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未命名/ 正文

宋仁宗是神宗吗百科全书,北宋的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admin2023-12-09未命名20 ℃0 评论

宋仁宗是神宗吗百科全书,北宋的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乾隆皇帝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爷爷康熙和唐太宗,就是宋仁宗了。”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值得称道的君主。

而随着《清平乐》的热播,这位仁君当政的一切被人津津乐道。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被后世严重低估的好皇帝。

宋仁宗是宋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在位41年。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时期,功劳最大的非仁宗莫属。他开创了一个“仁宗盛治”。

他的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发展

宋仁宗颁旨,放开了坊市的限制,大力支持夜市发展。

我认为宋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实行了夜市。

一方面,促进了北宋的商业发展,创造出了比前朝和后代都要巨大的财富,更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市井饮食,极大地激发了市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的精神也解放了。

后世学者对北宋的夜市制度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国文说:

“宋人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 “黄金时代”,可以一天掌握自己的24小时,从此不视人眼色、不仰人鼻息、不受人制约。”

严复曾说过:

“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宋人所造就十八九。”

商业的高度繁荣给国家带来庞大的财富。仁宗庆历年间,商税竟猛增到两千二百多万贯。在仁宗时期,国内GDP居世界第一。可见仁宗统治期间商业的巨大发展与繁荣程度。正是在仁宗以后,宋朝已经摆脱农业社会进入商业社会。

美国学者们费正清、赖肖尔、克瑞格在《东亚:传统与变迁》中感慨:

“事实上从宋朝开始,农业的经济价值已日益变得无足轻重。”

第二,在文化上,仁宗重视儒学发展,儒学地位空前提高,文化伟人层出不穷。

宋仁宗大肆的主张学习读书,对文人礼遇有加。为此,宋朝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学题材宋词,宋词的出现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存在后世的书院属宋代最多,在宋朝开创了自由讲学的风气。

王安石进行改革,尊师儒,兴学校,明经术,变科举,促进新儒学发展。

宋朝是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执政时期。

晏殊、欧阳修、范仲淹、柳永、宋祁、文彦博、包拯、司马光,以及后面宋神宗朝的王安石和苏轼,整个大宋文脉皆在宋仁宗朝,整个中华文化,几乎一半在此朝。让我们忍受全文背诵的痛苦,最多的便是此朝了,这是全体文人创造的盛世。

而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重视儒学密切相关。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言:

“华夏民族文化历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 第三,他开创了一个皇帝与士大夫共治时代

我们对古代王朝的印象都是专制统治,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在宋仁宗时期却不是这样子,隐隐的透出一种现在民主的迹象。

他从小受帝师教育,一生恪守儒家的核心价值“仁”,历史上一共有6位皇帝去世后得到了“仁”的谥号,宋仁宗是第一位,也是最名副其实的一位。

宋仁宗性情宽厚,从谏如流,他愿意听从大臣们的劝谏。在仁宗时期,监察御史和谏官活得相当自由,他们大胆敢言。君臣共同开创了一个清明的政治风气。

比如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还有一次,谏官王素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命令太监,给这些被送进宫的女子每人三百贯,然后马上送她们离宫。

宋仁宗是神宗吗百科全书,北宋的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北宋做出了哪些贡献.

在位期间,百姓们不仅安居乐业,还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是历史上较少有的受到百姓爱戴的皇帝。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洛阳的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曾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

“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

第四,在军事上,未与邻国发生大规模战争。

宋仁宗不轻易动用战争,打仗要花钱、要死人。当然也有说是懦弱的表现。

北宋的邻国有西夏和辽。西夏与宋的军事冲突中,宋基本处于优势地位,逼迫西夏与宋和谈,西夏向宋称臣,史称“庆历和议”。宋朝也采用和平协议的方式,与辽保持了和平关系。

所以他去世之后,辽朝皇帝也为他哀悼,说幸而有他,40多年没有遇到过刀兵了。

在和平年代,当时的百姓生活得很幸福,没有任何战争的压力,经济的繁荣自然促进科技的繁荣,活字印刷术、纸币的发明、火药、司南在仁宗一朝出现并应用。

四大发明有三个出现在仁宗时期,不得不说和平年代催生了了科技的繁荣。

当然,宋仁宗也并不是完人。他的宽仁少断也造成了许多弊端。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对宋仁宗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说他性格优柔寡断,为政更是软弱多变,认为他亲政的30多年时间中(除去早年刘太后垂帘听政的十年),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朝令夕改,难以有长期延续的政策,导致什么事也办不成。

