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6566体育/ 正文

先秦诸子选读篇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篇目

admin2023-12-256566体育23 ℃0 评论

《孟子》一书共有七篇,它们分别是?

1) 梁惠王篇 2) 公孙丑篇 3) 滕文公篇 4) 离娄篇 5) 万章篇 6) 告子篇 7) 尽心篇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著,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注本主要有东 *** 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人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1 内容 《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 ,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

和《论语》一样,《孟子》的篇名取自篇首几个字,并无实际意义。

《孟子》篇目如下: 梁惠王,上、下;
公孙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
离娄,上、下;
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
尽心,上、下。

2 地位 《孟子》一书的地位一开始并没有很高,《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叫作「传记博士」。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离娄章句上 卷八 离娄章句下 卷九 万章章句上 卷十 万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选自孟子的哪篇文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论语》选读之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原文】 子曰:“富(1)而可求(2)也;
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注释】 (1)富:指升官发财。

(2)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

(3)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

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职事。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

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
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 (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

谥号“文”。

(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

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处是“这个” 【译文】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
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
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义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义、礼,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

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3【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注释】 (1)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
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

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

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注释】 (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 【评析】 本章谈人格完善的问题。

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

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义。

尤其是本章提出“见利思义”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

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
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
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
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
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
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
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2)也,义(3)之与比(4)。

”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

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也,无莫 8【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 9【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注释】 (1)徙:音xǐ,迁移。

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

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

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0【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
谄(2)也。

见义(3)不为,无勇也。

”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

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

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

《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

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

“勇”,就是果敢,勇敢。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先秦诸子选读五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和二课当仁,不让于师的全文翻译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