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加拿大28官方/ 正文

余秋雨现代散文片段-余秋雨的散文片段

admin2023-12-25加拿大28官方20 ℃0 评论

余秋雨散文作品

余秋雨散文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何谓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等。

1、《文化苦旅》是当代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2、《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3、《霜冷长河》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4、《千年一叹》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

在千年之交2000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5、《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

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余秋雨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余秋雨散文摘抄

余秋雨《余秋雨散文》经典语录 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
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

而且,由于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1、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必须猛然出现在这个民族几乎完全失去自信的时刻。

2、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

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

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3、我被山西商人那种精神及眼界所震撼。

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前提下,他们没有自怨自艾,没有你争我夺,没有把有限的精力花费在自己脚下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也没有揭竿而起。

而是将目光对准家乡以外的世界。

虽然这目光是懵懂的,是幼稚的,但就想当年放眼看世界的严复一样,都是一个创举。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缺陷,但是他们还是一群可敬的人们,一群纯粹的商人,一群以智以力,以勤以苦,取尽天下财的人。

4、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

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

只见塔心是一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

夕阳西下,朔风凛列,整的塔群十分凄凉。

5、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溶的,王圆箓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6、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7、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8、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9、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

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

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

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

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10、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余秋雨散文中的 1、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2、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3、(中国)文艺作品让全世界都承认的几乎没有。

我们的文化形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郎朗。

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

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者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困住了。

被各种人事关系、某种体制、谣言、争论、麻烦事,一下子困住了。

如果海明威、贝多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很多绯闻困住,那也完全没有办法出来。

4、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5、一个混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游。

6、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7、很多老人的长寿,是牺牲很多乐趣换来的。

例如,拼死冒险的乐趣、孤立无援的乐趣、遭受围攻的乐趣。

文化也是一样,长寿的代价就是失落太多。

8、现在,电脑早已可以几万倍、几十万倍地超过那些记性最好的脑子进行贮存和检索,那种对记忆的崇拜实在是太老旧了,却还在奇怪地流行。

9、诗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们用诗情筑造了又一堵尊严的城墙。

10、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11、当代大都市的忙人们在假日或某个其他机会偶尔来到江南小镇,会使平日的行政烦嚣、人事喧嚷、滔滔名利、尔虞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可惜终究要返回,返回那种烦嚣和喧嚷。

12、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13、此生就是来解谜的,人生的吸引力主要由悬念构成。

14、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

15、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

善良是无用的别名,慈悲是弱者的呻吟,于是一个年轻人刚刚长大,就要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指点下学习如何把善良和慈悲的天性一点点洗刷干净。

男人求酷,女人求冷。

面无表情地像江湖侠客一般走在大街上,如入无人之境。

哪一座城市都不相信眼泪,哪一扇门户都拒绝施舍和同情;
慈眉善目比凶神恶煞更让人疑惑,陌生人平白无故的笑容必然换来警惕的眼神。

16、判定一种文明的优劣有多种标准,而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又常常首位相应,形成一个循环圆形。

中华文明至少在一点上既符合最低标准,也符合最高标准,那就是:自己好好活着,不去招惹别人。

17、文学一进入考场已经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18、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19、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
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
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
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

20、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

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

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21、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22、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

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23、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24、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

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25、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26、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27、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

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28、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9、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

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

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30、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31、书海茫茫,字潮滚滚,纸页喧嚣,墨色迷蒙,这是市场化、多元化的现代文化景观,我们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来了却手足无措,抱怨不迭。

解除过度的防范敏感,降低高昂的争辩意识,减少无谓的笔墨官司,让眼睛习惯杂色,让耳朵习惯异音,不太习惯就少看少听。

一切自己做主,看一点悦目的,吸几口新鲜的,尝几味可口的,稍感不适就轻步离去,我没有义务必须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门口喊阵也关窗拉帘,闭目养神,顺手打开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

人们都说身处现代社会必须学得敏锐和迅捷,我却主张加一份木讷和迟钝。

人生几何?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比较正经的年代,赶快省下精神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哪里还有时间陪着陌生人胡乱折腾?门外的风,天边的云,一阵去了一阵来,当不得认真,哪怕这些风这些云是白纸黑字组成的,也是一样。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32、我看到。

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33、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34、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

