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双赢彩票/ 正文

大理寺卿语录-大理寺日志语录

admin2023-12-21双赢彩票21 ℃0 评论

管子轻重戊的文言文答案

1. <
轻重戊第八十四 桓公问管仲说:“轻重之术是怎样施行的?”管仲回答说:“自从伏羲氏治国以来,没有一个不是靠轻重之术成王业的。

” 桓公说;
“这话怎么讲?”管仲回答说:“伏羲执政,创造六艾八卦来预测阴阳,发明九九算法来印证天道,从而使天下归化。

神农氏执政,在棋山南部种植五谷,九州百姓才懂得食用粮食,从而使天下归化。

燧人氏当政,钻木取火,以烧熟肉食,百姓免除了生食中毒之病,从而使天下归化。

黄帝时代,实行了伐光山林、枯竭水泽的政策。

虞舜时代,实行了火烧{木曾}薮,消除群害。

为民兴利的政策,并且建立了土神社庙,里巷门间,开始让人民知礼。

这两个朝代,人们没有怨恨、凶恶和抗拒,从而天下也归化了。

夏代,开凿二十条河流,疏浚十七条淤塞河道,疏三江,凿五湖,引四泾之水,以测度九州高地,防治九条大泽,让人们懂得城郭、里巷、房屋的建筑,从而使天下归化。

殷代,修立栅圈,驯养牛马,以为人民兴利,从而使天下归化。

周代,遵循六艾八卦,印证明阳发展,从而使天下归化。

” 桓公说:“那么,当今的王者应当怎样做才好?”管仲回答说:“都可以用,但不可全盘照搬。

”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上述帝王之道都已具备,不必增加。

您只需按情况行其所宜就是了。

”桓公说;
“如何行其所宜?'
'
管仲回答说:“现在天子幼弱,诸侯过于强大,不向天子遣使进贡。

您应当削弱强大的诸侯,延续被灭绝的小国,率领天下诸侯来复兴周天子的王室。

”桓公说:“好。

” 桓公说:“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象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

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两国,怎样进行才好?”管仲回答说:“鲁、梁两国的百姓,从来以织绨为业。

您就带头穿绵绨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

您还要下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仰给于鲁、梁二国。

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

”桓公说:“可以。

” 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

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还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正,我给你们三百斤金;
贩来万正,给三千斤。

”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

十三个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鲁、梁探听。

两国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举睡,坐车的车轮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

管仲说:“可以拿下鲁、梁二国了。

” 桓公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

带领百姓不再穿绨。

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

”桓公说:“可以。

” 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探听,看到鲁梁的百姓都在不断地陷于饥饿,连朝廷‘一说即得’的正常赋税都交不起。

两国国君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务农,但粮食却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齐国粮价才每石十钱。

两年后,鲁、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齐国。

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也都归顺齐国了。

桓公问管仲说:“人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正常赋税无力交纳,房屋漏雨不肯修,墙垣颓坏不肯砌,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请剪掉路旁树上的树枝。

”桓公说;
“可以。

” 使命令左右伯剪除路旁树枝。

左右伯遵命剪除后,路旁树上的枝叶稀疏了。

过了一年,百姓穿上了帛服,吃到了粮食,交上了正常赋税,破屋得到修理,坏墙也到到补砌。

桓公问管仲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
“齐国,原是莱族的国家。

常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上百乘的车,是因为树枝不剪可以乘凉。

许多飞鸟在树上,青壮年拿弹弓在树下打鸟,而终日不归。

父老们扶着树枝高谈阔论,也是终日不归。

赶集散市的人也懒惰思睡。

而终日不归。

现在我把树上的枝叶剪掉,中午没有尺寸的树荫,往返者珍惜时光了,过路者快速赶路了,父老回家干活,青壮年也回家勤于本业了。

我之所以要纠正这个‘三不归’的问题,正是因为百姓从前被它弄得衣食不继的缘故。

” 桓公问管仲说:“莱、莒两国砍柴与农业同时并举,该怎样对付他们?”管仲回答说:“莱、苔两国的山上盛产柴薪,您可率新征士兵炼庄山之铜铸币,提高莱国的柴薪价格。

” 莱国国君得知此事后,对左右近臣说;
“钱币,是谁都重视的。

柴薪既是我国的特产,用我国特产换尽齐国的钱币,就可以吞并齐国。

” 莱国随即弃农业而专事打柴。

管仲则命令隰朋撤回士兵种地。

过了两年,桓公停止购柴。

莱、莒的粮价高达每石三百七十钱,齐国才每石十钱,莱、莒两国的百姓十分之七投降齐国。

二十八个月后,莱、莒两国的国君也都请降了。

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山东的强国,其人民习于战斗之道。

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取胜。

兵败于楚国,又不能为周天子立功,为之奈何?”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

” 桓公说: “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营建了百里鹿苑,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

楚国的鹿价是一头八万钱。

管仲首先让桓公通过民间买卖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

其次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

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

2. 我想请问《管子·轻重戊》中“隰朋”一词是什么意思 是一个人的名字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春秋时代,有一次,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

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

”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

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

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

”果然挖到了水。

象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可是今天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也不愿向别人学习,不是错得很厉害吗? 3. 管子 《国蓄》原文及资料谁有 元材案:本书凡十九篇,亡三篇,实存十六篇。

