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网络热点/ 正文

百科全书中的名人,中外历史上有哪些特别牛的工匠大师

admin2023-12-15网络热点19 ℃0 评论

百科全书中的名人,中外历史上有哪些特别牛的工匠大师?

说到中国历史上特别牛的工匠大师,有几位是不得不提到的。其中的墨子甚至必须着重浓墨重彩的说说。中国的历史为什么是以儒家为主要文化的历史,与儒家和墨家的比较中儒家取得胜利非常相关。儒家可以说是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重要代表,墨家就是古代科学技术和手工业者的代表,在战国时期,这是最大的两家派别。显然,最终,儒家赢得了胜利,墨家最终失败,儒家是鄙视墨家这个曾经强有力的对手的,并且把墨家擅长的东西视为奇技淫巧。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者和科技工作者,也一直没有地位,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悲哀,也是历史的选择。但是中国古代还是涌现出了一些伟大的大师的。

一,墨子

墨子与一般的工匠大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不但亲手制作许多精良的器械,而且进行了总结经验,因此它是中国古代大师中的大师。

墨子制作的器械首先突出表现在各种城防工事和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这些主要出现在墨子著作《备城门》,《备临高》,《备梯》,《备水》等部分.

古代攻城一般有十二种方法,《备城门》中如此说:

禽滑厘问于子墨子曰:“由圣人之言,凤鸟之不出,诸侯畔殷周之国,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吾欲守小国,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对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敢问守此十二者奈何?”

墨子针对这些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比如对方采取隧道进攻.墨子说:

把木柴捆扎起来,使之能成为一捆捆的柴抟,穿前面树连起来,长一丈七尺一,作为外面,把柴抟横放在内面,外面涂上粘土,不要让土脱漏。柴抟堆积的宽度和厚度,要足以充当三丈五尺高的城墙的屏障,用柴抟、树木、泥土来加固城墙,越坚固越好。柴抟前面的长短,要预先弄好,以便涂上泥土,可充城堞之用,妥善涂好外面,使敌方无法烧掉或拔掉。

再比如说针对大城的防守,墨子这么说:

大城,要在一丈五尺之外做闺门,宽四尺。做一郭门,在闺门之外。做好两根横木,以关闭郭门。横木上凿孔,穿上绳子,牵到城堞上。做好悬梁,用木板做成,让它从城坎处向外斜着伸出。悬梁的斜度,符合城墙的形势。城墙内修傅堞,作为外堞的辅助。在其中凿穴,深一丈五尺,放柴草于内,可以焚烧御敌。连着城墙修筑令耳,令耳是两重的楼房。在城墙外堞下凿穴,深一丈五尺,宽一丈二尺。城楼与令耳,都派有勇力的人负责杀敌,善于射箭的人放箭,辅佐的人勇敢善射。

墨子在一生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和自己的学生精心巧思,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机械.

比如墨子发明了能够承载300公斤重的轴承.发明制造了辘轳、滑车和云梯.连弩车,籍车,转射机.

1,连弩车: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大弩箭60支,小弩箭上千支的大型机械装置。驾驶时需要10个人,这个器械最巧妙的是长为10尺的弩箭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迅速卷起收回。显然这是一种大型的防守攻击两用的机械,威力惊人,比许多网络小说中弩更加惊人.记录于《墨子.备高临》。

《备高临》中是这么记载的.

禽子再拜再拜曰:“敢问适人积土为高,以临吾城,薪土俱上,以为羊黔,蒙橹俱前,遂属之城,兵弩俱上,为之奈何?”

子墨子曰:子问羊黔之守邪?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强弩之,技机藉之,奇器口口之,然则羊黔之攻败矣。 备临以连弩之车,材大方一方一尺,长称城之薄厚。两轴三轮,轮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衡植,衡植左右皆圜内,内径四寸。左右缚弩皆于指,以弦钩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与筐齐,筐高八尺,弩轴去下筐三尺五寸。连弩机郭同铜,一石三十钧。引弦鹿长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钩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钩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横臂齐筐外,蚤尺五寸,有距,搏六寸,厚三寸,长如筐有仪,有诎胜,可上下,为武重一石,以材大围五寸。矢长十尺,以绳□□矢端,如如戈射,以磨■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人六十枚,用小矢无留。十人主此车

