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博奥体育/ 正文

季羡林先生作品特点-季羡林先生的作品

admin2023-12-29博奥体育20 ℃0 评论

季羡林传的序言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

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各领域,几乎都留下了季老探索的足迹。

追究季羡林之成为“杂家”的起因,是当代学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也是学界学人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季先生自己轻描淡写地把原因归于“偶然性”。

季羡林一生和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

季羡林的散文被当做整个中国近一个世纪知识分子心理变迁的缩影,蕴含着的一种流动着的一贯的人格精神。

季羡林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写作风格广有涉猎、汲取:《史记》的雄浑,六朝骈文的浓艳,陶渊明、王维的清新,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流畅灵动,《红楼梦》的细腻,《儒林外史》的简明。

这样写出来的散文,或如行云,舒卷自如;
或如流水,潺湲通畅;
或加淡妆,朴素无华;
或加浓抹,五色相宜。

长达数千字的,不厌其长;
短至几百字,甚至几十个字的,不觉其短;
全都灵活方便,得心应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描绘风景,都淋漓尽致,自然天成。

在他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封一邑,都能焕发光彩,增添情趣。

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沦人情世局而颇具文彩,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

对于自己的文章,季老曾说:“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

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这才是季先生文章真正感人的缘由吧!“真情、真实、真切”是季羡林的处世原则。

在将近百年的风雨人生中,先生一直秉承“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
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
唯有真切处世,方能心阔坦荡。

”先生说过,自己喜欢的人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
骨头硬,心肠软;
怀真情,讲真话;
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
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
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
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
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在我们外人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季先生自己的人生写照呢?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学术上的成就、极具感染力的文自、朴素、高贵的人格,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仁珪说,季老的过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这不仅仅是像他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还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这个浮躁的时代,和这位学术坚守者的宁静与单纯。

斯人仙逝,给公众造成巨大的心理空缺,使得大众精神偶像的投射又失去了一个对象。

这是先生的宝贵之处。

“风雨百年,铸造的是品格;
大浪淘沙,沉淀的是真金。

”“斯人已去,功过成败皆虚;
沧桑正道,将上下而求索。

月白风清,一代巨擘长存天地;
德高望重,万古芳名永留人间。

”这是人们悼念先生的语句。

在悲哀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了对“国学复兴”的思索。

这也许是先生对国人的最后赠予了吧!近日,由季羡林先生生前最后一位学术助手蔡德贵写作的最新版《季羡林传》面市了。

作者以一名季门弟子的独特视角和纪实的手法,详细地讲述了季羡林先生曲折的求学生涯,以及他的学术研究、业余生活等等,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这是对先生的缅怀,也是先生精神的传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一位刚考上北京大学的新生去学校报到。

当天事务确实很多,拿饭票,领学生证,铺床,买热水瓶等。

这位新生带着沉重的行李,不知任何是好。

恰巧对面走来一位老人,新生以为是个工友,就问老师傅可以替他看看行李吗?没想到老人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后来新生就去忙了,直到傍晚,这位同学才想起自己的行李还在校门口让老人看着呢。

他满心愧疚地就往校门口跑,但心里并没抱多大希望。

谁知那位老人依旧颤巍巍地站在那等他,新生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二天入学典礼,新生才发现这位老人就是著名学者,当时北大的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这位新生想到,自己竟把季老当成了老校工,耽误了他老人家那么长时间,心里惭愧极了,于是给季老写了一封诚恳的道歉信。

季老在回信中写道:“因为你是学生,当年我和你一样,不过你对我的称呼是对的,无须更正,我就是一名普通老校工。

希望将来你也能成为一名校工,年龄大了的时候就做一名老校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任何的夸张和溢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先生高贵的人格。

我还记得自己当初看到这个故事时心里的惊奇和感动,同时是多么羡慕能够沐浴先生恩泽的人们。

本书的作者蔡德贵先生就是他们的其中一员。

1996年,经过季羡林的同意,蔡德贵开始撰写《季羡林传》,这本书于1998年推出。

蔡德贵当时回忆说,季羡林对写他自传的要求是“实事求是,不要溢美”。

蔡德贵先生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作品的语言朴实生动,叙事准确完整,引文巧妙广博,结论水到渠成,讲求以事实动人,以真情感人。

蔡先生所著的《季羡林传》也成为国内唯一一部得到季先生首肯的传记作品。

2009年,在原著的基础上,蔡先生又作了适当的修改和重要的补充,使作品更加完美。

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助手,作者得以比寻常人更接近和了解季先生,因此可以说,这部作品也更为生动和真实。

作者在书中力图借鉴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本雅明的写作方法,“试着用先生的引文构成这部传记”。

齐鲁故土、清华求学、德邦十年、沙滩创业、燕园春秋、*磨练、不息奋斗,一幕幕、一件件,风风雨雨,近百年的人生就这样娓娓道来。

幼年的季羡林常常忍冻挨饿,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先生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

到了济南后,没有了饥饿的威胁,这时的季羡林贪玩、调皮,并非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也是在这时候,培养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让他受益终身。

中学阶段的季羡林,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取得了“四连冠”的好成绩,并大量涉猎了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

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季羡林得以亲聆陈寅恪、郑振铎等大师的教诲。

毕业后的季羡林迫于生计,回到高中母校教了一年国文,使他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他选择了出国留学。

德国的求学生涯枯燥而辛苦,取得了博士学位,原以为终于可以回到祖国,谁知爆发的战争,使他的在德国的时间延长为十年。

对祖国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让他更加成熟。

在归国期间,和当时国民党政府所设大使馆的“斗争”,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机智、勇敢的季羡林。

归国后,得到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先生的赏识,季羡林受聘于北京大学,并一手创建了东方语言系,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

经历了“*”十年的磨砺,季先生庆幸自己没有说谎,并利用在传达室看守大门的时间,完成了《罗摩衍那》的大部分翻译。

恢复了自由的先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面对这些,先生的朴素和真诚没有改变。

退休的先生并未“退职”,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老表走新时”,因而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散文创作又到达一个高峰。

2009年7月11日,先生突然辞世,留给了国人无尽的哀思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先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还是对人生品格的不懈坚守,都是我们后辈小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

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

”。

季羡林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季羡林的代表作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清塘荷韵》、《牛棚杂忆》、《佛》、《留德十年》等。

1、《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

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

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

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

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

2、《清塘荷韵》《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于2009年去世。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3卷。

3、《牛棚杂忆》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4、《佛》季羡林先生作品,书中主要是关于佛教的研究,全书具体收录了:《再谈浮屠与佛》、《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佛典中的“黑”与“白”》、《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我和佛教研究》等文章。

5、《留德十年》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

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

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

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季羡林代表作品

季羡林的代表作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清塘荷韵》、《牛棚杂忆》、《佛》、《留德十年》等。

1、《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

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

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

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

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

2、《清塘荷韵》《清塘荷韵》作者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于2009年去世。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3卷。

3、《牛棚杂忆》季羡林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4、《佛》季羡林先生作品,书中主要是关于佛教的研究,全书具体收录了:《再谈浮屠与佛》、《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佛典中的“黑”与“白”》、《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我和佛教研究》等文章。

5、《留德十年》七十多年的生命像一场春梦似的逝去了。

这样的梦并不总是像"春宵一刻值千金"那样轻灵美妙。

有时候也难免有惊涛骇浪,龙蛇竞舞的场面。

不管怎样,我的生命像梦一般地逝去了。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