十六篇中有十四篇皆为问答体,独本篇及《轻重己篇》不用问答体。

此可注意者一也。

又其他各篇皆用具体写法,本篇及《轻重己篇》独用抽象写法。

即前者多以具体故事(虽是假托之词)为叙述之对象,后者则以一般原理原则为叙述之对象。

此可注意者二也。

又其他诸篇中,往往有若干段文字与本篇或完全相同,或大同小异。

如本篇「国有十年之蓄」一段见於《轻重乙篇》,「凡将为国,不通於轻重」一段见於《揆度篇》,「且君引錣量用」一段及「是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一段均见於《轻重甲篇》,「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锺之藏」一段见於《山权数篇》,「谷贵则万物必贱」一段分见於《乘马数》、《山至数》及《轻重乙》等三篇,「夫以室庑籍」一段,分见於《海王》及《轻重甲篇》,「玉起於禺氏」一段分见於《地数》、《揆度》及《轻重乙篇》,「今人君籍求於民」一段,分见於《揆度》及《轻重甲》等篇,皆其例也。

此外本篇中所有单词独句及各种特别术语散在其他诸篇者,几於无处无之。

此可注意者三也。

又《汉书。

食货志》记管子轻重之法,而所引用则仅为本篇之文。

《通典。

食货》八记钱币,《食货》十二记轻重,其关於《管子》部分之材料,本篇十九皆被采录。

此可注意者四也。

关於此种现象,何如璋曾解释云:「旧本《轻重》共十九篇,亡三篇。

其《国蓄》一篇管子所自著。

《臣乘马》、《乘马数》、《事语》、《海王》、《山国轨》、《山权?》、《山至数》七篇则齐史之文,与《国蓄篇》互相发明。

其《地数》、《揆度》、《国准》、《轻重甲、乙、丁、戊》共七篇乃齐东野人之语。

间有词义不谬者,当是前七篇错卷,作伪者故意杂乱以混其真。

卷末《轻重己》一篇专记时令,非轻重也。

子政校雠不审,误搀入者耳。

」(何如璋《管子析疑。

总论》,见温廷敬编印《茶阳三家文钞》上册《何少詹文抄》卷一。

)又释《轻重甲篇》云:「轻重各篇惟《国蓄》是管子经言。

其《巨乘马》以下十一篇,则齐史记述之作。

自此以至终篇,乃后人所附益。

文非一手,大都假为问答以训释《国蓄》轻重之义。

」此其所论何者为管子自著,何者为齐史之文,何者为齐东野人之语,既无具体证明,实不足据。

但其以《国蓄》为管子经言,《巨乘马》以下十一篇则齐史记述之作,皆与《国蓄篇》互相发明。

自《轻重甲篇》以至终篇,乃后人所附益,大都假为问答以训释《国蓄》轻重之义,则正可一语道破本篇与其他轻重诸篇间之相互关系。

窃意本篇乃全书之理论纲领。

4. 文言文中其是什么意思 【◎ 其 jī】 〈名〉(1) 通“諅”。

周年 如: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墨子》如: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 其 qí】 〈名〉 通“期”。

期限 如: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易·系辞下》【◎ 其 qí】 〈代〉(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 jī)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她、它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师说》(3) 他们;
她们;
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4) 他的、她的、它的 如: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孟子·滕文公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5)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如: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6) 这样,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
其然(如此) 【◎ 其 qí】 〈副〉(1) 也许;
大概 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如:其自桓叔以下。

——《国语·晋语》如: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如: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

当,可 如: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如:君其详之。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如:汝其善抚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如: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3) 将,将要 如: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4) 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 如: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如: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如:其可怪也欤。

——唐· 韩愈《师说》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如:中国其果老矣乎。

——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甚 如: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 〈连〉(1) 如果,假设 如: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
大概 如: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清·欧阳钜源《负曝闲谈》(3) 又如:其诸(或者);
其者(或者)(4) 还是。

表选择 如:其真无马耶。

——唐· 韩愈《杂说》(5) 又 如:其真不知马耶。

——唐· 韩愈《杂说》如:其亦足乐乎。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 〈助〉(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诗·邶风》(3)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如: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5) 又 如:云霏霏其承宇。

——屈原《涉江》如: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5. 初中文言文中其字的意思分别有哪些 其 jī 名词义: 1、通“諅”。

周年。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墨子》 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 其 qí 代词义: 1、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韩愈《师说》 3、他们;
她们;
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4、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孟子·滕文公下》 5、它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6、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 7、这样;
如此。

如:不乏其人;
其然(如此)。

副词义: 1、也许;
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

——《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孟子》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表示祈使。

当;
可。

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

——清·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3、将;
将要。

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 4、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

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

——唐·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极;
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连词义: 1、如果;
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或许;
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还是。

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

——唐·韩愈《杂说》 其真不知马耶。

——唐·韩愈《杂说》 其亦足乐乎。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助词义: 1、用作语助。

2、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诗·邶风》 3、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6. “其”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 其 jī 〈名〉 (1) 通“諅”。

周年 [anniversary]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墨子》 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 (2) 另见 qí 基本词义 -------------------------------------------------------------------------------- ◎ 其 qí 〈名〉 通“期”。

