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ng体育/ 正文

好散文的标准-好散文的标准是什么

admin2023-12-29ng体育19 ℃0 评论

怎样才能写好散文

  什么是散文呢?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
“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
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

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

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

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

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

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

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

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

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

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
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

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

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

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

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

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如何写散文?  A、感受生活 觉察幸福  ——散文写作应有丰富感受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

有个十岁的小胖墩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突然大叫:“我想去死,所有的菜都吃过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妈妈听了感到震惊,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大夫开了一贴药“粗茶淡饭”,并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觉察不到幸福。

现在得这种病的还不少”。

读了这只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母亲的心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已被一些过度的关心与爱护湮没了。

为人子、为人女都已习惯了这种关心与爱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麻木。

小胖墩生在福中不知福,丝毫不知道母亲的爱,更无幸福可言。

同学门是否有小胖墩现象呢?要写好散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

同学们也许会说,有什么可感受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海洋中不乏美丽的感觉浪花,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去捕捉它。

“师生之间”就是学校生活中的永恒的话题。

课内外师生间林林总总的事何其多,日久天长师生间结成的友谊何其深厚,但为什么就不能“动于衷而形于言”呢?因为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从未细细品味过。

同学们一定记得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的几个细节吧,作者的感受是多么细腻。

他就真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蔡老师爱他们,所以蔡老师鞭子高高举起带最后却轻轻落在石板上。

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场景,都会给学生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只是平时你不去注意罢了。

  “父母之情”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写作母题。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成为写亲情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作者把蕴积在心中已久的对父爱的感受,通过父子间平凡的交往表现得真实细致,令人感动不已。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

”同学们,当你外出旅行和求学离家之际,依依惜别的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忙这忙那,惟恐不周,也许你会感到不耐烦或多此一举。

我们千万不要象小胖墩一样麻木,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因为深深地爱着你。

也许要等到在外生活不便时,才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想想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你是多么幸福。

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份礼物、一道摆设,无不包含自己独特的含义,用心去感受,“心动”才有“行动”。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感受丰富起来呢?  (1)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注意观察,用心去感受。

观察能丰富自己的感受。

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受就会发觉,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是在这平淡中诞生的。

坚持写日记能捕捉每天生活中的浪花,使心灵敏感,情感细腻。

  (2)唤醒同情心。

因为同情心是心灵震颤的重锤,同情是一种天性,是人们所有感情的出发点。

它不仅是针对弱者,实质上,它是对美好事物的关心和怜悯。

雪莱曾帮助一位盲人。

一位盲人乞讨时说:“自幼失明,生活悲惨”结果所获无几。

雪莱给他改了一下。

“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

”施舍者如云。

因为雪莱进行了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如两眼看不见的话该有多痛苦,这就是一种感受,雪莱就是用自己的感受激发人们的同情心。

同学们,当你为希望工程捐款时,是否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仔细品味人生,你心湖的涟漪就会荡漾起来。

生命的长河可以没有风啸浪吼,但不能没有细小的涟漪,让它们永远跳荡在你的生命之河中吧,感受生活,觉察幸福,这是构思散文的前提。

  B、谁持彩练当空舞  ——散文写作的内在线索  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重新露脸,天空常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造成的。

在下雨时或者雨后,空中充满着无数个小小的能偏折日光的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时,不仅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如果角度适宜,就成了“长桥卧波”的虹。

空气里的水滴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

空气中的水滴越大,虹越鲜艳;
水滴越小,倘若像雾滴那样大时,红色越淡就形成了白虹。

  散文写作与虹的形成何其相似。

当情感的阳光或高昂激越、或挚语缠绵、或热烈明快、或沉郁婉转,在生活的水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如果切入角度适宜,那么就一定能写成一篇像彩虹一般美丽的散文。

当然,生活中的水滴是指那些能折射思想情感的人、事、物、景,否则,就只能是苍白无力像白虹一样的文章。

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是以情动人的,这情感的阳光——抒情,可以说是散文的内在线索。

