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安徽自贸区和跨境电商发展,你觉得安徽省内前三大城市是哪三个?

admin2023-12-10游戏26 ℃0 评论

安徽自贸区和跨境电商发展,你觉得安徽省内前三大城市是哪三个?

我是安徽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既然是省内三大城市,那就离不开面积、人口、gdp、财政收入。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来看。

一.面积。

安徽全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属于中游。皖北、皖中、与皖南地理位置、环境差异较大。皖北处于江淮平原,皖南多山。因此各市面积也大小不一。根据统计数据,安徽面积最大的三个城市是:

1.六安:18399平方公里;

安徽自贸区和跨境电商发展,你觉得安徽省内前三大城市是哪三个?

2.安庆:13590平方公里;

3.滁州:13500平方公里。

二.人口。

截止2020年末,安徽全省户籍人口7119.4万(2020年数据暂未出炉),其中常住人口6365.9万。人口总规模处于国内前五位。安徽各市人口前三位的市分别是:

1.阜阳:户籍人口1077.3万,常住人口825.9万。

2.合肥:户籍人口770.44万,常住人口818.9万。

3.宿州市:户籍人口658.27万,常住人口570.05万。

三.gdp

截止2020年末,安徽全省gdp总量达38680.6亿元,位列全国第11位,与排名第10位的上海相差不到20亿。全省gdp平均增速3.9%,在疫情之年,有这样的增速也着实不易,增速位次处于全国第四。2020年末,安徽gdp前三城市分别是:

1.合肥:10045.72亿

合肥首破万亿,加入全国gdp万亿俱乐部。

2.芜湖:3753.02亿

芜湖稳居安徽gdp老二位置已经很多年。

3.滁州:3032.1亿

滁州gdp近年来增速较快,从三年前的全省第五已经连续两年站上安徽第三的位置,超越了阜阳与安庆。2020年,增速全省第一。

四.财政收入。

2020年末,安徽全省财政总收入5688亿元,受疫情影响,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收入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

合肥:1432.7亿元

芜湖:642亿元

滁州:371.8亿元。

综合上述4方面指标,不难看出安徽前三大城市分别是:合肥、芜湖、滁州。单看面积、人口是有失公允的。

长三角一体化是什么?

推进区域内部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建设,必须强化区域共同的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认同,以区域社会文化协定、社会文化规划、社会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和社会文化框架等系统化政策模式推动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与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发力。

1.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

继续深化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国有资本占比过高所造成的长三角内资本准入门槛过高、社会文化企业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加快社会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会文化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准入监管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社会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对社会文化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所有制结构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市场对社会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与释放社会文化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长三角各地社会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社会文化领域大部制改革,促进政府转变管理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建新型政府社会文化治理模式。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有关政策意见,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审批制为备案制,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消除地区间贸易壁垒,降低社会文化市场交易成本,为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协同开发,打造特色社会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以特色社会文化项目打造为抓手,深入实施重点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重大主题美术、优秀少儿作品等精品创作生产工程,创作生产出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文化、具有江南文脉特质、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社会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积极鼓励社会文化IP创新、技术创新,在各类省市社会文化产业引导基金中,优先扶持具有高技术含量与高社会文化创意的社会文化项目,实施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科技保护示范工程,完成对江南社会文化、运河社会文化、海派社会文化等社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长三角特色社会文化资源IP数据库。

统一设计长三角社会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题宣传口号,利用“大运河”“江南古镇”“江南水乡”等特色社会文化元素,打造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领域顶级节庆、论坛、赛事等高端品牌,如“长三角社会文化艺术节”“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江南民俗节”“江南演艺节”“长三角动漫节”。引导社会文化企业利用上述品牌对长三角各地的相同资源和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大运河休闲娱乐街区”“江南古镇游”“世界社会文化遗产游”“长三角社会文化节庆联盟”等品牌。

3.加快价值链整合,以产业联合升级实现发展一体化

一是对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布局。通过政府协商、规划引导,形成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垂直水平的合理分工布局,如上海发展高端工业研发设计和国际社会文化贸易,江苏重点发展社会文化制造业的工艺设计,浙江强调各种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体系的建设;安徽则更多注重社会文化产品的生产制造,逐步形成以上海居首、江苏和浙江居中、安徽居尾的雁阵分工格局。

