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b33体育/ 正文

沈从文散文文案有趣-沈从文散文文案有趣的故事

admin2023-12-29b33体育19 ℃0 评论

湘行散记好句赏析30处?

(1) 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

这真是诗。

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

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

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

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赏析】静:心静,宁静,沉静一切都与自然之中开始,融于自然的声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自我的心如止水,万物的沉寂安静,一切哦度是如此的祥和随意!随之飘逸的情感思绪,是那么的温馨!(2)倒茶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白脸长身头发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两粒水晶球儿,见人只是转个不停。

【赏析】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写出了倒茶的女孩子的外貌特征。

用比喻修辞和动态描写写出了眼睛的明亮,灵动。

(3) 他那言语比喻丰富处,真像是大河流水,永无穷尽。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他”想象力丰富,经常大量运用比喻修辞。

(4) 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

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

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赏析】水乡的特色。

乘船出行的惬意,就是随时都可以在朦胧中感受水流的声息,那丝丝不断的流水,似乎是无声却又是如此的清脆!在如此的行进中,对爱人的思念是如此的真切(5)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

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赏析】简单的几句话描写出了一个将军的生涯,从一默默无闻的马夫,冲冠一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而他的人生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剧情,成为了纵横沙场令敌人胆寒的将军,革命的队伍就是由无数这样的优秀的勇敢的人凝聚成!。

湘行散记佳句和赏析

1.湘行散记好句摘抄及鉴赏一定要鉴赏 (1) 这时真静,我为了这静,好像读一首怕人的诗。

这真是诗。

不同处就是任何好诗所引起的情绪,还不能那么动人罢了。

这时心里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无间。

我在温习你的一切。

我真带点儿惊讶,当我默读到生活某一章时,我不止惊讶。

我称量我的幸运,且计算它,但这无法使我弄清楚一点点。

你占去了我的感情全部。

为了这点幸福的自觉,我叹息了。

【赏析】静:心静,宁静,沉静一切都与自然之中开始,融于自然的声息,感受到自然的宁静,自我的心如止水,万物的沉寂安静,一切哦度是如此的祥和随意!随之飘逸的情感思绪,是那么的温馨! (2)倒茶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白脸长身头发黑亮亮的女孩子,腰身小,嘴唇小,眼目清明如两粒水晶球儿,见人只是转个不停。

【赏析】 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写出了倒茶的女孩子的外貌特征。

用比喻修辞和动态描写写出了眼睛的明亮,灵动。

(3) 他那言语比喻丰富处,真像是大河流水,永无穷尽。

【赏析】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他”想象力丰富,经常大量运用比喻修辞。

(4) 船是只新船,油得黄黄的,干净得可以作为教堂的神龛。

我卧的地方较低一些,可听得出水在船底流过的细碎声音。

前舱用板隔断,故我可以不被风吹。

我坐的是后面,凡为船后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

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赏析】水乡的特色。

乘船出行的惬意,就是随时都可以在朦胧中感受水流的声息,那丝丝不断的流水,似乎是无声却又是如此的清脆!在如此的行进中,对爱人的思念是如此的真切 (5)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一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个马夫。

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使用什么写成的! 【赏析】简单的几句话描写出了一个将军的生涯,从一默默无闻的马夫,冲冠一怒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而他的人生由此展开了轰轰烈烈 的剧情,成为了纵横沙场令敌人胆寒的将军,革命的队伍就是由无数这样的优秀的勇敢的人凝聚成! 2.湘行散记好句摘抄加赏析 湘行散记好句好段: 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 他们既诚实,又年轻,又身无疾病。

他们大人会喝酒,会做事,会睡觉。

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

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仔,鸡鸭肯孵卵。

他们女人会织布,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够诗意的笔触,朴实的土地,温柔的人情,一个简直像神话一样美丽,静静地发生在世外桃源的故事。

“豪华落尽见真醇”,《边城》以充满山林乡土气息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古朴醇厚的山水长卷。

