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ng体育/ 正文

哲学世界百度百科,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admin2023-12-11ng体育24 ℃0 评论

哲学世界百度百科,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为了方便,先说哲学和逻辑的联系。

联系之一——哲学和逻辑最早是“一家”。

关于西方。

在西方,最早关于“哲学”的表述,是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慧的人)这两个词。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0-前500或490年)使用。

第一个发明“逻辑”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前535-前475)。他写了一部著作叫《逻各斯(logos)》,残留下来一些片段。“逻各斯”后来被翻译为“逻辑”。(毕达哥拉斯)

哲学世界百度百科,哲学和逻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这两个人年龄相仿,都被认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哲学”可以使人聪明。赫拉克利特则主张,“逻辑”可以使人摒弃感觉印象,通过语言和理性思维把握世界的规律。

可见,如果把当时的古希腊“哲学”作为一个广义范畴,“老毕”和“老赫”只不过是强调了各自的侧重点——哲学和逻辑是“重合”的。

大约一百年后,古希腊出了个“牛人”,就是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在西方被称为“逻辑之父”。 他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了人的逻辑思维问题。写了大量有关逻辑的书籍、论文。公元前一世纪被人汇编在一起,叫《工具论》。

其中的《范畴篇》,讨论词义、概念等问题;《解释篇》,结合语词、语句,讨论判断(或命题)问题;《前分析篇》,讨论推理的有效性、前提和结论的关系问题;《后分析篇》,讨论证明的条件、种类、方法和构成,以及定义和证明之间的关系问题;《论辩篇》,讨论论辩的艺术、推理的方法和谓词理论问题;《辩谬篇》,专门剖析和驳斥各种谬误和诡辩。 他还在《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专门讨论了逻辑思维规律。

他提出了“10范畴体系”;总结了“四谓词理论”;概括了“不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思维规律;规范了演绎为主的“三段论”。等等。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西方仍将“逻辑”看作是“哲学”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

“哲学”和“逻辑”,在清末民初才译为汉语词汇。

但是,中国不比古希腊晚的时候,也有了著名的“哲人”和“哲理”,尽管其学说不称为“哲学”。同样,也有了“逻辑”学说,尽管也不称为“逻辑”,而称“名辩”之学。

春秋时期,孔子主张“正名”。老子主张“无名”。到战国初期,墨子提出“取实予名”。至战国中叶,名辩之争激烈,出现了惠施、公孙龙等为代表的“坚白同异之辩”的“名家诸流”,对名实关系做了详细论述。后期的墨家在总结自然科学和批判吸收各派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名举实”的原则,对于辩说的任务,原则和方法都有精密的研究。荀子则把名辩的基本问题具体归结为“名、辞、辩说”三方面。此时的学者,已经建立起中国古代的逻辑学。中国古时的“哲理”和“名辩”,皆属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列,而绝非“形而下者谓之器”一类。 所以,在中国,哲学和逻辑也是可以“混为一谈”的。

联系之二——逻辑的“基础性”特点,使任何哲学研究都离不开逻辑。

这个道理很浅显,再“高大上”的哲学,首要的前提就是要符合逻辑,能够自圆其说。否则,便成“无本之木”、“空中楼阁”。

联系之三——是个很有趣的现象,逻辑学不与哲学为伴,好像别处也不大好安身。

逻辑学是中外各大学里很多专业的必修课。如哲学、法学、刑侦学、语言文学等等。中山大学应该是国内唯一开设本科逻辑学专业的学校。很多大学招收逻辑学研究生,包括数理逻辑专业。一般来说,逻辑教研室以及招收研究生,均设置于哲学院系之内。 这也说明了“哲学”和“逻辑”的亲缘关系。

再说哲学和逻辑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哲学,如何定义,国际上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是,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反倒比较一致——这就是,研究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

逻辑的研究对象就窄的多了——逻辑学不研究自然,也不研究社会,它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人的思维——是研究以推理、论证有效性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的学问。

其次,二者的研究手段不同。

哲学,基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必须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关于人的所有科学手段,以总结和概括其间的最一般规律。

逻辑,则紧扣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主要运用已有的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等成果,以总结和概括出更符合“逻辑”的“逻辑”。

其三,二者的应用方式不同。

哲学,被称为“世界观的学问”,其作用于指导人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甚至是曲折的、很间接的过程。但是,这种作用又至关重要。

