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ng体育/ 正文

嘉靖地震百科全书,长沙历史上地震过吗

admin2023-12-15ng体育20 ℃0 评论

嘉靖地震百科全书,长沙历史上地震过吗?

长沙是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距今约1.4亿年,长沙地区海浸结束,上升成为陆地,由于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长条形的山间坳陷盆地——长(沙)平(江)盆地。新生代开始,整个长平盆地上升为陆地。

在历史上长沙发生地震的次数很少,最近一次较大的地震发生在2012年5月6日,湖南省长沙市监测到两次地震,一次在上午10时2分36秒,震级2.0;一次是晚上10时24分44秒,震级2.9。而让居民明显感觉到的是晚上的地震。两次地震的震中均位于北纬28.5°,东经113.3°,在长沙县的高桥镇东南方向2公里左右。长沙市地震局表示,从1973年该局开始对长沙地区地震监测近40年来,这是该地区首次被监测到有震动。在长沙地区被监测到的180多次地震中,震级达到2.0以上的超过100多次,其中宁乡煤炭坝是一个震动比较多的区域。在2012年该省监测到的8次地震中,2月2日,宁乡有一次2.0级的地震。

从现有资料显示,长沙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强地震为5.5级,发生在明朝。据记载,公元1522年,即明世宗嘉靖元年,长沙大水七日,风雷电大作,沿江地震,至岳麓而定,城郭多没在2012年5月6日晚,发生的地震没有人员伤亡数据。

韦州古城建城年代?

韦州,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管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镇。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帝立西夏国时置,又名威州。另西夏同时在此设十二监军司之一的静塞军司以掌防务,使这里成为西夏的一个政治军事重镇。

北宋嘉右六年(1061年)夏主谅祚改韦州静塞监军司为祥右占军,后又改静塞军,建城郭,修浮图,大兴土木,韦州首次达到鼎盛。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神宗决策攻西夏,命西北五路兵会攻灵州,其中环庆路主将高遵裕一路率蕃汉步骑87000人,民夫95000人,由庆州北上进驻韦州,并于是年在韦州设急递铺。而后宋又将韦州还治西夏。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春正月,韦州蕃官伯德率丁口250人内附降宋。宋神宗授伯德供购库副使,本族巡检,并赐银绢三百,以示褒奖。北宋元右占六年(1091年)冬十一月,宋都监张存统兵入攻韦州等地得胜而归。北宋元右七年(1092年),西夏攻宋环州,宋将折可适趁虚直赴静塞军司得胜而归。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西夏屡扰宋境,宋知渭州(今甘肃平凉)章粢在葫芦河川筑平夏城、灵平寨等并连破西夏军,夏势在韦州一路有所削弱。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西夏陷平夏城,夏势在韦州一路又有所恢复。

元至元十年(1273年),蒙元王朝命“探马赤军”入社,入社者系军户,即身在本家之军人,与编户等。同年,鉴于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元遂在原州(今固原)立开城府。元天历二年(1329年),元封阿刺忒纳失里为西安王(豫王),遂在今同心境内筑豫王城,作为联系六盘山与银川平原的战略要地。加之韦州已无西夏时的宋夏军事拉锯和在元时州治已废,其地位则大大下降。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庶十六子朱旃被封为庆王。次年开始在韦州城始建庆王宫室。第三年就藩韦州。第四年置韦州群牧千户所,辖军士1120名,专管宁夏境内军马牧苑。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庆王开始在韦州修建王府、官邸、避暑地宫等,韦州再次鼎盛。明建文三年(1401年),朱旃奉令从韦州迁往宁夏(今银川)。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鉴于朱旃“好学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岁一至韦州度夏”。明宣德(1426~1435年)初,朱旃“言宁夏卑湿,水泉恶,乞仍居韦。不许,令岁一往来,如成祖时”。明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庆王朱旃病逝。翌年送灵柩往韦州螺(罗)山安葬。明正统九年(1444年)八月,明英宗致书朱旃子庆王秩煌,允许前往韦州展祭先坟。明正统十年(1445年)七月,明英宗致书庄惠王秩荣(荧),允其前往韦州扫祭先坟。明景泰元年(1450年),庆王秩蝰“以宁夏屡被兵,乞徙内地。不许”。明景泰六年(1455年)四月,安化王秩烬(朱旃第四子)奏请:老母病故,葬韦州螺山下已近两年,朝思暮念,寝食不安,请求恩赐前往拜扫,略表人子之情。明代宗准其所请。