比如他重用范仲淹实施的“庆历新政”也只是实施了一年四个月就夭折了。这与宋仁宗没有强硬的手腕,果断的执行力有很大的关系。

宋朝的蔡襄也评价宋仁宗,说他“宽仁少断”,宋仁宗善于纳谏,可是对于决策者来说,决断也很重要,宋仁宗恰恰是这类没有决断的人。他的优柔寡断让西夏做大,成为整个北宋边界最大隐患。

宋仁宗由于性格原因,他对李元昊多次刁难挑衅,一再忍让,一直采取的是软弱的绥靖政策。

无数的大臣跟他说,要尽快面对西边强敌,将它于萌芽状态扼杀,可是他却说:尽量不要打仗,打仗是费钱的,是要死人的,还是采取和平手段吧。

当时的大臣还说:这显示了皇帝的“仁”,问题是“仁”是要对亲友的,对敌人怎么能仁慈,对敌人的仁慈恰恰就是对自己的残忍,难怪敌人也喜欢他。

果然,李元昊称帝了,自己创立了西夏文字,也不再使用宋朝赐姓“赵”。

一再忍让,结果还是该打的战争还是要打。

宋朝与西夏,经过三次战争,使北宋死亡了近万名将士。如果宋仁宗一开始就强硬起来,至于会使一万多名家庭妻离子散吗?他的“仁”又怎么体现呢?

我是历史逸事,专注历史回答,欢迎关注点赞!

宋代的枢密使是几品官?

宋朝的官制比较复杂。北宋的枢密使是差遣的职事官,没有品阶,具体的品阶要看本官。宋神宗元丰改制后有较大变动,南宋初年重新设置枢密使定为从一品。

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都是枢密院的一把手,一般不同时设置,但偶尔也有例外。

^韩琦

1,举个例子:韩琦在宋仁宗嘉佑元年拜枢密使。

自三司使迁,检校少傅行工部尚书除。

韩琦在抵御西夏时有战功,原来任相州知州的差遣。宋仁宗将韩琦召回中央,改三司使的差遣。韩琦还没有到任,又改任枢密使。

韩琦的枢密使是差遣的职事官,没有品阶。

韩琦的本官是工部尚书,韩琦从来没到工部上过班,工部尚书只是寄禄的本官,有品阶,没有具体的职权,发工资要看寄禄的本官。工部尚书是从二品。

韩琦还有一个检校官衔,检校少傅,也可以发点俸禄。检校是代理的意思,只是个荣誉虚衔。

所以,韩琦的枢密使根据本官工部尚书是从二品。

2,枢密使的小史

枢密使,最早是唐朝中期设置的,由太监担任,本职工作是皇宫收发室老大爷。

枢密使负责皇帝和宰相们的文书往来工作。

到了唐宪宗时期,太监们控制了禁军神策军,势力大增,枢密使的权力也急剧膨胀,不断从宰相那里夺权。

五代的朱温杀掉唐朝的枢密使,自称皇帝,废除枢密院。

后唐时期,战乱频繁,枢密使逐渐凌驾于宰相之上。

这种作风影响到了辽国的官职,辽国的枢密使比丞相官大。

到了宋朝,明确枢密院掌管军政,“本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武威”。枢密院的长官大部分是文官,只有极少数是武官。武将狄青当了枢密使还被一帮文臣瞧不起,不断被排挤。

3,宋代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

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是两套独立的体系,都是一把手。

如果设枢密使,二把手就是枢密副使。

如果设知枢密院事,二把手就是同知枢密院事。如果二把手资质浅,则设签书枢密院事,其次则是同签书枢密院事。

枢密使和知枢密院事一般不同时设。

^文彦博

唯一的例外是宋神宗的熙宁元年,文彦博和吕公弼同时担任枢密使,陈升之同时担任了知枢密院事。

因为陈升之曾三次担任枢密院一把手,所以给他了这个特殊的名分。

枢密院有了三个一把手,还因为王安石不想让文彦博当宰相,文彦博只好继续待在枢密院。

4,童贯和枢密院

童贯从来没有当过枢密使。

宋徽宗政和六年,童贯是签书枢密院事。

政和七年,童贯是权领枢密院事,然后进领枢密院事,是宋徽宗临时安排的一个职务,低于知枢密院事。

宣和三年,知枢密院事邓洵武去世,宋徽宗没有任命新的知枢密院事。童贯以二把手领枢密院事实际操作一把手的事。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为什么在隋炀帝之前皇帝称帝?