逻辑,其应用,则直接的多,似乎广泛的多,效果“显性”的多。思维、说话、写文章,首先的要求就是符合逻辑。“不合逻辑”,任何时候都会是致命一击。这一点,是任何其他学问都不可比拟的。

大致说一下逻辑学的发展过程。

关于西方。

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他的后学以及斯多葛学派等,对逻辑学做了一些完善和充实。

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写了《新工具》一书,提出了归纳逻辑,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逻辑有明显区别。其不仅强调了归纳逻辑要研究思维纯形式的方面。更为主要的,强调了要研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方法问题。 培根被看作是科学归纳逻辑的创始人。自他开始,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完璧结合,使逻辑真正成为科学。

从17世纪开始,随着数学的发展,传统逻辑学也逐渐发生变化。 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着手以“通用数学”和“通用语言”来改革传统逻辑。他被称作是现代形式逻辑就是数理逻辑的奠基人。

在这之后,英国的布尔(1815-1864)、德国的德摩根(1806-1871)、德国的弗雷格(1848-1925)、美国的皮尔士(1839-1914)、意大利的皮亚诺(1858-1932)、英国的罗素(1872-1970)等,也对现代形式逻辑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中国。

春秋战国关于“名辩”的研究,因连年战乱戛然而止。许多珍贵资料也损毁遗失大半。

以后的历个朝代,都有出色的逻辑思想。汉朝时期,印度的“因明逻辑”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逻辑发生了融合。中国学者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研究和论述中国逻辑史的。古印度的“因明”,音译酰都费陀,由佛学创立,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辩论的方法,还被看作是探索真理的工具。印度的耆那教与印度教都受到它的影响。 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因明逻辑也传入中国。但真正被发扬光大,是在玄奘取经的时候。据称,玄奘法师在印度那烂陀寺研修时,曾以因明方法,多次辩败各地来的论者,威名传遍天竺。他回国后,翻译了《因明入正》一书,促进了因明逻辑与中国逻辑的融合。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看待宇宙观?

人类在原始时期和动物是没什么大区别的,人类还没有所谓的文明史,文明史特指人类发明了文字,我们开始用文字记录我们的社会活动,标志就是文字的发明和记录,人类种群社会中的个体记忆进而能够转换为集体记忆,可以用记录的方式往下不断地延续,因为有了文字记录历史活动,才促进人类形成明确的历史意识,不然的话人类一茬接一茬的死去,没有什么所谓对之前的历史观,只有传说和神话那种极其朦胧的故事性描述。

人类最开始的宇宙观非常简单,最初就是盖天说,中国没有所谓的西方地心说,我们这里是天圆地方说,也就是他们认为大地是一个托在神龟背上的平板,天空像一个穹窿一样扣在地上这叫天圆地方说,我们今天把地点还叫地方,跟这有关。

西方的地球观念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尽管古代有浑天仪的模型,但那个概念不是球的概念,地动仪也是一样,本质只是具象的演示,只是今天人拿地球球体的观念去看那东西,以为古代人认为地球是个球,这个很容易证明,查一些古代的资料,你看看他们的原文描述就知道。

那么西方认为地球是个球啥时候开始的呢?不是从托勒密时代、大航海时代才开始的,是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时代一直到柏拉图时代,他们经常观察天象,他们在观察月亮盈亏和月食的时候,认为这实际上是地球弧形影子投在月球上的一个表现,而我们则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这是两方不同的观念。

(毕达哥拉斯)

他们建立了地球说,后来发展到西方的地心说,这就是著名托勒密的《数学汇编十三卷》,他用多个精巧的数学模型组合来解释自然现象与天文。为什么是多个?因为地心说漏洞很多,可人们的神学观念导致无法打破人类中心论,上帝宠儿等自恋,于是得用多个数学模型将这些漏洞进行合理解释。

无论西方的地心说还是东方的盖天说,人类根据长时间观察的直观经验总结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与当前时代背景及其需要所匹配。

(托勒密的世界地图)

(托勒密的地心说)

你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不认为地球是个球呢?这跟文明类型有关,想想最开始原始部落的那些人抬头看天,站在自己的房子门口看待大地、该如何理解眼前的世界和看待宇宙?他总是从具象去推导具象,他看一眼自己的房子就明白了,世界就是放大版的房子,这是他在感性直观上建立的宇宙观,毫无疑问是盖天说。

