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南宫28体育/ 正文

兰姆散文代表作品-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

admin2023-12-28南宫28体育22 ℃0 评论

查尔斯·兰姆作品

  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英国散文家。

  代表作:  Tales from Shakespeare《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Album Verses  Essays of Elia《伊利亚随笔》  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文学界,有这么一位作家,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弱,一件伦敦职员常穿的黑色燕尾服下摆紧贴在细细的腿上;
面孔是长长的,一双淡褐色的眼珠有时流露出忧郁的神气,有时又含着调皮的光芒;
他性格温和,有时又有点倔倔的脾气;
他有口吃的毛病,可在朋友们当中又爱说句俏皮话;
他的文章也写得有点曲折、古怪。

这个人就是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

  作为一位作家,“伟大”之类的称号加不到兰姆的头上,但作为一个 随笔作家,兰姆却是与蒙田并列的具有世界声誉的一大家。

  兰姆出身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的亲信佣人。

他七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伦敦基督慈幼学校念书,拉丁文学得很好,是高材生,可惜口吃,不能升入大学。

他14岁即辍学自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职员,直到50岁退休。

所以,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全集”就是每天在公司里登录的那些大帐本。

  兰姆一生经历平凡但又屡遭不幸。

他小时常到外祖母为人管家的乡下田庄去住,认识一个名叫安妮·西蒙斯的小姑娘,青梅竹马,有了感情。

但他20岁时,安妮却与一个当铺老板结婚。

在失恋的打击下,兰姆一度精神失常,在疯人院住了六周,才得复元。

次年,他家里发生一件大祸:他的姐姐玛利因日夜赶做针线活贴补家用,过度劳累,发了疯病,竟拿小刀刺死了自己的母亲。

这件事决定了兰姆一辈子的生活道路。

为了赡养老父亲、照顾疯姐姐,他把沉重的家庭负担完全挑在自己身上。

为了不使玛利流落到疯人院,他一生未婚,与姐相依为命,过着清寒寂寞的生活。

  兰姆的文学写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业余进行的。

他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

美术评论,还和玛利合写过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国解放前的中译本曾叫作《莎氏乐府本事》)——这原是为英国儿童写的通俗读物,现已成为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

  1818年,兰姆43岁,出了两卷《文集》,打算“封笔”了。

但是《伦敦杂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编向他约稿,文章内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

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机遇。

兰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写出自己最熟悉、最高兴写的东西。

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陆陆续续发表了大小六十多篇随笔散文.以后出版成为两本书,即《伊利亚随笔》(1823)和《伊利亚续笔》(1833)——这是兰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兰姆的这些随笔内容多种多样:或写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或写他的亲人朋友,或写他做小职员的辛苦生涯,或写他忙中偷闲的小小乐趣,或漫谈他读过的书、念过的诗、看过的戏、认识的演员,或写伦敦的街景市情,还写乞丐、扫烟囱的穷孩子,写书呆子、单身汉和酒鬼,等等。

他的笔法是叙事、抒情、议论互相穿插,使用的语言是白话之中夹点又言,情调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在谐谑之中暗含着个人的辛酸。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兰姆的随笔属于英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

从思想上摆脱理性主义的约束,追求个性和感情的解放;
从创作方法上摆脱古典主义的限制,追求“我手写我心”——在这些根本方面,兰姆和其他英国浪漫派作家并无二致。

但不同之处在于:当其他浪漫派作家(如华慈华斯)以农村、大自然。

崇高理想、热烈爱情当作自己的汇歌对象时,兰姆在自己的随笔里却以伦敦的城市生活为自己的描写对象;
他从城市的芸芸众生中寻找出有诗意的东西,赋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种浪漫的异彩。

美国学者安妮特·鲁宾斯坦博士指出:兰姆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职员、教员、会计、雇佣文人等中下层“白领工人”的代言人。

  兰姆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当时全欧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国革命。

兰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国热血青年一样,受法国革命影响,结交了一批思想激进的朋友,一同著文办刊,向反动保守势力斗争,同时也受对方攻击。

但滑铁卢一战,拿破仑失败,欧洲形势大变,封建势力复辟;
英国政府的政策日趋反动,兰姆的朋友们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舆论围攻,有的受审讯、下狱,有的流亡国外,有的思想转为保守。

在这种形势下,兰姆写文章只谈日常琐事了。

批评家贝雷尔说:“兰姆知道自己神经脆弱,又深知自己一生中所要承受的沉重负担,所以他拼命躲进那些琐事里,有意装傻,以免由于激动而变成疯子。

”他有他的苦衷。

尽管如此,兰姆一生中对于社会下层的穷困者、弱小者、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始终怀着真挚的同情,对于他那些处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激进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兹利特等,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友谊,并尽力给予支援帮助。

这种感情,从他的随笔的字里行问时时可以觉察出来。

  兰姆在他的随笔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文风,那是个性毕露、披肝沥胆的——读了他的随笔,就了解了他的个人经历、性格和感受。

因此,他说过:他的随笔集,不需要序言来介绍,因为他的每篇随笔都是自己的“序言”。

他的文章写得文白交错、迂回曲折而又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这是由他那不幸遭遇所形成的性格,以及他那博览群书所养成的“杂学”所整个决定的。

