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安博体育/ 正文

杜桥姓董的村-杜桥姓董的村庄有哪些

admin2023-12-28安博体育21 ℃0 评论

董村的历史

建于秦,原称谓之“四合庙”。

西汉武帝时,为齐孝王子刘越【高乐侯】的封地,置高乐县城,又名【永乐城】。

王莽新朝时期,更名为【思乡城】、【西乡城】。

汉宣帝时,景城侯刘雍的五个儿子也曾被封在这里,距董村北四公里的今芦庄子村西和西古村西【殿岗】一带有遗址。

因五子分居城内,故曰【五垒城】,此城东西窄,南北长。

现西古村西【殿岗】有五垒城遗址,并清晰可见。

“五垒斜阳”曾为“南皮十景”之一。

元末明初,董氏家族由外地迁入此地,人丁兴旺,商贸繁荣。

故取名“董子村”、“董子镇”、“董村镇”。

历经数年演变,后简称董村至今。

明朝时为董村里驻地,清朝为董村镇驻地,民国时期董村为南皮二区驻地。

在**战争时期,董村还是革命的摇篮。

1938年5月,南皮县**民主政府在董村成立,同年6月又在该村成立了南皮县工作委员会。

8月由肖华领导的**挺进纵队进驻董村,并在该村领导和指挥了“三打灯明寺”、“解放乐陵”的战役。

1940年6月该村划入鬲津县,1943年划归南皮县。

解放后,董村一直是人民公社、乡镇政府的驻地。

并在70年代成为省农业示范村【东街】。

时任公社书记的关金忠同志被誉为“庄户书记”。

修渠平方,农田灌溉,在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处于领先地位。

历史在近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几经兴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

积累、传承并发展了手工业和饮食业。

董村在民国初期,古镇风貌已初具规模,商业发达,逢五排十集日,吸引了百里之外的客商,云集于此。

在赶集的前一天客商就住满了大街上的客店。

晚上灯火通明,大街上铺面林立。

各种招牌和房檐上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

歌舞升平,酒馆内划拳猜令,酒菜飘香,说书场和艺馆传出的朗朗笑声在空中回荡。

董村还有许多的典故和传说:有董村“无梁大殿”、“九鸡梦”的故事、“状元坟”的传说。

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文化内涵。

董村的历史文化

董村人文历史颇多,有汉朝“高乐城”遗址,在董村西街仍能见到古城墙夯基的痕迹。

在董村西北尚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古河残堤,高约丈许,目前尚存。

它源自西南,有东光县的砥桥村蜿蜒东北,经南皮县的堤口张、董村、芦庄子、龙堂村,过盐山县的璋壁,孟村县的罗瞳,述迹东北,直至河滨。

此堤高丈余不等,宽窄各异,如一条巨龙,弯曲回还,巍然壮观,堪称胜景。

当地村民称之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

旧沧县、盐山县志称为“齐堤”【齐国挡水筑的堤】,盐山列为八景之一。

旧南皮县志则谓之:“古黄河堤”,近年有人考证为:“浮河堤”。

董村在近千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几经兴衰,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品牌。

积累、传承并发展了手工业和饮食业。

董村在民国初期,古镇风貌已初具规模,商业发达,逢五排十集日,吸引了百里之外的客商,云集于此。

在赶集的前一天客商就住满了大街上的客店。

晚上灯火通明,大街上铺面林立。

各种招牌和房檐上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

歌舞升平,酒馆内划拳猜令,酒菜飘香,说书场和艺馆传出的朗朗笑声在空中回荡。

董村还有许多的典故和传说:有董村“无梁大殿”、“九鸡梦”的故事、“状元坟”的传说。

每一个故事的后面都有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文化内涵。

河南省禹州 在哪里

不知道您是要从哪里去禹州呢? 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禹州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文化遗迹上古时期,禹州属于应龙氏部落领地。

发祥于黄帝,昌明于大禹,传承于夏启。

于中华5000年文明史同步。

禹州境内北部的具茨山脉、西部的大鸿寨山脉,是以黄帝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与黄帝有亲缘关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鸿氏部落、风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

黄帝的姻亲——方嫘氏部落领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镇)。

重要军事力量——大鸿部落,在城西大鸿寨山区(今鸠山大鸿寨风景区)。

协助黄帝战蚩尤的重要军事首领——风后氏部落,在城北无梁一带(今无梁镇)。

禹州市城区有“迎风阁”,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上街, 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

