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ng体育/ 正文

执迷3 p全文免费阅读,道教清净经?

admin2023-12-13ng体育26 ℃0 评论

执迷3 p全文免费阅读,道教清净经?

清静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卷。作者不详。道教称老君西游龟 台之时,为西王母说常清静经。①后经仙人转传,为葛玄所得,笔录而传之于世。即葛 玄曰:“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 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因而《清静经》被认为是三国时葛 玄依托之作。确否,待考。 《清静经》仅四百零一字。篇幅虽短,内容却很丰富,是道教炼养术重要资料之一。 它首先阐释无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 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清、静是浊、动的根源。因此,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接着说明,人神要常清静,必须遣欲澄心,去掉一切贪 求、妄想与烦恼,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 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最后指出,“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 入真道,名为得道”。所以《清静经》,是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是道门日常讽诵 修持的重要功课之一。道教徒认为:“常清静设教,导俗辅正,扶宗务化,民以归根, 使含真而抱一,体洽玄元,炼神合道,羽化飞仙,不为乖谬……乃至千真万圣咸不出于 此矣。”②《清静经》有杜光庭、王道渊、侯善渊、王元晖、白玉蟾、无名氏、李道纯 以及默然子等多种注本,均收入《正统道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文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子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神。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天与地之间,看起来,好像就是空的,本来就没什么形体可言;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植物,与无生命的沙土、石头,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天与地的运转,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存在可言;虽然没有什么感情的存在,但是天与地之间,却好像是有感情的存在,才使它们不断的运转。〕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天与地的空间,它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所以,本来就没什么名字可以去称呼它;可是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它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使它们的生命能够继续成长。〕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的确是一个很玄妙的问题,连我(老子)也不知道它的原因,所以也不知道要怎样去称呼它,那么干脆勉强给它取一个名字,叫做「道」吧!〕 夫道者。〔这个「道」的确太玄妙了,包涵也太广阔了,为什么呢?〕有清有浊。〔因为这个「道」;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清净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动有静。〔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活动着;有时候,有些地方就静悄悄的。〕天清地浊。〔像天空是一片清净的,大地就显得一片混浊。〕天动地静。〔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清女浊。〔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动女静。〔男人是表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表现内在的、静止的。〕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万物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万物的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万物本来的灵性如果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万物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起了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万物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万物如果有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是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动者静之基。〔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础,如一切的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这就表示出——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础,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根本之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所以,人如果能够经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全部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根本,可是学道的根本,每个人都忽视了。〕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比如说,人的元神本来是喜好清静的,可是都被后天的识神给扰乱了。〕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的心性也是一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遣除这些贪念的欲望,人的心性,自然就能够清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能够清醒。〕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这样的话,六种「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所接触的欲望,自然不会带来干扰,三种「贪妄心,愚痴心,嗔怨心」之毒素也自然而然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但是有些人就是做不到,这就是这个人的心性,还没有澄清的关系,所以尚有一些欲望还没遣除。〕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如果人能够遣除这些欲望,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察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三种「心、形、物」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的话,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能够这样的话,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连这个虚幻,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知道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既然知道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连假相都不执着了,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能够生出来呢?〕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能够达到贪念的欲望,完全不生出来的时候,就是达到真静的工夫了。〕 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常得性。〔能够自在自如的人,就是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能够守住真正常清常静的人,也就是已经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常应常静。〔能够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所或是在清静的场所,他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常清静矣。〔能够经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渐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既入真道。名为得道。〔既然迈入真正的大道,就是修道人所称的「得道」这个名词。〕虽名得道。实无所得。〔可是虽然称为「得道」,实在是没有得到什么。〕为化众生。名为得道。〔但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所以才举个「得道」的名称,作为他人修道已成的名词。〕能悟之者。可传圣道。〔现在我(老子)讲到这里,如果你们能够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所以,吾(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因为他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执着之者。不明道德。〔所以,一个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依我看来反而是一位不知道什么叫做道德的人。〕 众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因为他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他本身的元神了;〕。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然已经惊扰到他本身的元神,他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既然心性中产生不必要的贪求,心灵中就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既然心灵中有了邪思妄想的烦恼,就会带来忧愁的痛苦,既然带来了忧愁的痛苦,就会扰乱到自己的身心;扰乱自己的身心,自然就会犯下错误的行为;〕便遭浊辱。〔既然犯下错误的行为,就会污辱自己的灵性,既然污辱了自己的灵性;〕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就要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既然流浪在生死的轮回中,便要沉沦于茫茫苦海;〕永失真道。〔既然沉沦于茫茫苦海,就要永远失去真正的大道了。〕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而真正长久的大道,是领悟的人,才能得到的呀!不是别人能够送给你的;〕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以,能够真正领悟大道的人,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经常身心保持清静的人了!〕

