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网络热点/ 正文

2002世界杯32强足球周刊,看完细思极恐的那种有什么?

admin2023-12-15网络热点21 ℃0 评论

2002世界杯32强足球周刊,看完细思极恐的那种有什么?

推荐bilibili出品的《不思议:录像》

1200万次播放!不开弹幕不敢看,《不思异》让人害怕的是什么?

这是一部超惊悚的纪录片。

每集以人体的部位命名,「耳蜗」、「肢体」、「眼瞳」、「舌头」……

前几秒片头,重叠闪现的人影和电流呲呲声就能把人吓niao;

观看中途心跳波动起伏;

弹幕全在请求社会主义价值观庇护。

可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我还是选择……再看一遍!

第1则

一个反杀的故事

如果有一群人,突然闯进你的家里,而你是个残疾人阻拦不住他们,会发生什么?

《耳蜗》讲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失明的独居女子突然听到敲门声。

她打开门,三个人有男有女不由分说挤了进来,他们喊她“秦姐”。

可她并不认识秦姐,她叫他们出去,可他们赖着不走,要她陪他们“玩”。

他们说来她的家里“送温暖”,乱动她的盲文尺,翻她的衣柜,开她的冰箱,只有很多冻肉。

她一再让他们回去,他们假装走掉,默不作声拍摄她的一举一动,然后,突然一把推过去。

她吓哭了,眼泪糊的满脸都是,一个在安慰她,一个拿了沾满果汁的纸蹭她的脸。

还有那个男的,拿着自己的排泄物,靠近了她……

就在这时候,屋里突然黑了,好像是跳闸了?

她们打开灯,发现男的躺在自己的血泊里,似乎不省人事了。

灯又灭了,在她们的尖叫声中,灯再次打开,又一个女的倒在了地上,double kill。

紧张的瞳孔里,倒映出一个半身沾血的女人,就是刚刚他们欺负的“秦姐”。

故事讲到这儿,当然没有结束。因为她就坐在你我面前,在电视机里,叙述那个残酷夜晚的细节。

她不仅发现了他们,也发现了你和我。

当看到结局,很多人怀疑她不是真盲人,认为她装瞎。她借着人性实验,来一次次地谋杀来者,储藏人肉。

还有,她从一开始就说了“我知道你想要什么,我不是你要找的人。”

她早已道明了她不是人们所期待的悲剧女主角。

但是,盲真的那么重要吗?抑或,眼盲和心盲到底哪个更恐怖?

这个世界镇日发生那么多惨剧,你又从中看到了什么,会被置身其中的人看到更多吗?

就像她说的,“很多人,只要我看他们的眼睛,就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善良。”

写在后面

这仅是其中的1个故事,每集几分钟,感兴趣的话也不用我再费口舌了。

当年因为采访米卢爆红的美女记者李响去哪了?

说起李响这个名字,你第一时间会想起谁?

大部分人想起的,应该是原湖南卫视现江苏卫视主持人李响。殊不知,如果在2000年左右提起这个名字,绝大多数国人都只能想起一个人,足球记者李响。

在成为足球记者之前,李响其实只是一个明见不见经传的社会新闻记者。而由于偶尔客串采访体育新闻,而且正好赶上中国冲击2002年世界杯成功,李响曾因多次而密切地采访当年的国足教练米卢,而名声大振。她为此还专门写过一本畅销书,《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另外,她还因极高的“转会费”从《足球》入职《体坛周报》,在当年也引发极大关注。

将近20年过去,如今足球女记者李响已经几乎被大家遗忘了。

客串体育记者大获成功

李响是北京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和国际政治系,拥有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不得不说,这在当年的体育记者当中,绝对属于金光闪闪的学历。

毕业后,李响加盟《广州日报》,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报道中,他担任前方一线记者,初试锋芒就受到报社的认可。由于李响毕竟是英语专业出身,英语水平非常高,她偶尔就被安排出任体育记者采访外国教练,其中就包括国足洋教练米卢。