这个盖天说的宇宙观跟什么匹配?跟当年采集狩猎生存方式匹配,跟当年小范围领地化生存相匹配。这个阶段西方在最早期也经历过,只不过后来他们过快的早期频繁贸易和地中海工商业交换,这个观念于不匹配于是失效,取而代之的就是地球说这个更合适的。

接下来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加上神学的发展中人类对自己在上帝那的定位的理解,发现又不合适了,所以西方随后进入地心说,这个时候地心说的出现。中国没有更新观念是因为没有神学吗?不是的,而是因为我们的封闭地貌决定文明类型一直是农业,所以无需更新观念,于是直到1840年的时候,老百姓都还没有觉得地球是个球体,尽管那时候英国已经满世界乱跑殖民去了,并且给皇帝好多天体模型,可社会的总信息量没有产生爆炸,为什么?因为你社会没有变革,文明类型没有发生转换,信息量的累计是有限的。

我们古代有拿鸡蛋做类比,你可能会觉得这不也是个球体?其实不是,这还是具象推导具象,跟西方人所谓的球体是两回事。

对于信息量的爆炸,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思想认知模型是如何与信息量产生匹配关系,过去时代抄书,印书,可现在都是电子版的复制粘贴,你说哪一个信息增长速度快呢?反过来想,今天的人信息太多,工具方便,于是你不用死记硬背把自己变成一个U盘,你得学会去识别和筛选有用信息,这叫今天人应该有的认识和观念,可是这个你能用到古代吗?你不记住你每次查书你看看你有多难?今天的人你放着工具不使用非要自己把每一本书都抄一遍,你觉得合适吗?

所以时代的观念之所以进步,背后原因是信息量的增加使得需要一个更加适合匹配需要的新观念和新思想。

往小了说是个人,往大了说是整个人类文明,所以一个时代的宇宙观和世界观想要进步,它需要信息量暴增。

为什么人类过去时代的观念统治人类时间那么长?无需要改变,因为农业文明只需要观察记录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时间,这就是古人留下来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历法,这个宇宙观很稳定,在农耕文明的图景下是一直不变。西方也是,在地心说的模型下,至少在西方在托勒密模型上,它有效维系西方农业文明长达1400年。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可是到了前科学时代的发生,哥白尼的日心说启动了科学时代的大门,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有很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大家看一下我下面的图片就发现了,他和古希腊人认为的一样,天体轨道都是完美圆形,这肯定不对,因为很多天文现象解释不了,那总不能是日心说不对。

直到后来天文立法者开普勒,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他俩的研究下更进一步,但还是不够,此时需要一个更加精确的模型来解释自然,这一次用数学的方式理解自然,《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由此诞生,这就是牛顿的绝对时空说,后人利用牛顿的引力解释和惯性力、微积分以及参照系等各种概念去理解世界,人类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门。

哥白尼的日心说模型

可还是出了问题,随着人类的信息量暴增,牛顿力学解释不了世界了,人类发现世界不是所谓的绝对论,宇宙也不是所谓从一开始就决定之后一切的机械决定论。我们需要重新去理解时间、光线、参照系和各种力的思想认知模型,于是爱因斯坦登场,他的相对时空观以及四维时空等内容奠基了现代宇宙论,由此开启了核物理时代、电子时代直到信息时代,之后的几次产业革命都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很多人把之后的也称作工业革命这个不准确。

我们上面说的只是很简短的一个过程,中间有非常多复杂的内容,比如神学哲学世界观的变化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量,平时节目我经常也聊这些,所以我只说大框架,剩下各位自己补充。

所以我们会发现刚才咱们说的总结一句话:新的宇宙观缔造新时代,新的宇宙观的产生需要社会变革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可是过去的宇宙观关心的几乎都是宏观,也就是说只关心往天地之外的宇宙,比如人类的天文望远镜就在干这事,如果你要说对物质微观的探索有吗?有,不过那都是哲学思辨,纯逻辑的游戏,跟实验没多大的关系,我们之前讲过古希腊哲学的本体论就是探究万物的基质,有说水的泰勒斯,有说数的毕达哥拉斯、有说原子的德谟克里特,以及他们不断探寻的光是什么这条思路都在干这个事情,包括我们这边,老子探讨的道,孔子的一以贯之说的都是还原论,也就是万物的复杂是由最简单的状态发展而成的。

