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游戏/ 正文

跨境电商的多样性有哪些,人类的共同文化是什么?

admin2023-12-13游戏19 ℃0 评论

跨境电商的多样性有哪些,人类的共同文化是什么?

人类文明是同源的,所以存在相当多的共同文化。严格地说几乎所有文化都能发现统一的源头,而且源头都在古中国。我简单举几个例子。

第一、大洪水,大洪水在全世界都有记忆。西方更多是源自《圣经》的说法,而中国不仅汉族文献里有记载,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从故事丰富度来说,肯定是中国的更加丰富,而且中国大洪水直接就是历史记录。从民族源流找线索也能有清楚地发现,比如贵州芭沙人都姓衮,其民俗可以直接断定是大洪水后南逃西南的大鲧后裔。再结合阿拉伯语称耶路撒冷为阿拉鲧斯,意思是大鲧之城,说明有大鲧后裔西进了。再加上印第安神话里也存在大鲧。基本可以断定大洪水历史源自古中国长江流域。证据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第二、球类运动。一切球类运动都起源于上古的球祭祀活动,模拟日月运行。所以球祭祀活动球体是尽量不落地的,人们用身体传递球,球门也在空中。这个文化在印第安叫圣球运动,印第安遗址里就有在空中的石头球框。在中国叫蹴鞠,也是球不落地,球门在半空。

古代负责球祭祀就是酋长,也叫波司,就是英语BOSS。就是说负责主持球祭祀的都是首领。印第安圣球运动被美国人改造为篮球。欧洲人根据这个活动发明了足球。东南亚则是腾球。其实一切球类运动都是源于球祭祀。所以舞弄粪球的屎壳郎成了埃及圣甲虫,也叫羌螂。

第三、斜顶建筑以及四角翘角。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知道中国式建筑以及器物需要翘角,然而传统建筑都需要翘角,因为鱼钩是我们的核心古文化。鱼钩是中国人的发明,也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标志。九字就是鱼钩,附会蝎子崇拜和天蝎座。所以屋顶翘角是必须要做的。羌人在中东建筑材料改变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在屋顶四角堆砌砖块形成翘角,并将这种建筑带了回来。而我们今天的人竟然丢弃了这一传统实在是不该。就连一些神秘组织的器物都保留我们的翘角特点。阿拉伯则把翘角发展成四角建高塔。

斜顶建筑就是源自古中国,A字母就是斜顶的标志性形制,所以A神为亚洲,甲骨文里A是常见符号。欧洲其实是斜顶木质和平顶砖石两种建筑都有,民居尤其北欧传统建筑一般是木质斜顶。这种建筑就是源自中国。平顶建筑源自中东,但也是黄白联姻集团在中东创造的。

第四、一切搏击、摔跤运动都源自古中国相扑。相扑是上古的一种训练教育内容。东亚为什么搏击流派那么多,就因为是相扑的发源地。俄国称搏击为三搏,三就是指黄种三支系。一切赛艇运动都源自龙舟比赛。龙舟是埃及、中东船的鼻祖。

第五、就连纹身和朋克文化以及鼓文化都是中国。纹身不用多说,历史记录很多。朋克其实就是在纹身基础上佩戴各种装饰、耳环、鼻环之类。还是指我们。鼓是黄种人发明的,不说汉族,就看看少数民族那些发达的鼓文化就知道了。什么非洲鼓,完全受不了这帮脑残。非洲鼓也是我们祖先带过去的。牛字甲骨文就是一个三叉戟加一个横鼓。

说了那么多,如果你问我,哪些文化源自古中国之外。我只能告诉你,传出去被改造以后回传回来的文化确实有。比如佛教。但原生的没有发现境外有起源。

跨境电商亚马逊新手如何起步?

六、合理定价

开店的初衷是赚钱,如果你觉得要卖产品的数量,而忽略收益,那么销量是提升了,但是却牺牲了价格,你这样做,收益微乎其微。所以不能一味的薄利多销,要给产品一个合理的定价。

七、国际市场销售

再作亚马逊之前,我相信你们都已经了解过亚马逊这个市场,刚起步没多久就做的很大,发展空间也很大。

什么是SEO优化?

