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KB体育/ 正文

名家景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名家散文

admin2023-12-17KB体育23 ℃0 评论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写景状物散文阅读 【考点穿透】 写景状物散文是全国各地中考的主要内容,大多数中考语文试题每年必考,题量大,分值高,选材新,范围广,全部选自课外。

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名胜、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的散文。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

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类的各种生物,小猫小鸟,红花绿草之类;
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车船犁耙,铅笔篮球之类。

它可以是写一物,也可以是数物合写。

这类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但也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借此言志述怀。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主角,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

它具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价值。

写景状物是指写文章的一种手法,文章有些是描写自然现象(如风、雨、雪)、地理环境(如森林、高山)、名胜古迹(如故宫、大雁塔)的,我们称做写景类文章;
有些是描述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我们称做状物类文章。

 
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与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的虚拟景物、为人造境、为事造境不同,它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

作者其所以写它,是为了有所寄托。

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

所以,虽然这类散文的题材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如异域风情、建设新貌等。

但它一般不从新闻的角度着眼,而是通过描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异域风情等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抒写作者的感物情怀。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一类。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这类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写作手法,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

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形状等特点;
通过发挥想像,虚实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写景散文 第一种是写实景物的。

以对自然景物、人工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一切意义都是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的,在文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

文中所描摹的花鸟鱼虫,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都是原形原貌的再现。

这种以对自然的、人工的景观的精确描写见长,实景实写,不隐喻,不象征,一切意义都从描写对象本身的形态中显示出来,几乎看不见作者留下的主观痕迹。

在文中,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村野民俗等等,都是自然地、原形原貌地再现。

如同小说中写景一样,让作者的主观意图从景物、场面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

作者就像是一位摄像师,一路摄来,风景次递呈现,不加修饰,不加评说。

但写得细腻,写得真切。

作者的个性、气质,从用语遣词的习性与风格中显现出来,因而景物也显得生动而有灵气。

读起来就像是在随着作者行踪往前走,看到什么,感受如何,全是作者自己的事;
也像是欣赏一幅有禅意的风景画,要反复品味,掩卷而思,才能有所得,有所感。

第二种是写感觉化景物的。

作者从主观感受层面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

作者用特定心境、特别感受去扫描景物,缘情写景,因情设景,使景物显现出一种主观化、感觉化了的变异。

从主观感觉层面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纯客观描写,而是用作者的特定心境、特别感觉去扫描景物,使景物出现一种主观化、感觉化了的变异。

第三种是写情意化景物的。

作者用有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通过所描述的景物来感染读者:这是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方法。

这类写景散文,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通过描写使景物变得有情有意;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融相和。

这是一种在比较深厚的情感层面上对环境物象进行描写的散文。

这是用比较传统的写景抒情法写作的,属于大众化的一类。

作者用有情的眼光去观照景物,让景物浸染上作者的主观感情,从而又通过所描述的景物来感染读者。

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景物不产生变异效果,景还是真景,物也是真物,只是变得含情含意,或有情有意。

在写法上,有的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先写景,再写情,写得情景交融。

有的是移情入境,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情感自始至终与所写景物相和相融。

也有的是边描摹景物,边站出来抒情,让抒情与描写相伴相随。

还有的是全篇写景,适时点化。

无论用何种方式,这类散文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让诗情画意强烈地、直接地作用于读者,达到情丰景美、怡神悦目的境界。

二、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

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类的各种生物,小猫小鸟,红花绿草之类;
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车船犁耙,铅笔篮球之类。

它可以是写一物,也可以是数物合写。

这类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但也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借此言志述怀。

第一种是以给物件写形写态为主,侧重于表现物件的本原状态,用工笔描画,以细腻逼真取胜。

写出物件的特性特貌,让人长见识,开眼界。

这样写物,还可以写得另有寄托。

第二种是寄情寄意地描摹物件,让物件也有情有意,可喜可爱。

也可以描述有关物件的故事,或是睹物思人,或是托物喻人,通过写物来写人,写得人与物共悲欢,同哀乐。

或者是通过写物的命运折射人的命运,从而写出人情世态,反映某些社会现状、社会特征。

第三种是写人格化的景物的。

这类散文在写景时,是把景物作为一种人格象征体来描写的。

作者笔下的景物,既不是原生形态的景物,也不是感觉化、情感化的心理景象,而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象征形象出现的。

第四种是理念寄托,通过写物来写出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理性体认。

在写法上,可以借物寓理,也可以借物明理。

作者借助于物件本身所原有的特质特性,充分展示,深入开掘,使之升华为一种哲理意蕴,然后适时评说,让人们在观物、赏物的同时,能解读物性,品评物美,进而从物件的审美特性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

[考点预览]   纵观历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涉及到的写景状物散文,其考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细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2.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

(1)描写的作用 写景散文中的描写主要考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我们必须明确: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写景状物是指写文章的一种手法,文章有些是描写自然现象(如风、雨、雪)、地理环境(如森林、高山)、名胜古迹(如故宫、大雁塔)的,我们称做写景类文章;
有些是描述事物的,如动物、植物、静物,我们称做状物类文章。

写景状物类散文。

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的散文。

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传神写貌,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的。

这类散文的所写物件很宽泛,可以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类的各种生物,小猫小鸟,红花绿草之类;
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各种器物、用物,车船犁耙,铅笔篮球之类。

