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未命名/ 正文

古代先生百科全书,为什么王阳明最喜欢的称号是先生

admin2023-12-10未命名23 ℃0 评论

古代先生百科全书,为什么王阳明最喜欢的称号是先生?

我认为就华夏三千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被称作“两个半完人”之一,前有孔子,后有王阳明,半个算曾国藩;就五百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明代当时的历史来看,王阳明也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但是,这么多耀眼的名头背后,王阳明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称号是什么呢?是先生。先生就是老师的意思。

王阳明发自肺腑地说,他内心最爱的其实是讲学。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他接下来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宦官头子刘瑾倒台之后,王阳明在庐陵县令任上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大转机。王阳明在京中、朝中很多的朋友就开始向朝廷进言,说王阳明有这么大才学的人怎么能一直在基层待着呢?一定要让他到朝廷中来。由此,王阳明的升职记开始了,很短时间内连升数级。

一开始,朝廷先任命王阳明为南京刑部一个主事。明代是两都制,北京一都,南京也是一都。整个中央官僚系统在南京都有一套。但南京的主要是闲职,不像在北京任职那么重要。这次王阳明虽然被提拔到南京刑部当主事,好像升官了,但这个官的意义不大。可王阳明还没去上任呢,新的任命又来了,升他为吏部验封司主事。

吏部在中国古代是六部之首,而且吏部有四个司,一是文选司,选拔干部。排第二的就是这个验封司,验封司管奖赏、封爵,权力非常大,而且是个肥差。这个职位搁在别人,那是高兴得不得了,但王阳明却无动于衷。王阳明无动于衷,朝廷却有动于衷。紧接着,又升王阳明为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相当于现在一个副司长的位子。结果,王阳明刚到了北京,还没有去上任呢,又升作吏部考功司郎中。虽然是吏部的考功司,但是王阳明这次成为了考功司的一把手、领导者。

古代先生百科全书,为什么王阳明最喜欢的称号是先生

短短时间里连升数级,而且都是重要岗位,都是肥缺,甚至副职还没上任,直接就封了正职。但是,王阳明并不因此高兴。回京之后,王阳明最感高兴的是又和当年志同道合的一帮老朋友见面了。像他的人生知己湛若水,两人久经沧桑重逢之后,那种兴奋就别提了。湛若水把王阳明安排在当时北京的大兴隆寺,于是王阳明暂时在大兴隆寺里住下来。

一住下,王阳明第一件事不是到考功司去报到,着手开展工作,而是和湛若水他们重兴当年在北京的讲学之风。我们知道,王阳明当初和湛若水在北京就已经开始有讲学之习了,很多人听他们讲课。但那时,王阳明还没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阳明心学还没有出现。但是,从王阳明对讲学的热爱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时候他虽然对军事、对其他很多方面都非常感兴趣,但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天生适合讲学。他龙场悟道之后第一件事,真正标志他脱胎换骨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立刻把“何陋轩”那个破旧的小茅屋改建成了龙冈书院。然后,在龙冈书院讲学的过程中吸引了毛应奎、席书这些人。再后来,又到贵阳书院讲学,在贵阳书院讲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庐陵县令的任命。

龙场镇 阳明洞

去庐陵的一路之上没有书院,王阳明找一所寺庙也要讲学。后来,王阳明到了庐陵,把多少任知县焦头烂额的一个烂摊子、一个烫手山芋治理得井井有条。这里面固然用到了心学的事上练、知行合一的很多智慧,但是我们也提到过,王阳明在庐陵大兴讲学之风也是把事情做成的重要因素。庐陵的白鹭洲书院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王阳明就在那儿讲学。

除此之外,庐陵城外有个青原山静居寺,现在那里还有王阳明手书的“曹溪宗派”四个大字,落款就是“乐山居士王守仁书”。王阳明在庐陵县令任上,曾自号乐山居士。寺内右侧屋原是朱熹讲学处,王阳明后来就在这个地方讲学,就把它改叫“青原书院”。庐陵当地好多知识分子都到那儿听他讲学。王阳明离开庐陵后,他的学生邹守益继续在此讲学。再后来因为青原书院太小了,学生索性在青原寺的对面重新建了个书院,就叫阳明书院。

可以看出,王阳明是走一路讲一路,当年被锦衣卫追杀去龙场赴任的路上,还收了徐爱等三个学生。沿途讲学的过程中还吸引了一个人来听他课,这个人就是明代的一个大奸臣,严嵩。严嵩晚年十恶不赦,主要是被他儿子带沟里头去了。严嵩原本来是一个有志青年,尤其是早年和王阳明结交,听他讲学。王阳明在庐陵青原书院讲学的时候,严嵩甚至从很远的地方专门跑来听讲。