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
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

——《易·系辞下》 词性变化 -------------------------------------------------------------------------------- ◎ 其 qí 〈代〉 (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 jī)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 (6) 他们;
她们;
它们 [they]。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

如:其夫 (10) 它的 [its]。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
她们的;
它们的 [their]。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
其然(如此) (15) 姓 ◎ 其 qí 〈副〉 (1) 也许;
大概 [perhaps;
probably;
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

——《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

当,可 [can;
may] 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 (4) 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
t it be?] 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

——唐· 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

——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 其 qí 〈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
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
其者(或者) (4) 还是。

表选择 [still;
yet] 其真无马耶。

——唐· 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其 qí 〈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
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
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

7. 钻燧取火在现在能有什么最有力的证 《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说,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说.伏羲又叫庖羲、炮牺,含义就是“养牺牲以充疱厨”、“变茹腥之食”的意思。

而且,伏羲是雷神的儿子,雷电会造成熊熊大火,把取火的发明归之伏羲更为妥当。

另一种说法,出自《管子·轻重戊》,云:“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月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这样,黄帝也成了钻燧用火的圣人。

还有一种说法,源于《左传》。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炎帝氏以火纪”;
《左传·哀公九年》亦载,晋国史墨为赵鞅占卜,有“炎帝为火师”之语。

《论衡·祭意》中也有炎帝作火的类似记载。

根据这些记载,可以认为炎帝是一位钻燧取火的圣人。

今人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因此还主张,炎帝作火的神话到后世演化成燧人钻燧取火的神话。

8. 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并列举出例子 其 jī 〈名〉(1) 通“諅”。

周年。

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

——《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诗·豳风·七月》(2) 另见 qí 词性变化 ◎ 其 qí 〈代〉(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

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 ),变成“其”。

( jī )本义:簸箕。

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

——《师说》(3) 又如:独善其身(4) 她。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5) 它。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6) 他们;
她们;
它们。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 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

——《孟子·滕文公下》(8) 又如:其妻(9) 她的。

如:其夫(10) 它的。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11) 他们的;
她们的;
它们的。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13) 又如:正当其时(14) 这样;
如此。

如:不乏其人;
其然(如此)(15) 姓 ◎ 其 qí 〈副〉(1) 也许;
大概。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

——《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

当;
可。

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

——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3) 将;
将要。

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4) 表示诘问。

通“岂”,难道。

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

——唐· 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

——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
甚。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 〈连〉(1) 如果;
假设。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

——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
大概。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3) 又如:其诸(或者);
其者(或者)(4) 还是。

表选择。

其真无马耶。

——唐· 韩愈《杂说》(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 〈助〉(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

——《诗·邶风》(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
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
说得何其好哇!(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
节 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汇总:[①][qí] [《广韵》渠之切,平之,羣。

](1)代词。

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代词。

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代词。

表近指或远指。

犹此,彼,或这些,那些。

(4)代词。

表特指。

其中的,当中的。

(5)代词。

虚词。

无义。

(6)副词。

表推测、估计。

大概,或许。

(7)副词。

表诘问。

犹岂,难道。

(8)副词。

表示祈使。

犹当,可。

(9)副词。

表时间。

a.表未来的,犹将,将要。

(10)副词。

表时间。

b.表过去的,犹既,已经。

(11)副词。

表示论断,相当于“乃”。

(12)介词。

表时间、处所或方向。

犹于。

(13)连词。

表示选择。

或者,还是。

(14)连词。

表示让步。

尚且。

(15)连词。

表示假设。

如果,假如。

(16)助词。

用于定语之后或主谓之间,犹之。

(17)助词。

用于动词之后,相当于“了”,“着”。

(18)助词。

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19)助词。

用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20)助词。

用于句中,无义。

(21)姓。

汉代有其石,宋代有其德,明代有其福。

[②][jī] [《广韵》居之切,平之,见。

](1)助词。

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2)用于地名。

(3)用于人名。

汉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③][jì] [《集韵》居吏切,去志,见。

] 助词。

常用在“彼”之后。

《管子.轻重戊》翻译

桓公问管仲说:“轻重之术是怎样施行的?”管仲回答说:“自从伏羲氏治国以来,没有一个不是靠轻重之术成王业的。

”桓公说;
“这话怎么讲?”管仲回答说:“伏羲执政,创造六艾八卦来预测阴阳,发明九九算法来印证天道,从而使天下归化。

神农氏执政,在棋山南部种植五谷,九州百姓才懂得食用粮食,从而使天下归化。

燧人氏当政,钻木取火,以烧熟肉食,百姓免除了生食中毒之病,从而使天下归化。

黄帝时代,实行了伐光山林、枯竭水泽的政策。

虞舜时代,实行了火烧{木曾}薮,消除群害。

为民兴利的政策,并且建立了土神社庙,里巷门间,开始让人民知礼。

这两个朝代,人们没有怨恨、凶恶和抗拒,从而天下也归化了。

夏代,开凿二十条河流,疏浚十七条淤塞河道,疏三江,凿五湖,引四泾之水,以测度九州高地,防治九条大泽,让人们懂得城郭、里巷、房屋的建筑,从而使天下归化。

殷代,修立栅圈,驯养牛马,以为人民兴利,从而使天下归化。

周代,遵循六艾八卦,印证明阳发展,从而使天下归化。

”桓公说:“那么,当今的王者应当怎样做才好?”管仲回答说:“都可以用,但不可全盘照搬。

”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上述帝王之道都已具备,不必增加。

您只需按情况行其所宜就是了。

”桓公说;
“如何行其所宜?’’管仲回答说:“现在天子幼弱,诸侯过于强大,不向天子遣使进贡。

您应当削弱强大的诸侯,延续被灭绝的小国,率领天下诸侯来复兴周天子的王室。

”桓公说:“好。

”桓公说:“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象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