我觉得对这个问题有价值的回答,或者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想知道的应该也不是把SEO解释为搜索引擎优化这样的概念性解读。

既然知道seo这个概念,应该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也都是了解过的,就不再重复了。只是针对SEO聊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对新人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SEO是做什么的?传统意义上对SEO的理解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升网站排名,你把它理解成一种营销手段,理解成一个岗位也可以。

不过这里要说的是SEO现在可以做什么。让新手知道现阶段下,SEO还能干什么或许实用性更高一些。

就国内目前的营销环境上看,SEO有时候方向很窄,有时候又很宽。

说很窄是如果你仍然把SEO单纯理解为网站优化的话,那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或者特殊行业会需要。

网站SEO并没有死,只是需求变少了。对SEO的需求逐渐收窄到某些特定类型的企业上,不过这种企业一般体量都很大。

SEO对他们也仍然有价值,比如现在某电视品牌就在找SEO提案。他们对SEO的需求也很简单,通过SEO的方式提升品牌词的排名和行业词的排名,从而提升网站的流量,为电商导流。

这个思路对大部分一般企业都几乎是行不通的,因为一般的企业网站现在搜索引擎并不会给你很高的权重,那这个时候再去花大精力做seo自然不会有很直观的效果。

对于这种大型公司来说,网站本身的“权威性”就非常高,高到足以在一定程度上越过“新站考核期”,只要网站已上线,就会在一些既有竞争性的关键词上获得排名,那个时候还愁没流量么?

对这种类型的网站做seo,更多的不是需要简单的发文章、做几个外链,而是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做关键词方向的把控和站内用户体验的优化。

在面对足够资源的前提下,怎么利用好这些资源,做资源整合才是这种企业需要的SEO。

另一个方面,对一般性企业来说,需要的seo已经不再单纯依赖网站排名,更多是的流量整合。

或者理解为流量的运营,SEO在这里是一种优化思维。你需要根据企业给你的预算、产品特点、团队情况去组合搭配出一套可行性最高、转化价值最大的方案。

你可以做网站,也可以做抖音,也可以做小红书,不同渠道之间如何搭配预算、人力,以及用什么方式、内容实现最终目的,这是你要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SEO是流量的整合运营,或者再简单点说,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

SEO有什么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事情?可预见的是SEO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低,几年前想做seo至少还地会自己建站,搞定一定的程序问题。

那时候一个SEO入门必学的课程就是“织梦”一类开源程序建站和改站的能力,但是现在再去看看建站市场,几个主流的大服务商几乎都推出了自己的AI建站平台。

哪怕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程序的人只要看看教程就可以实现拖拽式搭建网站,这个时候你能做的就是网站UI设计的提升和内容的提升。

至于网站底层代码,已经完全不需要这些建站需求方介入修改和优化了。你不能说这个做法是好还是坏,这只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

那么从果反推回去看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搜索引擎的意图是什么呢?

个人的理解是搜索引擎不希望这些企业再自己去搞程序开发网站,做出一套功能相对完备的平台,是可以满足大部分企业建站的需求的。

换句话说,一部分是降低了企业建站的门槛,一部分是避免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在程序上动歪心思。

程序上的SEO当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是这其实并不适合大部分企业的大部分需求,也不是搜索引擎希望看到的结果。一个生产服装的小工厂没有必要去花费大量的资金找一个钻研程序的SEO大佬,程序的问题交给平台去解决,SEO要解决的只是内容和设计。

统一规格的底层网站程序也降低了搜索引擎算法的压力,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甚至是搜索引擎自家的底层代码,当然不可能和自己的算法自相残杀。

