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ng体育/ 正文

西汉历史百度百科,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admin2023-12-13ng体育20 ℃0 评论

西汉历史百度百科,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想到一个“苏武牧羊”的典故。

先说苏武是谁,他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也算是西汉时期的名门望族了。

(代郡:今河北蔚(yù)县代王城)

西汉历史百度百科,汉朝有哪些历史典故.

众所周知,汉武帝治下的大汉,与匈奴发生了多次战争,但大汉与匈奴也曾有过蜜月期。

这段蜜月期就发生在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即位(鞮:dī),奉行与大汉友好往来的外交政策,于是首先向汉武帝发来以示有好的书信,并因汉高祖刘邦时曾与匈奴和亲,便遵循古礼,尊称汉武帝为“丈人”。

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

为了表达对且鞮侯单于主动示好的重视,汉武帝当即决定,派遣苏武等一百多人出使匈奴,苏武便奉命以中郎将的官阶身份,持节前往。

所谓中郎将,是西汉时负责统领皇帝禁军的武将官职,为皇帝身边近臣,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苏武的品阶很高,这也足以看出汉武帝的诚意,而“持节”,持的正是符杰,为汉代时大臣们手中所持符令,算是一种传达命令的信物,另外随苏武通行前往的,还有之前大汉扣留的匈奴使者。

可没曾想,苏武到了匈奴以后,前期各项事务均十分顺遂,且鞮侯单于也表达了对于汉武帝的尊敬,可是就在苏武完成使命即将返回大汉的前夜,匈奴高层突然发生内乱,身份敏感的苏武因此受到牵连,被且鞮侯单于扣留在匈奴。

在被扣留期间,且鞮侯单于要求苏武归降匈奴,反叛大汉,多次进行威逼利诱,苏武却始终坚守气节,宁死不降。

后来且鞮侯单于没了办法,干脆找来卫律劝说,卫律是何等人呢?

因为他的父亲是匈奴人,后来归顺汉朝,因此卫律虽然身为胡人,从小却在长安长大,因此对汉族了解颇深,自己也被汉化,所以成年后的卫律回到匈奴,受到且鞮侯单于的重用,由此在苏武被扣留期间,且鞮侯单于便安排熟知汉人文化的卫律去劝说。

首先卫律通过许以高官厚禄的方法,劝说苏武判汉,可苏武始终态度坚决,宁死不降,卫律一看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

于是在酷寒腊月,时值天降大雪,且鞮侯单于便把苏武囚禁到户外的大地穴之中,使其受尽严寒之苦,既不给水,也不给粮,受到如此残酷对待的苏武,非但没有放弃信念,反而渴饮雪水,饿食羊皮,最终且鞮侯单于得知苏武如此数天不死,惊为天人,便在苏武奄奄一息时将其放出。

《汉书·苏武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这时的且鞮侯单于才明白,原来一个人的意志,足以支撑他在无比险恶的环境中存活下去,心里愈发敬重苏武,然而又不想让如此忠义之士返回大汉,既然软的硬的都不行,干脆就想了一个昏招:

把苏武流放到贝加尔湖畔的冰原去牧羊。

且鞮侯单于试图用这种方法,消磨苏武的意志。

而且当时的贝加尔湖畔荒无人烟,且鞮侯单于也觉得,即使不放苏武回去,凭他一人之力,也难以在极北酷寒之地存活多久。

然而苏武却始终满怀信念,他坚信有朝一日能够回到家乡,在贝加尔湖畔牧羊的时候,他每天独自一人,手持当初出使匈奴所带的符杰,唯一和他作伴的,就只有一群绵羊,四周广无人烟,能果腹的食物,就只有野果和山林里的野鼠,如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意志顽强的苏武,凭借惊人的毅力,顽强生存了整整十九年。

《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直到年轻的苏武,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由于时局变换,曾经下令流放他的且鞮侯单于已经去世,而汉武帝也早已驾崩,到了汉昭帝即位,大汉与匈奴之间的外交也趋向于平稳,于是汉昭帝便遣使去匈奴,要求将苏武放回。