你喜欢看中国四大名著么?

您好楼主,我是神秘人故事汇,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中国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的统称。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欧洲的四大名著是《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 。

个人是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三国演义》的,而且揭示不少人生大忌,说透世道人心。

金庸曾经说过:“《演义》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学价值。”

一部《演义》放眼望去都是家国大事,但是归根结底说的还是世道人心。

其中蕴藏的6个人生大忌,更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

01

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俗话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

相信每一个少年人在读三国的时候,都觉得吕布非常厉害。

然而,在群雄角逐之中,吕布不仅没有成就大业,反而江河日下,日暮途穷,身死白门楼。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道:

“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一语道破吕布功败垂成的残酷真相。

纵使勇冠三军、天下无敌,吕布却丢失了人生最大的一张底牌:诚信。

为利他先杀义父丁原,为色又杀义父董卓,后又转投袁术、张扬、袁绍、,复投复叛。

一生六次易主,被称三姓家奴。

吕布被曹操处死前,曾因违反承诺,拒绝为其说情,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也许至死他才真正体会到,言而无信者的可怕。

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

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

失足,你可以马上站起。

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02

智小谋大,利欲熏心。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先后建立政权。

但是,在三国里第一个称帝的,不是曹刘,也不是孙权,而是袁术。

袁术贵族出身,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交遍天下,比起同父异母婢女所出的大哥袁绍,更是嫡子嫡孙。

按理说这样的人,稍微有点智商,都可以在东汉末年的那个乱世中呼风唤雨。

可他偏偏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成稀烂。

《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桥段,十八路诸侯之中孙坚做先锋,一路直捣黄龙。

袁术负责盟军的总后勤,可他竟然害怕身为下属的孙坚做大,故意延缓粮草供给,一手点燃了盟军瓦解的导火索。

孙策带着传国玉玺投靠袁术,袁术得了玉玺,想都没想就自立为帝,把自己陷入众矢之的。

话说回来,称帝就称帝吧,毕竟凭借自己的背景和势力,如能好好管理、招贤纳士,未尝不能成就一番霸业。

可他却骄奢淫逸,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锦衣玉食,而军中的士兵和治下的百姓却饥寒交迫。

于是当诸侯来犯时,落了个众叛亲离,吐血而亡的结局。

《周易注》中说:“智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其自身。”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

理想和野心是要有的,但也需要有一定的能力支撑,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得长远。

03

力小任重,自以为是。在《演义》中多智近妖的诸葛孔明,曾因为一个人差点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他就是马谡。

由于在定鼎西南的战役中,提出“攻心为上”的计谋,马谡这个年轻将领被破格提拔,甚至有意将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

从天而降的殊荣,让马谡迷失了心智,甚至生出诸葛亮、司马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错觉。

于是,便有了那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著名典故。

“街亭虽小,干系重大。如果丢了街亭,我们大军就危险了。你虽然深通谋略,但街亭这个地方,防守极难。”

显然诸葛亮非常清楚马谡的能力,虽然在谋略上有天赋,但是远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程度。

可惜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到了马谡那里便成了对自己的轻视。

所以,竟然不顾一切的立下军令状,许下不成功便成仁誓言。

诸葛亮无可奈何之下,只能让他前去守关,并且派遣王平、魏延从旁协助。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马谡不仅盲目轻敌,不听别人意见,还擅自改变作战方案,最终累死三军,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曾国藩说过:“力小任重者踣。”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多少斤量,如果不自量力,结果往往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04

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要评选《演义》中“最伤人的话”,想必下面这句一定排名前列。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武圣爷”。

