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pp电子/ 正文

现代最美散文忆母亲-忆母亲散文最感人

admin2023-12-25pp电子23 ℃0 评论

怀念母亲的散文

  1971年母亲去世探家以后,我回到了部队,尽管军营生活每天紧张忙碌,可思念母亲的心情总是挥之不散,看着身上穿着的母亲为我买来的内衣内裤,想起母亲为我临行前抚平军装上的褶皱的眼神儿,我的眼泪就会在在眼圈里打转儿,母亲临行前的送别总是出现我的眼前……   参军临行时的那个早上,公鸡的鸣叫声传入耳畔,街面上豆腐豆腐的叫卖声打破了小镇上的宁静,各家各户的烟囱上冒着袅袅炊烟,因为我和战友们集结的'
大车店离我家很近,我和班长请会儿假,回家看看父亲、母亲、弟弟和妹妹,和家人告别,我轻推柴门,厨房里的柴草十分凌乱,父母亲茫然的坐在炕上,躺在炕上的8岁小弟,此时正在睡梦中,红红的脸蛋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短暂的见面,无言的告别后,我急忙赶回“营地”   当汽车缓缓驶出发时,我没有想到母亲会前来为我送行,我在车上目不转睛的望着慈爱的母亲,安慰的话语早已咽到肚里,我还能说写什么呢?当这个家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父母身边,望着和蔼和亲的母亲,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唐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当看到母亲送行的瞬间,当汽车即将离开家乡的时候,我才懂得了自古忠孝难两全的含义;
懂得了亲人别离时的难舍难分;
懂得了思乡的愁绪和牵挂,懂得了戍边从军的艰辛和肩上责任的重大。

  想起母亲的去世我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撕心裂肺的痛,思念母亲就会有一种诉说不尽的情愫,怀念母亲就有一种力量在心中涌动,想起家乡的亲人,特别是想起母亲的希望,我在悲痛中振作起来,在火热的军营里从从新燃烧着一颗火热的心。

我时常想其母亲的话,长大了要报效国家,我开始渐渐懂得了母亲的愿望,我把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化作了绒边的无穷力量;
纵然是使劲全身解数,也难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教诲。

怀念母亲的随笔散文

新疆的四月,草青、树绿、花儿初绽,大自然以其独特的声音告知人们:春天刚刚露面。

闻着田野里清新的泥土气息,我仿佛嗅到了母亲的味道。

依稀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喜欢穿一件蓝色的布衫,身上常有一种淡淡的皂荚香味。

我的故乡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那儿生长着很多皂荚树,母亲经常把皂荚捣烂、浸泡后洗衣服,既干净又节俭。

村庄的土地上,不但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树木,还有荠菜、马齿苋、蒲公英等多种天然野菜可以挖来充饥,以及多样药草可以用来治病。

诸如头痛、发烧、拉肚子之类的小毛病,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治病偏方,很多时候只需几棵药草放在锅里加水熬成浓汁,很快也就汤到病除了。

母亲在一年四季里总是忙个不停,除了安顿全家人的衣食和取暖之事,还在自家的小院里种些蔬菜以及五颜六色的凤仙花。

盛夏的夜晚,母亲喜欢和我一起采摘凤仙花,再找来明矾与花朵一同捣碎,覆在手指甲上包裹起来,第二天早晨,一看到自己的指甲被染成鲜亮的红色,心中自然欢喜无比。

如今,迈进不惑之年的我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童年的我每天沐浴在妈妈的笑容里,一年四季的心情都阳光灿烂。

我一向是父母心中乖巧懂事的可爱孩子,从不与姐姐争穿新衣服,更不轻意向父母提出什么要求。

如今想来,有那么一件事却让我记忆深刻。

那大约是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夏季,天气异常闷热。

看到少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脚上穿着漂亮的塑料凉鞋,他们可以不用穿袜子并且能够下水玩乐,我的心中羡慕极了。