它可以是写一物,也可以是数物合写。

这类散文一般以描形摹态为主,但也可以叙述一些物件的“故事”,写得有情有态,借此言志述怀。

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主角,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

它具有独立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等内涵价值。

 
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与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的虚拟景物、为人造境、为事造境不同,它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

作者其所以写它,是为了有所寄托。

其景其物所蕴涵的灵气、情意是作者赋予的。

所以,虽然这类散文的题材具有一定的新闻性,如异域风情、建设新貌等。

但它一般不从新闻的角度着眼,而是通过描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异域风情等来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抒写作者的感物情怀。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最具美景美意、诗情画意的,因而也是最受读者青睐的一类。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大多是这类写景散文。

这类散文由于表现手段不同,也可以分成很多种。

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写作手法,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和特定物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

在这类散文中,景物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也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感的艺术载体。

作者通过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绘景物的色彩、声音、形状等特点;
通过发挥想像,虚实结合,来表达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真题精讲】 一、(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天马①雄风 周 涛[来源:学科网] ①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
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发展,成为一片宣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
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很多;
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

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我把这几分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
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
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
,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
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

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撤欢,日入而哀鸣。

它们好像永远这样散漫而又査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

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神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

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
毛驴和骆舵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稀少;
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

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钢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

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带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

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

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都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

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灭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来源:学§科§网Z§X§X§K]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描写景物的散文集锦

描写景物的散文集锦   描写景物的散文集锦,大家都知道描写景物类的这种散文该怎么写吗?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文不散,所以其实写散文是比较难的一个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描写景物的散文集锦。

  描写景物的散文集锦1    范文1   北国的天空,向来都充满无聊的惆怅的空气,时不时还会落几片零零碎碎的雪花。

略带有文采的人看了,都说它单调,而不赏的人,都说它无聊。

有时,它自己都说不上。

  镇上的夜间,刮起了啸飒的冷风,枯矮的梧桐树在一瞬间变得光秃秃了。

天太冷了,冷的简直害怕,这好像似老天一夜间将要冰冻万物。

听当地老人说,明天怕是要下雪,我听了不由一惊,好像这雪还没下,就以融入了我的心里。

  夜间的冷风依然呼啸着,除了风声,在没有一点的生机了,呼,呼,呼,整整地刮了一夜。

  清凉的风把黎明留的时间长了一点,直到鸡叫到五更时,天还不见大亮,倒是一些早期的村妇则已起身了。

一家灯火亮了,两家灯火亮了。

在村庄,它显得是那么明亮,而在城市,则显得无比惆怅。

村妇总是第一个出门,当她走出屋外,那皎洁的月光撒在雪中,便立马反射在她的眼里,一片的雪白。

她也略带有些惊喜,就呼着嗓子,向屋里的丈夫和孩子喊,下雪了,下雪了。

  此时,天上还布满群集的星星,他们闪着眼睛,一暗一淡,好像是再向大地万物召唤着什么?   城市的雪向来都是不落地就以融化为水了。

早晨,反倒也没有早起的人儿,只有一两个叫卖的小贩,推着小车,一摇一晃的在残雪中匆匆掠过。

等到天一大亮,就什么也看不着了,然而也就没有了什么趣味儿了。

就算整整的下了一夜,打明儿起,留下的仅仅只是一些残雪。

没有灵魂的雪。

城市中的雪是单调的,无碾性的,是活死人的灵魂。

  看这那践踏在地上的残雪,我的心无比地惆怅。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应美好的画面,却在城市和乡间有如此大的区别,我不明白,为什么站在这城市的角落,却深感如此的孤寂与伤感。

雪依旧在落,而心却不在雪上。

我想,我就像是一只外出觅食的鸟,飞了出来,却再也飞不回去了。

   范文2   我很喜欢碧波荡漾蓝蓝的海洋,突然发现自己更喜欢这青青的海洋。

也许是因为草原歌声的'
悠扬,也许是因为草原蓝天上白云的飞翔,也许是古诗词中描绘的草原阳光,我一直有着对草原的渴望。

今年暑假我们带着梦想,裹着期盼,在这草原最美的季节,如愿以偿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天堂”——呼伦贝尔大草原。

  草原有丰富的美食,草原饭店和百味鲜城让我们感受了当地火锅的特色,“王爷府”的。

手扒肉让我们感受到蒙古族的风情,俄罗斯餐厅让我们感受到邻国的美味。

在王酱面餐厅饱尝了丰盛早餐后,我们便开始融入草原,我们的旅行路线涵盖了所有草原的美丽风景,那白白的云,那青青的草,那灿灿的花,那随风四处飞扬的歌声,那纵马任意驰骋的身影让我们置身于一片充满活力的绿色海洋。

到了“巴尔虎蒙古部落”,热情好客的蒙古人立刻迎了过来,为我们送上“下马酒”,浓烈的酒香弥漫在清新的空气中,让我们更加的兴奋。

漫步额尔古纳河湿地顶端,俯视着蜿蜒的额尔古纳河像一条镶嵌在草原飘动的白色哈达,美丽的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宛若仙境的自然生态与人文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白桦林景区有很多被誉为“纯情树”的白桦树婀娜多姿,笔挺的枝干直入天空,树干上仿佛有很多黑色的眼睛,在欣赏着远到的人们。