东方哲人习惯用抽象的东西来说明,西方的哲人喜欢用具象化的事物来说明,西方人炼金就是干这事,中国人炼金是求长生不老,一个诞生化学,一个造出火药,听着挺棒,可因为技术受限,两边其实啥也没干成,大家都只是说说罢了,最终都没有能证明。

(伽利略)

这一切不能只停留在哲学层面,更不是交给神学,而只能由科学来做,也就是伽利略开启的实验科学验证理论思想模型的时代,直到人类有能力对微观世界进行探寻,并且因为对光和电磁波等认知的提升,生物学上的进化论有一点探求生物内质的状态。比如到爱因斯坦,他在探讨时空弯曲、狭义相对论的时候,顺便推演质能方程。E=mc²,他也已经开始探讨物质的内在本质,后来产生量子概念,人类对万物内质的探索一直在深入,早期是哲学思辨后期是实验科学。

到今天,我们向外探索宇宙外部的广阔世界,比如前段时间拍到黑洞的照片,向内我们对物质微观粒子,对基因和大脑是否在量子层面运行等深入研究从未停止。

(天文立法者开普勒)

这就是人类认知的现阶段,当然还有什么弦理论、平行宇宙啥的,可那些不过是假说,没有实验验证,我们就不谈了。

不知道从上述内容中,你能否体会到什么是宇宙观?

哪些是比较简短的哲学类作品?

如果这个问题指的是比较通俗和篇幅不大的哲学书,那么,笔者介绍三部书,一部是乔斯坦·贾德著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一部是威尔·杜兰特编写的《哲学的故事》,还有一部是冯友兰先生著的《哲学的故事》,这部本通俗哲学书都是比较可读的,也是学习哲学的比较好的入门书。第一部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讲述哲学,非常通俗,很是有趣,引入入胜,是由形象进入抽象的很好的读物。第二部以娓娓动听的叙述来介绍人类史上数十位哲学家的境遇、情感、生平和思想,是通过讲哲学家来介绍哲学思想的,这部妙趣横生的通俗哲学书,已成了一部极富魅力的人文经典;第三部是关于中国哲学的著名著作,冯先生编写这本书奠定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基本框架,时至今日,这部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书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许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史著作。从第一部到第二部再到第三部,阅读过程可以说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从小说到故事再到哲学理论的过程,这能让对哲学有兴趣的人顺序渐进地学习哲学,并不断提高哲学的越来能力和哲学的修养,是有效的知哲学的入门训练。

《苏菲的故事》用一种很巧妙的结构设置来演绎哲学故事,提出真实和虚构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苏菲认识到自己的虚构身份,而后又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到最后她还发现,她和哲学家艾伯特·诺克斯,还有席德以及塑造他们的作者也都不是真实的,不过,他们接受了不真实的现状,并开始期待进入虚幻的文学世界,她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永远不会老的。