但当时的匈奴方面却谎称苏武已死,于是使者无奈返回。

第二年,使者再去,这次却说汉武帝射落一只飞鸟,鸟的脚踝处绑着一封苏武的亲笔书信,声称自己始终在北海放羊,请求大汉将其带回家乡。

匈奴单于听闻此言,当场大惊失色,认为飞鸟能飞到大汉,是上天的旨意,于是许诺会尽快放回苏武。

到了汉昭帝始元六年,被囚于匈奴整整十九年的苏武,终于荣归故里,长安城的百姓纷纷夹道欢迎,人人都赞颂他是坚守气节的大丈夫。

在匈奴被关了整整二十年,苏武始终宁死不降,期间凭借一人之力,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贝加尔湖畔生存下来,不得不说这就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奇迹,而其本身展现出来的爱国与忠义之气,也被传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为后世赞美颂扬,经久不绝。

是谁引起的七国之乱?

引言:

公元前154年,今年是汉景帝刘启刚刚即位的第三年,心情不错的景帝正筹划着全新的一天,突然,一名内侍飞也似的冲进了景帝的宫殿,景帝正要发作,只听得内侍高声疾呼:”陛,陛下,不好了,反了,全反,反了!”景帝吃了一惊,忙问道:“该死的奴才,什么反了!”内侍一边大喘着粗气,一边回复道:”诸侯,诸侯王们,吴王,楚王,赵王,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这些王全反了!他们说要清君侧,诛晁错。“汉景帝惊得一屁股坐在了板凳上,嘴里还小声的嘀咕着“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看着皇帝这番光景,内侍们也不敢作声,沉默了半晌,汉景帝突然喊着:“去,去叫袁盎过来,还有,周亚夫在哪里?快叫周亚夫来见朕!”听了这话,内侍们慌忙退下,诺大的宫殿只剩下汉景帝一人,忽然,一滴冷汗顺着景帝的额头噗通滑落在地上,汉景帝意识到,汉朝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内部危机,开始了!

“吴楚七国之乱”示意图

这起恶性的诸侯王造反事件,史书上称其为“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战争之残酷均为汉朝首次,一度动摇了大汉王朝的国本,汉景帝被逼的杀死了晁错以求平息众怒,却发现无济于事。好在父亲汉文帝去世前告知他如遇问题可找周亚夫解决,在周亚夫的指挥下,历时三个月,七国之乱终于被平息了下去。那么,这起浩大的叛乱事件,到底是谁引发的呢?

一·报私仇——汉景帝为过去买单

七国之乱的主导者是吴王刘濞,在他的鼓动下,其他诸侯王纷纷加入了吴王的阵营。吴王为何非要背叛汉朝呢?实际上还是汉景帝自己惹的祸。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带着他的太子来京城朝贺,吴太子与太子刘启年龄相仿,两人便相邀一起下棋玩耍,下到关键时刻,双方起了争执,此时两人十多岁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谁都不肯退让半步,景帝一怒之下抄起棋盘砸向吴太子的脑袋,致使吴太子当场毙命。吴王刘濞遭此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却因对方是大汉太子也无可奈何。文帝也知道此事太子做的太过分,便安葬了吴太子想要交给吴王,可吴王刘濞坚决不收,最终只得将吴太子安葬在长安,此事草草收场。

汉景帝失手砸死吴太子加速了造反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史记.吴王濞列传》

对于文帝和景帝来说,这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死的只是一个诸侯王的太子,可对吴王刘濞而言,自己的继承人,亲生儿子在一次人为的意外中死于非命,他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在文帝将吴太子棺木交还吴王时,吴王选择拒绝接受,因为吴王刘濞要通过这件事告诉中央政府,这件事不会就这么算了,果然,在景帝即位仅仅三年,刘濞便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七国之乱,也可以说这是景帝为自己的年少轻狂买的单,只是代价太大了些。

二·太着急——汉景帝步子迈大了

汉文帝去世后,国家的经济水平因为文帝的轻徭薄赋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可中央集权与地方上的诸侯割据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文帝时更多的是处置功臣派问题,对诸侯王问题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导致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增大,给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汉景帝在即位第二年接受了晁错建议,对诸侯王以割地的方式进行削弱,楚王被削去了东海郡,赵王被削去了常山郡,胶西王被削去了六个县的封地。一时间,诸侯各国人人自危,害怕汉景帝削藩削个没完,下一个就会轮到自己,在这样的压力下,吴王刘濞趁机借汉景帝削藩之东风,将那些害怕的诸侯王晓以利害,拉入自己的阵营,为后来的叛乱积蓄力量。

