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leg棋牌/ 正文

书法散文故事作品展示图

admin2023-12-25leg棋牌22 ℃0 评论

著名书法作品

我国著名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像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出师表》、明代张瑞图的《画马歌册》、王铎的扇面八帧等等,这些作品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艺术价值都非常的高。

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论从书法层面还是诗词层面,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和欣赏价值,可谓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件极品的大作,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细心的读者能发现,《兰亭序》全文光“之”字就多达20个,然而,没有一个“之”字的写法是相同的,每个字的体态都不一样,并且每个字拿出来都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

同时笔法上方圆互用,每个字的转侧相依非常明显,将字放大之后这种笔法更是暴露无遗,每一字每一画之间的牵连用肉眼也是能看见的,这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不光写法上美,其内容也是非常的美,描写的场面非常生动形象,字里行间都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当时酣畅淋漓的状态,这一点也能从书法的运笔上体现,可以说从字形到字态都非常让人惊叹。

名家书法作品

名家书法作品如下:1、南宋文天祥文天祥的这幅行书《陋室铭》,结体清瘦,虽为行书却多为方笔,一笔一画尽显骨力,字迹洋洋洒洒,没有一丝刻意做作。

文未著名文天祥三个字笔笔坚挺,顶天立地,真的做到了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可以看到他的节气町骨。

2、元代赵孟頫赵孟頫《陋室铭》,行书,纸本,共19行,86字,49*131cm,广东省博物馆藏。

全篇字间距稀疏有致,字形扁方,转折处棱角分明,字势宽博开张,笔法坚实厚重,笔力遒劲有力,体现出古朴生拙之美!3、元代泰不华泰不华篆书作品欣赏《陋室铭》卷,纸本,纵36.9cm,横113.5cm。

作者时年43岁,其书法兼善篆、隶、楷。

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

此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此卷曾刻入《海山仙馆帖》。

4、明代文徵明本幅作者署款:“嘉靖三十二年岁在癸丑七月初五日,徵明书,时年八十有四。

”说明这是文徵明84岁时所作的行书,其用笔沉稳含蓄,人书俱老,飘逸绝尘,堪称是古代行草精品中的精品,代表着行草书法的巅峰水平,令人爱不释手。

所书内容与原文略有出入,当是文徵明默写致误。

你欣赏哪些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第一: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太宗独爱之,《快雪时晴帖》,亦是一代帝王乾隆的最爱。

第二: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

颜鲁公书法既以卓越的灵性系之,境界自然瑰丽;
既以其坚强的魂魄铸之,境界自然雄健;
又以其丰富的人生育之,境界自然阔大。

晚年犹求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其“颜体”在书坛巍然屹立。

《祭侄文稿》是唐代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不计工拙,一气呵成,常常写至枯笔,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第三名:唐代著名书法家一——欧阳询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楷书的楷模,亦是历代书法初学者临摹最多的作品。

第四名:“草圣”——张旭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肚痛贴》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

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第五名: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他是“宋四书法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

董其昌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第六名: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玄秘塔碑》——明王世贞云:“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其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
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

全碑无一懈笔,可谓精绝。

第七名:北宋书画家、文学家——苏轼苏轼还擅长行、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
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上乘之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

第八名: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不仅绘画创一代新风,书法更是元代第一人,如元代书法名家鲜于枢所评:“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今第一。

”赵氏所创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后人称之为“赵体”。

《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

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

第九名:三国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繇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楷,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传《宣示表》是王羲之的临摹本。

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隶书古意,多是真书笔法,是钟繇的杰作,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

第十名:明朝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文征明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对后世影响极大。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非常优美精秀的书法作品,跟着我一起进入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世界吧。

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1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2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3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4   古代草书大师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
今草”
,张怀瓘《书断》称他“
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
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

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
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后人称书法为“
临池”
,即来源于此。

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

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
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
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
二王"
,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
王右军”
、“
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的行书,被后人誉为“
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
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
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
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
内拓"
转为"
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
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
(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
国宝"

  他还创造了"
一笔书"
,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
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
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
狂草"
,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

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
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


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

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

草书师法“
二王”


工于用笔,俊拔刚断”
(《书断》),如“
丹崖绝壑,笔势坚劲”
(唐韦续《续书品》)。

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

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

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
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


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

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

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

宋高宗评述:“
《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


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

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

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

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

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

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

衍文70余字,“
汉末伯英”
下阙30字,“
心不厌精”
下阙30字。

《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

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
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


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

《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
宣和”
、“
政和”

宋徽宗题签。

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

有影印本出版。

《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

孙过庭书法,上追“
二王”
,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

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
张长史”

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

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

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
饮中八仙”

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
张颠”
的雅称。

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
颠张醉素”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
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
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
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
二王”
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
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


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

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

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
零陵僧”
或“
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
狂草”
,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

后世有“
张颠素狂”
或“
颠张醉素”
之称。

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

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
醉僧”

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

唐吕总《读书评》中说:“
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

评论说:“
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
忽发出家之意”
,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

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


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

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

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
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

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

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

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

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

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

真是各尽其妙。

米芾《海岳书评》:“
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
多诬”
,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
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
苏黄”
,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

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
江西诗派”
之祖。

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

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黄庭坚是“
苏门四学士”
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
苏黄”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
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


华亭派”
的主要代表。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
董华亭”

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

华亭(上海松江)人。

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

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
和“
八法”
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
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明史·
文苑传》)。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

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
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

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

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

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

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

赵孟頫尤规模二王。

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

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

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

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

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

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
书家神品”

谢肇称其“
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

周之士说他“
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

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

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
不能一日两粥"
的生活。

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

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

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

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

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

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

铎博学好古,工诗文。

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

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

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

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
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
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

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
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
南董北王”
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
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
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

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

提出了“
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

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

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

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

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

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

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

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
清初第一写家”

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

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

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

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

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

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
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

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他总结出“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
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

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