明成化二年(1466年)二月,鞑靼部入侵宁夏韦州界,掠走韦州苑马寺马300余匹。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庆王朱旃次妃汤氏卒,于韦州王墓旁另选圹穴附葬。明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河套鞑靼满都鲁、孛罗忽、加思兰等部并犯韦州。宁夏、大同、宣府、延绥总兵等前往击之。满都鲁等丧失家属畜产,北迁,不再居河套。明成化十年(1474年),选韦州群牧千户所副千户沈宏之女为丰林王(朱旃之孙)妃。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都御史徐廷章奏置韦州驿。共设马8匹,驴8头,驿夫16名,属庆阳府,专事各方往来驿递。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四月,庆王邃壅(朱旃长孙)亡。翌年二月葬于韦州蠡山(罗山)之原。王弟岐阳王邃墀上奏:王墓距宁夏三百余里,俱系沙漠之地,为使王墓免遭鞑靼蹂践,乞请派兵防护。明宪宗从其请,遂命宁夏总兵派兵500名守护蠡山庆王诸墓。

嘉靖地震百科全书,长沙历史上地震过吗

明弘治元年(1488年)后,蒙古军由花马池(宁夏后卫)破边墙,经铁柱泉、惠安堡、韦州、下马关、豫望城南去固原州(陕西镇)一线(西线)渐成北方鞑靼诸部的“入寇总路”,韦州的军事、交通重要性更有所加强。明弘治十年(1497年)设置韦州守御千户所,隶宁夏卫。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宁夏巡抚都御史王殉奏筑韦州东关,设关门一,城门二。明弘治十六年(1543年),总督秦绒奏于韦州、豫王城等处增筑屯堡。明孝宗以秦之所陈乃备边急务,令悉心修筑。

明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庆府安化王真蹯(朱旃曾孙)以祖母葬地不吉,迁往韦州螺山祖茔之侧。明正德元年(1506年)九月,总制陕西三边(延绥、宁夏、甘肃)杨一清以“韦州地方平原通衢,虏寇出没之所,兵备废弛,保障不堪。况与螺山相近,庆府坟茔所在,连年大虏入寇,俱在彼处驻劁,及庆恭王坟近又被人开掘,深为可虑”为由,奏请添设官军防守。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六月二十四日地震,韦州康济塔顶端四级倾塌。是年,鞑靼吉囊率部2万余骑攻扰宁夏,进逼固原,并至蠡山(今罗山)焚掠庆王陵园。

清顺治四年(1647年)春,王一林等聚众在韦州螺山(罗山)反清。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二月初,清陕西提督王辅臣领兵拥周(周王吴三桂)叛清,花马池、惠安堡、韦州等地一度沦为三藩叛乱势力范围。清同治八年(1869年)三月,清军提督刘松山率老湘军围攻韦州,城内义军首领苏兆明带领全城父老誓死抵抗。

在整个清代,韦州称韦州堡,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属灵州管辖,同治十三年开始属平远县管辖。

民国初期和中期,韦州先后属镇戎县、豫旺县。1936年7月,红军曾在这里与马鸿逵部激烈战斗。1938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豫旺县始改为同心县,韦州随之归同心县管辖。1940年,宁夏省政府划同心县属下马关、韦州归盐池县管辖。1941年,马鸿逵赴盐池管辖的韦州、红城水、下马关等地视察。1943年,韦州修建飞机场。此时韦州重归同心县管辖。