晁错的建议使景帝步子迈太大了

三年冬,楚王朝,晁错因言楚王戊往年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请诛之。诏赦,罚削东海郡。因削吴之豫章郡、会稽郡。及前二年赵王有罪,削其河间郡。胶西王卬以卖爵有奸,削其六县。——《史记.吴王濞列传》

当然,汉景帝进行削藩政策本质上并没有错,这是专制帝王进行中央集权所必须走的一步,但汉景帝在处理这问题上却太着急,一来是此时汉景帝刚刚即位,羽翼还没有丰满,没有自己的核心力量的前提下就着急对诸侯王下手,缺乏前期准备工作;二来汉景帝在削藩问题上太过于草率,仅以削夺土地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企图打击诸侯王,势必会造成心怀鬼胎的诸侯王们狗急跳墙,从而酿成大范围的反叛事件。

三·早晚会反——诸侯王并不干净

当初,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天下后,选择剪除异姓诸侯王,转而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并与众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而不王!从此,诸侯王的爵位成为刘姓一家的特权。

但特权之下所滋生的必然是腐败与贪婪,刘姓诸侯王因为祖上的功勋而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在他们看来,这天下是刘姓人打下来的,他们就应该享有特殊的权力。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诸侯王们开始放纵自我。早在汉文帝时期,淮南王刘长就在封国内擅自使用天子的仪仗,并拒绝接受中央政府对淮南国的官员派遣,由自己任命本国的官员,制定相应的法律,淮南俨然成为国中之国。到汉景帝时期,这一问题更加严峻,楚王刘戌在国丧期间奸淫宫女,赵王之子在封国内违法乱纪,胶西王刘昂在封地内卖官鬻爵,这些诸侯王所做的事情是纸包不住火的,一旦政府追查下来,那么其结局必然不太光彩。

以刘濞为首的诸侯王本身都有违法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作法自毙的诸侯王们来说,造反只是迟早的事,而他们所做的坏事也成为吴王刘濞拉拢他们的筹码。因此,诸侯王们明知自己早晚会出问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玩把大的,反倒成全了吴王刘濞。

四·老爹不重视——汉文帝埋下了隐患

地方诸侯王割据问题是汉朝自建立以来的一个顽疾,早在汉文帝刚刚即位时,贾谊在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就提到了削藩问题。贾谊认为,贪婪是人的本性,而在巨大权力面前,人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诸侯王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权力,其结局势必会走向谋反的道路。因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略,但汉文帝并没有重视,反而因为自己的仁慈,给汉景帝留下了大的隐患。

贾谊给汉文帝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

1.齐王刘襄问题

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等人发动了剿灭诸吕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齐王刘襄立下汗马功劳,但因为功臣派的私心,刘襄最终没能当上皇帝。而在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也非常忌惮刘襄的实力,于是对刘襄采取了一系列软打击,导致刘襄英年早逝。在刘襄去世后,汉文帝将齐国分给了刘襄的子嗣,但这些诸侯王因为父亲被文帝逼死纷纷怀恨在心,所以在七国之乱中仅齐地的诸侯王就包括胶东,胶西,济南,淄川四个王,还不包括造反没成功的济北王和齐王。

2.淮南王刘长问题

淮南王刘长与汉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淮南王平日里非常强势,甚至发动了造反(当然,淮南王对造反可能有误解,带着70个人,40辆车就宣布造反,结果很快被平息并被擒拿)顾及到兄弟情谊文帝把淮南王流放巴蜀,但淮南王不堪受辱,在路上绝食自尽。可文帝并没有趁机将淮南国废除,而是将他分给了刘长的四个儿子,可这同样也给后世留下了隐患。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七国之乱时,吴王曾遣使邀请淮南王刘安一起造反,刘安一直想报杀父之仇,于是满口答应,可他的丞相带领淮南国的士兵开赴前线后却调转枪口攻打叛军,导致淮南王从造反变成了功臣,但淮南王心中的造反之意却并没有消除,终于在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因为造反最终灭国。

