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rich88电子/ 正文

林清玄的散文500字左右-林清玄散文摘抄及感悟

admin2023-12-28rich88电子19 ℃0 评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   鹅黄色的封面上,几支蒲公英随风飞扬,上面齐齐地印着几个大字——《林清玄散文集》。

翻开书页,阅读着一个个细腻的文字,饱含着一个作家纯善而不被这浑浊世俗污蚀的心。

他的文字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林清玄,清新淡雅。

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人们内心的柔软。

他的文章不像张晓风的那般华丽、生涩难懂像是雾里看花;
也不像毕淑敏的一般篇篇都惊乍地发现些什么。

他的文字细腻而朴素,令我在一瞬间中认定他是一位极有才气的女作家,直到浏览了他的简历才惊愕地发觉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

  而在他众多散文中,我尤为钟爱《寻找四叶草》一文。

“心够宽广坚持”“情够细腻柔软”“一直保持自由的生命姿势”这便是作者总结出找到四叶草的法宝。

  想起儿时的自己也在那一片密密的浓绿中,寻找四片心形,给予幸福。

  但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中仿佛释然了。

儿时一直执着的寻找也豁然开朗。

那一片叶子便是开启幸福的大门,但终有一天我们会寻觅到付出的快乐,希望的黎时,财富的珍贵。

而幸运草的第四片叶瓣则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爱。

心中充满爱了,在这偌大的世界中,那一株幸福的媒介在千千万万棵平凡的三叶草中终究是不存在的,它只在我们的心中。

找到那一叶绿,纵然找到的机遇只有万分之一,但也因为这渺茫的机遇,四叶草才被称为幸运草。

让更多人感到幸福,明白自己是幸运的,所以这小小的植物才会被寄予美好的感情。

但当我们真正明了,寻觅到幸福,那时的自己总会释然,找到答案,因为幸运草并不在草里,我们心中已长出四片宛然的草儿时,幸运也会伴随着你一生。

  或许如书上所说:“相契的草一旦宛然,相契的人不也宛然了吗?”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2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林清玄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

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林清玄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林清玄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

林清玄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

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

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

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

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

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

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

《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

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

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林清玄细致温柔的内心。

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3   很早读过林清玄一篇写三生石的散文,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

《感性的蝴蝶》是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选,分成三辑:河的感觉,发芽的心情,和温一壶月光下酒。

文如其名,清冽而带着点佛家的玄味,但真实真切,连我这个最烦说佛的人,也甚是喜欢。

宗教本没有错,信教作为一种信仰也是值得尊重的,可现今的社会,假信仰的人太多,尤其在中国人里,经过共产主义洗礼、经过破除迷信连着把宗教一锅端的各种宣传运动的新中国人,可能连什么是信仰都不知道了,还谈什么信教呢。

宗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早已变成一种服务业,这条精辟的概括,让人不得不佩服永少的尖锐和犀利。

  林清玄的散文,有谈佛学的,但更多的是抒写一种心灵的感悟,尤其是在嘈杂纷忙的都市生活里,人早已被各种压力摧毁得麻木不觉,除了激烈的放纵发泄,早失去了心原有的安宁和平静,有的只是哄闹无常的浊欢,妄论一千多年前东坡先生所抒的“人间有味是清欢”。

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到了浊欢都尽的时候,也就只剩无味的人生了,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读林清玄的文字,好比在混乱淤浊的人世间,喝到一杯清淡却茶香四溢的龙井,也许只是暂时的醒神,总比一直混沌沌沉沦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4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没错,读书给人带来快乐,给人带来启发。

总之,读书有许许多多的好处。

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就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几乎每一篇散文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

读了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想,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每篇散文因为主题不一样,所以,给我留下的启发、感想也不一样。

《软枝杨桃》这篇散文让我明白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外表的好坏,不重视内在的美丑时,真正清净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

《在繁花中长大的孩子》则让我明白在美丽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因为受到美的熏陶,所以心也是完美的。

《水终有澄清的一天》又让我明白,虽然一秒钟的混乱,可能需要几天才能清净,但只要我们一向坚持迈向更高境界,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留一只眼睛看自我》让我明白,只有留一只眼睛看自我才能明白成功的真谛,倘若心执着停滞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是啊,一本书给我带来了这么多启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觉得太好看了,结果妈妈叫了好几次都没听见。

这本书用巧妙的方法引出了许多生活事物中的看法、理解。

让人情不自禁的想看第二遍,书中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十分耐人寻味。

整本书写的十分好,还让我明白了许多新鲜事物。

偶尔,我看到精彩、好笑之处,都会不由自主的笑一笑。

每当我看见林清玄写的书时,都会拿起来读一读。

因为,每当我拿起来阅读时,都会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5   卷四,同时也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后一卷,卷四的结束也象征着散文集的结束,看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是一部从生活中体悟写作秘密,结合创作经验和美丽文字的书,他用真挚而优美的文字,作出人生的一点一滴,作出生活疑惑的最好答案。

  卷四——庄严地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吸引着我的目光,夺人眼球,但在甚多出彩的文章下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第三面佛》和《不紧急却重要的事》   先说《第三面佛》。

