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江南电竞/ 正文

作文吧的民族作文

admin2023-12-25江南电竞21 ℃0 评论

壮族800字 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南宁等地。

我是一个壮族人家的孩子。

壮族人比较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上,点缀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小木楼。

有些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龙或凤的图案,这...。

写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一:满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

称誉世界。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篇二:民风民俗(广西的春节)】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

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

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

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

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

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

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

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

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

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

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

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

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

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篇三:民族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土家族过节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

然而我很荣幸的当上这个家族中的一员。

  土家族是跟着汉族一起过春节的,但是过年的风俗却大不相同。

比如说:⒈过年的时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当上家常便饭,而汉族却是大鱼大肉(这就是富与贫之间的差距啊!);
⒉除夕之夜然大火。

每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团圆饭的前提下然大火。

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阴间的新的一年里开开心心,而汉族却只是简简单单的守岁;
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脸水倒掉。

因为洗脸水相当去金银财宝,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孙孙在这一年就会大不幸,而汉族却要在大年初一彻彻底底的打扫一次;
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须把欠的债还清。

俗话说得好嘛“新年有新气象”(这条和汉族差不多)。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先卖个关子。

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来到贵州,来到这个多民族的地方!    【篇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泱泱中华,盛开着五十六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之花。

他们衣着不同,住所不同,食物不同,处处显示着中华文明高贵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文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风、鹤峰、宜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

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

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的民锦。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每桌七碗,九碗或十一碗,但无八碗十碗,因为八碗被称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过年最为隆重。

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猪肉和菜是土家族民间逢年过节必不可上的大菜。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被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菜。

端午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用一个巨大的蒸笼装满了糯米,把蒸熟的糯米倒在舂石里用竹子舂成粘稠状,几个土家族姑娘围成一团,把糯米捏成饼状,裹上芝麻即食。

  美丽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篇五:咱家乡的习俗】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

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

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

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
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
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
吃到钱,就能发财。

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

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

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

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

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篇六:藏族的“雪顿节”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

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

在藏语中,“雪”是酸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

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

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

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终于,扣人心弦的比赛开始了,人们拿起碗,拉开了嗓子,“咕噜咕噜”地喝着。

开始,人们不分上下,时间长了,许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赛,在一旁给别人加油。

其中有一位强壮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胜利,人们一起开心的为他祝福。

  比赛好了以后,江嘎尔、香巴、觉木隆这后期新派蓝面具四大团体,轮流在罗布林卡戏台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传统剧目整本戏,有《迥布顿月顿珠》、《诺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玛文巴》等。

人们一边吃酸奶,一边看戏,真是不亦乐乎。

  藏族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一直在慢慢的盛开着,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一直吸引着我们……作文    【篇七:端午赛龙舟作文500字】   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是耳闻目睹过的,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划龙舟比赛就快开始了。

  小河两旁人山人海围满了观众,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谁输谁赢。

龙舟争先恐后的划了出来,3辆龙子实力不分上下,选手们整齐的划着船桨“一二一,一二一”站在船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汉子,他拿着手上的鼓锤铿锵有力地敲着,鼓为自己鼓舞士气。

  岸上的观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一边心急如焚地喊着加油,小河上选手们不一乐乎的划着,他们听着观众们强烈的耐喊声,顿时变得充满了信心,更加迈力的划着,锣鼓声变得越来越响,船桨划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河水被搅得汹涌澎湃飞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凶猛地向河岸拍击,选手们越战越勇。

就在难解难分之时,蓝队,使劲往前划着,最后一举拿下冠军,其他两队虽然输了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向蓝对庆贺。

这时鞭炮齐鸣,人声沸腾为冠军颁奖的,时候到了欢呼声呐喊声,鞭炮声是是这次龙舟大赛上最富有动力的的交响曲。

  河水平静了下来锣鼓与鞭炮消失影去。

刚才热闹的气氛渐渐变淡,隆重的龙舟大赛拉下了围幕。

   【篇八:以茶待客情意浓】   我的家乡安溪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产茶历史的古老茶乡。

茶,已经渗透到安溪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婚丧喜庆、迎来送往的礼俗和日常的交际之中。

迎宾送客以茶相待,是安溪世代相承的传统礼俗,闽南俗语“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就是安溪人以茶待客的风俗。

  在安溪,只要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就会拿出珍藏的好茶叶,烧开一壶水,用白瓷制作的茶碗和茶杯,冲泡出一杯杯醇香四溢的铁观音,细细品饮一番。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淡淡的茶香已将宾朋之间的距离悄悄地拉近了。

几杯韵味十足的观音茶入口,便觉口齿留香,心旷神怡之际,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更浓了。

