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AG真人/ 正文

散文现代诗赏析教案-散文和现代诗的区别

admin2023-12-21AG真人22 ℃0 评论

《散文诗》教案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A、 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B、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 了解《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   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   A、 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 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   2. 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 预习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灰烬()作孽()冠冕()   门槛()执拗()端详()怜悯()鬓()角   2. 解释下列词语   (1) 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 作孽:造孽,做坏事。

佛教用语。

  (5) 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多用于比喻)    二. 认知过程   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

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

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

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 学习《记忆》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   2. 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   (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

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记,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语句串联起来。

  答: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
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做出评价。

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和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

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

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答: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

“记忆”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

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

从根本上说,这里的'
“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总结:本文形散神聚。

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

在思路上,没有“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二)学习《门槛》   1.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第一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是《猎人笔记》。

50年代起,写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艺术史诗”)   2.背景介绍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

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年1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

于是,集她们于"
俄罗斯的姑娘"
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研习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这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找准相关语句,结合背景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一座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敞开。

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

”“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

“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
“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2) 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
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
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 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 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结果?   提示:联系鲁迅的《药》来理解。

  答: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

  B. 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的怀念的是谁……”?   答: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C. 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答:“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

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D. 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

赞美“以为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代表整个社会和历史对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唱出了歌颂的最强音。

  (4) 关于象征   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

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结合背景理解本文中门槛和姑娘的象征意义。

  “门槛”象征革命征途的险峻;
  “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

  提示:不看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作出选择,。

《散文诗》教学设计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荷叶 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了亲情的丰富与多样。

鲁迅先生的《风筝》洋溢着浓浓的手足同胞之情;
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描述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
《散步》勾勒了一个和美的家庭;
《荷叶母亲》是一篇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着爱的光辉,是难得的幸福与欢乐(正如红莲);
远离或失去母亲,思母之情是何等深切,自己是何等孤单与无助(如同白莲)。

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真挚的情感去跟作者、跟母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去分享与珍惜真挚美好的亲情。

  在教学中,先由听歌引起学生共鸣——母爱,引出课文,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听读课文、欣赏诗画、聆听音乐等,融入学生朗读、师生探讨交流、小组合作、师生练笔等形式,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把听、说、读、练、思、赏、搜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借此提高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学情分析   有人说,九零后的孩子是自私的一代,他们相当部分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关爱,在享受的同时而忽视了父母付出,本节课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学会体贴父母。

  我面对的是一群正需要用感情去感化的农村孩子,他们对语文的整体感知能力还是比较弱的。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教师就要做好引导,要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文中去,不能为学课文而学课文,而要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散文诗的感情,品味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借助赏析文章,理解文章主题,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难点:1、赏析文章,品位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2、学习借景写人、托物寄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今年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

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

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

(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

”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

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
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
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

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

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三、品读《荷叶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

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金色花》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衍(yǎn)   匿(nì)笑:偷偷地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瑞雪;
花中的祥瑞;
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
  攲斜 倾斜、歪斜。

  慈怜 (cí lián) 爱怜   荫蔽 (yīn bì)(荫今读yīn)遮蔽、隐蔽;
庇荫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语设计: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
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母爱是一个人类吟咏不绝的主题。

同学们,你们和母亲朝夕相处,是否感受到母亲那细微的点点滴滴的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金色花》就是一首歌咏母子之情的散文。

  2、作家简介: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家庭与世界》、《两姐妹》等。

1913年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学生读不好,可一句一句地教。

)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3、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   (2)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

)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三次嬉戏具体指什么?   (三个场景:妈妈祷告时,孩子变成的花散发香气;
读书,投影书页;
拿灯去牛棚,恢复原形。

)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

  五、体验反思:   1、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

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   2、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我们要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进行朗诵比赛。

  2、抄写课文词语。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 《荷叶 母亲》   一、复习检查   背诵课文。

  二、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道尽了天下儿女回报母恩的真切心声,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

