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未命名/ 正文

扶苏是神仙吗百科知识图片,你们有什么看法.

admin2023-12-09未命名20 ℃0 评论

扶苏是神仙吗百科知识图片,你们有什么看法?

无痕用一句话总结: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全死了,以前死的白死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热播,由李现、李一桐、姚笛、刘奕君、何润东主演的电视剧《剑王朝》迎来大结局。

在最后一集中,丁宁的爱人——公孙浅雪重伤之下,将自己的功力传给丁宁,助丁宁修行,最终使得丁宁修为登峰造极,勘悟九境。

而叶甄在害死公孙浅雪之后,也破八境。破境之后的叶甄,急于向百里素雪寻问丁宁的下落,百里素雪拒绝回答,被叶甄杀死。太子初中毒身亡后,叶甄彻底癫狂,她用计封住元武的穴道,让他不能动弹,自己要做大蘅的王。

扶苏是神仙吗百科知识图片,你们有什么看法.

而此时的蘅国,对外战事连连败退,外忧内患,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大蘅的百姓,林煮酒虽然有机会为师傅报仇,杀死元武,但终究没有杀他,还救了他。

杀元武,可以替师傅报仇,也可以为元武杀死的巴山剑场的兄弟们报仇,但是,此刻杀了元武,大蘅就会覆灭,林煮酒就成为天下百姓的罪人,在两难之下,林煮酒救下元武之后,自杀谢罪。叶甄打开宫门,等待丁宁也就是梁惊梦来找她报仇。公孙浅雪死后,丁宁一夜白头。他手持大刑剑,来到王宫,叶甄飞身而下,与丁宁展开最后一战。叶甄自然不是丁宁的对手,而得知自己失去了梁惊梦的爱情后,叶甄也生无可恋,将自己刺死在大刑剑之下,这个恶贯满盈的女人,终于自食其果。元武赶来,与丁宁对决,也败给丁宁,元武以为丁宁会杀他,而丁宁为了大蘅,也为了百姓选择放下仇恨,孤身一人远走天涯。

这个结局很悲哀,该死的反派没有死,比如元武,没该死的公孙浅雪却死了。本来公孙浅雪与丁宁是郎才女貌,情深义重,一起杀死叶甄、元武,再一起隐退江湖该是何等快意恩仇的事啊,而现在的结局很糟心。

尽管,在剧中,李现与李一桐的表现都非常不错,但却支撑不起剧情的单薄。纵观全剧,整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与传统武侠故事的套路如出一辙。抛开梁惊梦转世成丁宁整个桥段有点新意之外,其他丁宁身背血海深仇,努力学艺,只为找仇人复仇,这些桥段其实是其他武侠剧用烂了梗。故事结构并无新意。

在电视剧开始时,因为急于安排各路势力、人物出场,叙事也乱得一塌糊涂,毫无章法可言,所以很多观众被糟糕的开篇搞得兴趣索然,愤然弃剧。

而且在拍摄几个大的场面时,不只是因为预算不够,还是人力不足,从出场人物到布景都非常简单,一点体现不出当时场景的浩大。

比如,丁宁参加白羊洞、岷山剑宗的比试时,元武带军队参加鹿山会盟的时候,按说都是比较大的场面,但是拍出来的效果却很寒酸。

还有最后两集的节奏明显加快,叙事越来越简单,情节越来越简化,丁宁很轻易地就得到了大刑剑,叶甄很轻易地就杀害了公孙浅雪和百里素雪。更大的槽点竟然是害死兄弟的元武和元子翰都没死,以后,大蘅要落尽这样的两个人手中,真是百姓的福气吗?这个结局,真的不那么爽快,

中国近代十大美男子有些谁?

一、潘安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人,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出门。有的怀春少女难以亲近他,就用水果来投掷他,每每满载而归,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 有个叫张孟阳的相貌奇丑,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去郊游,但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吐唾沫,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典型的男性版东施效颦!