它是卷四中篇幅最短的一个,尽管很短但它仍能表达出不简单的道理。

再就是《不紧急却重要的事》这一篇的内容与卷二的《清欢》有些相似之处,这也是我觉得写得最好的一篇,这篇文章犹如素描一般,简简单单几笔,勾勒出人们内心的丰富世界。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紧急的事情,当我们在遇到这些事的时候,往往会牺牲那些看起来不很紧急的事,都未曾问那些事情有多么的重要。

  是啊,一个人一天八小时在追逐俗事上,又有多少时间来思考那些重要的事呢。

  如果我们每天从生活中抽取八分钟的觉悟,八分钟的静心,八分钟的专注,八分钟的放松,八分钟的忘我,八分钟的天人合一,抱八分钟的守真抱朴,那么生命必将因此改变,每天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变。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6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

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

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情绪”、“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持续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

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

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情绪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7   经过几天不懈的努力,我终于看完了《林清玄散文自选集》,这是一本很有道理的书,收集很很多小文章,反映了许多大道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文章《水终有澄清的一天》。

我明白了,只要内心保持宽容,外界的打扰也会消失。

  在“我”童年时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口大水缸,大到你双手不能环抱。

这是用来接下雨天的水,用来洗衣洗澡的。

雨水是浑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几天,水才会澄清。

  要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所以乡下的父母立了规矩,不能玩家里的水。

乡下的孩子都知道这个规定。

但,不玩自己家的水,不代表不玩别人家的水,而“我”家正好在上学的必经之地。

有调皮的孩子会冲进来,猛地搅一下家里水缸里面的水,马上就跑了。

  “我们”又气愤又紧张,只要一不小心,他们就跑进来搅一下,因此这使我们很苦恼。

  妈妈看了看“我们”,说:“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愈在乎,他们愈高兴。

只要不理他们,时间久了,他们就不觉得好玩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正常生活,水,也澄清了。

  故事的作者领悟到:生命中的故事,是一时一刻的。

智慧与心境的清明追求,确是生生世世的。

当我们遭到打扰时,任何的愤怒与看守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更开心,这时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追赶,而是放下内心的愤怒,等着这些纷扰澄清下来,就像那水缸的水一样。

  为了别人的打扰而愤怒不己的人,在生活中真的.大有人在。

可是不管怎么愤怒,打扰的人都不会减少。

既然这样,还不如放下来,让自己清净下来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8   每个作家有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都不同。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看过了很多的散文集了。

林清玄用他的笔写下了许多好文章。

  我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我读了几篇文章,感觉写得都非常好其中一篇:《快乐的思想》足以让我反复回味。

  这篇文章,先开头是讲了个故事,我们快乐的思想是决定我们一生的最重要的关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快乐的思想乃是建立幸福人生的第一步,一个人没有快乐的思想,那么尽管用尽一切努力,可能还是会落空。

  一旦快乐的思想被建立起来,即使生活悠闲单纯,幸福乃至人间的美善都会自然的来到。

我有时也拥有快乐的思想,的确很好。

一生想要快乐,就要先有快乐的思想。

就像文中的故事一样。

同样是在砌砖,有了快乐的思想会比别人多一份喜悦。

  一本散文书一直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当我写完作业都会把这本爱不释手的书读一读。

以前买第一本散文集时,我都不是很喜欢读,可现在我已经真的喜欢读散文了。

林清玄的散文不像其他的散文,道理都含在文章里,让人很容易看懂很清丽悠远,我喜欢这种风格。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我感觉到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软枝杨桃》。

  林清玄他的文字如水样轻柔,语言亲切,大多数写得都是散文。

他的散文很有哲理,当将它们运用在生活中时,更易懂。

  书的封面上写了: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期许他们能在这混浊的世界,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

的确,我挺喜欢这句话。

  每年的散文介绍没有轮到我,很遗憾,不过下次是席慕容的散文集,我也会认真读的。

我爱散文,我会一直继续看下去的。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9   林清玄说:“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竹林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

”   读了林清玄的随风吹笛,仿佛也身临其境,看到了满眼翠绿的狂风不止的竹林波涛,阴云密布的风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机勃勃的摩擦生籁,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响乐。

风雨中的笛声遥远、高扬、广阔、悠长。

  真正聆听了一堂林清玄老师上的音乐大课。

  自己不懂音乐,更不会任何一种乐曲,十足的音乐门外汉。

正因为这样的无知才无畏,不自量力的一直想选择一种乐器来学习。

想学会了一种乐器,就可以寄托心灵的希望。

  因为竹笛携带的便宜。

无论是在高高的山岗上,无论是随风荡漾的湖泊上,竹笛都可以迎风而立,尽兴优雅的演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犹疑的选择了竹笛的学习。

  竹子是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竹子清幽,默默无闻,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爱。

  虽然一直立志学习吹竹笛,但由于太忙,也由于不善安排日常计划,吹笛学习计划,多少年来一直被耽搁着。

遗憾中的遗憾。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现实时就这样安慰着自己。

有时,真是痛恨自己的妥协主义。

  还是说点阳光的话题吧。

  大自然是美丽的,大自然是时刻变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响乐,更是震撼人心的。

通过读随风竹笛,更要抛弃上面阿Q想法。

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过好生活的每一天,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具有竹子高洁、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的高雅品格。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0   宁静的夜晚,幕色渐深沉,泡一杯清茶,独坐在一盏散发温和光线的台灯下,和着淡淡墨香,静静地阅读着《林清玄散文集》。