为什么近十年四川发生地震频率那么高?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假设鸡蛋是地球,蛋壳就是地壳,蛋清就是地幔,蛋黄就是地核。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地震按照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这种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而产生的。

地球内部结构

Quake_epicenters_1963-98

1963年-1998年全球发生的358214次地震的震中分布

(从图中可看出,震中大致沿大陆板块边界分布)

由于青藏高原、四川、云南等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亚欧板块受到印度洋板块的挤压而抬升,形成了喜马拉雅山、横断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周边的岩层在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若超过了岩石的承受极限,则岩层会断裂,从而发生地震。

地震示意图

我国主要地震带(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中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从主要地震带分布上看,四川西部是地震多发带,这里有龙门山地震带、攀西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岷江断裂带等多条主要地震带,因此四川发生强震的频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就不奇怪了。此次九寨沟县的7.0级地震,震中就发生在岷江断裂带附近。

龙门山断裂(图中的LMSF)

东昆仑东段断裂(图中最下方)

那么有人可能就要问了,既然四川多发地震,有什么预防措施呢?

国家有关部门每年都会划定一个地震重点危险区,是指对一年尺度内,我国西部(宁、甘、川、滇以西)可能发生6级以上,东部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经国家地震局和省级地震局批准,应强化跟踪、力争作出震前有效预报的确定性地区。

今年年初,相关专家曾判定九寨沟所在地区为全国2017年度地震危险区。经研究,今年将甘青川交界处确定为年度6.5级地震危险区。这次地震离这个危险区大概50、60公里,靠近四川一侧。

2017年地震重点危险区分布图如下:

虽然在年度预测上有所察觉,但在短期预测层面,并没有发现更多线索。一般情况下,3个月的预测为短期预测。

目前,真正能够产生时效的是短期预测,但这方面仍为预测难点。

此外,《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实施,也有力地提升各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房子建得结实一点总是没有错!

中国死亡最惨重的地震?

1、海原地震—里氏8.5级特大地震

海原地震发生在中华民国时期,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致使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近三十万人死亡。此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周边17个城市都有感受到,也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滑坡。

2、华县地震—里氏8.3级特大地震

华县地震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具体时间为嘉靖34年即1556年1月23日。因为发生在晚上,睡梦中的人们没有任何防备,又发生在人口稠密地区,导致死亡人数超过83万,伤者无数。地震有感范围为五省二百七十七个县。这是中国历史记载因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也是世界地震死亡人数最多的。

3、临汾地震—里氏8级特大地震

临汾地震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1695年5月18日晚上8点。据记载,有二十八个州县受到了影响,最为严重的有十四个,死亡人数为52600人。

4、武都地震—里氏8级特大地震

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1879年7月1日凌晨,在甘肃武都。地震波及四川、陕西、河南、山西、湖北五省,死亡人数二万多。

5、古浪地震—里氏8级特大地震

古浪地震发生在甘肃省古浪县西北的水峡口一带,1927年5月23日早晨6时,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强震引发了滑坡,死亡人数41471人。

6.洪洞地震—里氏8级特大地震

洪洞地震发生在元朝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公元1303年9月17日,震中位于山西省洪洞赵城。据记载这次地震遇难者为47.58万人,是有记载的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第二位,排第一的是陕西华县特大地震。

7、汶川地震—里氏8级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个中国人都难忘的一天,这一天的14时28分06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特大地震,截止6月3日共发生余震10037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破坏性最强、受灾损失最重、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共计69227人遇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

8、唐山地震—里氏7.8级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中国河北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持续了23秒,下午六点唐山40公里外的滦县又发生了7.1级大地震。因为唐山人口稠密,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工业城市,所以造成的损失特别惨重。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遇难人数为24.2万,重伤16.4万。97%的地面建筑、55%的生产设备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亿人民币,一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

9.通海地震—里氏7.8级大地震

1970年1月5日,云南省海通发生了7.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34米,而且5-5.9级的余震就有12次,强烈的震感,引发了严重的滑坡和山崩等自然灾害,最终造成15621人遇难。

10、昌马地震—里氏7.6级大地震

民国21年(1932年)12月25日,中国酒泉昌马发生大地震。古迹嘉峪关城楼在此次被震塌了一角,上窖石窟全部震塌,石窟中的壁画、彩塑等各种文物全部损毁,下窖石窟只有四座幸免于难,其他全部损毁,遇难人数7万多人。

有何预防和防治的措施?