二、宋玉 宋玉是中国历史上与潘安齐名的最著名的两大帅哥之一。 《登徒子好色赋》里,写有一位大夫登徒子说:宋玉“为人体貌娴丽玉,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宋玉就解释说有曾经有一位绝色美貌的东家之女登墙偷窥自己三年,但他都对人家不理不睬,因此不能说自己好色。

三、子都 《诗经》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意思是说,一个女孩子本来跟某帅哥有个约会,可是她等啊等等啊等,心上人帅哥哥没有见到,却见到了一个愚驽蠢笨的傻瓜。在这首诗里,“子都”被用作了帅哥的代名词,或者也可以说,子都是众多郑国少女——不排除某些少男——梦中的白马王子和假想的约会对象,少女们都以能见到那位帅名满全国的子都为荣,为了能见他一眼,甚至不惜呆呆的苦等几个小时,由此便可以想象出,当子都未见而见到蠢夫的时候,少女会有多么的悲伤,哀怨和惆怅了。 《孟子》又曰:“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哎呀,连亚圣孟夫子都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是不长眼睛的人,可见子都可真真正正的的确确是个大帅哥了。那么,这个帅名动天下的子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会有如此的魅力能让天下的女人们疯狂? 子都,春秋时期郑国人,大名叫做公孙阏,子都乃是其字。子都这个人,不仅相貌生的美,还有着一身的好武艺,能征善射,因此便做了郑庄公的大夫。 大帅哥子都是帅名远播的美男子,其容颜之美不仅震动了以庄公为代表的统治阶层,而且也得到了以郑国女子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和以孟夫子为代表的子孙后代的认同,仅凭这一点,子都之入选美男榜,便实在是实至名归的了。

四、宋文公 宋文公没有做国君的时候,是宋国的公子,被唤做公子鲍。 如果按照正常情况发展的话,本来是轮不到他做国君的,能一辈子安安稳稳的做个公子,已经足够他祷诵好几遍阿弥陀佛的了。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历史照着非正常的状况发展了下去而让原先的公子鲍坐上了宋国国君的宝座的呢?原因就是因为他长的实在太帅了! 就因为他帅,公子鲍变成了宋文公?这未免也太过荒唐了吧?可是事实确实如此,虽然其过程并没有说起来这般容易。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荒诞的故事呢?因为一个女人爱上了他。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祖母(当然不是亲祖母),宋襄公的夫人,周襄王的妹妹王姬。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子鲍是一个“美而艳”的大帅哥,于是乎中年守寡,独居深宫而难耐孤寂的半老徐娘王姬便看上了他,“欲通之”。可是公子鲍不愿意啊,怎么办呢?王姬便千方百计的想尽办法. 昭公九年,宋昭公外出打猎,这正是上天赐予王姬的良机啊,于是她便派人把昭公干掉,而迎立昭公的弟弟公子鲍当了国君。一段因帅得国的千古神话终于成为现实。(据《左传》,昭公田猎,乃是王姬所使,且昭公亦知襄夫人将杀己,然也无可奈何,只能坐以待毙,可见昭公实在襄夫人控制之下,王姬欲献国于公子鲍,实是易如反掌)。 那么这位帅哥,帅得令祖母倾心而折节欲通的宋文公,除了帅之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应该说还不错,起码要比他的哥哥,有“无道”之称的昭公好了许多。《左传》里说他“礼于国人”,《史记》中说他“贤而下士”,然而不管怎样,即便是因帅得国,也还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代价是什么,大家稍稍想想便自然能够猜到。