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两国,怎样进行才好?”管仲回答说:“鲁、梁两国的百姓,从来以织绨为业。

您就带头穿绵绨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

您还要下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仰给于鲁、梁二国。

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

”桓公说:“可以。

”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

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还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正,我给你们三百斤金;
贩来万正,给三千斤。

”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

十三个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鲁、梁探听。

两国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举睡,坐车的车轮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

管仲说:“可以拿下鲁、梁二国了。

”桓公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

带领百姓不再穿绨。

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

”桓公说:“可以。

”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探听,看到鲁梁的百姓都在不断地陷于饥饿,连朝廷‘一说即得’的正常赋税都交不起。

两国国君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务农,但粮食却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齐国粮价才每石十钱。

两年后,鲁、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齐国。

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也都归顺齐国了。

桓公问管仲说:“人民饥而无食,寒而无衣,正常赋税无力交纳,房屋漏雨不肯修,墙垣颓坏不肯砌,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请剪掉路旁树上的树枝。

”桓公说;
“可以。

”使命令左右伯剪除路旁树枝。

左右伯遵命剪除后,路旁树上的枝叶稀疏了。

过了一年,百姓穿上了帛服,吃到了粮食,交上了正常赋税,破屋得到修理,坏墙也到到补砌。

桓公问管仲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
“齐国,原是莱族的国家。

常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上百乘的车,是因为树枝不剪可以乘凉。

许多飞鸟在树上,青壮年拿弹弓在树下打鸟,而终日不归。

父老们扶着树枝高谈阔论,也是终日不归。

赶集散市的人也懒惰思睡。

而终日不归。

现在我把树上的枝叶剪掉,中午没有尺寸的树荫,往返者珍惜时光了,过路者快速赶路了,父老回家干活,青壮年也回家勤于本业了。

我之所以要纠正这个‘三不归’的问题,正是因为百姓从前被它弄得衣食不继的缘故。

”桓公问管仲说:“莱、莒两国砍柴与农业同时并举,该怎样对付他们?”管仲回答说:“莱、苔两国的山上盛产柴薪,您可率新征士兵炼庄山之铜铸币,提高莱国的柴薪价格。

”莱国国君得知此事后,对左右近臣说;
“钱币,是谁都重视的。

柴薪既是我国的特产,用我国特产换尽齐国的钱币,就可以吞并齐国。

”莱国随即弃农业而专事打柴。

管仲则命令隰朋撤回士兵种地。

过了两年,桓公停止购柴。

莱、莒的粮价高达每石三百七十钱,齐国才每石十钱,莱、莒两国的百姓十分之七投降齐国。

二十八个月后,莱、莒两国的国君也都请降了。

桓公问管仲说:“楚,是山东的强国,其人民习于战斗之道。

出兵攻伐它,恐怕实力不能取胜。

兵败于楚国,又不能为周天子立功,为之奈何?”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

”桓公说: “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营建了百里鹿苑,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

楚国的鹿价是一头八万钱。

管仲首先让桓公通过民间买卖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

其次派左司马伯公率民夫到庄山铸币。

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

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谁都重视的,国家靠它维持,明主靠它赏赐功臣。

禽兽,不过是一群害物,是明君所不肯要的。

现在齐国用贵宝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真是楚国的福分,上天简直是把齐国送给楚国了。

请您通告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

”楚国百姓便都放弃农业而从事猎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
加十倍,则给您黄金千斤。

”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楚国的男人为猎鹿而住在野外,妇女为猎鹿而住在路上。

结果是隰朋让齐国百姓藏粮增加五倍,楚国则卖出生鹿存钱增加五倍。

管仲说:“这回可以取下楚国了。

”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存钱增加五倍,楚王将以自得的心情经营农业,因为钱增五倍,总算表示他的胜利。

