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杏彩体育/ 正文

余秋雨散文作品阅读摘抄-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

admin2023-12-29杏彩体育21 ℃0 评论

余秋雨散文作品

余秋雨散文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何谓文化》、《摩挲大地》、《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等。

1、《文化苦旅》是当代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

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

该书获得了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台湾最佳读书奖。

2、《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年,历时两年有余。

为了写作此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3、《霜冷长河》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4、《千年一叹》是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图书,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一本日记。

在千年之交2000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公里行程中的经历。

5、《行者无疆》为余秋雨的游记随笔,记录了作者在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

它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书分南欧、中欧、西欧、北欧4卷,收录散文80篇。

余秋雨感叹:“欧洲文明确实优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传统和现代文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

”余秋雨因《行者无疆》获得2002年度台湾白金作家奖。

余秋雨散文简略摘抄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我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散文简略摘抄,希望大家喜欢。

  余秋雨散文简略摘抄:   1、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

明明一个大男人却不能对任何稍稍大一点的问题作出决定,频频找领导倾诉衷肠,出了什么事情又逃得远远的,不敢负一点责任。

在家里,他们训斥孩子就像顽童吵架,没有一点身为人父的慈爱和庄重;
对妻子,他们也会轻易地倾泻出自己的精神垃圾来酿造痛苦,全然忘却自己是这座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情感楼宇的顶梁柱;
甚至对年迈的父母,他们也会任性赌气,极不公平地伤害着已经走向衰弱的身影。

  2、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青春冲撞沉淀成了雍容华贵,连繁重的社会责任也有可能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

  3、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构成了自我嘲弄。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山的陡坡。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什么,上了高峰又抓住不了什么。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4、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

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5、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

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是那些爬满皱纹却还未苍老的脸。

  6、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

世上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在中年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便是证据。

  7、中年人的坚守,应该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

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失踪了,昨天的敌人无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

  8、到了该自立的年岁还不知道精神上的自立,这是中国很多中年人的共同悲剧。

  9、习惯了郁闷的,只能延续郁闷;
习惯了卑琐的,只能保持卑琐。

而且,由于暮色苍茫间的体力不支、友朋散失,郁闷只能更加郁闷,卑琐只能更加卑琐。

  10、中年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自己的老年。

  11、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这种说法不是为了奉承长辈。

  12、请不要小看这“
照顾”
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13、天天期待着上级的指示、群众的意见、家人的说法,然后才能跨出每一步--这是尚未精神断奶的标志。

  14、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静下来的周际环境和放慢了的生命节奏加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15、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饱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出自老人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

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

  16、我一直认为,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

  17、只有在中年树起独立的桅杆,扬起高高的白帆,唱出响亮的歌声,才会有好风为你鼓劲,群鸥为你引路,找到一个个都在欢迎你的安静港湾,供你细细选择。

  18、但是,我们无数次看到了,一个窝囊的中年抵达不到一个欢快的老年。

这正像江河,一个浑浊的上段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段。

  19、如今天天节衣缩食、不苟言笑、忍气吞声,都是在争取着一个有尊严、有资财、有自由的老年。

关于《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通用5篇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

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

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

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

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

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历史,浓缩人生。

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一个多年的梦,为一份童真。

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

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

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

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

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

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
官员"
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

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

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

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解。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2  

这段时间重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文化苦旅》,又有一种新的感悟。

余先生通过对历史、社会、哲学、民族、人生的挖掘,将这本书演绎得沉重而悲壮。



说真的,十年前读第一遍时除了这篇回忆散文,叙述乡间的牌坊(与别的地方的“状元牌坊”、“御赐牌坊”不同,这儿乡间的牌坊,几乎都是为女人立的,为一些已经亡故的女人。

一座座牌坊,都在表彰这些女人“从一而终、寡而不嫁”的事迹,因此又叫“贞节牌坊”。

)、村里的尼姑庵,以及几个从外地来的女教师外,其它的没太看懂。

今又重读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却引起了我的思考。



我渐渐明白了,我们乡间为什么留有那么多无言的牌坊,却又涌来那么多陌生的美丽,尼姑的美丽,女教师的美丽?我渐渐明白了,女教师们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要招收女学生,连翻山越岭也不在乎?河英,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就像那束冰封的金发。



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也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