五、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 嵇康是中国古代少有的美男作家,精通文学、玄学和音乐,同时英俊潇洒,别人形容他是“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史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某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六、卫玠 卫玠,三国时人。关于卫玠的美,《晋书》里用词有“明珠”,“玉润”等等,他为人喜怒不表于形,总之是个面无表情的玉人。 这孩子自幼风神秀异,坐着羊车行在洛阳街上,远远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时人称之“璧人”。洛阳居民倾城而出,夹道观看小璧人。可这玉人特爱开口。当时风气最盛行清谈,爹妈怕卫玠磨牙磨得太累影响身体健康,就限制他说话,真叫人吃不消。 后来,卫玠到东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建业的官员们久闻卫玠艳名,立即答应予以重任。江东人士听说来了个大明星,人山人海地围观,挤得卫玠举步艰难,使他一连几天都无法好好休息,这个体质孱弱的美少年终于累极而病,一病而亡。这个典故就是《世说新语》中的“看杀卫玠”。(所以我们的fans在追星的时候都应该斯文一点,小心把偶像给看死了)。 卫玠一生,没在政治上兴风做浪,没为中国文艺或科技的发展做贡献,军事方面更是碰也没碰过。这么个人,居然在《晋书》上有传记,可见“美男”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传记里反反复复强调:俊美。

七、韩子高 韩子高,梁朝会稽山阴人。据说他“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韩子高貌美,美过中国少年瑰宝周小史(晋代有名的娈童),处于乱军之中,敌人挥舞长枪白刃疯狂砍杀,可一旦遇到韩子高,竟然会抛掉手中的兵刃,竟然没有一个人舍得伤害他的一根毛发,史说:“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可见此君貌美到了什么程度?他绝非仅有漂亮的脸蛋,他身材修长,善于骑射,形体俊美,肌肤诱人,实在是英武异常,令人痴迷而不能自拔。多少纯情少女,包括陈朝公主,都疯狂暗恋子高,竟然因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 但韩子高却甘愿委身于南朝陈文帝陈茜,他们同食共寝,日夜不离。更因为子高的一段绯闻,而导致陈茜一怒之下感情用事灭了王司马一族,最终造成了梁朝的灭亡和陈朝的建立。这种因为同性恋而导致王朝颠覆的史实,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韩子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虽然最终誓言未能兑现,但是韩子高貌美倾国的事实是不容辩驳的。陈茜病故以前,子高端水送药,片刻不离,给弥留之际的陈茜以极大的安慰。偌大的皇宫,一切人等均被拒之门外,只有陈茜子高两人病榻厮守,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陈茜死后,子高被冤狱赐死,年仅三十岁。

八、兰陵王 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 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隐情.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以威赫敌人,所以每每打仗都不得不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有人怀疑“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吊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九、慕容冲 这个小字凤皇的美少年是前燕开国皇帝慕容隽的幼子。五胡十六国时期倾国倾城第一人。短短二十几年的人生,如扫帚星行空,轰动之大把北国江南所有美女都比化了。可惜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不出名,他也跟着被尘封。 话归正题,前燕传到第二任皇帝手上便不行了,被前秦吞并。作为战利品,十二岁的慕容冲和姐姐清河公主被充入长安的禁宫,一对漂亮宝贝陪秦王苻坚风流快活。 后来苻坚因为影响不好,把慕容冲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太守。十几年后,淝水之战,苻坚大败。慕容冲结集鲜卑人,趁乱而起,马踏关中,挥刀雪耻。数载娈童生涯,一朝铁血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曲折经历形成了性格的极端:外表阴柔,内心狂野,坚毅。 慕容家族以能征善战桀骜不驯著称,还有个特点就是外形好。出现慕容冲这么个集大成者,并非偶然。有趣的是燕国皇室选继承人时,脸蛋漂亮的极占优势。晋朝“以貌取人”的风雅被慕容鲜卑发扬光大了。繁殖的结果是代代英俊骑士,个个欣长矫健。可最终燕国就是被一帮绣花枕头给玩完的。

十、独孤信 独孤信,出生在一个鲜卑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 后来,独孤如愿被权臣尔朱荣收编。尔朱荣见小伙子精于骑射,一表人才,立马提拔为别将。人长得醒目就是好。 这时候独孤如愿才二十来岁,在军中人称“独孤郎”,讲究修饰打扮,又喜欢耍帅,曾在阵前匹马挑战,力擒敌将。单挑本来就少,这一回还是帅哥出阵,又有历史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呵呵,可惜没有录像。 某日,独孤如愿到郊外打猎,等到晚霞满天,策马回城,迎风急驰,帽子无意中偏到一边。第二天起来一看, 满城人都侧戴帽子,学习这个帅呆了的新造型.