围城1 我的快乐都是微小的事情。

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没有欲望只能说是麻木不仁。

短暂的瞬间,漫长的永远。

鸟的翅膀在空气里振动。

那是一种喧嚣而凛冽的,充满了恐惧的声音。

一种不确定的归宿的流动。

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总是需要一些温暖。

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和任何人无关。

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我大概是一只鸟。

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

所以一直在飞。

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

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

不管在哪里,碰到谁。

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

但是快乐太单纯,所以容易破碎。

我从来不自欺欺人。

我只看真实。

聪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

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

她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我会惧怕孤独吗?我只是偶尔会感觉寂寞。

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快乐的流泪。

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喜欢的就要拥有它,不要害怕结果。

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会永远都不再见面。

有些人是可以被时间轻易抹去的。

犹如尘土。

我仿佛被一个极熟的人喊了又喊,人清醒后那个声音还在耳朵边。

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他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宇宙万汇在运动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

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二十岁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

那个烟馆门前常常坐了一个年纪四十来岁的妇人,扁扁的脸上擦了很厚的一层白粉,眉毛扯得细细的,故意把五倍子染绿的家机布裤子,提得高高的,露出水红色洋袜子来。

见士兵同火夫过神时,就把脸掉向里面,看也不看,表示正派贞静。

若过身的穿着长衣或是军官,他便很巧妙的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且故意娇声娇气喊叫屋中男子,为她做点事情。

我同兵士走过身时,只看到她的背影,同营副走过时,就看到她的正脸了。

这点富于人性的姿态,我当时就很能欣赏它,注意到这些时,始终没有丑恶的感觉,只觉得这是“人”的事情。

我一生活下来太熟悉这些“人”的事情了。

比城市里作“夫人”“太太”的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时间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尘成土,把一些傻瓜坏蛋变得又富又阔 “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

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

我觉得犹豫起来了。

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甚么人接亲,或是甚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象是命令又象是请求的说着;
若无甚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

去一会儿,或停顿在甚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甚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

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甚么也不用害怕。

若到寨子里去玩时,还常有人打了灯笼火把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

三三觉得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情。

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像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

3.湘行散记好句摘抄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

我生平只看过一回满月。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凡是我用过的东西,我对它总发生一种不可言说的友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但我也安慰自己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

我先以为我是个受得了寂寞的人,现在方明白我们自从在一处后,我就变成一个不能同你离开的人了……想起你我就忍受不了目前的一切了。

我想打东西,骂粗话,让冷风吹冻自己全身。

我得同你在一处,这心才能安静,事也才能做好。

4.《湘行散记》内容概括,五句优美句子赏析,300字的读后感 读《湘行散记》,我感受到对历史的感悟静静流淌而过。

文字虽如水,过儿无痕,却沉淀下了,太多叹息。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

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
有可爱纯朴却沦为妓女的妇女;
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
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
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
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
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族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

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

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

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军队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

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

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5.《湘行散记》的读书笔记,要句子赏析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一 第一次读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说《边城》,那如抒情诗般行云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底。

时隔三年,我再度捧起了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记》。

刚读几页,一种莫名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

是的,是那种故友重逢的欣喜与感动!还有谁能像沈老这般笔触柔软地如春天里盛开的第一朵桃花,如云气氤氲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语堂说过,没有什么目的心的阅读最快乐。

沈老的这本书恰如一副装帧精美,引人入胜的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赏并不自觉地陶醉其中。

不会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生动。

沈老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流、水手、小船、落日、云影都微微地敷上了一层闲适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行走。

仅有黑白两种主色,却晕染出多层次的质感。

墨黑纸白,画面澄明清澈,简洁美丽。

景物灵动,俊秀轻盈,宛如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读《鸭窠围的夜》有感

在《湘行散记》中有一个名篇,名叫做《鸭窠围的夜》。

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是,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的路上的所见所闻。

表面看来是回乡的游记,但作家着重表现了湘西的历史与未来,以及当前现实的湘西与作家创作中构筑的审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经带上文化反思的意味。