抚摸着白桦树,真切感受到了一道道年轮增长后的升华。

  我们陶醉着,很快到了黄昏,落日的余晖普照着大地,给草原涂上了一层金色。

透过车窗瞭望远处,草天一线,隐隐约约能看见几匹骆驼朦胧的剪影;
遥看近处,成群的牛羊悠闲地踱着步子,甚至顽皮地在公路上“嬉戏”。

在这如画的海洋里,连饱尝鲜草的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乐趣。

  草原绘就了美丽风景,也让我们有所感悟,追赶梦想的人们应有像草原那样宽阔的胸怀,眼中的草原博大辽阔,内心的草原更应充满生机。

呼伦贝尔大草原每一朵花都有故事,每一颗草都有歌谣……   描写景物的散文集锦2    范文1   今天是周末,我骑着自行车回家。

想到这一周,不,是一连几周都在匆忙中度过,难得有空闲,于是放慢了骑车的速度。

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鱼塘。

我骑车经过时,一丝微风吹过,吹落了鱼塘边上一棵龙眼树的几片落叶。

那几片落叶掉进了鱼塘,于是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涟漪。

如果不是有落叶落下,我又怎么会觉察到有风吹过?如果不是缓慢地骑车,我又怎么会看到在鱼塘里瞬间的美?   落叶是美的,树叶生命的尽头在空中的飞舞最美,这美让人怜惜,更让我震撼。

谁都知道树叶落下,它的生命就此结束。

但是落叶是应该哀伤呢,还是应该高兴呢?生命虽然结束了,但是它还能随风飘飞起舞。

要知道这是树叶生命中唯一的一次自由。

落下了,正如龚自珍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用在落叶上也是名至实归的。

树叶落了,人们只会想到秋以为然。

其实,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像人的生命。

我只想对自己说:敞开胸怀吧,坦然面对一切。

  大海固然壮阔,小溪也曲折美;
泰山固然雄伟,小丘陵也青秀可人;
玫瑰固然鲜艳迷人,小草也生意盎然。

时下旅游达到了高潮,并且还将不断发展。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去旅游呢?也许他们认为别地的景色更好,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尝试去发现或去改造当地的环境呢?正是许多美妙的风景在人们舍近就远的欲求而被遗忘。

  许多作家笔下的美景并不是众人周知的风景名胜,但是通过阅读,我们却能感受到它的美,甚至有种探寻的冲动。

作家观察的敏锐、细致,不禁让人佩服。

  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被人忽略了。

我不完全赞同一位诗人所说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觉得应是“只因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美的东西似乎都是短暂的。

那有没有永恒的呢?有的,大师的画作就是把美永恒了下来。

人们在欣赏画作的时候,除了赞叹画家的笔法外,又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呢?如果我们用画家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景物,我们也许就会感受到人生何处无风景。

美是在心灵深处的,美源自我们对生活的追求。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努力,不要再错过人生中每一道亮丽的风景。

   范文2   我爱鲜花,但我更爱红叶!每当秋天来临的时候,连州山上的枫叶就变红,我漫步山间,沉醉其中,倚树伫立,好像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一样!   一九九六年,我和朋友们去北京香山公园游玩,一上香山,漫山遍野的红叶就扑面而来,树影婆娑,层林尽染,仿佛进入了一个超大的染坊,又似乎走进了安徒生的童话世界。

我惊喜得脚步轻浮,一跑就好像飞上了天空一样,我如痴如醉,忘记了自己姓啥名谁,只有满眼的红色。

  后来,我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

川江两岸的山,又高又大,连绵不绝,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艳丽如火的红叶一簇簇、一堆堆挤在山石间。

山路上,有几个健壮的农民背着沉重的背篓,牵着小孩,不屈不挠地攀登着,他们一会儿消失在林间,一会儿又出来了。

尽管三峡的森林比较矮小,红叶也比较干瘦,但是三峡红叶赤诚的红色、热烈的情怀、不屈的精神和香山红叶一样,它们不正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吗?!   二十一世纪,我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等到满山红叶时,我和家人、朋友就扑入红叶的世界,抚摩片片红叶,感受爱的真谛。

别人的书签也许是卡片,而我的书签是红叶。

  红叶浓缩了我的爱,我爱红叶,爱九万年!。

名家经典写景抒情散文

  散文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写景抒情的散文也不例外。

下面是我整理的名家经典写景抒情散文,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名家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篇一:囚绿记   作者:陆蠡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

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只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在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
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波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
生的欢喜”
,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
绿友”
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
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

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
绿友”
出牢的日子。

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芦沟桥事件发生了。

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

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国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名家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篇二:留在阳光里的辙印   作者:王兰玲   八月的敦煌,太阳的城。

极强的日照如水一样直泻下来,把古城泼映得鲜亮明净。

随期而至的旅游者更是往来穿梭,人潮迭起。

  乘机自东向西飞来,从高空俯视下去,浩瀚的沙漠戈壁上渐渐浮现出一座绿色小岛,让人惊诧这小岛顽强的生命力,更让人惊诧这丝绸古道上的小城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魅力。

无数的中国人、外国人;
饱学的智者、好奇的游人、虔诚的信徒;
各类绝然不同的人,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不惜长途跋涉的艰辛劳顿,以每日数千人的流量拥向敦煌,期望着透过这扇神秘的窗口,捕捉和追索纷繁的历史演变,窥视艺术圣殿的辉煌壮丽…

  东方大佛 莫高窟,是敦煌的一顶金冠。

  一到这里人们便发现,莫高窟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坐北向南的格局,所有的窟门都朝着东方。