地震是自然界中,十分恐怖的危害。地震的形成,从地理角度来说,是由于地球板块的不断错动,而在板块运动的同时,便会通过挤压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在同种介质的情况下,纵波的速度要大于横波。

所以,当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是先感到上下晃动,在几秒过后,才会感觉左右晃动,而这相差的几秒,其实就是逃离地震区的最佳时间。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板块的交汇处,像西北、四川一带,常有地震发生,就是因为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挤压形成的地震波。地震作为一种自然危害,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人们也在漫长的时间里,渐渐从恐怖,到有一定的防范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减免了伤亡,看看古人对地震是怎样看的。

一、先说一下古人什么时候发现的地震?

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地震记载,是在西周时期。在公元前78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国语·周语》中记载:

“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在周幽王二年的时候,西周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有多严重呢?泾河、渭河、洛河中的水全部枯竭,岐山也受到了波及,产生了大量的崩塌。同样程度的地震,在西汉时期也发生过很多起。根据《汉书·五行志》记载:

“自京师至北边郡国三十余坏城郭,凡杀四百一十五人”。

在公元前七年的时候,在北国边境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人们毫无防范,汉朝的房子又多为多层建筑,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多人都是被困在房屋之中,没有得到即使救援而死。

但是这些与明朝嘉靖年间发生的地震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了。嘉靖大地震,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地震,现在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都十分后怕。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时候,隆冬大雪,发生了一起大地震。损伤情况如何呢》根据数据表明:

“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复不可数计”。

死伤人数不计其数,记录在案的已经超过了83万还要多,还有很多死伤者没有上报,因为数量之大,难以详尽。

嘉靖年间这场大地震,之所以伤亡如此惨重,与两点有关。

其一是,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都在熟睡,所以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压在废墟之下。其二是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大雪寒冬,很多人被压在废墟之下,还活着也被寒冷的天气冻死。

在安顿幸存的人民过程中,仍然每天都有人离世,就是因为天气寒冷,而资源又十分有限的原因。在之后的朝代更替中,也陆陆续续发生过很多起地震,但是没有一起比嘉靖年间的惨烈。

清朝时期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地震之前,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防治地震的方法,但是没起到太大的作用,原因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候太晚了,人们根本猝不及防。根据《康熙琼山县志》记载:

“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

古代的亥时,大概在半夜11点-12点之间,除了打更的,人们根本不能随意在外面游荡。地震发生了,人们都在睡觉,大多都是被屋子活活压死的。

二、古人如何看待地震?

1、“阴阳平衡”之说

最早的时候,人们还处于混沌时期,对于天灾人祸,无法用科学知识来解释,只能归咎在封建迷信之上。最早西周伯阳父说: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就是认为地震产生是由于自然界的“阴阳失衡”,而导致了天地之气乱了秩序。《易经》中解释“阴阳失衡”:

“阴阳尽而四时成,刚柔尽而四时成,阴阳相会,万象乃生。阴伏而不能出,阳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最早人们认为地震,是因为这世间万物的阴属性太多而无法散出去,阳属性太少而没办法产生,阴盛阳衰导致了地震。从今人的眼光来看,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所谓的“阴阳之说”,不过存在于古人的幻想之中,并无任何科学依据。

2、“朝代灭亡”之说

在西周的那场地震之中,导致了“三川竭”,太史伯阳甫便认为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周朝将要覆灭的征兆。太史伯阳甫的“朝代灭亡”之说,也是建立在“阴阳平衡”之说的基础之上。