如果没有了这情感的阳光,那么,生活中的水滴再多、再大,也只能是水滴。

  情感的阳光指的是真挚自然而丰富的感情。

散文作家林非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真情是散文的灵魂。

赵丽宏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情感之弦,它会不时被生活中的动人景象拨动。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生动地记录下心头之弦的颤动,就会是成功的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作者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所焕发出的充满无限生机的散文精品。

再看学生选文中的佳作,无论是写景的《金色的草原》,还是写人、记事的《祝福》、《一张珍贵的照片》,更不用说《寄情红枫》、《往事的鲜花》等,都被深深的情感浸透着。

毋须多举例就足以说明,凡是散文,必有一根内在的情感线索。

当然,必须做到内在线索和外在线索的统一。

外在线索是行文线索(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移,情节发展等),它受内在线索的制约,总是紧紧地 扣住内在线索。

如习作《父亲和母亲》,小作者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外在线索,扣住自己对父母的敬佩爱戴之情这一内在线索构思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散文。

  同学们,用你的真情渗透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事物景,选择适宜的角度,运用恰当的语言将真情外显,那么,你就能“手持彩练当空舞了”。

  C、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作写作应形式灵活  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些驰骋绿茵场上的足球猛将吧,它们一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其目标是为了把小小足球踢入球网。

他们中间有高高跃起用头冲顶足球入网的1·90米的阿根廷队巴蒂斯图塔;
有远距离射门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内的意大利队维埃利;
有近距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门的巴西队金左脚卡洛斯;
有四米开外大力抽射使球应声入网的罗马尼亚队哈吉;
还有轻轻一拨让球滚入网底的英格兰队欧文。

球星们或头顶、或脚踢、或远射、或近攻、或力取、或巧夺,灵活自如、异曲同工,均能命中,真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文创作也如踢足球,形式自由灵活。

正如 著名作家柯灵所说:“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

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

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

它可以是激越的风景,也可以像大江在月光下静穆地流动。

在散文的园地内,最宜于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  但不管采用何种结构方式,何种表达形式,其目的是明确的,即文章要有“思想的光亮”,“多一些感情色彩”,应该像一面窗户,“透过它,人们可以望得更远、更高,看见更多的东西,引起深思和遐想” 散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一篇文章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两种为主,也可以把这几种方法融于一炉综合使用,用得好也能出彩。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综合使用的典范。

  散文的结构、体裁、题材也是灵活多样的。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冰心的《小橘灯》,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
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刘白雨的《灯火》运用的是将一根红线串起生活珍珠的组合式结构,但都能很好地表现主旨。

新时期人称是“散文艺术的春天”,散文突破了“物——情——理”的创作模式。

近几年来,散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意识流动式结构。

即由客观的事物或情景引起主观意识的“自由联想”和“抒情独白体”。

如郭枫的《在雨中,我看到蒲公英······、》、何为的《东京夜话》、赵丽宏的《诗魂》等等。

曹明华开创的“青春独白体”尤受青年学生的喜爱。

就题材而言,它是自我人生体验的真实流露,如选文《红棕色的美丽》、《青春来临》等。

小作者探索自我的多极化,其中有生命的乐趣、性情的流露,更有人生的顿悟、哲理的演绎。

这种随笔式的体例正如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言:“随笔的特点和写法就在一个‘随’字上。

乘兴放笔,兴尽而止。

不去管有没有主题,不去管结构是否完整,不去管语言是否精当,任自己内心的感受自由自在地挥洒······”,我们是否可以说“创作有法,写无定法。

”朋友,把满怀的激情聚于生活的细节,把人生的心酸和苦难以真诚的语气叙述出来。

吸取前人创作的精华,创出自己独特的写作思路,像球星们一样展露自己的才华和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写出感动自己且打动读者的文章,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