每天最先迎到太阳的是九层阁。

它雄踞窟区之上,成为莫高窟外部建筑最突出的标志。

但九层阁没有司空见惯的雕梁画栋、描金彩绘,自自然然地呈现出棕红的土木本色,脱尽俗气,使得本质结构与石窟更加浑然一体。

台阁层层叠叠,依崖而起,比崖而高,飞檐铁马,造型奇伟壮观,古朴庄重,令人肃然。

  沿着经过加固修整过的栈道,穿过曲折陡峭的山崖,登上九层阁的最高处,眼前豁然现出一个巨大的洞窟,窟内端然坐着一尊高达三十三米的释迦牟尼塑像。

与莫高窟浩如烟海的壁画和其他文物珍品比起来,人们对莫高窟像的注意力似乎还不那么集中。

实际上,作为敦煌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塑像,在艺术造诣上与壁画是同等卓绝惊人的。

这尊大佛塑于盛唐年间,历时二十年方才完工。

佛体与整座山体等高,山有多高,佛有多大;
游人站在九层阁上,不过平视佛的唇部。

如此浩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当与四川乐山大佛并论。

而这尊大佛又集中了敦煌彩塑艺术发展到黄金时期的许多特征和精粹。

其精美绝伦,更为全国大佛中所仅见!   大佛一扫敦煌早期塑像结构不当、神情呆板、线条单一等诸多不足,巧妙地利用山体的自然态势,布局得当,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整体造型敦朴、丰满、雍容而堂皇。

再仔细端详大佛面部的组合,五官皆有变形,细微处多见夸张:凤眼微阖,眼裂几乎长达鬓,却让人感到眉清目爽,恰到好处。

鼻梁挺拔、俊俏。

最引人注目的是嘴的造型。

那聪明的古代雕塑家根据洞窟内光线及透视关系的需要,特别强调了下唇,有意让下唇凸起于上唇,并且在下唇线上形成一道明显外翻的坡坎。

这种奇特大胆的构想和塑造,简直令人称奇叫绝!从远处看起来,大佛嘴唇线条清晰、柔和,嘴形圆润而饱满,似充溢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嘴角微翘,似沉思,又似微笑,使大佛丰腴的脸庞益发生动传神、光彩照人,于明哲睿智中透露出慈善可亲。

这哪里是什么佛?分明是一位血肉丰满、聪慧、美丽、端庄的东方女性!望着这大佛,能使人想起自己尊崇的长者,联想到生活中许多熟悉的面孔,甚至让人觉得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就是忠厚诚实的敦煌人。

这大佛的成功之处,它不朽的艺术魅力,正在于“
人”
的尊严的升值,在于对生命的永恒的赞美。


人们的愿望是怎样的,他们的神便是怎样的”
,不是么?   然而,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在大佛面颊正中“
毫光”
之上,有一个难看的洞眼。

据说这是当年流亡在敦煌的沙俄军队中的一个恶棍,不知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阴暗心理,就站在九层阁这个地方,朝大佛额头开了一枪,留下了这个罪恶的印记。

当地老乡说,枪声响后,大佛额头上立时涌出了血,现在还看得到血痕。

仔细看看大佛鼻下嘴下果然有些黑色的流迹。

显然,这是一种附会的说法。

大佛脸上那些黑道不过是残留在面部阴凹处的已经氧化变色的原彩绘罢了。

然而,这传说表达出一种情绪,那就是对于近百年来盗窃和毁坏敦煌瑰宝的盗贼们的强烈义愤。

  莫高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骄傲,但它也给中国人留下了那么多惨痛的记忆。

从前秦开窟起,在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莫高窟有过兴盛和繁荣,但更多的是厄运不断。

直到解放大军开进敦煌,才结束了莫高窟的劫难,使它获得新生。

  今天的莫高窟,作为宗教圣地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而它的艺术生命正放射出炫目的光彩。