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

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

” 35、我看到,最怨纷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早年的好友。

36、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

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37、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污辱,然而高贵的生命不想受污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人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

这种失衡又倒过来在社会上普及着新的恐惧:与小人较劲犯不着。

38、爱是平等的,可以付出更多,也可以爱他更多,但决不是妥协、将就、容忍。

39、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40、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

41、不要总抱怨自己遇到的人都不靠谱,如果别人总这么对你,那么一定是你教会了别人用这样的方式对你。

42、因为有你,我认真过,我改变过,我努力过,我悲伤过…我傻,为你傻;
我痛,为你痛;
深夜里,你是我一种惯性的回忆…我不想在为过去而挣扎,我不想在为过去而努力,我不想在为思念而牵挂,可这些都只是不想,我、做不到。

43、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

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翰。

44、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
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
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
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

-----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
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45、对待爱人最残忍的方式,不是爱恨交织,不是欺骗背叛,而是在极致的疼爱之后,逐渐淡漠的爱。

46、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

47、一个人会落泪,是因为痛;
一个人之所以痛,是因为在乎;
一个人之所以在乎,是因为有感觉;
一个人之所以有感觉,仅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你有感觉,在乎,痛过,落泪了,说明你是完整不能再完整的一个人。

难过的时候,原谅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而已,没有必要把自己看的这么坚不可摧。

48、在我短暂的生命中,在许多生命中的某个瞬间,是那么轻微的一句言语,在多年后在来细细的咀嚼,我依然觉得是那么温心和甜蜜。

49、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50、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散文摘抄 散文摘抄(一)雨天随想 下雨的季节,心情是透明的。

走过被雨水冲洗过的街道,感觉人生又要再一次经历开始;
曾经的苍白,人生的痕迹,都随之飘然远走,剩下的,是雨后的清新。

我,就是这样一个喜欢在雨中品尝曾经的女孩。

也许我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比较清醒,其他时候都比较糊涂。

下雨的时候最容易让人产生思念,思念那些深爱我的人和我深爱的人,思念,思念,还是思念,直至思念如雨…… 雨可以浇醒我沉睡的思绪,明白且清晰的告诉我,过去的往事将永远无法追回。

剩下的回忆只是一具死灰的躯壳罢了。

爱情向来是神圣而又神秘的,所有的要求都是空灵的;
缘份的天空是无人能强求的。

感情要真实的,爱情要高尚的;
生活在现实里,就必须遵循其所定下的游戏规则。

也许的东西,只会是也许,就像幻想只出现在梦中一样。

一夜的无眠,天亮的时候也最终要回归现实,展现世故。

在我的生活里,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也并不会有特别大的情绪波动。

我是一个手凉脚凉的孩子,我喜欢冬天,尽管冬天无论穿多少也手凉脚凉,我还是意无反顾的喜欢冬天,或许那种寒冷会让人清醒。

再明媚的阳光,也照耀不到大墙背后的角落;
再灿烂的笑容,也掩饰不了眼中所流露出的悲伤。

一个人的时候捧上一杯清茶,勾起了无限的思绪。

咖啡的浓郁,奶茶的稠滑,汽水的激情,果汁的甜美,似乎都及不上茶的平淡。

平平淡淡才是真,唯有平淡,才会永恒,唯有永恒才是最美。

茶虽平淡,却不失温暖与真情。

爱情自有其美好之处,但有时候友情则更显可贵,因为友情没有爱情那么巨大的杀伤力。

爱情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舞起来漂亮,但容易伤人,更容易伤害自己,留下了伤痕亦留下了痛。

世上没有治不好的伤,只有解不了的痛,受伤的灵魂,便无力再痛了。

当雨过后,第一缕阳光照进眼帘的那一刻,会突然有种失落感,好像是一种习惯,习惯那样的潮湿感。

潮湿的环境,潮湿的心。

我不喜欢改变习惯,让它深入骨髓。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也许因为人随环境改变,而不是环境随人改变。