  在安溪,除了在家中以茶待客,许多工厂、机关、商铺、酒店等,也都备有茶具和茶叶,招待来访的客人。

而且每逢新的一批客人到来,就要立即煮水、重换茶叶,以表达我们安溪人的热情好客。

  安溪人待客离不开茶,看似寻常的请茶、喝茶,也有着不少讲究。

请茶时,若是亲密的茶友,只需以手示意,一声“请”,各自认杯;
若是一般的友人,客气一点,则端起茶盘,请客人任选一杯;
如今,大部分安溪人都选择用茶夹夹起茶杯,从老至幼,由尊至密,逐一敬奉。

至于喝茶,安溪人注重品茶韵,虽然一杯茶很少,却是不能一饮而尽的,必须先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片刻,再缓缓咽下。

咽下后,也不要急于喝第二口,留心品味一下,若真是好茶,这时就会有“甘味”从喉中涌起,令人回味无穷。

  在安溪,许多人在工作之余还会怀揣几泡茶,一起斗茶论道,其乐融融。

这股斗茶之风,已开始在福建的其他地方,乃至广东、上海等地流行起来,不断地把安溪的茶风茶俗传播到各处,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我们家乡的铁观音,一起感受安溪独特的茶文化。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到安溪来,一定忘不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观音茶,一定忘不了热情好客的安溪人!。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篇一:宁乡的民族习俗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

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吃喝玩乐,时代不同,四个字的意义也就不同了。

吃,记得我上一次就盼着过年,过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劲吃而不会找来长辈的责骂,现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档次,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在酒店吃年夜饭。

当然大部分还是在家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玩,过年了,和亲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将,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选择,大年三十的晚上刚过12点的“开门炮”是必须放的,还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须放的,意味着年过完了。

乐,我过年就是一家人吃过年夜饭就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当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们的天地乐园。

比如:长辈们一般会跟小辈压岁钱,或者,前几天买来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这些活动均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春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篇二:家乡的民族俗民风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

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

”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

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

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篇三:民族风俗 人间四月天,春色满江南。

茅山庙会,是传统民俗与春天的一场约会:4月13——农历三月十八日,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的茅山古镇今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节庆的气息,威风锣鼓,激扬茅山福地;
龙腾狮舞,跃动古镇春风。

来自周边城镇的老百姓们汇集一堂争相观望茅山庙会的盛况,颇有“平民狂欢节”之感。

追溯茅山庙会,约始于清乾隆年间,已有二百余年,今年是茅山有组织规划的第二十二届庙会,庙会虽然有些迷信色彩,但其目的是去集商贾,交流物资,供应春耕生产及人民生活所需用品,起到振兴经济,搞活市场的作用,另有文艺青年,发挥特长,化装表演,比赛娱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早晨八点,“哐哐哐”的锣声声解开了庙会的帷幕,威风凛凛的舞龙队率先登场,在空中飞舞翻腾的舞龙引得众人高声欢呼。

这些舞龙队由各个乡镇组成,一般一个乡出两条龙,多则四条,舞龙由专门的船运送,到达茅山后被安置在当地的庙中,待到庙会正点,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舞龙从庙中请出来。

龙身大多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

舞动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穿过东岳庙,东岳庙会源于东岳大帝的原型——三茅真君的茅盈,他也是南方道教的创始人,每一条舞龙都在东岳大帝像前三叩头以示祈福,最终到达景德禅寺稍作歇息,等待下午一点的扫街。

香客们跟随龙队进庙拜佛,寺庙里摩肩接踵,人烟鼎沸,漫天的烟雾让人恍如仙境。

而由千年古刹之称的景德禅寺更是香烟缭绕,梵鸣悠长,大雄宝殿也在今日举行上梁仪式。

寺内卧佛殿、藏经楼、方丈室上梁和山门殿已经重修完毕,对外开放,卧佛殿最为热闹,造价大约一亿的卧佛由缅甸进口的玉石雕琢而成,重约6吨,他静静地接受来往香客的膜拜,聆听他们的心声,潜心修行拜佛的老奶奶穿着藏青的法袍在卧佛殿外等待,满眼的虔诚和期待,满身的坦然和灵气。

来自兴化的淮剧团在景德禅寺里搭台表演,老百姓们为了看得清楚,早早地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茅山号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节奏穿过天空,站在老远就能听见,柔软缠绵的舞蹈,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同台演绎,给台下的老百姓提供了一台充满欢声笑语的视觉盛宴。

下午一点,舞龙汇合,组成一条百米龙队,环绕茅山镇游行扫街。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龙队前面有一人敲乱棒锣,以示紧急,继由马皮清路。

马皮是当地人请来的巫师,在社祭前进行扫街,以驱除妖魔和邪气,马皮带领龙队穿过大街小巷的每一户人家,众人夹道欢迎,十多面颜色异同的彩旗,迎风招展,以助阵威,家家户户,秉烛焚香,燃放烟花鞭炮,以保来年平安吉祥。