如果是扶苏继承了皇位?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单纯针对个人项羽来讲,我认为他不一定能反。项羽这个人,并无胸怀天下之心,充其量也就是想封王封候,但至于统领天下,估计他自己都没有那个心思。也更没那个能力。有将相之才但无帝王之相。如果扶苏上位,用招安封候的策略足以安抚。但从整体的秦朝体制和挤压的问题来说,即使扶苏登基,也仅仅能说是延缓秦朝的灭亡。早晚会有的矛盾爆发引发暴乱的。因为没有任何的史料证明扶苏具有帝王之术,仅仅说他贤能而已,但想力挽狂澜紧靠贤能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

一、从政治制度上看,秦朝的制度并没有错

秦朝的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模板,有些方面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央制度上,秦始皇建立了三公九卿制,这些官员对秦始皇起到了建议和监督的作用。不要把秦始皇想成那种动不动就杀人的狂魔,他杀每一个人都有原因和理由,正当的建议和批评他是能够接受的。至于地方制度也是如此,秦始皇为了避免周朝宗室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废除了分封制,而改用郡县制。当时秦朝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地方长官有皇帝亲自委派。这项制度并没有错,从历史的发展上来看,世界同时期的其他帝国也使用了类似的制度,这就是神秘的历史必然性。

至于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地方郡县无力镇压的情况,这完全是意外的情况。大家想一想陈胜吴广起兵时的理由:“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位时期,民间并没有大规模反抗他的统治。从百姓的角度来说,他们认可秦朝、认可秦始皇、也认可公子扶苏,但不认可秦二世胡亥。至于后来的项羽重新分封诸国,这完全是项羽那个武夫目光短浅。

最后就是秦二世上台造成的恶果,秦二世上台本来就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丞相李斯向其建议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治国方法。就是严密控制朝中的权力,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抗。这代表着李斯的法家思想,但是秦朝后来的灭亡证明治理国家仅仅依靠一种思想不行。至于秦二世在位那四年为什么发生那么多的起义,这还是因为秦二世自己的挥霍无度。秦二世上台以后那些烧钱耗民的工程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扩大。再加上赵高以及亲信们的倒行逆施,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出现了大泽乡起义,如果秦始皇或者公子扶苏在,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只不过就秦朝当时的制度而言,再经过一段时间,农民起义就无法避免了。

二、没有秦二世,项羽、刘邦根本反不起来

秦始皇在位时期,连续不断的出巡,不要以为他是在游玩,他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地方稳定。由于六国都是刚刚平定,秦始皇需要到各地巡视镇压一切不安全因素。至于公子扶苏,他的建议和政策放在国家稳定时没有问题,但是在初期只会增加征服地的动荡。陈胜、项羽、刘邦等人的造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秦二世的折腾。秦始皇去世以后,秦二世用计杀掉了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首先造成了秦朝北部军团的离心离德。秦二世在咸阳杀掉了众多的宗亲和重臣,致使他自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也使朝臣们对其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农民起义发生之后,南部军团选择了独立。而北部军团虽然是秦军精锐,但是此时已经军心涣散,再加之统帅王离的威信度不足。在项羽背水一战的冲击下,这支军团崩溃。如果扶苏登基,蒙恬等名将绝不会被杀,秦军都还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且不说陈胜、项羽敢不敢反;即便他们反了,又会有多少人支持。秦军的战斗力可不是吹出来的,项羽即便号称万人敌,那又如何?

