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 正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典,黄帝内经中的内有几个含义

admin2023-12-09加拿大2823 ℃0 评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典,黄帝内经中的内有几个含义?

《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刘歆的《七略》。

可惜,《七略》在唐代末年即已佚失。

那怎么知道《七略》里记录了《黄帝内经》这部医书呢?

因为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基本沿用了《七略》的分类法以及所记载的内容,而且很多还更详细。

由此可知,《七略》里,是有《黄帝内经》这部医书之名且记述了基本内容的。

《汉书.艺文志》,对《黄帝内经》名称的由来,也有解释。其《医经篇》云:“《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这已经说的很明白了——《黄帝内经》之所以称“内经”,是因为还有“外经”。

《黄帝内经》的“内”,从字面上来说,与“外”相对,有没有其他的含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典,黄帝内经中的内有几个含义

有两点值得考虑——

第一,从战国时期开始,许多著作分为“内篇”和“外篇”。如《庄子》、《晏子春秋》、《淮南子》等皆如此。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仍分内外篇。

一般来说,分内外篇的著作,表述“宗旨”的归入“内篇”,有所发挥的列入《外篇》。

第二,中医理论,强调“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辨证施治”,于此来说,《黄帝内经》之“内”,与其他“内经”一样,就不仅是述其“宗旨”,还带有“内症”与“外症”相互区别、相互影响之意。

关于“内科”“外科”之区别,大都认为宋元时期才真正明确。元代吴海《闻过斋集》之《赠医师郭徽言序》云:“疡医世称外科,谓与内科不通。”

但内症外症之区别和联系的思想,可能要形成早得多。金李杲所著《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伤之症,类似外惑,系统分辨了阴阳寒热,有余不足之差别,并详细提出了治疗的方法。

以上两点,大约是《黄帝内经》之“内”所包含的含义。

总之,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汉代当有“内经”三家,只是现在今存《黄帝内经》了。

很长时间以来,主流观点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国中医学奠基之作,且为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

此部医书,只是“托名”黄帝,似无异议。撰者已难以稽考,但应成书于公元前403-前221的战国时期应无问题。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都有《脉书》,经研究被证明,当为《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的祖本,即《经脉篇》由《脉书》发展而来。

也就是说,比《黄帝内经》,还有更早的中医理论著作,《脉书》即是。

当然,《脉书》所讲述的“脉数”,只有十一脉,因而此书又被称作《阴阳十一脉灸经》。

《经脉篇》,则为十二脉。问题不在于增加了一脉,而是后者的理论概括更具深刻性和普遍性。

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对《黄帝内经》做了如下评价——“《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于全书之中。全书不仅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消长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而且提出了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本的观点。对五行理论的运用,书中一方面按照五行属性类分自然界中众多的事物,从而将人体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与天地四时紧密联系起来,并且还运用五行学说中的生、克、乘、侮理论来说明人体五脏间的相互关系,以其解释病机、预测传变、判断预后、确立治则。”

《黄帝内经》,以传说的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对话形式阐述医学问题。在成书后,陆续又有增补,应该是事实。现在通行的《黄帝内经》版本,为唐代王冰注本《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宋代史崧序本《灵枢经》十二卷,八十ー篇。总共三十六卷,后被整合为两部各九卷,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

《素问》八十一篇,自“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篇”至“解精微论”。《灵枢经》八十一篇,自“九针十二原”、“本输”至“痈疽”篇。

两部分的大致内容,包括摄生(养生和预防);阴阳;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功能,脏腑生理、病理反应等);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气功、温熨及贴药等);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

中国医学史研究者称,《黄帝内经》所包含贯穿的统一整体观、发展变化观和恒动观等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黄帝内经》在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无可争议的骨干作用。

《黄帝内经》,产生了十分深广的国际影响。

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均将其视为主要医学经典著作。日本八世纪初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令》规定,《黄帝内经》为学医者必读之书。

将见石是汉族吗?

答:

将见石是汉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典,黄帝内经中的内有几个含义

解释原因:

根据公开资料,将见石是中国籍演员,出生于湖南省,而湖南省的主要民族是汉族,因此可以推断出将见石是汉族。

内容延伸: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如壮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等,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丰富之处。

操作类问题:

如果想要确认将见石的民族是否为汉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查看将见石的个人资料,如出生地、家庭背景等等,是否有涉及到民族信息。

2.通过将见石的演艺作品或采访等视频资料,观察其外貌特征、语言口音等等,是否与汉族人相似。

3.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可以通过向将见石本人或其经纪公司等相关方面进行询问,以确认其民族身份。

安徽单招文学常识知识点?

单招语文文学常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河北单招考试语文知识点?

河北单招语文文学常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为什么梧州属于广西而不是广东?