人家孙权以一国之主的身份,纡尊降贵前来求亲。

你婉言拒绝也罢了,偏偏出言讥讽,令孙权大失颜面,为自己埋下了败走麦城的祸根。

其实从关二爷平时的作风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极度自信,也是极度自负的人。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斩文丑……几乎遇到所有对手,都是一副胜券在握,嗤之以鼻的样子。

甚至于在年迈的黄忠手中没占多少上风,也依旧是一种不齿为伍的态度。

尤其是对待刘封,收其为义子的时候,关羽就当面反对,后来更是不被他待见,让刘备将其“发配”到上庸驻军。

老舍说过:“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关羽恃才傲物,不给人留一点情面。

这不仅导致他被孙权挟私报复,一个“斩”字毫不留情地决定了他的归宿,也促使刘封作壁上观,眼睁睁看着关羽英雄落幕。

佛语有言:“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

人心好似芥子微尘,看似微不足道,却藏着大千世界。

当你真正学会目中有人,你才会心中有路,未来一片光亮。

05

情绪失控,乱发脾气。荀子曰:“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人不是不能有情绪,而是不能被情绪左右。

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虽然人生有不少高光时刻,但是脾气暴躁却成了张飞毕生难以逾越的一道天堑。

暴打督邮,让刚刚安定下来的三兄弟,又不得不亡命天涯;

鞭笞吕布的岳丈曹豹,让吕布反客为主占了徐州,平白无故失去了发展的良机。

还有最为致命的这一次,听闻被杀,他怒火攻心,报仇心切的他给两个手下范疆、张达布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天之内为三军置办好白旗白甲,挂孝伐吴,否则军法伺候。”

两人只不过稍微辩解了两句,便被毒打了一顿。

最后范疆、张达忍无可忍,把心一横,趁着张飞醉酒沉睡之时,将他刺杀,然后带着张飞的首级,投奔东吴而去。

我们不否认张飞实力的强大,但是本应是盖世英雄之姿,却用这种窝囊的方式结束,不得不令人唏嘘。

胡适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过于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过于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绪,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栽在坏情绪中。

生气,不如争气。愚蠢的人只会生气,聪明的人,争气而不生气。

一个人的好脾气,才是他一生的福气。

06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若说之中的“头号反派”,那么非董卓莫属。

史学家评价其为:“大汉的掘墓人。”

纵观董卓的一生,可以说人非不能也,兵非不精也,将非不猛也,士非不谋也,机遇非不多也,遗憾的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公元189年,十常侍之乱后,董卓入主庙堂,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

人有了权力以后,很容易就膨胀,稍微不注意人性中的邪恶部分就尽显无疑。

他先是杀了小皇帝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只手遮天。

然后霸占后宫,荒淫无度。

但凡提出反对意见者,皆被其认定是乱臣贼子,肆意滥杀。

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董卓的人品,决定了他的命运。

十八路诸侯讨董之后,又被义子吕布斩杀。

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高呼万岁,百姓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换成酒肉来庆祝。

皇甫嵩更是尽灭其族,董卓则被弃尸焚灰,扬于集市路旁,足见其罪恶滔天,人神共愤。

《周易》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才能载物,德不厚者寸步难行。

金庸说,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理念时时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演义》写的是历史,但揭示的人性,在今天仍然意义不减。

可以这么说,它是大人的“生活启示录”,也是孩子的“人生教科书”。

读懂中的故事和人性,使我们的人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易经真的不是迷信?

前两天在下写了篇文章,感兴趣您可以看看。

《易经》不是迷信!读懂《易经》,也就读懂了人生……原创不易,转载请标明作者和出处。

其实易学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早已根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中!

——有孚君

笔者和一些90后、95后,乃至00后的“年轻人”聊天时,问过他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易经》吗?大部分人脱口而出:算命(算卦)的吧?