后来三国时诸葛亮作了改进。

2,转射机: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6尺,由两人操纵。这是一种威力比连弩车稍微小点,但更为灵活,容易操作的弩,能够一人射箭同时另一人将机座旋转。记录于《墨子.备城门》。

3,籍车:是一种能够投射碳火的机器,外部包铁,一部分埋在地下,由多人操纵用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这是一种进化了的火攻器械。记录于《墨子. 备城门》

二,公输班,鲁班

这位鼎鼎大名的木匠之祖,中国建筑鼻祖。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字依智 ,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

鲁班,在民间非常富有传奇色彩,也是木工多种工具的发明者。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鲁班为什么能够发明那么多东西,大概和他的出身有关,鲁班来自工匠世家,可惜这个世家在古代并不那么高大上,但在儒家统一学识之前还可以。鲁班学到了他家几代积累起来的经验,自己又经过反复研究、试验,所以成果突出。

鲁班的事迹出现在墨子的著作《墨子》中的《公输》。鲁班和墨子颇有意思,两人都是战国的工匠大神,但是却一个主攻,一个主守,鲁班制造了许多攻城的机械,比如云梯。墨子针锋相对的制造了大量的守城的机械。可惜墨子的著作流传下来,鲁班的攻城机械却没有。

三,喻皓

喻皓,史料非常欠缺,只知道他是浙东人,一位所谓的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而已,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这个混乱的时代。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

这个人长期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人又非常聪明,勤于思索、又不耻下问,并积极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写下了一本建筑方面的著作《木经》,可惜并没有保存下来,幸亏有位古代科学大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保存了部分。喻皓的成就有多高,他能不能称得上大师,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可以作为佐证。

在《梦溪笔谈》记载了这么一件小事:

北宋初年,中国还没有完全统一。当时占据杭州一带的吴越国王派人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了一座方形的木塔。当这座塔才建好两三层的时候,吴越王登上去,感到塔身有些摇晃,便问是什么原因。主持施工的工匠自信的回答说:“因为塔上还没有铺瓦,上面太轻,所以有些摇晃。”可是等塔建成铺上瓦以后,人们登上去,塔身还是摇摇晃晃。这个工匠一时没有办法,生怕被那位吴越国王责备,后来听说喻皓对建造木塔很有研究,便让妻子前去请教喻皓。喻皓笑着说:“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只要每层都铺上木板,用钉子钉紧就行了。”那个工匠照这办法去做,果然塔身稳定,人走上去不再摇晃了。

喻皓主持修建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京城的开宝寺11级木塔。

宋太平兴国(976~948年)中,宋太宗在京城汴梁建造开宝寺11级木塔,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长建筑艺术的画家到汴梁进行设计和施工。喻皓受命主持这项工程。

为了建好宝塔,他事先造了个宝塔模型。塔身是八角十三层,各层截面积由下到上逐渐缩小。当时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画家提出这个模型逐层收缩的比率不大妥当。喻皓很重视郭忠恕的意见,对模型的尺寸进行了认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动工。

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建成了雄伟壮丽的八角十三层琉璃宝塔,这就是有名的开宝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约合30.72厘米),是当地几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当时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塔建成以后,人们发现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感到奇怪,便去询问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释说:“京师地平无山,又多刮西北风,使塔身稍向西北倾斜,为的是抵抗风力,估计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风吹正。”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喻皓的大师级的水平。就在遥远的北宋,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熏陶的时代,喻皓在搞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到了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而且还注意到周围环境以及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注意到了风力对高层木结构塔型建筑的影响。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古人的智慧真令人佩服,喻皓也真的是大师级的伟大工匠。

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精品,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一次火灾中被烧毁,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四,古代铸剑大师

古代的工匠没什么地位,自然留下来的事迹,著作也都很少。但是似乎,铸剑大师似乎是个例外,竟然有几个大师留存,并且有几把宝剑传世,也许这和那时代的人流行佩剑作为时尚有关系吧,也许那时代的人,身上佩戴一把宝剑就像现在拿个苹果手机,非常显摆。

1、欧冶子

欧冶子(约公元前514年前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越国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龙泉宝剑创始人。一说为古代瓯江流域生活着的闽族匠人。

欧冶子生活的地方福州,古称冶城,市北的冶山和欧冶池,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卢山、浙江龙泉七星井,均有欧冶子铸剑遗迹。