夜本是黑暗、寂静的,但在沈从文的笔下,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场景都描写得生动、自然,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既体现出鸭窠围热闹的气氛,又让人们对人与自然这一话题有了新的思考。

同时,文章也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写了鸭窠围夜中的人、景、物,极具文学色彩和诗意。

结尾段中,作者又通过声音和色彩,将先前所讲的内容升华,告诉读者那“原始”的生活几乎是恒古不变的,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使读者极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真挚吐露出自己的感情,彰显出沈从文独有的特色,是整个《湘行散记》中最为动人的文章。

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如何赏析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赏析《鸭窠围的夜》是《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名篇,是沈从文散文代表作。

1934年沈从文回乡看望病重的母亲。

他和张兆和商定写信报告旅途的情况,这些书信后来结集为《湘行书简》,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正是根据这些书简写成的。

《湘行散记》表面看来是回乡的游记,但作家着重表现了湘西的历史与未来,以及当前现实的湘西与作家创作中构筑的审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经带上文化反思的意味,沈从文藉散文自由、灵活地抒发心曲。

而《鸭窠围的夜》是作家在夜泊鸭窠围这个静谧的夜晚把心曲吐露的更为真挚、优美、感人,是整个散文集中最为动人的篇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篇章,我们必须首先弄清这篇文章的时态和沈从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的态度,这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羊叫和湘西世界内在的联系,才能进一步刺探到作家隐秘的感情和心理。

一、沈从文对“过去”的眷恋沈从文最好的文章都是写水上的文字,《鸭窠围的夜》亦不例外。

他自己说:“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景”,“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1](P44)沈从文正是通过对他熟悉的辰河流域的出色描写,为现代文学开拓出了一片神奇的湘西世界。

为了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必须弄明白文章的时态。

文章主要写作者夜泊鸭窠围的所见所感,这是“现在”时态。

夜本是寂静的、黑暗的、单调的,然而作家笔下的鸭窠围的夜却是灯火辉映、充满了人物活动、有着音乐般和谐丰富多彩的夜,这是凭“现在”时态根本没法完成的,所以作家运用了想象,运用了自己过去的经验甚至亲身经历。

文章中沈从文明白地写下:“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2](P450)所以在《鸭窠围的夜》中,与其说沈从文描写的是“现在”,不如说描写的是“过去”,写的是活在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沈从文记忆中的“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14岁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可以说对辰河流域的人和物了如指掌,这些经历成为他以后创作的基本素材、用之不尽的宝藏。

赵园也发现了沈从文创作的时态问题,她在《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一文中尖锐地指出,沈从文的湘西诸作一般不强调时态,“即使叙述中指明了‘现时态’,这‘现在’也像一种凝固的时间,它把‘过去’包含在自己之中,却拒绝接纳‘未来’。

”[1](P522)为什么拒绝接纳未来?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给出了答案:“民国二十三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

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

”[1](P56) “民国二十三年”是1934年,也就是沈从文这次回乡探亲真实的所见所感。

但是在《鸭窠围的夜》中作家着重表现的不是这种“堕落”,而是蕴蓄了“抒情诗气分”的美,这种美是存活在作家的记忆里——甚至还可以说并非真的是记忆,而是想象和创造,是沈从文虚构出来的一个世外桃源、一曲乡村牧歌,一首爱与美的赞美诗。

文章中有大量的动词可以为证,如“想象”、“仿佛看到”、“估计”、“明白”等,这些词表明了作家所写的夜有很多是推测、想象和演绎的。

正因为现实是一种“堕落”的趋势,所以沈从文拒绝接纳“未来”,拒绝现代文明带给湘西的负面影响。

但作家为了表现湘西的自然美、人情美和人性美,所以不得不去记忆的宝库挖掘“过去”的矿藏,因而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用想象和过去的经验虚构出来的。

二、沈从文对水手和妓女的三重态度沈从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的态度不同于一般的作家,而理解沈从文对他们的态度又是理解这篇散文的关键。

概括说来,沈从文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发生在辰河边“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之间不过是原始的嫖客与妓女的钱色交易,在常人看来应该是进行批判的丑恶,然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