此时微风习习,四周一片安详与静谧,不知不觉我已经静下心来,走进了林清玄那淡雅清新的“禅语”天地。

  光是人每天都能见到的东西,阳光、灯光、目光、霞光、月光。

这些光也折射出了世间种种的现象。

有多少人因为光彩而失去了本性,在阳光下展示出一副虚假的外壳;
从古至今,所有的诗却从未有过写过正阳的,也许是因为人在正阳下会感到害怕吧。

现在的人对别人充满了怀疑,把真实埋藏在了内心的最深处。

  现在,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差,一块块珍贵的土地被人们变成了赚钱的工具——盖楼房、盖商铺、做景点,失去了土地原来的价值——生长植物。

城市里再也难觅土地的踪影,才会引发林清玄如此的感想。

  人总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殊不知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例如你不能买一点感恩,只能买一些礼物作为感恩。

俗话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林清玄认为是不对的,我也这么认为。

金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什么都能买、能送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能真情流露,怀着真心去送祝福,那不用说感恩,明月都可以送,对方也一定收得到。

  人喜欢喝茶,也喜欢品茶,但没有人去尝试新的品种,满足于现状,林清玄的朋友就是一位敢于创新的人。

他曾在房子里实验把乌龙和铁观音合成一味,想做出“乌铁茶”;
在寒冷的早晨采集含着露水的茶芽,想做出“雀舌鹰爪茶”;
在深更半夜提着探照灯采茶,想做出“月光茶”……正是由于他的创新,才能做出这么多新品种——我们不也要有这种精神吗?   也许我们还可以从书中领悟到其他的道理,这,也许就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1   喜欢读林清玄的散文,喜欢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缕莲花般的馨香。

每每走进他的文字,心也会跟着起起落落,然后慢慢静下。

暖暖的回味时,内心总会充满宁静与关爱。

翻开书的目录,那些题目就会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壶月光下酒”、“发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欢”、“三生石上旧精魂”、“黄昏菩提”、“飞入芒花”、“清静之莲”、“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

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将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写道:“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的乐趣。

”我曾被这行文字很久感动。

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征服”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于是,我们只能努力想象“高处不胜寒”的孤冷,却对半山腰的迷人景致视而不见,殊不知,没有了自由的心情与平静的心态,再宏伟的目标终究是空想罢了。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

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

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

  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2   在成长篇中,最引我注目的是《发芽的心情》,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六大营养器官。

成熟的水蜜桃略呈球形,表面裹着一层短短的绒毛,青里泛白,白里透红。

一个桃子一般重一二百克,大的重三百多克。

水蜜桃皮很薄,果肉丰富,易于生食,入口滑润不流渣子。

桃树主要是嫁接,是落叶乔木。

  三、四月份,桃园一片绯红,从高处远望,桃园就像一张粉红的地毯铺在大地上,给周围的白、紫、绿、黄做衬托。

到了六、七月份,桃子已经一个个缀满枝头,一股沁人肺腑的桃香扑鼻而来,这时人们对桃馋涎欲滴。

现在终于明白孙悟空当初为什么要去蟠桃宴了。

桃子们经过一年的风光,到了冬天也该为下一年做准备了。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是剪枝剪枝剪枝。

一棵树的营养成分不是多余的,它只能给予那些茁壮的幼苗成长,树木和人一样,也需要营养,也会生病。

他们的舍去是为了给明年的春天做好准备。

但总有那么一两棵会死去。

  为什么有的果树可以重生,有的果树会永远死去呢?它们的质地一样,肥沃一样,气候也一样。

它们的失去是悄无声息的,毫无预示的,这就跟春的到来一样。

树是否也有心情,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看到树的外观,但不能理解它们的内心。

我们可以从树的身上发现春,但我们并不了解春天。

人世间的波折又何尝不是树呢?我们面临了冬天的肃杀,大雪纷飞。

我们只能默默期待春,等待再一次发芽结果,等待新生命的降临。

我们或许会为剪枝黯然流泪,但在一个新的春天,他们往往是最好的肥料。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3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
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4   读完了《林清玄散文》,我放下了书本,自己的心还沉浸在书当中,每次读这本书,我总能感觉到一股暖意,我已经将这本书看了2遍,心里暖暖的,原来林清玄经历了这么多我所见不到的事情。

它们好像流水一般在我眼前闪过,很快又消失不见了。

  这是一本散文集,我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看到了其中2篇我最喜欢的。

第一篇是《温一壶月光下酒》,讲述了一些在月光下奏乐的百姓,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有月光下的喇叭手,负琴盲翁。

还讲述了其他经典散文。

读完了这些,我认为林清玄就想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幽静的夜晚,总会有一些人在月光下哭泣,世界上总会有悲剧,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

它不能让所有人幸福。

最后,一定要靠自己不断勤奋努力。

这篇散文集中,我还懂得了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只要心静下来,就能了解更多,得到更多,宁静致远。