传统的说法,包括权威的《辞海》、《辞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当代专家学者的说法,均指古广信就是苍梧郡治的今广西梧州市。虽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说广信是在今之广东封开(封川、封州),但不为大多数严谨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学者所取。例如,被唐宪宗称为“博闻强学,知历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岭南节度使的杜佑,其史学名著《通典》,说到“封川”、“封州”时,均从晋代说起,此前之沿革均只字不提。

今年8月5日《南方日报》C08版头条刊登了一条重要消息,称“五专家学者郑重公布十几年研究成果,封开:岭南文化发祥地。主要依据包括:‘封开人’是岭南人始祖;岭南最早的‘首府’设于此;粤语发源地;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

这一带有浓厚行政色彩的公布,确实不同凡响,自然引起史学界、文化界的关注。

我的观点是:古广信就是拥有漓水的今梧州,广东封川是苍梧郡治广信县的辖地,而不是治所;岭南最早的“首府”交州设于今梧州,而不是今封开;经灵渠接通长江水系的桂江(漓水)?熏才有可能成为古代的水上“丝绸之路”;桂江与西江交汇的王侯之邦、苍梧王城、苍梧郡治、广信县治,军事古要塞的梧州?熏才会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枢纽。

先看一看古广信为“梧州说”的传统依据。

权威的《辞海》、《辞源》也持“梧州说”,因不是史书和地理书略不赘。

《广西通志》、《清同治版苍梧县志》及今《梧州市志》均持“梧州说”,因是“当事人”自报家门,可不采信。

《广东百科全书·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云:“交州……剌史每年巡行各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岭南古代方志辑佚》(广东方志办古代方志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骆伟、骆延辑注)其中《交州记》的校注,“交州”条说“交州。汉置,交州剌史治龙编(今越南北部),建安时徙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后又改治番禺。……”

《岭南文化》(陈乃刚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云:“交州首府的广信(今广西梧州市),还出现了几个著名的经学家……”1992年初,在某文学笔会与乃刚先生相识,幸蒙惠赠此书,引起笔者的兴趣,便开始地域文化之研究。谨此向陈先生表示谢忱。

《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二)》张荣芳、王川文 〈两汉时期苍梧文化述论〉也说:“苍梧郡下辖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等十一县,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三)》徐杰舜文《岭南文化解剖散论》说:“苍梧郡治所广信(今梧州)……”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1988年3月第一版,1989年7月第二次印刷)云:“苍梧县:隋开皇中以广信改名,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后迁治龙圩镇,即今广西苍梧县。”

“苍梧郡: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

“交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交州剌史部。东汉治所在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移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

“广信县:西汉置,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隋开皇中改名苍梧县。”

这本《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也说到“封州”和“封川”,均从隋代说起,之前的沿革只字不提。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云:

“交州:汉置……建安间徙治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苍梧郡……汉初赵佗封其族人为苍梧王皆此。武帝置苍梧郡,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广信县,汉置。隋改曰苍梧。即今广西苍梧县治。”

这本民国学者编的大辞典说到“封州”,对其南朝之前的沿革只字不提。“封川”条则说是“汉广信县地……”未说是广信治所。即指封川是广信县的辖地。

南宋人王象之编的《舆地纪胜》云:

“梧州……舜帝南巡至于苍梧之野,禹贡荆州之域,越地婺女牵牛之分,秦取百越,属桂林郡,秦末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其地多属焉。汉武帝平吕嘉,又以其地为苍梧郡之广信县。初,南越以同姓赵光为苍梧秦王,汉武平南越,光降,封隋桃侯,汉于苍梧郡兼置交州,武帝初置十三州剌史,而交州剌史治苍梧郡之广信县。……”

“苍梧县,《旧唐志》云,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即今治。隋立苍梧县,于此置郡。”

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说到“封川”、“封州”,也有取别家“封川,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的说法,但并未说是县治,并把不同的说法也摆出来,聊备一说,还加作者的按语予以分析(后详)。

北宋人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云:

“梧州(苍梧郡,今理苍梧县)秦属桂林郡,汉为苍梧。《汉书》云,即武帝元鼎六年开置也,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

“苍梧县(旧二乡,今六乡)汉苍梧郡治,广信县即今州治也……”

“封州(临封郡,今理封川县)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唯此说坐实“封州即广信县也”,我怀疑“也”是否系“地”字之讹。

“封川县(五乡)州所理,汉元鼎六年置广信县,属苍梧郡,在封水之阳……”在“封水之阳”的是封阳县(东汉人泰山太守应劭曰:“封阳,在封水之阳”)。封阳县和广信县是苍梧郡辖下的两个县,按此条说法,封川既在广信县,又在封阳县,自相矛盾,不足采信。

唐代曾作岭南节度、淮南节度使,德、顺、宪三朝宰相,唐中期重要的政治家、理财家和史学家杜佑,在其史学名著《通典》中《州郡·序目(上)》云:“后汉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县、道、侯国四百余所。其后亦为十三州部:……交治广信(今苍梧郡苍梧县)……”

“梧州”条云:“梧州(今理苍梧县),秦属桂林郡。二汉为苍梧郡,兼置交州(领郡七,理于此)……领县三:苍梧(汉广信县城,即此地)、戒城、孟陵(汉猛陵县)。”