《苏菲的世界》虽在表现形式上是一部小说,可它又是哲学史的通俗书,书中的主题是哲学,而在苏菲的”世界“里,哲学并不是那种无事可做的人进行深奥思考抽象论题,而是作为与生活相统一的事物而出现,苏菲和艾伯特需要运用哲学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但他们又并非和现实的人们格格不入的。苏菲所知道的”世界“是艾勃特·纳格的创造,但仅仅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关于自己世界本源的答案。苏菲后来明白,要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就不能停止提出问题。苏菲开始认为自己不是真实的很失望,但后来艾伯特努力让她意识到她自身的存在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并没有任何答案,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提问题,能够提问题,而问题的不断出现,他们也成了是存在的人。苏菲的故事是虚构的文本,同时这个虚构的文本是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虚构的文本之中,这就是作为读者的不真实的席德所在的世界。苏菲和席德的故事让读者对现实和虚构进行深刻反思,思考人的存在是否是可解构的,思考客观知识是否可能?《苏菲的世界》通过书信、明信片、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语类形式来表述,思考世界和人生。苏菲的世界》把哲学趣味化、生动化,但又把通俗的表现引向哲理、深奥和抽象,文学的艺术形式与思考巧妙统一,《苏菲的世界》顺应了近年来欧美哲学通俗化的潮流,使得它一直很受大众欢迎。当然,《苏菲的世界》似乎缺少整体性和连贯性,结构有些零散,情节也不够流畅,但是,作为一部用小说来述说哲学的文学著作,它能让读者形象地去思考抽象的哲学,并能思考现代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威尔·杜兰特编写的《哲学的故事》是一部很有名的通俗哲学书,笔者还是武汉大学的硕士生时,曾在《弥尔顿》的研究专家和翻译家金发燊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翻译过《哲学的故事》,后由三联出版,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的文笔令人叹服。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可不是一般的作者,他曾获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他用五十多年的时间写了一系列令读者神往的有趣著作,比如《哲学的故事》、十一卷本《世界文明史》(后几卷是他和妻子阿里尔合著)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等。杜兰特有一个追求,那就是致力于将哲学从学术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哲学为普通大众所知晓,这一部《哲学的故事》出版后,成了大畅销书,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并迅速被译成18种语言,不仅让爱好哲学的读者陶醉,而且还掀起了世界范围哲学图书“热”。这一部书与通常的哲学史著作不同,它不是直接讲哲学思想史,而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顺序渐进而又很有吸引力地介绍有史以来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观点,在讲述每位哲学家的思想时,讲人物的背景,讲生活境遇,讲人生经历,讲情感际遇,并且,作者还对每一位哲学家做出比较客观的评述。在杜兰特笔下,哲学家们生动有趣,或诙谐可爱,或严肃刻板,或故作高深,或平凡真实,或激情彭拜……,形象非常具体,真实。杜兰特以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的表述方式,将艰涩、抽象、深奥的哲学,变成了连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听懂的娓娓动听的故事。

冯友兰先生是现代中国的哲学大家,他是真正的哲学“科班”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等,他关于中国哲学的著作成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经典,如《贞元六书》,异常精彩。他关于人生境界论影响深远,他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境界越高格局也越高,越越是超越动物,哲学家更有追求“天地境界”。冯先生曾作一幅对联来概括他所写的重要著作:“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套中国哲学史著作。“六书”是“贞元六书”,即《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6本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这里介绍的是“三史”中的《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将中国哲学思想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来讲述,并以此将全书分为上下册。子学时代主要讲先秦诸子,经学时代主要是讲从董仲舒到康有为、谭嗣同的时代。此书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述,它采用西方哲学的形式来阐释中国哲学的思想,努力使传统哲学的研究成为现代学科,就构架、方法和视角来看,冯先生的这部书,划时代地奠定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亦成为学术界的所接受并赞赏。比如,冯先生将先秦名家分为合异同、离坚白两派,区别了宋明理学中的二程,即程颐、程颢的思想,提出墨子的功利主义,孟子的理想主义,老庄的楚人思想,法家的三种派别,以及王充的自然主义等,在当时都属于创见,并已被学术界所认同。冯先生这一部书,是学习中国哲学的最好的入门书,即便是从事哲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仍然是阅卷有益,越读越有启发。

学哲学有什么用?

我不是哲学系的,我业余时间非常喜欢读西方哲学,我觉得哲学是非常cool!!!

我只说一说我的「业余看法」,可能头条上有哲学系大师兄,所谓「兰亭挥毫,班门弄斧」,有点心虚。如果说得不对,轻喷。

--------------------------------------------------

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的用处就是哲学毫无屌用,哲学是思辨的游戏!哲学只满足你的好奇心!

人类很多知识,开始都不是为了学以致用,而是满足好奇心。

比如:哲学和物理学(自然哲学),开始都是贵族的思辨游戏,他们吃饱了喝足,三妻四妾,觉得虚无,就要怀疑、思考人生了。他们动脑子想问题,其动机完全是好奇。

奴隶平民起早贪黑种田,吃了上顿没下顿;

屌丝白天搬砖,晚上看直播意淫女神,会思考哲学问题吗?

牛顿如果当时要问:思考引力有什么用,不能吃,不能喝,那有今天的登陆月球、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吗?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我就是好奇,就想知道上帝是怎么思考的。我就是想追问一个究竟!这就是哲学产生的动力,可以说是大部分知识产生的心理学动力。

-----------------------------------------------------

我见到有回答说:「哲学指导人生、办法就多」,或者如马克思说的解释世界有球用,我的哲学要「改造世界」。哲学真的可以吗?

哲学家都像聪明的一休那样,遇到难题,沉思打坐,然后,叮~~~~~~~~办法就来了?

