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ca88体育/ 正文

苏轼著名的短篇散文作品-苏轼著名的短篇散文作品有哪些

admin2023-12-28ca88体育23 ℃0 评论

苏轼的主要代表作品是什么?

苏轼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在他的前半生中,作品还是大多以小儿女的情思为主,想念亲人,想念故土,希望能与家人团圆,在人生的最黑暗的时候,盼望有一丝丝温情温暖他那受伤的心灵。

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代表作以《水调歌头》这一类型为主,《水调歌头》便是代表作品。

在水调歌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风浪,政途被贬,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心中的无限抑郁郁闷,愁死不能得解,正值中秋佳节,身在异乡离开亲朋好友,小酌三五杯后,看着天上的月色,诗性大作,便写下了那千古传颂之作,抒发了自己对亲人和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

在他的后半生中,作品整体风格便彻底转为了豪放大气,更加关心国事,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为国分忧的理想。

于是,在这个时间段,他的作品均以对大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抱负,代表作以《念奴娇》系列为主。

在这一代表作中,苏轼通过上半部分对宋朝时期祖国山河的描述,那豪迈之情如滔滔江水,真是令人十分神往,在下半部分中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之情,并对自己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意。

相关内容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苏轼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赠刘景文》等。

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惠崇春江晚景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5、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苏轼最有名的散文是哪一篇?

苏轼《游桓山记》苏轼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

从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

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曰:“噫嘻! 悲夫,此宋司马桓魋之墓也。

”或曰:“鼓琴于墓,礼欤?”曰:“礼也。

季武子之丧,曾点倚其门而歌。

仲尼,日月也,而魋以为可得而害也。

且死为石椁,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

余将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齿,既以化为飞尘、荡为冷风矣,而况于椁乎? 况于从死之臣妾、饭含之宝玉乎?使魋而无知也,余虽鼓琴而歌可也;
使魋而有知也,闻余鼓琴而歌,知哀乐之不可常,物化之无日也,其愚宜不少廖乎?”二三子喟然而叹,乃歌曰: “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 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 维水弥弥兮! 司马之藏, 与水皆逝兮! ”歌阕而去。

从游者八人: 毕仲孙、舒焕、寇昌朝、王适、王遹、王肄、轼之子迈、焕之子彦举。

桓山在今苏北铜山县东北十七里,旧志作“二十七里”,误。

《水经注》:“泗水南迳宋大夫桓魋冢 。

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椁也。

”“西山”即指桓山。

《铜山县志 ·山川考》对桓魋墓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石椁由山顶凿下数十尺,西向有埏道,门高数尺,宽如之。

中广二丈,深三四丈,两旁有耳房。

上皆版石,四壁凿痕阔二指。

入夏,上版滴水不绝,记 (按指苏轼 《游桓山记》) 所谓‘不成’者以此。

”据这些文献记载,桓魋墓为桓山石墓群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元丰二年 (1079) 正月,苏东坡与儿子苏迈等人,春游泗水畔桓山上的桓魋墓。

桓魋是春秋时宋国的大夫,本姓向,因是桓族,故称桓魋。

桓魋曾起意杀害孔子,引起孔子在逃避途中倚树作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事见 《孔子家语》。

苏轼不但使道士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于桓墓 (按,《履霜操》为哀怨之音。

韩愈 《琴操序》:“伯奇,尹吉甫子,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 《履霜操》。

”),而且借回答“或曰”的“非礼”责难,大发了一通议论。

最后还在石室墓道中放歌凭吊,表现出开放达观的人生态度和非儒学的异端思想。

此时期苏轼的人生观、宇宙观已趋成熟。

《游桓山记》与同时期的重要作品 《赤壁赋》内涵十分近似,像《赤壁赋》那样借游览展示自己的灵魂,宣示自己的志向和哲学观点。

清 ·刘熙载 《艺概》:“东坡文虽打通墙壁说话,然立脚自在稳处。

”苏文直抒胸臆,独特的见解十分深刻,确实给人“打通墙壁说话”的痛快淋漓之感,而所谓“立脚稳处”,就在志向和哲学观点上。

《游桓山记》就是一例。

《游桓山记》第二段中答客难一段话,分析了桓魋有知、无知的两种情况,并未肯定或否定其中任何一种,这两种情况统一到假设中的桓魋身上。

可见苏轼在生灭、变与不变这类宇宙的根本问题上并不执著拘泥,正是 《前赤壁赋》所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桓魋可以有知,也可以无知。

