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三亿体育/ 正文

初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初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教案

admin2023-12-21三亿体育20 ℃0 评论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导语: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以下我为大家介绍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

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

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

  (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   (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硫+氧气---→ 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

  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

  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九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

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

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

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
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

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

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

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

(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
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

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案例与设计沪教版

这篇关于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案例与设计沪教版的文章,是 无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2.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质。

3.有助于人们认识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有助于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通过各种生动事例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培养为服务于社会而努力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材料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1.引言:简要说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也离不开化学。

2.问题分析:分析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常见问题,说明化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破除迷信,摆脱愚昧和无知. 3.资料展示与分析: 通过相关资料和简单的实验,说明化学在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4.资料展示与分析: 举例说明化学在促进现代科技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大作用. 5.学习引导: 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资料,组织交流讨论,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五. 学生探究活动 1. 铁丝的锈蚀实验: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铁丝在空气中和水存在的条件下容易 发生锈蚀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发生锈蚀的原因和锈蚀的普遍性,认识合理利用资源 的重要性. 含硫火柴的燃烧实验: 目的在于告诉学生:研究化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在使用某些 物质时可能产生危害健康和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提醒我们在利用物质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六, 补充测试题 1. 列举三项我国古代的化学工艺及其出现的最早年代 2. 列举三项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当代出现的三项高新科技,谈谈化学对解这些 问题和促进这些高新科技发展所起的作用. 七.本节重难点 1.重点: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2.难点: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八.新知识点细解 [点1细解] 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习化学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迷信,认识自然和社会。

(2)学习化学知识便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点2细解] 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利用化学方法,可以将海水淡化,还能将污染的水净化后重新使用,解决人类面临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

(2)利用化学知识研究出防止或延缓钢铁腐蚀的方法。

(3)化学科学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综合探究 [例1] 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请你各举具体两例加以说明。

[例2] 由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市向市民公开征求建议。

以下建议不可行的是() A.禁止使用塑料制品 B.不滥用塑料制品 C.回收利用废弃塑料 D.开发新型可降解塑料 [例3] 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许多材料达到纳米级的大小时,会产生许多让你料想不到的奇特的光、电、磁、热、力和化学等方面的性质,如:将金属制成纳米粉末后就变成了黑色,且不导电,机械强度也大幅度提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纳米碳虽然质地柔软,但强度却很大。

B.纳米氧化锌能吸收电磁波。

C.金黄色的金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D.在空气中能自燃的铁粉应该属于纳米材料。

[例4]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①蔗糖和食盐 ②酒精和白醋 ③纯碱和食盐 ④石灰水和食盐水 [例5] 我国商代已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已会冶铁和炼钢。

人类开发利用下列金属单质的时间顺序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有着上述某种内在联系。

由此推断,下列金属中,人类开发利用最晚的是() A.AL B.Cu C.Fe D.Zn 十.中考链解 1.中考动向:关注新科技、新材料是新教标的要求,也必然反映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成为中考的热点问题。

题型有选择、填空。

2.中考试题回顾 [例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加以控制使用。

下列应该对铝的使用进行控制的是() ①制铝合金 ②制电线 ③制餐饮具 ④制银白漆的原料 ⑤制装饮料的易拉罐 ⑥包装糖果和小食品。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②⑤⑥ D.全部控制。

[例2] 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①家用保鲜袋 ②不锈钢 ③淀粉 ④尼龙布 ⑤汽车轮胎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 十一.自主实践 1.6000多年前半坡氏族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建筑房屋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烧制陶器 2.宣传科学知识,揭露伪科学是我们的义务,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伪科学的是() A.水可以变成油 B.人发功可以将二氧化碳变成氧气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人发功可以点成金。

3.“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

它包括“原料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和“产物的绿色化”等内容。

其中“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成分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下列转化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的是() (提示:下列各式中,箭头前的物质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箭头表示“反应生成”;
箭头后的物质为“化学反应所生成的物质” A.乙烯+氧气→乙醛 B.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M+N→P+Q P+M→Q (M N为原料,Q为期望产品 D.用铁屑、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取铜: 氧化铜+稀硫酸→硫酸铜+水 铁屑+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4.2001年5月28日,“引英入连”引水工程胜利竣工,缓解了大连市内供水的紧张状况。