欧冶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到处攻伐频繁。他少年时代,又从母舅那里学会打铁,可能天资聪颖,刚开始只是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农用工具,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走上了高大上的铸剑事业。

也许是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铜和铁的奥秘之处,冶铸出当时非常锋利的第一把铁剑“七星龙渊”,简称龙渊剑,于是名声大振,开创了中国的的铸剑事业。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便把“渊”字改成“泉”字,曰“七星龙泉”,简称龙泉剑。开创中国冷兵器之先河。

2、干将莫邪

干将(gān jiāng)是春秋末期著名的铸剑师,相传为吴国人,与欧冶子同师,善于铸造兵器,曾为吴王阖闾作剑。妻子为莫邪。相传鱼肠宝剑就是他们的杰作。

3、徐夫人

我开始以为这是一风华绝代,风韵犹存的少妇铸剑师,没想到我错了,我太浅薄了。人家其实是姓徐,名夫人,堂堂男子汉,如假包换的大汉。

徐夫人,战国赵人,铸剑名家,以藏锋利匕首闻名。荆轲刺秦王所用匕首即得自徐夫人。事见《战国策·燕策三》。

另外还有张鸦九,烛庸子,陶弘景也颇有名气。

总之,中国因此儒家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工匠的地位不高,工匠的发明创造也被贬为奇技淫巧,所以,大师们留存很少。但还是有一些的。比如修故宫的蒯鹏,蔡信,造桥的李春,造天文仪器的张衡,僧一行,发明了许多农业机械的许多农学家等等。

历史上有没有即是杰出的军事家又是杰出的科学家的奇人?

明末清初的揭暄就是这样一个即是杰出的军事家又是杰出的科学家的奇人!

揭暄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除了著有像《孙子兵法》一样的战略类兵书《兵经》外,还著有被誉为古代战术百科全书的战术类兵书《揭子战书》,还著有阵法阵图和兵器制造类兵书《揭子兵略》,这在古代任何一位兵家中都是没有过的。大家可以读一读历史,中国古代率过兵打过仗有战略类兵书传世的将领只有司马穰苴、孙武、吴起、孙膑、韩信、张良、曹操、诸葛亮、李靖、刘基、戚继光、揭暄等少数人,以战术著作传世的极少,与《揭子战书》有些相似的《草庐经略》《百战奇法》,其作者还无从查考;同时以兵法、天文学传世的,除揭暄外,还有徐光启;同时以兵法、战法、哲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西学传世的,唯有揭暄一个人。揭暄所著《兵经》是清代一部很重要的兵书,是清代后期影响很大的一部兵法著作。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兵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书中一百个智慧谋略,体现了揭暄博大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谐思想。该书在战争观、谋略、治军、用人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全书突出实用性、鉴赏性、可读性,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启迪心智,开阔视野,引人入胜。《兵经》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的吴炳称揭暄“异人”,称《兵经》和《战书》为“异书”。2008年4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揭子兵法》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上,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驻京大单位的高级将领和专家学者对《揭子兵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足见《兵经》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生命力、深远的影响力。揭暄丰富的战争思维、卓越的军事才华孕育了精深的辩证智慧和奇妙的战略计谋,是千秋万代取之不尽、日久弥新的思想宝库。

史料记载徐光启是天文数学家,他虽有兵学著作但不是率过兵打过仗的将领,因而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而揭暄既是军事家,又是中国清代最有影响的天文数学家。揭暄对天文历算的研究堪称一流。有清一代44位科学家,揭暄名列第19位。揭暄有多部天文学、地理学著作传世。伽利略是西方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徐光启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揭暄是江西第一个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揭暄是中国清朝唯一一个绘出“月面图”的人。为精察明辨宇宙的奥秘,揭暄博览群籍,考据精核。昼夜运筹推步,“仰