九层阁的大佛日日面对太阳打坐,雍容大度,仪态万方,宛若一座东方的美神。

它若果有灵性,一定会察觉到,今天、今后的敦煌将更加博大而辉煌。

  太阳,将还给你一座新的沙山 敦煌的傍晚是属于鸣沙山的。

  在白日强光下奔波了一天的游人们,此刻又追着夕阳,纷纷拥向城南十里外的鸣沙山。

夕阳下的鸣沙山,简直如一连串神奇灿烂的金字塔。

阳光如一面魔镜,把起伏的沙山勾勒出明暗反差极强的轮廓,形成一系列变化无穷的、巨大的直角、斜面以及圆弧。

面对着这些巍峨耸立的见棱见角、刀削斧砍的沙山,恐怕世界上最好的画家也会为这线的变幻感到困惑和茫然。

  这沙山似有一种莫名的诱惑力,一直到它,游人们立刻忘乎所以,童心大发。

不论老少,不论男女,一瞬间,什么等级尊严,地位面子,世俗的偏见和羞涩顾忌,一古脑儿丢进了爪洼国。

一个个扒掉鞋袜,打起赤脚,在温暖松软的沙地上随兴所至地奔跑嬉闹起来,尽兴地回味和享受着儿时的欢乐。

来自异国远道的游人们,更是不肯错失良机,争相去骑骆驼。

夕阳下,一支支奇异的驼队,沐着阳光,步着金沙,驼铃悠悠,情高致远,倒颇能领略到许多探古猎奇的雅趣!   陡峭的鸣沙山峰顶上,早已是人头涌动。

捷足先登的人们如胜利之师般乌压压铺满了整座山头:朝着山下相识的、不相识的攀登者招手、呐喊、打口哨。

阳光在密密麻麻的人群背后闪着耀眼的金光,形成一种罕见的逆光剪影效果,仿佛这些凡体肉胎忽而一起化作周体放光的神灵。

  原本只有层层细细波纹的沙山平面上,此刻留下了一行行深深的足迹,像朵朵水漩,也像一个个拖着小尾巴的逗号,在阳光的折射下明明暗暗地闪烁着光亮。

游人们踏着前人的足迹,奋力地向上攀登。

沙山如直立的刀刃,流沙如水,迈出去一步滑下去半步,步步艰难。

然而没有谁肯中途退下山去。

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打趣、鼓励。

不知怎样一来,漫山上下不分国籍、人种,彼此皆亲如故人了。

  在这支随意组成的攀登队伍中,有一位身材颀长、碧眼金发的英国小伙子引起人们一片惊叹。

这年轻人左脚受了伤,小腿以下裹着一块黑色的塑料布,以防灌沙。

小伙子拖着这只僵硬的脚,把全身重量集中在右腿上,不是走,而是一步又一步地朝上蹦跃。

他满脸通红,大口地喘着气,浑身在做一个轻松有趣的游戏,不时朝前面的女伴高喊一声“
玛莉娅!”
并伸出右手在胸前比划一下,向同行的游人表示已经上去一半。

这浑身燃烧着生命力的年轻人终于以最后一跃登上了鸣沙山的顶峰。

先他而上的伙伴们待他刚喘匀气息,立刻将一部小型摄影机递过来,年轻人接过机器,也立刻进入角色,抓紧落日前的最后机会拍摄起来,遗憾的是他却不能把自己汗水反射着夕阳的形象收进摄影机。

  时间已经接近晚间十点钟了,夕阳还在天边释放着它最后的全部光彩,绚丽而多姿。

从沙山上望下去,经过疏通清淤的月牙泉已经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清洌洌如一弯新月镶嵌在沙山脚下。

此刻,泉水正倒映出满天彩霞,水面不时像溅上去许多火星,爆起点点金花。

  几乎所有的游人都为眼前的景致所吸引,又都感到迷惑。

鸣沙山、月牙泉,这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物质,却成为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大自然的造化真是不可思议!否则,以鸣沙山之沙去掩月牙泉之水,只消举手之劳。

然而,千百年来,从人们发现它们的那一天起,它们便相安无事,互相印证着彼此的存在。

那一掬清水,风吹不干,沙埋不掉,大旱之年也不会干涸。

有人经不住月牙泉的诱惑,等不得观赏平沙落日的壮景,连滚带翻地朝着山下扑去。

笑声中轰然带起一股股飞溅的沙浪,倒像是被沙流一泻而下似的。

  游人中立刻有人失惊道:如果人人这样带下去一片流沙,长此以往,鸣沙山岂不会被众多的游人夷为平地,不复存在?一位在山顶卖西瓜的老汉闻此言仰头大笑起来。

  就如同月牙泉身处沙山而不被掩没一样,鸣沙山这看似毫无凝聚力的一捧散沙,虽经历了千百年游人的不断冲击,却从不曾降低过它的高大,从没有失却过它的棱角,从没有改变过它的个性。

每天,当游人散尽,夜幕沉沉的时候,那来自大漠深处的神秘的风神,会把散落的细沙一一拂上山去,会把游人留下的无数脚迹抹得干干净净,白日里被磨秃了的山脊会重新现出锐直的棱角。

风神来无影去无踪,只有沙面上层层潮汐般的流沙线会留下它一夜的辛劳。

当天空中最后一颗星辰隐去的时候,随着远山鸡鸣声声,新的一天又开始的时候,太阳,将还给你一座新的沙山。

  难怪游过一次鸣沙山的人,总在盼望着第二次。

  名家经典写景抒情散文篇三:赞成都百花园   作者:钟树梁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里,年年岁岁,不仅人不相同—

步伐一步快一步,歌唱一声高一声,而且花也不相似。

试看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春色,比去年更加璀灿了;
花更娇、更美,更奇丽多姿了。

  一个画家,可以挥舞他的彩笔,在尺幅之上画出一幅百花图;
诗人,可以驰骋他的想像力,高吟着百花齐放的诗篇。

但是要把理想变为现实,用人力巧夺天工,使春兰秋菊并美于一时,南卉北花呈妍于一地,就非有雄伟的气魄、艰苦的劳动和破除迷信、大胆创造的精神不能成功。

  花会中的百花园,正是新社会里园艺工人的奇思壮采的表现,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结晶。

  百花园,你从远远望去,简直是花海花山,浑然一体,树花飘彩云,草花铺地锦。

惺是当你深入进去仔细观察,就会感到一花一木都各有佳趣,使你徘徊留连,观之不尽。

  在百花园中,首先耀人眼目的是中央高耸着的一座百花台。

那高踞台顶,披着鲜艳彩衣,对游人含笑相迎的,是四川名产社鹃花。

举头望去,仿佛看见一幅峰峦处处,白云缭统,“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的美景。

再数一数台上的花种,有石蜡红、瓜叶菊、年景花、地洋花、草鞋花、金星草、石竹花、洋桃花…

真是多得一口气也说不完。

它们中间还有成都从来少见的荷苞牡丹。

这无数的花草,又各有若干品种,以“
一串红”
为代表的,就有“
一串白”
、“
一串蓝”
,不少新品种都是近年来园艺工人辛勤培养出来的。

他们以大胆创造的精神,打破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
这个说法,而使人民大众的大花园里,平添出无数“
新花”