  怎样写好散文呢?让我来告诉你:  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是寄托在具体的景物之中,因而作者在处理这些景物时,常常有多种处理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相应地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对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散文理解散文,作用是非常大的。

现归纳如下,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优选  景物各异,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但选取何种景物应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才能使文章情景交融。

  如,《荷塘月色》中的第2、5、6自然段用很多笔墨写路上、塘边的树,但有名称且多次提及的只有杨树和杨柳,而有的却只字不提,或"
不知道名字"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因为,本文要表露的是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淡淡哀愁和难得偷来片刻消遥的淡淡喜悦,其氛围是静谧清幽,因此选取属阴柔美类的植物杨和柳,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又如《故都的秋》,由于作者追求的是清、静、悲凉的特定情调,所以作者不写暖色调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公园商场,而偏偏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而且以为花的色彩是蓝色或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其余的景,也都以冷色调为主。

由此可见作者的苦心。

  2、组合  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

如《故乡的榕树》第4自然段,以小溪、鹅卵石、少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组成了特有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有的文章以单调的自然景烘托人的活动,如《风景谈》中的"
石洞雨景"
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使促膝谈心的一对男女的内生活得以展现,也使大自然顿时生色。

其实,古诗词中更多此类名句。

温庭筠《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以六个典型意象勾画出乡村东方破晓时分的意境,把"
早行"
写的极生动逼真,真可谓诗中有画。

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0个名词点染出萧瑟苍凉凄怆的氛围,漂泊在他乡异地的游子形单影只、孤单寂寞的形象跃然纸上。

以上诗句不用动词,全用名词组合。

  3、设境  即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

如《天山景物记》中的"
迷人的夏季牧场"
,落日、红光给群山、草原、蒙古包、牧群、牧女镀上了金碧辉煌的暖色光芒,表现出千里牧场的富丽安祥和牧民的欢乐。

这里的落日、红光便是黄昏时的背景底色。

《风景谈》中"
桃林即景"
选定花时已过却没有一个桃子的特定时段,景物本身平淡无奇、土气十足,但茶社中的青年却使风景值得留恋,这样便表现出人类的崇高精神填补自然的贫乏,突出内生活充实的人对风景的点染和主宰,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4、对比映衬  散文中的景,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来曲尽其妙。

如《绿》以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的太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水太暗来反衬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还有《风景谈》"
沙漠驼铃"
选取漫漫黄沙、哄哄火响的热空气、驼马的枯骨等极其单调平板的意象与驼阵、猩红的大旗、悦耳清脆的铃声构成鲜明的对比,使境界全活,令人鼓舞。

此外《天山景物记》以日影衬森林枝叶茂密,以水声衬幽静,以鸟鸣衬幽深,以红火光衬幽暗,借以表现天山森林的树高林密,也是异曲同工。

  5、想象与联想  有些景物较为平常,也无特别引人之处,画面是静态的,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但散文家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巧为安排以化腐朽为神奇,使画面动起来,活起来了。

这里,想象和联想就成了必要的处理手段。

《荷塘月色》中以"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一句将作者和读者一下子由北京清华园带到了遥远的江南水乡,带到了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之中。

正是凭借着想象和联想,作者营造了诗意般的艺术氛围,读者才能得到美妙的艺术享受。

  此外,想象和联想还常常表现为引用神话传说。

因为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现时性的,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内涵也更为丰富。

如《天山景物记》由天然湖想及哈萨克少女的眼泪,既点出湖的神奇又使不幸和幸福相对比,表现天山牧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长江三峡》中的巫山神女、大鱼驮屈原、《雨中登泰山》的洗头盆、虬在湾也是明证。

  散文以景取胜,以情动人,而找到进入散文宫殿的钥匙是准确理解文意所不可缺少的,掌握散文描写的方法其作用也在于此。

  以上都是粘贴别人的回答或是网上的经验之谈  但就我 个人而言 很想说的是:  写散文和随笔一样,都需要自己在不经中发觉的灵感或是唯美的事物,只不过散文重于感情和事物的描绘,而随笔则是一种想之所想,书之所想。