无可奈何之余也感到痛心疾首。诚然《易经》可用于占卜,但“它”的功用却远不止如此。《易经》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智慧。毫不夸张的说,读懂《易经》,就读懂了人生。

因此笔者想尽自己的努力,尽可能的传播易学文化,让更多的人接触《易经》,正视《易经》。若有缘,亦想结识更多同道。

另一方面。笔者学易经年,每每回想起入门时的艰辛,仍深感苦恼。若不是恩师当初的指引,或许早已放弃。所以提起了做【易学入门杂说】,这个专栏的念头。主要想介绍易学的基础知识,给想入门的人一个参考。也带着想玩卦的人把卦玩起来。

此文算是这个系列的开篇。

01 先对《易经》做个简单的介绍

写之前先说说《易经》大致发展的三个阶段。

上古时期,伏羲氏一画开天,始定八卦,到中古时期文王演六十四卦(就是《封神榜》里“钓”姜子牙的那个“老头”),与他的儿子周公写就《周易》,再到近古时期孔子为《周易》作《传》(又称《十翼》)。

伏羲一画开天,创先天八卦

即《汉书 文艺志》所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可见《易经》成书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十翼》。(注:关于易学的发展和《易经》全貌,会在后续的文章中介绍。)

《十翼》可以理解成对《周易》这本书的全方位解说,让人们更明白的读懂《周易》。孔子他老人家写的很“嗨”,就是太高估后人的知识水平了,所以这个“人们”只限于他那个时代的人……

02 言归正传,来说说何为“易”?

学一门学问之前,总要弄明白“它”是什么?别人问起时才总好说出个条条道道。尤其是学易。一提起《易经》,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算卦”。实际上算卦的分两种,一种确实有真才实学,另一种是则是江湖骗子。这也是为何《易经》总被误解为封建迷信。

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和一个没接触过《易经》的人介绍“它”呢?

说什么“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说“易为弥纶天地之学”?高大是高大,但是太虚无缥缈了。高处不胜寒,也就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其实易学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反之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是中国人就都不会陌生。因为“它”早已深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

阴阳、五行、八卦之类的概念,哪怕没学过易的人也多少会有了解。我们都知道一天12个时辰,一年四季365天。也知道十二生肖,谁还没有个属相?还有二十四节气,直到现在还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再有像元亨利贞、自强不息、九五之尊、虎视眈眈、云行雨施、谦谦君子、正大光明、物极必反、匪夷所思、殊途同归、否极泰来、革故鼎新、文过饰非、防微杜渐、天地玄黄……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

包括乔峰他老人家的降龙十八掌,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嘴上总念叨的那几招。

皆是源于《易经》!

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子说的)

正所谓“道不远人”。(《中庸》说的)

亦所谓“道在屎尿”。(庄子说的)

我们平时接触的大事小事,或多或少都与《易经》有些渊源。只是人们不知道罢了。

那什么是“易”呢?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类似莎士比亚那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曾仕强老先生说:“《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

笔者认为《易经》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构建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行之万世而不悖”的理论框架。无论是五千年还是五万年,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易道皆可以将其囊括。听说就连二进制的发明和海王星也都有运用到了易学的思维。《易经》的广大精微,无所不包。正在于此。

《易经》绝不是迷信。占卜只是“易”的功用之一。

所以,如果非要给“易”下个能理解的定义,笔者认为“它”是门艺术,是自然科学,也是门哲学。

03 为什么学易,学易有什么好处?

最重要的还是兴趣。如果你喜欢中国的历史文化,无论是儒释道,还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很难不对《易经》产生兴趣。除此之外呢,我为什么学易?

可以学会占卜预测,成为别人眼中的大师?可以时不时给自己占上一卦看看吉凶祸福?可以结识一群别人看起来神神叨叨的易友,还可以在和别人聊天时显得自己很有学识?最不济,遇到个算卦的骗子,也能怼他两句!

其实这些都是学易的附加属性。真正学了,你会发现生活中能用到地方很多。孔子说:“如果再给我几年的时间,让我50岁的时候学易,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

【注:孔子第一次接触易学是五十岁以后,可惜因为公务繁忙错过了。第二次是晚年68岁以后,孔子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倾其全部心血写就了《十翼》。】

笔者想说,无论什么年纪学点易总是没坏处的。占卜预测也好,读易正心也罢。易学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却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18岁学易。别的不说,至少看个手相面相,撩起妹来事半功倍……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女生撩汉……【注:我有个小师弟,现在是我的“铁杆粉”。学易的时候还没成年,四五年过去都快生娃了。】

话虽玩笑,但若在年轻时懂易,这个人的人生高度或许都会变得不一样。

如果30岁学易也不晚。下了班,泡壶茶,窝在沙发里捧着本书读读。总比玩游戏或者刷抖音要好的。

退一步讲,读什么无所谓,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页都算数!