在《以水为师》中就讲到了这一点。

  第二篇是《白雪少年》,主要讲了林清玄童年时期到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有《红心番薯》《过火》等散文,让我很难忘。

每位读者都在见证林清玄的成长,包括我。

他的生活十分艰苦,可还是有如此之多的事情,从他父母身上,林清玄学到了很多,让我也懂得了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有好也有坏,有开心快乐,也有痛苦难过。

但是坏不一定就代表不好,好也不代表一定幸福。

努力去享受奋斗的过程才会有成就感。

  读了林清玄的散文,我收获了这么多,我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真的不错。

我都开始准备看第三遍了。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15   “真如白雪一样无暇的少年时光,因为它那样白那样纯净,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融涵。

”   和席慕容作为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有所不同,林清玄的文笔流畅清新,有一种醇香浪漫的情感,平凡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既有女性清新浪漫的情结,又包含男性刚正威严的一面,读来千回百转,韵味无穷。

正如这一篇《白雪少年》,便是用泡泡糖的故事写出了年少时光,写出了母亲的爱,写出了人生荏苒。

  我们谁儿时没吃过泡泡堂?五颜六色的包装纸,甜滋滋的口感,都让我们一群小屁孩儿想方设法吃到嘴里。

“赖在地上打滚,然后一边打滚一偷看母亲的脸色。

”妈妈怕我蛀牙,也总不让我吃糖。

林清玄短短的一句话,就勾出我心中无数的回忆,记得我也曾这般和妈妈耍赖。

是啊,那些岁月虽然在我们的流年中消逝,但借着非常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

林清玄用白雪形容的该是怎样纯情的少年时啊。

  我正走过作者无线缅怀的时光,我对林清玄那些刻在心底的记忆感同身受,倒不是泡泡糖的种种珍贵,而是这白雪一般的少年时光——   功课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沉,竞争越来越大。

这是个快餐时代,我们行色匆匆,无暇顾及其它碎琐的事。

一张保存完整的糖纸,能让我们顿住脚步,坐下来顶认真地回忆过去的种种。

我那时候,在盛夏炎热的午后总不肯午睡,和几个小伙伴买几块泡泡糖,是那种包装纸可以撕下来粘在墙上,再扯下来时便在墙上印好了一幅贴画。

单元楼门口整整齐齐贴了足有上百个,原来总和小伙伴们无比自豪地指点着这几个是我的,那几个是你的。

可到了现在,背着书包脚步匆匆低着头背着单词快步经过却再也不会抬头看一眼。

原来想起来,我也曾有那样天真烂漫的时候呢。

  哦,白雪少年,那白雪般的少年时……。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00字_500字读后感

【第1篇】 听林清玄这三字,莫名的耳熟,但总想不起他是何许人也,寒假期间,在新华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精选》。

这本书外观不像一般书那样封面富丽堂皇,五彩斑斓,而是只有三种颜色,然而显的清新和素雅。

我先来介绍一下林清玄,他是台湾高雄人,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在17岁的时候开始发表作品,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32岁遇见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时出山,四处参法。

而这本《林清玄散文》分为“月光少年”“用岁月在莲上写诗”“清欢”“木鱼馄饨”“羲之送来的桔子”和“金色的胡姬”这几个部分。

不能说他的那篇散文令我印象最深,只因林清玄他写的,本就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感人肺腑的动物故事。

他描写的事物不是浓墨重彩的,只是寥寥几笔就把事情交代的一清二楚栩栩如生了。

描述上,她也不爱用富丽堂皇的辞藻,却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句来描写他的情感。

就拿其中一篇来说——《冰糖芋泥》这是一道乡村的甜点,却是给林清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说只要母亲一做冰糖芋泥,他们便一回家就赶着功课。

到了现在,三十几年的时光流转,那芋泥的味道也变了。

林清玄只用了寥寥数笔,却将事情和感情都完完整整的表达了出来。

林清玄的散文,不像一些作家那般,是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出来的。

他的散文,语调朴实无华,用最质朴的语言讲述故事。

他的作品就像一杯香茗,起初平淡无味,一旦等叶子舒展开来,待人慢慢品味,酸甜苦辣就都尝的出来了。

散文里散落着深远的禅意,在恍惚间意会到他的韵味,那清新的文字,就是一股文学的清泉。

当你翻看这本书是,请细细地去品味,仿佛有一阵清泉流过心间,在顷刻间宁静了你那颗浮躁的心。

【第2篇】 读完了《林清玄散文》,我放下了书本,自己的心还沉浸在书当中,每次读这本书,我总能感觉到一股暖意,我已经将这本书看了2遍,心里暖暖的,原来林清玄经历了这么多我所见不到的事情。

它们好像流水一般在我眼前闪过,很快又消失不见了。

这是一本散文集,我一篇一篇地看下去,看到了其中2篇我最喜欢的。

第一篇是《温一壶月光下酒》,讲述了一些在月光下奏乐的百姓,充满了悲伤和忧虑。

有月光下的喇叭手,负琴盲翁。

还讲述了其他经典散文。

读完了这些,我认为林清玄就想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幽静的夜晚,总会有一些人在月光下哭泣,世界上总会有悲剧,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