所以有时候期待下雨,让雨浇醒我沉睡的理智。

事与愿违,老天执着的将它的闷热进行到底!而我,只能沉醉在记忆里品味曾经。

人生如一杯穿肠的烈酒,举杯向往事干杯,让那一切都付诸东流,把那过去全都忘却吧……相遇或许是无法躲避的注定,而世事却在不停的变幻。

没有雨的时候,天空明媚灿烂,清晨拨开窗帘,阳光洒在地板上。

不知道下一场雨何时来,让它带走我纷扬的思绪。

散文摘抄(二)一豆咖啡,一盏人生的沉淀 人海茫茫,日日跋涉,今天的我们,越来越将日子过成原野间的横行疾度一般,多了份奔忙,少了些沿途怡然的风景和时光。

伴着晨起的朝阳,每一天我们匆忙的赶赴下一站征程。

转过一程程山水,只顾由脚步丈量,却又时常忘却了呼吸一口凝缀在空气中的露水的清韵。

生命需要一份安然,静静沉淀。

是的,生活也该是需要些多样的点染,心灵也该是需要些可以安放的空间,在那时光悄然地依洄间,在那微风过处的翩然里,每一缕和煦阳光的停驻里,一颦一笑,我们的中间,每个人幸福的表情里,多少的载满回味的瞬间,正汇集成我们的生命中跃动的鼓点,带着智慧的启迪,带着体察生活的感悟,迎向广阔的云天,交舞着变呢! 恰巧,咖啡亦是这样的存在,一豆咖啡,一盏甘醇,它给予我们这样一个静谧安闲的时空。

慢下来,再慢下来,静候时光如莲绽开,侵润水样的圆融。

于是,品的是口中的醇香,听到的是光阴的游走与开谢,而沉淀下的又是怎一般人生的况味百态。

一豆咖啡的余韵,散淡的熙光中细细回味。

心灵的一方净土和我们殷殷期盼的静好生活需要我们留得时间思考,来悉心呵护。

奔波的人生履历更是需要百般的追问与探求。

一豆咖啡,甘苦参半的一盏时光中,到底还掩抑着多少精神的点化亦或是人生况味的沉淀。

我急于将它征服,静观它命运的升华与蜕变。

一豆咖啡,安然静淡,悄然停歇壶底,又甘于寂寞与孤独,然后等待滚沸的活水来将它淋洗,包裹,吞吐,甚至毁灭。

但他又丝毫不畏惧,不胆怯,仿佛正亲临着命运逃脱不得的原本的历程。

带着一份从容,和包容万千的旷然心怀,你看,此时它又正和沸腾的响水做着勇敢的交融。

它热切地投身水的怀抱,又随附这壶中水波的声韵沉浮。

滚烫的水中他吸饱热情,俄顷便化作臌胀的一枚。

随后,它便又静静栖在壶底了。

可那并不是它的消沉,饱尝艰辛酸怆这顽强的一豆咖啡,他的能量与资彩刚刚开始悄然释放。

国人爱茶,饮茶的文化亦是百代流传,禅茶合一,茶禅一味也早已是百载千年中文人们陶神养性,超脱境界的精神载体。

自欧风东渐,国人引起咖啡,咖啡也便尽着了中华文化所认同的精神与品性了。

是这样的一豆咖啡,让我联想到他的深沉,深沉的赭色的外衣紧紧包裹着坚硬的内核,就好像岁月抽离又遗留体内长成的结实的种子。

它是浓缩的一颗,仿佛汲取日月菁华,玉露琼浆又饱餟世事洪荒。

我想它也必定是坚强的一粒吧,静夜里散发浑圆又孤独的光泽,就像独自辗转人海尘途,又不沾染外界俗世的尘垢。

是的,他就是这样宁谧稳重的一粒,我也曾见过它黑暗中隐隐闪烁的杳渺的光芒。

那光是执着,是淡然,是纯粹的真淳与无畏,是心怀天下的超迈拔俗,是济泽它物的清逸旷达。

褪去往日的浮华焦躁,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看咖啡一豆奋不顾身的于滚水交合,经历着河床破冰的撕裂般的沉痛,然后呈现给我们一杯厚重的沉淀了的岁月浓醇的韵味。