二是重视培育产业组织者。推动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各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骨干企业。以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的社会文化项目为引领,积极扶持部分龙头社会文化企业成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系统整合者和产业组织者,使龙头社会文化企业向更加关注创意设计、版权交易、发行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垄断模式”转型。

三是强化企业间创新融合。鼓励社会文化产业园区以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意系统,引导大型社会文化企业以项目外包的方式与中小、小微社会文化企业分工协作。加快相关性产业的关联互动,引导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间、社会文化企业与非社会文化企业的跨界、跨区域合作。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文化产业分工。引导更多社会文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联合舰队”,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国家自贸区的战略机遇,推动并培育长三角内更多社会文化企业、社会文化项目进入《国家社会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重点项目目录》,鼓励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支机构、信息展示中心和工作室,使长三角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4.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

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价值导向,构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平台,由政府主导,重点建设长三角六大共享平台。

一是社会文化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内的信息保障与来源系统。

二是市场协同监管服务平台。协同建立演出、院线等社会文化市场的准入审批、日常监管、执法处罚等信息抄告制度,协同建立市场监管预警机制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

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平台。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区域社会文化市场社会文化企业诚信名单,作为获得区域社会文化产业类发展专项政策扶持前提条件。

四是社会文化消费信息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业务开放、支付便捷、服务多元的长三角社会文化消费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与APP应用,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服务与票务销售服务,打造区域社会文化消费“一卡通”项目。

五是社会文化产业国家贸易服务平台。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搭建“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税、风险保障等方面做好社会文化企业“出海”的“保姆”。

六是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服务平台。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领衔,与阿里巴巴集团、阅文集团、苏宁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知名企业联手,共建建设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联盟,共建“创意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学生创意创新产业园”等平台。

5.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推进社会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文化法规政策,尤其是社会文化投融资政策、市场准入与监管政策等,实现长三角城市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共认共享、消费者权益保护异地受理处置、行政执法协作与支援等目标,构建统一的社会文化市场准入环境、社会文化市场法制环境和社会文化市场服务环境。商定签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区域社会文化认同、保护和促进四地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推进四地社会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文化协议。

二是规划引领。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联合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确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高质量目标、定位、要求、发展战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文化市场体系,实现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时间表、实现步骤、政策保障等,有计划地推进长三角社会文化市场合作与一体化建设。

三是以“创造性的长三角”为母题,设计长三角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模式,为长三角41个城市提供社会文化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长三角41个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主题,同时促进和保护各城市历史社会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化,推动长三角内园区、企业与校园、社区的互动融合,以“时尚性、体验性、活力性、多样性”引领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6.加强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组织

开展实施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具有长三角特色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机制,创造自由宽松人才发展环境,让优秀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留得住、进得来,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共同制定《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建立引进人才的专门组织,以项目补贴、技术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吸引全球各类社会文化产业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功能区开设工作室、创意坊、设计所,使长三角地区成为全国顶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集聚区。

二是重视社会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三省一市达成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入融合,优化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针对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及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教育。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健全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长三角社会文化产业人才供需网和高级社会文化产业人才数据库。鼓励社会文化企业实施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价值分配的办法,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社会文化创意人才给予重奖,对带技术、带项目、带创意来长三角创办企业的文创人才给予重点扶持。(郭新茹,陈天宇,2020)

为什么安徽地理位置那么好?