我试探着在母亲面前提了几次,母亲却并无回应。

如今想来,那是怎样的一种奢侈啊,当时我隐约记得几分钱就可以买半斤食盐,能够给家里解决现实的生活问题。

而一双那样的塑料凉鞋,却能够买来许多的盐和醋。

看我羡慕别人的眼神,母亲就动手给我做了一双花布凉鞋,巧手的母亲做的针线活绝对是百里挑一的。

那样的一双手工凉鞋,如果放在今天,最起码也算是艺术品或者精美的手工品。

然而,当母亲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给我做出来的时候,我却并未表现出任何一点喜悦。

布凉鞋再漂亮也不能下水玩乐啊,它怎么能与塑料凉鞋相比“美”呢。

因为我是个从不提出任何要求的懂事孩子,且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喜爱。

再加之从小身体单薄,因此母亲对我的呵护是发自内心的。

大约一个月之后,母亲终于从商店里买回了我期盼已久的那双凉鞋,我记得它的颜色大概接近咖啡色。

当时人们叫它“磨烙割”,似乎是很时尚的说法,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究竟应该是哪几个字。

但我却牢牢记住了穿上它的感觉:坚硬的.塑料十分磨脚,大热天穿上它脚底热得直流汗,穿过一段时间之后脚上总有一种被“割”得生痛的感觉。

其实这样的感觉母亲是提醒过我的,她说:那种凉鞋穿上又烧脚又不绵软,一定很难受。

而我在穿上它之前却认为,母亲是因为害怕太贵而花钱太多才找那样的理由来说服我的。

母亲最终还是不忍心拒绝我,尽管我那样的要求并不合理。

母亲却在提醒我之后,满足了我那个十分奢侈的要求,让童年的我拥有心愿满足时的无比欢乐,尽管那短暂的快乐最终还是被很不舒服所取代(我的双脚着实受了苦)……几十年后,我始终没有忘记我对母亲提出的唯一要求。

“七十岁有个家,八十岁有个妈,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每次想到这句话,我的眼睛总会湿润。

我原以为从来不爱生病的母亲一定会长寿,没曾想母亲的病一经检查就到了晚期……母亲早早地“走”了,童年的往事我始终不愿再过多地回忆,因为那样的美好总是与母亲连结在一起。

母亲走了,我的许多幸福也随之散落……很多年我都无以说服自己:那个在艰难岁月里,把自己手中仅有的一碗饭都端给逃难孩子的善良母亲,为何遭受如此病痛?那个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主动放弃师范院校学业的孝顺女儿,为何没能得到命运的青睐?那个把婆婆养老送终的贤慧儿媳,为何仅仅走过五十一个春秋? 如今我终于明白:母亲啊,是上帝怜您太累太苦,才把您早早接到了天堂。

三十多年后,故乡的老邻居想起你依然泪眼模糊。

您在不经意间曾经帮助的许多人,至今仍对你念念不忘。

您留下那么多精神财富,足够儿女享用终生,感恩永远。

几十年来,远离故乡的我,一刻也没有忘记故乡的泥土气息。

每到春天,我似乎总能嗅到故乡那些野菜的清香以及母亲的味道。

回忆我的母亲二三事散文

  好久以来,总想写写逝去多年、永驻心中慈爱的妈妈。

母亲节过去了一个又一个,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

我怕把妈妈勤劳节俭、热心好客、对人体贴关心的美德写丢了;
担心笔下的妈妈,失去她原有的鲜活、灵动。

  前天夜里,我再次梦见了妈妈。

妈妈忙忙碌碌,宴请亲朋,说是给她过生日。

目睹妈妈可亲、可敬、可爱的身影,回味那关爱的一瞥,往事历历在目。

踌躇半天,还是要写。

哪怕写不好,哪怕妈妈已经看不到,我也要将这丝丝缕缕的思念,将可爱的妈妈写下来,寄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那颗金子般的心。