或者像【思想者雕塑】那样,摆出一副托下巴埋头思考人生的便秘样子,想着想着,突然就发现了办法,跟阿基米德一样高兴得裸奔?

我就说几个哲学家用哲学「指导人生」的故事。你再想一想哲学能不能指导人生。一、老师掉到水坑救不救?

古希腊的怀疑学派创始人皮浪(Pyrrho),他认为不可能有任何合理的理由,使人去选择某一种行为途径而不选择另外一种。

所以皮罗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有一天他和他的弟子一起散步,探讨学术问题,眉飞色舞的他,只以45度角仰望星空,完全没有注意到脚下一个大水坑,一不小心就跌落下去。

他的弟子也是骨骼清奇,百年一遇的哲学奇才,就好像没看到一样,直接走了。

皮浪同志当时年纪有点大,非常狼狈的从水坑里爬出来。

其他人都谴责这个弟子人面兽心,但只有皮浪为其辩护,认为弟子得到了他怀疑论的真传。

因为这个弟子认为:自己救老师,并不一定比不救老师更正当、合理。

这就是皮浪终身践行的怀疑主义。

你可能觉得这些哲学家都是弱智,是不是?

深奥的哲学真的像弱智,但是你一旦懂了以后,你就会发现里面所蕴含的伟大思想。

今天还有不少哲学家是怀疑论者。他们难道都是弱智?你会用怀疑论指导你的人生吗?

那么,老婆和老妈掉到水中你先救谁?

如果你是怀疑论者,你老婆和老妈变成骨灰,你还在思考你的抉择所需去要的正当理由。

二、康德的求婚

哲学家康德出身寒微,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开始靠当家庭教师过活,后来一举成名,在大学找到教职,但几十岁还是单身狗一枚。

他也有暗恋的女神,当他准备求婚的时候,他用他的哲学「指导人生」:

我该不该结婚?结婚有什么好处、坏处在哪里?。。。。等等之类的思辨,列出a、b、c、d各种意见反复考虑。

最后康德的结论是:男人应该娶年纪大,有经济基础的女人吃软饭,这样的婚姻最理性。

比如网络上广为流传的70岁大妈娶30岁小伙(真实性无法核实),在康德眼里是理性的表现。这位小伙子,你TM哭丧着脸干什么,你有当哲学家的潜质了!!!大妈,你包不包二奶?我后面一大堆人排队!

当康德如同写论文一样反复思辨该不该结婚的时候,他的女神和别的男人跑了。

康德受到了打击。从此他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从不谈论那女之事,他的朋友都知道,「婚姻、女人」是康德的禁忌词。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娶老婆,他的回答理由非常理性、正当,也让人很辛酸:

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再不需要她了。

鳏夫康德的爱情诗,可以完爆徐志摩这样的情场老手:

我寻求爱情,首先是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她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她接触孤寂,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色的神秘缩影。

康德是傻X吗?

康德在哲学史上地位就如同物理学的牛顿,智商爆表,情商一流。

我想,除了康德的爱情诗,没有哪一个女人会喜欢康德这种【哲学家式婚姻观】。

连最基本的泡妞都一败涂地,说「哲学指导人生」的人,我要用全世界的哲学书压死你!

--------------------------------------------------------

看了以上历史上最聪明的哲学家的「指导人生的伟大事迹」,你还觉得哲学能指导人生吗?

我觉得哲学真的不能指导人生。

或者说:哲学提供不了可供操作性的现成答案!!

注意「可操作性」这个字眼。

科学中理工科,就是提供可供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比如:登月工程,科学家告诉你用什么理论计算,用什么工程技术,哪些材料,每一步都计算好,控制好,就可以登上月亮。

哲学是绝对也无法提供这样解决方案。

哲学如果真有作用,是在另一种维度影响你的思维,让你思维清晰,条理逻辑,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哲学审查一切先入之见,试图推翻一切不牢靠的信念,为所有论断找到坚实的基础。所以,哲学思考都是最基础的问题。

比如:科学的基石是因果律,但在哲学上因果律是不可靠的,所以,科学理论不是最终真理,随时能够被证伪。

只有基石稳固,我们才能盖高楼,基石不稳固,如同积木一推就倒。这就是我们要证明1+1=2、平行线为什么不想交的原因。

另一方面,哲学所有的思考,就是要避免独断论,独断论意味着思维的终结,那么你就是掌握真理的上帝了!一边要寻找终极可靠答案,一边又要避免独断论,是不是很难矛盾?这就是哲学,永远追问,永远怀疑!