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分淮北江淮之间沿江江南三个区域,省会合肥位于省中心,十六个地级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徽定型发展农业,一九八0年大包干农业生产责任制,就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试点向全国推广的,当时安徽是农业省的一面旗帜。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旅游产业铜矿业产钢铁产业煤碳产业资源丰富。境内黄山市有黄山,池州市有九华山,安庆市天柱山,六安有天堂寨景区,铜陵马鞍山淮南淮北铜矿钢铁煤碳产业经济一直超前,现在淮南淮北煤碳资源枯绝了,经济也落后了许多。一个省的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如果安徽在改革开放时转型发展轻工业乡镇企业,安徽经济也会有很大提高,四十年来一尘不变发展农业,忽视乡镇企业经济怎么能增产。华东地区六省除江西安徽两省外,其他省都是转型轻工业和乡镇企业让GDp提高的,安徽在中东部省份位于十一位,比西北省份略高(大西北省份因地理条件限制了发展,有理可原)。而安徽地区华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经济发展落后就是不应该。安徽有人口七千万,近些年安徽有许多剩余劳动力,背井离乡到苏浙沪经济发达地去务工挣钱,阜阳市农民工最多,其他市也有不少,如果安徽经济好,农民工还要到外省去就业吗?现在安徽省集全省之力发展壮大合肥,以辐射拉动淮北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一个省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安徽经济薄弱,其他地级市除芜湖略好外,GDp与周边苏浙地市比差距很大。安庆市前不久学习江苏海安经济,在外招商引资发展壮大自己,望其他市也要自力更生招商引资,开拓市场搞活经济,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安徽各市才能快速崛起,不能指望省会合肥能带动各地经济发展,合肥现在也是在发展阶段。(仅供答题)。(作者:何满贵)。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是什么级别?

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是国家级工业园区。

如何看待淮海经济圈?

淮海经济区成立于1986年,最初由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省20个地级市组成,到2018年国家发改委规划明确的淮海经济区范围缩减为10个地级市。

▲1986年刚成立的淮海经济区范围

▲2018年明确的淮海经济区范围

为什么淮海经济区范围会大大缩减呢?由成立时的20个地级市缩到现在的10个地级市?

这主要是因为周边经济圈逐渐发展扩大,不断吸纳新的城市,“蚕食”淮海经济圈。比如,郑州经济圈划走了开封、周口,还好河南省留个商丘市,否则淮海经济区可就只覆盖三个省了,这就量变引起质变了;淮安、盐城向长三角靠拢;泰安被济南经济圈吸纳,日照归属青岛经济圈。慢慢地就缩减到现在的范围了,随着时间推移,不与中心城市徐州紧邻的商丘,可能也会投入郑州经济圈的怀抱。

1986年成立的淮海经济区并没有对区内经济起到多少推动作用,为什么2018年国家层面还要规划这个经济区呢?

这应该主要是徐州市在推动。徐州最近十年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逐渐甩开了山东临沂、济宁,城建也在大踏步前进,成为了淮海经济区内第一个通地铁的城市,大有成为北方第一地级市的势头。

▲徐州市地铁规划图(目前已开通1号线,2号线计划2020年11月运营)

徐州这么强,但“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这些定位和称号通通没有,更不可能去竞争“国家中心城市”,所以只能争取一下区域中心城市了,在淮海经济区内当老大也未尝不可。能整合好整个淮海经济区的资源,将周边城市紧紧团结起来,便能更好地塑造徐州城市形象,助推徐州经济发展。

徐州真的强到可以引领淮海经济区发展了吗?区内其他兄弟城市怎么看?

徐州凭借着交通枢纽位置和江苏省整体强大经济实力的带动,最近几年的确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挤进全国前30强,但是周边城市也不差,特别是山东省的临沂、济宁、菏泽,实力也是响当当的,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它们当然不会甘愿当“小弟”。

▲中国百强城市分布图

与徐州市紧邻着的枣庄和宿州就另当别论了,徐州的发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惠及这两座城市,比如说规划中的徐州地铁修到宿州萧县、徐枣城际等。

连云港、宿迁、商丘这些城市,那就无所谓了,这个淮海经济区成立与否,对它们影响都不大。

淮海经济区能做强做大吗?

我是山东临沂人,在徐州工作过一年,在火车上经常遇到宿州人,这些地方百姓的口音和风俗习惯,简直一模一样,我太希望淮海经济区可以做强做大了。但是,可能要事与愿违了。

来看看一张地图,中国贫困地区分布图。很明显,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圈是华东地区最大一块贫困连片区,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财富牵引,只凭着惺惺相惜、抱团取暖的精神怎么发现的起来?更何况淮海经济区本来就貌合神离,没有凝聚力,也没一个足够强大的城市带来牵引力。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图

淮海经济区地处京沪中间,是京津冀、长三角之间的经济洼地,真心希望在徐州市的带领下,它可以大踏步前进,成为一个增长极和经济隆起带。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