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DG真人/ 正文

乾隆大理寺卿大臣

admin2023-12-16DG真人23 ℃0 评论

乾隆王朝所有官员名称

有:高斌、刘墉、和珅、章佳·阿桂、王杰等等。

1、高斌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

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贤皇贵妃之父,著名水利专家。

高家原为汉族,为内务府包衣。

其女受宠册为乾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

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于任上,终年72岁。

追授内大臣衔,谥号文定,命与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同祭于河神祠,入祀京师贤良祠。

2、刘墉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

清朝政治家、书法家。

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3、和珅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

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

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

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

4、章佳·阿桂阿桂(1717年9月7日—1797年10月10日),章佳氏,字广廷,号云崖,满洲正蓝旗人(后以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清朝名将。

乾隆三年(1738年)中举,后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长期戍守西北边疆。

乾隆十三年(1748年),参加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参加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事平后,移师驻伊犁,提出新疆屯田建策并获采纳。

回朝数年间,历任内大臣、汉军镶蓝旗都统、军机大臣、满洲正红旗都统、四川总督等。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副将军之职偕经略傅恒领兵与侵扰滇境的缅甸军交战。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再次参加大小金川之战,历时5年,运筹战事,多合机宜,两次督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参与制定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抗击廓尔喀之役的进兵方略。

嘉庆二年(1797年),卒,时年81岁,谥号文成,编有《军需则例》15卷。

5、王杰王杰(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伟人,号惺国,陕西韩城人。

清朝状元、名臣,有清一代陕西第一名臣。

初在南书房当值,后经多次升迁,官至内阁学士。

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后又转调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第二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

嘉庆帝即位,仍为首辅。

王杰在朝四十余年,忠清劲直,老成端谨,不结党营私,不趋炎附势。

嘉庆十年(1805年),王杰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子太师,谥号文端,祀于北京贤良祠。

参考资料来源:-王杰参考资料来源:-章佳·阿桂参考资料来源:-和珅参考资料来源:-刘墉参考资料来源:-高斌。

乾隆年的官员都有那些人

1、鄂尔泰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

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

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

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

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鄂尔泰著有《西林遗稿》。

雍正帝编著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2、刘统勋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要职。

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于上朝途中,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3、高斌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

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贤皇贵妃之父 ,著名水利专家。

高家原为汉族,为内务府包衣。

其女受宠册为乾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

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于任上,终年72岁。

追授内大臣衔,谥号文定,命与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同祭于河神祠,入祀京师贤良祠。

4、傅恒傅恒(约1720—1770)字春和,富察氏,高宗孝贤纯皇后之弟,满洲镶黄旗人。

乾隆时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帅,谥文忠。

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等书。

5、舒穆禄·舒赫德舒穆禄·舒赫德(1710-1777年),字伯容,号明亭,满洲正白旗人,礼部侍郎徐元梦之孙。

雍正六年(1728),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

乾隆中,先后参赞筹办大学士傅恒军务,征讨金川;
参赞将军兆惠军务,征讨厄鲁特各部。

参赞定边将军成衮扎布军务,逐捕阿睦尔撒纳;
参赞副将军富德军务,援讨霍集占,屡次被削官夺职。

乾隆三十三年(1768)用兵缅甸,仍为参赞大臣。

后宣抚土尔扈特汗渥巴锡,镇压王伦起义。

三十六年,擢伊犁将军、户部尚书。

三十八年,晋武英殿大学士,兼管刑部事务,充国史馆四库全书清字经馆总裁、正白旗满洲都统。

三十九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是年,领兵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因功加三级,得云骑尉世职。

四十一年七月,任文渊阁领阁事。

四十二年,充蒙古源流临清纪略正总裁。

四月,卒。

谥文襄。

参考资料:-乾隆。

乾隆朝文臣尹嘉铨是如何利用退休后的大好时光将自己“作死”的?