从古至今,歌咏母爱的作品实在太多,因为,我们都生活在母亲用“爱”作支架撑起的翅膀下。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是又一曲儿女发自肺腑的心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家冰心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吧。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她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诗集),《超人》(小说、散文集),《寄小读者》(散文集) 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重音等。

)   3、思考: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幅图画中包含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荷叶护莲图;
图画中包含了莲花、荷叶;
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母爱。

因此,要读出感情,语速要稍慢,读出温馨和深情。

)   四、赏读课文,品味探究   1、课文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体会一下弥漫在这首诗中的情绪的变化。

  (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用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荷叶因有保护红莲这一伟大的举动,形象更美更高大了,像荷叶一样的母亲呢?这样文章由景自然生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   2、红莲是作者描写的重点,作者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   父在一起赏莲的情景呢?请说说自己读后的理解。

  (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心中的雨点”指什么?体会这句思想感情。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   五、体验反思   在大自然的风雨中,那一朵白莲早早凋谢了,而这一朵红莲因有了荷叶的荫蔽必将开得愈加灿烂。

同学们,联系你们的生活实践,说说这场暴风雨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人生的风雨——挫折、困难;
红莲——因为有母亲的时刻关怀和安慰。

)   六、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所描给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

的确,母爱是纯洁的,总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童;
母爱是无私的,她将永远保护着你,伴你一生。

作者通过对荷花的细腻观察,得出人生感悟,这正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蓝本。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来完成下列句子。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如果我是_____,你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仿课文写法(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篇随笔。

  4、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了解冰心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歌颂,同时也体会寄情于物写法的妙处。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人戴望舒。

2、品味揣摩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丁香花》,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引入丁香花。

  (出示图片,了解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

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雨巷》也成功的运用并发展了丁香花意象。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二、研读课文   (一)、走进雨巷——泛读,了解作者、理清思路   (出示图片)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

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代表作是《雨巷》。

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

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分析作品思路。

(学生讨论)明确:   第1节:“我”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第2-6节:想象中的丁香般的姑娘从雨巷穿过,从“我”身旁飘过。

  第7节: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写出“我”的希望。

  飘过过程:默默走近、走近-远去-消失在尽头   (二)、驻足雨巷——研读,感受意象、探究情感   1.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讨论)明确: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下着雨   丁香:美、高洁、愁怨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联系全诗,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学生讨论)   明确:独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这些词语写出了“我”是一个忧伤、迷茫的独行者,但同时也有所追求,因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3.(出示图片)介绍本诗的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4.结合诗中情节及雨巷、丁香般的姑娘、“我”三者的关系,你认为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思考其象征意义。

(学生讨论)   明确: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构成一种象征意境。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又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

表层上是在写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深层上,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一种美好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与彷徨。

  (三)、流连雨巷——朗读,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播放名家朗诵,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语言,理解诗人当时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交织在一起的心情,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本诗的意象。

  1.(出示图片)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哀曲、   丁香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举例分析)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2.(出示图片)结构特点:共七个诗节,每节七行,每行长短不一;
押韵位置错综变化;
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

这样写的效果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   使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而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的暗示了诗人低回、迷茫的心境。

  3.思考探讨雨巷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明确:   ①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表面上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②音节和谐,节奏优美。

全诗7节,每节6行,尽管句子有长有短,但诗句停顿很鲜明。

  ③诗中运用叠句、复沓、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气氛。

  因此叶圣陶盛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延伸拓展   走出雨巷——选读,比较阅读,提升能力   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在我看来,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出示图片)比较:赏析《雨巷》与《浣溪沙》的异同。

  浣溪纱【南唐】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提示:从意象、意境、主旨、表现手法这几个角度去比较。