因为他们光明正大,平常自然,就像常人饮水吃饭。

妇人和水手的对话犹在耳边:“一个晃着火炬停顿在大石间,一个便凭立在窗口,‘大老你记着,船下行时又来!’‘好,我来的,我记着的。

’‘你见了顺顺就说:会呢,完了;
孩子大牛呢,脚膝骨好了。

细粉带三斤,冰糖或片糖带三斤。

’‘记得到,记得到,大娘你放心,我见了顺顺大爷就说:会呢,完了。

大牛呢,好了。

细粉来三斤,冰糖来三斤。

’”[2](P448)这场对话真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平常男女的琐言碎语,经沈从文天才的捕捉,便充满了诗意。

他的弟子汪曾祺评论道:“真是如闻其声。

这样的河上、河下喊叫着的对话,我好像在别一处也曾听到过。

这是一些多么平常琐碎的话呀,然而这就是人世的生活。

”[3](P186)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常自然的,这是沈从文的第一重态度。

与五四时期的启蒙作家不同,沈从文不是以启蒙者自居来审视或同情他笔下的人物,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底层弱势群体之中。

“妇人手指上说不定还戴了水手特别为从常德府捎来的镀金戒指,一面唱曲一面把那只手理着鬓角,多动人的一幅画图!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

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

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的农人生活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

”[2](P450)所以,沈从文在描写他们的悲哀与欢乐时身同感受,平等是沈从文对待他们的第二重态度。

沈从文说:“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

这些人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即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为可信。

”[4](P13)沈从文甚至赞美水手和吊脚楼妇人,认为“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 [2](P466)。

沈从文对于社会宝塔底层挣扎而生命顽强一类人物怀着“近于基督的悲悯”,他就像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同时也照亮了这些人物身上所蕴涵的诗意。

赞美是沈从文对待他们的第三重态度。

沈从文之所以为他们披上神圣的光辉,这是源于作家独特的历史观照。

在他写给张兆和的书信中认为,我们平常所读到的历史是帝王将相争权夺利相互杀戮的历史,这是一部“最笨的人相斫相杀”的历史,它忽略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

而在这些人的身上也存在着可敬的庄严、挣扎的努力和生命的高贵,是值得赞美的。

[5](P62)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之关系当然存在丑恶的一面,但沈从文却把目光聚焦在美好的一面,这是他独特的选择。

沈从文说:“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6](P77)沈从文在看待这些男女时正是用的“艺术家的感情”,所以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眼光选择。

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P54)其目的是“从一个乡下人(笔者注:沈从文经常以乡下人自称、自居)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的怀疑。

”[1](P55)自鸦片战争以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寻找中华民族自强自新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多数的作家都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文明,激烈地批判封建主义,比如鲁迅。

但来自“乡下”的沈从文却与众不同,他往往对现代文明持批判的态度,比如他的都市小说,他把目光投向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湘西世界,企图在那些青年男女身上发现保存在中华民族肌体中健康的因子。

他对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描写,目的是“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P58),从而振奋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知莫如其弟子汪曾祺,他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沈先生常在水边,逝者如斯,他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是‘历史’。

他想的是这块土地,这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

他的散文不是晋人的山水诗,不是要引人消沉出世,而是要人振作进取。

”[3](P179)汪曾祺抓住了他老师作品的三昧。

而这也是沈从文创作湘西诸作的良苦用心。

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不会对沈从文对水手和妓女的赞美态度感到奇怪。

三、羊叫的象征《鸭窠围的夜》中的羊叫,一直回响在耳边:“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

”这匹羊的叫声愈是固执柔和,愈使人忧郁,仿佛一个击中了读者心灵的音符,在心头萦绕不已。

“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

”这真是沈从文的一个神来之笔。

更为要命的是“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2](P448),最多还能活十天八天。

这匹小羊这样叫着,而它的母亲因寻不见孩子一定也这样“固执而又柔和”地叫着。

沈从文先生真是有一种“近于基督的悲悯”,对于一匹羊尚且如此,何况对于蕴涵着“乡土抒情诗”的青年男女。

羊叫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是夜曲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音符,化成了全篇的象征。