放眼望去,是茅山浓厚的乡土风情让人陶醉,古镇老百姓在纳新同时不忘传承文化,刮面,扎香,自制的农具深受群众喜爱。

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吸取新经验,谋求新发展,文化沟通的背后是经济的融合。

所谓乱世的黄金,盛世的古董,富裕起来的茅山人民,在政通人和的情况下,自发恢复茅山庙会,其目的是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古迹,开发旅游经济,弘扬民族宗教文化,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扩大市场,振兴茅山。

一座茅山,一方风水,拉动一方经济,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我们坚信福祉茅山!好运茅山! 篇四:满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56朵花”。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

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

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

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

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

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

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

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

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

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

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

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篇五:民俗民风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

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

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

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

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

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很多人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从粤北到粤西山区广大农村,流行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

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幸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

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

“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操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蔑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猗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

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

表演前,“牛”先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住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的话,逗引观众发笑。

有时观众也挑逗演员,唱道:“手拿红花红彤彤,红花挂在牛角中、你堂春牛唱得好,不过你牛背有只窿。

”机灵的演员立即唱答:“锣鼓一打闹喳喳,老兄讲得也唔差;
谁个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然后开始正式表演。

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有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

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一边还要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

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

连州学到连山样,留出中间做鱼塘。

” 为使得气氛更加热烈。

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蓝,边舞边唱相随,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

最能表现这种舞蹈特点的是它那纯真、深情的唱词。

牵牛的演员把牛牵到场中,便开始唱道:“我条件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

”然后充满爱怜地抚摸耕牛,从牛头摸到牛尾,一边摸,一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农家耕作全靠你;
摸摸牛头摸牛眼,茨粟豆麦粮增产;
摸摸牛头摸牛耳,发展生产走富裕;
摸摸牛头摸牛嘴,耕夫步步紧相随;
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
摸摸牛头摸牛肚,生活改善有出路;
摸摸牛头摸牛脚,唔愁吃来唔愁着。

牛儿是个农家宝,爱牛如同爱父母,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

” 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
曲调深沉,缠绵。

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

比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非常受人瞩目的;
舞狮;
种四方竹…… 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它有它的独特风韵;
它有它的热闹。

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广东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希望大家也能多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甚至了解其他民族地方的特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中国的多姿多彩! 篇六:中秋节习俗——少数民族祭月拜月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
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 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
神人对歌;
月神卜卦算命;
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

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

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

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

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

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

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

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

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习惯是“跳月”。

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

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

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

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

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

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

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

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

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篇七:拉祜族的习俗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一朵美丽的花,每个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自己独特的节日,拉祜族就是其中一个民族,很久以前拉祜族是靠狩猎为生,游牧于滇西洱海地区的“昆明”或“昆明之属”,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括拉祜族在内的彝语支某些民族的先民。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拉祜”是本民族的自称。

18世纪以前,拉祜族大致就已居住在现在所分布的地区。

拉祜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掌楼,掌楼一般为正方形,象征房主人地位稳固,生活安定。

掌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分为寝室和客房,客房中心有火塘,塘中的火终年不息;
下层不筑围墙,用来堆放杂物、圈牛养鸡。

楼外设一阳台,用来晾晒谷物或纳凉。

拉祜族人用竹筒制茶,竹筒茶制作方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揉炒之后,放入青嫩竹筒内压实,然后放到火塘边烤干,再剖开竹筒,取出茶叶即可。

它混合了醇厚的茶香和浓郁的竹香,是拉祜族别具风味的饮料。

拉祜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诗歌中有一种叫做“陀普科”《谜语》,深为群众所喜爱。

拉祜族的音乐、舞蹈都具有独特风格。

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

拉祜族长篇史诗《牡帕密帕》中记载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孕育出来的,因此拉祜族以葫芦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

用葫芦做成的芦笙是拉祜族最喜爱的乐器,电影《芦笙恋歌》中的插曲“婚誓”,就是根据拉祜族的芦笙曲调创作的。

“扩扎”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择吉日举行。

“扩扎”共九天,分三段。

初一至初四为第一段,称作“扩路妈”,即大年。

大年初一抢新水是“扩扎”最富情趣的活动:随着雄鸡破晓的第一声啼鸣,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冲出家门,抢先来到泉边抢新水。

新水被拉祜族看作是纯洁与幸福的象征。

第一个抢到新水的人被认为能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

初三这天人们带上食品走亲访友,还要唱歌跳舞。

初八、初九为第二段,称“九黄会”,又称“男人节”。

十三到十四日为第三段,称“小扎”,村村寨寨都要荡秋千。

拉祜族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民族,是56个民族中一朵鲜艳的花。

篇八:民族风俗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

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

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

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

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

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

”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

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

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
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

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

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