怎么理解?这就是合二而一,把人生的变化摆到自然变化的大背景上,使一瞬的人生和常生常灭的宇宙合为一体。

既然有这样的背景,能与宇宙合二而一,那么,被儒家视为恶魔的桓魋简直可以化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成为造物者“无尽藏”中的一部分了。

人和宇宙的关系,并不只停留在合二而一,还有一分为二的一面。

《游桓山记》二段末的“鼓琴而歌”中,“司马之恶,与石不磨;
司马之藏,与水皆逝”的语句,变与不变,分别同时并存,看似矛盾,其实就描写了一分为二,所以“歌阕而去”,作了总结。

这正是《后赤壁赋》所描写一鹤化二道士的境界。

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相联系的观点,合于易象阴偶阳奇产生宇宙万物之说。

这样的宇宙观和对人生本体的认识,与辩证法亦有接近之处。

基于这样的观点,要理解“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
桓山之下,维水弥弥兮”的自然美就比较容易了。

“自然美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这样的说法,恰当地形容了自然美与人的主观意识合而分、分而合的真实状况。

人类就是在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中认识宇宙和鉴赏自然美的。

关于《游桓山记》的深层内蕴,还有一点应提及。

苏轼于熙宁十年(1077) 四月至元丰二年 (1079) 二月知徐州近二年,在这段时间里,徐州接连发生罕见的大水灾和大旱灾。

在对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苏轼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

与此同时,他还了解到徐州人民独特的剽悍性格:“凶桀之气,积以成俗,……沈鸷勇悍,可以任事。

”(《东坡奏议集·上皇帝书》) 他向神宗建议,对这里的人才应“别开仕进之门”,不取文墨而取其武勇。

《游桓山记》中对徐州古人——拔树示威敢于对孔子不礼的桓魋流露的同情和怜惜,未始没有因当时的徐州人感发的成份在内。

求一篇关于苏轼的散文

求一篇关于苏轼的散文 《赤壁赋》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 《赤壁赋》文征明书 徐来,水波[1]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ó)。

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苏子既望(4张)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

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既,过了;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
"
窈纠"
同"
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

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

纵:任凭。

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

《诗经·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
如:往,去。

凌:越过。

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

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

冯:通"
凭"
,乘。

虚:太空。

御:驾御(驭)。

[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5]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
羽化"
,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

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7]桂棹(zhào)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化用桂棹兮兰枻__《湘君》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

溯:逆流而上。

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渺渺,悠远的样子。

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 [20]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著节拍应和。

倚:依,按 和:同声相应。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

怨:哀怨。

慕:眷恋。

[23]余音:尾声。

嫋嫋: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

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

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 *** 云:"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
这里化用其诗。

[27]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
缭"
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

方:当。

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

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

这里指战船。

[38]酾shi( 筛)酒:斟酒。

[39]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40]侣鱼虾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

侣 :伴侣,这里用作动词。

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篇)舟:小舟。

[42]匏(páo 咆)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匏,葫芦。

[43]寄:寓托。

[44]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

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

沧海:大海。

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突然。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

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逝:往。

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

消长:增减。

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

以:用。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zàng ):佛家语。

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适:一作“食”享有。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

既:已经。

[58]狼籍:又写作“狼藉”,凌乱的样子。

[59]枕藉:相互枕着垫著。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求一篇关于苏轼的散文,要美,有哲理。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关于苏轼的散文 上梅直讲书 灩滪堆赋并叙 屈原庙赋 江行唱和集叙 留侯论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亡妻王氏墓志铭 书戴嵩画牛 跋文与可墨竹 墨宝堂记 祭欧阳文忠公文 墨妙亭记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盖公堂记 后杞菊赋并序 超然台记 李氏山房藏书记 李太白碑阴记 徐州莲花漏铭并叙 放鹤亭记 日喻 乌说 梁贾说 梁红说 灵壁张氏园亭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书黄子思诗集后 文与可飞白赞 方山子传 ---------------------- 求一篇关于苏轼的诗歌赏析的文章! 《石钟山记》是一篇以论说为主的游记,它围绕石钟山的得名,根据实地考察的(二),苏诗艺术风貌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 求一篇关于苏轼的文章,点评他这样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
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 。

”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
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
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

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
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

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
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

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

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

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
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
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