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功,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
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

距城12公里的古城寺,古为氏城,雍梁城,本是轩辕黄帝命雍父做杵、臼之处,后来成为雍父的封地。

《庄子·有宥篇》说,黄帝十九年,“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 ”,求问“修德习武”、驾驭诸部落的“至道”,据传广成子是上古时期非常有头脑的“哲人”,居于今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崆峒山上。

该山东西走向,长 1.5公里,宽1公里,岗岭交错,古木叠翠,山水相宜。

因此,黄帝暮年,带了元妃嫘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成子,退隐逍遥观。

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问道处”、“得道庵”,“广成子庙”和黄帝暮年与广成子在此修道的“大仙观”。

黄帝之后的诸多帝王,如颛顼、帝喾、尧、舜等领地均在禹州。

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动最频繁,最长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为夏伯,把他的领地虞邑赐予大禹,改名夏邑。

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

在城南三峰山左边建有夏亭城。

帝舜故世后,大禹即天子位,国号夏。

史家言:尧舜传贤,禹传子。

从此以后,禹州成为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的国都。

夏邑(禹州)作为大禹的封国,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关于大禹活动的遗迹。

据史籍记载: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为邑。

这便是大禹即位后建造的宫室。

靡山今称梅山岗,位于范坡乡境内。

禹之子启继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史称夏朝,因此禹州素有“华夏第一都”之誉。

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启召集群臣的古钧台,治水遗迹禹王锁鲛井,禹母石,启母石等历史遗迹。

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州瓦店遗址作为夏代的都城级王城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为禹州是夏朝都城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

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

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孙。

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开 挖疏导为主,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史称“夏禹国”。

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

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年 ),舜崩于苍梧(今云南省宁远),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拥戴禹。

于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朝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

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

大禹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称之为伯禹、夏禹、神禹。

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

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

” 禹在夏都(今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实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历”,也叫“农历”。

并且定车制,立贡法,建学校,作夏乐,提倡养老,令行薄葬,实行“五音听治”。

加上其它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将一个新生的夏朝治理得井井有条,殷盛富庶,“公家有三十年之积,私家有九载之贮”。

中国大禹文化之乡约公元前2198年,禹百岁,巡狩江南,死于会稽,就地埋葬。

其子夏启“ 大飨诸侯于钧台”,四方诸侯都拥护夏启继禹之位,是所谓“父传子,家天下”的开始。

启在位十年,传给其子太康,太康在位二十九年(有记四年),传 给其弟仲康。

仲康名义上在位十三年,传统给其子相。

相在位二十八年,被寒浞逼杀。

夏朝从此中断四十年。

直到相的遗腹子少康长大后,居于纶邑(今禹州西北16公里康城),招集夏遗民,联络夏旧臣,经过十年准备,终于在不惑之年消灭了寒浞势力,“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今禹州)夏王之故都”,“坐钧台而朝诸侯”恢复夏朝基业,史称“少康中兴”。

此后,夏朝又传十一主,至夏桀,共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累计维系了四百七十一年。

夏启会诸侯于城北诸侯山(无梁镇北),大飨诸侯于钧台(梁北镇杜岗寺村)。

从大禹时代起便出现了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

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活动中心。

国家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杀,致使夏统治中断40年。

少康中兴,改都纶邑(今禹州顺店镇康城村)。

最后一帝桀,将商部落首领汤囚禁于钧台(在梁北镇杜岗寺村)。

据“中国监狱史”记载:中国第一座监狱即钧台。

商灭夏后,禹州做为首都的地位开始变迁。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

公元前375年,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

仅五年,即公元前370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翟。

此后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

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

董姓的由来

豢龙之后,儒家大者-----------董 董姓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

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董姓的另一支是在周朝时出现的,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

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

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

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

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

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

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

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

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西汉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广川人,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还有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董贤,因貌美,为哀帝宠幸,22岁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父、弟、岳父等均官至公卿,拥有家产万贯,贵倾朝廷。

东汉初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圉镇)人董宣,因拒不向邪恶低头,被光武帝呼为“强项令”;
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董卓,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人董和,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
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还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董奉,善医道,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