你没必要花钱找seo大佬,我也不用对你们时刻提防。

一片和谐,没啥不好的。

那建立在这个大的现状之下,已经把SEO“能做的事”强行划到了内容优化上。可以去看一下你所在的领域,搜一下行业的关键词。

不难发现,大家的产品、网站、服务并没有什么很大地不同,再去看看这些同行之间的电商店铺、媒体号,可能也没什么很大地不同。

高度同质化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了运营方式、运营战略甚至输出的内容。

那么这个时候SEO的价值就在于在这些不同的渠道之间,你是否能生产出更贴合用户的内容和运营方式。

大家都是卖矿泉水的,价格也都一样,为什么买你的不买我的?差异就在卖的过程中,这个过程放到线下,可能是门店位置、可能是货架摆放位置等等。

放在线上,就是宣传文案、产品详情页,种草软文的差异,看,SEO的价值这不就出来了。

至于不可预见的事就不太好讲,毕竟只是猜想,聊且一说。

从百度来看,SEO或者说整个的营销环境未来会发生什么改变不好讲,但是从这几年百度频繁改动,似乎未来有可能会把SEO和竞价纳入到一个体系中。

这么说的原因一个是百度在搜索结果中越来越重视自己旗下平台,而这些平台几乎都在慢慢地被纳入到了竞价体系。

百家号是前几年排名效果非常好的一个渠道,当然,现在也还可以。不过企业百家号现在已经在竞价体系中做了接入,后面在功能和运营方式上会不会做强制限制不好说。

个人类型的百家号本来是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出现的,不过现在不管是从测试的数据上还是百家号后台的改版上看,百家号都更像是一个信息流投放平台的雏形,而不是一个自媒体平台。

百度爱采购是百度自家的B端平台,得益于搜索的巨大流量入口可以说风头正盛,不过也被纳入到了竞价体系。也做过类似的测试,不投放竞价单纯做采购的效果并不乐观,但是一旦加上竞价,流量直接起飞。

其他的就不说了,贴吧除了现在的信息流广告会不会在做企业商业贴吧?文库出了现在的墨斗鱼平台会不会在做企业竞价?

都是未知数,或者都不是未知数。

说这些的意思就是SEO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营销方式或者工种,而且就现在的营销环境再去强行把营销分为SEO、竞价、信息流优化除了自我设限之外已经没有其他价值了。

已经做了SEO的,这些年的经验对适应现状当然是有帮助的。没有做或者打算做SEO的,从一个点切入这个行业自然也不是坏事,只是进入之后不要把自己的方向限制的太死,多看看、多做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暂时自认为还没资格和别人谈经论道,共勉吧。

我是Dora,毕业于爱尔兰国立大学,从事谷歌海外推广10年以上,帮助多家国际集团利用seo获得业绩稳定增长。

写在最后:

1、想做谷歌SEO、海外推广,关注我可以一对一找我聊,我会以自己多年的经验,帮你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

2、谷歌seo新手、同行想学习或交流,也可以关注我一对一找我,必定知无不言,互相交流。

跨境铺货什么意思?

跨境铺货是指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国外的商品引入国内市场进行销售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跨境电商平台充当了桥梁的角色,让消费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跨境铺货一般分为B2C(企业对消费者)和B2B(企业对企业)两种模式。跨境铺货的好处有很多,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国内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多样化的商品选择和更加优惠的价格。

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也为国内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让他们可以通过跨境销售来拓展自己的业务。

但是,跨境铺货也需要遵循国际贸易规则,建立起可靠的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以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现在有什么app国内火?

众所周知,自有互联网以来,美国一直都是中国的学习对象,过去二十年以来,但凡在国内火爆的产品,从最早的门户,到即时通讯,到BBS,再生活服务网站,再到后来模仿Facebook和Twitter走红的开心网、人人网、微博,几乎每一个在国内火爆的产品,你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原型。而中美两国互联网业的发展进程和产品形态高度趋同,以及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的学(chao)习(xi)能力,也广泛受到普遍认同。

但这样的趋势,在近几年似乎开始有了变化。

我因为出国留学前往美国生活,在美国生活的两年里,我把手机里的APP做了一次大换血,把百度地图换成了谷歌地图,把网易云音乐换成了Spotify,把滴滴打车换成了Uber……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越来越发现,有些在国内特别火爆的产品,在美国却几乎不存在,对应的,一部分我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的美国APP,在国内也从未听闻过。

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我想通过一些对比,让你知道这些仅在当地火爆的产品都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在太平洋对岸的另一个国度,却没有相似的产品成功涌现?