淮南王刘长一支造反困扰了汉朝近百年

3.吴王刘濞问题

当初,太子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刘濞的太子后,刘濞就曾想过造反,对外宣称生病不能入朝,文帝也曾心存疑惑,并查出吴王实际上是在装病,扣押了吴国来京城的使者。在吴国使者入京后找来询问,被告知刘濞是害怕文帝杀自己,文帝在明知刘濞有谋反之意的情况下选择赦免了吴国使者,虽然短时间使刘濞没有造反,却给了他积蓄力量的机会,最终酿成了规模更大的七国之乱。

五·追本溯源——汉高祖刘邦的错误决策

实际上,吴王刘濞的造反问题,早在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就已经出现,高祖末年,因为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导致荆王刘贾被杀,考虑到这里的重要性,刘邦安排了二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做了吴王,当刘邦见到刘濞时,突然对他说:”你小子以后肯定会谋反!“吓得刘濞连连磕头,果然,在半个世纪后,刘濞发动了谋反。

刘邦错误的决断是诸侯王造反的问题根源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谓曰:“若状有反相。”心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史记.吴王濞列传》

当然,刘邦当时可能纯粹是吓唬刘濞的,诸侯王的叛乱问题也并非是刘濞一个人的,他只是这个问题最大的一个麻烦而已。而这个问题的创造者,就是汉高祖刘邦所推行的”非刘姓而不王“策略。本意上,刘邦是在秦灭亡的问题上进行分析,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但实际上,刘邦却错误的分析了,导致给与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在封国内,诸侯王拥有自己的一套行政班底,并且可以拥有大量的军队,还可以自己铸造货币。吴王刘濞能够有底气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当时最富有的人,靠着铸造钱币和晒海水制作食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吴王的地位,包庇吴国的罪犯,用来收买人心,到景帝时期吴王已经有了多达二十万的部队和堆积如山的财富。而这一切,都是当初刘邦所给诸侯王的特权。

结语:

七国之乱实质上是一场筹划了近半个世纪的阴谋,晁错削藩是导火索,景帝误杀加速了这一进程,汉文帝的纵容让诸侯王气焰更加嚣张,而刘邦错误的决定才是他们造反的根本,指望通过血缘纽带来维系地方的统治,这本身就是不靠谱的,好在景帝之子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得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而七国之乱也给后世之人敲响了警钟,自此后,再也没有王朝在封王时给予诸侯王如此大的权力了,这也是七国之乱积极的一方面。

汉武帝时候的西汉版图到底有多大?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版图面积有400余万平方公里,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和朝鲜。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对外开土斥境,陆续收复秦朝的领土,并在此基础上大幅度扩张了国土,将汉初的两百余万平方公里拓展到四百余万平方公里,奠定了汉地基本范围。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遣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二郡;后又修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西汉北疆推至戈壁沙漠一带。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置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军又平定东瓯、闽越,其地划入会稽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边界推移到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军吞并卫氏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边疆形势大为改观。

扩展资料:

面对历史上空前辽阔的疆域,汉武帝分别在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宁夏、越南、朝鲜等地建立直辖郡县;到了汉宣帝时期,又于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西汉疆域极盛时,东吞朝鲜、南据百越、西逾葱岭、北抵大漠,国土面积广达六百余万平方公里。

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十三个刺史各负责本部即一个地区的若干郡国,并逐步演变为州郡县的三级建制。虽然此时的州并非正式的行政区划,但是它可以有效的将朝廷直接管理的对象从一百多个郡国单位,缩减到十几个州的单位。

王莽建立的新朝算汉朝的一部分吗?

王莽和他的新朝,在古代帝制时期一直不被承认,所以,一般把新朝算作西汉末年。站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审视王莽的新朝,它应该就是古代正朔王朝,它在治国理念及基本依靠政治力量方面,都与两汉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新朝还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新朝具备一个独立王朝的所有要素

作为一个独立的正朔王朝,必须具备国号、年号、政权组织结构、实际统治管理权力和相应的国际关系等等,这些基本要素新朝都具备。

新朝国号“新”,五行“土德”,尚黄,年号一共用过三个,分别是:始建国、天凤、地皇,皇帝王莽,定都长安。由于不被正史所承认,所以王莽没有谥号和庙号,传言中的新太祖叫法,不是官方命名。

新朝建立后不久,王莽数次改革管制,其基本模型是《周官》,形成了以四辅三公四将为核心的中枢机构,又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士元的政府行政机构,打造了一个集军政于一体的中央集权统治机构。此外,王莽还对地方官制,也同时进行了相关改革,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有效管理统治。