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周易·乾·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揭暄整个心思无时不在日月星辰间遨游神驰。 经过几十个春秋的拼搏撰写的《璇玑遗述》巨著(璇、玑分别指称北斗七星中的第二星和第三星,璇玑还是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在清初影响极大,以至成书之后“争传者几履满户外矣”。受康熙帝赏识的著名天文数学家梅文鼎读后,手抄其精语另为一卷,名为《璇玑尺解》,称其“深明西算而又别有悟入。其言七政小轮,实为古今所未发。”并把他与汤若望、穆尼阁和王锡阐一起并列为当时世界四大天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鉴于梅文鼎在清代的地位及其对揭暄著述的垂青,使得揭暄的书后来一版再版。揭暄说:“天在太虚,如一尘之举。地在天中,如一尘之停”“曰天体圆,气亦圆,故所生之物必圆。竹木形长,长而圆;禽兽形横,横而圆;人身头面手足,具各种形而皆圆。天圆则地圆,天地圆则无物不圆。”“天外皆天,天内皆天”“天地大矣,无边无际。”揭暄还独立自主地创立了字宙无限论,否定了哥白尼关于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说法,其研究成果超出了哥白尼的研究领域。在西学刺激下,揭暄以气本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宇宙体系——以元气漩涡说为核心的新浑天说,而且给出了动力机制,否定了西方传入统治欧洲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水晶球宇宙体系和九重天说。针对儒家格物和西方自然研究的一些不足,揭暄对元气旋涡、岁差、左旋、金水星的运动,潮汐以及西方的三际理论提出了独特而新颖的观点。揭暄的这些研究,可以说与欧洲伽利略、法布里修斯及沙依纳等科学家的研究同步,并取得同样自主独立创新的成果,这在整个中国古代都是非常独特的,在中国科学史和中西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史稿》将揭暄列入“畴人”。我国古代“畴人”这一名称是兼指“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揭暄无愧这“双桂”之冠。

揭暄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古代既是杰出的军事家又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的,唯有揭暄一人。沈雨梧《清代科学家·清代科学家科研成果世界领先、世界同步、中国独创统计简表》载,揭暄一人在物理和天文两个领域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世界领先。内蒙古师范学院数学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迪教授在《揭暄在物理学上的贡献》中指出:揭暄是我国17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物理的许多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力学、光学和声学研究上成果显著。在力学方面,如果说17世纪是大气压力研究创始时期,揭暄便是创始者之一。揭暄对流体动力学的认识也很独到。他认为“凡气动则生风”(《物理小识·风征》),与现在所说的“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是一致的。现代认为潮汐的起因是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造成的,而起作用的主要是月球(《物理小识》)。揭暄强调月球的引力作用,没有说到太阳,抓住了要害,比牛顿关于用引力理论定量地研究潮汐问题还要早22年。在光学方面,揭暄解释了海市蜃楼现象,他说:“水在涯矣,倒照人物如镜,水气上升,是照人物亦镜,或以为山市海市蜃气而不知为湿气遥映也”(《天经或问后集》第四册)。揭暄把云彩看做是一面大镜子是正确的。他还绘图说明海市蜃楼产生的原理,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海市蜃楼图。揭暄和游艺解释海市蜃楼是光线经过两次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图上的画法虽然与现代有别,但思想一致。关于极光成因的假说。极光是一种见于夜间的光亮,出现于地球南北两极上空,十分壮观。首先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的是揭暄和游艺,揭暄认为极光是由于“清湿之气”反射太阳光造成的。现代一般认为极光是“太阳风”射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范围时形成的,即太阳决定了极光的产生,这和揭暄、游艺的见解有相同之处。关于极光研究,揭暄比英国的富兰克林还要早100年以上。关于反曙暮辉现象,揭暄认同方以智“光肥影瘦”说,揭暄说:他曾经在黄昏时分,观察到太阳光射入空中,从西向东,环抱着大地,形成像拱桥那样的光弧。他由此认识到,太阳光不是按直线传播的,它能够“随物曲附”(《物理小识》),这说明方以智的“光肥影瘦”说是正确的,也是对传统光行直线认识的重大突破。在声学方面,揭暄认为“气本有声”(《物理小识·声论》)。声音是借空气传播的,揭暄所指的“气”正是空气,其认识是相当高明的。在数学领域,揭暄对数学公式和数理也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阐发。在日本人编著的《数学辞典》中,还载有《揭暄》条目。此外,揭暄在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创见,当时既有很高评价,方以智称其“每发一条,辄出大西诸儒之上”。揭暄的成就不仅超过了当时来华的欧洲人的科学知识,而且接近当时欧洲的水平。揭暄的科学著作,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揭暄乃至17世纪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历史上有哪些文学家?