还是觉得先在生活中不要很刻意地寻找,而是在不经间感悟,有了很多的平常中的理,汇聚多了便成了情感的上升,自然就会有自己想要和想写的东西,一旦成文,你就会发现那是种美丽。

总之不是为了写散文而写,而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自己的感觉而生活。

自然就会出现你冥冥中未能料及的感动自己的句子和短小的文章。

  如果真想在短时间有所获得,就读些美的句子和文章,先刻意的背些,等到有了自己的情感和东西时候,就可以加之以转换成自己的东西拉。

如果可以,也可以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记下来汇总,也可以平时多记日记,关键不要为了刻意,而是真正想写了 才写出来~~~~  一句话,感情多了,思绪长了,就会出现好的文字O(∩_∩)O~~~~。

怎么写好散文?

多看书籍,摘录好词佳句,天天积累,自然就写好了.还有要看有用的.如何写好散文 文体一词,有种种含义,各人不同的理解。

其一,专指文章之体制。

或曰体裁。

我国古典文论里的“文体论”、“文章流别论”、“文章辨体”说等,就是对文章体制(体裁)的论说。

其二,指的是文章的本性,偏重在风格上。

如简炼,如舒徐,如清新,如刚健,如沉雄,如秀丽,如凝重,如流美……等等,由于文章的体制、风格。

同作家的个性、人格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往往将文体同作家艺术风格联系一起,如所谓“冰心体”,周作人的“小品体”,梁遇春的“伊里亚体”,鲁迅的“杂感体”,……等等;
可是,在一篇文章里,其体制上的特点,同其体性上的特点,又常常是结合着的。

比如鲁迅杂感文的“体制”,同其“简炼”的“体性”的统一;
再如,称梁遇有的散文为“中国的伊里亚体”,那是由于他的散文在体制与体性上,都有点像英国十九世纪散文家查理.兰姆(笔名伊里亚,著有《伊里亚文集》)的随笔散文。

因此,人们在使用“文体”这一概念的时候,有时专指散文体制;
有时系言散文之体性;
有时则兼有双重含义,仅有所侧重而已。

这里所论之“文体美”乃是指体制与体性统一的,以作者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诸种因素融合形成的散文形式美。

一、文体美之于散文 读一篇散文,我们首先触感到的是它的文体。

正是通过其文体,而逐步感受其思想内容的。

所以斯密兹在《小品文作法论》里这样说:在文学上,文体的可爱是无法形容,而不是超越一切的,适如栩栩的礼仪之于社交。

甚至认为:“在文学史中。

文体每每较思想能永垂不朽”,“一个人所说者,并没象他用什么方法说出那样重要”,“小品文作家的成功与否,是靠其文体”。

为说明这一论点还作了一个比喻:如有一乡下少年,在一车房里,向你背诵哈姆莱特伟大的独白,虽则或许字字背得十分准确,然而你却觉得其平凡适如该少年;
倘如由一大戏角背诵出来,则你好象“在闪电光下读莎士比亚”。

的确,优秀的文体,能够使我们在读散文的时候,产生特殊的美感和快感。

李广田说,读英国散文家玛耳廷的散文,其自然而流利的文体,“每令人感到他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一座破旧的老屋里,在幽暗的灯光下,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他在低声地同我们诉说前梦,把人引到一种和平的空气里”。

同样,冰心的文体,常常将读者引进一个如冰雪般澄澈的境界,聆听她温柔的低诉;
周作人的文体,则又仿佛把我们带到一座雨中的“江村小屋”,一面饮茶,一面听他平淡而有深味的闲话;
读徐志摩的散文,犹如在华采纷呈,瞬息变幻的夕阳里,听雨后乱泉的直流,狂流;
而读梁遇春的散文,则仿佛仰首夜空,看满天星珠的闪烁……。

