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jdb电子/ 正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案例-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训练题

admin2023-12-28jdb电子18 ℃0 评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

【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形成线段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

(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二、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

(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

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三、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

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

全班评议、欣赏。

  四、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

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

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   4、反馈。

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

(欣赏)   7、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景导入:   1、请看,这是什么呢?   2、可别小看这硬币哦,它能告诉我们有趣的数学知识呢!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硬币,一元的硬币现在有两种版本的。

一种是新版的:正面是一大朵菊花反面有一个大大的1元字样;
另一种是老版的:正面有朵小牡丹花和一个小1元的字样而反面是国徽。

淘气和笑笑送来的就是老版的一元的硬币。

硬币要和我们做个游戏呢。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3、好!请小组长来领硬币,每两人一组。

每组抛五次,听口令开始。

一个同学抛,另一同学猜测并作好记录。

注意抛的时候用力不要太大,以免落在地上不好找。

准备好了吗?请开始!   4、请各小组汇报情况。

(小组汇报)   5、从刚才同学们抛硬币的结果来看,硬币落地时一定是正面朝上吗?   6、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数学问题―――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活动探究:   1、请5个男同学代表淘气,5个女同学代表笑笑。

比赛内容是:摸球大赛。

这儿有两个淘宝盒,里面装有乒乓球。

比赛规则是摸到一个黄球加二十分,白球不加分,底分一百分。

有请淘气组和笑笑组。

  2、当盒子里全部是黄球时,则一定能摸出黄球。

板书(一定)没有黄球时,则不可能摸出黄球。

板书。

(不可能)   3、请翻到课本93页,请你动手连一连。

你会做吗?   4、那还等什么呢?快快动笔吧。

(学生独自做后,集体交流)   三、实践应用   1、播放课件:(食物、水、游泳圈、羽绒服、雨伞、洗浴用品),这些东西中哪些一定要带,哪些可能要用,哪些不可能用呢?   2、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可以放心地出发了。

刚才你们设想的事情中有些可能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有的一定会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   3、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

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你们积极思考得出的结果。

  4、今天同学们和老师共同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能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这堂课什么地方最让你难忘?   5、生活中像这样确定的或不确定的事情有很多,及时地了解,认真地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
(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

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

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二相乘:商与除数相乘的积写在被除数14的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三相减:从总数14里减去分走的12,还剩2个,14-12=2,画上横线对着个位写2。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和第4页的“算一算”,“想一想”先由学生独立解题,再由老师讲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

(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思维会更有深度。

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

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   3、连一连。

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   四、总结,下课。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第67、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物体。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   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创设情境   1、播放有多种动物叫声的vcd,请学生猜一猜都有动物(如孔雀、恐龙、狮子等),同时问:“你是怎样猜出这些可爱的动物的?”(学生回答说是根据动物的声音。

)   2、出示几张动物卡片,遮住动物的一部分,又请学生是什么动物?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撤掉遮住动物的纸片,问学生是怎样猜出来的?   4、生:我看见大象的长鼻子;
我看见老鼠的尾巴;
我看见骆驼的驼峰……   师:你们看见了动物的不同形状,有正面的、侧面的、后面的。

那今天我们就玩一玩,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题)   二、引导探索,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不同的物体形状   1、师:请同学拿出汽车玩具放在桌面上,小组内的同学互相玩耍,并说出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小组汇报: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
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
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2、画学生看到的汽车形状。

师:咱们来一个画画比赛,看谁能把自己看到汽车的形状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画出来。

(小组活动)   3、展示图画。

请每组小组长把本组的画收集到一起,并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来介绍自己的画,讲讲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为什么汽车有这么多不同形状?   生:因为我是从侧面看的;
因为我是从正面看的;
因为我是从后面看的……   师:原来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汽车形状也不同。

  4、师:请学生交换位置,再观察,说说自己在座位上所看到的汽车的形状。

  ××生:我看到的是它的车门和车轮;
我看到的是它的车灯;
我看到的是它的车尾。

(让学生回原位。

)   5、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每组一个)放在桌上,坐在现在的位置上观察玩具的形状并把它画出来。

(全班交流,介绍画出来的形状是在什么位置上看到的。

)   三、应用拓展   1、找朋友。

请小组每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数学书合在一起,摆放在桌上,再请每一个同学从自己所在的'
位置介绍看到书的形状。

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

  2、连线游戏。

教科书第70页第一题,请学生仔细观察从不同的位置所看到的汽车形状。

  四、小结评价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出示卡片)所以在我们的眼睛里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而这里面有我们许多数学的知识。

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

【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
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

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

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

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

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指名汇报。

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

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1)提出要求:   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   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2)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

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

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
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
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
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

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

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

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

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二十一名,大部分来自移民家庭,经过两年的学习,这个班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探究,乐于合作。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过程,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教学难点:   能正确辨认所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品盒,大家想看看吗?(出示课题:看一看(一))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观察,老师要给大家提一些要求:   1、保持观察姿势,不能左瞧右看,随意改变自己的观察位置。

  2、观察后要说清楚自己看到的是几号面,这些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我相信大家都能按要求去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圆满完成观察任务的,有没有信心?(出示标有序号的长方体)   二、参与活动,探究新知。