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

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

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

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
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求一篇关于苏轼与他弟弟苏辙的感情写一篇300字作文 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家兄弟情谊之深厚让人罕见。

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

翻看一下两人的诗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诗,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

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争斗 *** 同进退,晚年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

苏辙性格沉稳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给予兄长忠告。

所以他的仕途较为平坦些。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弟辙送至郑州。

这是兄弟间第一次分手。

苏轼登高眺望子由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影象,顿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杭州三年任期届满时,他请调至密州,因为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

在熙宁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由于怀念子由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乌台诗案时,苏辙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务。

苏轼出狱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

元佑年间苏辙升尚书右丞,苏轼遭人排挤,乞求外任,苏辙连上四札,也乞外任。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

”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

”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

”“平足之爱,平生一人。

”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

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还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另外据宋人笔记记载“东坡病殁于晋陵,伯达、叔仲归许昌。

生事萧然。

公笃爱天伦。

曩岁别业在浚都,鬻之九千数百钱,悉以助焉。

嘱以轻用,时公方降三官,谪籍夺俸。

东坡殁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 关于苏轼《水调歌头》的散文 夜,寂静。

月,皓洁。

今日是中秋,远离家乡的我一人独坐在窗前,任清风佛面,任思念倾泻。

在这无暇的月光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儿时,那段美好的时光。

有一年,我八岁,弟弟子由六岁。

时令中秋之夜,月挂天边。

“哥哥,你快看啊!咱家的大瓷盘扔到天上去啦!”弟弟惊喜地叫到。

“哪里,我看分明是天上调皮的仙女把王母心爱的玉镜藏在云下,要不它怎么会时隐时现?”“不对,是咱家的大瓷盘!”“算了,就算是大瓷盘吧!”——我从小就惯着我的弟弟——然后我们则嬉戏起来。

我和弟弟自小就喜欢看月亮,看月儿的飘渺雾影,看月儿的皓洁明净。

也就是这月儿啊,它看着我们远离家乡,天各一方。

难道这月儿以后终究只能成为我与弟弟共同记忆中的那片明镜? 看来,我也只有借酒消愁了。

“今日中秋,不醉不休!”我拿出两盏酒杯,倒满酒。

“弟弟,干!”饮罢,这酒中酸甜,也只能用人间各种情感之混合来形容啊! 伴随着杯酒下肚,我越发觉得人世间的情仇怨恨太多,致使我想忘记这尘世烦恼,乘清风而去,翩舞在天上宫阙,与朝霞共现,与云雾相伴。

不过,我知道这是用不可能的,到了天上,恐怕只有冷落与风寒吧,哪里比得上人间的温情爱暖? 一片乌云飘了过来,遮住了月光,天色顿时暗淡了,只见月亮躲在云里含着欲现又隐的微笑。

是在嘲笑我的无知吗? 就算是吧。

我累了,我醉了,我困了,我乏了。

扔掉酒杯,起身躺到床上,困意侵袭了我的身体,可我知道,我无法挥去那丝思恋念,落得惆怅无眠。

我禁不住拖着疲惫的身躯仰天长叹!为何世道如此不公,为何自然如此不义? 恍惚间,一道星光从我眼前划过,原来又是一颗流星陨落了。

众星为之一暗,令我惊讶的是,就连那桀骜不驯的月儿也似乎动容了。

呵,我真的是意会错了。

天上也有情、也有义,只是我没发现罢了。

这月儿之圆该是指引迷途的星星,而月儿之缺则是为离去的星星伤感吧。

她是多么多愁善感啊! 我豁然开朗,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都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只要平安幸福,在不在一起又有什么重要的呢?默默在心底祝福,一切不都是完美的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公婵娟! 我忽然觉得,那空中的月儿,正把我的思念通过月光传向远方,那是弟弟所在的方向。

弟弟,你也在赏月吗? 【急求】一篇关于“走进苏轼”的文章~ 《走进苏轼》 我一个人走进晚风的夕阳中,柔和的风吹得我受伤的心隐隐作痛。

自己苦心经营的,决不能失败,但败得似一幕滑稽剧快降下帷幕,只留下一串串奇怪、探询的目光闪耀在脑海中。

夕阳将我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无力的阳光伴着漫无目的的脚步,“林断山门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相同的无奈让我又一次轻轻走近了苏东坡。