散文文体之美,确实是丰富多采,不可形容的。

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曾说: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炼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

《圣经》文学,是否“空前绝后”,我们姑且不论;
但是,既有“高超”的思想、又有优秀的文体,两者完美结合,才有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这确是文章至理。

所以,我们在不断锻炼思想的同时,不可不重视锻炼自己的文体。

二、文体美之主要表现 诚然,每位作家的散文,都有自己的文体美;
但是,就散文这一体裁本身来说,在文体美上有什么特殊要求。

共同特色呢? 我想,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精悍、清新、流动。

散文文体应当是精悍的散文的文体,首先应当是精悍的。

我们从浩繁的论述散文特点的文字里,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散文是一种最精悍的文学体裁。

所以,仅从形式上着眼,散文的精悍,同文体的精悍是合二而一的。

散文文体的精悍,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反映生活的集中。

前面已经讲过,“集中在一点上”,“尖锐地”反映事物,是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

一篇散文,总是力求把一件事物、一种感受的最精彩的一点写出来。

最忌材料的庞杂、冗漫。

尽管有时旁征博引,说古论今,但其材料也是经过了精心剪裁取舍的。

如周作人的《山中杂记》,无论从取材,还是从行文上看,乍读都给人以支离、繁杂的感觉,但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其“杂”中有“精”,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

每一章文字,皆有一统一的主旨和情调。

二是语言的精确。

我们说,散文的语言既要简炼,又要畅达,简炼与畅达统一的基础就是准确。

没有语言的精确,状一物,写一事,费辞甚多,尚不能达情尽意,又何谈文体的精悍!杨朔的文体,是众所公认的短小精悍,干净利落的。

显然这是同他语言上的精确、简炼分不开的。

试以他对散文《海市》开头几句的加工修改为例:初稿是:我的故乡蓬莱是座偎山抱海的古城,景致却不错。

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

特别是城北丹崖山陡乱壁上的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

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只望见海天茫茫、那种空明清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五脏六腑洗得于干净净。

经过三次修改,(一、二两次修改稿的文字在此从略),最后定稿发表时的文字是这样的:我的故乡蓬莱是个偎山抱海的古城,城不大,风景却别致。

特别是城北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更有气势。

你倚在阁上,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

通过两稿比较,可以看出:两处较多的、重要的改动是: (1)将初稿中的文字:“景致却不错。

不是小,倒也有点小小的”删去,改写成:“城不大,风景却别致”。

由原来的十五个字,锤炼作七个字。

文字减少了大半,而对蓬莱古城特点的描写,却更加准确而突出了。

(2)将初稿中的“你走到阁上,倚着栏杆一望”,改为“你倚在阁上”,既交待出观景的地点,又写出观景者悠然自得的情趣;
而将那“一望”的动作留给下文:“一望那海天茫茫……”这就写出了那种放眼远望的开阔气势;
又将“空明清碧”改为“空明澄碧”,而“清”作“澄”,不仅词义更加精确,而且读起来也感到音调更加铿锵和谐了。

不难看出:初稿的文字不够准确、简炼;
定稿的文字,则十分简洁,故其文体也显得短小精悍了。

三是表意的透彻。

透彻,这是更深刻的精确。

散文的状物写景,表情达意,不只要求一般的清晰、准确,而且还总是力求做到非常的强劲、透彻。

所写的内容,不光使人一目了然,而且还要有“力透七札”之感。

这种透彻,也就是老舍说的“一针见血”地把事物写出来的功夫。

读透彻的描写,会使人感到有着“剥去一层”的明晰,古人云:“剥去一层,方有至理可言”,犹如“凿开顽璞,方始见玉”。

散文家的文字,不论是抒情、描写或议论,都应当有这种开璞见玉的透彻。

透彻同真正的含蓄并不矛盾。

真正的含蓄,可以说是透彻的极致,是透彻的一种“变形”的表现。

批评家们认为:艺术上的“朦胧”,是一种“深奥之明白”;
“幽默”,实在是一种非凡的“机智”;
“反语”,正是把真相看穿的产物。

总之,上面所说的“集中”、“精确”、‘“透彻”,乃为文体精悍的三要求。

散文文体应当是清新的美好的文体给予读者的感觉,总是十分清新的。

就象郑振择所描述的那样:譬若清新的朝曙,皎洁的夜月,翠绿的森林,澄明的碧湖,今天看他是如此的可爱,明天看他也是如此的可爱,今年看他是如此的美丽,明年乃至无数年之后看他,也固是如此的美丽。