如果秦始皇驾崩扶苏继位,那么首先很多工程就会停下,消耗民力会有一个限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不会至于天下皆反。第二即便出现了农民起义,文臣武将们都在,完全可以镇压下去。秦朝出现的很多严重的问题都是秦二世时期才出现的,如果是扶苏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所以很多制度并不完善。很多问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才会体现出来,而秦二世所做的事情就是加速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即便扶苏继位,秦朝制度的出现一些问题发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会爆发,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压制得了的。

毕竟造反这种事永远是风险大于回报的,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等绝佳因素,基本没人愿意挑这个头。以项羽的军事能力,做为一方诸侯,绝对可以凭借军功获得他所想要的地位和荣誉,所以扶苏继位的话,那项羽的造反动机不够。

秦始皇是被人杀死的吗?

大概率不是!

胡亥能继位,也是秦始皇对自己谜一般自信的体现,以秦始皇的至高无上的威望,确实保证了帝国接班人顺利继位,但是不能保证胡亥继位后的事,胡亥的皇帝范实在是太差了而已!

关于秦始皇在沙丘病逝的事,史料非常少,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说法,最后一次巡游前,秦始皇就有不好的感觉,谶语祖龙死、荧惑守心、东南天子气等等,可能身体也略有不适,所以决定巡游天下,不料突然病重,甚至可能摔了一跤,很快在今天的河北病入膏肓,最终在沙丘病故。

胡亥、赵高、李斯等会不会因为秦始皇病重,串通一气趁机谋害秦始皇呢?不会!胡亥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小儿子,所以只带着胡亥去巡游,秦始皇一直没有立太子,那么带着胡亥去巡游意味着什么呢?胡亥年龄小,也十八九岁了,心里没数吗?李斯、赵高等心里没数吗?

胡亥有谋害之心吗?

秦始皇一直不立太子,原因可能跟简单,可能是自己想的,也可能是近臣说的,太子是接你的班的,为什么接班呢?因为你早晚会死,秦始皇是最怕死的,觉得补吉利,加上他的儿子们没有合他心意的,所以一直补立太子,或者等小儿子历练成熟了,立胡亥为太子,没想到秦始皇看错了老天爷,没给他多一点时间培养胡亥并安排后事,也看错了胡亥,实在是聪慧其外,败絮其内,实在不是块料,但是这是后话,以胡亥巡游时期的境遇,优越感远远超过诸公子的,受到秦始皇的宠爱,怎么可能有谋害之心呢?

赵高有谋害之心吗?

赵高对法律文书很熟悉,写字也漂亮,所以秦始皇提拔他做了近臣,还让她当胡亥的老师,赵高犯事蒙恬要查办他,秦始皇爱其才宽恕了他,一个出身贱籍的宦官而已,能有什么企图要谋害秦始皇呢?即便是秦始皇病重时想立扶苏或其他的公子,赵高为了自己的学生胡亥继位,产生了谋害秦始皇的心思,他自己也不敢,还是要和胡亥商量,胡亥年龄小,很容易忽悠,可是蒙毅被赐死前的辩白,间接证明了秦始皇一直都有立胡亥的心思,而且对胡亥极其宠爱,赵高更没理由谋害,秦始皇死后,胡亥等隐瞒死讯,在巡游路上,以秦始皇的名义杀死扶苏等公子大臣,没有一点反抗,轻松解决问题,可见秦始皇对王公大臣的威慑力,赵高也不敢。

李斯有谋害之心吗?