”桓公说:“不错。

”于是派人封闭关卡,不再与楚国通使。

楚王果然以自鸣得意的心情开始经营农业,但粮食不是三个月内就能生产出来的,楚国粮食高达每石四百钱。

齐国便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投降齐国的有十分之四。

经过三年时间,楚国就降服了。

桓公问管仲说:“代国有什么出产?”管仲回答说:“代国的出产,有一种狐白的皮张,您可用高价去收购。

”管仲又说;
“狐白适应寒暑变化,六个月才出现一次。

您以高价收购,代国人忘其难得,喜其高价,一定会纷纷猎取。

这样,齐国还没有真正出钱,代国百姓就一定放弃农业而进到深山去猎狐。

离枝国听到消息,必然入侵代国北部,离枝侵其北,代国必将归降于齐国。

您可就此派人带钱去收购好了。

”桓公说:“可以。

”便派中大夫王师北带着人拿着钱到代谷地区,收购这狐白的皮张。

代王听到后,马上对他宰相说:“代国之所以比离枝国弱,就是因为无钱。

现在齐国出钱收购我们狐白的皮张,是代国的福气。

您火速命令百姓搞到此皮,以换取齐国钱币,我将用这笔钱招来离枝国的百姓。

”代国人果然因此而放下农业,走进山林,搜求狐白的皮张。

但时过两年也没有凑成一张,离枝国听到以后,就侵入代国的北部。

代王知道后,大为恐慌,就率领士卒保卫代谷地区。

离枝终于侵占了代国北部领土,代王只好率领土兵自愿归服齐国。

齐国没有花去一个钱,仅仅派使臣交往三年,代国就降服了。

桓公问管仲说;
“我要找一个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应怎样进行?”管仲回答说;
“您可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

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同您争着买。

衡山兵器必然涨价一倍。

若造成天下争购的局面,衡山兵器还必然涨价十倍。

”桓公说:“可以。

”便派人到衡山大量收购兵器,不同他们付价还价。

齐国在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去买。

燕、代两国开展这项工作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果然也派人去买。

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都争购我国兵器,可使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的百姓于是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

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运粮食,赵国粮价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知道后,都运粮到齐国来卖。

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然后就封闭丁关卡,断绝与衡山国的往来。

燕、代、秦、赵四国也从衡山召回了使者。

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他的南部,齐国侵占了他的北部。

他自量没有后器招架两大敌国,便奉国而降齐了。

彭泽字济物文言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答案 熊远字孝文 豫章南昌人 晋书·卷七十一·列传第四十一·熊远传 【原文】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

祖翘,尝为石崇苍头,而性廉直,有士风。

黄门郎潘岳见而称异,劝崇免之,乃还乡里。

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

远曰:“辞大不辞小也。

”固请留县。

太守察远孝廉。

属太守讨氐羌,远遂不行,送至陇右而还。

后太守会稽夏静辟为功曹。

及静去职,远送至会稽以归。

州辟主簿、别驾,举秀才,除监军华轶司马、领武昌太守、宁远护军。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

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之者未可为定。

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

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

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

昔宋杀无畏,庄王奋袂而起,衣冠相追于道,军成宋城之下。

况此酷辱之大耻,臣子奔驰之日!夫修园陵,至孝也;
讨逆叛,至顺也;
救社稷,至义也;
恤遗黎,至仁也。

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矣。

昔项羽杀义帝以为罪,汉祖哭之以为义,刘项存亡,在此一举。

群贼豺狼,弱于往日;
恶逆之甚,重于丘山。

大晋受命,未改于上;
兆庶讴吟,思德于下。

今顺天下之心,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大军后至,威风赫然,声振朔野,则上副西土义士之情,下允海内延颈之望矣。

”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

《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

’自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

”时议美之。

建兴初,正旦将作乐,远谏曰;
“谨案《尚书》,尧崩,四海遏密八音。

《礼》云,凶年,天子撤乐减膳。

孝怀皇帝梓宫未反,豺狼当途,人神同忿。

公明德茂亲,社稷是赖。

今杜弢蚁聚湘川,比岁征行,百姓疲弊,故使义众奉迎未举。

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贡士鳞萃,南北云集,有识之士于是观礼。

公与国同体,忧容未歇。

昔齐桓贯泽之会,有忧中国之心,不召而至者数国。

及葵丘自矜,叛者九国。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将绍皇纲于既往,恢霸业于来今,表道德之轨,阐忠孝之仪,明仁义之统,弘礼乐之本,使四方之士退怀嘉则。

今荣耳目之观,崇戏弄之好,惧违《云》、《韶》、《雅》、《颂》之美,非纳轨物,有尘大教。

谓宜设馔以赐群下而已。

”元帝纳之。

转丞相参军。

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皇纲失统,中夏多故,圣主肇祚,远奉西都。

梓宫外次,未反园陵,逆寇游魂,国贼未夷。

明公忧劳,乃心王室,伏读圣教,人怀慷慨。

杜弢小竖,寇抄湘川,比年征讨,经载不夷。

昔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用兵之难,非独在今。

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

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

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昔齐用穰苴,燕晋退军;
秦用王翦,克平南荆。

必使督护得才,即贼不足虑也。

”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

帝每叹其忠公,谓曰:“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为王臣也。

吾所欣赖,卿其勉之!” 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

远以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

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

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

”帝不从。

转御史中丞。

时尚书刁协用事,众皆惮之。

尚书郎卢綝将入直,遇协于大司马门外。

协醉,使綝避之,綝不回。

协令威仪牵捽綝堕马,至协车前而后释。

远奏免协官。

时冬雷电,且大雨,帝下书责躬引过,远复上疏曰:被庚午诏书,以雷电震,暴雨非时,深自克责。

虽禹汤罪己,未足以喻。

臣暗于天道,窃以人事论之。

陛下节俭敦朴,恺悌流惠,而王化未兴者,皆群公卿士不能夙夜在公,以益大化,素餐负乘,秕秽明时之责也。

今逆贼猾夏,暴虐滋甚,二帝幽殡,梓宫未反,四海延颈,莫不东望。

而未能遣军北讨,仇贼未报,此一失也。

昔齐侯既败,七年不饮酒食肉,况此耻尤大。

臣子之责,宜在枕戈为王前驱。

若此志未果者,当上下克俭,恤人养士,撤乐减膳,惟修戎事。

陛下忧劳于上,而群官未同戚容于下,每有会同,务在调戏酒食而已,此二失也。

选官用人,不料实德,惟在白望,不求才干,乡举道废,请托交行。

有德而无力者退,修望而有助者进;
称职以违俗见讥,虚资以从容见贵。

是故公正道亏,私途日开,强弱相陵,冤枉不理。

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尽礼为谄谀,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骄蹇为简雅,此三失也。