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大连濒临黄海、渤海,淡水资源非常丰富。

B.有人预测: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

C.水是重要的资源,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

D.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都会造成水的污染。

6.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000万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臭氧空洞 D.农药化肥的污染 7.下列各项措施或操作不会对环境造成或破坏的是() A.过量砍伐森林树木 B.城市汽车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C.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

D.生活垃圾任意随处堆放。

8. 下列说法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

B.纯天然物质配成的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铝锅中可以长时间盛放咸菜。

D.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9.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用纸槽将粉状固体加入试管。

B.在酒精灯中加入1/
2容积的酒精。

C.尝氯化钠的咸味。

D.用排水法收集甲烷。

10.在治理大气和水污染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车。

B.生活污水可以用来灌概农田。

C.禁止使用含硫高的劣质煤。

D.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

1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

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

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12.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①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铁 ②胆矾能溶解于水 ③铜丝能够导电 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只有② 13.下列变化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①黑火药爆炸 ②石蜡受热熔化 ③钢管生锈 ④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B.物理性质是物质不发生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D.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第二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伴随发生的现象 3..在实验和探究活动中,理解观察与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趣味性,现实性和实用性教学法 四.教学设计 1.问题: 化学研究些什么? 2.内容分析: 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建立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转化,认识研究化学变化的方法和内容. 3.内容分析: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通过事例分析简单的实验,初步了解什么是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了解物质性质与组成,结构有内在联系. 4.内容分析: 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通过实例的讨论,分析,理解研究这方面内容的意义. 5.总结归纳: 从化学研究的六项重大成果看化学研究的内容,了解化学家的巨大贡献,提高学习,研究化学的兴趣和欲望. 五.学生探究活动 1.观察蜡烛的燃烧: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有目的地观察,思考,比平时所说的“看,会得到更多的收获。

2.加热火柴头的趣味实验: 现象奇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相继发生,交融在一起,火柴头受热会发生急速燃烧,产生的大量气体受热膨胀可把试管塞弹出。

3.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从最终生成的碳黑认识到它们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

六.补充测试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有人认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同时有物理变化发生,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3.举出你较熟悉的1-2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化学研究些什么?学习化学为什么要进行化学试验? 5.有一种矿石称为孔雀石,它有孔雀羽毛般的绿色斑纹。

-已知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向老师要一些碱式碳酸铜,通过观察和实验,回答一下问题 [1] 它的状态,颜色是什么? [2] 取一些碱式碳酸铜粉末,撒人水中,搅拌静置,看到什么现象? [3] 取一些碱式碳酸铜粉末装人试管,再加入少量白醋,看到什么现象? [4] 取一些碱式碳酸铜粉末装人试管,用酒精灯给它加热,观察到什么现象? [5] 用玻璃棒沾一些碱式碳酸铜,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到什么现象?在酒精灯上 灼烧一根铜丝,能看到相同的现象吗?对比这两个实验,你有什么猜想? [6] 在以上的实验中,碱式碳酸铜发生了化学变化吗?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7] 从以上的实验中,你对碱式碳酸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那些了解? 七.重难点解读 1.重点:了解化学的研究范围;
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
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化学的概念;
正确明白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八.新知识点细解 [点1细解]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气味等,这类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化学主要是从物质的化学变化角度来研究物质的。

[点2细解]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有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更多物质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的。

(2)物质具有一定的微观结构。

[点3细解] 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自然资源,不仅可以加工生产出性能更好的燃料,还可以进行综合利用,制造和合成价值更高的药物、染料、化肥、化学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等产品。

九.综合探究 [例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铸成锅 B.汽油挥发 C.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D.镁条燃烧。

[例2] 氢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燃烧。

D.难溶于水。

[例3]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质及变化和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B.化肥、农药、合成药物、开发能源、创造新材料、保护环境。

