”,所以其名应为“仁贵”,最后一句则表明此人可能会是日后朝廷的重要将才。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