…… 如何得此清新之文体呢?主要途径有二: 一是洗去陈词滥调。

一篇散文,如果文字中夹杂一些陈词滥调,就象是皎洁的夜月被云彩遮掩,澄碧的湖面漂着一些纸屑、油垢,其皎月。

碧湖给人的清新之感,便消失了。

二是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文体。

郑振择在《新与旧》一文里,着重谈的就是新形式的创造。

他说:我们称某某体的文艺为新的文艺,乃是说,这种文体是新鲜的,是尚待大作家去运用他的,他的声是清新的,他的形是特异的,可以使厌见厌闻陈腐文体的人,心神为之一爽,并不是说所有这种新的某某体的作品都是好的。

他的文章里,还批判了所谓“旧皮袋装新酒”的观点,他说:“我们要知道旧的形式既已弃敝而使人厌倦,即使有天才极高的人,有意境极高的想象,而一放在旧形式中,亦觉的拘束掣肘,蒙上了一层枯腐的灰色尘,把意境和文才都毁坏无遗”。

清新的文体,常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爽,具有引人人胜的魁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那些散文名字的文体,之所以使人“可爱”,甚至有不少人争相模仿,其原因就在它是“清新”的,不仅在语言文字上,务去陈词滥调,而且在构思上,结构上,描写手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

当前,我们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文体上的进一步解放和创新。

读者渴望读到文体清新的散文;
作者应当在对于那些散文名家优秀文体认真研讨、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自己的新文体。

散文文体应当是流动的散文的文体,应当象是一泓清泉那样的活泼流动的,而决不能如一潭死水那样的停滞和沉闷。

文体的流动,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在语言文字中的有节奏的前进。

我们正是伴随着这种有节奏的流动,感受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曲折、起伏的。

使人有时人新地。

时见新意之感。

构成文体流动美的因素,主要是语句的变化。

短句的排比,给人以快速的流动感,象:卷地的狂风,爽利的冰雹,倾落的骤雨,震惊的疾雷,呵呵!千万铁甲中的金鼓的鸣声,无量数的健儿呐喊…… 这种急促的节奏,快速的流动,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急风暴雨、电闪雷呜、瞬息变幻的气氛。

再如: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种流动不仅是快速的,而且是有力的,它简直象是一道急流,打着漩涡向前流去。

长而散的句式,给人的流动感是缓慢的。

这种流动,是很适合于娓娓叙事和绵绵抒情的,如:进屋里来便见你的影子更显得黯淡了,我就取笔在你的影子周围描出一个轮廓,你的影子渐渐的模模糊糊地,朦朦胧胧地化为缕缕的青灰的雾痕袅移着,我凝目望那烟子直扯着一根线穿出了窗棂以后,才觉到有些什么失掉了。

我惘然对着你遗留下的黑曲线的轮廓掉下一滴泪来。

这种缓慢的流动,好似一根扯不断的长丝那样袅娜、缠绵。

句子的省略,或倒置,又常常给人以跳动、闪烁感。

如:“这笑容仿佛在那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作者在“我曾”后面使用了省略号;
后面,不说“便坐在窗口下默默的想”,而将一个“想”字,分成两个层次,在第一个“想”字后,跟进一个“默默的想”,形成一种流动的跳荡和闪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作者独自默想时的思绪活动状态。

再如: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荡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