40岁学易更不晚。拉着孩子一起学,总比小孩子也玩游戏或者刷抖音要好……就算孩子学不下去,总还能在他(她)心里种下了颗种子,早晚有破土而出的那天。

即便如孔子50岁读也不晚。在知天命的年纪知天命,最合适不过。

无论男人女人,什么年纪学都不晚,学成如何也不必太在意。

读易,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学着你会发现原先很看重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在意了;原先很讨厌的人也没有那么讨厌了;原先觉得有些索然无味的生活也慢慢有了寄托。

因为学易会让你接触到中医,多少了解些养生的知识;会让你喜欢上烹饪,做一餐属于家的美味;会让你发现诗词中的无限美好;更会让你的心变得平静。

……

学得久了,心性会更通达,会觉得这个世界都变的更美好了。阳光更明媚了,树叶更绿了,东风中飘逸的花香都更浓郁了……

说的比较玄,但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品尝到一丝“复得返自然”的意味。

有些事情确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不传,是说不清楚。

所以学一些,体会一下,总没有坏处。

04 说了半天,怎么学习《易经》呢?

笔者当初和老师学六爻时,记得《增删卜易》的序,极具煽动力。整篇序文都在叙述占卜的神奇与简易。好像只要浅学粗通就可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摘录一段:卜易之道,乃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之心法也。得其精者可以参天量地;粗知其理亦可趋吉避凶。凡学卜者可以深求,亦可浅学。浅学者只要先学装卦,知道动变及卦之六冲,卦变六冲看熟用神章中占何人占何事以何爻为用神;再看何为旬空、月破及春夏秋冬四时衰旺、生克冲刑即知决断祸福。】

没入门的人看到这么多名词肯定蒙圈。简单翻译下就是:我教你,很简单!虽然难免有些夸大和做广告的嫌疑,但《增删卜易》这本书还真算“入门经典读物”。野鹤老人(《增删卜易》的作者)无疑是一名智者。

因为与其长篇大论说道理,不如让人感兴趣来的直接。

所以我推荐入门时可以适当的多玩玩卦。学进去了之后,自然会接触和感受到易道的神奇与伟大。然而无论怎样都要以端正的态度去学。不要连上个电梯都起一卦问中途会不会停,上来几个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就学偏了。

怎么学?无外乎三种方法:

(1)自学。

(2)找个靠谱老师教。

(3)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易路相孚”,跟着我们一起学!

05 和我们来一场民族文化的“寻根”之旅!

我们的本土文化,无论儒家、道家,抑或兵家、医家都脱离不开《易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都是由“易”孕育出的。

道家、中医与易学一脉相承,自不必多言。孔子写《十翼》,传承易学,从此儒家与《易经》剪不断理还乱。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指出:“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其理一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至繁。

所以说《易经》是群经之首,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源所在。

作为中国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的接触易学,也应继承和发扬易学。

正所谓,知其来自知有所往。学易,即是这样一场“寻根”之旅。而这条路我们会一直陪你走下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如果喜欢请关注公众号<易路相孚>,让我带你领略《易经》的神奇!

您读过哪些震撼人心的书籍?

我是@天山灵知 ,来分享一下最近读的我自己觉得挺震撼的书。

《富士山禁恋》松本清张

这本书的作者松本清张,是日本著名的社会派推理小说作家。有人甚至将他与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合称为世界三大推理小说家,其实力可见一斑。他擅长通过小说来反映日本国情,用小人物的经历来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十分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而这本书为什么让我感觉到震撼呢?