人生的旅程又何尝不是若此,必也是有所饱尝,有所奉献,有所失,有所得,有所忍耐等待,有所沉淀积累,而最终中又得以释放流光溢彩的神韵与气魄。

感诚谢天,这一豆咖啡再沉淀甘苦,释放清纯的过程里,给予我们一经惬意的闲暇,而悉数时光斜织着的针脚的过程里,它又预留给我们沉甸甸的思考。

叫我们感受时空的胸怀,叫我们感恩万物的恩赐,让人生的每一步走得稳健,为生命似锦的华年六代和风般的憧憬添枝加叶,哪怕风雨兼程亦迎向更广阔的道途。

纤微的一豆咖啡,竟也予人满盏的人生况味的斟酌与沉淀。

有人说,生活满是苦闷,四处求志不得,漫漫人长途更是荆棘遍处,险象环生,不免匆忙的奔赴疑惑剑走偏锋和孤注一掷,苦总是常态的。

而今天从这一豆咖啡的命运的升华过程里,我分明看到了艰难和苦难中孕育着新生,那一份沉淀着的生命的精华已有它静默的理由。

那是苦乐参半的过程,人生也该要是苦中作乐的,先苦后甜,忆苦思甜饱啜过凡尘的苦露亦饮过溪川的泾流,终而铅华洗尽,静淡疏芬。

落影留痕,海波流韵,日月迁逝,时光翩然,每每忆起年少和大学的时光,又不觉愕然,自己又何时有过着咖啡一样的思索与安静的沉淀,执着与无畏的勇敢,闲暇安闲而畅快自得的孤独的享受。

总是带着年轻的贪嗔与狂妄,作者反复无常的追逐,唯独少了那份持之以恒和安分思考的澄明的心境。

柳荫匝地的校园,还略带执念,稚气未脱的我们,该为自己留一段静默安然,云水天心般的心路历程,一盏咖啡的气息弥漫里,聆听身心的呼唤,感受孤独与沉淀的记忆,切莫坐那随水的飘萍,抑或那无根的邱鹏,浪迹水路河汊的纵横,徘徊风烟萧索的过处,。

一豆咖啡,一盏沉淀的人生,撩拨光阴的心弦,抛却浮华与焦灼,多一份沉着稳重的厚积,荣辱不惊的豁达,在四季的朝露与晨曦间,静静的沉淀生命那幽谧澹然,盈盈缭绕的沉香。

散文摘抄(三)相见不如思念 追忆往昔,一幕幕伤心,一幕幕快乐,点点滴滴已化成唇角边的淡然一笑。

一路上有你,至此,即将分离。

蓦然回首,多少楼台烟雨中。

还记得那些激动人心的话语,还记得你我之间至死不渝的友情,还记得那些欢天喜地的快乐,还记得那为梦想拼发出的泪花。

两年前,我们相遇在一起,是缘分的注定。

我相信前生错过的今生一定会再次相遇,但是你如果不好好把握,今生你也不一定能得回前生所错过的。

一年后,我们就要面临分离,所以人生也只不过就四个字:把握现在。

似水年华,多少风风雨雨,不思量,自难忘。

正如南唐后主李煜所说:暂时相逢,如梦懒思量。

或许我们之间的友情也只是暂时的,那又何必去思量呢? 花香飘万里,总会有分离。

既然总要分离,为何不留下点痕迹,留下点足迹,留下点回忆。

有些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而人们又总会容易遗忘。

有些故事,或许并非缠绵悱恻,也非刻骨铭心,更非轰轰烈烈,或许那只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却会勾起你的阵阵潋滟。

若干年后,当我们功成名就后再来重温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经典趣事,你或许会拍案叫绝,或许也会有另一番感触吧! 相见不如思念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可爱的小脸蛋,忘不了你勤奋的背影,忘不了你悲伤时的热泪盈眶…… 岁月拖着长长的尾巴,一步步走向天际,沿途留下了你和我的影子。

日记和诗歌散乱地刻在云朵上,飘到你和我的心窝里,毛茸茸的让我们从脚尖一直甜到头顶。

相见不如思念 相见时,两双似是看破红尘的慧眼互相凝视着对方伤痕累累的面孔,瞬间带来的是肝肠寸断的无奈。

只有思念,才会把彼此的心灵交融在一起,让你我之间的笃信,超越时空,超越人本,超越距离,让你我的心如灵犀般相通,如莲藕般粘在一起,飘渺间传递着柔情蜜意,这种最无伤害的寄托和心灵感应,是世上唯一具有爱的心和魂。