比如哲学命题:

美诺悖论:你怎么可以知道你从不知道的东西?

但是我们确实知道了我们三百、一千年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那么,是不是所有未知知识,我们都可以知道?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还是我们不知道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即便找到了,我们也不会知道,再多时间也无济于事?

------------------------------------------------------

综上所述:1、哲学的重点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思维的方法和过程。2、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得到大致靠谱的结论,这个方面来说,哲学是知识之母。那么哲学的用处之大,超过大部分学科。

(物理学、心理学都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

3、古往今来,没有一种哲学观点不在争论中,没有一种哲学观点只有一种结论,那么多智者都不确定,你又能好到哪里去?你怎么来指导人生呢?4、所以,哲学即便有什么用,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而在于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学习哲学最重要的目的还是培养人类思维中最稀缺、最可贵的【批判性精神】。一句话管总,诉诸一个类比:你想你的身体健壮,你可以俯卧撑、仰卧起坐、慢跑等等锻炼,当你有强壮的身体,你可以去登山、马拉松、骑行到西藏等等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如果你想自己的「头脑强大」,学习哲学是你「锻炼思维」的最好工具和方法。当你有一颗强大头脑,你处理任何事都不会被自己的经验所桎梏,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但能得到大致靠谱的答案。因为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必要条件。

(注意:「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区别)

总之,喜欢哲学的人都知道哲学的美妙和用处之大!

哲学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

哲学,其实就是辙学。很多人说,这事我没辙……但是,哲学家,基本上都有辙……

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是一个思考的学问,主要研究的目标是总结万事万物的规律,并且归纳出定律。学术上分支有很多,有研究中国的、有研究外国的、有研究伦理关系的、有研究美学的、有研究宗教的、也有研究科学技术的。总之,分门别类,就是总结规律,判定性质,定性定律。好让后人少走弯路。

这是一个冷门专业,于其他冷门专业不同。其他冷门专业大都因为感兴趣的人少,而缺乏生源。而哲学,很多人都喜欢,为人师表,天天讲道理这个活确实有点意思。但是,人们都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所以哲学之所以缺乏生源,根本原因就是其就业堪忧。

那么,哲学的就业方向究竟都有些什么呢?

顾问

企业顾问,一般参与企业重大决策

很多人,很多企业,在关键时候难以决策,这个时候,就有学哲学的过来分析利害关系,理清发展规律,然后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个就业方向类似于算命先生,刚入行基本上就随便给俩钱打发了。慢慢岁数上去了,经验案例都也有了,找的人也就多了。当然,目前国内这行骗子居多,因为国内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大家买卖都好做。就如同算命一样,要是天天挣钱发财,谁也想不到去庙里拜一拜,找个先生求一卦。越是有点事的时候,越去找先生看看。行业冷门,导致专业人员不多,考核体系也不完善,所以就鱼龙混杂了。

学术研究

马克思与恩格斯研究哲学

相干这个,基本上这辈子三分之一的时间就用来念书了,研究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位这是基本入门门槛。不过博士学位基本上和研招单位无缘。工作内容就是根据现状建立假说,然后想办法实验验证。譬如,你觉得,男人有钱之后就变坏,这是一个定律。于是你给我卡上打上几个亿,然后观察我的生活作风。然后总结一下定律。顺便说一下,我的支付宝账号是……

文职工作

卢梭,社会契约论作者,几乎所有知名哲学家都有著作

专职写东西也是可以的。开头说过,喜欢哲学的人很多,很多人为了自己的肚皮着想,每干成这个专业,但是依旧喜欢。尤其是伦理哏(你看看现在微信编聊天记录的小编多挣钱)。所以可以专业写东西挣钱。这个职业虽然门槛低,但是也得是拔了尖的人,写的又快又好的那部分人才能挣到钱,所以,除了脑子有灵感之外,有点体力也是必须的。

教育培训

马克思研讨会

大部分哲学学生,到最后都成了公共课老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啊,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体系理论概论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啊,或者是党校的老师,这些课程专业性不强,虽然哲学是最对口的专业,但是很多大学一定是哲学专业的老师来讲。所以竞争压力还蛮大的。

总之,这些就是哲学专业的基本概况了。参考一下。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