  妈妈的生日在农历十月十日 。

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妈妈从来没有给自己过生日。

相反,轮到我们的生日,她早早地就念叨上了。

生活虽然艰苦,总要让我们在生日这一天,过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

当我们一个个成家以后,妈妈才张罗着准备两大桌子美味佳肴,给自己过个像模像样的生日。

美名其曰是给自己过生日,其实是邀儿女回来聚餐。

即使不是聚餐,我们同样每天能吃到妈妈的饭菜。

那时,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县城里,每天上下班,总要路过回去跟妈妈说上几句话。

因此,妈妈的锅里,时常利用余火,温一些饭菜,谁去了谁享用(包括她的好姐妹们)。

妈妈的黑肉烩菜和老咸菜,出名的香。

她常常诙谐地说:“我们家就我们两口子吃饭的时候很少,孩子们隔两三天不来,我就惦记起来,生怕他们病了,总得打发老伴去看看。

”妈妈总是这样宠着、惯着我们。

让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拖儿带女的中老年人,依然在妈妈面前撒娇、使小性子。

  妈妈对长辈孝顺有加,对子女万般疼爱。

从我记事起,奶奶就是个病人,从来不下地干活。

都是妈妈高一碗低一碗,毕恭毕敬伺候着,捶背、洗脚、梳头等等,把奶奶伺候的成天乐呵呵。

有一天,奶奶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妈妈哭得泪人似的,很是伤心。

  记得那年,我做了一个小手术,原本不想告诉妈妈。

后来妈妈知道了,从始至终守候在医院走廊里,战战兢兢,满脸写着担心害怕,我和爱人几次劝妈妈回家等候,她就是不肯。

直到我从手术室出来。

那一刻,妈妈就像经历了暴雨严霜的摧残,憔悴不堪。

两眼红红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扑簌簌掉下来,慌忙扑到我面前:“孩子,怎么样?疼吧!”声音颤抖着。

本想安慰安慰妈妈,但在妈妈面前,多大也是孩子,我竟然哭了。

这一哭不要紧,可把妈妈吓坏了,赶忙问大夫要不要紧,听了医生的安慰,妈妈才恢复了平静。

  妈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做什么,什么时候,总是把我们的事放在首位。

我们姊妹五个的孩子,她更是悉心照顾。

孙子外孙共九个,都是她带大的。

那年,妈妈带着我妹妹和弟弟的两个孩子,已经够累、够忙的了。

偏偏我家老二病了,妈妈一个劲地催着要我把孩子抱回来。

说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我于心不忍,已经给我带大一个了,怎么能再拖累妈妈呢,尽管妈妈天天念叨。

一天,干脆催着爸爸亲自把孩子抱回去了。

中午放了学,我去接孩子,才知道爸爸一大早就把孩子抱走了,并告诉那个阿婆:“以后不来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股暖流顺着周身游走,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可敬的亲情,伟大的母爱!这支笨拙的笔,怎么能描摹出母亲的伟大?怎么才能表达母亲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个孩子的年龄分别相差两个月,每人骑一辆小三轮车,在胡同里奔跑。

这个朝东跑,那个朝西跑。

这可把妈妈急坏了。

聪明的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系了一根长长的红绳子,把三个小三轮车不远不近连在一起,她从后面用另外一根绳子揪着,要往南都往南,要往北都往北。