夕阳下的小河边,碧草茵茵,清澈的河水,点点涟漪,我仿佛望见了东坡先生驾一叶扁舟,缓缓而来。

晚风吹起他乱如旌的白发,“唯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他似一只孤独的大雁,无人能知他的志向是天空。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人们多认为这是悲观中的消极,无力中的感慨,而我却一厢情愿地认定这无声之境便是苏东坡的极致。

苍凉中有着无边的宁静与深邃,最痛苦的时刻,正孕育著无限的希望。

枝上柳绵被风吹少,而他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任岁月染白头发,他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被风雨截住了去路,他会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无情相思袭上心头,他又说:“休将故国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东坡是深刻的,就在于他有一双在黑暗中发现阳光的眼睛,先生踌躇满志,随时代的际遇跋涉到了颠峰,厚重,明朗溶为共同的血液,流动在一个人的人格血脉里面,于是,我们看见先生在滚滚大江前,唱“大江东去浪淘尽”悠悠古江,因为一种不同凡响的胸襟而千古激荡。

你是否看到一位老者信马由缰,宾士于天地之间,“左牵黄,右擎苍”的矫健英姿伴着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是否看到大雪纷飞天地间,对着绽放的寒梅,那位老者心旷神怡,“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 东坡先生,面对人世间的沧桑,只留下一句最深最切的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失意中的安然,快意中的怡然,失败中的泰然,成功中的淡然,构成了他一生中最闪亮的人格魅力。

…… 我从东坡思想那里归来,心中舒畅了许多。

是他又一次唤起了我兴奋的勇气,我相信,我会用成功来回谢他。

求一篇关于中秋的散文 中秋情思(散文诗)   这是一个温馨的夜晚,人们把思念捏成一个圆圆的月亮,惬意地品尝一种向往和想象。

这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特产,这是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无论你在山之南,水之北,抑或云之下,海之上,都会在这个金桂飘香的夜晚,举杯邀月。

游子的凄苍、友人的孤寂、放飞的思念、远古的情愫,都将在这一方雅致的宁静里,这一樽浓香的酒壶里,呈现出美丽的流露。

于是,中秋节便含情脉脉,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于是,中秋节便婀娜缤纷,飘逸抒情的音符;
于是,中秋月最明亮最圆满;
于是,中秋月最撩人心弦最逗人遐思…… 中秋是一个想象优美的神话,一千年一万年脉脉相传,中秋是一段缕缕不断的眷念,一代代一茬茬浓情思念;
一个民族在这赏月、品月的过程中,体验同时也在展览一种韵味独特的魅力。

又到中秋,又见明月,且让我们坐成一个圆圆的月亮,细细地品味人生的奥妙,感受生活的真谛。

一任月光,如流水,绵绵潺潺…… 求一篇关于苏武或李陵的作文 苏武,字子卿。

杜陵人,是西汉尽忠守节的著名人物。

父亲苏建,曾经几次跟随名将卫青北击匈奴,后来做过代郡太守。

当时的官僚制度规定,父亲做官的,其子可以先从品级较低的郎官入仕做官。

苏武也是先任郎官,然后逐步升迁。

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将之职奉命出使匈奴。

由于匈奴的缑王谋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归顺汉朝,而汉朝的副使张胜牵涉在内,苏武也受牵连。

匈奴单于为了逼迫苏武投降,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

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表现了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气节。

后来,昭帝即位后,汉朝和匈奴和亲,汉朝要匈奴送还苏武等使臣,但单于却慌称苏武等人已经死去。

后来,汉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区,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系著帛书,帛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

单于只好把苏武等九人送还。

苏武在匈奴的时间很长,前后共有十九年。

苏武用他的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

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他用他的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

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
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苏武,在他身上,散发著一股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所畏惧的气息。

在匈奴时,面对卫律的不公平审讯,他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表现他对汉朝的忠心;
面对冰天雪地,他决不放弃,齧雪咽旃,此志不渝;
面对李陵言其家庭之不幸,“老母终堂,生妻去帷”,依旧不改其本色。

即使在归国之后,未受到与匈奴提供的可相提并论的厚待,也丝毫未生谋反之心,坚守着对国家的忠心,展现著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节操。

因此,昭帝遗言中还提到苏武“明习故事”和“奉使不辱命”这两点。

可见,苏武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是多么深入人心。

苏武不屈的性格,不是表面花俏的修饰,而是真真切切的行为。

自古英雄多磨难,但磨难后才能真正了解英雄。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物件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

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