新朝从西汉王朝手上和平禅位得来,所以,新朝自成立起,就一直延续西汉对全国的统治。这一点跟很多短命王朝不同,新朝虽然只有十五年,但是其统治有效性也有十五年。

此外,新朝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所承认,被尊为正朔宗主。遗憾的是,由于王莽民族政策的失误,这个大好局面并未维持多久。

由此可见,新朝历史虽然很短,但是却具备一切正朔王朝的所有构成要素,它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王朝,而不应该被当做汉朝的一部分。

新朝具有与两汉截然不同的治国蓝本

从国家治理模式上来看,新朝与两汉截然不同,特性非常明显。王莽儒生出身,专研《周官》,是古文经学代表人物,他以周公为偶像,致力于建立一个西周开国初年,甚至比西周还要“完美”的理想王国。因而,周公设计的周礼,就成了新朝治国的蓝本。

表面上看,西汉儒家思想也是脱胎于周礼,二者同源,其实差别很大。西汉中叶尊儒,汉帝国逐步进入以儒治国。不过,西汉崇尚的“儒”,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与王莽的复古主义完全不同。

以复古思潮建立一个王朝,这在中国历上独此一份,体现的是儒生治国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儒生群体的迂腐不化。

可见,新朝与汉朝在治国理念上如同水和油的关系,不能将它们视为一朝。

儒家士族阶层是新朝的主要政治力量

新朝与两汉的国家主导政治力量也不一样,其表现特征差别也很大。

西汉初期的主要政治力量为宗室和外戚,后期为外戚和新兴士族阶层。东汉时期的主导政治力量为豪门士族集团、外戚与宦官。新朝的政治力量比较单一,儒家士族阶层。

新朝既没有外戚势力,也没有宦官势力,这与王莽个人超强的工作能力有关,没有外戚与宦官势力成长的空间。那么,西汉的新兴士族,与新朝的儒家士族,及东汉的豪门士族集团有什么差别呢?

三者其实同一个群体的三个不同阶段。

西汉自汉武帝尊儒以来,儒生们开始逐渐占据朝廷权力中枢,不过,由于西汉末年外戚势力的强大,以及儒家士族的初级阶段特性,所以,新兴士族只能扮演外戚的附庸。这个阶段,表现出一个积极的苗头——外戚势力和宗族势力,向儒家势力的积极靠拢。

新朝之所以能够代汉,跟王莽外戚兼儒家士族的双重身份有关,他同时代表了两个阶层的利益,甚至一度还代表了士族化的宗室势力的利益。所以,本质上说,王莽的胜利是儒家士族阶层,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结果。

东汉的豪门士族集团,是新朝儒家士族阶级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一次大裂变,士族阶层由此分化为豪门士族集团和寒门士族集团两大阵营。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就是赢得了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其本质跟王莽赢得儒家士族阶层和外戚支持一样。

所以,从政治主导力量看,新朝也具有独特性,不能看做两汉的一部分。

新朝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新朝历史虽短,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更不可忽视。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士族阶级的历史,士族阶级从诞生,逐步走向历史前台,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即从士族精英个体,发展成为士族阶级及士族集团,进而牢牢占据近两千年的政治生活主导地位。

新朝就是帮助士族阶级完成这个进化的历史阶段,是士族集团孕育的母体,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助产师!

历史上很多小王朝,甚至分裂阶段的王朝,表面上看它们远没有大一统盛世王朝那么精彩,可事实上他们却担负着极其重要的历史责任,新朝就是其一。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中国的士族群体真正成为一个阶级,伴随皇权两千年不衰,始自于东汉初年,而新朝则是从士族精英集团,裂化为士族阶级和士族豪门集团的转型期。因为这个裂变,士族阶层不再是独立的政治个体,而是转化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

这个独特的历史价值不容忽视,更不可抹杀,它是两汉之间中国政治生态的关键转型期,所以,新朝不能视作汉朝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新朝无论自身的政治构成要素角度,还是从其治国理念、政治结构上看,它都与两汉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它对士族集团的转型与裂化,承担起了非常独特的,且无可替代作用。所以,新朝是一个独立的王朝,而不是两汉的一部分。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林肯与肯尼迪的惊人巧合;