引来不少赞语。

成了我们那个胡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妈妈对子女不惜余力,关怀备至。

对自己的弟弟妹妹更是视如己出。

姥爷走得早,作为家里的老大,妈妈自然在各方面尽职尽责,担当、包容,倾其所有精力、物力帮助姥姥支撑那个家。

体现了一个好闺女、好大姐的风范。

为了让小姨有出息,妈妈不顾自己孩子多,硬是把小姨接来,在城里上学。

从此,小姨就和我们一直生活在一起。

记得一次,小姨不好好学习,妈妈批评了几句,这下可惹祸了。

被妈妈宠坏了的小姨,使起了小性子,哭着要回去,独自跑了出去。

那时候,家家户户点着煤油灯,街上没有路灯,黑灯瞎火的,爸爸妈妈十分着急,生怕有个意外。

分头出去找,过了好一会儿,才哄回来。

就这样,直到小姨长大。

  小姨十七岁那年,县里正好招聘四清干部,爸爸当时正在县委上班,于是托人把小姨安排进去,成为一个年龄最小的四清干部。

参加工作后,除了到外地开会、下乡,妈妈依旧让小姨吃住在我家,好把粮票攒下来贴补在村里的姥姥和小舅。

作为五个孩子的母亲,不光要下地干活,洗衣做饭,缝缝补补。

还要照顾年纪幼小的小姨、小舅。

多么难能可贵!妈妈啊!妈妈!您没有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伟大创举;
更没有救国救民的丰功伟绩。

但,这细碎的、不起眼的生活小事,足可以反映您海一样的胸怀,和博大的爱!一个出色的、模范的中国妇女形象,从您这里树起!   妈妈与亲戚朋友亲和共处,对街坊领居同样热心、以诚相待。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个玩伴,她没有名字,大家都叫她三女子。

她爸爸死的早,母女四人投奔亲戚来到我们县定居下来,很穷。

妈妈常捡一两件我的衣服给她穿,有时候吃个不一样的饭,还把她留下来,满是爱怜。

我知道,尽管妈妈善良,乐意助人,但对于当时也很困难的家境,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

  有人说:“妈妈心肠好,是个热心好客的人。

”一点也不假。

那个时候,爸爸妈妈的亲戚都在山村里,居住在城里的我家,自然就成了他们的落脚地。

有找爸爸办事的,有进城里看病的,有逢三、六、九赶集会的 。

妈妈爸爸总是热情接待,尽可能做可口的饭菜招待他们。

平日里妈妈过日子很是节俭,全家人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粮食也是计划着吃。

为了不让我们饿肚子,常常挖野菜做菜团子给我们充饥。

那时我很傻,经常抱怨妈妈:“有好吃的都留给亲戚吃了。

”因此,盼着亲戚来,盼着赶集会。

妈妈从来不因为生活拮据疏远、慢待亲戚朋友。

有时候遇到赶集日,家里没有亲戚来,妈妈便让我们姐弟几个去集市上看看,是不是有亲戚不好意思回来,顺便把她们请回来。

一次,我姥姥家村里一个远房舅舅,不肯回来,妈妈亲自跑了一趟,硬是叫了回来。

那个舅舅说:“仙桃姐(妈妈的小名),咱们村里的人一进城就来你这里吃饭,你也忙,也累啊!再说,你孩子多,粮食也不宽裕,我真不忍心打扰你。

”妈妈笑笑说:“傻孩子,别这样说,好赖回来吃一口,有个歇脚的地儿,总比在大街上强吧。

”   记得一次过古会,我们家五间大正房,两间小东房,亲戚朋友住得满满的.。

爸爸把所有的门板(包括街门)都摘下来,搭成床铺,里里外外都是床。

高兴的我们这个床上滚滚,那个床上跳跳,弟弟妹妹们在上面索性扭屁股跳起了舞。

街上的古会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家里倒轰轰烈烈成了会场。

看吧!爸爸忙着用木头制作的压面机不停的压面,妈妈不停的捞面、浇肉酱。

一碗一碗香喷喷的豆面河捞送到亲朋手里,一边端饭,一边招呼着将要出去赶会的人们:”顺便看看谁还没有吃赶紧回来。

”三天古会结束后,家里一片萧条狼藉。

爸爸妈妈累的腰酸背痛,满脸倦容。

  妈妈很勤劳,那时我们姊妹几个不大不小,正值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增,亲戚又多 ,爸爸的工资根本不够生活。