  相同点:都将丁香花作为主要意象;
意境朦胧;
都抒发内心的忧愁与惆怅;
都运用象征、比喻。

  不同点:除了丁香花外,《雨巷》还选了“油纸伞”“雨巷”“姑娘”,《浣溪沙》还选了“落花”“青鸟”“绿波”;
意境:《雨巷》以清幽为主,《浣溪沙》结尾气象雄伟壮阔;
主旨:《雨巷》主要抒发个人的忧愁与惆怅,《浣溪沙》主要表达作者对南唐国运的忧愁与感慨;
表现手法:《雨巷》除象征、比喻,还运用了排比,《浣溪沙》除象征、比喻,还运用了拟人。

  四、课堂小结   回首雨巷——熟读,复习巩固,达到背诵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等着你。

  布置作业:请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感受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雨巷幽深寂静   丁香美、高洁、愁怨   篱墙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我”彷徨迷茫寂寞   李华民   《雨巷》教案 篇2   【学情剖析】   关于现代诗篇,高一重生并不生疏,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现已触摸过,朗诵上有有必要的语感,但在读出情感、品尝意象、领会诗情等赏识实践上仍有欠缺。

特性是对《雨巷》这种标志主义诗篇,他们是第一次触摸,怎么引导他们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怎么引导他们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与之共识,是课堂教育中需予以重视的问题。

  【教育方针】   1.常识与潜力:吟诵诗篇,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详细描绘中了解其标志优点,凭借幻想入情入境,领会诗人情感。

  2.进程与方法:在练习朗诵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育学生阅览赏识诗篇的潜力。

  3.情爱心情与价值观:感触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情味。

  【教育难点要点】   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终究有何喻指或标志优点。

  要点:练习朗诵,揣摩词句,感触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育课时】 2课时 。

  【教育进程】   一、眺望雨巷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冷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相同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秀美的画面,就出此时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这天咱们就随戴望舒一齐走进这《雨巷》。

  2、作家著作: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端遭到法国标志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造现代诗篇,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祸的岁月》。

前期的诗篇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味较重,因受西方标志派的影响,意想模糊,含蓄。

后期诗篇体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激烈爱情和完美未来的火热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仍是新月派(1923年建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要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心里苦闷徘徊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修正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冷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心情和一丝微茫的期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孤寂的冷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彻悟   1、执行字词:   徘徊(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笙箫(shngxio)   2、听课文MP3朗诵,领会诗篇言外之意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3、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根本爱情,可称之为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消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就应……语调就应……   清晰:缓慢,消沉。

  4、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答复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是否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答复忧伤、苦楚、徘徊,冷酷、凄清、惆怅,充溢烦恼和无法……   (板书:我苦闷、惆怅诗人)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毛遂自荐,就请科代表引荐。

)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播映课文朗诵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中止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掌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篇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吟诵,能给人带来完美的音乐享用。

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腔调调和,节奏舒缓。

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赏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闻名的“雨巷诗人”。

  7、教师演示朗诵这一节,辅导朗诵:除了语速、语调,还要留意节奏,掌握好句中的中止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8、跟着屏幕上的伴奏画面,再次朗诵诗篇。

  三、徜徉雨巷,品尝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徘徊”“冷酷、凄清,又惆怅”的抒发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烦恼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布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辅导学生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标志着“秀美、高尚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清晰: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请我们品读描绘“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答复问题: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绘或选取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取,描绘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等视点进行考虑。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奥秘,迷蒙的特色,与烟雨迷蒙的雨巷调配调和,一起营建了一种冷酷、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美丽的花伞,作用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崩塌、破落,烘托一种凄凉的空气,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齐构成阴冷迷蒙、破落空寂的布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学生讲话的材料可能有:   (1)(丁香相同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重复(连用两个“哀怨”);
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芳香、忧虑,写出姑娘外表的秀美,气味的芳香和心里的忧虑、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箭双雕,外表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酷,凄清又惆怅的心境;
妙在“像我相同,像我相同地冷酷、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烘托“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相同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润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零,代表着像丁香相同的姑娘也易不见离去。

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徘徊”“凄婉苍茫”等词语体现了“姑娘”像“我”相同的怅惘、徘徊。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苍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似乎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抱负)。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芳香/
散失了/
甚至她的嗟叹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散失的材料一件件分隔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不见的伤感和无法;
妙在杰出完美事物在眼前不见带来的杯具美。