产品一:知识付费类APP,代表产品为得到、喜马拉雅、蜻蜓FM

▏中美两国现状对比

2016年5月,罗辑思维团队上线“得到”APP,主打付费知识音频产品售卖——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款完全以“付费知识音频”为主营业务的APP,上线后,“得到”迅速获得用户认可及喜爱,初步完成了用户需求的验证。

此后,喜马拉雅FM也开始跟进,从原本的移动电台APP开始全面转向付费知识音频。

2016年7月,“得到”携手李翔和李笑来正式推出头两个付费订阅专栏《李翔商业内参》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并在此后纷纷迅速实现了销售额过千万,震惊业界。

跨境电商的多样性有哪些,人类的共同文化是什么?

在此前后几个月内,知乎上线了知乎Live,豆瓣推出了豆瓣时间,付费语音问答分答也正式上线。“知识付费”自此开始成为了一个广受无数人追捧的风口领域。

到现在,得到APP已经拥有超2000万用户,而喜马拉雅在去年的123知识节当天,则实现了1.96亿的销售额,国内围绕着“知识付费”而产生的产品、平台、工作室有多达上千个之多。

但反观美国国内,类似的通过付费音频或付费订阅等形式满足面向成人学习需求的产品,却几乎没有。在成人教育领域,美国只有Coursera、Udemy、Udacity等更偏学术的在线教育产品较为受到大众认可。

至于付费的音频内容,美国倒也不是没有,但大都集中在在名人访谈、幼教故事等,且几乎没有太大体量的“爆款产品”出现,与国内的状态可谓大相径庭。

▏一些思考与分析

在国内的知识付费领域内,较为火爆的产品一般多为“新知”(如商业认知、创新、创业等相关)、“大家都感兴趣的高等教育知识”(如经济学、金融学、历史等)、“实用职业技能”(如营销、增长、时间管理、写作等)这样几类。

▲ 得到头部内容截图

我对比了一下,类似的知识获取需求,在美国人当中,倒也不是说没有,但美国用户中,一般要是真的产生了类似学习需求,多半就直接奔着参加系统的训练课程(包括各类在线教育产品)、或买一堆书或找一堆网站来进行研究、又或者是直接参加大量线下沙龙来进行解决了,似乎少有人会产生这种“听别人讲个音频快速高效的帮我了解一下XX知识”的需求。

我认为原因可能有几点。

一是用户的焦虑程度与付费习惯的养成。

国内知识付费的火爆现象下,是大量中国用户的焦虑,焦虑“会不会被机器取代”、焦虑”会不会被年轻人取代”、焦虑“明天到底在哪里”,而应对焦虑的方法,就是学习。

知识付费以帮助大家获取知识、从而保持竞争力为切入点,迅速打开了市场。与此同时,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让内容生产者有充足的动力(财富收入)来打磨内容。优质内容的出现为那些还没知识付费的用户营造了焦虑,又一次鼓励了学习,形成了知识付费的良性循环。

而在美国,付费优质内容一直存在。比起国内的突然崛起,美国的知识付费更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焦虑也就来的不那么突然。与此同时,美国用户的付费意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的内容生产者通过已有的网站和播客等平台,就能实现财务上的收入。因此,类似于得到的知识付费APP也就没有了出现的必要。

二是中美职场人脉文化不同,信息对称度也不同。

在美国,“校友”文化深厚,大家可以联络各行各业中的校友,并直接向他们请教,无论是职场上、还是个人成长上,都可以获得相应帮助,都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美国职场的高度标准和统一,由相熟的学长学姐或是前辈们传授的经验往往十分可靠,并可被广泛地应用于这一类产业。

在国内,建立强人脉关系并非文化,互联网产业由于更注重商业应用所以高度分化,每一家公司的架构和同一职位的工作职责可能都截然不同。在这样的场景下,人们想要获取相关知识必须求助于业内资深人员系统性的讲解,而这种讲解更多是商业性的,而非人际关系所促成的,这也就形成了知识付费的市场。

三是比起美国,中国的流动性还很强,还存在大量个人跃迁的机会。

中国的高考制度给予了所有学生一个公平一试的机会,而不算高昂的大学学费与配套的助学金奖学金制度,保证了大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有相应机会。走出校园后,多层次的商业环境使得不管什么背景的学生都能有跃迁机会。