  (一)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也有不同。

  1、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

  2、通过讨论、交流,指名不同位置学生代表发言,说说自己看到了几号面?是什么形状?   3、师:同样一个长方体,怎么有的同学看到的面是正方形,有的看到的面却是长方形呢?   4、生讨论、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课件演示)   (二)体验不同位置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师:我刚才听有的同学说只看到一个面,有的同学却看到了两个面,还有的同学看到了三个面。

请看到一个面的同学挥挥手、看到两个面的同学点点头、看到三个面的同学拍拍手。

  提问:为什么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在不同位置观察时,看到的面的个数不同)   2、同学中有没有看到更多个数的面?那么,在同一位置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呢?   3、生再次保持不变的观察姿势和位置,进一步细心观察,并讨论、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课件演示)   5、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不仅观察仔细,善于动脑,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说出来,真棒!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做一个拍手游戏,想不想做?(师带领学生做拍手游戏,回顾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

)   (三)认识各个面的名称。

  1、师:老师带来的礼品盒上标有数字序号,同学们说的时候很方便,可是生活中不可能给每个物体的面上都贴上这样的序号,怎样才能正确说出各个面的名称呢?其实,人们已经习惯给物体的各个面起一个名字了,大家在书上26页迅速地找一找,看看各个面都叫什么?   2、谁能给老师的礼品盒上各个面贴上他们各自的名称?(出示另一长方体纸盒和名称标签)   3、师:一般,我们把物体朝上的面叫“上面”,那么朝下的面呢?和观察者正对的面叫“正面”,那背后的面呢?相对于观察者右侧的面叫“右面”,那左侧的面呢?   4、出示不同的长方体并变换位置,让学生指出各个面的名称,使学生加深对各个面名称的理解,知道这些面的名称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游戏一:猜一猜。

出示26页情境图,先说说每个人各站在讲桌的什么位置,再猜猜他们各会看到讲桌的哪些面?最后动手连一连。

(课件演示)   游戏二:练一练。

出示27页“练一练”4题,今天智慧爷爷买了生日礼物要给一位朋友过生日,淘气、笑笑和机灵狗也去凑热闹,他们各自看到礼物盒的那一面呢?先说说,在连连。

(课件演示)   游戏三:标一标。

出示27页“练一练”1题,同学们还认识了物体各个面的名称,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标出“正面”“上面”和“右面”。

(课件演示)   游戏四:摸一摸。

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摸它的各个面,并对同桌说说每个面的名称和形状。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
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   ②课桌高70米。

()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

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1千米有多长》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在观察和实践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拉手”,“想一想”,“走一走”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

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   它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指生回答:米,分米, 厘米,毫米并板书。

)   师:说得真好。

那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呢?(生分别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师: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当测量或形容比较短的长度时我们一般用米、分米、厘米、毫米。

那我们在测量比较长的长度单位时一般用什么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千米有多长”(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在你的印象中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   生:我觉得1千米   大约得围着阳平关镇绕一圈吧。

  生:1千米   就是1000   个1米。

  生:也就是10个100米   对不对老师?   师:对,你们说的很好,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是10个100米那么长,那谁能告诉大家1千米是多少米?   生:1千米当然是1000米了   师:真聪明,那哪个同学能用手比划一下1000米有多长呢?   生:啊!老师我不能。

  (生纷纷想办法怎样能体会1000米到底有多长)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操场上体会一下呢?(想)那你可要听清尚老师的要求,咱们到操场上走一走。

为了节省时间,课前老师在操场上为每个小组测量了 10米的距离,咱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做好记录,看看10米的距离你能走多少步,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注意走路的时候要自然地走,不要故意迈大步,好吗?)下面咱们轻轻地走到操场不要打扰别人上课,能做到吗?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走一走,师旁边指导,小组长做好记录。

  (一)走一走:体验100米   有多长   1、在操场上,请3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再请第四个小朋友来测量,向大家汇报测量结果。

  2、想一想:几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   长?确定10米   长的距离。

  走一走;
10米长的距离大约要走多少步?(提示:步子要像正常走路时大小,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

)   3、多少个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   ?测出100米   的长度。

  走一走,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

走完后示意   老师,帮助你记录所需要的时间。

  (二)估一估:推测1千米   有多长   1、回到教室。

我们已经感知了100米   的长度,想一想:10个100米   是多少米?1000米   也可以说是1千米   。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2、汇报数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并完成表格。

  米数   10米   100米   1000米   所走的步数   所用的时间   约多少同学手拉手   3、小组交流后再汇报:你能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千米   大约有多长?。

  ①10个100米;
  ②100个10米;
  ③走1千米大约需要20分钟;
  ④1000米能走多少步;
  ⑤学校操场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

  ⑥50米的跑道,走20个那么长就是1000米。

  ……   4、教师小结:1千米   =1000米   或1km   =1000m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让人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学生试读、齐读。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

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指名板演。

  (三)估一估(用走1千米   所需时间作参照)和我知道   1、从自已家到学校的距离够1千米吗?   2、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1千米吗?   3、你还知道哪些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学生自由汇报,教师适时演示课件。

  4、教师小结   表示较远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

将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1千米和1000米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的点。

  三、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A、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B、评价自己的表现如何?说说哪个小组表现的。

  要求:课后由组长负责在小组评比表中根据每位同学的表现加分。

  四、习题设计   基本练习   书中37页   1、填完后说一说为什么选用这个单位?   2、填完后说一说怎样想?。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千米有多长1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