可以说在众多的足球记者而且多为男性记者中间,对米卢来说李响肯定是不太一样的。当时的她说不上相貌有多么出众,但毕竟在大都是男记者的体育记者中相当显眼,尤其李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于米卢来说就有了天然的好感,起码沟通起来非常方便直接。

也许还有更为重要的眼缘,总之米卢从一开始就对李响非常信任,对其他记者缄口不言的内容,都对李响和盘托出。要知道,那时候的李响根本就不懂足球,连越位的规则都说不清楚,但米卢不认为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反而有利于他充当老师细心讲解。

成为洋教练米卢最信任的人

一时间,李响成为米卢最为信任的体育记者甚至是最信任的中国人。

由于表现出色,2000年李响调任《广州日报》下属《足球》报的中国国家足球队随队采访记者,采写了大量中国队征战的报道。她的系列报道亚洲杯《西征日记》,和世界杯小组赛的《随军手记》,当年在足球界和球迷当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反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从米卢那里得到的独家新闻。那时候,她和米卢的关系甚至引发了很多猜测,当然这一切都无从证实。

李响倒是曾经为此解释说,“我的工作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同事和同行非常了解。我认为要完成采访,首先要善于沟通,这样才能得到你采访对象的理解。从这方面讲,我是个称职的记者。”

300万跳槽薪酬令人咋舌

由于超高人气和报道的影响力,2001年,当时还在《足球》报的李响,被《体坛周报》总编辑瞿优远以天价挖走,创造了媒体从业者转会身价的最高纪录。年薪300万的高额数字,在当年令人咋舌。

此后,她采访报道韩日世界杯十强赛,著书《零距离——李响与米卢的心灵对话》,追随报道中国足球,一时间成为业内叱咤风云的名人。其间李响一度离开《体坛周报》,加盟《体育画报》中文版,但后来又在2012年重回《体坛周报》。

被刘建宏招进乐视体育

直到2015年,一年前加盟乐视体育的刘建宏,向李响提出请他加入自己的团队。很快,李响离开工作十几年的《体坛周报》,加入到乐视体育这样的新媒体当中。

在新的平台,李响利用自己曾经的影响力,以及和体育人士的熟悉度,直接采访过不少体育明星。她第一位采访的,就是前国脚江津。那时候江津刚刚刑满释放,在李响面前江津说,我只接受你的采访。

如今再晒与米卢合影无人喝彩

将李响招进乐视体育的刘建宏,已经于2018年从那里离职。而从李响的微博来看,她目前的微博认证为《全体育》杂志副主编,最新一条微博停留在2018年7月。

从她所发的内容来看,还是以体育报道为主,其中还包括2018年6月米卢和郎朗的一段见面聊天视频。那是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

不过,即使是李响发出的她和米卢的最新合照,微博下的评论也只有寥寥数条。很显然她和米卢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公众已经没有太多兴趣去猜了。

如今灰白头发的米卢已经76岁,李响也已经年近五十。

娱乐答不休,我是郑捕头。欢迎关注。

ecson显示器是杂牌吗?

ECSon是计算机硬件牌子,不是杂牌。

ECS,成立于1987年,为世界主要计算机硬件生产商之一。精英电脑总部设于台北市内湖科技园区,在2002年、2003年6月,ECS两年连续获选商业周刊年度全球百大信息科技企业(2002年为全球第八大,03年为第五十大)。同时,精英电脑在这项评鉴中,也名列2003年全球第十二大计算机与零件制造厂,领先其它主机板制造同业。

宿茂臻当年为何30岁就选择了退役?