我已经断定,在大地还在沉睡时悄悄出现的熹微晨光,与《中国历代失踪女子名录》有关。

但是,这部名录,是山川之玄,岁月之秘。

它无痕无迹,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

我只知,自己,就是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



“我”明白了女教师和无言牌坊的关系。

女教师是首先解冻了“冰封着的牌坊”的女人,她们被生活了。

她们的“美丽”表现在“被冲破封建礼教”。



她们迫切招收女学员,是希望通过她们努力,让未来的女性不再背负那沉重的封建礼教。

面对封建礼教不再成为新的一批举白旗的为快乐,以为获得"真理"的人。



这些美貌绝伦的东方女子,正在努力着为一个个山村,一道道山梁,为女人也为男人,为还在沉睡者的中国解冻,她们是伟大的。

她们是哪一座座无字的牌坊,虽无符无字,却被天地铭记。

我只知,自己,就是从那解冻了的乡村走出。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3  

静的夜空,最好莫过于读书,一盏孤灯,一杯浓茶,细细品味。

《垂钓》是《余秋雨散文》中的一篇,是余秋雨夫妇在海参威的见闻,情节十分简单。

一胖一瘦的两个垂钓老人,因为个人喜好不同,胖老人在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次下钩不到半分钟他就起竿,次次都会挂着六条小鱼,他忙忙碌碌地不断下钩、起钩,从来没有落空,落日余晖的时候,总是快乐地满载而归;
瘦老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的钓钩只有一个,而且硕大无比,即使没有大鱼上钩,他都倔强地端坐着,等着暮色苍茫了,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两位老者不同的性格追求,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胖老人归去的时候已是盆满钵满,快乐的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虽然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北,但他毕竟鱼桶空空,一个人在暮色渐浓的大海边寂寞地等待,孤独地守候!  

余秋雨在散文中说道“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美的人类”。

的确,人类在演绎故事的时候,皆因为不同的人生观而丰富了结局,让旁观者更觉意味无穷。



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如果不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追求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那种孤单寂寞的对峙并不能显示崇高,唯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发现自己,脚踏实地的面对和解决,才会象胖老人一样,面对人生自如地下钩、起钩,而且次次都是满载而归,撞开人生的一扇扇希望和快乐之门!  

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翻开这样的一本书。

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当然会感慨万千。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4  

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

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

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

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

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

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

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

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

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

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

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

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

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5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全书分为“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这五个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着,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洒脱、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张,不悲伤,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别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拟人,用夸张等等,不局限于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写出让每个人都叹为观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写的《草原》。

自然而又优雅,不做作,简简单单几行字,就完美地描绘出了所要说的那一幅画面,真实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绿水,长路一条,走不了多远就有一座。

高高的,全由青石条砌成,石匠们手艺高超,雕凿得十分细洁。

顶上有浮饰图纹,不施彩粉,通体干净。

鸟是不在那里筑窝的,飞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远处的茂树,就飞走了。

”  

这一段,这是一开始的一段,只是简单的叙述而已,却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着远处的山,清澈见底的水,绵延十几里的路,路边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们很高,很大,还有好看的图纹。



牌坊上时而会看见几只飞累了的小鸟,在那儿歇息,倒也并不安居,过一会就又飞走了。

这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作者笔下用简单的词句描绘出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文章并不多。



仔细想想,萧红写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实,美好。

“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和余秋雨的散文一样美,简单却又不失味道,虽通俗却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着美好与真实。



那种意境,远比夸张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个是外表华丽,却找不到内在,另一个则是表面简简单单,普普通通,而只有细读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欢散文,诗歌之类的文章,因为它们不仅表达字面意思,更是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还可以学学名家文笔,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读上去一定与众不同。



本书值得收藏。

读书笔记——余秋雨散文

2019年看完了第一本书,是余秋雨的散文集。

在上高中和大学的时候,读的书几乎都是小说,偶尔两本也是叙事性散文。

那时的我,一看小说之外的书籍便觉得头晕,集中不了注意力,完全静不下心来去了解作者通过文字想传达的观点。

不知是不是因为阅历的增长,现在的我居然很喜欢看各种文学体裁的书籍。

幸运的是,看的第一本散文就是余秋雨的散文集。

这本散文集里收录了他写的很多方面的散文,包括对中华文化的概括、对名胜古迹的访问、对名人大师的介绍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探讨等。