小说讲述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检察官和一位已婚妇女的不伦恋情。

在日本,在写作背景那个年代,女性的家庭地位十分低下,已婚妇女更是没有自由。已婚的赖子眼睁睁看着丈夫做违法的生计,在外面花天酒地,最终对婚姻失去了信心。直到遇到那个善良又自由开朗的检察官小野木,她才重燃了爱情的火花。当然,最后两人的恋情自然是不受社会认可的,因为赖子的丈夫行贿事发,两人的恋情浮出水面。赖子为了保护小野木,在富士山下的林海里自杀了。小说以一场爱情悲剧结尾。这样大胆的脑洞,这样“敢写”的剧情首先就十分冲击读者。

小说描写得十分细腻优美

不得不说,松本清张很擅长细节描写,在一开始读文的时候,我十分怀疑自己读的到底是不是悬疑推理小说。很多地方,比如描写美丽的赖子,描写小野木出场时候的周遭环境……都美得仿佛是一篇散文!乍一看与全文的主题——贪污受贿,不伦恋,无论哪一个主题的气氛都格格不入。但是每一个细节又不得不细读,因为这可能是一处伏笔。

小说里几乎每一个主人公都有独特的记忆点。这十分合我的意,因为我读外国文学作品总是很难将所有人的名字记住。比如男主小野木,他的代号就是“古代人”先生,而记者边见,因为每次出场都带着小甜饼,因此被叫做“小甜饼”先生……松本清张对人物刻画特别深刻细腻。

《优雅的人生整理:让你和家人摆脱混乱的生活》玛加丽塔·芒努沙

这是一本家居整理类的书籍,大多数书城都是这样分类的。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又与一般都家具整理不一样。这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写的关于临终整理的书籍。

临终整理是什么?

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将自己的所有东西都做出安排。这就是临终整理。临终整理是让人们与这个世界的所有联系做好整理和告别的准备,为了让人们在离开世界后能够减少家人朋友对遗物的困扰。虽然叫做临终整理,但是所有人都可以提前准备。这不仅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预支离开的日期,也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也时常很需要这样的整理。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及早挑战一下“临终整理”。

临终整理并不悲伤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惑,为什么要看这种话题沉重的书籍。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顾虑,但是文章告诉我们:“如果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不妨用临终整理来讨论。”这也就是说,临终整理并不悲伤。

作者在做临终整理的时候,心情是十分愉悦的。她获得了一个整洁,又简约的家。在整理的过程中,她回忆起很多以前有趣的过往,在处理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她认识了很多拍卖行,慈善机构等等朋友,分享自己的东西也让这位老人与自己的子辈孙辈关系更加亲密……整个整理过程十分融洽。分明是在与世界做告别,却丝毫没有悲伤。

临终整理的建议

这本书对我们最实用的地方就是整理的小建议。文中给了很多小建议,在平时整理打扫的时候都用得上。比如说不要从小物件开始整理,比如说把不需要,用不上的东西赠送给别人(其中包括怎么送,送给谁),照片应该怎么处理……总之读完之后会觉得很受益,也会喜欢上这位独立又有着生活智慧的老奶奶。这本书更详细的内容在我个人主页的文章里有解说,欢迎来看哟!

这两本书是我最近读到的很震撼的书籍。如果有被安利到,快来关注@天山灵知 吧!

我们后人为什么感觉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元曲,我们后人为什么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像我个人,只记住了两首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曲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虽然不如唐诗宋词那么有名,但他最接地气,贩夫走卒都能哼唱几句,俚曲散曲都是士大夫眼里的下里巴人难登大雅之堂,然而他好也就好在这难登大雅,他设有那么多的格律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句子松散了一点,却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正如题主所说:像我个人,只记住了两首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说明了这两首元曲的经典与流行。

那么,唐诗宋词与元曲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呢?