妈妈就给生产队打草、挣点工分。

她个子不高,背上一背草,从上看不见头,从下只看见两条腿,弓着大汗淋漓的背,一步一挨往前挪. 有人劝妈妈少背点,妈妈只是感激地点点头,仍然每天如此。

为了多打点草,早出晚归,不分天阴雨湿,一背背地背回来,送到生产队,还要帮着铡碎了,好给牲口吃。

常常累的直不起腰。

终于累病了,每当受了凉,肚子就痛, 只好用热毛巾捂捂。

后来才知道是累下来了疝气。

爸爸几次让她去医院看看,妈妈就是不肯。

她还轻松的说:”这是受了凉,热炕上坐坐就好了”可怜的妈妈,坚强的妈妈,那是妈妈舍不得花掉我们的生活费啊!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妈妈就没有和我们同时熄灯睡过觉。

那时候,全家人睡在一个大炕上,当我睡醒一觉起来,爸爸妈妈还在灯下做鞋子的做鞋子,织毛衣的织毛衣。

  记得那年我的小姨得了坐骨神经痛,疼痛难忍。

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白天去生产队干活,傍晚收工回家,给全家人做完晚饭,照顾着弟弟妹妹们睡下以后,接着就开始烧开水、炒咸盐,给小姨捂腿、热敷、按摩,熬药,这时已经是十一二点钟了。

每晚都要折腾到两点以后,而且每天坚持,从未间断。

半年以后,小姨的腿终于好了,妈妈却熬得眼睛下陷,憔悴不堪了。

  妈妈很有生活情趣,老也闲不住。

她还挤时间养了很多花,窗台上摆得满满的。

有洋绣球、倒挂金钟、吊兰、月季、仙客来……可能是因为忙,顾不上勤浇水, 反倒应了花的习性,长得特别旺,花也特别鲜艳夺人。

最令人欣喜的是,在铺有鹅卵石的院子里栽种了黄瓜、西红柿,因为保湿么,长势喜人,瓜果累累。

至于浇水啊,上架呀,妈妈就没时间了,由爸爸抽时间管理。

每逢放学回家,来不及放下书包,就吃起来,既消暑又解渴。

哦!想想,好不惬意!   妈妈和爸爸的结合,那是天合之作。

那时,日本鬼子的一个中队占领着我们五寨县城,和周边山区八路军的部队形成对峙。

当时爸爸在抗战二中刚刚毕业,随部队在山区开展工作,办夜校,他们就是那个时候认识的。

爸爸英俊潇洒,睿智,谈吐诙谐幽默,很博妈妈喜欢 。

当时爸爸也很忙,他很机灵,常常去外地取送情报,晚上去搞侦察,袭击鬼子。

后来干脆随部队南下,两人虽然不常见面,但暗暗相许。

妈妈个头不高,不胖不瘦,皮肤白皙、光滑,圆圆的脸庞上镶嵌着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睫毛长长的,扑闪扑闪,格外迷人,号称“盖南山”。

