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wg棋牌/ 正文

季羡林写的春天的作品(季羡林经典散文作品)

admin2023-12-25wg棋牌23 ℃0 评论

季羡林的<春满燕园>

  名家美文: 春满燕园  季羡林,一个从鲁西北走出的普普通通、穷苦贫寒的农村孩子,由于他的天分和机遇,更由于他的勤奋与努力,使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学界泰斗。

他是著名的学者、教授,被称为东方学大师、印度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化学家、民族学家、佛教学家、敦煌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散文大家。

当他的《赋得永久的悔》获得中国最高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在《获奖有感》中写道:“写一些散文之类的东西,是积习难除,而且都是在感情躁动于胸中,必须一吐为快的时候。

”季老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感情真淳,恬澹朴素,文采斐然,诗情浓郁。

  燕园花事渐衰。

桃花、杏花早已开谢。

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

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

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
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

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

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

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

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 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

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

我心里一愣,我的眼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

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

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

他又仿佛是在备课,想把第二天要讲的东西整理得更深刻、更生动,让青年学生获得更多的滋养。

他也可能是在看青年教师的论文,想给他们提些意见,共同切磋琢磨。

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微笑。

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再存在。

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

  今天早晨,我又走过校园。

这时候,晨光初露,晓风未起。

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相映成趣。

未名湖绿水满盈,不见一条皱纹,宛如一面明镜。

还见不到多少人走路,但从绿草湖畔,丁香丛中,杨柳树下,土山高尖却传来一阵阵朗诵外语的声音。

倾耳细听,俄语、英语、梵语、阿拉伯语等等,依稀可辨。

在很多地方,我只是闻声而不见人。

但是仅仅从声音里也可以听出那种如饥似渴地迫切吸收知识学习技巧的炽热心情。

这一群男女大孩子仿佛想把知识像清晨的空气和芬芳的花香那样一口气吸了下去。

我走进大图书馆,又看到一群男女青年挤坐在里面,低头做数学或物理化学的习题。

也都是全神贯注,鸦雀无声。

  我很自然地把昨天夜里的情景同眼前的情景联系了起来。

年老的一代是那样,年轻的一代又是这样。

还能有比这更动人的情景吗?我心里陡然充满了说不出的喜悦。

我仿佛看到春天又回到园中:繁花满枝,一片锦绣。

不但已经开过的桃树和杏树又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连根本不开花的榆树和杨柳也是满树红花。

未名湖中长出了车轮般的莲花。

正在开花的藤萝颜色更显得格外鲜艳。

丁香也是精神抖擞,一点也不显得疲惫。

总之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这难道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幻象吗?不是的。

这是我心中那个春天的反映。

我相信,住在这个园子里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和同学心中都有这样一个春天,眼前也都看到这样一个春天。

这个春天是不怕时间的。

即使到了金风送爽,霜林染醉的时候,到了大雪漫天,一片琼瑶的时候,它也会永留心中,永留园内。

它是一个永恒的春天。

《春满燕园》和朱自清的《春》同是写春景,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季羡林的主要作品散文集有哪些?

季羡林散文集有哪些?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有:《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万泉集》,《清华园日记》,《牛棚杂忆》,《朗润园随笔》、,《季羡林散文选集》,《泰戈尔名作欣赏》,《人生絮语》,《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病榻杂记》,《忆往述怀》,《新纪元文存》,《母与子》,《三个小女孩》,《垂钓》。

扩展资料: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是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同时它还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

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
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参考资料来源:-季羡林。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