  《雨巷》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潜力目标   透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潜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这天就让我们一齐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齐来聆听这一段录音。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师板书)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貌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阿(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

好,请大家翻到课本45页,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   2、读得怎样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

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
地方,就就应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必须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

  三、品味诗歌意象   1、好,时间到。

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述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述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板书),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板书),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期望逢着姑娘。

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

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述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

一节一节地找。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述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
第二节: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色彩/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哀怨/
彷徨;
第三节:彷徨/
撑着油纸伞/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四节:静默地走近/
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阿叹息的意思);
第五节:静默/
走尽这雨巷;
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第七节: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能够看出,诗人用了超多的篇幅来描述姑娘,描述姑娘的动作,描述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此刻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那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

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情绪怎样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明白,这首诗歌用了超多的篇幅来描述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述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貌,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

不仅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

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

(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此刻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色彩,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板书:丁香)。

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

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阿(不行)为什么不行阿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务必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色彩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秀丽、高洁。

另外一方面阿,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十分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能够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阿,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齐。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秀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不见离去的。

语文《雨巷》教案设计

  诗人选取了油纸伞、雨巷、丁香花、篱墙等意象,通过朦胧、细腻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副雨天诗人独自彷徨于雨巷的情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在时代的孤寂中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语文《雨巷》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想】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掌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内在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3、积极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青春的迷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三、诗歌赏析:   步骤一:【感悟诗歌,整体把握】   师: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全班集体朗诵。

(教师点评)   师:读完之后,你对这首诗最强烈感情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出能表达本诗情感的词。

  生1:   生2:……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非常好,基本上都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基调。

我们可以归纳为:忧愁、苦闷。

  步骤二:【解读文本,理解意象,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在心情忧愁、苦闷的时候选择怎么样的宣泄方式呢?   生1:……   生2:……   师:那么诗人在这样忧愁、苦闷的时候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可不可以从诗中找到相应的诗句呢?   生1:……   【教师总结】:同学们了解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导与练》材料P6   明确:诗人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的又寂寥的雨巷。

这句话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诗人所处的地点、环境等。

  师:这个环境的特点?有哪些来组成?   生:环境特点:凄凉,哀愁。

有油纸伞、雨、巷三个景物。

  师:很好,在诗歌中,我们把这些景物称作是“意象”,诗歌通过一定的意象营造一定的氛围、环境从而为诗人抒发感情提供了空间。

我们来研读一下戴望舒所选取的这些意象。

比如大家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就通过10个孤独、寂寞的景物来营造一副游子的羁旅愁思情景。

  师:油纸伞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生:……   【明确】:(美)复古 怀旧 神秘   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现在,但是伞却又突出了一个自我的天地,外面是笼罩天地的榆木,耳边是雨的滴答,是自己寂寥心灵的声音。

这时的我是孤独的,深深地沉入了自我内心的苦闷天地的。

当然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

  师:大家想一想,这里的雨是什么样的雨?   生:小雨,细雨。

淅淅沥沥,像绵长的倾诉。

  师: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

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为了营造一个符合自我内心与“姑娘”相逢的场所,诗人可谓是用心良苦,选择在小巷,撑着油纸伞,在雨天。

为什么选择在小巷呢?   生:……   师:小巷的特征:狭窄,宁静,隔离了喧嚣的人群;
青石板,带着一种不染纤尘的唯美。

我们用一组语言来形容一下这个环境: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为浪漫的遐思做好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的准备。

这样的意象,充满着孤独的暗示。

  师:这样的雨巷与我的心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明确:从色彩的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阴沉的。

  雨巷:黑暗而沉闷社会现实的特征。

  【小结】诗人选取油纸伞、纷飞细雨、狭长小巷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诗人在雨巷中独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二   诗人在独行同时抒发了内心的独白:希望逢着一个姑娘。