乾隆文臣尹嘉铨因其虚荣心强、沽名钓誉,最终利用大好的退休时光把自己“
作死”
了。

一、尹嘉铨是谁?尹嘉铨是乾隆时期的文臣,常以名儒自居。

尹嘉铨和乾隆同岁,他最擅长的就是做学问,也因为他学识深厚曾受到过乾隆皇帝的赏识,还让他当皇室子弟学校的督学。

尹嘉铨为官数十载并未对朝廷有任何功绩,只是在文学上有过人之处。

尹嘉铨为官路还算顺畅,因其父亲曾是乾隆皇帝钦点的大孝子,所以尹嘉铨被破格入朝为官。

二、尹嘉铨是如何把自己“
作死”
的?尹嘉铨七十岁时成功退休,当时他只是一个四品官,这在京城只是一个小官,但到地方却是不得了的名人。

尹嘉铨的退休生活十分惬意,京城退休回来的官员让他出尽了风头,可能就是这样的心理作祟才让他稀里糊涂断送了性命。

当时乾隆去五台山考察工作,途径尹嘉铨的老家,按照惯例乾隆会接见地方官员和退休的官员,但在召见名单里却没有尹嘉铨,这让尹嘉铨很着急,害怕受到他人的白眼,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馊主意。

尹嘉铨写了一份奏折给乾隆,奏折的内容大致有两点,一个是为父亲要一个谥号,另一个是让其父亲入祀孔庙。

乾隆看到奏折后十分愤怒,当场驳回了请求,并警告尹嘉铨不得再提此事。

因为当时谥号需要皇帝给,其他人无权自讨,而且尹嘉铨的父亲并未有功绩,根本没有资格获得谥号,更没有资格入祀孔庙。

尹嘉铨根本不把乾隆的话当回事,又再一次向乾隆提交奏折,乾隆被激怒后将其直接交给刑部处理,还彻查了他所有书籍和著作彻查一遍,果然找到了尹嘉铨的罪证,其实多大罪名是强词夺理的解释,但罪名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治罪,最终尹嘉铨被判死罪。

三、综上所述尹嘉铨因其虚荣心作怪,接二连三挑战乾隆底线,结果成功激怒了乾隆,活活把自己“
作死”
了。

乾隆晚年为何凌迟处死尹嘉铨?

原因就是:尹嘉铨作死,而且一作再作!乾隆帝本来就不是什么好脾气大度的皇帝,尹嘉铨一而再地往枪口上撞,就怪不得乾隆帝要重重的惩处他了。

尹嘉铨,直隶博野人,其父尹会一,是雍正进士,乾隆初年先后任江苏学政、河南巡抚,礼部侍郎等官。

怎么说呢,尹会一其人,学问是有的,对于天理人欲道德等理学学说,自己都有著述传世,算是个当时较有名的道学家。

而且尹会一事母极孝,或者说很会表现,当官的时候只要自己有薛微的成就和善政,必归于母亲教诲之功。

在故乡也搞一些义仓、义田、义学之类的公益事业,算是造福乡梓。

尹会一五十多岁的时候,其母去世,他严格按照儒家理学伦理要求,自己枕土块、卧草席,将居丧之礼老老实实地按照古礼执行得一丝不苟。

之后严格按照“
丁忧”
制度,上表辞官。

所以无论乡间还是朝堂,确实很受其感动。

乾隆帝也需要树立儒家忠孝典型,于是在尹会一返乡的时候,特别赐其诗一首,并题词于前:“
......尹会一上孝其母,而母亦贤,今......告请终养,诗以赐之。


诗曰:聆母多方训,于家无闲言;
麻风诚所励,百行此为尊;
名寿辉比里,孝慈萃一门。

犹闻行具日,每问几平反。

诗怎么样,反正也就那么回事。

但是由于是皇帝御制并赐下的,所以尹会一算是获得极大殊荣,自此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他在家乡去世为止,其名声是躁动朝野,身价也与日俱增。