周边十里八乡的人,提亲的不少。

但妈妈一门心思等着爸爸。

直到爸爸南下回来,在山西武乡当了公安局长,两人才拜了天地,结为伉俪。

  妈妈从小生长在山村,条件差,家里穷,没有上过学。

只在夜校认下了一些简单的字 。

很小就跟着姥姥、姥爷上山摘野菜、打猪草。

家里没有男孩子(后来才有了跟我同岁的舅舅),从小就充当了男子汉,什么活儿都干。

傍山吃山,傍水吃水。

因为生活所迫,姥爷成了山里的编织大王。

母亲自然世袭了姥爷的一手绝活儿。

妈妈的手很巧,想编什么编什么,什么放碗筷的盘子、水果篮、花篮呀,编制的特别漂亮。

箩筐、簸箕更是小菜一碟。

据妈妈讲,要想编制出好的储品,很不容易。

首先呢,得上山选材料。

砍一些粗细均匀的藤条,按粗细分类。

然后用水煮,去皮。

这样藤条洁白光滑,趁湿赶紧编。

到需要打折的时候,还得微火熏烤。

为了花篮、水果篮美观、漂亮,还特地用事先准备好的桦树皮编成的小辫子,紧紧地将边缘缠绕起来,然后再点缀几朵用桦树皮做的小花。

当时,妈妈和姥爷编制的物品,出了名的精致。

每逢集市,总是被许多人因为喜爱而买走。

  妈妈的手巧,是远近出了名的。

她刺绣的各种图案的鞋垫 ,一摞一摞,专供全家大小人等用。

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给我们做的衣服,都是仿照百货里的衣服式样剪裁的。

为了服帖平整,做好后特地用她自己的铁熨斗熨烫一遍,衣服穿起来既贴身又平整。

当时,人们都不会做西式棉裤,不论大人小孩,都穿着前后一样大小的大裆棉裤。

一个个就像大肚子媳妇一样,极不舒服,又不好看。

妈妈就给我们改制成前开口的瘦裤腿裤子,旣舒服又好看还省布料。

把我们打扮得俊模俊样。

这样一来,好多街坊邻居也找妈妈改衣服。

我的不少同学,领着家长,也要把裤子改成和我的一摸一样。

无论多忙,妈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儿。

无论多累,总是笑脸相迎。

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谁都有用人的地方。

”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妈妈所有付出的行动宗旨。

  我清楚,妈妈的热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背后有着爸爸的鼎力相助。

他们二老相濡以沫,严格教子,友善待人,邻里和睦相处,受到三村五地男女老少的尊敬与爱戴。

也有好多街坊过意不去,送些蔬菜、饭菜之类,妈妈总是婉言谢绝。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总算挺过来了。