  百花园的左上角有一片技术革新的园地,它使每一个参观者相信,人力能够巧夺天工。

这儿有春兰、夏莲、秋菊、冬梅,它们数千年来生不同时,现在都一齐开放,向人民共献祥瑞。

这儿还有提前开花的黄桷兰和延后开花的水仙,花姿绰约,香风四散。

在一株树上,并开着海棠、杜鹃两色鲜花;
在另一株树上将结出柠檬、寿星橘、季橙、柚子四种果实。

看来它们已经走出了小家庭的圈子,结成和睦的大家庭了。

这儿不仅有四时的名花,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异种,如曹州的牡丹,广州的乳茄,上海的蟹爪兰、风信子和飘飘欲仙的仙客来都远从天外飞来了。

如果不是在今天的新社会里,不是党对于人民文化生活的无限关怀,那崎岖的蜀道.乱离的社会,艰苦的岁月,饥寒交迫的生活,谁还能够梦想得到一地遍开各地的佳卉,一时遍看四时的名花呢?   如果说,技术革新的这一片园地里,多半是些从来没有过的花木,那么,在它的斜对面,在百花园的右下方,却有许多以高古的面貌出现的花木,它们盘根错节,姿态离奇,都有着八、九十年或一两百年的高寿。

这儿是桩头区,以玉兰、海棠、紫薇为多。

从这些枕头,可以看出祖国传统园艺艺术的精妙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他们使花树的枝干按照人的意志而成长,或作婆裟的舞姿,或者亭亭如车盖,或兀傲、偃蹇,或萧洒、清寂。

这中间有一对黄荆树,是百年以上的产物,解放时已生机欲绝,经过人民的培养,才使它壮健起来,今天成为百花园中的珍品。

我们庆贺这些古老的桩头,不管它们过去是在王家或者谢家,今天都回到寻常百姓的大家诞里来了。

  要说历史古老,枕头区对面的那一块园地上,有一株高约两丈的山茶花,已经活了150多岁,可以说是饱阅沧桑之树了。

它高挺着刚健的枝柯,红花万朵,绿叶油油,真可说是老当益壮。

它和今天许多老年人一样,越活越年青。

它是政府派了30多位护花使者,把它从天回乡抬上汽车接来的。

它还是第一次来赶花会,人们感谢这位又老又年青的茶花王,是它为百花园增色不少!   百花园中的另一片地方是牡丹、芍药荟萃之所,许多名种,都以它们的集体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

整个花会的布局重视了这个特色,既不忽视花木的个性,使一花一木各尽其妙;
而又特别重视集体形象,使每一花种,像兰蕙(苑)、山茶(林)、玉兰(林)和百花园中的牡丹、芍药,各以它们干树万树、千盆万盆的风姿,形成壮丽的图景,与干万游人相见。

这样就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更使人精神为之振,怀抱为之开。

  百花园里百花多,一枝笔是描述不完的。

就是那些常见的桃花、李花、迎春…

都以它们成群的花树,千红万紫的颜色,共同酿就满园的春色,使得花光四射,花影迷离,花香侬郁。

啊,还有那些细长细长的嫩绿色的柳丝,在春风中轻轻飘拂着…

,让我们仔细地领略吧!。

名家名篇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不仅是中考文学作品考查的重点体裁,也是许多同学最怵的阅读体裁。

因此,学一点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技巧,对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应对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大半壁江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名家名篇写景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名家名篇写景抒情散文:野旷天低树   作者:杨闻宇   中年人在烦恼里常常怀念儿时,久住现代化的闹市很容易回忆起田野上的风景。

西行入陇,身住兰州,我忘不了我儿时的故土在关中,那是原野上到处分布着云团一样的绮丽大树的关中…

  杏树,早春里最先著花。

仿佛是隐形的春神跨着来自日边的娇艳轻捷的一骑骑“
骏马”
,当先闯进了旷野,通体的云霞之色与蹄下刚刚立起的麦苗儿同降同生,粉红嫩绿,洁净如洗。

杏花展绽得疾速繁盛,褪落得也齐促彻底。

待那小麦泛黄时,叶儿里时时亮开的杏儿也黄澄澄的,丰腴润泽,十分诱人。

杏树以粉红、翠绿、澄黄之色彩将花叶果实铺排在一个紧凑、简练的序列里,以悄无声息的方式显示着春之多情,春之浩茫。

麦收之后,使命已毕的杏树仅余青叶,静下来了,一直平静到落叶之秋。

  洋槐,万花凋谢它才开。

在刚刚波荡开来的绿色里,槐花一嘟噜一嘟噜素白似雪,雅秀高洁,清芬阵阵,鲜洌的气氛夜静时尤其袭人。

这正是青黄不接、许多人家揭不开锅的时候。

有那盈盈新妇,捏一长钩挎一竹蓝,拽弯带刺的青枝,小心翼翼地采撷槐花,花串儿嗅之幽香,生啖之则微甜。

回家去酒以井水,一笸箩白花撒上三五把麦面,敷霜敷粉,两手和匀,尔后入笼捂蒸,熟时趁热拌以少许油盐,油香淡淡,花香微暖,筋实而耐嚼,妙不可言,村人便称之为“
麦饭”