算是擦朝廷响当当的道德招牌。

而尹会一的儿子尹嘉铨,因老子盛名的缘故,顺理成章地进入官场,以举人身份,得尹会一生前身后恩荫,先后当过甘肃、山东等地的诸道、两司系统地方官,最后调入中枢,担任大理寺卿,那是响当当地九卿之列。

虽然不久就因为年老而致仕,但由于其父名声,及其自己多年在官场漂浮的经历,尹嘉铨在地方上依然是“
德高望重、士林宗镜”

一辈子顺风顺水的尹嘉铨,似乎功德圆满,无所遗憾,只待自己死后,可以将朝廷赐下的荣誉称号刻在墓碑上,便心满意足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乾隆帝巡幸五台山,返回京师途中驻跸保定。

此时已经七十余岁,致仕退休在家的尹嘉铨,也许是闲得无聊,也许是于名誉上想再上一层楼,于是依仗其父的朝野声誉,连夜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自以为上佳的奏章,派自己的长子尹绍淳前往保定,当面递交于乾隆帝驾前。

这份奏章的内容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尹嘉铨向乾隆帝夸耀自己的父亲尹会一平生功德业绩,奏章称:臣父尹会一著作等身,造福乡里,且孝行感天地,蒙皇上圣恩,曾御制诗文赐下,褒扬其天理道德之美德,并宣诏中外,天下闻名。

现臣父已故去三十余年,今皇上御极天下四十年,文治武功臻于前朝,太平盛世重现。

故诚惶诚恐,向皇上请求---依乾隆元年特赐谥号“
清献”
二字于陆陇其(康熙朝宣扬道学名臣)之例,按赐予臣父御制诗内字样,也赐一谥予臣父,以显皇上天高地厚之恩,所治盛世与圣祖(康熙帝)盛世不逊之理。

乾隆帝接到奏章后,心里膈应得慌:大臣死后是否赐谥,赐什么谥,是十分郑重地事情,它牵涉到去世大臣一生的评价。

无论什么人,其人功业如何,后世影响多大,对于死后赐谥,都是由内阁草拟,交皇帝审批,亲自圈定。

尹会一本人功业再高、德业再隆,也不是他儿子能主动向朝廷索要谥号的理由。

尹嘉铨此举实在是有脑子抽风之嫌,举止荒唐可气! 尹嘉铨大大咧咧,把乾隆帝当朋友一样,派个儿子前来随随便便就上了这么个混账奏章,把乾隆帝搞得肝火上升,恨不得马上重重治尹嘉铨妄言之罪。

但他顾念尹会一是自己树立的道德模板,不好太过打脸,尹嘉铨好歹也是朝廷致仕九卿,又年及七旬,也不便直接斥责。

所以乾隆帝思前想后,还是忍住怒气,于奏章上朱批:“
与谥乃国家定典,岂可妄求?本应治罪。

姑念汝为父私情,暂且免之,若居家再不安分,汝罪不可逭矣!”
希望尹嘉铨这个老糊涂看到奏章后能够警醒,收敛沽名钓誉之心,以后老老实实做人,别再出来给他老子和朝廷丢脸。

也许是乾隆帝的话没有说得太重,也许是尹嘉铨鬼迷心窍、利欲熏心---在为父请谥不成后,居然还不死心,又转而上奏:请皇上准许其父从祀文庙!奏章絮絮叨叨先从陆陇其得圣恩,从祀文庙说起,说本朝从祀文庙者,只有陆陇其一人,接着引出其父尹会一生前极度推崇另一理学名臣汤斌,考据过汤斌德行政功,一直有推崇汤斌入文庙从祀的夙愿。

最后遮遮掩掩说出最后目的:不仅汤斌,其余范文程、李光地、顾八代、张伯行等文臣,均应一体从祀文庙,“
至于臣父尹会一,既蒙圣上赐诗,赞扬孝道,在德行之科,自一并从祀。