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随着文字穿越到了文章中描述的那个时间与空间,静静地在一旁观看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演变、名人的经历与坚守、名胜的瑰丽与意义、人生的缘起和性空等。

在复习的空隙,每天都或多或少的看了看书,整个人变得稳重了一些,没有以前那么的浮躁了。

由于之前看书的时候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也没写什么读书笔记,只是把觉得好的句子摘录了下来。

以后看书的时候,应该不仅仅只是看书,更应该多思考,和书籍产生一些思维碰撞的火花。

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也还是很难产生火花的。

下面是做的一些摘录。

《中华文化为何长寿》 1. 文化是一种悠久而稳定的集体人格,决定着很多复杂问题的最终选择。

2.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远不仅仅是文字。

3. 秩序的建立非常艰难,而无序的开始却非常简单。

只需一处无序,就会全盘散架。

4. 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

千年未溃的中国秩序,就是这么存在的。

5. 中华文化的命脉就是“人文”,《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6.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

7. 死而体重,活而体轻。

8. 唯瘦身,方见筋骨;
唯减重,方有生机。

9. 止于至善。

10.文化的使命,就是要透视心灵地窖里地集体潜藏。

1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2.有两件事,让心灵永远仰望:一是天上地星辰,二是人间的道德。

13.数千年的集体选择沉淀成了集体人格,结果,中庸不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成了一种文化本能。

14.中庸不是退缩,不是窝囊,也不是无为,而是希望你在人生的攀缘中寻找最好的山道。

15.经典滋养生命,生命滋养经典。

《中国文脉》 1.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
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鉴高度,与多数哄传一时的文化现象相比,“得脉”者没有那么多知音。

大胆取舍,需要锐利斧钺。

2. 文学,必须由“意指”走向“意味”。

3. 我一直主张,一切中国文化的继承者,都应该虔诚背诵老子那些斩钉截铁的语言,而不要在后世那些层级不高的文言文上斯摩太久。

4. 《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5. 说穿了,躬行礼法而又自以为是的君子,就像寄生在裤裆缝里的虱子。

爬来爬去都爬不出裤裆缝,还标榜说是循规蹈矩;
饿了咬人一口,还自以为找到了什么风水吉宅。

6. 许多叛逆者往往比卫道者更忠于层层外部规范背后的内核。

7. 上上下下并不关心事件的真相,而热衷于一个最通俗、最便于传播又最能激起社会公愤的罪名。

这个罪名一旦建立,事实的真相便变得无足轻重。

8. 一种被关注的苦难就已经不是最彻底的苦难,一种被描写的苦难更加不再是无望的泥潭。

9. 如果想把不属于文化范畴的罪名强加在文化天才上,实在是易如反掌。

而且,他们确实也天天给别人提供着这方面的把柄。

他们的名声又使他们的这些弱点被无限的放大,使他们无法逃遁。

《黄州突围》 1.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佐临遗言》 1. 他觉得自己奋斗最艰难的时候常常找不到帮助,等到自己不想在奋斗,奖却来了。

2. 我已经挣扎到了对岸,你们才抛过来救生圈。

《文化之痛》 文化之痛的病穴:仪式化造假,运动化整人,随机化呼应。

《祭笔》 1.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总需要守住几份忠贞。

2. 看自己,并不是执着于“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否扩展和超脱。

《解经修行》 1. 地狱的起因,各方都可以说的连篇累牍,但最终的共同理由却很简单,那就是:对立太多,争夺太多,欲望太多,仇恨太多。

2. 星星就在头上,为什么常常看不到?因为被太多的云层遮住了。

3. 世间的一切物态现象和身心现象,都空而不实,似有实无。

4. 《心经》用一个“色”字来代表物态现象,又用一个“蕴”字来代表身心现象。

“色”有多种,“蕴”也有多种,但都是空。

5. 生理意义上的“我”,是速朽的皮囊;
伦理意义上的“我”,是随着亲情关系的必然陨灭而不知自己是谁的孤鸟;
社会意义上的“我”,是被一堆人造身价所堆垒而成的空洞名号。

6. 缘起性空,无常无我。

7. 因“无我”,才“灭苦”。

8. 由于“无常”,一切都会发生,既无法预计,又无法预防,那就不如平静接受,从容处理:应该知道,这是在接受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世界,这是在面对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人间,不必恼怒、哀怨、气恨。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