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米博体育/ 正文

水漫兰桥二人转韩子平董玮

admin2023-12-28米博体育19 ℃0 评论

如何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1 ————专业导引课心得 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的专业,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与精神面貌,全面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与修养。

而且,学好这门专业后,它将不仅仅是优秀的谋生手段和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一个人的全部。

然而,学好它却实是不易的。

这里,我将对如何学习该专业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首先,要努力培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渴望熟悉、了解、研究、领会某种对象的一种心理指向性,它在人的需要和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常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如果培养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浓厚兴趣,那么,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渴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就会有一种昂扬、奋发、不怕任何困难的斗志,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知之”到“好之”到“乐之”,是治学过程中的三个台阶,而兴趣则是攀登这些台阶的重要动力。

另外,从某种角度讲,兴趣源于动机和理想,源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对于培养和形成高尚的个人生活情趣、开阔的社会历史眼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高雅的文化道德修养,以及提高表达、写作、宣传、交际、思维能力等等,都是十分适宜的。

当我们在祖国文学的光辉宝库中采撷奇珍异宝时,当我们在祖国语言的甘美源泉中痛饮琼浆玉液时,那种巨大的乐趣和幸福,非身历其境者是难以领略的。

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钻研下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其次,要大量阅读作品,尤其是大量阅读原著。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领域,是整个汉语言文学,其中既包括语言文学理论,又包括具体的文学作品;
既包括近现代语言文学,同时包括古代语言和文学;
学习和研究汉语言文学,要同时涉猎大量哲学、史学、经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等各方面的文献,这就要求我们要大量阅读作品。

但是就不久前首都师范大学在网上公布的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 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的阅读存在不少问题。

作家作品进入大学生阅读前十名的是:鲁迅、张爱玲、金庸、郭敬明、余秋雨、刘墉、安妮宝贝、痞子蔡、巴金、余华。

由此可看出,大学生的阅读存在的问题: 1、阅读面偏狭。

大学生与教师讨论较多的是女性文学,占62%。

选作论文的作家也集中于张爱玲、余华、池莉、沈从文、鲁迅、金庸和苏童等少数几个人。

2、另一方面,阅读有困难。

一些学生不喜欢读现代文学作品,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因为“远离当时的语境”,难于理解;
有人不喜欢读残雪及寻根文学。

因此,有此问题的学生必须要改变这种不好的阅读现状,尽力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大量阅读又是培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有效途径。

再次,要注意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好坏。

(一)要认真分析各门功课的特点,了解各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抓住学习重点,避免平均用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文学类。

包括古代、现代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学史;
以及文学理论等。

作品侧重在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主要的文学作品,要把功夫花在理解和 2 熟悉有关作品的作者、创作时间、创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情节、矛盾、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写作线索、段落结构、主要人物形象、社会影响、体裁、作品的隐含深义、构思特点等等方面。

学习作品选,必须认真阅读原著不能只看教材不看作品。

文学史重在介绍文学发展的历史情况,因此,要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入手,抓住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流派、文学团体、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原因、历史影响等等。

学习文学史,既要抓纵的历史发展线索,又要抓横的时代剖析。

文学理论重在介绍文学的本质、构成、特点、流派、创作过程、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及外部因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学和文化的论述、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种种探讨,等等。

自学文学理论,应当在理解概念、术语、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上着力。

2、语言类。

包括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理论。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有文选、通论和常用词三大项;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则主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文学、修辞及语言的本质、发展等方面的理论。

学习古汉语文选,要努力理解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章的含义,特别是重点记号的字形结构、词性、词义和用法特点的分析,搞清句子的语法结构,并结合课文积累常用实词和常用虚词。

学习古今汉语和语言学的理论,要突出对概念、术语、语言规律、构成情况、变化特点等的理解。

3、写作、逻辑类。

写作包括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两个方面。

写作理论着重介绍各种体裁的文章的构成、特点、写作方法、构思过程等,应该结合文章的体裁来掌握理解,切忌生吞活剥。

写作实践则要求运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文,不断提高观察、分析事物和提炼主题的能力,提高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和写作水平;
因此,要经常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逻辑则专门介绍人类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特点等,学习中要特别强调对概念、术语、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二)要加强记忆。