  师:这个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   生:丁香一样的颜色……   (全体朗读诗人理想中的丁香姑娘)   为什么是丁香花而不是其他的呢?比如菊花、牡丹花等?我们说戴望舒是一个深受中国古典诗风影响的诗人,同时有着法国印象派作风。

   【课堂小讲座】   丁香,又名紫丁香。

春季开花,多为淡紫、粉、白色,貌不惊人,容易凋谢,然而却可以散发淡雅的花香。

  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
象征物。

  【明确】:选用丁香花是因为丁香姣好却容易凋落,姑娘美好但倏忽即逝,同时又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

  师:根据刚才的课堂小知识,同学们思考一下,在这里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怎么的姑娘呢?   生:……(追问学生依据在哪里,尽量从文本来)   师:是一个美丽、有着丁香花芳香、忧愁、哀怨、孤寂、彷徨的女孩……(允许多种解读)   师: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呢?   生:……多种解读   师:(从虚实来引导)丁香姑娘她美丽、高洁、飘缈、哀怨,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信念、美好爱情等的追求,但是这个追求却又是易碎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

  师:那么我和这位姑娘照面了没有?请在第4小节中找出一个词。

  生:没有。

飘过(让人感觉有点虚无飘渺)。

  师:当她向诗人走近时,诗人正想和她说点什么的时候,丁香姑娘的反应是什么呢?   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师:为什么太息呢?   生:因为她的忧愁。

  师:很好。

她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了。

诗人这时候感觉到她的感觉是凄婉迷茫的。

  诗人目送这位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他们在朦胧的雨巷中不期而遇,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美好的(爱情、理想)就这样消失去了,诗人是何等心痛啊。

  师:诗歌是如何写丁香姑娘离去的?   生: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全班朗诵)   师:很好。

同学们注意这里的一个意象:篱墙,而且前面用定语颓圮修饰。

(引导颓圮的意思:坍塌、破败)   师: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极美的丁香姑娘消失在极丑的破墙里呢?生: ……   明确:提示:这首诗写于1927年,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我想该有必然因素在内。

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镇压后,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诗人遇见的美好的理想的象征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破碎了,因此在这里形成一种美丑对照,来说明诗人心中的美好理想、爱情的希望破灭。

  师:丁香姑娘消失了,而诗人此时却还依旧回味在刚才相逢的情景中,还处于魂不守舍的状态中,依旧还感受着丁香姑娘的丝丝气息。

那么诗人怀念丁香姑娘的什么呢?(全班朗诵第5节)   生1::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   生2:还有丁香般的惆怅。

  师:回答非常完整。

我们可以想见,诗人一个人呆立在雨巷中,久久地回味着刚才与丁香姑娘相逢时所感受到的颜色、芬芳,甚至她的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

但是残酷的现实却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

在诗的最后,我们看到:在“悠长、悠长的雨巷中”又只剩下诗人在独自彷徨。

(全班朗诵最后一节)    【小结】   至此,诗歌通过写自己对“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翘首期盼—邂逅相遇---伤情离别—无情消失,来写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理想破灭,对美好事物(革命理想、爱情婚姻)苦苦追寻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师:在诗的末尾,诗人似乎又将诗的开头所出现的那个镜头又重新播放了一遍。

只是将“逢着”改成了“希望”。

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全班朗诵最后一节)   生:……   师: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了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因而,读到诗的最后一节,我们不禁感到:诗中所渲染的那种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又加了深了一层,升华了诗歌的感情。

   步骤三【总结全诗】   全班再次朗诵全诗。

   【教学总结】   《雨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这首诗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曲折的心路历程,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该诗意象优美,意境朦胧,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初次接触这类诗歌,有的因为其难懂而不喜欢,有的只能模糊地感觉写的很好,但又不知道好在哪里,还有的同学则完全没有感觉。

基于这些原因,我在上课时特别注重问题的设置,并且尽可能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真正读懂《雨巷》,走进《雨巷》。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