不论人生多么流离失所,不论命运多么艰难困厄,王阳明一直热爱的讲学其实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有一句名言,说“夫志,犹木之根也”,人生的志向很重要,他说心学首先要立志;但“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可见讲学是多么重要。

历史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当过老师。孔子是老师,苏格拉底也是老师,像柏拉图原来是个摔跤手,后来拜在苏格拉底门下,就是被苏格拉底的讲学所征服了。

为什么说讲学特别塑造人呢?我想很关键的就是,要做一个好老师,想要讲好,首先要有强大的理性思维。你要把你想讲的东西归纳、总结、系统化、理性化,这需要非常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科学研究发现,动物其实是有感性思维的,但动物缺乏理性思维。人类之所以超越动物的地方,就是人类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又诞生了理性思维。把理性思维总结之后,要去讲给人听,要让人能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还必须有感性的传播方式。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感性思维能力。讲学要讲得好的话,一定是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完美的融合。

我们说人类的心智,其实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融合。我和霍金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应该严重关切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人类创造了它为人类所用,但是它的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一旦远远超过人类之后,当我们仰望它就像蚂蚁看人类一样的时候,就可怕了。因为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增长是一种生物性的进化,人工智能将来完全有可能是一种指数级的增长。

所以王阳明讲,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句话还有一层意思,讲学只是影响和培养别人吗?不是这样的。固然王阳明的学生遍天下,很多有志之士受他的影响,然后塑造自己的人生。但是,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也至关重要。讲学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模式,王阳明讲的这个“夫志,犹木之根也”,也可以说是他自我的心智;通过讲学的过程,也可以把自身培养灌溉成参天大树。在多年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而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圣人。

古代的官和吏区别在哪?

官吏一般用来形容官员,这已经成为了大家的习惯,但,历史上的官吏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一时为吏,终生为吏,永远没有出头的那一天。

对于这个区别,其实细心的朋友在看《水浒传》的时候就有所了解的,当时宋江陪运送花石纲的官员时,那官员嘲笑和讽刺宋江只是一个刀笔小吏,说他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以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敏经常说“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说“官吏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官和僚都是官员。

但其实这一点在宋朝就已经开始了,宋朝开始官场体制有一个很重大的变化,就是官吏分开,官事科举考来的,只会经史子集,吟诗作赋,至于财政,经济,司法,一窍不通。而经济,财政,司法全部由吏去做,这样地方上的最大利益就是吏,实际上国家政权是操纵在吏的手上。

官和吏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 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

二:工作性质的不同。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最终归宿不同。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就走了,而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

古人对领导的尊称?

古代对领导的尊称:

1、阁下:旧时对一般人的一个尊称,常用于书信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相互见面不方便直呼其名,也就会用阁下这个尊称。

2、夫子:古代对男子的一个尊称,也是对老师或者是学者的一个称呼等等。

3、君:此字始见于商代,古字形从口、从尹,殷代表权力的掌控者,口号发号施令。古代帝王崇尚无为之治,具体的事情都是由手下人来办理,这些主持办理具体事物的人就是“君”。

4、先生:字面的意思是比自己出生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也有先接触陌生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因此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正所谓“达者为先,师者之意”。

5、公: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对祖先的尊称,在西周金文中主要是王朝大臣之称,春秋时代“公”是诸侯的统称。

6、子:是中国古代对士大夫的统称的意思。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赵彦卫《云麓漫钞》:“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7、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足下是旧时候的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用来称呼君主。出自《项羽本纪》。

8、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如《荆轲刺秦王》:“秦舞阳王奉地图匣,以此进致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来演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9、殿下:是中国古代对皇后、皇太子、公主、诸王的敬称,即对皇帝的敬称“陛下”。也指现代社会用于对君主制国家王储、王子、公主的敬称。

10、卿: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古时高级官名;古代的时候君称臣。《国语·晋语》:“有卿之名”。

古代先生是指老师吗?

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 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现时日语、韩语和越南语仍然保留这种用法。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先生”这个称呼是针对不同对象的。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到了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本此。

相公一词原指有身份男子?

相公一词是指有身份的男子,什么时候演变成老公的呢?“相公”一词其实是当时京剧、黄梅戏等里的一种叫法,当时叫相公是要叫很长的一声,就像是相~公~这样的形式。到了近代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改口称自己的相公为“先生”或者是“丈夫”了,当然这个先生一词到了现在,就不是专指自己的丈夫了,而是演变成为男性的一个特殊名词。而“老公”一词其实在古代的时候,是太监的专属名词,古代很多的宦官都是这么叫的,但是现在老公却成为我们当下最流行的一种叫法,不知道有多少女性真正知道“老公”的来历,知道以后还会叫吗?欢迎各位留言哦!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