陆游的“
风吹麦饭满村香”
,很切合关中的这一景况。

鲜花白面,调料不宜重,火候不宜猛。

新过门的小媳妇外表俊样,是不是兼有内秀?这春日里第一课就考个八九不离十了。

槐从鬼,有鬼气,其考试新妇之手段也相当诡秘。

  柿树,无疑是色调至为沉着的一种果树。

春深时节,它才将指甲盖似的蜡黄花儿隐蔽在密叶里,不露色相,什么异味也没有。

有的玩童长成棒小伙了,仍以为柿树十年二十年不作花哩。

经夏而入秋,雁唳长空,寒霄里杀下了严霜,碧绿的柿树这才着火一样旺烘起来,蜡黄花儿偷偷结下拳样的青柿子先红,红灯笼一样惹眼,接着是巴掌大的叶儿突然间洇染而红透,整个硕大树冠像是坠接在西海的残阳,泼血一样焚烧,泼血一样红。

火炬在黑夜里最热烈,柿树在秋野上最壮观。

它是自然界的最后一抹成熟,是天地间所有绿色卷旗回营的号令。

  杏树掀开了春之裙裾,柿树则收揽了缤纷的秋意,以杏花之粉红为始,以柿叶之绛红终局,既关乎人事,也正属于造化的安排。

  更有花色雅淡者,是柳树。

在村外贴河近渠的野地里,鹅黄初上,茸如小茧,谁晓得是叶芽呢还是花苞?丝绦如帘,叶儿秀媚,荫凉浓淡相宜,正好隐蔽住人身,也正好泄漏下月辉,这正是男儿的粗犷青春与女儿纯贞的情愫迸射出生命的第一朵火花的所在,这“
火花”
便是柳树所独有的天然花朵了—

论绚丽,论神奇,大千世界里难得其俦。

  柳树是天地流水差遣于月地里的爱的信使,由它撮合成的姻缘是最美满的姻缘。

村巷媒婆们捏弄下的婚姻,全不及柳下之盟来得幸福,来得如意。

  兰州市区里,我住六层楼,在最高层。

东过马路,是“
宁卧”
宾馆,宾馆外围林木荫荫,内部设施是相当出色,自北京来的高级领导,俱安排在那里。


宁卧庄”
,好漂亮的名儿,和平安恬,高忱无忧,有出尘脱世之意味。

有一天,一进城的菜农忽然告诉我:“
这地方以前是庄稼地,村名叫‘
牛卧庄’
,后来改名儿时动了一个字。


一字之移易,截然形成的是两重境界,何况我是远走他乡,从戎西上千余里呢!回得家来,俯倚阳台,我又一次眺望那个宾馆,自“
宁卧庄”
往东,在那黄河投奔而去的远方,便有我的故乡,思絮如云,我又想起了乡村原野上一株株的大树…

  —

这几样树,花果枝叶动不动被人攀折,立身多艰,躯干是怎么也射不高长不直,形貌不扬,绳墨成性的木匠们也便不屑为顾;
匠人不屑,反而能长命高寿。

田垄、井台、河道旁边,一株株龙干虬姿,偃蹇,倔强,默默然伫立于野。

乍然看去,偻腰俯首,又一如阅世颇深的老人。

老人自有老人的信念:饥馑岁月兮新树繁花,风骨弥刚;
接济人世兮不拘一格,丑又何妨!   我的儿女们自小从城市里长大,日后不论有多大的沧桑变迁,他们也不会有这样一页廖廊而富于野性的回忆了。

失却此忆,在他们是有幸呢,还是不幸?   名家名篇写景抒情散文:石湖   作者:郑振铎   前年从太湖里的洞庭东山回到苏州时,曾经过石湖。

坐的是一只小火轮,一眨眼间,船由窄窄的小水口进入了另一个湖。

那湖要比太湖小得多了,湖上到处插着蟹簖和围着菱田。

他们告诉我:“
这里就是石湖。


我矍然的站起来,在船头东张西户的,尽量地吸取石湖的胜景。

见到湖心有一个小岛,岛上还残留着东倒西歪的许多太湖石。

我想:“
这不是一座古老的园林的遗迹么?”
  是的,整个石湖原来就是一座大的园林。

在离今八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南宋初期的一位诗人范成大(1126-1193年)的园林。

他和陆游、杨万里同被称为南宋三大诗人。

成大因为住在这里,就自号石湖居士,“
石湖”
因之而大为著名于世。

杨万里说:“
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

我们很向往于石湖,就是为了读过范成大的关于石湖的诗 。


石湖”
和范成大结成了这样的不可分的关系,正像陶渊明的“
栗里”
,王维的“
辋川”
一样,人以地名,同时,地也以人显了。

成大的“
石湖居士诗集”
,吴郡顾氏刻的本子(1688年刻),凡三十四卷,其中歌咏石湖的风土人情的诗篇很不少。

他是一位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王维的优良传统,描写着八百多年前的家民的辛勤的生活。

他的“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
,就是淳熙丙午(1186年)在石湖写出的,在那里,充溢着江南的田园情趣,像读米芾和他的儿子米友仁所作的山水,满纸上是云气水意,是江南的润湿之感,是平易近人的熟悉的湖田农作和养蚕、织丝的活计,他写道: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村里是不会有一个“
闲人”
存在的,包括孩子们在内。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他是同情于农民的被肃削的痛苦的。