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北魏时有出使西域的外交家董琬。

唐代有德宗时的宰相董晋,还有琴家董庭兰。

五代南唐有著名画家董源。

辽代有农民qiyi首领董庞儿。

金代有戏曲作家董解元。

明代有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秦淮名妓董小宛。

清代有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晚清将领董福祥。

近现代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宁都qiyi领导人之一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

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出自官名。

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其他源流。

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

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

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

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
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yuanguang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

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

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

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三、历史名人 董 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
良史"
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 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犟,为民作主,京师震栗,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犟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七十四岁死于任上,只一床旧被覆盖遗体,家中尚存大麦数斛,破车一辆。

光武闻知十分伤感,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下诏以大夫之礼葬之。

董 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

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 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
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董 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

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

对董允的忠诚与才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给予了肯定,并力推董允主持“宫中之事”,董允受命,忠勤不懈,对后主言行,极尽诤湅之责。

董允官至侍中、辅国将军、尚书令、大将军附贰等,文官武职集于一身,地位显赫,但他一身正气,正直不阿,治理蜀国业绩显著,深得民心。

董 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

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耒。

董 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乾隆帝将其改为二甲弟一作金殿传胪,形降实升。

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

他通晓军事,台湾、廓尔喀平定也列名功臣。

在和珅当权时代,他与王杰独不与其苟合。

嘉庆帝铲除和珅时他也发挥了较重要作用。

他与其父一样都是当时有名画家精书法、善绘画。

他五次归还故里,生活简扑,平易近人从不倨傲,深为邻里称道。

终年七十九岁。

嘉庆二十三年致仕归家,十月去世。

父子历事三朝,虽身居显要,但两袖清风。

嘉庆帝哀诗中云:只有文章传子侄,绝无货币置田庄。

董 源:(?—962)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人(今江西进贤),一说江南人。

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

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

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
董巨"
,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亦善画牛、虎、人物,传冯延巳曾将其所作古代美人画屏误为挡道宫娥而不敢入谒中主。

董 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字庭植,嘉定十六年进士。

嘉熙间历提点湖北刑狱、知江州、潭州,平息常德兵变,救济南来江北流民,甚著政绩,整肃军纪,加强训练。

六年(1246)任权广西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协和西南少数民族,与交趾建立友好贸易关系。

宝佑三年(1255)任右丞相兼枢密使,以整顿纲记为急务,为改革旧制,报效国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得罪了许多大臣,因此嫉之者甚众。

次年罢相,为佞臣丁大全派兵廹逐,避居湖州南浔。

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隐居富阳北郊阳波湖董家弄。

其子董丽,为宋驸马,在元乱中尽节。

今其后裔大多定居浙江富阳北部山区。

部分定居江苏丹阳。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
天人三策"
,提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

提出"
天人感应"
说和"
三纲五常"
说。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
八大名妓"
之一。

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又是著名画家,以善画山水而著称,画凤苍逸古厚,其绘画艺术誉满京华,乾隆帝特命他主持皇家画院,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是继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之后又一董氏大画家,合称为三董 。

与曹雪芹有深交,并为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写过序言。

终年七十四岁。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

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

后汉时随父宗本从契丹南奔投刘知远。

后周时从世宗攻北汉、后蜀、南唐,以功至骁武指挥使。

宋初太祖重用,从慕容延钊平李筠,乾德六年(968)授通远军使,太宗时兼领灵州巡捡,在环州(斤即通远军,治今甘肃环县)十四年,团结各族酋长,使各守封疆,无所攻扰。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

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为官不辟权贵,不徇私情,从庶吉士、翰林编修官至礼部尚书,以太子太傅致仕,终年83岁。

他是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

他是书画的创作、收藏、鉴赏方面的大家。

有关书画理论著作也很多。

他的画法自成风格:柔中有骨力,转折灵变,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

他在篆刻、书法 上也称为一绝。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

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qiyi领导人之一。

1923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七十三旅旅长。

1931年12月与赵搏生率部发动宁都qiyi,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红十三军军长,后任红五军团长等职,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1月20日在甘肃高台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

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5月26日在解放热河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壮烈牺牲。

朱德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

西汉时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

三国时魏移治襄武(今甘肃省陇西南)。

北魏时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

相当今山东省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2、堂号 直笔堂、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

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此外,董氏的主要堂号还有“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