我是典史,我来答题。

宿茂臻,山东足球史上唯一的“真汉子”,国家队生涯也是荣誉满满,抢点意识突出,头球尤为出色,是非常稳定的得分手。对七零后来说,老茂代表着我们的青春岁月,格外值得珍惜。上世纪90年代,网络几乎没有,电视勉强能行,《足球报》《体坛周报》是重要的体育信息来源。甲A联赛非常火爆,典史和一帮同学们,每到周末就盯着电视,看山东卫视的直播。那个时候,山东队,一会叫泰山将军,一会叫鲁能泰山,但始终是山东球迷的宠儿。最受欢迎的球星是:宿茂臻、小李明、李霄鹏。另外,青岛还有个海牛队,几乎年年保级,不提也罢。转瞬间,过去快三十年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宿茂臻30岁退役,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主要是管理因素。鲁能作为国企,接手泰山后,雄心万丈。特别是99双冠王之后,对管理层造成了很大的错觉。那就是,只要管理到位,资金到位,就能取得好的竞技成绩,从而获得高回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鲁能足球俱乐部总经理换成了董罡。此人是老电力系统,说一不二,刻意打压宿茂臻为首的泰山元老。这是宿茂臻退役的直接原因。

次要是年龄造假。中国运动员普遍隐瞒岁数。当年,马明宇登陆亚平宁,加盟意甲佩鲁贾队,《足球报》以“年轻五岁闯意甲”为题作了报道。当年,马明宇27岁,实际已经33岁。宿茂臻,至少隐瞒了5岁,也就是说退役时35岁左右。纵使能力再强,奈何年龄不饶人。

宿茂臻是70后的青春记忆。曾几何时,本人的初中同学在济南上学,得到宿茂臻的签名,兴奋得睡不着觉,那签名可把典史馋毁了。当时,很多人周末坐大巴去济南看球,在家的周日下午两点早早坐在黑白电视机前,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没捞着看直播的,就看看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唉!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2002世界杯32强足球周刊,看完细思极恐的那种有什么?

张纯如有什么贡献?

2004年,年轻美丽的女作家张纯如在美国的一个僻静小路旁饮弹自尽,年仅36岁。她的离世轰动了整个美国。

其实张纯如并非自杀而死,真正害死她的凶手,是那些日本的右翼分子。

本应是人生赢家,却为南京30万同胞伸冤付出了一生

1968年,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她的祖籍虽在江苏淮安,但父亲自幼在台湾长大,并且是台湾大学物理系的“状元”,而她的母亲也是一位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专家。二人年轻时便来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任职,并且加入了美国国籍,因此算起来,张纯如已经是第二代美籍华人了。

但即使如此,父母从小还是教育张纯如:生为中国人,是一件十分骄傲的事情。

就连张纯如的名字,父母也是采用了论语中的一句: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张纯如从小听父母讲述中国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令她印象极为深刻:日军侵略者在南京屠杀了30万中国同胞,罪恶滔天。每次讲到这,父母的情绪都格外激动,但年幼的张纯如却难以体会父母的心情,她甚至心存疑惑,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究竟是真是假?

为此,张纯如跑遍了学校以及周围的图书馆,让她失望的是,这里没有一本书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录。

张纯如只得暂时将此事放在一旁,专心完成她的学业。

1989年,张纯如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后又获得硕士学位,并且顺利成为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一位记者。

此时的张纯如已经成为了一名热情开朗的大姑娘,以母亲的话来说,那就是吃饭都堵不住张纯如的嘴,张纯如很喜欢讲一些自己的看法,常常父母和弟弟三个人都讲不过她一个。

1991年,23岁的张纯如与英俊的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结为夫妻,夫妻二人皆是才华横溢,相貌非凡,真是羡煞旁人。

此时的张纯如,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都十分让人羡慕,如此生活下去,妥妥是一位人生赢家。

然而1994年美国旧金山的一场展览会,改变了张纯如的人生轨迹。

在这场展览会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几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所拍下的黑白照片,虽然数量不多,但张纯如却大为震撼,在那一瞬间,她把父母所讲的故事与这几张照片紧密联系了起来,原来父母所讲的都是真的,不,现实可能比故事还要残忍百倍。