《通典》的《古南越》篇的“序”中也云:“……至(汉)献帝,乃立为交州(领郡七。时张津为交趾剌史,士燮为交趾太守,其上表请立为州,置牧,初理龙编县,即今安南府县也。乃置交州牧,徙理苍梧广信县,即今郡苍梧县也……)”

以上这些词典和经史典籍均众口一调,明白无误地指明:古广信即今梧州,或苍梧县即汉之广信县,或广信即今之苍梧,这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常识了。

南北朝的南朝宋人宣城太守范晔撰的《后汉书·郡国志》,因写作年代早,“梧州”、“封州”、“封川”之设置尚未出现,其所指的地望就显得“模糊”了。

“苍梧郡”条云“苍梧郡(武帝置,雒阳南六千四百一十里),十一城,户十一万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万六千九百七十五。广信(汉官曰剌史治,去雒阳九千里)、谢沐、高要、封阳、临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猛陵、鄣平。”

又云:“交州剌史部郡七,县五十六(……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

此《后汉书》虽指出某地距洛阳多少里及方位,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与实际情况每有不合,尽难凭信,又难在今之地图上测算距离,且不去理它,暂且“模糊”起来。

把古广信说成是今封开的,其依据是什么呢?

查《清道光封川县志·沿革》云:“封川本汉苍梧郡广信县地(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原来此说法最先出自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但李吉甫并没有说封川本汉苍梧郡广信“县治”,而是说“县地”。到了北宋人乐史的手里,其《太平寰宇记》就说成是:“即汉苍梧郡之广信县也。”“地”字变成“也”,坐实“封川即广信县”,后人据此,难怪以讹传讹了,今天竟又有人相信,以此为据。但今封川是当年汉广信县的属地,则是事实。

为什么从古至今,总有“广信在封开”的说法呢?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有过解释。原因就是:“封川乃自广信县析出置郡”(指梁信郡),乃至《唐书》曾云:“封川尚名广信郡”,所以王象之特别提醒“广信与梁信郡,则二者之名,因不容以相乱也。”

为《前汉书》作注的唐人颜师古曾评说过:“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竞为新异,妄有穿凿,安处附会,颇失其真。后之学者,因而祖述,曾不考其谬论,莫能寻其根本。”看来,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把“地”变为“也”之类,即属师古所指斥之列。

由此看来,中古以来的解释和撰述皆不足以采信了。那么我们就只查汉朝当代人撰的《史记》和《前汉书》,“寻其根本”。

在秦汉之际,行政上尚无“梧州”、“封州”、“封川”的设置,但“漓水”、“封水”、“贺江”之地名早已有之。那么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的广信县到底在哪里?

查《前汉书·地理志》中“苍梧郡”条是这样说的: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眼莽即篡汉的王莽———陈注,下同?演,属交州,有漓水关)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莽曰广信亭)、谢沐(有关)、高要(有盐官)、封阳(应劭曰“在封水之阳”)、临贺(莽曰大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有荔平关,师古曰荔音隶)、猛陵(龙山含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陆)。

请注意“苍梧郡……有漓水关”这句话。现今之梧州仍有此关,俗称“大漓口”。能够拥有漓江的,只能是梧州,而非封开。就是说,汉的苍梧郡即是今之漓江下游的梧州。

那么广信呢?广信在漓江之滨,还是在贺江(封水)之畔呢?再查《前汉书》,竟在“零陵郡”条找到说法:“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九疑,属荆州),户二万一千九十二,口十三万九千三百七十八人。县十:零陵(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过郡二,行二千五百三十里,又有漓水东南至广信,入玉林,行九百八十里……”

此条明白无误地指出“有漓水东南至广信”。查中国地图,在桂林、阳朔的漓江顺水东南而下,就到了梧州,汇入西江。

由此可见,古广信,就是拥有漓水的梧州

再查《史记》。

秦末赵佗在南越自立为王的故事不必复述了,但有一件事为某些学者所忽略,或者有意回避不予提及漠而视之的。就是赵佗自立为王之后,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秦王”(又称“苍梧王”),在梧州建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

赵佗立国后,只封了赵光一人为苍梧王,再没有封其他人为王了。可见,苍梧在当时南越国和岭南的政治军事地位之重要。汉武帝于元鼎六年秋天,派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大军攻灭南越国,《史记》说:“苍梧王赵光者,赵王同姓,闻汉兵至,及越揭阳令定自定属汉……皆得为侯。”这位地处战略要地的苍梧王赵光主动投降归汉,得到武帝的善待,封他为隋桃侯,历昭帝、宣帝、元帝、成帝数朝,尽享尊荣。

元鼎六年武帝在苍梧郡置广信县,又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剌史部。很难想象,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设置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政治中心,会舍弃王侯之邦的苍梧王城,无视苍梧郡治的所在,不顾军事要塞之轻重,而设此统治中心在广信县的属地,一个当时尚未有名字的地方。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