世所谓三失者,公法加其身;
私议贬其非;
转见排退,陆沈泥滓。

时所谓三善者,王法所不加;
清论美其贤;
渐相登进,仕不辍官,攀龙附凤,翱翔云霄。

遂使世人削方为圆,挠直为曲,岂待顾道德之清涂,践仁义之区域乎!是以万机未整,风俗伪薄,皆此之由。

不明其黜陟,以审能否,此则俗未可得而变也。

今。

2. 翻译文言文于令仪训盗从良 译文: 曹州人於令仪,是个市场中的小摊贩业者;
他为人宽厚,很少得罪别人,晚年时的家道颇为富足。

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结果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於令仪问他说:「你平常很少犯过错,何苦今天做贼呢?」小偷回答说:「因受贫困所迫的缘故。

」於令仪再问他想要什麽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千钱,便足令衣食无忧了。

」於令仪听后就如数给了他。

正在那小偷要出门离去时,於令仪又叫住他,这使得那小偷大为恐惧,但於令仪对他说:「你如此的贫困,晚上带著十千钱回去,恐怕会引起巡逻人员的盘查。

」於是将小偷留下,天亮后才让他离去。

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於成了良民。

乡里的人们,都称道於令仪是名善士。

於令仪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子侄辈,建立学堂并聘请有名的儒士来教导他们,他的儿子於伋,侄儿於杰与於效,后来都相继考中了进士,他们於家现在是曹南一带的名门望族。

3. 文言文阅读 宋史·何继筠传 荆罕儒,冀州信都人。

父基,王屋令。

罕儒少无赖,与赵凤、张辇为群盗。

晋天福中,相率诣范阳,委质燕王赵延寿,得掌亲兵。

开运末,延寿从契丹主德光入汴,署罕儒密州刺史。

汉初,改山南东道行军司马。

周广顺初,为率府率,奉朝请,贫不能振。

显德初,世宗战高平,戮不用命者,因求骁勇士。

通事舍人李延杰以罕儒闻,即召赴行在,命为招收都指挥使。

会征太原,命罕儒率步卒三千先入敌境。

罕儒令人负束刍径趋太原城,焚其东门。

擢为控鹤弩手、大剑直都指挥使。

从平淮南,领光州刺史,改泰州,为下蔡守御都指挥使兼舒、蕲二州招安巡检使。

四年,泰州初下,真拜刺史兼海陵、盐城两监屯田使。

明年三月,世宗幸泰州,以罕儒为团练使,赐金带、银器、鞍勒马。

六年春,军吏耆艾诣阙请留,恭帝诏褒之。

建隆初,升郑州防御,以罕儒为使,改晋州兵马钤辖。

罕儒恃勇轻敌,尝率骑深入晋境,人多闭壁不出,虏获甚众。

是年冬,复领千余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案兵以退。

夕次京土原,刘钧遣大将郝贵超领万余众袭罕儒,黎明及之。

罕儒遣都监、毡毯副使阎彦进分兵以御贵超。

罕儒锦袍裹甲据胡床享士,方割羊臂臑以啖,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贼锋。

并人攒戈舂之,罕儒犹格斗,手杀十数人,遂遇害。

刘钧素畏罕儒之勇,常欲生致,及闻其死,求杀罕儒者戮之。

太祖痛惜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

因索京土原之不效命者,黜慈州团练使王继勋为率府率,阎彦进为殿直,斩其部下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人。

罕儒轻财好施。

在泰州,有煮海之利,岁入钜万,诏听十收其八,用犹不足。

家财入有籍,出不问其数。

有供奉官张奉珪使泰州,自言后唐张承业之子。

罕儒曰:「我生平闻张特进名,幸而识其子。

」厚加礼待,遗钱五十万,米千斛。

4. 《张子野墓志铭》文言文全篇翻译 原文: 子野为人,外虽愉怡,中自刻苦;
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志守端直,临事敢决。

平居酒半,脱帽垂头,童然秃且白矣。

予固已悲其早衰,而遂止于此,岂其中亦有不自得者耶?子野讳先,其上世博州高堂人,自曾祖已来,家京师而葬开封,今为开封人也。

铭曰:嗟夫子野,质厚材良。

孰屯其亨?孰短其长?岂其中有不自得,而外物有以戕?开封之原,新里之乡,三世于此,其归其藏。

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欧阳修集 卷二十七 居士集卷二十七) 译文: 张子野这个人,外表虽然外表虽然快乐愉悦,但内心刻苦进取;
待人浑厚纯朴,为人低调,才干不外露,而且坚守原则和志向,始终不渝。