它不能让所有人幸福。

最后,一定要靠自己不断勤奋努力。

这篇散文集中,我还懂得了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只要心静下来,就能了解更多,得到更多,宁静致远。

在《以水为师》中就讲到了这一点。

第二篇是《白雪少年》,主要讲了林清玄童年时期到少年时期发生的事情,有《红心番薯》《过火》等散文,让我很难忘。

每位读者都在见证林清玄的成长,包括我。

他的生活十分艰苦,可还是有如此之多的事情,从他父母身上,林清玄学到了很多,让我也懂得了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有好也有坏,有开心快乐,也有痛苦难过。

但是坏不一定就代表不好,好也不代表一定幸福。

努力去享受奋斗的过程才会有成就感。

读了林清玄的散文,我收获了这么多,我郑重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真的不错。

我都开始准备看第三遍了。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作品

林清玄经典散文有《紫色菩提》、《凤眼菩提》、《温一壶月光下酒》、《白雪少年》、《在梦的远方》等。

林清玄(1953年—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在梦的远方》这一世我觉得没有白来,因为会见了母亲,我如今想起母亲的种种因缘,也想到小时候她说的一人故事:有两个朋友,一个叫阿呆,一个叫阿土,他们一起去旅行。

有一天来到海边,看到海中有一个岛,他们一起看着那座岛,因疲累而睡着了。

夜里阿土做了一个梦,梦见对岸的岛上住了一位大富翁,在富翁的院子里有一株白茶花,白茶花树根下有一坛黄金,然后阿土的梦就醒了。

第二天,阿土把梦告诉阿呆,说完后叹一口气说:可惜只是个梦。

阿呆听了信以为真,说:可不可以把你的梦卖给我。

阿土高兴极了,就把梦的权利卖给了阿呆。

阿呆买到梦以后就往那个岛上出发,阿土卖了梦就回家了。

到了岛上,阿呆发现果然住了一个大富翁,富翁的院子里果然种了许多茶树,他高兴极了,就留下做富翁的佣人,做了一年,只为了等待院子的茶花开。

第二年春天,茶花开了,可惜,所有的茶花都是红色,没有一株是白茶花。

阿呆就在富翁家住了下来,等待一年又一年,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年的春天,院子里终于开出一棵白茶花。

阿呆在白茶花树根掘下去,果然掘出一坛黄金,第二天他辞工回到故乡,成为故乡最富有的人。

卖了梦的阿土还是个穷光蛋。

这是一个日本童话,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她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作家可能没有做官好,但对母亲是个全新的经验,成为作家的母亲,她对乡人谈起我时,为我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古灵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散文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

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林清玄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林清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散文 篇1   一位在电影上都演出完美爱情的女明星,现实生活的感情却一再遭到挫败。

  当她接受记者的访问时,感慨地说:“演了这么多年的戏,设想到演自己是最辛苦和失败的,因为演别人时可以根据剧本的情节来演出,但是演自己时,却没有写好的剧本,没有彩排,也没有NG,一旦演坏了,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

”   因此,她说:“演别人容易,做自已难。

”   读了这个报道,我的感触很深,大凡世事皆是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站在岸边时容易客观,身陷洪流时就会迷乱了,   在现实社会,我们可能看到心理学家比一般人有更多的心理情结;
专门为人婚姻爱情的人,自己的爱情婚姻可能一塌糊涂。

  由于真实人生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所以要紧的是活在眼前,让每一个眼前都活在最好的状况,承担此刻的责任,那么结局即使不能完美,过程也没有遗憾了。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林清玄散文 篇2   一位妇人来向我哭诉,她的丈夫是多么不懂得怜香惜玉,多么横暴无情,哭到后来竟说出这样的话:“真希望他早点死。

希望他今天就死。

”   我听出妇人对丈夫仍有爱意,就对她说:“通常我们非常恨、希望他早死的人,都会活得很长寿,这叫作怨憎会。

往往我们很爱、希望长相厮守的人,就会早死,这叫作爱别离。

”   妇人听了,感到愕然。

  “因此,你希望丈夫早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拼命去爱他,爱到天妒良缘的地步,他就活不了啦。

”我说。

  “可是,到那时候我又会舍不得他死了。

”妇人疑惑着。

  “愈舍不得,他就愈死得快呀!”   妇人笑起来了,好像找到什么武林秘芨,欢喜地离开。

  我看着她的背影,想到最好的报复其实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

  林清玄散文 篇3   我和父亲觉得互相了解和亲近,是在我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

  有一次,我随父亲到我们的林场去住,我和父亲睡在一起,秉烛夜谈。

  父亲对我谈起他青年时代如何充满理想,并且只身到山上来开辟四百七十甲的山地,   他说:“就在我们睡的这张床下,冬天有许多蛇爬进来盘着冬眠,半夜起来小便,都要踞着脚才不会踩到蛇。

”   父亲告诉我:“年轻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拼和勇气。

”   那一夜,我和父亲谈了很久很久,才沉沉睡去。

  醒来后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和父亲单独谈超过一小时的话,更不要说睡在一起了。

  在我们的父母亲那一代,由于他们受的教育不多,加上中国传统和日本教育使他们变得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往往使我们有代沟,不能互相了解和亲近。

