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体育自媒体

-ng体育自媒体
首页/a8体育/ 正文

福建散文评论大赛作品分析-福建散文评论大赛作品分析报告

admin2023-12-29a8体育20 ℃0 评论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什么的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无拘无束,热情随兴,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梁遇春的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的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什么的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无拘无束,热情随兴,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梁遇春的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的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提起梁遇春(1906-1932),这位'
中国的兰姆'
,现代人是从他的两本散文集《泪与笑》和《春醪集》中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的。

他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是作为风格独特的散文大家而占据一席之地的。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除了散文创作,梁遇春更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数量上远超过了散文作品。

他的翻译实践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本文拟探讨一下作为翻译家的梁遇春以及他的翻译实践。

一、梁遇春的生平及事迹梁遇春,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一中)。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就读北大英文系,师从叶公超、温源宁等名师,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犯猩红热,在北京盎然长逝,年仅27岁。

从1926年冬到1932年夏不满6年的创作生涯里,他为《语丝》、《现代文学》、《新月》和《骆驼草》等杂志撰写了36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后结集为《泪与笑》与《春醪集》。

同时他又翻译了二三十种外国文学作品,如《英国诗歌选》、《英国小品文选》,《草原上》,《摩尔·弗兰德斯》等。

短短六年能有如此丰富的作品问世,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梁遇春散文的评价赏析内容是什么?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

虽然早逝,但获得的评价极高。

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

”在上个世纪20、30十年代他被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

”(注:今译“伊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

本文主要谈梁遇春散文风格的几个方面,一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二是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三是思想的独特和自由。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

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

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

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大部分收入生前汇集出版的《春醪集》和逝世后友人收集其遗作结集出版的《泪与笑》中。

另有20-30种翻译作品。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什么的

梁遇春散文的总体风格是无拘无束,热情随兴,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梁遇春在这篇文章里毫不掩饰自己对流浪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

梁遇春的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的特色,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额 本文暂时没人评论 来添加一个吧

发表评论