后面还欲盖弥彰地说:“
非臣所敢请也,伏乞皇上特降谕旨施行。


这第二道奏章发到乾隆帝面前,顿时使得本来就压着火气的皇帝一下子怒气迸发,不可抑制,新老账一起算!于是乾隆帝立刻下诏:“
尹嘉铨肆无忌惮、丧心病狂!为博虚名致国家定典于不顾!不严惩无以彰显国法、惩毖将来!”
同时晓谕内阁,立即革去尹嘉铨顶戴,索拿入京,交刑部严审,以穷其罪。

同时,查抄博野及在京尹家家产。

乾隆帝还特别交待:“
查抄时物产尚在其次,尹嘉铨如此悖逆狂吠,恐其平日有妄行撰述之事。


尤其要查抄其字迹书信、诗册文件,“
据实以奏。


直隶总督袁守侗、大学士英廉,奉旨查抄尹嘉铨家产,共查抄博野原籍大小四十六箱书籍,及京师寓所套书三百一十一部、散书一千四百三十九本,及字画、书信、书版、册页上万。

最终,发现一百三三十一处所谓悖逆文字,并上报乾隆帝。

于是,在乾隆帝严厉追责之下,原属司法系统最高官员之一的尹嘉铨(原大理寺卿),被之前的同僚们押上公堂审讯,在皇帝重视之下,负责审案的大学士三宝等人,毫不留情,于公堂之上穷追猛打昔日同僚,审问者幸灾乐祸,讥讽、调侃、挖苦诸事俱全,而被审者只有狼狈、卑屈、恐惧和绝望。

摘录一些问答,以显示当时情况:问:尹嘉铨你身为三品大员,休致在家,为何妄陈谬见?赐谥乃朝廷大典,岂是臣子所希冀的?你第一道奏折已获罪,第二道又敢为父请从祀文庙,且罗列汤斌诸人于前。

其人等品行事迹,圣上岂能不知?何须你请?你又专为你父请祀,如此肆无忌惮,是何居心?从实供来!答:我因父亲尹会一仰蒙圣上赐诗褒奖,所以想来可以请谥号。

又因汤斌等人有些事迹,似乎可以从祀纹面。

至于我父亲心想不碍一同附入。

总是我一时糊涂,昏聩,撰写了两道奏章,今恭阅圣上朱批谕旨,如梦方醒,。

我上此两道奏折,实在是狂吠无忌,罪该万死。

问:你为父请谥,从祀,以为如此可以尽孝。

你不知道人人尽孝,都可以私情大于大典?古来配祀文庙者众多,哪个是他儿子给他请的?你父亲贤与不贤,天下。

圣上自有公论,你自己求得了么?答:我上呈两折,只是妄想尽人子之心。

没有想到朝廷大典不是做子孙的可以妄求的。

总之,我做出此等丧心病狂之举,只求从重治罪,无言可辩。

问:你所著“
近思录”
,有“
先生直道难容,欲以告归南巡,不果。


这岂不是诽谤朝廷? 答:这句是我与抚台意见不合,并非敢于诽谤时政。

但以此等语句妄行于世,就是该死,还有何辩呢?问:你自称古稀老人,去年圣上七旬寿诞,御制“
古稀说”
,你难道没有看见?自称古稀老人,这不是狂妄么? 答:我因见杜甫诗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之句,我又年过七十,所以自称“
古稀老人”

至于圣上去年所作古稀诗句,我实在没有见过,今日大人们问我,实在是觉得不是极了。

问:你写的“
李氏孝女暮年不嫁”
一文中,说“
里孝女年逾五十依然待字,吾妻闻其贤,欲求之相助,李氏女固辞不就。


这处女既然立志不嫁,你为何叫你女人遣人说和,要娶她做妾?这样没有羞耻廉耻的事情,难道是正经人干得吗?答:我所写的这件事,是我在京候补职务时听我女人说的,当时并不知道。