  经过三四十年的努力,这一代的父母较能和子女亲近了,却因为事情更繁忙,时间更少了。

  从高中时代到现在已经二十几年了,我时常怀念起那与父亲秉烛夜谈的情景,可惜父亲已经过世,我再也不会有那种幸福了。

  我们应该时常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   林清玄散文 篇4   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大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乃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
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
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采莲的'
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

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

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

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
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

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
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

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

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林清玄散文 篇5   搭朋友的便车,去看另一个朋友,车子先走敦化南路,转南京东路,再转中山北路。

  我正注视窗外流过的人、车、树木,开车的朋友突然指着窗外的大楼说:“你看这些人多么有钱,有很多大楼是属于同一个财团,甚至是同一个人的。

”言下颇有羡慕之意。

  “那有什么好呢?背了愈多的财富,放下就更难呀!”我说。

  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上拥有百亿资产,七十岁以上的人,还有很多人每天烦恼去何处开工厂;
清晨就要赶去早餐会报;
中午要看股票行情;
连在路边散个步、吃一碗蚜仔面线也不可得呀!   “像我们没有财富的背累,又没有权势要争夺,也不必拼命去博取名望,想和朋友喝茶就可以出发才是最幸福的。

”我一说,朋友露出了笑容。

  我告诉朋友,我在年纪尚小的时候,常在田间帮忙农作,要扛着稻谷或挑着香蕉在田埂行走,大人的教导里,最重要的一项是放下和提起同等重要,扛起时没有顺势而为,就会“煞到中气”,放下时没有顺势而为就会“闪到腰子”,都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冬日难得的晴天,放下对财富、权势、名声的营谋,去喝今年难得的冬茶,真是感到幸福。

  或者,有百亿资产者也有我们不知的幸福,我们用不着知道,只要我们深知放下的幸福也就好了。

  林清玄散文 篇6   就是一个瓜,也是明明白白,感恩地来面对世界……,我反复地咀嚼着,体味着:大自然向世人所展现的感恩之心是那么简单,美好而纯粹。

花儿因感恩于阳光的热情普照,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云儿因感恩于天空的博大,逝去怨气悄然离去;
鸟儿因感恩于大树温暖的巢穴而在枝头放开歌喉……如果我们时时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世间多可爱,多富有!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感恩是金!   当你急急地走在路上,前面的清洁工打扫路面却刚好挡住了你的去路,你在躲开他时,心里是厌烦还是感激他不停地劳作,使你所在的城市保持了清洁;
当你急着要在没车的时候穿过亮着红灯的马路,却被同行的朋友拦住时,你的心里是埋怨朋友真是死板,还是感激他提醒你遵守了交通规则呢;
当你正想狠狠地报复那个惹你愤怒的同学,却被老师发现制止时,你心里是觉得自己倒霉,还是感激老师制止了你的一时冲动呢;
当你的父母要求你放学按时回家时,你的心里是怨恨父母管得太多,还是感激他们使你没有机会形成泡网,随便交社会朋友的坏习惯呢;
当你的某某同学每次考试成绩都比你更好时,你的心里是对他妒忌,还是感激他一直为你树立了一个努力追赶的目标呢……   生活中的事情,真是数不胜数!你可以去感激,也可以去怨恨。

如果缺乏感恩之情,你的心里就会充满怨恨或不满,就永远不会懂得忏悔,生活就会总是阴郁,烦闷,充满危机。

如果你的心灵能够感受到那其中的恩泽,就会心中充满感激,充满爱,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生活。

你就会谦恭,礼让,温和,就会愿意付出,愿意责己。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种种失败,无奈。

这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变得消沉,萎靡不振 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
你哭,它也哭。

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这才是人生积极的处世态度。

感恩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可能无法把握明天的命运,但我们可以用感恩的心态,努力地过好每一个今天。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人性善之反映。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

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

感恩教育就是让孩子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身边的人,进而关心整个人类。

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使其免于干涸;
它让生命充满生机,洋溢朝气,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它来自我们的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也不须付出代价,关键只在你我一转念之间。

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感恩是金!   林清玄散文 篇7   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

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

  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联。

  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在一生中都没有开展,没有对世界有益,那么他就白活了吧?   我对计程车司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

”   当我这样说着,车于正好穿过有美丽行道树的仁爱路,我看到春天的木棉花是多么美呀!   我们增长自己的智慧,是为自己开一朵花;
我们奉献世界的心,是为世界开一朵花。

  林清玄散文 篇8   每到一个地方,我总会捡一些当地的石头回来作纪念,有些朋友无法理解,会问我:“石头究竟有什么价值呢?”   “石头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它是一个地方最好的纪念,是紧钱也不能买到的。

”我说。

  在我们的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一个石头、一朵野花、一株小草都是在诉说自己的价值,只是有缘的人才能看见罢了。