呕心沥血,把我们几个抚养成人。

难忘农历二零零二年四月十一日,妈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七十七岁。

按照家乡的风俗,在家里安放七天,第六天举行开悼仪式,第七天出殡。

这几天里,每天来给妈妈烧纸送行的络绎不绝。

开悼那天,更是成批成批的吊唁者来送行,无不掉下沉痛的眼泪,更有的大放悲声,进一步见证了妈妈的品格为人。

  都说母亲是灯,是启航的灯,是牵挂的灯。

我说:母亲是一首诗,一首吟诵不完的诗。

更是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

给我安暖,给我希望。

映射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我的人生,斑斓我的家园。

从小到大,妈妈给我铺就了一路的鸟语花香,让我幸福、顺利的长大,升学,就业,结婚,生子,直到把我的孩子看大,洒下一路的爱。

友说:从来没有人丈量过母亲脚下的路。

我说:母爱有多深,母亲脚下的路就有多长。

母爱永无止境,代代相传。

散文-追忆母亲

  纷纷的雨,断魂的季,天遂人意,所有思绪为您凝聚。

又一春,看小草碧绿,山花遍地。

再一次,把慈母思忆,扣入心头,放在梦里。

慈母啊,您可知,一想到您,孩儿已在悲泣。

您的勤劳,您的善良,你的品质,……在目历历,可歌可泣,您苦累的一生,令孩儿沉浸在万分的悲痛里。

  那一年,元宵刚过,春和日丽,却迎来了您的坏消息。

电话那头,传来父亲急促的喘气,一向沉稳的父亲,声音是那样的切切。

昔日笑容可掬的母亲,面色*苍白,病入沉疴。

医院检验,不能接受的事实让孩儿们天昏地转,痛不堪言,胃癌晚期清楚地映入眼帘。

慈母啊,请原谅孩子善意的谎言,只是不想再多看一下您忧愁的双眼,不想再让您过多地为孩儿去挂牵,更不愿让您想着以泪洗面。

……   出院后的日子,您的身体渐渐好转,精神也仿若从前,可您仍没忘记憧憬过的生活,更没放弃自己的信念,您说孩儿就是您的支柱,您的惦记,您的明天。

惦记着您的亲人,惦记着您怀有身孕的儿媳,更惦记着您孙儿的出生……。

可是,死亡的脚步依然让您发现。

病魔的摧残,疼痛的折磨,您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

孩儿知道,再多的苦您也尝过,再多的累您也经过,为了孩儿,为了理想中的信念,您却一声也没有吭。

  就在您期盼的这个夏天,病魔再次疯狂地吞噬着你的灵魂。

您知道,您的灵魂即将释放,您的生命也过不了那天,可为了孩儿,您仍然在等,等着见孩儿的最后一面。

再次匆匆站在您的床前,昔日伟岸的母亲,一丝微弱的气息在游动,只有如柴的躯体,眼球泛白,脸颊上那干涸的泪迹清楚可见。

可坚强的母亲还是挣扎着眼珠,“看”了孩儿最后一眼。

可怜的孩儿多么的无知,就在母亲弥留之际,一句感谢的话,一句安慰的词都没来得及说,只是握着母亲那冰凉的手,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痛苦地离开人间。

就这样,才知命之年的母亲狠狠抛弃您的亲人,您的所爱,您的梦想,您的惦记,带着孩儿的痛楚,带着孩儿歇斯底里的哭,带着孩儿的泪水,带着母爱,走了,痛苦地走了。

  母亲走了,但母亲的`点点滴滴刻入脑海,写入记忆,挥之不去。

  母亲,一个很平常的农家妇女,高挑的个头,硬朗的身躯。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劳累的一生。

小时候,家里底子薄,可谓一穷二白,人又多,您很少的时候就来到了这个家,当时的家,上有老,中有弟妹,下还有少,爷爷奶奶又做不了活,父亲又在外面长期奔波,一个家八口,里里外外,全靠您一个,早起晚辍。

白天在地里忙活,晚上还要缝缝补补。

为了家,为了生活,全靠您的双手与双脚,再多的苦,再多的累,您都独自承受,从来不说。

  母亲的一生,是理解的一生,善解人意的一生。

父亲在外,您默默守候,坚强的眼神从未感觉出您的脆弱,解人的话语足显您的执着,理解的行动更看出您对未来的寄托。

家里的矛盾,您从没有过无措,总是您哪善良的心,让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孩儿们的是与不是,您总全部带过,别人的对错,您都从来不说。

除了劳累,您还是劳累,一切都在理解、包容着。

  母亲的一生,是慈祥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母亲知道自己没文化,从不乱说话,也从不对孩子们打骂,用那伟大的母爱,呵护着孩子们的长大。

总是鼓励我们:孩子,读书去吧!别累着,这事有我就行啦。

母亲却因沧桑,两鬓都成白发。

在母爱的感召下,我们都很听话。

正是因为无私、伟大的母爱,我们才受益无穷,才有今天的造化。

  母亲走了,什么也没留下,可那勤劳俭朴,理解包容的品质,以及那无私伟大的母爱,再大的东西也装不下。

  母亲走了,孩儿的最大心愿就是用笔把您留下,可最好的文字也无法将您表达。

  母亲走了,八年了,您魂萦梦牵的孙儿也已经长大,我们的家,仍然是您在时那样的家,一个团结、和睦、幸福的家。

  清明又到了,衡邵高速也正在动工建设啦,您的墓地需要搬迁,一向理解、宽容、明理的母亲,您一定不会反对吧,看到祖国的变化,您一定,就当作是您心灵的慰藉吧。

  母亲,孩儿以前的遗憾,全都告诉你了,您可泉下有知。

  母亲,您放心走吧!祝好安息!   愿天下所有已逝,无私、伟大的母亲,含笑泉下。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