他遇到事情,不乱分寸,果断处理。

平时宴饮间酒至数巡,他脱下帽子,垂下头发,我突然发现他青春已逝,头顶半秃,头发斑白了。

我固然遗憾他未老先衰,但也仅此而已,难道他内心有痛苦不能自得其乐吗?子野的祖上,是博州高堂人,从他曾祖父以来,都在开封安家,死后都安葬在开封,现在算是开封人了。

在他的墓志铭上写道:子野,向来浑厚纯朴。

谁阻碍了他的通达吗?谁削减了他的优势吗?难道是他内心本来就不开心?还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生于开封,故归开封,三代人都安葬于此,也算是一个归宿了。

5. 卜天璋传全文翻译 卜天璋传 ——《元史》一九一 [说明]卜天璋(125O—1331),字君璋,元代洛阳(今属河南)人。

其父曾仕金为孔目官,后归附蒙古,任真定路管民万户。

卜天璋自幼聪颖,识大体。

至元年间任河南府史,后为中书掾,大德四年(1300),被擢为工部主事。

历任枢密院都事、刑部郎中。

仁宗曾召天璋入宫,当时兴圣太后在座,问此人为谁,仁宗回答说:“此不贪贿卜天璋也。

”并予以嘉奖。

皇庆年间,任归德府知府,升浙西道廉访副使、饶州路总管,再升广东廉访使,山南廉访使,皆中时弊。

致仕归乡,以余禄施予族人,家无余储,天璋却安然自得。

至顺二年(1331)卒。

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候,赐谥号为“正献”。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

父亲卜世昌,在金朝任孔国官。

宪宗蒙哥南征时,卜世昌率众归附,授官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为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录征调黄河以北的二千民户迁徙至黄河以南,命卜世昌专领,因而定居于汴梁。

卜天璋自幼聪颖,长大后以正直而自负,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

至元年间,出任河南府府史,当时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令百姓恢复旧业,不得南渡,众人喧哗不肯归家。

卜天璋顾虑发生变乱,劝总管张国宝听凭这些人渡河,张国宝接受了他的意见,才没有生出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贤良,征辟他为宪史,他的声望更为瞩目。

后任御史台掾,有位侍御史依仗权势贪污受贿,御史揭发了他贪赃。

当时卜天璋主管文读,还没来得及上奏,所以也被谗毁,他和御史都被拘押于内廷,御史悲伤埂咽,卜天潭问他为什么这样,御史说:“我已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觉得可怜;
她听说我被拘押,已经数日没有吃饭,所以心中悲伤。

” 卜天璋说:“尽职而死,正合大义,为什么要为子女哭泣呢?”御史很惭愧,向卜天璋拜谢,不久便被赦免了。

丞相顺德王伾持国政,擢升卜天璋为中书掾,任提控,政事可否,他都竭力辨别,其他的宰相很生气,对卜天璋的话置之不理,但顺德工却听从卜天璋的意见,并且说:“掾能这样做,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大德四年,任工部主事。

蔚州有一名刘帅,强横地夺取他人产业,官吏不敢处理,中书省调卜天璋前去断决,刘帅屈服,所夺回地又归于民。

大德五年,因为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授予都事,并领他到府上,引见给皇帝,赐锦衣、鞍辔、弓刀等物。

后来又因扈从之劳,加官为奉训大夫,赐给侍宴服两套。

任职期满后,应当有人替职,枢密院大臣上奏请求留任,特地以替职的人作为增设的员额。

武宗时,迁升为宗 *** 郎中,尚书省设立后,又迁升为刑部郎中。

当时盗贼很多,有人建议,让罪犯及家属都穿青色的衣帽,以区别于良民百姓。

卜天璋说:“穿着褐衣的犯人堵塞道路,这是秦代的弊政,何足效法!”丞相醒悟,制止了这种作法。

有人报告诸候工中有人图谋不轨,皇帝责令卜天璋审讯处理,为此得到了优厚的赏赐。

尚书省臣获罪,元仁宗召卜天璋人官晋见,当时兴圣太后也在座,仁宗指着他对太后说:“这是不贪贿赂的卜天璋。

”太后问他现任什么官职,卜天璋回答说:“臣下任刑部郎中。

” 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下无才,误被皇帝擢升任用。

”仁宗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爱卿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

你们应尽忠职守,不得怠懈!”当即把中书刑部的大印交给了他。

走马上任时,他入官晋见,皇帝赐酒在隆福官款待,并赐锦衣三套。

后受命处理谋反的案件,仁宗看着左右大臣说:“卜天璋是个清廉谨慎的人,一定会得到实情。

”卜天璋禀承旨意断案,才没有出现冤狱。

皇庆初年,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鼓励农耕,劝导学业;
修复河流渠道,河水泛滥之患得以免除。

当时盗贼聚集,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碟刑示众,盗贼被平息。

升任浙江廉访副使,到任数月,因为更改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卜天璋到任后,任凭百姓自报田产,施政毫不扰民,百姓欢悦,境内清静肃然。