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
自然与人生,是调谐。

这里,排比、倒装、省略的句式造成一种跳荡、闪烁而又湍急的流动美。

三、文体美之构成 如前所述,文体美乃是一个“以作者个性为主导,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诸种因素融合成功”的整体美,而不是一枝一节的美。

约翰生在谈到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方法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断章取义的赞扬莎士比亚,好比卖屋的人拿一块砖到市场上去做广告。

研究任何人的作品,都不能以一斑论金豹,须总观全局,看它所生的总印象如何。

上乘的作品的佳胜处,都在总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练。

文体的“佳胜处”,即“文体美”,也都在“总印象”,而不在“一章一句的精炼”。

比如前人评司马迁之文:“连山断岭,峰头参差”,“如画长江万里图”,“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
评韩非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且有“渊然之光,苍然之色”,评周作人文体,曰“舒徐自在”,“平和冲淡”;
评冰心文体,曰“温柔隽丽”,“一清如水”,评朱自清文体,曰“真挚清幽”;
评鲁迅文体,曰“简炼得象一把匕首”……,很显然,这些评语,都是文章给人的“总印象”,非就文章的“一章一句”而言。

作为“总印象”的文体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三大类,一是方法的:二是语言的,三是性格的。

(一)方法的。

每个散文家都有表现思想感情的习惯方法。

这方法,包括构思、剪裁、结构、描写等具体特征。

一般来看:在构思上寻找意境,或找出“焦点”的构思方法,易使文体富有“诗画境”的精致美;
反之,只牵着一缕情思,围绕一个中心(题旨)即兴发展的写法,易使文体显出“行云流水”般的舒徐美。

在剪裁上对材料,严格取舍,删繁就简,再三剪裁,其文体常如疏竹、瘦石,清朗、玲珑;
反之,谈古论今,东拉西扯,旁征博引,其文体也自有一种潇洒劲儿,但弄不好,就会失之于支离、散漫。

在结构上布局精巧者,其文体显得谨严有致;
大开大阖者,其文体显得气势磅礴;
顺势行文者,其文体显得自由流动。

在描写上工笔细描,其文体有柔腻之美;
夹叙夹议,其文体有朴素之味;
冷嘲热讽,其文体必使人感到严峻刻峭;
反语暗喻,其文体常使人觉得蔼然有趣。

总之,表现方法上的特征,都是构成散文之文体美的重要因素。

(二)语言的。

在文体美的构成上,语言的因素,似乎比方法的因素更重要。

周作人在《志摩纪念》一文里,谈到散文流派时,有这样一段话:……志摩可以与冰心女士归在一派,仿佛是鸭儿梨的样子,流丽清脆,在白话的基本上加入古文方言欧化种种成分,使引车卖浆之徒的话进而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文章,这就是单从文体变迁上讲也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了。

确实,文体变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和标志,就是表现工具语言上的变化。

我们说,语言并非是构成文体美的唯一因素,但确是一个较“方法的”因素更为重要的因素。

诸如:文字的精确、简炼,必然带来文体的明晰、简洁;
词藻的丰富、华美,常使文体显得繁褥、浓丽;
多用长句者,其文体自有一种浩瀚流转之势;
而短句的排列,又使文体显得精悍、紧凑;
古文成分稍多一些,其文体常有简古之风;
而多用口语者,其文体自有活泼之趣。

偶句,使文体凝炼。

散句,使文体流动;
排比,给文体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重复,给文体带来一唱三叹的节奏;
…… 还有,如字音的清浊,语调的低昂,节奏的快慢等等,所有这语言上的种种因素,都深刻、有力地影响着散文文体的特色。

而一个作家的性格,他的文体美,也是通过他的语言具体表现出来的。

象徐志摩散文的那繁富而艳丽的词藻,那排比而自由的句式,那抑扬而变化的音调……,无疑正是徐志摩的自由华丽文体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个人主义、乍喜乍愁、热烈冲动的性格的具体体现。