C.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

D.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例4] 下列广告语中,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超纯水”“超纯蒸馏水”绝对卫生,对人体有益。

B.本饮料由纯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绝对不含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

C.含氟牙膏可以预防龋齿。

D.含碘单质的食盐可以防治甲状腺肿大。

[例5]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生产、生活中所用物质都来自自然。

B.人类可合成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

C.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D.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界的结果。

[例6] 下列变化仅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

②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被锈蚀。

③蜡炬成灰泪始干。

④潮湿的衣服放在太阳光下很快被晾干。

⑤人呼吸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⑥打开酒瓶,会闻到酒的香味。

[例7] 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

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1.硬度——;
2.熔点——;
3.密度——;
4.颜色——。

[例8]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下列情况中应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应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十.中考链解 1.中考动向:中考要求:化学的研究对象,会判断物质的哪些方面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掌握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题型为选择和填空。

2.中考试题回顾 [例1] 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这门自然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例2] 化学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生活处处有化学,通过对化学学习的理解,请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化学知识,提出一个问题或描述一种现象,并回答或解释。

化。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好教学评的一致性

1、从参与人员看,教师、学生、评价人员要一致,都要研究核心素养。

教师要内化核心素养理念并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行为,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

学生也要了解核心素养,把核心素养与自己的人生规划、个性成长联系起来,参与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并主动参与相关学习活动。

评价人员更要研究核心素养,教研部门要研发能评价核心素养的工具,开展评价核心素养的活动。

核心素养的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学生、评价人员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一环。

所有课程参与人员都必须是核心素养的通晓者,哪一环缺失都会阻碍核心素养落地。

2、从课程要素看,课程、课堂、评价要一致,都要基于核心素养。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必须让核心素养成为课程的起点和归宿。

学校必须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改造,使国家课程适合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和每一个学生。

而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中产生的创造性,才是最有价值的核心素养。

关于校本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对学校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梳理、整合,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才有效。

学校还应该开发跨界的主题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依据进行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

3、从课程实施看,任务、情境、探究要一致,都要指向核心素养。

一节好课,任务驱动、情境体验、真实探究三个要素不可或缺。

有了任务学生才有探究的内驱力,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走向自主构建核心素养的轨道。

高品质的情境体验才是高品质的学习过程,情境创设要打通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教师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

扩展资料:注意事项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课堂研究要基于核心素养:教师备课要研究核心素养落地的方式方法,目标制定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认知、内化、实践与生成过程,课堂活动也要根据核心素养设计。

真实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科本质,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核心素养。

真实探究一定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凸显对信息的获取梳理、分析处理能力。

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建构。

任务、情境、探究都指向核心素养才能实现任务、情境和探究的一致,任务设计有针对性、情境创设更有效、探究真实有深度,学生的学习才会有逻辑、有结构、有效率,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

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1.师生共同讨论、共同选择评价标准或评分规则。

鉴于学生们一下子不可能理解如何制定“成功标准”,以及如何制定评分规则,主张这个环节在初始阶段由教师主导,可以采取等级制而非赋分制,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可以简单一点、方便一些。

2.最好采用圆桌会议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小组学习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陈述、给出并接受反馈、进行互评和自评。

但考虑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采取全班形式,鉴于借班上课带有表演性质,一般采取全班形式。

3.陈述者对照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反馈,反思自己的陈述,思考并纠正自己的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这一点在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的,否则就失去了反馈的意义了。

因为反馈的意义在帮助陈述者知道自己目前在哪里,下一步将去哪里以及怎样去。

陈述者陈述自己的反思就是在思考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结果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要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做。

4.教师在学生反馈(包括自我反馈)的同时及时地予以提问、提示等(即理论上说的提供支架)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如果有必要,可以多要求几位学生包括陈述者重复自己的反馈重复。

5.要求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调整自己的陈述,完成相关作业或者重说一遍。

要落实这一个个的环节关键在教师的观念:哪来那么多时间?是的,有效教学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需要的是时间、是耐心,总有个过程。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