其一,他们形成的时代不同。唐宋元三个朝代不同,自不消说;

其二,他们的格式不同,唐诗讲究格律;主要包括平仄和韵。宋词,体式灵活,又称“长短句”。元曲继承了唐诗和宋词的主要特点,只是更加灵活一些。

其三,产生的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唐诗是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江山大一统和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诞生的。

唐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唐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史称“新体诗”。

宋词是在唐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宋词称为“填词”。

元朝以后,蒙古人统治中国,对汉族的知识分子实施打压政策,很多文人郁郁不得志,于是,转入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来。所以,促进了元曲的大繁荣。

下来,我们说说我们后人为什么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

其中有六个主要原因:

1.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唐朝国力强盛,文人地位也很高,使得唐诗在唐朝长时间繁荣;宋朝经济发达,文风开放,各类优秀词作品应运而生。但是元朝则不同了,因为是游牧民族统治,注重畜牧业与农业,轻视文人,并且各类制度严苛,这极大地限制了元曲的发展。

2.唐诗、宋词的文学地位

在古代,诗词是可以作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依据的,并且诗词是较高的文学形式,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才华。它们在文人阶层、统治阶级具有更高的地位,而元曲更多是底层民众的娱乐形式,得不到文人们的重视。

3.唐诗宋词的传播时间和范围

唐诗自汉魏开始,并经唐朝的发展,前后发展了共六百余年,唐诗不仅深入各个阶层,甚至传到了日本等国;宋词自南唐李煜时兴起,至南宋灭亡,前后繁荣了三百余年,被各个阶层所认可。而元朝一共只延续了不到一百年,元曲的传播也主要在底层人民中,这是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的。

4.唐诗宋词背后的文人群体庞大

唐朝的文人们将各个题材的诗写到了极致,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小民生活,唐诗几乎都包含进去了,唐朝诗人数量很多,自然能诞生许多优秀的诗作;因为难以在诗上超越前朝,宋朝文人们就将词写到极致,宋朝人口庞大,文人数量是元朝不能比的,优秀的词作品也是数不胜数。

但元朝历经战乱,人口数量和文人数量都较小,诞生的优秀作品自然较少了。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顶峰,是后人难以逾越的。

5、文学艺术水准比较

就文学艺术水准来说,元曲和唐诗宋词对比,还是不能比拟的,元曲不仅没有唐诗宋词高雅,而且艺术水平也没有多少超越。元曲是宋词的延续,其特点是词的基础上的通俗化、口语化。它不同于词的产生对于诗的格式的明显区别。虽对后世戏曲有影响,但它没产生对词的超越性的成就和更显明的曲别、建树,其仍属于词余、词尾。

元曲属于民间小调,通俗直白,普白老百姓都懂,都会吟唱,不需要多高深文化修养,元朝统治阶级马上民族,多数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所以对这种民间小调颇为欣赏,这对当时推广元曲广为流行也算是一大助力!

但文人雅士们却颇不以为然,但当时的文人多属汉人,按现在话来说这些文人雅士都是些没有话语权的人,所以不能阻止元曲在元朝的大流行,当然元朝过后到明朝又是汉人士大夫主政,肯定又对唐诗宋词力捧,哪怕是清朝同属马背民族,但满人从上到下都喜欢汉化,所以元曲当然渐行渐远。

6、很多元曲作品具有讽刺性影响了推广和受人关注

元曲作品大多带有讽刺性,在和谐社会,比较少人关注这些事情,官方当然也不愿意去推广。

元朝统治阶层将普通民众分成四等。汉人作为最底层,很难进入统治阶层。自身社会地位低下,而朝廷腐败不堪,敢怒不敢言,讽刺就成了家常便饭,当然也意味着阶级对立。那时的汉人很难参与社会建设工作,自己能有口饭吃就不错,在阶级压迫下,各个阶层是封闭的,没有上升的通道,阶层固化。无法参与建设和改变命运,普通百姓所能做的也只有讽刺和反抗。所以元朝不到一百年就灭亡了。

唐诗五万多首,境高界宽,是唐王朝雄伟的国度派生出来的,它代表了唐的伟大和璀璨。宋朝之初(北宋)也很伟大,但它比不上唐的雄浑壮阔,宋的命运坎坷涩蹇,所以宋词风度跟国度一样,博广气度稍逊唐诗。元代属于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其统治阶级残暴反动性质影响了元代文艺包括元曲的提升发展。元曲与时代同步,白话成分兴起,所以其韵味和曲深意味比唐诗宋词就淡了些。

因为上述原因,元曲虽然也有优秀的作品存在,但总体上的影响力是无法与唐诗宋词相比的。为此,我们后人对元曲的熟悉程度远不如唐诗宋词。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