这个问题关系到谥号和庙号,一两句话还真是说不清楚,我尽量采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我们对古代皇帝的称呼,真是五花八门,有些称谥号,比如汉武帝;有些称庙号比如唐太宗;除此之外还有个年号,清朝皇帝一般就称年号,比如康熙。

那么,谥号、庙号、年号,这三种不同的号,各有什么意义呢?

谥号

谥号起源于西周时代,分为三种类型,褒义的、贬义的、中性的,其中中性的一般带有同情色彩。

简单来说,谥号就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但是一个历史人物,一生中会做许许多多的事,真要评价,恐怕一本书也不够,所以古代中国就发明了“谥号”,用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

谥号在古代是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意义的,而且使用范围非常广,一般来说皇帝、皇后、妃子、诸侯、大臣,礼官都会根据他的生平,给出一个评价,确定一个谥号。另外还有比较有社会地位的人,用现在话来说就是编制外的人,他们去世后亲友或者门生也会给其加一个谥号,这属于私谥。

在古代,谥号不是随随便便确定的,像皇帝死后,追加谥号必须要有继位者参与,亡国皇帝就有下一个朝代来定,比如崇祯皇帝的谥“庄烈帝”,就是由清朝给追加的。

谥号有一套成熟的准则规范,称为“谥法”,一开始纯为表彰性质,没有恶谥,毕竟中国人讲究死者为大,但是遭不住有些人一生都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最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这样的人你想表彰都觉得对不起天地良心,于是逐渐就形成了一些贬义的谥号。

一开始,谥号都是一个字,后来慢慢发展,就变成了一长串,这要归功于武则天,这个臭美的女人,开创了用褒义词堆砌谥号的先例,自此以后,谥号从客观评价变成了一味赞美,武则天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帝”,这还算好,到了清朝,谥号一度达到了22字之多,前面我说了崇祯皇帝追谥“庄烈帝”,其实全谥是“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简直吓人。

所以在后世,人们对谥号比较简单的皇帝就以谥号称,比如汉武帝、隋炀帝,后来谥号变长了,称呼起来不方便,就以庙号称了,这个在后文说明。

举个例子

我们用“武”这个谥号举个例子,由于谥法历代都有变化,这里以采用明代的标准:

克定祸乱、保大定功、威强敌德、刚强直礼、刚强以顺、辟德斥境、折冲御侮、刑民克服

以上这些功德,都配得上武谥,比如汉武帝,他击溃匈奴、开拓西域、征服朝鲜等等功绩,称得上克定祸乱、保大定功,所以谥武。

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谥号全称是“孝武皇帝”,这是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自汉惠帝起,所有汉朝皇帝的谥号都有孝。

庙号

庙号是皇帝在庙宇中被供奉所使用的称号,因为中国人讲究祭祀祖先,所以有了庙号,起源于商朝,但是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皇帝都配拥有庙号的。

前文说了,谥号后来发展成了一味的赞美,庙号逐渐取代了谥号盖棺定论的作用,这也是在唐朝以后,当然还是武则天同志的功劳,所以唐朝之后的皇帝,人们都称XX祖、XX宗。

像我们熟悉的汉高祖、唐太宗、宋仁宗等,这就是庙号,特别说明一下,汉高祖刘邦正规的庙号是汉太祖,这里不展开说各种原因了。

在称呼上,有时候需要庙号、谥号连称,这就必须要庙号在前,谥号在后,比如汉武帝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那么全称就应该是“世宗孝武皇帝”。

继续举例子

一个朝代的庙号,从高祖(太祖)开始,开国皇帝称高祖,往前有始祖、太祖、烈祖,这属于追加先人的庙号,新朝王莽开创性地追加了自己的“祖先”皇帝为太初祖。

往后常用的按照顺序一般是太宗、世宗、高宗、仁宗、神宗等,南宋属于北宋王朝的延续,所以南宋第一个皇帝称高宗、而不称祖。

庙号选字虽然不依谥法来定,但谥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高宗一般是一个王朝中衰的开始,宋高宗、清高宗都是王朝兴起到衰败的起点;仁宗就是说一个皇帝仁义,神宗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庙号,可以说毁誉参半,甚至说是明褒实贬,像宋神宗、明神宗都是这样的皇帝;武宗偏好武力、玄宗瞎比乱搞等等。