(三)性格的。

构成文体美的因素,不仅有“方法的”,“语言的”,还有“性格的”。

有人说:文体“绝对不是一个个别的品性,却是一个人所有智识和道德的总集合,适如光之于别的集合住而成为日球”。

这话是颇为中肯的。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文体美的构成上,作家的性格,乃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这是因为:不论是“方法的”或“语言的”选择,无不受着作家性格的制约;
同时,作家的性格,又无不暗暗透入“方法的”、“语言的”因素中去。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正是结合作家性格来分析其文体、风格的。

他说,鲁迅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尽是诛心之论”,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把主题道破,文字“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其文体“简炼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而周作人则性喜平和、中庸,作文追慕朴素自然,故其文体舒徐自在,平和冲淡。

他评论冰心,曰:“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女士的生命,亦即是女土的文章之极致”。

其它像:朱自清、丰子恺、叶绍钧、许地山……;
其文体的特征,无不一一同其生平、性格有直接关系。

只不过作家的性格在文体构成上的作用,是暗中调合、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具体分析文体构成的诸种因素时,它常常被忽略,而不被单独拿出来加以论述。

实际上,如果我们忽视了性格的作用,那么,在文体美上所表现的异采纷呈的现象,便难以得到圆满的解释。

怎样才能写好散文?

散文形散神聚,种类繁多,最主要的有三类,叙事类散文、抒情类散文和议论类散文。

无论是哪种散文“形散”都表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选取材料的丰富性。

“神聚”则体现在文章表现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

即一条体现中心的主线始终贯穿全文。

对于中学生来说,因为阅历尚浅,从一两件事中很难将主题写得深刻,不妨用散文的形式通过多个事件的片断式组合,将自己的感悟鲜明突出的表现出来。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散文呢?老师认为,我们得先了解散文的结构形式。

散文结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对比式结构、时间发展式结构……1、总分式结构,是指文章先总写作者的感悟,然后再分写多个事件如何触发作者情感的。

2、并列式结构,是指在一个统一的主线下作者将多个事件或景物串联,共同表达一个集中的中心思想。

3、层进式结构,是指作者通过多个事件或景物的追忆和抒写,将思想情感层层推进,达到一个彻悟的最终目的。

4、对比式结构,是指作者在选材时选取几个相互对立的事件来对比,通过对比来突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

5、时间发展式结构,多以时间的推进,事件的发展,个人情感的成熟为线索,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上的感悟。


因此,散文的组材结构不同,也就意味着散文的线索也不同,一般以“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变化为线索”、“事件发展为线索”、“情感变化为线索”……。

怎样才能写好散文

  【概 念 】   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及其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写景散文---借景抒情 分析意境;
咏物散文---托物言志 析象征意义    【要 素】   1、景物:景物的特点 2、情:作者的内在情感 3、意:文章的主旨   写景、物是手段,是依托,抒发情感才是目的;
散文的“情理”是归宿;
散文的“情理”往往体现在抒情议论的文字当中。

   【阅读鉴赏的步骤】   1、读前抓信息,初步感知内容:   (1)标节数(2)研标题、作者、时代背景(3)抓首尾段   2、通读全文,分析形象(景、物)的特征:   (1)找准形象: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 情、特定物件 (2)抓住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
内在----品格 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蕴涵(3)分析语境,概括特征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
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 ②提炼词语概括: 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3、根据形象的特征,把握情和意:   (1)写景类散文:把握景物中作者的感情及对景物的思想态度 (2)咏物类散文:感悟作者在物中所赋予的象征(3)咏物类散文:感悟作者在物中所赋予的象征、抒发的感情(意愿、人生观点、情感态度)    【理清思路和结构】   (1)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点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2)咏物散文:由物后及人    【赏析艺术手法】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2)咏物散文---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象征    【总结】 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 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 志的凭借与依据。

作者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象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

因此,对所托之物形象的理解和 把握是托物言志散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