而在美国,私立学校和标准化的行业使得社会阶级相对固化。根据斯坦福大学Raj Chetty教授的研究,美国孩子的收入与父母的收入正相关,机会不平等现象严重。

两相对比,国内的用户有更强的知识付费动机。

产品二:图片电商类APP,代表产品为小红书、蘑菇街、美丽说

▏中美两国现状对比

2017年6月6日的时候,有一家不是淘宝、京东、拼多多的电商APP在开卖2小时后,销售额就达1亿元,在苹果App Store购物类下载排名第一,这个APP就是小红书。

小红书从社区起家,聚集了千万量级的用户在社区里通过加标签的图片来分享海外购物、运动、旅游、家居、美妆、护肤、母婴等领域的信息。

▲ 小红书APP截图

蘑菇街、美丽说、再到小红书,主打“达人推荐”、以带标签的图片展示加上电商导购的玩法在中国市场上验证了成功的可能。

而在美国,包括“什么值得买”、“蘑菇街”、“小红书”等类似的产品却并不存在,甚至感觉从未出现过……

▏一些思考与分析: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三个关键问题,我们可以逐次来看。

第一个问题是:美国人的购物文化和购物习惯,跟国内有何差异?

就我的感受来看,首先,美国人在日常消费场景下拥有的选择多样性并不高,比如说,在国内广受欢迎的“小商品市场”这样的东西,在美国基本不存在,相反,美国人购物会特别看重“品牌”,我认识不少朋友,都是从小到大在服饰消费上只买少数2-3个品牌的那种。

其次,美国的消费品市场也较为稳定,除了一些顶尖的明星、化妆师自创的品牌以外,在美国鲜少能看到类似裂帛、韩都衣舍、麦包包等这样完全源自于民间而迅速崛起的品牌。

某种程度上,美国本土的人口数量、供应链市场发展情况和用户消费需求的固化等多重因素都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第二个问题是:在美国,就不存在“推荐”+“导购”的市场需求吗?

其实,美国还是有一些专门在服饰、时尚方面给大家进行推荐的KOL的,只不过,美国的一些成熟博主大都已经拥有个人的电商网站,也会在其他垂直领域电商网站上铺货,对于一个有电商属性的社交平台没有强需求。

而少量凭借Instagram慢慢崛起的达人们,目前采用的方式则是在Instagram上贴上图片和产品介绍等,获取大量转发+在信息流评论区中插入对应的电商网站连接。最终引导用户在电商网站上完成下单购买行为。

▲ Instagram APP截图

但即便如此,能够凭借Instagram这样的平台成为导购达人的用户,也始终还是少数人。这背后的核心原因,跟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有关——本质上,在美国的消费选择丰富度是弱的,不存在那种大量的不知名但品质优良的消费品,也不普遍存在那种需要去“淘”的购物文化,这直接导致了,即便你在美国想要做“购物推荐和服装搭配推荐”,可能天然能供你去推荐的商品就不多……

第三个问题是:美国的图片社交产品和中国的图片社交产品有什么本质不同?

本质上,美国的图片社交产品(除Pinterest外)都更像是熟人社交产品,而图片社交模式在国内由于微信的存在,则一直都未能成为熟人社交产品,而更像是陌生人经验/资源分享集中地。

这直接导致了国内的图片社交模式的电商属性天然更强。以小红书为例,小红书在上线其购物分享社区整整一年后,才上线了其自营电商平台“福利社”,这之后半年才开始了和各个品牌的合作,再之后才开始和第三方进行合作。

在开发出其电商属性前,小红书一直不温不火。尽管说,利用用户分享的内容沉淀下来的社区,小红书的电商服务才有了壁垒,但实际上,电商是社区阶段的小红书的最佳变现途径。

所以,中美购物习惯、文化和社交平台的构建方式的不同,将电商和社交都引向了不一样的方向。也导致了在美国,“推荐+导购”在短期内仍然不会成为一个大众市场和大众需求。

产品三:外卖APP,代表产品为饿了么,美团外卖

▏中美两国现状对比

2017年是中国外卖行业爆发的一年,饿了么在线外卖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国2000个城市,用户量达2.6亿;美团外卖总交易额达到了1710亿。