  一个黑色的石头可能比一张鲜红的缎子更明亮。

  一件母亲缝制的粗布衣裳,却比闪闪发亮的新衣更温暖。

  一棵林间的小树,有时比娇贵的兰花更令人动容。

  甚至连每个人都有存在的理由吧!有些为爱存在,有些为学习存在,有些为生命的美好而存在。

  只有一个人确定了自我存在的理由,才可能成为更自信、更深情、更温柔的人。

  林清玄散文 篇9   去年圣诞节,在电视上看到教宗保禄六世在梵蒂冈的子夜弥撒中“奉香”。

  那是用一个金钵装着的檀香,正点燃着,传说借着这一盏馨香,可以把于民们祈祷的声音上达于天庭。

我看到教宗提着香钵缓缓摇动祈祷,香烟袅袅而上,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

突然想起幼年的一件往事,当我知道佛教道教以外,还有天主教基督教时,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有一次我问父亲,基督教天主教到底与我们的佛教道教有什么不同呢?父亲漫不经心的说:“他们不拜拜,也不烧香。

”这个回答大抵是对的,但后来我发现,“祈祷”在本质上与“拜拜”并无不同,只是一直不知道西方宗教是不是烧香。

  当我看到教宗在圣坛上烧香,那种感觉就使我幼年的经验从遥远的记忆长廊中浮现出来。

教宗手上的一盏香与插在祖宗神案前的香,在深一层的意义里是相同的,都是从平凡的人世往上提升,一直到我们向往的天庭。

  有一回我到印度庙里,发现古老的印度宗教也是焚香的。

  为什么焚了香以后,大上的诸神就知道我们的心愿呢?这个传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不知道。

依我推想,在无形中上升的烟,因为我们不知它飞往的所在,只看它在空中散去,成为我们心灵与愿望的寄托。

  焚香是最奇怪的,不论何时,只要看到一住香,心灵就有了安定的力量;
相信那香不只是一缕烟,而是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借着那一缕烟,聆听了我们的声音。

  一位朋友从外国回来,送我一束西藏异香,香袋上写满了迁延扭曲的西藏文。

由于它来自天寒的北方,辗转那么不易,使我一直舍不得点燃,好像用了以后,它烧尽了,就要损失什么一样。

  春天以来,接连下了几十天的雨,人的心如同被雨腌制了,变酸发霉了,每天在屋子里绕来绕去,真是令人气闷。

  打开窗,那些春雨的细丝随着微风飘进屋来,屋子里总是有着濡湿的气味,有一天,我心爱的一株麒麟草的盆景,因为连日的阴雨而有了枯萎的面貌,我看着麒麟草,心中突然感到忧愁纷乱起来。

  我从柜子里取出那一束西藏异香,在香案上点了一支。

那香比一般庙里的香要粗一些,它的烟也是凝聚着的,过了三尺的地方就往四周散去,屋子里猛然间弥漫着一股清香。

  香给人的感觉是温馨而干燥的,抗拒着屋内的潮湿。

我坐在书桌前,不看书,也不工作,只是静静的冥想,让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忧郁与纷乱缓缓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来。

  我是喜欢雨的,但雨应该是晴天的间奏,而不能是天气的主调;
一旦雨成为天气的主调,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样,交错着找不到一个重心。

然而老是下雨也是无可如何的事,这时就在屋里点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却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凉亭,为我保有了一块于净的土地——那时是,在江南的雨势里,还有西藏草原的风情。

  喝茶常常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情趣,尤其是喝功夫茶,一具小小的杯子,不能一口饮尽,而是一点点细品。

  所有的茶里我最爱冻顶乌龙。

冻顶不像香片那么浮,不像清茶那么涩,不像普洱那么苦,也不像铁观音那么硬;
它的味道是拙朴的,它的颜色是金澄的,可以细细地品尝。

  有一位朋友知道我爱冻顶,送来了一罐收藏多年的陈年冻顶,罐于上写了“沉香”两个字,沉香的色泽比冻顶要浓,气味却完全改变了。

乌龙虽拙,还是有一点甘香,沉香却把甘和香蕴藏起来,只剩下真正的拙,丝毫没有火气,好像是从记忆中涤滤过的;
记忆有时是无味的,却千叠万壑的幽深,让人沉潜其中,不知岁月的流转。

  中国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敬陪未座,我觉得如果有“沉香”喝,它就往前蹿升,可以排到前面的位置。

  最好的当然是在雨天,屋里点起一炷香,当微雨如星芒在屋外浮动时,泡一壶沉香,看烟香袅袅,而茶香盈胸,那时真可以做到宠辱皆忘的境界。

  林清玄散文 篇10   有时候回想起来,我母亲对我们的期待,并不像父亲那样明显而长远。

小时候我的身体差、毛病多,母亲对我的期望大概只有一个,就是祈求我的健康。

为了让我平安长大,母亲常背着我走很远的路去看医生,所以我童年时代对母亲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趴在她的背上去看医生。

  我不只是身体差,还常常发生意外。

3岁的时候,我偷喝汽水,没想到汽水瓶里装的是番仔油(夜里点灯用的臭油),喝了一口顿时两眼翻白,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了。