其中一张照片让张纯如久久不能释怀:一位南京的市民双手被紧缚在背后,跪在地上,而身后日本人的武士刀已然落下,画面在这一刻定格,生命却在下一秒便消逝了。

走出展览馆,张纯如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她的内心不禁疑惑,既然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为何她多年来找不到相关的英文记载,为什么有人要刻意回避,这段历史应该大白于天下,而不是随着时间被世人逐渐忘记。

因此张纯如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去南京,亲自去采访那些经历过南京屠杀的幸存者。

几经坎坷终于书成,可此时的她却已然变了模样

来到南京,当张纯如与那些幸存者面对面时,她才知道现实远远比她想象中的还要震撼,那些受害者们哭泣着讲述着日本人对他们犯下的暴行,他们的痛苦是那么的真切,以至于让张纯如仿佛回到了那个可怕的年代。

而更加让人伤心的是,这些受害者并没有拿到一分钱的补偿,甚至连日本人的一份道歉都没有获得,这一辈子都活在巨大的阴影之中。

每采访一个受害者,张纯如就跟着落一次泪。张纯如虽然会说汉语,但她对南京方言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吃力的,为了不遗漏细节,她把白天的采访过程都录了下来,等到结束每天长达10个小时的采访后,她依然不顾辛劳,再次把今天的采访内容回放一遍,可这样,她又会跟着再难过一次。

在收集整理南京幸存者资料的同时,张纯如还想办法找来了当年日本战犯的供词以及当年一些日本记者的自述作为参考,为了让历史更加准确严谨,她想办法联系到了几位仍然活着的日本兵。

有几位日本兵向张纯如坦言了当年犯下的罪行,他们一生都在为年轻时犯下的罪孽而忏悔。而有些人至今都不认为自己有任何过错,他们甚至口出狂言:“也就在强j她们时,她们才算女人,杀她们时,就是猪狗而已。”

张纯如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她不断地告诫自己,绝对不能在一本历史书中掺杂个人情绪,她要以客观的角度向世人公布一段真实的历史,情绪的宣泄只会让那些别有用心之人抓住把柄。

张纯如确实做到了,她书中的语言冷静得可怕,不像是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所写下的文字。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才如此具有真实的压迫感,让人观后忍不住颤抖不止。

1997年,历时两年,这本名为《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书终于写成,这本书结合了南京幸存者的口述、日本老兵的自述为基础,参考了当年南京安全区主席、德国人拉贝记录日本暴行的《拉贝日记》,和美国传教士魏特琳写下的《魏特琳日记》,第一次最真实的向西方国家展示了日军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中国人民施展的种种暴行。

书成之时,张纯如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她时不时地会泪流不止,全身痉挛颤抖,每天大把大把得掉头发,一向乐观开朗的她,此时的话语也少了许多。

据丈夫布莱特此后的回忆说,妻子为了写成这本书,养成了非常奇怪的作息规律,每天早晨他上班后,妻子才会躺下睡觉,而晚上他睡觉时,妻子才会趁着夜深人静开始写作,直到第二天清早。他经常听到妻子半夜里在抽泣,虽然担心,可他知道自己无法阻拦妻子,等书成后他带妻子去看医生时,医生已经遗憾地告诉他,妻子的抑郁症恐怕终生都难以康复了。

香消玉殒,究竟谁才是害死她的真正凶手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以后,瞬间轰动了整个欧美,首批共印刷了2500本,几天内便销售一空,有大量的人想要求购这本书,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售卖的地方。

这本书从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开始讲述起,以日本兵的视角,南京受害者的视角,已经记者旁观的视角全面讲述了日本侵略者为什么如此残忍,以及日本侵略者如何施展的暴行,内容的详尽真实,让每一个读者都能被带入其中,不寒而栗。

这本书终于让西方世界真正了解到了那场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但同时,也让另一群“人”坐不住了,那就是日本依然存在的右翼分子。

在此书出版后,日本右翼分子开始激烈的抗议,他们大言不惭地指责张纯如是篡改历史,种族歧视。日本右翼“历史研究专家”加濑英明在接受采访时,居然一本正经地说:

“她一定受过专业的训练,她的背后一定有人指使她这么写的。”

“我们日军只在中国杀了几千人,肯定不是十万,二十万或者三十万人。”

如此话语,简直与泼皮无赖无异,怎担得起历史学家、作家这一称号?