说起历史上的巧合事件,小编首先想到的,便是林肯与肯尼迪的遇刺。美国16任总统林肯与第35任总统肯尼迪,两人遇刺被害的时间整整相差近一个世纪。而且,关于两人的遇刺,还存在着许多不可思议的惊人巧合。

林肯在1846年进入国会,而肯尼迪则在1946年进入国会,前后相隔100年;林肯于1860年当选总统,而肯尼迪则于1960年当选总统,前后又相隔100年。此外,林肯和肯尼迪的继任者都叫“约翰逊”,林肯的继任者是安德鲁·约翰逊,生于1808年;肯尼迪的继任者是林登·约翰逊,生于1908年,两位“约翰逊”也都是相差100年。

不过,有些巧合的传言其实是假的。比如:刺杀林肯的凶手布斯和刺杀肯尼迪的奥斯瓦尔德,两者的出生时间,也相差100年。然实际上,布斯出生于1838年,而奥斯瓦尔德则出生于1939年。再如:林肯的秘书叫肯尼迪,而肯尼迪的秘书则叫林肯。但实际上,肯尼迪的确有个秘书叫林肯,而林肯却并没有一个叫肯尼迪的秘书。

不过,除去几个假的巧合传言,林肯与肯尼迪两人被刺杀的事件,也还是存在着不少让人吃惊的巧合存在......

下面,小编就来分享部分我国历史上的惊人巧合:

1、公元元年与王莽的元始元年重合;

王莽这位历史人物,是十分富有争议性的。由于他所推行的新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被广大网友称之为“穿越者”。

而同样巧合的是,王莽居然改汉平帝的年号为元始,并且元始元年居然和公元元年是重合的。

2、刘邦斩白蛇起义与王莽将汉朝一分为二;

传说,刘邦起义之初,路上曾遇白蟒蛇拦路。后来刘邦借酒劲,提刀把白蛇斩成两半,这便是“高祖斩白蛇”典故的由来。

巧合的是,到了汉平帝时,权臣王莽废汉建新,灭亡了西汉王朝。虽然,之后汉光武帝刘秀成功复汉,建立了东汉王朝。但四百年的汉朝却因此被拦腰切断,就如同当年被高祖刘邦一刀砍成两半的白蟒蛇一样。因此,王莽也被后世认为是当初的白蟒蛇转世,是回来找汉朝复仇的。

3、春秋时期的“三家分晋”到三国时期的“三分归晋”;

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在消灭了智氏后,继而又完成了对晋国的瓜分,史称“三家分晋”。而三家分晋事件,也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然而,正所谓天道有轮回,没想到六百多年后,司马氏所建立的晋朝,又相继吞灭了魏蜀吴三国,再次实现天下的统一,这也不得不说是一次巧合。

4、南唐后主李煜与宋徽宗赵佶;

提及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两位亡国君,想必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然而,两人虽相隔一个半世纪,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惊人的相似。

首先,李煜和赵佶两人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前者的诗词堪称一绝,而后者的书画也同样堪称神来。

其次,两人都因为昏庸而沦为了亡国君。并且,从国破被俘、饱受欺辱,到最后客死他乡,李煜和赵佶的人生轨迹,也几乎是如出一辙的。

所以,后世也流传着一个说法,宋徽宗其实就是南唐后主转世,是特意回来找北宋报亡国之仇的。因此,传说宋徽宗赵佶出生那天,其父皇宋神宗正好在欣赏李煜的画像,并且称赞其绝佳的书画成就。正好此时,宫人便来报说,小皇子出生了,而他正是赵佶......

4、朱元璋的名字中巧合!

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了国祚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变成了绝世老爸,将自己后代的朱家皇族子孙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就连取名都算好了。

然而,朱元璋算得最准的,还是大明的国运。他的原名叫朱重八,也就是朱八八的意思。这8+8就等于16,而大明王朝从洪武开国到崇祯亡国,又刚后十六位皇帝,不多也不少。所以说,朱元璋这个糟老头子的名字,算得还真准!

5、乾隆与华盛顿,都死在了18世纪的最后一年;

公元1799年,18世纪的最后一年,中国的太上皇乾隆皇帝和美国的首任总统华盛顿,这中美两国的前国家元首居然都在这一年离世了。乾隆和华盛顿,时常给人产生一种,不是“同时代历史人物”的错觉,前者普遍被认为是古代人物,后者则普遍被认为是近代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同年死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