年号

年号是一种纪年方式,比如说康熙二十年,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公元1681年。

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的,年号“建元”,同时,年号并不是固定的,一般国家遇到大事,皇帝都会改年号来求个平安,我们熟悉的唐玄宗李隆基,一开始年号先天,后来改为开元,最后又改为天宝。

到明清时代,皇帝们就不爱改年号玩儿了,所以人们在对明清两代皇帝的称呼上,一般就用年号,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

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改用民国纪年,我们常听到的“民国XX年”,不是年号纪年。新中国成立后,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

捎带提一嘴,古代中国周围的很多国家,受中国影响都采用年号纪年,比如越南、日本、朝鲜等。日本如今依然采用年号纪年,而朝鲜采用自己本国的纪年方式,称为主体纪念。

宋明宗在位多少年?

宋朝没有宋明宗

宋朝一共有18位皇帝(北宋9位,南宋9位):

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去世:公元976年(在位16年)

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去世:公元997年(在位21年)

真宗(赵恒):公元968年--去世:公元1022年(在位25年)

仁宗(赵祯):公元1010年--去世:公元1063年(在位41年)

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去世:公元1067年(在位4年)

神宗(赵顼):公元1048年--去世:公元1085年(在位18年)

哲宗(赵煦):公元1076年--去世:公元1100年(在位15年)

徽宗(赵佶):公元1082年--去世:公元1135年(在位25年)

钦宗(赵恒):公元1100年--去世:公元1156年(在位2年)

南宋帝王谱

高宗(赵构):公元1107年--去世:公元1187年(在位35年)

孝宗(赵伯宗):公元112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27年)光宗(赵敦):公元1147年--去世:公元1194年(在位5年)

宁宗(赵扩):公元1168年--去世:公元1224年(在位30年)

理宗(赵昀):公元1205年--去世:公元1264年(在位40年)

度宗(赵祺):公元1240年--去世:公元1274年(在位10年)

恭帝(赵显):公元1271年--去世:公元1323年(在位2年)端宗(赵[日正]):公元1269年--去世:公元1278年(在位2年)

卫王(赵昺):公元1272年--去世:公元1279年(在位1年)

英宗神宗哲宗真实身份?

宋哲宗(1077~1100),名赵煦,是神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煦曾被授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封均国公。元丰五年(1082),迁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危,三月一日,神宗的母亲英宗高皇后垂帘听政,宣布立神宗第六子赵煦为皇太子。五日,神宗去世,赵煦即位,年仅十岁。

哲宗即位后,政权一直掌握在太皇太后高氏手里。直到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十八岁的哲宗才亲政。亲政之初,哲宗就恢复免役法,复行青苗法、市易法等,在教育科举等方面也恢复了神宗时的制度。另外,哲宗还对西夏再次采取强硬政策,不仅在沿边诸路构筑了一道长达千余里的防御工事,又与西夏重开战事,并在元符元年(1098)的平夏城之役中取得了宋夏战争中少有的大胜利,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挨打的局面,迫使西夏求和。

然而哲宗时期改革派重新上台后,却不遗余力地对有不同意见的人士进行打击报复,苏轼、苏辙、吕大防、范祖禹等人先后遭到贬斥。而所谓的改革派主要成员热衷的是自己的权位,不仅主管军事的知枢密院事曾布对保甲等改革措施敷衍了事,执政章惇也与曾布貌合神离,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哲宗的身体一直很糟糕,少年时便有咯血等疾病。元祐七年(1092),在高太后的安排下,哲宗娶了大他三岁的孟氏为妻。而对这桩婚事,哲宗并不乐意。所以,元祐八年高太后一死,孟后便被废黜,出居瑶华宫。

年少的哲宗初即位时,还是颇有一番抱负的,也起用了一些贤臣,使国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到后来却假借绍述的名义,在政治上以牙还牙,务反前政,报复打击了很多无辜的官员,造成了“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亦敝”的局面。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