知识的仓库要靠记忆来充实,记住的东西越多,人的知识越丰富,智力就越发达。

记忆有两种: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机械记忆就是不管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是充分理解、完全搞懂之后再去记忆的;
有时恰恰相反,是在记住之后再去慢慢消化理解的。

有许多知识,如一些重要的定义、规律、特点等,也需要考生一字不漏地死死记住。

有时,机械记忆又往往是逻辑记忆的前提和基础。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文专业的理论说程和理论内容很多,死学理论不但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掌握;
而联系实际,不但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习也就活了。

例如,学习写作理论的文章分类,可以随手拿一份报纸,看看上面的各种文章各属哪一类,以及为什么;
学习现代汉语中的层次分析法,可以随手找一段文章,把里面的每个句子都作一番分析,等等。

有些实际问题,如果觉得解决不了,那就再回过头来重新学习教材内容,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对经过反复思考而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应随时记在“问题汇集”本上,主动向别人讨教。

总的来说,要想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我们应从自身出发,更好更快的进入专业学习的最佳状态,主动思考,积极听课,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多与别和老师沟通,不心急,脚踏实地,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畏难情绪,不断总结,与其他学生交流各自心得。

3。

如何学好文学?

  A 文学分类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

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
五四"
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

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
古诗"
"
古风"
,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

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

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
今体诗"
"
格律诗"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

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

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
截律诗之半"
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
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
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
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
兮"
字。

  6、新诗  又称"
现代诗"
,指中国"
五四"
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

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
吟"
"
曲"
"
引"
"
叹"
"
篇"
"
调"
等均称"
乐府歌行体"
,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
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
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
六义"
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

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
大赋"
,以抒情为主的叫"
小赋"
,接近于散文的称"
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
赋"
,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
赞"
"
颂"
意。

  古人"
辞"
"
赋"
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
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

二者的区别是:"
辞"
在句中或结尾多用"
兮"
以调节音节,而"
赋"
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

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

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
气势"
,骈文讲"
气韵"

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
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
倚声填词"
)。

又叫"
曲子词"
"
长短句"
"
乐府"
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
词"
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大部分都分为片(段),"
片"
也叫"
遍"
或"
阕"
,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

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
五四"
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
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

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

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

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

其源出于六朝"
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

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

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

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

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

每回开头常有诗词。

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
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

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

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

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
形散神聚"

形式自由,写法灵活;
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

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

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

《原君》(黄宗羲)  ②辨;
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又称奏章、奏议。

《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

《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

《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

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

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
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

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
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
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
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
俗谣俚曲"
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
散套"
"
套曲"

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

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

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

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

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
四折一楔子"
,"
楔子"
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
末"
"
旦"
等。

  B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
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
用具体代抽象;
用特征代本体;
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
大锅饭"
代抽象的"
平均主义"
)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
雷锋"
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三千丈"
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
芝麻粒儿"
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
出来"
与后一事物"
下火"
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
说反话"
--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
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不必"
惊诧莫名"
,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
联珠"
)、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C 学好文学关键在于积累。

  文学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文学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

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

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

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

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

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

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

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

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文学水平自然也提高了。

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

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
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
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

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

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以上是本人学习文学方法的简单归纳,愿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按照下面的做,或许你会有收获。

  提高文学能力靠的是慢功,有的人说考文学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

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

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文学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

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文学,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

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

现在的文学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

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

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

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

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

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

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

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文学老师的介绍。

教我文学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

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

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

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

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

”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

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

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

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

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

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

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

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

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

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

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文学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

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

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

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文学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

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文学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

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  大概就说这么多了记得加分啊!!。

二人转韩派弟子有潘长江以及春晚合作“过河”的闫淑萍等,他们都是韩派大师韩子平的徒弟。

韩派开拍大师叫韩子平,被称作二人转皇帝,代表作《回杯记》《马前泼水》《水漫蓝桥》等,韩子平是专业二人转院团演员,是名副其实的...。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