沈从文在八十年代初为戴乃迭翻译他的英文作品集《湘西散记》的序言中写道:“这个小册子表面上虽只像是涉笔成趣不加剪裁的一般性游记,其实每个篇章都于谐趣中有深一层感慨和寓意,一个细心的读者,当很容易理会到。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易行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一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1](P145—146)这匹羊的生命即将结束,平凡男女这种卑微的生活也难维持下去,这正是沈从文触到的“一点东西”——美之生命的消逝,所以“心里软和得很”。

青年男女平凡卑微的生活难以维持下去,宣告了湘西世界的终结。

而湘西投注了沈从文几乎一生的热诚、感情和艺术才能,已经从一个现实存在变成了艺术世界,甚至成为爱与美的理想。

所以湘西世界的破灭,代表这沈从文理想的破灭,他有一种幻灭感。

这种情感在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也出现过,汪曾祺在《又读〈边城〉》中说:“《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一九三三——一九三四)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3](P217)但在《鸭窠围的夜》中还没有正面表现,只是一种沉痛的隐忧,而到了长篇小说《长河》才有正面的表现,这时的沈从文已是沉痛的哀号了。

湘西受到一种巨大的势能的摧毁以及社会变化中出现的一种“堕落趋势”,辰河流域的这种“变”,是作者内心最大的“沉痛和隐忧”。

“大约到午夜十二点,水面上却起了另外一种声音……像是一个有魔力的歌唱,单纯到不可比方,也便是那种固执的单调,以及单调的延长,使一个身临其境的人,想用一组文字去捕捉那点声音,以及捕捉在那长潭深夜一个人为那声音所迷惑时节的心情,实近于一种徒劳无功的努力。

”[2](P452)作者在这里突出声音的一个关键词——“单调”。

沈先生不得不走出船舱看个究竟,原来是渔人捕鱼:“河面一片红光,古怪声音也就从红光一面掠水而来。

原来日里隐藏在大岩下的一些小渔船,在半夜前早已静悄悄的下了拦江网。

到了半夜,把一个从船头伸出水面的铁兜,盛上燃着熊熊烈火的油柴,一面用木棒槌有节奏的敲着船舷各处漂去。

身在水中见了火光而来与受了柝声惊走四窜的鱼类,便在这种情形中触了网,成为渔人的俘虏。

”这是沈从文绘声绘色地为我们描写的渔人捕鱼的场景。

沈从文弄明白了后,回到舱中,依然默听着那个单调的声音,展开了心中的感想:“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

那声音,那火光,都近于原始人类的战争,把我带回到四五千年那个‘过去’时间里去。

”[2](P452)这种单调、原始人与自然的战争,正是辰河流域的“常”,沈从文“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习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

”[1](P59)辰河流域的“常”与“变”是沈从文创作的基本模式与主题。

沈从文在《〈湘西散记〉序》中说:“(《湘行散记》)乍一看来,给人印象只是一份写点山水花草琐琐人事的普通游记,事实上却比我许多短篇小说接触到更多复杂问题。

”[1](P144)以我们所讨论的《鸭窠围的夜》来看,信然。

四、小结 沈从文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1](P50)“人性”有善有恶,自古就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两派哲学的斗争。

有的作家着重表现“性恶”,比如张爱玲,但沈从文在湘西诸作着重表现“性善”(而在都市诸作则着重表现“性恶”)。

所以沈从文的“人性”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善良、热情、诚实、朴素、雄强,这些都是美好的品质,当然不应该随着现代文明而消失,因而它具有永恒的魅力,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永恒的主题。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正是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

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经沈从文的描绘、渲染、想象、点化,火光与杂声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个圣境”[2](P459),成为一首优美的小夜曲。

“人性”之光的点点灯火永远闪烁,温暖着寒夜中人们的心房。

《鸭窠围的夜》是人类永恒的夜,它以不可言说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圣而高远的境界。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