莫文蔚唱道: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想起。

白杨唱道:情愿思念,在心中堆成一座山,不愿你看见,此刻我疲惫的容颜。

爱了最怕,热恋中无法再相见,爱到最痛,再相见还不如思念,再相见还不如思念。

走过思念真正懂得挂牵,体验孤单真正懂得什么是缠绵, 体验了伤离别泪水满天,才知道什么是爱的雨露甘甜。

相见不如思念,只有思念,才能证明我的心里是否还有你,才能掂量我心中爱的质量,才能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

愿远方的你在枕眠之时能想起心中牵挂的那个人,在梦醒时分能回忆起那些曾经一起度过的日子。

余秋雨散文作品

余秋雨散文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何谓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等。

1、《文化苦旅》是当代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2、《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3、《霜冷长河》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4、《千年一叹》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

在千年之交2000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5、《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

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余秋雨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余秋雨散文集精选

  余秋雨经典散文(一)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
伟丈夫”
,向空中伸展;
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
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
心有戚戚”
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余秋雨经典散文集  余秋雨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中国文脉》等。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代表作。

《文化苦旅》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文化苦旅》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是当代散文领域的范例。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来。

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

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谓“
得失寸心知”
,为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

  余秋雨经典散文(二)   收藏昨天   经常有年轻朋友来信询问一些有关人生的大问题,我总是告诉他们,你其实已经有了一位最好的人生导师,那就是你自己。

  这并非搪塞之言。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

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向着整体价值。

一个人突然地沮丧绝望、自暴自弃、挺而走险,常常是因为产生了精神上的“
短路”
,如果在那个时候偶然翻检出一张自己童年时代的照片或几页做中学生时写下的日记,细细凝视,慢慢诵读,很可能会心情缓释、眉宇舒展,返回到平静的理性状态。

其间的力量,来自生命本身,远远大于旁人的劝解。

  拿起自己十岁时候的照片,不是感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而长久地逼视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它提醒你,正是你,曾经有过那么强的光亮,那么大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而这一切并未全然消逝;
它告诉你,你曾经那么纯净,那么轻松,今天让你苦恼不堪的一切本不属于你。

这时,你发现,早年自己的眼神发出了指令,要你去找回自己的财宝,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放回原处。

除了照片,应该还有其它更多的信号,把我们的生命连贯起来。

  为此,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其实,中国古代显赫之家一代代修续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你看在家谱中呈现出来的那个清晰有序的时间过程是那么有力,使前代为后代而自律,使后代为前代而自强,真可谓生生不息。

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前后互济的时间过程,如能留诸记忆,定会产生一种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

一个人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是不是有身份、有信誉、有责任,就看是否能把完整的演变脉络认真留存。

  我们也许已经开始后悔,未能把过去那些珍贵的生活片段保存下来,殊不知,多少年后,我们又会后悔今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

不妨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
收藏人生的游戏”

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

岂能等待自己杰出之后再记载?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年月、庸常岁序。

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

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

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想到起点和终点,我们的日子空灵了又实在了,放松了又紧迫了,看穿了又认真了。

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那么,就让我们安下心来,由自己引导自己,不再在根本问题上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大漠荒荒,其实自己的脚印能踩出来的只是一条线。

不管这条线多么自由弯曲,也就是这么一条。

要实实在在地完成这一条线,就必须把一个个脚印连在一起,如果完全舍弃以往的痕迹,那么,谁会在意大地上那些零碎的步履?我在沙漠旅行时曾一次次感叹:只有连贯,而且是某种曲线连贯,才会留下一点美,反之,零碎的脚印,只能是对自己和沙漠的双重糟践。

  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魁力?在何种气氛中我的身心才能全方位地安顿?…

这一切,都是生命历程中特别重要的问题,却只能在自己以往的体验中慢慢爬剔。

昨天已经过去又没有过去,经过一夜风干,它已成为一个深奥的课堂。

这个课堂里没有其他学生,只有你,而你也没有其它更重要的课堂。

  因此,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加重要。

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

读《人生纪年》   余秋雨经典散文(三)   夜雨诗意   早年为了学写古诗,曾买过一部线装本的《诗韵合壁》,一函共6册,字体很小,内容很多。

除了供查诗韵外,它还把各种物象、各种情景、各种心绪分门别类,纂集历代相关诗句,成了一部颇为齐全的诗歌词典。

过去文人要应急写诗时,查一直,套一套,很可快速地炮制出几首来。

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写出来的诗都是不值一读的。

只有在不带写诗任务时随便翻翻,看看在同一名目下中国诗化语词的多方汇集,才有一点意思。

  翻来翻去,眼下出现了“
夜雨”
这一名目,那里的诗大多可读。

既然是夜间,各种色相都隐退了,一切色彩斑斓的词汇也就失去了效能;
又在下雨,空间十分逼仄,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着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