后来我写这件事,也是为了表彰她的节义,其实我没有见过她的面。

但她年过五十我还要娶她做妾,又把这件事写在文章里,这就是我廉耻丧尽,还有何辩? 公堂上一问一答,还有许多,大至妄议朝廷定典、臧否大臣、时势,小到年纪自夸、讨小老婆,林林总总,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千方百计证明:他尹嘉铨妄上奏章、为父请谥、请祀,乃是一贯狂妄,日积月累的结果。

尹嘉铨本人实实在在是一个假道学、伪君子,欺世盗名之徒。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品学恶劣之人,施加任何惩罚,都是不过分的。

三宝等人细细审问后,将所有口供呈乾隆帝御览,并给予初步判决:尹嘉铨狂悖妄言,目无君父,且亵渎名教,罪不可恕,拟以大逆罪判处凌迟,缘坐家属,男十六以上皆斩,余者付功臣家为奴,财产没官。

乾隆帝收到判决书后,先是下谕旨,历数尹嘉铨为父请谥、请祀、欲左右帝意、以古稀老人自居、意欲娶五十处女为妾等等罪行,认为其罪行深重,处以极刑罪有应得。

但是,圣君“
大度”
,乾隆帝没有同意将尹嘉铨片成烤而是加恩免去其凌迟之刑,从宽处绞,其家属一律宽免缘坐,家产发还。

圣恩“
仁慈”
,是尹嘉铨及其一家意料不到的,所以他们从家破人亡的绝望中解脱后,忙不迭地“
谢主隆恩”
,然后欢天喜地的回到家乡,小心翼翼地关门过日子,估计以后打死也不会再递上任何奏章了。

乾隆帝重则责尹嘉铨一案,其实是借尹某人来告诫其余臣子:皇帝太阿在握,威柄不移,诸臣工勉力办差,不要妄想非分之举,以为可以干预朝廷经制。

如若得意忘形,心有谄媚,则为国家之害,必至杀身。


本朝纲纪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

何则?乾纲在上,不致臣子以名臣奸臣所评,则社稷之福也!”
这就是乾隆帝的最终理想及目的。

至于罪魁祸首尹嘉铨,据《清稗类钞狱讼类》记载,在对其行刑前,尹嘉铨神色不变,心情平静,磕头谢恩后,连说自己死有余辜,辜负圣恩,然后喝酒吃肉,以待刑决。

乾隆帝得报,也是闲的,于是提尹嘉铨到自己面前,尹嘉铨毕恭毕敬跪在乾隆帝面前,恭敬如常。

乾隆帝心想你个老糊涂,乌七八糟的乱上什么奏章,就狠狠的大骂了尹嘉铨一顿,尹嘉铨则不停地磕头认罪。

乾隆帝骂着骂着,看着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尹嘉铨,觉得自己的气基本上也出了,借此打压文臣的目的也达到了,心情也不是那么恶劣了,于是决定赦免了他,让他回家啃老玉米去! 做完赦免决定后,乾隆帝又问尹嘉铨:汝此刻有何感想? 尹嘉铨这下一点都不妄言了,说:蒙圣上天恩,感激之忱,靡可言喻。

惟年逾七十,精力衰颓,无以图报,祇有及未死之前,日夕焚香叩天,祝皇上万寿,国家升平,虽至耄期,誓不敢一日间断。

乾隆帝终于大悦,大笑着说:你还想活到一百岁?然后吩咐他赶紧滚回家。

这件事,就在有些滑稽的情况下,落幕了。

不过这只是野史记载,尹嘉铨真正的结局,应该还是被处以绞刑了。

而在乾隆帝大张旗鼓地处理尹嘉铨案,并以此为契机,巩固乾纲独断权力的前五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万里之遥的英国,一个叫瓦特的人,发明了蒸汽机,并首次在公众场合向人们展示这一机器的工作状态。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