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齐藤邦彦公开声称张纯如的书是“非常错误地描述”,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他与张纯如同台,依然十分嚣张的否认着这段历史,可被张纯如几句话戳的漏洞百出。

眼见铁证如山,无法扭曲真相,这些日本右翼分子开始恼羞成怒,为了对付一个弱女子,他们居然下三滥地把矛头指向了张纯如的家人,不断的进行电话骚扰,用言语威胁张纯如,甚至还向她的家里寄送过两枚弹壳。

此时,顶着巨大的压力,张纯如依然进行着她的写作工作,2003年,她完成了《美国华裔史录》,写出了身在美国的华人华侨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这本书同样遭受到部分反华势力的打击。

张纯如已经变得越来越焦虑,她想拿起那些南京的资料,再写下一本书,可她的精神已经不允许她这么做了,每当她拿起这些受害者的档案,她就会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眼前仿佛一个个冤魂正在向她哭诉,那一声声哀嚎仿佛就在耳边。

外界不断的威胁也让张纯如陷入深深的愧疚,她时常感觉走在街上时被人跟踪,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她,自己的家人每日生活在了极度危险之中。

母亲的安慰,丈夫的陪伴,并没有换回张纯如的生命。她留下一封遗书,随后离开了家中。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独自一人驾车来到一条偏僻的小路上,举枪,没有犹豫,一条美丽的生命就此离去。

11月19日,张纯如的追悼会在美国旧金山举行,有200多家媒体报道了此事。

噩耗传来,南京市专门为她制作了雕塑,存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

2007年,日文版的《南京大屠杀》终于在日本东京出版,但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对日本造成多么大的改变。

2015年,台湾为张纯如颁发最高嘉奖令:“这是一份迟到十一年的感谢、敬佩与怀念”。

2017年,张纯如纪念馆在江苏淮安建成,以永远缅怀这位正义、勇敢的中华儿女。

张纯如为何会选择自杀

有的人说,张纯如因为一本书而患上抑郁症,内心是不是太过脆弱。

如果你真的看过她所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就一定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了详细了解张纯如,我找到了这本书,仅阅读了前两章,我便脊背发凉,手竟然不自觉的颤抖,回过神时,心中莫名其妙的难过,好一阵子才缓过来。

这种赤裸裸真实的历史,总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无法想象,面对大量更加残忍的图片和资料,张纯如是如何保持冷静记录下这整整十章的罪孽,该是多么坚强的女子,才能写的下如此的文字。

她所承受的内心煎熬,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而真正压垮她的,是那些仍大量存在于日本的右翼分子,这些日本侵略者的余孽,至今仍试图用各种肮脏的手段掩盖他们的罪行。张纯如毕竟是一个弱女子,即使她据理力争,又怎抵得过人多势众的敌人?

到最后,不肯屈服的她,选择用死亡来警醒世人,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让这些侵略者的目的得逞。

然而让人气愤的是,张纯如的牺牲并没有唤醒所有人。直到今日,我查询相关资料时,依然有许多国人公然在某些平台发表文章,质疑张纯如写作此书的目的,而质疑的原因竟是张纯如的身世、党派问题。

这种质疑实在无知而可笑,张纯如的书中,没有任何的个人情感,只是单纯而又真实地记录了那段悲惨恐怖的历史。我有理由相信,这些质疑张纯如目的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做到的。

正如张纯如曾说的那样:忘记历史,只会增加人权被侵害、种族遭屠杀的可能性;因为这种遗忘会让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在谋杀之后,还能逍遥法外......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