更有连田也没有得种的人,那就格外的困苦了。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为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他住在石湖上,就爱上那里的风土,也爱上那里的农民,而对于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

后来,在明朝弘治间(1488—

1505年),有莫旦的,曾写下了一部《石湖志》,却只是夸耀着莫家的地主们的豪华的生活,全无意义。

至今,在石湖上莫氏的遗迹已经一无所存,问人,也都不知道,是“
身 与名俱朽”
的了。

但范成大的名字却人人都晓得。

  去年春天,我又到了洞庭东山。

这次是走陆路的,在一年时间里,当地的农民已经把通往苏州的公路修好了。

东山的一个农业合作社里的人,曾经在前年告诉过我:   “
我们要修汽车路,通到苏州,要迎接拖拉机。


  果然,这条公路修汽车路,如今到东山去,不需要走水路,更不需要花上一天两天的时间了,只要两小时不到,就可以从苏州直达洞庭东山。

我们就走这条公路,到了石湖。

我们远远地望见了渺茫的湖水,安静地躺在那里,似乎水波不兴,万籁皆寂。

渐渐地走近了,湖山的胜处也就渐渐地豁露出来。

有一座破旧的老屋,总有三进深,首先唤起我们注意。

前厅还相当完整,但后边却很破旧,屋顶已经可看见青天了,碎瓦破砖抛得满地。

墙垣也塌颓了一半。

这就是范成大的祠堂。

墙壁上还嵌着他写的“
四时田园杂兴”
的石刻,但已经不是全部了。

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

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

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

水里的碎磁片清晰可见。

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都在眼前游来蹦去。

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

太湖里点点风帆,历历可数。

太阳光照在潾潾的湖水上面,闪耀着金光,就像无数的鱼儿在一刹那之间,齐翻着身。

绿色的田野里,夹杂着黄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锦绣般地展开在脚下。

  这里的湖水,滋育着附近地区的桑麻和水稻,还大有鱼虾之利。

劳动人民是喜爱它的,看重它的。

  “
正在准备把这一带全都绿化了,已经栽下不少树苗了。


陪伴着我们的一位苏州市园林处的负责人说道。

  果然有不少各式各样的矮树,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地栽种着。

不出十年,这里将是一个很幽深新洁的山林了。

他说道:“
园林处有一个计划,要把整个石湖区修整一番,成为一座公园”

当然,这是很有意义的,而且东山一带也将成为上海一带的工人疗养区,这座石湖公园是有必要建设起来的。

  他又说道:“
我们要好好地保护这一带的名胜古迹,范石湖的祠堂也要修整一下。

有了那个有名的诗人的遗迹,石湖不是更加显得美丽了么?”
  事隔一年多,不知石湖公园的建设已经开始了没有?我相信,正像苏州—

洞庭东山之间的公路一般,勤劳勇敢的苏州市的人民一定会把石湖公园建筑得异常漂亮,引人入胜,来迎接工农阶级的劳动模范和游览和休养的。

  名家名篇写景抒情散文:一朵小花   作者:古清生   面对一朵小花,我能对它说什么呢?今年北京的春天,总共下过两场半雨,且只是略略地湿了下街道,因而干燥的景况是可想而知的了。

干燥的春天,沙尘飞扬,街的花坛上,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一丁点儿的湿润也没有。

这当然让我对北方的植物产生一种深刻的同情,要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开花,并把生命的枝丫努力地探向天空。

这又是要有怎样的坚韧呢?   独自由南国漂泊到京都,在这里度过如许孤寂的时光,夜夜孤灯长伴,青春便沿着书页字间飘移,生命化做行行抒情抑或并不抒情的文字,只把日子过得如北国的大地般荒凉。

只把心灵来叩问,人的一生,是应该如何地度过呢?我为什么要如此地奔波而不屈地寻找那极目难眺的远岸呢?伴我只有京都月华,它柔凉而明净,轻轻地在窗前铺展一方,引我乡思无限。

而这些时日,文稿卖得不多,口袋里常常空空如也,以至于挤压去我本来可能获得的诗情。

没有诗情也罢,甚而令我连丁点儿的游兴也无,想想那毫无湿润的土地,令我的心灵也干渴。

  然而,这一天我走在街的花坛旁,我忽然发现,这干渴得如同水泥灰的泥土,居然萌出几点新绿,且自信地开出几朵小花,黄灿灿的小花。

它们在春天的阳光照临下,竟是透着那么一份惊喜,它们的根就扎在这块毫无湿润的土地上。

它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在这样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呵?我索性停下步来,俯身凝视着一朵小花,它向我微笑着,因它的缘故,我发现阳光要美妙得多。

这样一朵小花,它有两片小小的叶子,像两只举起欢呼的小手,有一根小茎,极绿,在春风吹拂里颤栗不止,它整个的形像微小而精致,令人不忍触碰。

它便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生命,一朵开放在春天里的小小花朵,它猛然地让我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

在如此干燥的土地上,扎根,吸收到哪怕一丁点儿的养份,极顽强地生长出来,还绽开小小花朵,捧起即便是这样微小的颜色,微小的喜悦,但它终是这春天里的花朵的一种呵!它的呈现,妩媚了我心头的枯燥的北国的春天。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