他的风格像是突破了重重障碍、从大石下弯弯曲曲发芽生长、终于开放的一朵奇花。

他的随.笔写作,是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美妙的散文作品。

他常常板着面孔说笑话。

两剿伊利亚随笔肿贯串着一种别人无从模仿的幽默感。

这种幽默乃是一颗善良的心所发出的含泪微笑。

  应该顺便一说的是:“絮语散文”这个名词是我国“五四”以后对于英国文学中的familiar essay的一种早期译法,今天一般称为“随笔”或“小品文”,其含意自然是“漫谈式。

charles lamb的作品!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纯英文版)/
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改编:Robert Williams|校注:郑土生 林小兰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伊利亚随笔选(精装插图本)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译者:刘炳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译者:甄春亮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伊利亚随笔 作者: 查尔斯.兰姆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作者: (英国)查尔斯·兰姆 王云弟译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4-1 阅读莎士比亚:永不谢幕的悲喜剧 作者: (英国)查尔斯·兰姆 萧乾译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英汉对照)/
床头灯英语学习读本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译者:郑士生 林小兰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书+音带)(音带)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 出版社:外文音像 出版日期:2006-9-1 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贝贝特童书小经典 作者: (英国)查尔斯·兰姆 陈木辛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伊利亚随笔:选集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著 高健译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3-1 莎士比亚经典故事集-伦洋书坊经典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英国随笔作家。

生于伦敦,其父为法学院执事索尔特充当助手及家仆。

兰姆自幼好读书,索尔特家藏书任他广泛浏览。

7岁入伦敦基督慈幼学校,与诗人柯尔律治、亨特同学,自此与柯尔律治结成终生莫逆之交。

兰姆的《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学校》(1813)一书,即这一段生活的回忆。

在校时成绩斐然,原拟升入剑桥大学深造,因口吃不利于言,于15岁辍学。

17岁进入东印度公司任簿记员,直至1825年退休。

兰姆的姐姐玛丽患精神病,1796年9月忽然大发作, 竟杀其母。

他悲痛之极,决心毕生照拂、护理玛丽。

玛丽发病时住疯人院,平素家居则头脑清醒,与他合作著述,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助益。

兰姆当时虽默默无闻, 但交游者大多是著名文人,其中包括葛德文、哈兹里特、胡德、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等人,这种珍贵的友情成为兰姆一生中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兰姆的文学生涯从诗歌创作开始。

他的诗深受柯尔律治的影响,个别篇章可能是与柯尔律治合写的。

他以格律严谨取胜,不善于写无韵体诗。

他的诗有《熟悉的旧面容》(1798)和《昙花一现的婴儿》等,但成就不高。

他也写过剧本,有诗剧《约翰?伍德维尔》(1802)和闹剧《H君》(1806)。

后来他与玛丽合写儿童文学作品,最成功的是《莎士比亚故事集》(1807),用散文复述莎士比亚部分剧作的内容,风行一时,流传至今。

此外,他还写过一部悲剧故事《萝莎蒙?格雷》(1798)。

1808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同时代英国戏剧诗人之范作》是一部作品选集,收集17世纪各个著名剧作家作品的片断,附有简短的评论。

当时英国人对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剧作家极为漠视。

兰姆着重加以评介,重新引起读者对伊丽莎白时期文学遗产的兴趣。

兰姆所写的评论文章不多,其中《论莎士比亚的悲剧》一文表明他对莎士比亚剧作所感兴趣之处在于人物的性格,而不是情节结构;
他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不适宜于上演,只适于阅读。

他唯一的一篇较长的评论文章,是评论华兹华斯的《出游》,其中说出了诗人的天才和独创性。

兰姆对文学批评的见解,散见于他的书信中。

他十分景仰17世纪的戏剧诗人和散文家福勒、布朗和伯顿,以及18世纪的小说家;
他对各时期的写实作品都感兴趣,而对矫揉造作的作品和世外桃源式的田园诗则表示厌烦;
他好谈体裁形式,而少谈内容,从不讨论作品的布局结构。

兰姆最大的成就是随笔。

他的随笔的最大特点是笔调亲切,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兰姆不像18世纪的散文家,爱讲大道理,阐发哲学思想,他避免谈政治、时事、两性关系、宗教等一切当务之急的问题,而好谈生活琐事和知识性题材,如《万愚节》、《古旧的瓷器》、《偏见一束》、《全世界背后的一部全书》等。

他的随笔大多与他的经历密切相关,有的风雅幽默,情趣横生;
有的则哀惋凄切,悱恻动人。

兰姆好推敲文字,爱用典故,注重细节,文体富有个人特色,但从中可以看到蒙田、伯顿和布朗等人的影响。

兰姆的随笔后来收为两个集子《伊利亚随笔集》(1823)和《后期随笔集》(1833)。

佳作多在前集中,后集的杰作只有《退隐者》一篇,写退休后的闲散生涯,颇饶风趣。

他以《随笔集》作者“伊利亚”见知于世。

兰姆还是英国著名的书简家之一。

他的书信记载了他与同时代一些著名文人的交往,而他与他们每个人的友谊又各有特色;
其次,他的书信富有随笔意味。

不谈时事、宗教或哲学问题,有不少对文学的见解、友人的消息以及他本人的生活锁事和爱好等;
而更重要的是谈书。

兰姆一生嗜书如命,在书信中历历可见。

兰姆所有书信中贯穿着失意者的忧郁情调。

1825年兰姆退休,渐趋消沉;
玛丽病情又日益恶化,因而移居埃德蒙顿,自此远离亲友,更感生趣索然。

1834年卒于埃德蒙顿。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