母亲立即抱着我以跑百米的速度到街上去找医生,那天是大年初二,医生全休假去了,母亲急得满眼泪,却毫无办法。

  好不容易在最后一家医生馆找到医生,他打了两个生鸡蛋给你吞下去,又有了呼吸,眼睛也张开了。

直到你张开眼睛,我也在医院昏过去了。

母亲一直到现在,每次提到我喝番仔油,还心有余悸,好像捡回一个儿子。

听说那一天她为了抱我看医生,跑了将近10公里。

  由于我体弱,母亲只要听到什么补药或草药吃了可以使孩子身体好,就会不远千里去求药方,抓药来给我补身体,可能是补得太厉害,我6岁的时候竟得了疝气,时常痛得在地上打滚,哭得死去活来。

那一阵子,只要听说哪里有先生、有好药,都要跑去看,足足看了两年,什么医生都看过了,什么药都吃了,就是好不了。

有一天,一个你爸爸的朋友来,说开刀可以治疝气,虽然我们对西医没信心,还是送去开刀了。

开一刀,一个星期就好了。

早知道这样,两年前就送你去开刀,不必吃那么多的苦。

母亲说吃那么多的苦,当然是指我而言,因为她们那时代的妈妈,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苦。

  过了一年,我的大弟得小儿麻痹,一星期就过世了,这对母亲是个严重的打击。

由于我和大弟年龄最近,她差不多把所有的爱都转到我的身上,对我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并且在那几年,对我特别溺爱。

  例如,那时候家里穷,吃鸡蛋不像现在的小孩可以吃一个,而是一个鸡蛋要切成四洲(就是四片)。

母亲切白煮鸡蛋有特别方法,她不用刀子,而是用车衣服的白棉线,往往可以切到四片同样大,然后像宝贝一样分给我们。

每次吃鸡蛋,她常背地里多给我一片。

有时候很不容易吃苹果,一个苹果切12片,她也会给我两片。

有斩鸡,她总会留一碗鸡汤给我。

  可能是母亲的照顾周到,我的身体竟然奇迹似的好起来,变得非常健康,常常两三年都不生病,功课也变得十分好,很少读到第二名。

我母亲常说:你小时候读了第二名,自己就跑到香蕉园躲起来哭,要哭到天黑才回家,真是死脑筋,第二名不是很好了吗?   但身体好、功课好,母亲并不是就没有烦恼。

那时我性格古怪,很少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都是自己一个人玩,有时自己玩一整天,自言自语,即使是玩杀刀,也时常一人扮两角,一正一邪互相对打,而且常不小心让匪徒打败了警察,然后自己蹲在田岸上哭。

幸好那时候心理医生没有现在发达,否则我一定早被送去了。

  那时庄稼囡仔很少像你这样独来独往的,满脑子不知在想什么。

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发呆,我就坐在后面看你,那样看了一下午,后来我忍不住流泪,心想:这个孤怪囡仔,长大后不知要给我们变出什么出头,就是这个念头也让我伤心不已。

后来天黑,你从外面回来,我问你:你一个人坐在田岸上想什么?你说:我在等煮饭花开,等到花开我就回来了。

这真是奇怪,我养一手孩子,从来没有一个坐着等花开的。

母亲回忆着我童年一个片段,煮饭花就是紫茉莉,总是在黄昏时盛开,我第一次听到它是黄昏开时不相信,就坐一下午等它开。

  我15岁就离家到外地读书了,母亲因为会晕车,很少到我住的学校看我,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她常说:出去好像丢掉,回来好像捡到。

但每次我回家,她总是唯恐我在外地受苦,拼命给我吃,然后在我的背包塞满东西。

我有一次回到学校,打开背包,发现里面有我们家种的香蕉、枣子;
一罐奶粉、一包人参、一袋肉松;
一包她炒的面茶、一串她绑的粽子,以及一罐她亲手淹渍的凤梨竹笋豆瓣酱一些已经忘了。

那时觉得东西多到可以开杂货店。

  那时我住在学校,每次回家返回宿舍,和我一起的同学都说是小过年,因为母亲给我准备的东西,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

一直到现在,我母亲还是这样,我一回家,她就把什么东西都塞进我的包包,就好像台北闹饥荒,什么都买不到一样。

有一次我回到台北,发现包包特别重,打开一看,原来母亲在里面放了八罐汽水。

我打电话给她,问她放那么多汽水做什么,她说:我要给你们在飞机上喝呀!   高中毕业后,我离家愈来愈远,每次回家要出来搭车,母亲一定放下手边的工作,陪我去搭车,抢着帮我付车钱,仿佛我还是个3岁的孩子。

车子要开的时候,母亲都会倚在车站的栏杆向我挥手,那时我总会看见她眼中有泪光,看了令人心碎。

  要写我的母亲是写不完的。

我们家5个兄弟姊妹,只有大哥侍奉母亲,其他的都高飞远扬了,但一想到母亲,好像她就站在我们身边。

  母亲常说:有很多梦是遥不可及的,但只要坚持,就可能实现。

她自己是个保守传统的乡村妇女,和一般乡村妇女没有两样,不过她鼓励我们要有梦想,并且懂得坚持,光是这一点,使我后来成为作家。

  作家可能没有做官好,但对母亲是个全新的经验,成为作家的母亲,她对乡人谈起我时,为我小时候的多灾多难、古灵精怪全找到了答案。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