  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

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

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

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

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

这种畏怯又与某种安全感拌和在一起,凝聚成对小天地中一脉温情的自享和企盼。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闲谈,几乎都不会拌嘴;
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熨帖;
在夜雨中思念友人,会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
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字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富而立。

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

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

风不大,轻轻一阵立即转换成渐沥雨声,转换成河中更密的涟漪,转换成路上更稠的泥泞。

此时此刻,天她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

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

新的雾气又腾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

  夜雨是行旅的大敌。

  倒不是因为夜间行路艰难,也不是因为没有带着雨鞋和伞。

夜雨会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

夜雨会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远、孤苦的处境,顾影自怜,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

  不是急流险滩,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夜雨,使无数旅行者顿生反悔,半途而归。

我不知道法显、玄奘、郑和、鉴真、徐霞客他们在一次次夜雨中心境如何,依我看,他们最强的意志,是冲出了夜雨的包围。

  如我无用之辈,常常会在大雨如注的夜晚,躲在乡村旅店里,把地图拿出来细细查看。

目光在已经走过的千里之间来回,痴想着其间在夜幕雨帐笼罩下的无数江河和高山。

这样的夜晚,我常常失眠。

为了把这种没出息的惰怠心绪驱赶,我总会在夜雨中邀几个不相识的旅人长时间闲谈。

  但是,真正让心绪复归的,完全不是这种谈话,而是第二天晴朗的早晨。

雨后的清晨,铺天盖地奔泻着一种兴奋剂,让人几乎把昨夜忘却;
又不能完全忘却,留下一点影子,阴阴凉凉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怅。

  在人生的行旅中,夜雨的魅力也深可寻探。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曾浇媳过突起的野心,夜雨曾平抚过狂躁的胸襟,夜雨曾阻止过一触即发的争斗,夜雨曾破灭过凶险的阴谋。

当然,夜雨也所折过壮阔的宏图、勇敢的进发、火烫的情怀。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有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

将军舒眉了,谋士自侮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静了,侠客止步了,战鼓停息了,骏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断了,敕令收回了,船楫下锚了,酒气消退了,狂欢消解了,呼吸匀停了,心律平缓了。

  余秋雨经典散文(四) 道士塔   一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

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

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

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

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

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

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

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

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

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

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

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

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

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

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
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
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三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

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

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呵,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

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

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

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翻检。

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是觉得事情有点蹊跷。

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

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县长是个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

不久甘肃学台叶炽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专家,懂得洞窟的价值,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

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

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

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但他们没有那付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

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
什么时候,叫那个王道士再送几件来!”
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

他们愿意变卖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

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

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了王道士的裤腰带上。

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王道士。

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

  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

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

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

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
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

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

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

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吁—

,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

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到东京。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
司大人讳代诺”
,称伯希和为“
贝大人讳希和”

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很难得到的。

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
布施”

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

他们在叙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让外国听众感到,从这么一个蠢人手中抢救出这笔遗产,是多么重要。

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他们是富有实干精神的学者,在学术上,我可以佩服他们。

但是,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

出来辩驳为时已晚,我心头浮现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几行诗句,那是他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   使我能与你对视着站立在   阴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旷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剑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战马   远远离开遮天的帅旗   离开如云的战阵   决胜负于城下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但我确实想用这种方式,拦住他们的车队。

对视着,站立在沙漠里。

他们会说,你们无力研究;
那么好,先找一个地方,坐下来,比比学问高低。

什么都成,就是不能这么悄悄地运走祖先给我们的遗赠。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我只得送缴当时的京城,运费姑且不计。

但当时,洞窟文献不是确也有一批送京的吗?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四   不止是我在恨。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比我恨得还狠。

他们不愿意抒发感情,只是铁板着脸,一钻几十年,研究敦煌文献。

文献的胶卷可以从外国买来,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

  我去时,一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正在莫高窟举行。

几天会罢,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
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

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中国的专家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了会场,走过了王道士的圆寂塔前。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