根据《赵政书》记载,秦始皇死前,和李斯商量过继位人选的事,李斯辅佐了秦始皇十几年,难道不知道秦始皇什么心思吗,《史记》记载的李斯害怕扶苏继位重用蒙恬,自己难免被冷落,从而加入了胡亥赵高的阵营,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认为不可信,即便是扶苏继位,扶苏难道会重用蒙恬蒙毅家族,而不重用功劳很大的李斯,或者因为扶苏一向全盘否定李斯的偏重法治的政治主张,一定会罢黜李斯饿丞相,如果扶苏全盘否定李斯,他一定被秦始皇极其厌恶,因为否定李斯就是否定秦始皇,扶苏怎么能继位呢?所以李斯没必要因为害怕扶苏继位而参与谋害。

假设秦始皇是被谋害的,李斯贵为丞相,在这件事上也只是被动参与的配角,因为他没有兵权,就像《雍正王朝》雍正继位当晚张廷玉的角色,真正起决定性的力量是十三爷带兵来了,其他都是扯淡。

既然不重要,胡亥继位后,以李斯对胡亥和赵高的了解,就会想着脱身,怎么会触怒胡亥,让赵高有可乘之机呢?

因为贪恋相位而大意吗?

秦始皇虽然受历史局限性,统一之后没有给天下休养生息的机会,并因此埋下迅速灭亡的种子,但是秦始皇作为君主来说,个人能力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作为开天辟地的历史第一帝,秦始皇在当时的威望可以说无可复加,对百官和军队的掌控,也是绝对的,虽然在最后一次巡游途中突然患病,但是李斯、赵高、胡亥等不敢胡作非为,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仅带着小儿子胡亥巡游,还极其宠爱,虽然没立太子,也透露着点立胡亥的预兆,秦始皇怕死,但是他的身体情况他自己知道,早晚会死的,只是没想到死的这么快,而胡亥的政治能力太弱,俗话说尽人事,听天命,人事不修天命不假,大秦帝国十几年就灭亡了,谁是谋害者呢!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首先观点放在最前边,作为一个十足的秦粉,我是不支持秦始皇是暴君这种说法的。其实翻翻历史,所谓暴秦学说,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句“焚书坑儒”、“滥用民力”、“严刑峻法”,过了许久也没有翻出新的花样来。

在《史记》中,司马迁似乎赞同秦始皇是暴君之说,《秦本纪》中说秦始皇“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然而在《李斯列传》中却说“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似乎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嫌疑。

所谓“焚书”,史料记载其令原文为: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意思是秦国以外的其他列国国史都烧掉,不是博士馆收藏的的《诗》《书》也都要烧掉,而且医药、卜筮、农学之类的书籍是不烧的。他做这些,无非是让六国百姓,不再怀有故国情怀,安心做个 秦人,是保证秦国稳定的一种手段。至于,秦始皇的“焚书”造成的文化损失有多大,可能有但也也没到了灭绝的地步。真正导致这些文化流失的是十数年后,项羽在咸阳的那一把大火。

所谓“坑儒”,历来争议就更大了,一种说法秦始皇坑杀的是“术士”而非儒生,支持这种观点的有唐代韩愈、宋代司马光。还有一种说法是坑杀的是儒生,而且秦始皇要杀尽当时的儒生,这种观点最为忠实的拥护者是东汉的王充,然而据他自己考证的结果也不过“四百六十七人”而已。“坑儒”之事或许真的存在,其时六国刚刚归秦,怀有故国情怀的士子文人肯定存在,这些人不服秦法、私下非议、以古讽今,想要恢复井田分封,这在秦国是触犯秦法的,或有杀之,也未可知。

所谓“滥用民力”,无非是指秦国繁重的兵役、劳役,那么始皇帝征发如此多的兵力、民力是用来做什么呢?真的只是为他在骊山修陵墓吗?显然不是,在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那些非议他的人也是躲在他修的万里长城之后才能喋喋不休的。

所谓“严刑峻法”,是指秦朝继承了秦国的法律,这被秦人习以为常的律法,对于从未接触过它的山东诸国的人来说,一时间难以接受也是有的。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