屈原(约前340—前278年):名平,战国后期秭归(今湖北境内)人,楚国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但理想不遂,报国无门,遭谗流落在湖南沅、湘二水一带,最后于长沙附近汨罗江畔自沉。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进步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他是中国最早的专业诗人、中国文学之父、古典文学之圣、荆楚文学乃至南方文学奠基人、湖湘文化之源、先秦文学代表人物、《楚辞》主要文学家、中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始人。他吸收民间文艺与劳动人民的丰富营养,创造出“骚体”这一诗歌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无穷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写出了许多雄奇壮丽、绚烂多彩的光辉诗篇。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美国口语写作的作家,有人称他为“美国文学之父”。幼时家境贫寒,先后当过印刷厂学徒、报童、排字工人、矿工、水手和领港员。

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就是水手的术语,意思是水深两寻,即水深12英尺,表示航船可以安全通过。1863年,马克·吐温来到弗吉尼亚市,被聘为《企业报》的记者,开始写幽默小品,并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1865年任《晨报》记者。同年在纽约一家杂志发表《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作品生动诙谐、幽默风趣,风行一时,马克·吐温也因此全国闻名。代表作有《竞选州长》(1870)、《汤姆·索耶历险记》(1876)、《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等。

民国大师梁启超与章太炎?

提及两位大师梁启超与章太炎,他们的著作,可以影响一代或几代人。至于说谁的历史地位更高,那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他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的《少年中国说》,启迪了好几代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此外,梁启超许多真知灼见,如立法修宪、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性,现在很受学界重视。

梁启超自认:“学问兴味、政治兴味都甚浓。两样比较,学问兴味更为浓些。”

由于时势变迁,梁启超前期的著述只有觉世,以政治论学,变法图强为其宗旨;后期的著述意在传世,以人格修养为其归宿。

梁漱溟在《纪念梁任公先生》中说:蔡元培先生好比宋高祖,他不必要自己东征西讨,却能收合一批英雄,共图大事;梁任公无论治学和行文,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自己冲锋陷阵,所向无情。

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后东渡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主编《民报》。后与陶成章等人组成光复会,任会长。

许寿裳先生认为,章太炎既是革命元勋,又是国学大师。而在国学大师方面,将他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贡献,列于首位。他如此表述,章先生对于语言文字学上的贡献,可谓集一代的大成。

章太炎学问博大精深,对文字、音韵、训话、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医学等均有深邃的研究。

章太炎的学生之一鲁迅,对其的评价:先生的业迹,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学术史上还要大。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九九归一,汇成一句话”富有学问的革命家“。

达芬奇所涉及的领域有哪些?

达芬奇长相漂亮,气质优雅,歌声嘹亮,会自制乐器,填词赋唱。

他学识渊博,出口成章,记忆奇佳,谈吐幽默,并创作了大量寓言、哲理等文学作品。 他热爱自然,把自然当成自己的老师。

他珍惜生命,追求美德,终身未娶,是个素食主义者。

他的绘画完美绝伦,他的绘画风格运用多种原理独创而成,独具特色,影响后世习画之人。

他不顾世人的嘲笑,坚持真理与科学。

他总是微笑着生活,用快乐去描绘世界,那丰富的理论和众多的发明创造,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记忆。

他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这个难得一见的天纵奇才,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列奥纳多·达·芬奇。

提到达·芬奇,你会联想到什么?是《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玄幻的《达·芬奇密码》,还是《最后的晚餐》?抑或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其实,这些都只是达·芬奇的一面。他是一个全才,除绘画之外,在天文、物理、医学、建筑、机械、军事等各个领域他都有建树。

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怀有神灵般的无限理想,

百科全书中的名人,中外历史上有哪些特别牛的工匠大师

试图重新创造世界的美,量度世界的广大无垠,解释世界的奥秘。可是他只有常人的生命和力量。他的抱负是发现一切、研究一切、创造一切。他的生命是一条没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撒满了崇高的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临终前心酸地说过:“我一生从未完成一项工作。”

他一方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塑造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对他的研究与探索依然不断,在欧美各国和日、韩、以色列等亚洲国家都有专门的达·芬奇研究机构。对于他的祖国意大利来说,他更成了国家文化的一个象征。在意大利,红酒、家具、餐厅、酒店、机场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数不尽数。意大利著名品牌 Leonardo DiGasun(中译“老人头”)也是以达·芬奇的自画像作为商标图的。

“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奥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溢美之词。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