《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

所谓的阴盛阳衰,其实另有所指。当时周幽王宠爱褒姒,而荒废朝政,后宫也因为褒姒而受到了殃及。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谋美人一笑,便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所以,太师伯阳甫认为地震,是朝代灭亡的征兆,就是因为看到了褒姒乱国,却无能为力,感性地将天灾和朝代灭亡联系在一起。但其实,即便没有地震,周幽王如此宠爱褒姒,西周灭亡也是迟早的。

3、“君王德行”之说

在古代,地震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两种,还有一种,就是帝王认为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才引起的天灾发生。为了弥补皇帝的“过失”,通常会大摆祭祀礼节,开仓放粮,或者想别的办法趋吉避凶。

汉成帝年间,就发生了这样一场地震。汉成帝就认为是自己的过错,还发了一张自省书。

“盖闻天生众民,不能相治,为之立君以统理之。君道得,则草木、昆虫咸得其所;人君不德,谪见天地,灾异娄发,以告不治。朕涉道日寡,举错不中,乃戊申日蚀、地震,朕甚惧焉。公卿其各思朕过失,明白陈之。”

大致意思就是,如今地震发生,都是我一人的过失,是我这个当皇帝的德行不正,才导致失道寡助,让黎民百姓跟他一起遭罪。而他解决地办法,就是反省一下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改掉错误来得到上苍的原谅。

三、古人如何预测和防治地震?

1、观星预测

古人最早预测地震,是通过夜观星象来判断的。在《晏子春秋》中曾记载大臣门夜观星象:

“维星绝、枢星散”“钩星(水星)在四心间”,地其动。

春秋时期的人们,认为天上星座呈现一定形状的摆布,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这个办法在古代流传了很久,在汉朝仍然有人深信不疑。汉朝的《春秋灾异》中记载:

“辰星(水星)与填星(土星)合虚中,齐国地动”。

古人通过观星来预测地震的方法,大抵是根据星象的排列方式、运转、颜色来判断的。除了观星,人们更习惯总结一些地震前夕的规律,来预测地震,往往这些前人总结的规律,才是真正有些道理的。

2、经验积累预测

《地震解》中记载:

“凡井水无有一切他故,而忽浑并发恶臭者,震兆也”。

井水莫名发愁,是因为地震波已经在不断传递,导致井水和下面的土壤联通,发出恶臭味,一般来说,闻到味道的时候,就是地震马上要来了。《银川小志》也说:

“宁夏地震,每岁小动,民习以为常,大约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浑浊,炮声散长,群犬狂吠,即防此患。至春秋多雨,冬时未有不震者。”

一般地震来之前,动物是最敏感的,如果家禽变得特别焦躁不安,老鼠成群结群逃窜,就说明将有大地震到来,人们根据这些经验往往就能保命。

3、候风地动仪预测

东汉时期的张衡,曾经发明出了候风地动仪,这个装置制作巧妙,共有八个龙首,每个龙首口里含有一颗铜球,地震来临之前,候风地动仪就能感受到,哪个方位将要地震,哪个龙首就会吐出铜球。据史料记载,候风地动仪的预测是很准的,但是至今无人能重现。

那么古人如何防治地震呢?

古人经历了漫长与地震作斗争的岁月,也渐渐流传并总结了一些简便的防治地震的措施。在《地震录》里记载:

"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

一旦发生地震,人们不能慌张跑出去,反而容易被屋子砸伤,找到合适的地方庇护,等地震结束了再出去。这个办法直到现代仍然有借鉴意义,地震发生的时候,人们在角落的生还率要远远大于跑出去的。

而且,地震发生之后,人们会以为安全了,其实往往还有余震。这个时候人们就要“于场圃中,戴星架木,铺草为寝所”。在外面空旷的地方,以茅草简单搭一个房子居住,这样就算再地震,也不会危及生命。

古代科技不发达,预测和防治的办法基本就这些,但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免人们伤亡。如今的很多防范措施,也能在古人的办法中,找到缩影。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