然而在美国,外卖APP远还未形成这样的规模和影响力,Uber旗下外卖软件Uber Eats尽管在17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其销售额大约在不到200亿人民币,是美团的1/8。GrubHub、DoorDash基本不超过百亿人民币。

▲ 美团 (左) & Uber Eats (右) APP截图

▏一些思考与分析

关于美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外卖类APP的兴起,我观察下来,认为原因存在于三方面。

第一,绝大多数美国餐馆从X年以前起,就开始自己提供外卖配送服务。

美国用户如果想要点外卖,在有熟悉的餐厅可选的情况下,大可不必使用外卖软件,直接联系餐厅就好了。

第二,美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地广人稀的。

一般临近饭店所有餐馆里就人山人海恨不得排队都要半小时起这样的场景,除了在纽约等少量几个大都市的中心地带以外,还是比较少见的,这也导致了美国人民的日常“外卖订单”需求,可能不会有那么旺盛;

第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美国的人力成本比国内高,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外卖配送费用也天然是高的。

以Uber Eats为例。如果只点一份主食,国内的配送费一般在餐品费用的1/4到1/6之间,而在Uber Eats上,这个比例一般是1/2到1/3。这样居高不下的外卖消费成本,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通过Uber Eats下单的诉求。

最后,还是上面提到的,美国餐馆和建筑物相对不集中,另外,日常出行里美国人也较少有使用摩托车、自行车的习惯。

就像上面说的,美国相对还是地广人稀的,大家往往都是每家一间House(这点在许多美国电影里也有体现了),而不是像国内一样,普遍都是住单元楼,居住密度没那么大。而日常出行方面,要知道在美国,大家都是习惯乘坐汽车而不是摩托车、自行车的,甚至,美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美国,外卖配送一般都需要借由汽车来实现,摩托车很难成为外卖递送的主要方式。而机动车配送在国内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小的灵活性。

所以,在外卖这个领域下,本质上中美两国,是因为地理环境、消费文化和人力成本的不同而有了完全不一样的市场量级。

产品四:K歌类APP,代表为唱吧、全民K歌等

▏中美两国现状对比

从201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K歌”始终就是一类被人看好的大市场,并先后有唱吧、友唱、一起唱等产品诞生。而从2015年以来,腾讯旗下的“全民K歌”更是在这个领域内异军突起,据报道称,截止2017年8月,全民K歌的用户数已经突破了4.6亿。

▲ 全民K歌APP截图

然而,在美国,却从未诞生过一款哪怕是有一点点知名的“唱K”APP。

▏ 一些思考与分析

KTV在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始终是一种主流娱乐社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中国用户在相约出游时,KTV一定都会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项。

但在美国,常见的娱乐社交方式一般分几类:喝咖啡喝酒蹦迪、聊天打牌桌游、和户外运动。KTV大保健这种混合式的社交方式有着东方的神秘感,一般鲜少有人尝试。那么在美国,有没有一堆人聚在一起唱歌的场合呢?有啊。大家比较喜欢蹦迪时一边跳舞一边唱。

因此,在美国来说,KTV这种东西还属于特别小众的亚洲文化。而既然连“唱K”的日常习惯和喜好都不存在,“唱K”类APP的销声匿迹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本质上是两地不小的文化差异所致。

以上,就是我们所找到的4类在国内极度火爆在国外却闻所未闻的APP,以及背后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你有些参考和启发。

就趋势来看,中美两地的一些风俗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作息,历史与政策等都存在着诸多不同,在互联网的最早期,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储备、创新能力等都还极度贫乏,在许多产品形态和解决方案方面还只能完全Copy美国;但进入到最近几年后,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始渐渐呈现出了带有深刻本土独特印记的产品,这里面最极致的,就是微信。

我也相信,未来几年内,中国本土一定会呈现出更多与美国完全不同的产品创新与解决方案。

一定程度上,去思考这些中美两地在产品解决方案和产品创新中存在的差异,也是很有趣的事,如果你有看到的其他在中国很火爆,但在美国却很冷清的产品,也欢迎分享给我。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