当时行中书省大臣负责更改田制之事,他们作威作福,州县官员争着贿赂他们,希望以此免受谴责。

只有饶州路不送,中书省臣因此衔恨,要以严格的法令中伤卜天璋,但追查其罪状却毫无所得;
属县报告发生饥荒,卜天璋当即发放官粮赈济,僚佐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卜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若是向上面请求后再赈灾,百姓定会饿死的。

如果有事前未申报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会连累各位。

” 终于发放官府存粮赈济,百姓因此得以免于饿死。

他遇事就是这样无所顾虑。

大火烧到饶州的东门,卜天璋穿戴整齐,对火而拜,大火因此熄灭。

鸣山有虎凶暴残恶,卜天璋发出檄文给山神,很快就将虎捕获。

他以政绩和品行第一为朝廷所知,升任广东廉访使。

先前,豪强濒海筑堰,垄断商船以取利,前任的多届长官都因收受了贿赂而置之不问;
卜天璋到任后,便调发兵卒将堤堰决去。

岭南地区历来无冰,卜天璋到后,开始有冰,人们都说这是卜天璋施政良好所致。

不久,他便请求退休。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叛乱事件,荆楚地区受到很大震动。

朝延又拜卜。

6. 于令仪诲人阅读答案 于 令 仪 诲 人 曹州①于令仪者,市井人②也,长厚③不忤④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⑤,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⑥足以衣食。

” 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 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 长厚:为人忠厚。

④ 忤:触犯。

⑤ 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如其欲与之 ( ) (2)既去 ( ) (3)盗大恐( ) (4)夜负十千以归(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汝素 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9.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10分) 7.(4分)(1)给 (2)离开 (3)很、非常 (4)背、背负 8.(3分)你一向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或:为人小心谨慎,很少做错事的),(如今)为什么做起小偷来了呢?(“素”1分,“何苦……耶?”1分,语言通顺1分) 9.(3分)教育别人要讲究方法。

或:用宽大的胸怀挽救失足者。

7. 《乐云鹤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

夏少慧,十岁知名。

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

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

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 于是去读而贾。

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欣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

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

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

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夫谴;
不可说也。

“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

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乐异之,遂与偕行。

途中曳与同餐。

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

“益奇之。

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

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
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
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

益喜,惊为神人。

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

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

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

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

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

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

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

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

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

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

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

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忽见乐,共怪之。

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

” 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纪 尽情倾注。

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

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

” 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

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

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是士大大益贤乐 贤:贤能B。

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加C。

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D。

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济:渡江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乐以时恤诸其家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B。

始果腹而谢曰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C。

细视星箝天上,如老莲实之在蓬也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

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 于其身世,则耻师焉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⑤以器掬水,遍洒云间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乐云鹤谦虚好学,加上好友的帮助,文思才华大有长进;
夏平子染病而死,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后来因生活日渐困难,于是他弃文经商。

B。

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
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

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
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

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海,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
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役,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

(3分)(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3分)(3)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

”(4分)。

8. 狄生梦金文言文阅读答案 狄生梦金 【原文】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

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盛怒待之。

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博士蘧然曰:“尔所言金,梦耶?”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

徐曰:“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雪涛小说》) 【注释】 ①青衿:秀才 ②霁:息 ③不佞:不才。

自称之谦词 ④扃(jiōng)钥:关闭加锁 ⑤不怿:不高兴 【译文】 以前有一个非常狡猾的书生,经常耍点小聪明用些诡计骗人。

他的老师为人十分严厉,只要学生有一点过错,就捉来一顿毒打,决不宽恕。

有一天,这个书生恰巧犯了学规。

老师格外生气,赶紧派人捉拿他,自己则一脸盛怒坐着等他。

过了一会,书生被带来了。

他跪在地上,其他什么话也不说,只是说:“学生我刚才得到了一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晚了一些。

”老师一听书生得了这么多金子,怒气顿消,关切地问:“你的金子是从哪里来的?”书生回答:“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 老师接着问:“你打算怎样处理这些金子呢?”书生答道:“我家中原先很穷,没有什么资产。

我就和老婆算计,用五百金买田买地,二百金买房子,二百金买家具买仆人奴婢。

还有一百金,其中一半用来买书,从此发愤读书;
另外一半要送给先生您,用来感谢您平日里对我的教育,这样就把一千金全都安排完了。

” 老师听了大喜过望:“你果真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我怎么担当得起。

”说着就叫仆人摆上丰盛的酒宴。

老师请书生坐下来,还主动给他敬酒。

酒席之间两人说说笑笑,十分亲切融洽,与平日里大为不同。

正喝得半醉之时,老师突然问道:“你刚刚火急火燎地跑来,金子放好没有,是不是已经放进箱子,上好锁了?” 书生起身答道:“学生刚把金子的用途计划好,就被我老婆一转身给撞醒了。

醒来哪里还找得到什么金子,还用得着箱子装吗?” 老师惊奇地问:“你刚才说的金子,是在做梦呀?” 书生回答说:“的确是在做梦。

” 老师没得到金子有些不高兴,可与书生的感情已经融洽了,不好再发怒,只好慢慢地说:“你倒是有高尚的感情,就连梦里得了金子也不忘记者师。

何况真正得到金子呢!”于是,他接着又给书生劝酒,酒足饭饱之后还把他送出门去。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